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選修先秦諸子《論語》教案_第1頁
人教版語文選修先秦諸子《論語》教案_第2頁
人教版語文選修先秦諸子《論語》教案_第3頁
人教版語文選修先秦諸子《論語》教案_第4頁
人教版語文選修先秦諸子《論語》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有教無類

教學目標:

1、引導(dǎo)學生掌握孔子關(guān)于教育及教與學的一些重要思想

2、領(lǐng)會孔子教育思想對今天的啟發(fā)意義

3、學習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詞匯

教學重難點:

1、掌握孔子關(guān)于教育及教與學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2、掌握孔子關(guān)于教育及教與學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課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鬃愚o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給孔子屢加尊謚,如魯哀

公的"尼父”,漢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終固

定下來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師舊時的學堂,大多懸掛孔子像,尊孔子為〃萬

世師表”.孔子作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對派那里,也無法動搖.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yè),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貴族的專利,即所謂”

學在官府直到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才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來自其首創(chuàng)私學之功,更在于其“有教無類"(《衛(wèi)靈公》)主張

的提出和實踐.所謂"有教無類這四個字也是我們這整課的綱目,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孔

子的教學。

二、思想理解。

我們怎么去理解這四個字呢?按照書上的解讀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沒有類別的

區(qū)分”,換句話說什么樣的學生孔子都教。這個是有據(jù)可查的,《荀子?法行》記載,南郭

惠子曾問于子貢日:“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以"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拒),欲去者

不止.且夫良醫(yī)之門多病人,?(ylnkud,矯正竹木彎曲的工具)之側(cè)多枉木,是以雜也''回

答,可從中看出孔子"有教無類''的實踐。然而,細細體會,這句話還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無類”不僅僅是不分類別(身份地位、地域種族)地進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講解過

這一句,他認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無類”,得先弄清楚“有A無B”這種句式。這種句

式在漢語中有四種意思:一,只有A,沒有B,比如有勇無謀、有名無實;二,有A,沒有

非A(B),比如有增無減、有過之無不及;三,既有A又沒有A,比如有意無意、有一搭沒

一搭;四,如果有A,就沒有B,比如有備無患、有恃無恐?!坝薪虩o類”屬于哪一種呢?

第一種不對。因為教與類不像勇與謀、名與實,是矛盾對立的兩面。第二種也不對,理由同

上。第三種更不對。能選擇的,只有第四種,即“有A則無B"。比方說,有備則無患,有

恃則無恐。同樣,有教則無類。所謂“有教則無類”,就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比

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賢,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

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這可以算另一-層意思,可見“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結(jié)果,不

是前提。通過教育來消除差別,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構(gòu)想。

即對人無貧富貴賤愚智等差別一律給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彌合這些差別。這是人類

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夠想到這四個字。首先來自他對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認識??鬃与m自幼喪父,家境貧

寒,但從兒時起便研習禮儀,且"十有五而志于學”,終成一代宗師。通過時個人及門下弟子成

長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孔子得出一個十分重要的結(jié)論:''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其中的〃習”

指后天習染,包括教育和環(huán)境影響.孔子認為,人的先天素質(zhì)沒有多大差別,只是由于后天的

習染不同,才相距懸遠.根據(jù)這一認識,孔子曾極具挑戰(zhàn)性地認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

雍即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學生.雖然冉雍的父親是“賤人”,但因為有良好的德行,孔子認為他

可擔當君主之大任.此言一出,對其弟子和后儒影響極大.顏淵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

者亦若是.”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說:"涂之人可以為禹.”這些肇始始于“性相近,

習相遠”的認識結(jié)論,體現(xiàn)了人生而平等的政治意蘊.孔子認為平民通過教育和實踐亦可達致

大境界,可以有大作為,這是他把平民列入教育對象的認識基礎(chǔ)。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其次,也來自他的仁愛思想.據(jù)《左傳?昭公十年》記載,到春秋時期,

在統(tǒng)治集團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級制度,馬夫牛牧等底層民眾被列在十等之外,幾近不

人.而孔子則堅持主張"仁者愛人《論語?鄉(xiāng)黨》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廄焚,子退朝,曰:'

傷人乎‘不問馬."馬匹是當時的主要運載和耕作工具,歷史上有"匹馬束絲”換五名奴隸的記

載.在馬廄工作的,當是馬夫和馭者之類.孔子從朝庭下班后發(fā)現(xiàn)家中的馬廄失火,首先關(guān)注

的是傷人沒有,既體現(xiàn)了他對人的重視。有了這種思想理念,其打破等級界限辦學授徒,就是

應(yīng)然的事情了。

三、思想分析。

剛才我們說,孔子的"有教無類”,既是學生不分資質(zhì),也是個教育效果的表示。第一

層的意思,不僅是孔子作為老師的想法。也貫徹于對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中??鬃佑械茏尤В?/p>

賢人七十,雖資質(zhì)不同,表現(xiàn)各異,孔子在評價上也不盡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卻?視同仁,即

使對自己的兒子也不例外。下一課中有這么一則故事:

【原文】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

‘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

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日:'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

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郝勗?,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p>

有一位叫陳亢的學生曾向孔子的兒子伯魚打探:“您在老師那兒得到過與眾不同的傳授

嗎“伯魚回答說:"沒有.他曾經(jīng)一個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過時,他問我道:‘學詩沒有‘我

回答說:‘沒有.’他便告訴我:‘不學詩就不會說話.‘我退回便學詩.另有?天,他又一個人站

在庭中,我恭敬地走過時,他問我道:‘學禮沒有‘我回答說:‘沒有.’他便告訴我:‘不學禮便

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憑.'我退回便學禮.我只聽到這兩件事陳亢回去后,非常高興地說:"我

問一件事,知道了三件:知道學詩,知道學禮,知道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兒子(《季氏》)陳亢的

結(jié)論是很公允的。

第二層意思、,有教的目的是為了無類。那么,為了消除人與人之間這種“類”的區(qū)分,在教

學上就要有類,?堆學生吃大鍋飯,每人都吃一碗,肚量大的餓死,度量小的撐死,怎么無

類呢?那就要循序漸進,因材施教。課本上有兩個例子: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孔子說:“中上等天賦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學問;中下等天賦的人,不可

以同他討論高深的學問?!?/p>

這句孔子的自白,讓后人看到,這位萬世師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樣

的教法。孔子重視學習和思考的關(guān)系,所以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睂W生不

聰明,自己又講的太玄妙。學生會去想啊想,想不出來,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險。

學生理解能力足夠,就講授適合他們學的東西,這就是孔子。后面的段《論語》證明了這

—點: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

禮者也?!弊迂暼眨骸啊对姟吩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

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p>

【譯文】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樣?”孔子說:“可以。不

如窮得有志氣,富得有涵養(yǎng)的人?!弊迂曊f:“修養(yǎng)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

