統(tǒng)編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三單元全單元備課教案_第1頁
統(tǒng)編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三單元全單元備課教案_第2頁
統(tǒng)編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三單元全單元備課教案_第3頁
統(tǒng)編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三單元全單元備課教案_第4頁
統(tǒng)編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三單元全單元備課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

第三單元全單元教學設計

目錄

第三單元

9.1《阿Q正傳(節(jié)選)》

9.2《邊城(節(jié)選)》

10.1《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

10.2《再別康橋》

11.《一個消逝了的山村》

12.《秦腔》

第9.1課《陳情表》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結構思路的縝密、嚴謹和語言表達的委婉、暢達。

2.體會文章深摯樸實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義。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在吟誦中解讀作者的“情”字,體會本文悲惻動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陳述的層次及語言特色,體會情之深,理之透。

3.在較短時間內(nèi)把握文意且背誦全文;對“忠”“孝”的理解。

教學設想

教材、教法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訴自己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境況,申

訴暫時不能應召為官的苦衷。因而申訴什么、如何申訴就成了文章的

重點。本文出于情字,歸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樸素細膩,

曲折委婉,令人讀之悵然。教學中要把握這個寫作特點,加強誦讀,

在誦讀中體會作者融于字里行間的心緒、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

說理邏輯性很強,可通過理清文章的思路來進行體會,并注意文章前

后內(nèi)容的照應,注意整體把握,讀出層次,讀出感情。最后落實到文

本來看“孝”字,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孝”字,吸納文中具有積極意義的思

想。

教學方法

以誦讀、點撥為主,輔以討論和練習。

媒體設計

投影或多媒體展示部分提示語句,以及結構框架,為加強理解、

識記之用。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tǒng)的美德,譬如勤勞、善良等,還有一個更重

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

相提并論,下面我們就來看以孝而著稱的《陳情表》。

(解說:可請學生對“孝”字小議一二,以活躍思維,加強感性

認識,為閱讀本文和解決課后練習三作準備。)

二、解題

1.出處: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的《文選》卷三十七。

2.體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陳述已見的一種奏章(如《出師

表》)。

(解說:解題可先停留在題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點撥

“陳情”直接過渡到文章內(nèi)容,而將有關作者和背景知識穿插在課文

內(nèi)容品析中,以便于記憶。)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對照注釋,自由誦讀全文,自行圈點加注。提醒學生注意“鮮”

“期”“強”“洗”“有”等讀音變化的字,以及“閔兇”“見背”“祚

薄”“兒息”“逋慢”“盤桓”“希冀”等詞語的解釋。

②內(nèi)容與形式梳理。

范讀全文,由題目展開思考:為什么要“陳”?“陳”什么?如

何“陳”?

內(nèi)容梳理:

“陳”的原因:除臣洗馬,辭不就職(或:不想到晉朝為官)。

“陳”的內(nèi)容:夙遭閔兇;更相為命;不能廢遠;愿乞終養(yǎng)。(或:

陳述幼時的孤苦及祖孫的相依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結構梳理:

“陳”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樸素細膩,曲折委婉(或

以情動人)。

(解說:以寬泛的討論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寫

作的內(nèi)容及意圖,感受“情”的魅力。內(nèi)容、形式梳理可制作成投影

片。)

2.具體研習1?2段

①自由誦讀第1段。

A.哪句話是作者陳述的總提?

(抓住本段的綱)下面哪些內(nèi)容屬于“閔兇”?

故不能廢遠(為下文伏筆)

B.圍繞“閔兇”,作者的敘述角度、層次是怎樣的?語言特點及

作用是什么?

(解說:把握作者陳述思路,以便于理解、品味和記憶)

提示:

縱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品析:父死母嫁,寫“躬親撫養(yǎng)”的原因;多病不行,寫“躬親

撫養(yǎng)”的不易。語言簡潔,寥寥數(shù)語表現(xiàn)了“躬親撫養(yǎng)”的艱難、辛

酸與勞苦,為下文“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張本。

橫的方面:外、內(nèi)

品析:強調(diào)“無(鮮)”字,“兒息”雖有卻“晚”,可見“門衰

祚薄”,祖孫相依為命?!盁o”“鮮”等寫出了人丁不旺、兩代孤傳的

特殊關系。以白描手法見情感的樸素、真摯。

C.哪些語句可見祖孫的相依為命?哪些詞語直接寫其凄苦?作

用是什么?

提示:

相依為命:零丁孤苦一一靠祖母之憫惜;撫養(yǎng)(照應“臣無祖母

無以……”);夙嬰疾病一一靠孫子侍湯藥(照應“祖母無臣,無

以……”)。

凄苦: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動地表現(xiàn)其孤苦之情狀,令人讀而生悲。

D.開頭以“險畔”“閔兇”備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層層敘述,極言凄苦,落在“未曾廢離”上,為表主旨蓄

勢。

(解說:教師先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參照課文回答,回答同時即

解釋重點字詞句,為詞語理解創(chuàng)造語境,不孤立地、割裂地、僵硬地

解釋、記憶。在回答的同時引用、整理、理解、誦讀、記憶,并將品

味穿插其中。部分提示可制作投影片。)

②自由誦讀第2段。

A.本段分幾個層次?各自的重點是什么?

