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講 三國至隋唐五代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_第1頁
第5講 三國至隋唐五代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_第2頁
第5講 三國至隋唐五代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_第3頁
第5講 三國至隋唐五代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_第4頁
第5講 三國至隋唐五代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講三國至隋唐五代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一、選擇題1.(2022·天津市和平區(qū)二模)北魏太和九年頒行《地令》,共15條。《地令》第1條前部,第2、4、5、7、8、9、10、13、14諸條款,都有關于國家授田與土地還受的內容。《地令》第3條后款規(guī)定各戶原有桑田“不在還受之限”,第6條規(guī)定“諸桑田皆為世業(yè),身終不還,恒從見口……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這表明當時(

)AA.土地國有與現(xiàn)實存在沖突

B.自耕農經濟出現(xiàn)了衰退C.國家土地政策并不夠完備

D.土地國有制逐漸被廢棄2.下面是學者閻步克對南北朝時期新興的政治文化的比較。這反映出(

)·南朝史傳敘人——風神夷簡

雅有遠韻詞采遒艷

善為文章……·北朝史傳敘人——武藝絕倫,有將帥之略;性雄豪,工騎射;詳練故事,有幾案才;明練時事,善于斷決;敏于從政,果敢決斷……DA.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

B.南北文化風格的迥異C.民族交融加強的趨勢

D.北朝政治文化的優(yōu)勢3.(2022·遼寧省錦州市一模)魏晉南北朝時期宗族譜系備受重視,從發(fā)掘的貴族墓葬墓志看,鮮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貴族認同炎黃為先祖的遠多于漢族。這反映出(

)AA.華夏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

B.各民族渴望國家統(tǒng)一愿望強烈C.民族政權宣揚政治合法性

D.傳統(tǒng)宗法門第觀念被普遍接受4.(2022·湖南省岳陽市一模)端午節(jié)在魏晉南北朝被賦予紀念歷史名人的內涵,如晉地紀念介子推,吳地紀念伍子胥等。最終,以荊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廣泛認同,龍舟競渡、采艾插蒲等習俗也相繼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節(jié)的變化,主要反映出當時(

)BA.防疫和衛(wèi)生意識的逐漸普及

B.民族交融與南北交流的趨勢加強C.中原地區(qū)民間風俗成為正統(tǒng)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進思想趨同5.東晉政府采取“僑置”措施,就是在長江南北流民集中地區(qū)設置以北方州郡命名的地方行政機構,專門負責管理流民事務,其管轄的流民單立戶冊,并夾注原籍,免除租稅和徭役負擔。“僑置”的實施(

)CA.削弱了士族政治勢力

B.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C.穩(wěn)定了南方統(tǒng)治秩序

D.簡化了東晉地方建制B7.784年,關中因為戰(zhàn)亂,米價上漲,長安經濟困難。786年,京城禁軍軍糧無法保證,出現(xiàn)兵變危險。浙江東西道節(jié)度使韓滉運米三萬斛供給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當時(

)BA.藩鎮(zhèn)是拱衛(wèi)唐朝廷的關鍵力量

B.唐政府對藩鎮(zhèn)存在一定依賴性C.強化藩鎮(zhèn)是唐王朝的必然選擇

D.經濟重心基本轉移到江南地區(qū)8.(2022·遼寧省名校聯(lián)盟高三聯(lián)合考試)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對朝堂及太廟的美稱。漢武帝曾復原明堂,此后長期是皇帝祭祀與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詔“起明堂”,仿漢制修建明堂,并親赴祭祖。據(jù)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此舉意在(

)CA.彰顯北魏政權的合法性

B.加大漢化改革的力度C.借鑒漢族政權統(tǒng)治經驗

D.緩和階級與民族矛盾9.下表所示為歷史學家張國剛先生對9世紀初葉的唐代藩鎮(zhèn)的分類。由此可知,這一時期唐代的藩鎮(zhèn)割據(jù)(

)類型地區(qū)概述獨立型藩鎮(zhèn)河朔地區(qū)多為安史余孽盤踞,割據(jù)性強防遏型藩鎮(zhèn)中原地區(qū)歸順朝廷,聽從調遣,對河朔跋扈藩鎮(zhèn)有制約作用防御型藩鎮(zhèn)西北邊地所設之軍鎮(zhèn)乃抵御外侮之需財源型藩鎮(zhèn)江淮流域承擔著給國家輸送糧食、財賦的職能AA.具有區(qū)域性與制約性統(tǒng)一的特點

B.徹底解決了西北的邊患問題C.造成了國家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

D.推動了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C二、非選擇題11.(2022·山東省菏澤市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下圖是《哈佛中國史·世界性帝國:唐朝》的思維導圖。該書作者認為,以755年“安史之亂”為標志的歷史斷裂不僅對王朝命運而言,而且對中國歷史發(fā)展軌跡來說,亦是至關重要的轉折點,安史之亂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個中華帝國歷史的分界點。

——摘編自陸威儀《哈佛中國史·世界性帝國:唐朝》

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史實,對安史之亂是“唐朝乃至整個中華帝國歷史的分界點”的觀點加以闡釋。[答案]

闡釋:在安史之亂后,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被破壞,唐朝廢除租庸調,改行兩稅法,并被后世沿用。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政府對百姓人身束縛逐漸減弱。安史之亂后人口大量南遷,南方經濟實力漸漸超過北方,唐及后世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加深,戶口分布南北格局發(fā)生重大變化,南方也逐步成為文化發(fā)展重地。逐漸形成了北方為政治中心,南方在經濟文化上占據(jù)優(yōu)勢的局面。在安史之亂后海上貿易活動得到新發(fā)展,交往地區(qū)擴大,中國和世界經濟體系相連接,這一貿易模式在中國歷史上得以延續(xù)。唐朝中后期以來,韓愈等提出復興儒學,開啟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