琢了再磨,對吧?”孔子說:“子貢啊,現(xiàn)在可以與你談詩了。說到過去,你就知道未來?!?/p>

這則故事,除了讓我們看到孔子的教學方法在于啟發(fā)之外,“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這一句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貢弄明白前一個道理之后,才開始和他談?wù)摗对娊?jīng)》,

這就是循序漸進。

另一則,講的是孔子的非常有俠氣的弟子子路。

【原文】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

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p>

子路曾經(jīng)問孔子:聽到了就去做嗎(聞斯行諸)?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都在,怎么能聽到了

就做(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也問了同樣的問題:聽到了就去做嗎(聞斯行

諸)?孔子說,當然,聽到了就該去做(聞斯行之)。這下子公西華不懂了。同一個問題,

怎么會有兩種答案呢?所以他對孔子說:“赤也惑,敢問?!笨鬃踊卮鹫f:“求也退,故進

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鼻?,就是冉有。由,就是子路。退,就是退縮。兼人,就是勇為。

冉有這個人,大約比較瞻前顧后,因此孔子鼓勵他勇往直前。子路這個人,則膽大妄為,因

此孔子告誡他不要聽風就是雨??鬃拥囊虿氖┙蹋@條記載就是證明。

四、課后思考。

1、從課文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途徑是什么,也就是說他的教學方法有幾種?

第二課時

一、回顧。

上一節(jié)課我們討論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因材施教”。那么,孔子是通過哪些途徑因

材施教,教什么,效果又怎么樣呢?

二、教育目的。

孔子為什么興辦私學?為了斂財?顯然不是,孔子是有他的想法的。春秋時期是中國社會發(fā)

展最快的時期之一。作為上層建筑的“周禮”,在一些方面已顯露出不能與新興的生產(chǎn)力相

適應(yīng),需要進行改革??鬃拥恼位顒泳褪菍Α爸芏Y”進行維護和改革。所以《論語》中很

多地方提到了“為政”的事情??鬃釉鯓硬拍軈⑴c政治或者影響政治呢?

有兩個辦法,-是游說君主,游說的對象,包括國君,也包括執(zhí)政的大夫。據(jù)錢穆先生《孔

子傳》和李零先生《喪家狗》,公元前517年,即孔子三十五歲那年,他到過齊國。公元前

497年(孔子五十五歲),到公元前484年(孔子六十八歲),周游列國十四年。出國的目

的,一是“從政”,二是“為政”。也就是說,如果有可能,孔子希望能在某個國家做官,

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如果做不了官,則希望能夠游說執(zhí)政者,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鬃?/p>

如果活到今天,肯定會上“百家講壇”,或者在網(wǎng)上開博客。這實在比東奔西走到處游說效

率高多了。

孔子第一次出國,見了齊景公;第二次出國,在衛(wèi)靈公、陳浩公、衛(wèi)出公那里做過官,見過

楚國的葉公,還打算見趙簡子和楚昭王。但孔子的官做得并不開心,事也辦得不順。據(jù)《史

記?孔子世家》,齊景公想用他,被晏嬰拆臺:楚昭王想用他,被子西拆臺。齊景公原本是

要把尼谿(尼溪)之田封給孔子的,晏嬰如此這般一說,齊景公就變了卦,對孔子就敬而遠

之了(敬見孔子,不問其禮),后來干脆客客氣氣地把他打發(fā)回去。齊景公的做法也很絕。

他先是談待遇,說季孫氏那樣的薪水寡人可是開不了。然后是找借口,說寡人老朽,沒法用

先生(此事《論語?微子》也有記載)??鬃又缓没貒M瑯?,楚昭王原本是要封給孔子七

百里地的,子西頭頭是道一說,楚昭王就變了卦,孔子也只好離開楚國。總之,孔子轉(zhuǎn)了一

大圈,還是沒有出路。有個鄭國人說他“累累若喪家之狗”(《史記?孔子世家》)。

從政不如意,孔子選擇了第二條路:育人。換句話說,就是把自己的學生培養(yǎng)出來,和許多

經(jīng)歷過文革的父母一樣,自己年輕時的理想沒有實現(xiàn),就常常對大家說一句話“我們的希望

就都在你們身上了?!笨鬃泳妥屗膶W生去從政、為政,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鬃又v學,

可以看做是孔子內(nèi)在價值的外化。

三、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

孔子招學生,都教些什么,又怎么教?

孔子的教學,有四門功課:【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孔子教授學生古代文獻,行為處世方法,忠誠和誠信。也就是說,孔子教是四門課中一門是

“文化課”,一門是“實踐課”,另兩門的“思想品德課”這和孔子以培養(yǎng)“君子”為目標

的指導(dǎo)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孔子教學生,主要也就兩條:一是做官,二是做人。

怎么教呢?上節(jié)課讓大家會去思考,大家有什么結(jié)論了?(學生討論)

主要也是兩條:一是討論,二是答問。

討論的例子我們之前讀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

答問的記錄,《論語》中有很多。我們的課本上有這樣一則:

【原文】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

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痹唬骸叭室雍酰俊痹唬骸拔粗?,焉得仁?“崔子

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

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痹唬骸叭室雍??”

曰:“未知,焉得仁?“

子張問:“子文三次做宰相時,沒感到高興;三次被罷免時,沒感到委屈。卸任前,總是認

真地辦理交接事宜,怎樣?”孔子說:“算忠心了。”問:“算仁嗎?”答:“不知道,哪

來仁?”又問:“崔子殺了齊莊公,陳文子拋棄家產(chǎn)跑了。到了另一國,他說:'這里的大

夫同崔子一樣?!峙芰恕T俚揭粐?,再說:'他們同崔子一樣。’再跑了。怎樣?”孔子

說:“算清白了。”問:“算仁嗎?”答:“不知道,哪來仁?"學生問孔子答,這是論語

中表現(xiàn)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學方式,但是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謹慎的,“未知,

焉得仁?”?方面,說明“仁”的標準是很高的,第二我們也可以看出??鬃釉诘茏拥拿媲?/p>

是不妄言的。

問孔子的人,有學生,也有別人。問的問題,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易中天教授統(tǒng)計了

一下,《論語》書中,孔子回答得最多的問題,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為政),19次。

其次是問對某個人的評價,12次。再次是問仁,9次。又再次是問禮,5次;問孝,3次;

問君子,3次;問士,2次。其余,如問友、問知、問明、問達、問行、問好惡、問做人也

都可以歸入問仁問孝一類。有人問過軍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沒學過(《論語?衛(wèi)靈公》),

也有人問過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這兩個答案,

都等于拒絕回答。拒絕回答當然也是回答.答案就是:這些問題我沒興趣。感興趣的,只有

政治學和倫理學。其實即便是問文學,孔門師生也能扯到政治倫理上去。比如課文當中舉得

這個例子:

【原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

后素。”曰:“禮后乎?”子曰:“啟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向孔子問詩。子夏,就是卜商,比孔子小四十四歲。有一次子夏問:《詩經(jīng)》上說“巧

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什么意思呀(何謂也)?課本翻譯為“未染色的絲綢變

成了艷麗的衣裳”,值得斟酌?!八匾詾榻k”可以看做一個賓語前置,即''以素為絢",翻

譯為“以本色為美”。這三句詩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

麗的呀!