提示:二層。第一層敘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層寫自己進退兩難的

境地。

B.前一層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按時間順序)和時間詞相對應的表征召的詞有哪些?由這些詞

可見什么?為何官職遞增卻“辭不赴命”(就職)?(采追加問的方

式)

提示:

表時間:逮、前、后、尋(解釋“逮”和“尋”,積累相關詞語)。

表征召:察、舉、拜、除、當;孝廉、秀才、郎中、洗馬(解釋、

積累有關文化常識。“孝廉”“秀才”是薦舉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辭

不赴命”;“郎中”“洗馬”是官職,所以用“辭不就職”)。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見征召級別越來越高,表達作者

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辭理由:供養(yǎng)無主,劉病日篤(承上文“夙嬰疾病”;張下文

“日薄西山”)。

C.第二層如何見事態(tài)的嚴重、緊迫和作者處境的狼狽?目的何在?

“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態(tài)嚴重:詔、責、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強己所難之窘迫。

處境狼狽:“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可是“供養(yǎng)無主”,“欲奉詔奔

馳”,“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品析:訴說自己辭職不就職的矛盾心理(狼狽處境),“臣之進退,

實為狼狽”,情辭悲切,動人心肺?!胺睢薄般逶 ?,稱頌朝廷,并表感

恩之情,可見語言的得體和機智。

(解說:將詞句理解、內(nèi)容探究、語言品味及背誦記憶融合起來,

做到讀在口中,感在心中,記在腦中。因此穿插在討論中的朗讀必不

可少,朗讀也成為本課訓練的重點。)

3.課堂小結

文章簡潔生動、真摯樸實。寫自己的遭遇和對祖母的感情,如傾

吐肺腑,沒有一點藻飾、做作或夸張,于樸實中見至真、至美、至善。

語言形式,駢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語表情達意。思路清晰,語言機智

得體,內(nèi)涵豐富,惟多讀方能體會。

四、布置作業(yè)

1.列出“陳情”的思路,并在此基礎上背誦。

2.與第1段“未曾廢離”照應的地方有哪幾處?可見作者的什么

感情?

(解說:作業(yè)1為識記之用;2為進一步熟悉下文,體察感情。)

第9.2課《項脊軒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

2.體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學習作者捕捉生活細節(jié)、運用

白描寫人的手法。

教學重點:

體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一、介紹歸有光:幼年喪母,仁途坎坷。

歸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號項脊生。江蘇昆山人。九歲能

屬文,以同邑人魏校為師,通經(jīng)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舉人。其

后二十余年,八次會試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講學,生徒

常達數(shù)十百人,被稱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進士,授長興知

縣。在文學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順之合稱唐宋派。他的散文的

特點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細節(jié),刻畫生動。③篇幅短

小,言簡意賅。④結構精巧,波折多變。代表作品有《項脊軒志》、

《先批事略》、《思子亭記》、《寒花葬志》。

二、解題

1.“志”著重于記人,“記”著重于記事。本文著重于記事還是

懷人?(存疑)

2.項脊軒:歸有光的書齋名。命名的幾種解釋。

一說其遠祖歸道隆曾居住在太倉項脊燒,作者以項脊軒來命名自

己的書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說,言其窄小,如頸背之間,故名。

軒,這里指小屋,即書齋。

三、感知全文。

1.聽讀全文,注音,糾音,標出疑難點。

項脊(ji)塵泥滲漉(sh^nlfi)

修葺(qi)垣墻周庭(yuan)

舊時欄楣(shun)偃(ydn)仰嘯歌

冥然兀(wu)坐萬籟(1小)無聲

迨(ddi)諸父異爨(cudn)逾(yii)庖而宴

家有老嫗(yu)先大母婢也(bi)

先妣(bi)呱呱而泣(gu)

以手闔(h6)門象笏(hfi)

令人長號(hdo)不自禁(jin)余扃牖而居(jiongyou)

2.本文著重于記事還是懷人?寫了有關項脊軒的什么事、什么人?

為什么寫?怎么寫?

主要篇幅是懷人。寫了已逝世的母親、祖母、妻子。為什么寫這

些人物?

一間書房與上述人有什么聯(lián)系?文章是怎樣把書房與這些人建

立聯(lián)系的?

四、學習第一段。

1.某生讀第一段。其余同學疏解字詞意義。

2.對于字詞的理解,學生質(zhì)疑。教師補充。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判斷句)

室僅方丈

又北向(倒裝句)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墻周庭

舊時欄楣,亦遂增勝

珊珊可愛

3.概括這一段的內(nèi)容。

A、項脊軒的修葺經(jīng)過。B、項脊軒環(huán)境幽雅。C、項脊軒修葺前

后的不同景象。D、項脊軒之喜。

怎樣的概括更能表達作者原意?

綜合:項脊軒經(jīng)過修葺幽雅怡人。

4.為什么寫這個?由文字表層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由物到“我”。

物皆著“我”色。要看到物內(nèi)之“我”。

物:項脊軒經(jīng)過修葺幽雅怡人。

我: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五、接下來,讀下面的文段,梳解字詞。(略)

初步感知:作者寫了什么事或物?表現(xiàn)了一個什么“我”?

人(事、物):分家、母、大母、妻

我:感懷(悲)

怎樣由書房之景轉(zhuǎn)入寫人?寫這些人物由一個什么字來統(tǒng)領?

為什么這些人物給作者一種“悲”感?