這個意思很清楚,子夏為什么還要問?顯然,他是要“舉一反三”。于是孔子回答“繪事后

素”。繪事,就是畫畫;后素,就是“后于素”。也就是說,畫畫,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

能畫花紋。這就已經(jīng)是由此及彼,說開去了。誰知子夏竟大受啟發(fā),高興地問:“禮后乎?”

什么叫“禮后乎”?就是說,禮,也像繪畫的花紋?樣,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一聽,

喜出望外地說:啟發(fā)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我可以和你討論詩了(始可與言詩已

矣)!孔子為什么會這樣說?因為在孔子看來,禮樂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什么打底子?仁。

仁愛或者仁義,就是禮樂的底子。仁為禮樂之本,當然要先仁義而后禮樂。這就叫“禮后”,

或者說“仁先禮后”。

不過這樣一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句話的本意就變了,不再是“以本

色為美”,而是“以本色為底”。所以課本的翻譯,雖未必是詩的原意,卻符合孔子的想法。

曲解詩意的,不是課本,倒是孔夫子。那么,是孔子不懂詩嗎?不是。他是故意曲解,也就

是要借古人的話,說自己的事。原意不原意,曲解不曲解,嚴謹不嚴謹,他可不管。孔子的

“曲解詩意”,其實是不怎么好批評的。環(huán)境不同,目的不同,想法也不同??鬃雍妥酉恼?/p>

詩,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講道理。子夏問,孔子答,目的都不在詩之中,而在詩之外。詩的

本意,也就并不重要。只不過這個彎,也實在轉(zhuǎn)得太大了一點,讓我們看得一頭霧水。

《論語》當中孔子也對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進行過總結(jié)。一方面是客觀上的啟發(fā),另一方面是主

觀上的思考?:

1、【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俳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譯文】孔子說:“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dǎo)。不能舉一例

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教他了。”

2、【原文】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p>

【譯文】孔子說:“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來思考。結(jié)果沒好處,還不如學習。

3、【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想事,越學越糊涂;想事不讀書,越想越頭痛?!?/p>

第一句話,讓我從中看到了一個深諳教育心理學的孔子,這個老師有點壞,“憤”“俳”兩

個字,仿佛讓我看到她對著學生一臉悠然自得說:“很難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

啊~想不出來了吧~好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一副欠扁的樣子,但你又確實想知道,能

奈他何。也就是說,一定是學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說,因為他知道這樣的教學效果最好。不

像我們,大家不一定想知道,我在這里說的滿頭大汗,所以大家回去記不住什么.、

第二句話和第三句話,孔子重視思考和學習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荀子也論述過,他說的是“吾

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讓他們記住,還得有時間讓學

生來回味。這種狀態(tài)我很認可。但是,很不幸的,大家生活在一個學都來不及的時代里,思

的時間就更少了,所以沒事多發(fā)呆,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想想學過的知識。

四,總結(jié)。

就是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和內(nèi)容,才成就了他大成至圣先師的榮耀??鬃愚k學是“有教

無類”,前提只是每個學生交“十條干肉”,教的是政治學和倫理學,都是實用的學科。按

現(xiàn)在觀點,孔子是以“市場化”方式辦學。這就要求孔子教育思想必須緊扣時代需求。只有

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有較高的就業(yè)率。雖然沒有國家直接采納孔子建議,但孔子一生培養(yǎng)了

3000多名學生,除了個別人“有志于學“不入仕外,沒有一個人沒找到工作。按現(xiàn)在觀點,

就業(yè)率是100%。因此,孔子的教學活動總體上是成功的。按現(xiàn)在觀點,孔子的私立學校相

當于現(xiàn)在的黨?;蛐姓W院。山東曲阜孔子的墓志銘是:“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這

個概括比較準確。

五、課后作業(yè)。

1、預(yù)習《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2、背誦5、7條。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教學目標:

1、熟悉《論語》相關(guān)語句中出現(xiàn)的文言現(xiàn)象;

2、了解孔子眼中“義”的內(nèi)涵。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孔子關(guān)于“義”的言論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2、對比理解“仁”和“義”的關(guān)系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方法:講讀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回顧“仁”。

前面幾節(jié)課我們講了孔子的“仁”?!叭省笔鞘裁匆馑??我們簡單地說,就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

真心的愛人?!叭省彪x我們很遠嗎?其實也不遠,你只要想“仁”,就有“仁”,你不想“仁”,

就沒有“仁”?!叭省笔悄銉?nèi)心一種真誠的信念,你只要信就有,你不信就沒有。這就像

佛教禪宗,講到佛,你心中有佛就有佛,你心中沒佛就沒佛,有沒有佛全看你內(nèi)心。那么“仁”

里頭包含著幾種意識:人格意識、人類意識、人為貴意識、人和意識,如果具備了這四種意

識,實際上就具備了“仁”。按照老師的理解,“仁”是孔子看來是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生

活的最高準則,就像道家以“道”作為最高原則一樣?!暗馈钡膬?nèi)涵非常博大,以至于“道

可道,非常道”,所以“仁”的內(nèi)涵也非常廣泛,在《論語》中,孔子的弟子數(shù)次問到什么

叫做“仁”,什么樣的人才算“仁人”,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盡相同,在孔子以“仁人”來

評價人的眼光也相當挑剔。比如管仲,這個人物在《論語》中被議論的挺多的。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被蛟唬骸肮苤賰€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日:“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培,管氏

亦有反拈。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借》)

或問子產(chǎn)。子曰:“惠人也?!眴栕游鳌T唬骸氨嗽毡嗽?!”問管仲。曰:“人也,奪伯

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p>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唬骸拔慈屎?!”子曰:“桓公九合諸

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p>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

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

于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

在孔子的心目中,管仲就是一個能施行仁政的政治家。孔子的弟子們對于管仲頗有看法,子

路說:“齊桓公殺死了他的哥哥公子糾,公子糾的家臣召忽因此自殺以殉,公子糾的另一個

家臣管仲卻沒有跟著去死?!弊勇方又终f:“管仲該不算仁吧?”孔子說:“齊桓公多次

召集諸候共商會盟,并不依仗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勞。這就是管仲的仁了!”孔子的學生子

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齊桓公殺死了他的主人公子糾,他不但不為公子糾去死,反而輔

佐齊桓公?!笨鬃诱f:“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老百姓到

如今還享受著他的好處。若沒有管仲,我們大概會披散著頭發(fā)、衣襟朝左邊開,像落后的民

族那樣了。難道要他像普通男女一樣守著小節(jié)小信,自縊于溝渠中而沒有人知道嗎?”

孔子認為管仲體現(xiàn)了仁,這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其一,管仲不為一人而殉死,愿為天下蒼

生而茍活。管仲身為公子糾的家臣,不論按理還是按禮,他都應(yīng)該殉主,這是常人的公斷。

而圣人自有圣人的仁斷,孔子認為管仲不愿殉主,是不為失小節(jié)而羞,不為失小信而辱,事

實上管仲也正是為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恥。其二,管仲有功于天下,春秋時期,周室王權(quán)

衰落,諸侯爭霸,百姓生存于戰(zhàn)爭的水火之中,生靈涂炭,生命朝不保夕,而管仲被錄用以

后,在齊國掌理政事,為齊桓公而謀而劃,齊桓公因此得以稱霸,九合諸侯,匡正天下,不

戰(zhàn)而使天下和平,多少百姓免受戰(zhàn)爭之苦,多少士兵得以保全生命。其三,管仲有功于齊國,

據(jù)史書記載,管仲在齊國執(zhí)政為相之后,實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經(jīng)濟改革,流通貨物,積累財

富,富國強兵,使齊國糧倉充盈,讓百姓衣食飽暖,明禮義廉恥,順民意,得民心,他給予

了百姓無窮的好處,百姓擁護他??梢哉f管仲有恩于天下百姓,有德于天下百姓,有功于天

下百姓,為天下人謀福利,為天下人謀發(fā)展。其四,管仲有功于齊國國君,據(jù)《史記》記載,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轉(zhuǎn)禍為福,轉(zhuǎn)敗為勝,協(xié)助桓公北征南戰(zhàn),討伐楚國,讓燕國實行召公

善政,堅主遵守魯國土地的盟約,取信于魯,令天下諸侯歸附于齊。管仲為齊國謀和平,為

天下謀和平。

《易經(jīng)》系辭中說:“天地之大德日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日仁。何以聚人日財。

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日義?!币簿褪钦f,天地最偉大的德行,是使萬物生生不息。圣人最

大的寶物,是崇高的地位。怎樣才能保住地位呢?要博愛,得到多數(shù)人的擁護,才能守住地

位。又怎能使人民聚集呢?要靠財富。因而,治理財富,端正言行,使人民分辨是非善惡,

禁止人民為非作歹,就是道義。

世上大概沒有完人吧,孔子對管仲也是褒中有貶。孔子說:“管仲的氣量很小??!”有人就

問:“管仲生活儉樸嗎?”孔子于是說:“管仲有儲放錢財?shù)母畮欤聦俚墓賳T都各司其

職而不歉職,這哪里算得上儉樸呢?”有人又問:“既然這樣,那管仲知禮嗎?”孔子說:

“國君的宮殿門前立有照壁,管仲府大門也立有蕭墻。國君設(shè)宴招待貴賓,在堂上設(shè)有放置

酒杯的土臺,管仲待客也設(shè)有這樣的土臺。倘若說管仲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看來,孔

子對于管仲的越禮行為和腐化的生活是不能容忍的。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孔子對于認定出了很多標準,但這些標準不是死的,“愛人”“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復(fù)禮”等等都是仁的一個方面,真正評判一個人時,孔子是從實際

出發(fā)的。從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兩點,第一是,“仁”是一個崇高的道德標準,不好言說,

但有種種表現(xiàn)可以遵循。第二,孔子的“仁”是權(quán)宜的,他不認死理,這是孔子的思想優(yōu)勢,

而后世多把孔子的言論作為行為守則來遵循,這似乎就和孔子的意思大相徑庭了。這一點,

我們說到“義”的時候還會說到。

一說“義”,從古到今,?般人理解的就是講哥們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三國時期的關(guān)云

長,也因為千里走單騎,舍棄曹操給予的榮華富貴,護送嫂夫人過五關(guān)斬六將,投奔當時落

魄的結(jié)拜兄弟劉備。從而被后世當作義的化身。那么義的含義,就僅僅是講義氣嗎?作為儒

學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在《論語》里面多次提到了義,他怎樣看這個義呢?

義的含義是什么?荊軻刺秦王,他為報答燕國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顧個人安危,前去刺殺

秦國的國王贏政,這是義!水滸好漢魯智深,為救弱女子,三拳打死無賴鎮(zhèn)關(guān)西,這也是義!

但從《論語》里面提到的有關(guān)義的詞語來看,它的含義并不僅僅就局限在這一方面,它還有

著更深的內(nèi)涵在里面,那么在孔子的眼中,義究竟還有什么含義呢?

我們需要把義和其他一些概念進行比較,在比較中來顯示出義的含義。

1、仁與義。

剛才我們講過《易經(jīng)》里那句話,這句話中,義和仁是什么關(guān)系呢?義相當于形式,仁相當

于內(nèi)容,那么仁是內(nèi)容,義是形式,它們是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仁在孔子里頭是最高的道德

理念。仁,愛人,仁是?種愛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這種最高的道德,要通過某種形式

表現(xiàn)出來,你要不通過做事情,不通過某種具體的形式,某種途徑來實現(xiàn)這個道德,那你是

不義的。所以義,它是一種實現(xiàn)仁的形式,實現(xiàn)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前面管仲的例子我們看出,仁在具體實行的時候,有不同的標準??鬃痈鶕?jù)不同的情況,不

同的程度來實現(xiàn)仁,而仁要通過義來實現(xiàn)。義就要看具體的情況,也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義

表現(xiàn)為這個,也可能在那種情況下,義表現(xiàn)為那個。情況不同,標準不同,它的表現(xiàn)也是不

同,那么義到底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現(xiàn)呢?它是來表現(xiàn)仁,它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來

表現(xiàn)仁,那么它大概根據(jù)哪些情況,有哪些不同的表現(xiàn)呢?那么我這里大概來介紹兩種情況:

第一,根據(jù)人的身份不同,義的表現(xiàn)不同;第二,根據(jù)遇到的事情不同,義的表現(xiàn)也不同。

第我們先講根據(jù)人的身份不同,人是有不同身份的,那么有的人是這個身份,有的人是那

個身份,當然也有不同的職業(yè),我們現(xiàn)在有不同的職業(yè),那么我是教師,你是工人,他是軍

人,他是醫(yī)生,那么不同身份,不同職業(yè)的人,你來體現(xiàn)仁這種道德,體現(xiàn)仁愛的精神,那

你的表現(xiàn)是不同的,而且必須是不同,不能混。比如說我是個醫(yī)生,那么我是個醫(yī)生,我仁

愛精神的體現(xiàn),就是要什么啊,對病人溫暖如春,要治病救人,我不這么做,我就是不義。

但是你既然是醫(yī)生,那你體現(xiàn)仁愛精神,就應(yīng)該和你醫(yī)生的身份,醫(yī)生的職業(yè)相稱。那你是

醫(yī)生,你不是交通警,我是醫(yī)生,結(jié)果我不做好我醫(yī)生的工作,不去治病救人,我非得說我

到大街上去維持交通秩序,我去指揮交通,那你也是不義。因為你的身份(職業(yè))決定了你

的仁愛精神在你的身份上就得治病救人,這就是義。你去做別的,做你不該做的,那你就是

不義了。

《左傳》里頭,那么說這么個故事:“鄭伯克段于鄢”。

鄭伯就是鄭莊公,段就是他弟弟工叔段,那么這里頭講到,工叔段,因為這個弟弟大概對哥

哥不服,弟弟又受到母親的支持,老想篡奪君位,由于想篡奪君位,所以弟弟他就做出了和

自己身份不相稱的事情,那么你既是弟弟,同時你又是臣,從親緣關(guān)系上講,你是鄭伯的弟

弟,從政治上講,你的哥哥是君,你是臣,那么臣的身份應(yīng)該做出和臣的身份相適應(yīng)的事情,

相稱的事情。但是這個弟弟,他做出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稱的事情,他干嘛啊,他做了?系