六、思考

作者是筆下的人物是怎樣的?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樣的?請讀出

你認為能寫出人物形象、或飽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學生自主思考,然

后與旁邊的同學交換意見,再派代表發(fā)言。

教師適當提示、引導或補充。

1.對母親的刻畫及作者的情感。

(1)記敘了母親兩件瑣事:一是母親當年曾經(jīng)來過軒中,二是大

姊在老姬懷中呱呱啼哭,母親問饑問寒的情景。

討論:“某所,而母立于茲?!边@一細節(jié)能否表現(xiàn)人物精神?這樣

的細節(jié)描寫是否敗筆?(作者幼年喪母,對母親的回憶幾近為零,追

念亦無從依憑,以至于連別人旁述的母親的點滴足跡亦深深記取。或

日,母親早已逝去,然而母親的遺蹤如今仍處處可見,母親親切的話

語還響在耳邊,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呢?這一細

節(jié)看似平淡,實蘊深情。)

(2)“嫗亦泣”,側面贊美了母親的品德,照應“先妣撫之甚厚”。

2.對祖母的回憶及作者情感。

(1)概括事件:敘述了作者束發(fā)讀書軒中,祖母前來探望的情

0

(2)人物形象:“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

郎也?”話語中既有嬉笑憐愛之態(tài),又含疼寵之情,并有贊許之意,

人物情態(tài)躍然紙上。“比去,以手闊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

兒之成,則可待乎!'”這一段描寫,細致入微地寫出了老祖母復雜的

內(nèi)心活動。臨走的時候,輕輕闔門,生怕屋外有什么動靜會干擾孫兒

讀書。一個小小的動作,表露了祖母對孫兒的關切之情。同時,看到

孫兒如此發(fā)憤,想見將來必有成就,喜悅之情不能自己,因此哺哺自

語,又想到自己年歲大了,怕等不到孫兒獲取功名那一天,激動之中,

又稍帶有幾分傷感?!绊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

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一個細節(jié),幾句話語,就把祖母對孫兒

的勉勵、期待之情摹寫得十分真切。

(3)作者情感:既有深深的懷念,又有自我激勵之意,或許還

有辜負親人的期望的沉痛。

3.回憶妻子。

(1)瑣事一:“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有問即

有答,有學即有教。從字里行間,我們似可以聽得見項脊軒中傳出來

的歡聲笑語。再說,作者安貧樂道,他的妻子問的是大事,學的是書

法,志趣既然相近,伉儷間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見。這一層從正面寫。

(2)瑣事二:“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

何謂閣子也?'”表面看來,這一句話突然冒出,似與上文全不相關,

然而細細體味,文脈似斷而實連?!拔崞蕖鞭D(zhuǎn)述的是諸小妹的話。諸

小妹怎么會問起“閣子”的事呢?無疑是“吾妻”經(jīng)常在她們面前提

起的緣故。那么“吾妻”為什么會經(jīng)常提起“閣子”呢?上面“時至

軒中……”那一句話就是答案??梢韵胍?,“吾妻”經(jīng)常在諸小妹面

前提起的,不光是“閣子”,而且還有閣子中的人,他們在閣子中柔

密無間的生活。這一層從側面寫,對前一層既是補充,又是深化。

(3)作者之情:“其后六年……其后二年……”這一層,交待了

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記實,字字含情。第一句,說“其后

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項脊軒原先是既窄小,又破舊,作者“稍

加修葺”,再作美化,獨居陋室,自有無窮樂趣?,F(xiàn)在呢?因為“吾

妻死”,室壞也不想修了。作者沒有說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

如何懷念。但讀者從前后的對比中自能體會到作者對妻子那種真摯的

感情和深切的懷念。二、三兩句寫兩年以后重修項脊軒等事。妻子亡

故,已有時日:但復葺舊室,全然不見當年的熱情。這一段記敘,語

言平實,而無限傷感溢于言外?!巴ビ信褬洌崞匏乐晁种惨??!?/p>

看到樹,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聽到妻子的歡聲笑語。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何況這一番是永別呢!枇杷樹“今已

亭亭如蓋矣”。由“亭亭如蓋”的樹,自然就會聯(lián)想到當年亭亭玉立

之人,可現(xiàn)在物雖在而人已去,占據(jù)著心頭的只是一片悵惘之情。這

一句話,托物寓情;同時又點到“庭”,與題目“項脊軒志”相照應。

言簡意豐情深,耐人尋味。

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畫人物、傳達情感的?

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過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jié),曲盡

其妙。作者用家常語敘家常事而情意纏綿動人,尤其善用白描手法,

用簡樸生動的人物對話、口語,寥寥幾筆,盡傳人物的神情、儀態(tài)。

正如王錫爵所說的“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側之思溢于言語之外”。

(分析略)

八、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分析: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項脊軒的興廢變遷,一條是作者

的思想感情變化。第一小節(jié)先寫項脊軒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

而寫經(jīng)過修葺后的項脊軒的優(yōu)美、寧靜和恬適,表現(xiàn)的是作者對項脊

軒的喜愛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叭挥嗑佑诖耍嗫上?,

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引起了對家庭生活瑣事

的回憶,而這些事又都與項脊軒有關,都表現(xiàn)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

是寫了大家庭的分崩離析和破落,表現(xiàn)作者對家庭衰敗的哀痛;二是

寫母親對子女的無微不至的關懷,表現(xiàn)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三是寫

了祖母對作者的牽掛、贊許和期盼,含蓄地表達了懷才不遇、功名未

成、辜負親人的撫育和期望的無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寫了亡妻生前在

軒中的生活片段和軒以后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妻子的真摯情意。作

者正是這樣把經(jīng)過選擇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間中來,盡管這

些材料看來互不關聯(lián),可它們都發(fā)生在項脊軒,作者用這一小屋的歷

史把物境、人事、所見、所聞、所感等等,有序地貫穿起來,用自己

的思想感情把它們統(tǒng)攝起來,經(jīng)過濾,使這些本來互不關聯(lián)的東西產(chǎn)

生內(nèi)部聯(lián)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諧的統(tǒng)一。

K補充工書中省略的一段內(nèi)容:

項脊生日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其余

清臺②。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

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之中,方揚眉瞬目⑤,謂有

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⑥?

注釋:

①項脊生:作者的別號。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

筑女懷清臺: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婦名。丹穴,朱砂礦。禾山禾I」?jié)櫋?/p>

甲,第一。史載,“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shù)世,……能

守其業(yè),用財自己,不見侵犯。秦始皇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筑女懷清

臺。”③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玄德,劉備的字。

隴中,即隆中,諸葛亮隱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

以知之:方,當。二人,指寡婦清和劉備。昧昧,不明的樣子,指不

被人知道。隅,墻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世,世人。之,

指代二人。⑤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之中,方揚眉瞬目:區(qū)區(qū),渺小的樣子。

敗屋,破舊的房屋,這里指項脊軒。揚眉瞬目,眼睛一睜一困。⑥人

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人知之者,定語后置,知之之人,知

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謂,認為,以為。坎井,一說是淺井,

一說是廢棄的井。

這一段是作者的議論,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將自己與歷史偉人

相比較,表明自己不甘

于永遠處在“敗屋之中”的志愿。

作業(yè):熟讀課文,積累字詞。

第10.1課《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序文的特點,體會文章精練優(yōu)美、自然清新的語言。

2.疏通課文,理清思路,歸納、積累文言字詞。

3.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

蘊涵的積極情緒。

教學重難點: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

涵的積極情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故事,以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東晉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間別苑吟詩

作賦。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著幾分醉意,自告奮勇地要

求為眾人的詩集作序。在眾人熱烈簇擁下,只見他拿起鼠須筆,飽沾

濃墨,在蠶絲紙上暢意揮毫,人群中不時傳來嘖嘖的贊嘆聲。待到作

品出爐,此人便把毛筆一撇一擲,癱坐在旁邊的一個藤椅上,打起呼

嚕來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覺得意猶未盡,伏案揮毫再次書寫,卻發(fā)覺

都不如第一篇來的好,不禁長嘆。

這是又是一個神來之筆的傳說,當然,如果當事人沒有扎實的文

學祭奠也是無法醉中寫佳作的。

這個稀里糊涂寫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無意之作,就是被書

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二、整體感知

1、全班齊讀,圈出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字(讀后糾正個別字音)

2、快速瀏覽全文,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變化的字

眼。

(樂一一痛一一悲)

三、文本研習

也就是說,作者的情感是有一個起伏的變化過程,究竟是什么讓

這位大師心起波瀾呢?我們首先來看一看,他為什么會覺得快樂?

(在學生回答的同時解決部分字詞問題)

1、自讀第一段,思考:蘭亭聚會,俯仰之間,樂在何處?

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良辰)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美景)

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這里的景色呢?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②天氣好,風景好,難道心情就一定會好嗎?如果宋江帶領梁山

好漢跑到蘭亭對王羲之說:“小王啊,我們一起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吧?!蹦菢油豸酥男那檫€好嗎?當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

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這才有了共同話題,氣氛很好,

所以開心。

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足以暢敘幽情;(樂事)

③“流觴曲水”:是選擇一風雅靜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

于潺潺流波之曲水邊,一人置盛滿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順流而下,酒

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飲之,再乘微醉或嘯吟或援翰,作出詩來。

當時,王羲之與當朝名士41人于會稽山陰蘭亭,大家喝喝酒,

吟吟詩,當真是不亦樂乎!詩篇薈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筆走龍蛇為之

作序,這就是這篇《蘭亭集序》的由來。

仰觀,俯察,

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賞心)

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

院”,在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備了,難怪作者會如此開心。

2、分享作者快樂的心境一一女生齊讀第一段。

3、常言道:〃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作者的這種快樂并沒

有持續(xù)很久,不一會兒,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

針對這個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發(fā)起一場關于《蘭

亭》真?zhèn)螁栴}大討論。他認為字體、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

是文章前面寫極樂,突然轉(zhuǎn)為悲痛,悲得太沒道理了。

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四人小組,讀,商討)

(先叫學生翻譯,問:你認為這句話是在講什么呢?)

如:

1)“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p>

人生真是短暫啊,一抬頭,一低頭,這輩子就這樣過去了。這是

悲。古人也有很多描寫人生短暫的句子,比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

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乎,不舍晝

夜。”

2)“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

知老之將至?!?/p>

這里寫的是盡管每個人的愛好不同,寧靜與躁動不同,但有一點

是一樣的,就是當大家遇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感到快樂自足,但一味

的享受而忽視時間的存在,卻沒發(fā)現(xiàn)時間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

反應過來時,也許早已經(jīng)是兩鬢斑白的老朽之人了。這也是悲。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等到歡喜變成厭倦,人事變遷,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這個世

界的變化。這還是悲。

4)“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有哪些值得高興的事?比如文章開頭就說了,天時、地利、人和,

心情無比暢快。但是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樂事,轉(zhuǎn)瞬之間,

就成為過眼煙云,時間的流逝始終讓人覺得不痛快。

5)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況且,人生的長短隨造化而定,最終必將走向消亡。作者認為死

和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這種大事我們卻做不得半點主,真是既

無奈,又無助,怎不叫人痛苦?