列的事情,比如說按照禮的規(guī)定,那么底下的臣,底下的大夫,卿大夫,你可以給自己在自

己的地盤內(nèi)建城市,但是你建城市建得不能過大,你建的大城市按規(guī)定頂多也就是國都的三

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能超過國都的五分之一,你建的小城市呢,你不能超過國都九分之一,

這都是禮。這是制度給你定的規(guī)模,你如果遵循這個制度,遵循這個臣道,那你就是義。但

是工叔段不遵守,這就是不義。所以當時有些大臣就對鄭莊公講到了工叔段這個問題,覺得

是不是應(yīng)該早點防范這件事,鄭伯應(yīng)該出來制止,那么鄭伯,也就是鄭莊公說了這么一句話:

多行不義,必自斃(一一《左傳》)。多行不義,不義是什么意思呢?他干了和自己的身

份不相稱的事情,這就是不義。那么后來工叔段又進一步地不義,進一步做一些和自己的身

份不相稱的事情。比如他私下私自把鄭國的西部邊界和北部邊界,大概這個邊防都劃到自己

的名下,由自己負責,同時還把一些地盤都劃到自己這兒,變成自己個人的封邑,進一步擴

充自己的勢力。那么有一些大臣馬上又來勸鄭伯,勸鄭莊公,說不能再讓他這樣干下去了,

說一個國家不允許有兩個君主,問鄭伯你看怎么著,你要是讓你的弟弟當君主的話,那我們

趕緊去侍奉你的弟弟,既然他是君,我們?nèi)ナ谭钏?,如果你不讓你的弟弟,不讓工叔段當?/p>

主的話,那早點解決這個問題,不能等他的勢力雄厚了,勢力特別大了,坐大了以后來解決。

那么鄭莊公,鄭伯當時說了什么呢?說:不義,不0g,厚將崩(一一《左傳》)。不義,

他不符合義,不嘴,就是說他不會得到人們的親近,為什么?他做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稱的事

情,他不義,人們不會親近他,廣大的人民不會親近他,他即使實力雄厚了,他崩潰得更快。

那么到后來工叔段怎么樣,野心日益膨脹,因為鄭莊公大概對他一直沒有阻止,他可能認為

鄭莊公軟弱,所以他野心膨脹,繼續(xù)擴充自己的勢力,同時訓(xùn)練軍隊,積累武器,積累很多

武器,最后發(fā)動叛亂,最后鄭莊公把他給鎮(zhèn)壓了,把叛亂給平定了。那么這個故事里頭兩次

提到了義,一個是“多行不義,必自斃”,一個是“不義,不瞳”,那么這個義,就是我們

前頭說的要跟你的身份相稱,你不能夠履行你身份范圍之內(nèi)的職責,那是不行的。超越你的

身份,那么你做的事情,你就是不義。那么這就是我們說的,仁這個美德,這個最高的美德,

這個最抽象的美德,在具體實行的時候,要根據(jù)你的身份,根據(jù)你的地位,你來具體地去做,

這樣才可以。

這些例子說明,作為臣子,作為被領(lǐng)導(dǎo)者,義的表現(xiàn)就是服從和盡職,這就符合孔子所講的

義,下屬做到這一點,就是盡了自己的義,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他生鞠躬盡瘁,輔佐自

己的主公劉備建立蜀漢政權(quán),對于劉備,諸葛亮盡到了義,那么反過來,像劉備這樣的領(lǐng)導(dǎo)

者,義在他們身上,應(yīng)該怎樣表現(xiàn)呢?

那么義在君主那里頭應(yīng)該是如何表現(xiàn)呢?比如君主的身份,統(tǒng)治者的身份,義應(yīng)該如何表現(xiàn)

呢?比如說當時也發(fā)生了?件事情,什么事情呢?陳國有一個貴族叫夏征舒,他殺了自己的

君主,那么殺了自己的君主,周天子命令諸侯發(fā)兵討伐夏征舒,那么史書把周天子下令討伐

叛逆這種做法就叫做義,就是如果底下發(fā)生了叛亂,那么作為天子,你應(yīng)該下令討伐叛亂,

你不下令討伐叛亂,你就沒有盡自己的職責,沒有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那你就是什么,就是

不義,所以周天子下令討伐叛亂,這是義。還有一件事情,當時楚國打宋國,那么宋國是弱

國,是小國,打不過楚國,但是宋國還在反抗,還在守住它的城市,抵御楚國的進攻,但是

它有點兒抵御不住了,所以當時向晉國求援,晉國是大國,那么晉國馬上派了個使者,這個

使者叫解揚,馬上去宋國。告訴宋國的國君,說晉國答應(yīng)出兵支援宋國,解救宋國,讓宋國

再抵抗一段時間,晉國的援軍馬上就到。結(jié)果這個使者解揚就去送信,路上一下被鄭國人給

抓住了,那么鄭國是楚國的盟國,鄭國抓住解揚之后,把晉國的使者解揚交給楚國了。那么

楚國的國君就跟解揚說,勸解揚,說你去到宋國反著說,反著說晉國國君的意思,別說晉國

要支援宋國,就說晉國不愿意支援宋國,不愿意出兵,你反著說。解揚開始不干,后來楚國

對他威脅、利誘、恐嚇,那么最后解揚就答應(yīng)了,然后楚國人把解揚放在樓車上,置于高處,

讓他向宋國喊話,結(jié)果解揚還是按照晉國原來的意思,向宋國人傳達了這個意思,還是說晉

國答應(yīng)支援宋國,讓宋國再抵抗?段時間,晉國的援軍馬上就到。楚王大怒,他就要殺了解

揚,那么解揚也講了自己的一番道理,解揚說君主能夠下達正確的命令,這就是義,那么這

是君主應(yīng)該做的,那么作為我臣子,當然我應(yīng)該執(zhí)行君主的命令,這也是義,他下達正確的

命令,他是義,我執(zhí)行他的命令,我也是義。所以君主的身份干你君主該干的事情,那么臣

子的身份,干你臣子該干的事情,你們雙方君和臣,不管你什么身份的人,你都體現(xiàn)了仁的

精神,那么你就是義。所以董仲舒有這種說法:立義以定尊卑之序,君臣之職明矣。義立起

來了,尊卑之序列就明確了,君臣之職就明確了。就是你該干什么,他該干什么,大家都非

常明確了。所以我們說呢,義的含義,它是一種仁的表現(xiàn)形式,這種表現(xiàn)形式,第一就要根

據(jù)你的身份,做跟你身份相稱的事情,那么這就是義。

孔子認為,義是體現(xiàn)仁愛精神的,不仁不義的事情,我們不應(yīng)該干,在一般情況下,說假話

就是不義,但在特珠情況下,如果說假話為了救人,是義還是不義呢?也就是說,如果面臨

不同的事情,義的表現(xiàn),還是一成不變的嗎?所以孔子說:“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