6)“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

于懷?!?/p>

每每看到前人寫的關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沒來由地覺得前人

的觀點、看法和自己相差無幾,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來對待。

7)“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須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

昔?!?/p>

所以作者說,把死和生,長壽和短命看成是一樣的,這種觀點是

十分荒謬的,沒有根據(jù)的。后人看我們就像我們看過去一樣,把是非

得失看得明明白白。反之,當我們自我觀照,自我審視的時候,往往

無法判斷自己的這種生存狀態(tài)究竟好還是不好。

“凡中國文學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謂是一

部作者之心靈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藝術?!币灰诲X穆

也就是說,我們在閱讀文化作品的同時,也應關注作者所處的時

代背景。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那時候的人是怎么活著的?

引入資料: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當時的統(tǒng)治非常嚴酷,而且

朝代更替頻繁,朝不保夕。對生命常常有恐懼之感。而且因為朝代更

迭,禮樂崩壞,文人們常常用一些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他

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

就是哪里。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是謂“一死生”“齊彭殛”。

他們崇尚老莊,老莊思想是怎么樣的?老子,提倡小國寡民,無

為而治,我樂我的,你哭你的,誰也管不著誰。莊子,逍遙油,我忽

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間苦樂與悲喜,只要自己覺得逍遙自在

就可以了。這是一中十分虛無的人生觀。

這和悲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當時文人的生活太消極、太虛無了,所

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舉例:時人評價毛澤東)時人無法體察自

我,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這也是一大悲!

8)“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

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p>

這里交代了寫作目的,想著后世的讀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類

似的感傷。

小結:

通過剛才同學們的討論結果,大部分同學都不認同郭沫若的看法,

同學們認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據(jù)的。作者或感慨人生短暫、

時光易逝,或悲嘆人生無常,死生大事,不得變更,乃至時人活在“當

局者迷”的狀態(tài)之中,因此覺得十分悲痛。而這個痛與極樂的連貫性

與合理性,同學們在課后仍可以繼續(xù)探討。

(看來同學都很厲害,都能和大師級叫板,爭一日之長短)

4、事實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一直在死生這件事上糾纏不清。

他寫人生無常、生命短暫,寫“當局者迷”,批判了當時消極無為、

一死生、齊彭病的人生觀。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生

活方式?(或:它的反面應該是一種怎樣的人生觀?)

明:作者批判了時人的人生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即死,

不可等同視之。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我

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當積極用世,“兼濟天

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四、課堂總結

1、我們已經(jīng)知道王羲之的觀點是人生在世,當積極入世,實現(xiàn)

抱負。你們怎么看?(機動環(huán)節(jié))

2、總結: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既而興盡悲來,

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fā)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

情。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時人的虛無、消極,溝通古今,水到渠成。

果然是一篇難得的大作。

3、讓我們再次朗誦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間洋溢著的情感。

五、作業(yè)

歸納重要的文言虛詞“之”的用法。

第10.2課《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體會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能對作者的思

想進行簡單辨析。

2.朗讀并背誦全文,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情感,了解辭賦的

特點。

3.弄懂并積累“來、胡、奚、而、以、諫、樽、觴、眄、審、容

膝、策、矯、岫、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

等字詞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讀-----字一詞讀,憑借注釋,讀準字音,了解詞義,弄懂上

面提到的字H詞,理會文義。

二讀一一概括地讀,分清層次,理清各層次的大意。

三讀一一細細品讀,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讀一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

五讀一一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說明:詩歌、辭賦一定要強調(diào)讀,在讀中積詞會意、讀中感悟、

讀中辨析、讀中融會貫通,文言詩歌、辭賦,尤要強調(diào)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潛(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

海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晉書》《宋

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后人亦有疑其說者。曾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

軍、彭澤令等職,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長于

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nóng)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yōu)秀作

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

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者。另一類

題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jīng)?精衛(wèi)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

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zhì)樸自

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散文以《桃花園記》最有名,而

辭賦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淵明集》。

注意幾點:

1.陶淵明青少年時,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濟于蒼生”的抱

負和“騫翩思遠翥”的壯志,但由于東晉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

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難有通過做官來伸展志向?qū)崿F(xiàn)抱負的

機會。

2.他“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厭倦官場世俗條框的束

縛,所以總處在“一心處兩端”(出仕與歸隱)的情狀之中。他29歲

開始入仕,從此13個年頭,時官時隱,達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

四五年。這種矛盾的情狀一直貫穿一生。

3.本篇寫在作者辭官隱之前,不是像課本注釋中所說的寫在辭官

歸隱之初。也就是說,本文是辭官歸隱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寫實之作。

這是許多選本和鑒賞文章都弄錯了的。我們的課本也以訛傳訛,弄錯

To

二、通過序文,了解陶潛辭官歸隱的原因。

指出三點理由:

1.“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

曲自我,不會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忍饑受凍固然嚴重,但是違背自我

性情會身心“交病”,那比交凍可能更難以忍受。

3.“程氏妹喪于武昌”,需要去奔喪。

其中第一條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愛丘山”,崇尚自

然隨意,任性隨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場實在有違自我性

情與志趣,所以才最終棄官歸隱。

三、理清層次。

第一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

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一一“歸去來兮,田

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fā)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松暢快。最