適也,無莫也,義之比?!北憩F(xiàn)出一種因時制宜的態(tài)度。

第二,那么義還要根據(jù)事情,根據(jù)你當時那種特殊的情況,特殊的事情,你來行仁道,那

么就是義。比如要推行仁愛精神,那么這種仁愛精神在具體的實現(xiàn)中,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

要根據(jù)不同的事情,那么有時候在緊急的情況卜,可能我這么處理,這就是仁愛,可能在那

種情況下,我那么處理,那就是仁愛,這些仁愛就都是義。比如說,我說了不能說謊,不說

謊這是一種仁愛,誠實,那么平常,不是在緊急的情況下,那么一般來說不能說謊,要誠實,

誠實這是仁愛的一種體現(xiàn),我做到了誠實這就是義。但有時候在緊急的情況下,情況特殊,

有時候需要說謊,說謊就符合仁愛精神,說謊就是義,所以仁愛精神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

就要你說謊,你說謊你就是義,你不說謊你就是不義。那么比如有些病人,他得了絕癥,得

絕癥,精神上自我把握的能力可能又比較弱,這時候,你如果突然還不到跟他說實話的時候,

你一下跟他說了實話,那么這個時候怎么樣,應(yīng)該說不符合義。那么這時候,為了他的心靈

的這種安寧,為了他更好地治病,為了他有比較好的精神狀態(tài),有時候不需要跟他說實話。

所以說呢,義要根據(jù)情況,不光像我們前頭說的,根據(jù)身份,同時也要根據(jù)情況,根據(jù)具體

的情況。

《左傳》里頭記載了這么一件事情,那么這件事情就反應(yīng)出要根據(jù)一定的情況來行仁,來推

行仁,來實現(xiàn)仁,這就符合義。那么在一次戰(zhàn)爭(秦晉肴之戰(zhàn))中,當時晉襄公和秦國打一

場戰(zhàn)爭,肴之戰(zhàn),在肴山一帶打這場戰(zhàn)爭、那么在這次戰(zhàn)爭中,當然晉國取勝了,那么當時

晉襄公,當時是車戰(zhàn),晉襄公在車上指揮戰(zhàn)斗,向敵軍沖擊,晉襄公還親自抓住了秦國的一

個俘虜,抓住俘虜,晉襄公把這個俘虜給捆起來了,捆起來之后,晉襄公命令自己的車右,

什么是車右呢?就是在自己的車的右邊,他在車上,在自己車的右邊保衛(wèi)君主,右邊的這個

武士,這個武士的地位非常高,這是高級武士,他負責保護中間的君主,車右,命令自己的

車右,那么讓他干嘛,讓他把這個秦國的俘虜給殺了,這個車右叫萊駒,那么晉襄公命令萊

駒把這個秦國俘虜給殺了,萊駒就下車,下車拿著兵器就來了,就要殺這個秦國的俘虜,結(jié)

果這個秦國的俘虜大概絕望中大叫一聲,大吼一聲,一下把這個萊駒,把晉襄公的車右嚇了

一大跳,手里的兵器一下掉地下了,這是種恥辱啊,說明你膽小啊,人家大吼一聲,就把

你給嚇成這樣了,你膽小,這是一種恥辱,正在這時候,晉襄公手下的另一個武士叫狼障,

這個武士非常勇敢,他一看萊駒被嚇壞了,兵器也落到地下了,他馬上沖上來,撿起這個兵

器,一下把這個秦國的俘虜給殺了,所以晉襄公看在眼里,覺得這個狼障非常勇敢,非常贊

許他,當即決定讓狼障當自己的車右,上車站在自己的右邊,萊駒等于被貶黜了,所以狼

也非常高興,他等于升遷了,他升為高級武士,他大概原來在地下跑,跟著晉襄公打仗,現(xiàn)

在你可以上車來保衛(wèi)君主,這是無尚的榮耀,你的地位升遷了,所以狼瞟非常高興。但是在

另一場戰(zhàn)爭中,還是晉國和秦國的戰(zhàn)爭,那么晉國統(tǒng)帥是誰呢?先軫,先軫是統(tǒng)帥,他率著

晉國的軍隊去沖擊秦國的陣地,可是先軫沒有重用狼碑,狼瞟覺得像我這個地位,我這么勇

敢,受到君主的表睞,我應(yīng)該受到重用,我應(yīng)該當晉國軍隊主帥的車右,就是當這個高級的

武士,可是先軫沒有用他,沒有用他而用別人了,用續(xù)簡伯,那么當時狼噂覺得這真是奇恥

大辱,像我這樣的人,竟然他不重用,我有這樣的能力,我受到君主的贊許,他竟然不重用

我,這簡直是奇恥大辱,那么怎么樣,受這種恥辱他受不了,他想死,關(guān)鍵是怎么個死法,

當時這個狼噂的朋友跟他說,說咱們干脆發(fā)動叛亂吧,咱們殺死晉國軍隊的主帥,咱們發(fā)動

叛亂,他這么羞辱我,這么侮辱我,我能容忍嗎?干脆咱們發(fā)動叛亂。結(jié)果狼障說什么呢?

不能這么干,這么干就是不義,發(fā)動叛亂不是臣子之道,死了以后你的靈魂不能進入明堂。

那么這是一種迷信,明堂那是君主發(fā)布政令的地方,那是非常高級的地方,死了以后你的牌

位能夠進明堂那是非常榮耀的事情。所以說不能干這個事情,干這個事情是不義,狼卿.認為

自己是一定要死的,受此奇恥大辱是不能活了,是一定要死的,但怎么死合適呢?那么根據(jù)

當時的情況,根據(jù)當時的特殊情況,他認為這么死合適,怎么死呢?他認為應(yīng)該率領(lǐng)自己的

軍隊,率領(lǐng)自己的手下,他也是個小貴族,率領(lǐng)自己的手下去沖擊秦國的陣地,那么冒險沖

擊,犧牲的可能性很大,那么他認為這么死最有價值,反正我肯定是要死,我要死在哪兒呢?