后的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

因?!靶臑樾我邸?,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么惆

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松。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

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

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

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

悟與慶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后的情狀。

先乘船,后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

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皢栒鞣蛞郧奥?,恨晨光之熹微”,晝夜兼

程,歸心似箭。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這種急迫,

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一一“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是一派狂喜之態(tài)。“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仆共同歡迎主人歸

來?!皵y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

狀。其中“松菊猶存”有喻義,喻堅韌芬芳之節(jié)操仍在。接下來四句,

“引壺觴”到“之易安”,寫飲酒自樂之景與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

來由居室轉(zhuǎn)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

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

而環(huán)顧,時而遠望,白云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簾。作者正

如“出岫之云”“倦飛之鳥”,做官本是無心,官場確使他厭倦。寫撫

“孤松”其實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堅貞之志。

這一段由路途寫到家門,由家門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

目光遠及。表面寫景,實際抒懷,營造了一個與官場截然相反的、曠

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該段可以分三層,跟韻有關系。

開頭到“熹微”(押韻i/ui)為第一層。再到“盈樽”(押韻en/un)

為第二層。再到本段結束“盤桓”(押韻an)為第三層。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來后農(nóng)村生活的樂趣。

第一句與文章首句呼應。接著表示要與世想忘,謝絕交游一一主

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聽家人的知心話

為快樂,以琴書為伴侶,囂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說是樂以忘憂了。

接下來的描寫是一段頗帶詩意的描繪。春回大地,農(nóng)人告訴他將要從

事春耕了。并且在農(nóng)事閑暇,乘興出游,"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

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弊⒁?/p>

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車”后承“亦崎嶇而經(jīng)丘”,“或棹孤舟”后

續(xù)“既窈窕以尋壑”。前者是陸路,后者是水路?!蹦拘佬酪韵驑s,泉

涓涓而始流”既是實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

感傷,由春來萬物復蘇,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時想到人生的短

暫與匆促。雖有點沉郁,但細品全段,基調(diào)還是靜謐而愉說的。

此段是轉(zhuǎn)承段。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

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議論與

抒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

第四段,抒發(fā)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

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么多的生

死、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祿不是我所求的,尋訪仙境也不是可

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

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痹诹汲矫谰蔼氉猿鲇危H身參加農(nóng)事勞動,

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后以“聊乘化以歸盡,樂

夫天命復奚疑”結束全文,隨著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

還有什么疑慮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

對這樣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們不能籠統(tǒng)、簡單、膚淺地把作者

的這兩句話打上消極二字就算。確實消極了些,我們不宜倡導這種思

想。但是我們應該深入一層地理解。這是作者歷經(jīng)曲折的人生后的真

實而復雜的感慨,作者曾經(jīng)品嘗過官場人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庸俗,

映照一下歸隱后平民生活的質(zhì)樸、真率、自然、自由,確實憤激于官

場的齷齪,眷戀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來,在官場那種看

別人臉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種生命的扭曲與糟蹋,只有在這大自然中

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誤太久了、久違了,所以這是一種真率

的抒發(fā),是一種復雜的感慨,是一種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體驗。作

者并沒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這種率真、憤激的抒

發(fā)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矯揉造作的高義談玄更有意義些。

四、注意寫作特點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悅、遺憾,不是直接生

發(fā),而是在描景繪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對景物的形象生動

的描繪。如“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影翳翳以將入,撫孤松

而盤桓?!痹娗楫嬕獬湟缱掷镄虚g。

2.語言樸素,音節(jié)和諧,用詞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飾,呈現(xiàn)

出一片天然和諧純凈之美。

3.層次清晰,大體是“議論一描繪一生發(fā)”三大部分,描繪部分

又可細分為“路上一居室一庭院一郊野”四個小層次。

[思考]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義的景物描寫,并說說喻義何在。

答案:“松菊猶存”,“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影翳翳以

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二、如何理解結尾兩句話的思想?談談你的看法(答案見“自讀

點撥”)

三、提倡學生進行淺近的研究性學習。這里給學生提一個研究性

學習的小題目。本文序文說,本文寫在乙巳歲十一月。但具體的時間

有爭論。有人說本文寫在陶潛辭官歸隱之初(如課本注釋就如是說),

是追敘和實錄之作,到家前是追敘,到家后是實錄;有人說寫在辭官

歸隱之前、將歸之際,也就是說,本文是在蔭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

想象之作,寫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辭官歸隱的。請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寫

作時間,你覺得哪種說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對文章的理解。

答案: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

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

直敘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對此,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

《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

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

有事于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

喻矣?!卞X先生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yang”至“亦崎嶇而經(jīng)丘”,

“敘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

機杼與《詩經(jīng)?東山》寫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我以

為這樣來體會《歸去來兮辭》的謀篇特點是確當而深刻的。陶潛此文

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后種種情狀,正

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為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

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

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于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

《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

而成為‘烏托邦’的始祖?!@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chuàng)

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

第n課《種樹郭橐駝傳》教學設計

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

2.掌握“類、固、致、易”等實詞的多義性和“且、而”等虛詞

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訓練點

1.學習本文設事明理的寫法。

2.掌握文章運用對比與映襯的表現(xiàn)手法。

(三)德育滲透點

本文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社會現(xiàn)象而作,啟發(fā)上層統(tǒng)治者清

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chǎn)規(guī)律,使它們修養(yǎng)生息,以維