死得符合義,去沖擊敵軍,所以狼障率領(lǐng)自己的手下就沖進了秦軍的陣地,跟秦軍搏斗,那

么最后把秦軍打敗了,但是狼噂也死了,那么狼嗎認為這種做法是符合義。

所以我們說,義是一種形式,它是根據(jù)人的不同身份,根據(jù)不同的事情來實現(xiàn)仁,所以義是

一種形式。所以第一點我們講到義和仁的關(guān)系就是這樣一種關(guān)系。那么義是形式,仁是內(nèi)容。

孔子所講到的仁和義的這種關(guān)系聽起來比較抽象,但實際上并不復(fù)雜,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通俗地說,仁就是要愛別人,怎么愛呢,就是要通過義來表現(xiàn),就是根據(jù)人的不同身份,不

同的情況,來推行仁愛。那么在更為具體的操作層面上,義又是通過什么來實現(xiàn)的呢?

三、義和禮。

義和禮應(yīng)該是這么一種關(guān)系,叫做:義是內(nèi)容,禮是形式。所以孔子說過這種話:君子“義

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論語》)。那么義是內(nèi)容,義是內(nèi)涵,禮是來推行義的,是來實現(xiàn)

義的。

那么有這么一個例子,有一次齊國攻打魯國,齊國是大國,是強國,它有時候欺負一些弱國,

欺負小國。其中魯國比較弱,它欺負魯國,攻打魯國。魯國向衛(wèi)國求援,衛(wèi)國就派軍隊去打

齊國,衛(wèi)國也比較弱,但是它還愿意支援魯國,它這里有唇亡齒寒的意思,支援魯國。那么

衛(wèi)國派軍隊,統(tǒng)率是誰呢?孫桓子,去打齊國,可是衛(wèi)國也不強大,所以衛(wèi)國的軍隊一下子

被齊國給打敗了,打敗以后,衛(wèi)國的軍隊就撤,齊國的軍隊就追擊,追擊,追擊,衛(wèi)國的軍

隊孫桓子這個統(tǒng)率恐怕覺得自己難以逃脫了,因為齊國進軍速度很快,衛(wèi)國撤退的速度比較

慢,它的軍隊不行,孫桓子眼看就要逃脫不了了,這個時候,衛(wèi)國地方有一個貴族叫仲叔虞

奚,這個仲叔虞奚率領(lǐng)自己的人襲擊了齊國的追兵,一下把齊國給打敗了,打敗了呢,等于

挽救了衛(wèi)國的統(tǒng)帥,挽救了衛(wèi)國的軍隊。那么這件事以后,衛(wèi)國的國君就問這個仲叔虞奚,

你立了這么大的功,你看你想要什么樣的賞賜?我可以給你土地,給你封邑,那么當時這個

仲叔虞奚的意思是說,我不要你的土地,我不要封邑,我不要這些東西,那么你想要什么???

他說我想要這個東西,要什么啊,我想要諸侯專門用的那個懸掛的樂器,有三個樂器,這三

個樂器是諸侯這個級別的人專門用的,懸掛著的樂器,我想要這個,仲叔虞奚他也是個貴族,

但是他的貴族身份比較低,他也就是卿大夫,那么衛(wèi)國的國君,他是諸侯,等于這個仲叔虞

奚他想要什么?他想要衛(wèi)國國君這個級別的貴族才能夠使用的這個樂器,他還想要什么?他

還想要諸侯朝見天子的時候,他所騎的馬的裝飾,這些東西都屬于“器”,這些東西都體現(xiàn)

了“禮”,體現(xiàn)了等級。你那個樂器,按等級來說諸侯才能使,你這個馬的這些裝飾,按等

級來說也是諸侯才能使,那么這個仲叔虞奚他想要這個東西,所以實際上,仲叔虞奚的這種

做法,就是說他想怎么樣,越禮,想超載禮,土地我可以不要,封邑這些東西我都可以不要,

我現(xiàn)在想超越禮節(jié),我現(xiàn)在想從禮節(jié)上有所超越,我想享受諸侯王才能享受的待遇,比如樂

器,比如馬的這種裝飾,那么當時衛(wèi)國的國君竟然答應(yīng)他了,因為他立功立得比較大,竟然

答應(yīng)他了。那么對這件事情,孔子進行了非議,孔子進行了批評。那么孔子認為:“惟名與

器,不可以假人”(《左傳》)。名分和器物,這些都是體現(xiàn)禮的,都是體現(xiàn)等級的,這些

東西不能隨便給人家,不能隨便答應(yīng)人家。孔子的意思是說,土地可以多給他,別的東西賞

賜可以多給,比如多給土地,但是等級、制度、規(guī)范這些東西不能違反,違反這個東西不符

合義,不能違反。所以違反了禮,你等于破壞了禮,破壞了禮,你就破壞了禮背后的內(nèi)容一

一義,義就被你破壞了。

孔子認為:守禮才能體現(xiàn)義,才能體現(xiàn)仁愛思想,可是如果講義的時候涉及到利益沖突,-

方面有金錢可以賺卻違背良知,一方面講了仁愛卻失去了實惠,在這種情況下,利益和道義

發(fā)生了沖突,這該怎么辦呢?我們來看看孔子是怎么認為的。):“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這個孔子是非常

明確的,我們不能為了一些利而放棄義,放棄道德,這是不可以的。

《左傳》里有這么一個故事,什么故事呢?(宋穆公義不傳子)宋國,宋穆公病重了,那么

當時宋穆公是君主,應(yīng)該說在指定繼承人這一方面,在確定繼承人這一方面,他是有權(quán)力的,

而且他有一定的威信,底下的大臣也擁護他,那么當時他有兩個選擇:-個選擇,他讓自己

的兒子來繼承,這是一個選擇;另一個選擇呢,他不讓自己的兒子來繼承,也是應(yīng)該的。為

什么呢?因為宋穆公并不是從他父親那兒繼承了宋國的君位,從誰那兒呢?從他的哥哥那兒

繼承的君位,他哥哥是宋宣公,當初宋宣公臨死前,當時宋宣公的兒子年幼,還不能夠當君

主,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他也可以立自己的兒子,他也可以立別人,那么當時宋宣公怎么樣,