持社會秩序。

(四)美育滲透點

賞析文中“史筆”與“文辭”兼美的語言表現(xiàn)力。

學法引導

1.學生先閱讀注釋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疏通課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現(xiàn)象,

可以采用討論方法,合作學習。

3.學生對照課后題目,通過讀課文,初步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掌握多義詞的用法。

2.學習文章運用對比與映襯的表現(xiàn)手法。

3.學習文中設事明理的寫法。

難點:

1.“史筆”與“文辭”兼美的語言表現(xiàn)力。

2.《種樹郭橐駝傳》一文深刻的思想意義。

解決方法:

1.師生合作研討,尤其注意學生間的合作,教書做好點撥。

2.熟讀全文,以讀來促進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師生互動設計

1.教書補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增進學生對文章內(nèi)

涵的理解。

2.教師合理設置討論題,啟發(fā)學生讀書思考。

3.學生自讀課文,發(fā)現(xiàn)問題。與同學商討研究,做好質(zhì)疑準備。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同“素質(zhì)教育目標”)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機

四伏,封建社會開始走下坡路。我們從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可以

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稅,人民不堪重負,“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

西,琪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作者柳宗元不但

揭示了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這一社會現(xiàn)象,還指出了解決這一現(xiàn)象的

方法。那就是清肅吏治,順應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chǎn)規(guī)律,使他們修

養(yǎng)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

傳》。(板書)

2.作者及相關背景介紹

(1)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師補充。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人(今

山東運城縣解州鎮(zhèn)),世稱柳河東。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歲時中進

士,官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參加了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集團,任禮

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后被貶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貶為永州司馬。

同時被貶的還有七人,史稱“八司馬事件”。在長期的謫貶生活中,

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變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

也稱之為柳柳州。文學上與韓愈一起提倡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

八大家”之中,并稱“韓柳”。他的文學主張是“文道并重”,強調(diào)

創(chuàng)作態(tài)度必須嚴肅認真。他的創(chuàng)作可分為傳記、論文、山水游記、寓

言等四種,以山水游記和寓言的文學成就最高。他的游記代表作《永

州八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義深遠?!度?/p>

戒》是很有影響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也主要體現(xiàn)在

山水詩的創(chuàng)作上。他的詩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園詩,而是借詩表現(xiàn)

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和自身不幸的感嘆。他在哲學上,提出天地、元

氣、陰陽不能“賞功而罰禍”,打擊了當時流行的因果報應思想,但

對佛教妥協(xié),有儒、釋、道三教調(diào)和的主張,著有《河東先生集》。

3.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學生朗讀課文,討論文章的層次及概括層意。

①找出文章中點明題旨的一句話。

②簡要概括全文每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

(2)教師點撥,明確:

①能順本之天,而致其性焉爾。

②第一段介紹郭橐駝命名由來及籍里。

第二段介紹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yè)。

第三段由郭橐駝自述種樹之法。

第四段從郭橐駝之口發(fā)出治國安民的議論。

第五段點明寫作目的。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給下列字注音。

病瘦(16u)郭橐(tu6)駝孳(zi)勖(xti)緘(sGo)絲饗

(sun)W(yong)

2、學生自讀課文,歸納文中的文言知識。

(1)指出下列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并釋義。

①甚善,名我固當②駝業(yè)種樹③且碩茂,早實以

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明確】①名,起名,作動詞。②業(yè),以……為業(yè),作動詞。

③實,結果實,作動詞。④筑,搗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動詞,

搗土。⑤爪,用指甲劃破,作動詞。

(2)指出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

③見長人者好煩其令④字而幼孩

⑤故病且怠

討論,明確。

【明確】①性:性質(zhì)、方法②易:更換③長:治理

④字:養(yǎng)育⑤?。焊F困

(3)辯析下列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1.秦孝公據(jù)嵯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2.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3.沛公默然,曰:“故不如也?!?/p>

4.甚善。名我固當。

1.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2.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4.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

1.既克,公問其故。

2.桓侯故使人問之。

3.君安與項伯有故。

4.其土欲故。

1.且壯士不死則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討論,交流,明確如下。

【明確】①②③④

固①堅固②頑固③確實④本來

顧①拜訪,探望②卻,反而③照顧④看

故①原因,緣故②特意③舊交情④舊,原來

且①況且②尚且③將近④暫且⑤并且

4、研讀課文

①閱讀上2節(jié),說說郭橐駝是怎樣的一個人?

討論,明確:

他是一個平凡、樸實、而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植樹能手。

②閱讀第3節(jié),討論描寫郭橐駝這一形象的手法。

討論,明確:

【明確】本節(jié)文字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來寫郭橐駝具有豐富

的植樹經(jīng)驗。郭橐駝的種樹經(jīng)驗在于種樹“不害其長”,不做“雖曰

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的事。而能“順木之天,以

致其性”;而“他植者”卻與之截然相反。

③第4節(jié),將郭橐駝種樹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駝之口,

寫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確】做官之人,要像種樹那樣,要順應民眾生活的要求,

不要妨礙他們的生長,使他們得以“蕃生”,“安性”。

5、賞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①學生通讀全文。

②討論寫作特點。

【明確】文章運用了對比與映襯的表現(xiàn)手法,先談養(yǎng)樹,后論

養(yǎng)人,以“種樹”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達了作者的政治觀點。

敘事語言簡潔生動,是本文的一個突出特點。如僅用“隆然伏行”幾

個字,就寫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僅用“甚善。名我固當”幾個字,

就寫出了人物的個性,這種“史筆”與“文辭”的兼美,顯示了作者

高超的語言表現(xiàn)力。

(四)總結擴展

【總結】這是一篇傳記,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說理文。文章通過

記述郭橐駝的兩段話,反映了當時官吏政亂令繁、騷擾百姓、使之不

能安生的現(xiàn)實。并且提出了解決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駝種樹那樣,

不妨礙它們自然生長;統(tǒng)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

產(chǎn)規(guī)律,使他們休養(yǎng)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

本文兼有傳記文和寓言的特點,將兩種文體熔為一爐。就其歷敘

人物姓名、籍里、職業(yè)及對人物作正寫反襯等筆法來看,是傳記文格

局;就其借種樹之道以喻為官治民之道來看,則又是寓言性質(zhì)。這種

融合,有助于敘議契合、事理相生。請細加體會。

【擴展】

(五)布置作業(yè)

1、本文所講的種樹道理,對今天的環(huán)境保護工作有什么啟示?

2、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

第12課《石鐘山記》教學設計

【目的要求】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精神。

2.重點掌握“鼓”、“是”、“遺”、“得”等實詞的用法??偨Y“而”

的用法和否定句、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的規(guī)則。

【課文解析】

注音釋義

1.噌眩如鐘鼓不絕:鼓,《說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詞義項即

所敲之鼓外,還有動詞的義項即以手擊鼓之意,引申為“敲擊”。而

“噌嚨”課本中的解釋是形容鐘聲宏亮,所以“如鐘鼓不絕”中的鼓

應為動詞,譯為像敲擊鐘的聲音響個不停。

2.鐘磬:(磬,qing,這里指佛教的打擊樂器,形狀象缽,用銅

制成。)

3.臆斷:(臆,yi)僅憑主觀推測來斷定。

4.夜泊絕壁下:(泊,bo,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音為四)

5.穴罅:wuexia(罅,裂隙)

6.有大石當中流:(當,dang)有塊大石頭在水流中間。

7.殆與余同:(殆dai,這里是大概之意;百戰(zhàn)不殆,殆的意思

為“危險”。)

8.汝識之乎:(識zhi,這里結合上下文的意思,應釋為“知道”。)

9.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饒,rao)(蘇軾的)長子,蘇邁要

到饒州的德興縣去任縣尉。

【內(nèi)容主旨】

本文記錄了作者考察石鐘山得名的原因的過程,文中的敘事,議

論皆由探尋石鐘山命名的來由而發(fā),卒章顯志,先得出“事不目見耳

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觀點,再用“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

陋”的一嘆,一笑點寫自己的寫作意圖。

全文分三個部分,第一段,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解釋表示懷

疑。第二段解疑,通過實地考察去探究石鐘山命名的真實緣由。屬記

敘部分。第三段得出結論,即事情如果沒有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就不

能憑主觀臆測去推斷它的有無。屬議論部分。

【寫作手法】

《石鐘山記》的結構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然

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作者以

“疑——察——結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O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

渾然一體。本文第一句就提酈道元的說法,提出別人對此說的懷疑,

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根據(jù),而是用鐘磬作的實驗為依據(jù)。這就為文章

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見的兩處聲源一一石穴罅和大石當中流一一作鋪

墊,從而發(fā)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嘆。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嘆酈

元所說雖對,但太簡單了,讓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對李渤扣石聆之

以此推石鐘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

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

信”。待實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

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fā),夾敘、夾議,記敘、描寫、

議論、抒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是為因事說理的千古明篇。

【重點語段研讀】

第二段:……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硅硅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

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

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

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眩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

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

山間,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嶷

坎鎮(zhèn)整之聲,與向之噌眩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

乎?噌眩者,周景王之無射也。霰坎鎮(zhèn)整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

人不余欺也!”

分析:這段先寫作者有機會去考察石鐘山名之來由,非常簡潔而

直接地切入正題一一小童擇石而叩之,硅硅焉,“余固笑而不信”。寫

出李渤之說被世人廣泛地接受,而用一個“固”字表明作者對這種不

動腦筋的解釋的輕蔑。(固本意為“本來”,這里引申為“自然”,“當

然”。)接著寫作者暮夜實地考察,又先寫環(huán)境,描繪出陰森恐怖的氣

氛,從而讓人感悟到探求事情的真相是需要有勇氣戰(zhàn)勝自己內(nèi)心的軟

弱的,同時也點明下一段的“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的原因。

再寫心動欲還時有“大聲發(fā)于水上”,舟人大恐,而作者卻一改剛才

的膽怯為欣喜一一“徐而察之”,再具體寫聲音是怎樣發(fā)出來的,同

時為下文的“嘆酈元之簡”作伏筆。又用回程中,河中“嶷坎鎮(zhèn)整”

的大石與先前“噌?!钡慕^壁下的穴罅作比。區(qū)別兩者的聲音不同之

處:絕壁下,水石相搏,有共鳴,聲音雄渾,故曰“噌?!保淮笫?,

風水相吞吐,風時有時停,水一吞一吐,“霰坎鎮(zhèn)整”強調(diào)節(jié)奏鮮明。

反復寫聲源,用以證實酈道元的說法,推翻李渤的“謬論”。最后作

者欣喜的告訴獨兒子說“古之人不余欺也”。顯然,這里的古之人是

指酈道元。此段為破疑而寫,在釋疑的過程中證明酈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