他沒有立自己的兒子,他立了誰呢?他立了自己的弟弟,立了宋穆公,所以宋穆公認為從道

義上講,那么現(xiàn)在他(要)死了,他不應(yīng)該把這個君位給他的兒子,他應(yīng)該給他哥哥的兒子,

也就是說給他的侄子,這才符合道義。當初自己的哥哥沒有給自己的兒子,而是把君位給他

了,那么作為他呢,他死了以后,這時候宋宣公(的兒子),也就是他哥哥的兒子,就是他

的侄子,現(xiàn)在也大了,應(yīng)該把這個位子還還給他哥哥那一支,也就是說給他哥哥的兒子???/p>

是當時,他如果立自己的兒子也是可以的,沒有什么不可以,底下的很多大臣也同意,也贊

成,而且他本人當時也有這個權(quán)力,因為他就是君,現(xiàn)官現(xiàn)管,現(xiàn)在他是君,他哥哥己經(jīng)不

在人世了,已經(jīng)不在了,他完全可以立自己的兒子。那么這里有一個利和義的問題,比如從

另一個角度講,他可以啊,我現(xiàn)在是君主啊,一些大臣也支持我的時候,我就立我的就完了,

但是這個時候宋穆公他想到的是道義,他想到的是義,所以他跟那些大臣講述了,提出了什

么呢?還是立我哥哥的兒子,立宋宣公的兒子,他認為這個符合義。如果我不這么做的話,

我就不符合義了,我不符合義,我怎么見我死去的哥哥。所以這里有一個利義之爭,那么在

這個問題上,應(yīng)該說宋穆公他選擇了什么?選擇了義,并沒有選擇利。他也完全可以選擇自

己的利益,但他沒有選擇利,他選擇了義,那么這就是義和利益的關(guān)系。兩得相互沖突的時

候,當然盡量統(tǒng)一,儒家是講究盡量統(tǒng)一??鬃诱f過:“富貴如可得,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

為之”(《論語》)。就是我要能夠富貴的話,能夠得到好處,能夠發(fā)財致富的話,我就是

給人家趕車,執(zhí)鞭之士,就是給人趕車,我去當給人家趕車的,我也干啊。我當然想富貴,

君子愛財嘛,但是孔子又說:“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就是富貴如可求,我

去干,讓我當執(zhí)鞭之士,我也干,如不可求,不可求是什么意思,不符合義,不符合道德,

那么不符合道德去讓我求富貴,那我不干,我不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四、總結(jié)。

那么由以上這三點:義與仁,義與禮。我們可以看到,義呢,它是一種道德,它是最高道德

的種形式,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由仁這個最高的道德,通過具體的器物來實現(xiàn),中間有很多

環(huán)節(jié),義是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五、課后作業(yè)。

1、思考“義與利”“義與勇”“義與君子”之間的關(guān)系。

2、背3、4、7條。

第二課時

一、“義”的實現(xiàn)。

上一節(jié)課我們講到,義通過禮來實現(xiàn)。但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很經(jīng)??吹饺藗儼蚜x與

其他一些概念進行掛鉤,比如“利”,比如“君子”,比如“勇”。

這些和義都有著怎樣的關(guān)系,這是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

二、對比討論。

《圣經(jīng)》:“用詭詐之舌求財?shù)?,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財,乃是吹來吹去的浮云?!笨?/p>

來翻譯的人多少受了點孔子的影響。

(1)仁義和富貴

“仁”是《論語》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之一。一次孔子說“克己復(fù)禮為仁”,?次孔子說

“仁者愛人”。把這兩個定義聯(lián)系起來,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解成為:加強自身修養(yǎng),恢復(fù)

(保持或服從)禮的要求,在禮的原則內(nèi),真心地關(guān)心別人。“仁”是內(nèi)心思想,“義”

是符合“仁”的行為。在《論語》中,“仁”和“義”有時可以互通。在《論語》中,“富

貴”常被簡稱為“利”?!叭柿x”和“富貴”的關(guān)系問題也是他的學生們最關(guān)心的問題之?,

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論述的問題。先看看孔子這方面的論述。

【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烏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

于是。”

【譯文】孔子說:“富和貴,人人向往,不以正當?shù)姆椒ǖ玫降?,不要享受?/p>

貧和賤,人人厭惡,不以正當方法擺脫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愛之心,怎么算君子?

君子時刻不會違反仁道,緊急時如此,顛沛時如此?!?/p>

在喜愛富貴方面,孔子絲毫不亞于普通人,他覺得這就是正常人應(yīng)該向往的。真不知道從

什么時候開始,是什么人把“夫子”當成了“迂腐”的代名詞。問題是,許多人把上文最后

一句話,當成了不善于或不勇于追求財富的擋箭牌??鬃咏o我們的教益是:在保持道德的前

提下,財富是值得追求的目標!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孔子的一個學生,叫做子貢。一次,

吳越大軍隆冬遠征北方,吳王夫差強征絲棉,造成絲棉緊缺,價格走高。子貢抓住商機,從

各國低價收購,然后到吳國高價販賣,被搶購-空。還有記載,他是依靠智商生財。子貢預(yù)

測市場憑的是智商,使其經(jīng)商獲得了空前成功。為追憶先師,他用木頭雕刻孔子像,諸侯將

相前來祭拜時,都想用重金請?尊雕像。子貢從中看準商機,就招募專業(yè)工匠批量生產(chǎn),回

報頗豐。此外,他還跨國經(jīng)營?!妒酚洝酚涊d,子貢很善于賤買貴賣(“貢好廢舉,與時轉(zhuǎn)

貨資”),在曹國和魯國之間做生意“鬻財于曹、魯之間”。他發(fā)現(xiàn)各國王侯貴族以佩戴珠

寶為時尚,他就專門生產(chǎn)貴重配飾跨國營銷,贏得收益。子貢到各國做買賣需要進見諸侯時,

各國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禮節(jié)來會見他,這足以說明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已是春秋時代的商界

巨子。

后世稱子貢為“儒商第?人”。儒商亦儒亦商,即信守儒家思想的商人??鬃娱_創(chuàng)了儒學,

其門下“七十子徒,賜最為饒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o可見在中國歷史上,既是

學者同時又是富翁的,應(yīng)當首推子貢。

能夠追求和諧、誠信為本、崇仁立德、義利兼顧,就是仁義。在《論語》中多處記載著子貢

與孔子探討“信”的問題。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沒有了“信”,一切都不可能存在,

極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耙谎跃哦Α保顾诮?jīng)商中贏得了很好的信譽,立于不敗

之地。他還敢為人先,把握商道規(guī)律,義中取利的正確義利觀和適應(yīng)市場的能力,達到了“義

利雙贏”的經(jīng)商最高境界。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p>

(2)義與君子。

孔子關(guān)于君子的論述很多,他的學生也經(jīng)常問什么樣的人才是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

是始終包含一個“義”字。

1、【原文】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

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約

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p>

【譯文】子路問怎樣算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

寡欲,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藝;再加上知禮懂樂的修養(yǎng),就可以算完人了?!庇终f:“現(xiàn)

在的完人就不必這樣了,見到利益時,考慮道義;見到危險時,奮不顧身;長期貧窮也不忘

平日的諾言,也可以算完人了?!?/p>

孔子認為的君子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他也知道一個人不可能具有那沒多人的美好品德,所

以孔子提出君子,完人是要能夠先滿足精神再滿足物質(zhì)就可以了。

2、【原文】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

日:“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

不厭其取?!弊釉唬骸捌淙??豈其然乎?”

【譯文】孔子向公明賈詢問公叔文子:“他不說、不笑、不取,是真的嗎?”公明賈

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