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講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主講人:王釗磊課標要求中外歷史綱要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社會發(fā)展,認識這一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選擇性必修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xiàn)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目錄壹貳叁儒學與佛道的發(fā)展文藝與科技的發(fā)展文化的吸收與傳播壹儒學與佛道的發(fā)展2.發(fā)展1.佛教的發(fā)展(1)創(chuàng)立: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chuàng)建于古印度。佛教宣揚人生一切皆苦、現(xiàn)實世界一切皆空,主張超脫塵世,出家修行,落發(fā)為僧(2)傳入、發(fā)展
:
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佛教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武則天:形成不同的宗派,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思想活躍,呈現(xiàn)多元特征
相關史料南朝梁武帝四次出家,人稱“菩薩皇帝”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3)佛教傳入中國產生的影響積極影響:①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等產生了重要影響,豐富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②對中國人的文學藝術、建筑雕塑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柳公權《金剛經碑》佛教認為現(xiàn)實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無邊”,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五陰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難的原因不是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不是吃人的社會,而是“業(yè)”,提出超脫苦難的辦法是忍耐、修行,以便達到“涅樂”境界。佛教這一套說明苦難和解決苦難的學說完全掩蓋了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本質,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鴉片作用?!鸾痰幕舅枷胧侵袊饨ńy(tǒng)治者所樂于接受和利用的。
——葉洵灶:《佛教在中國古代得以傳播的原因》(2)佛教宣揚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罢庖押?,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濫之極?!?/p>
——《魏書·釋老志》“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而不恤親戚,不憐窮匱?!壹覘壠溆H愛,人人絕其嗣繼。致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侶的游手好閑),貨殫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縝《神滅論》(1)佛教盛行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破壞社會正常秩序;引發(fā)統(tǒng)治危機會。消極影響:政府——三武一宗滅佛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思想活躍,呈現(xiàn)多元特征“三武一宗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后周世宗滅佛這四次事件的合稱。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后周世宗柴榮唐武宗李炎民間——南朝范縝《神滅論》(4)反佛斗爭的表現(xiàn):“行存則神存,行謝則神滅”,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tǒng)一的,抨擊佛教。2.發(fā)展2.道教的發(fā)展(1)創(chuàng)立:從道家哲學思想體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組織派別。源于春秋時期的道家思想與神仙方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2)興起、發(fā)展
東漢末:興起魏晉南北朝: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思想活躍,呈現(xiàn)多元特征
相關史料福建泉州清源山宋代道教石刻——老君巖齊梁時期道學家陶弘景被稱作“山中宰相”
蕭梁時,陶弘景將儒學中“中庸”、“至忠”、“至孝”等觀念和佛教中“生死輪回”、“地獄”、“頓悟”等學說,略加變化,充實到道教理論中去,強調遵行禮教為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徑,從而形成了他的“三教并重”、“三教合一”的新道教理論,豐富了道教教義,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
——朱紹侯張海鵬《中國古代史》2.發(fā)展3.儒學的發(fā)展春秋: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戰(zhàn)國:孟子、荀子發(fā)展儒家思想,成為蔚然大宗。秦朝:焚書坑儒,儒學遭受重創(chuàng)。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確立正統(tǒng)地位,呈現(xiàn)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佛教、道教的發(fā)展使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思想活躍,呈現(xiàn)多元特征歷史縱橫竹林七賢圖魏晉時期思想領域的變化:玄學興起(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1)背景:魏晉之際,統(tǒng)治階級內部斗爭激烈,許多士人希望逃避現(xiàn)實政治斗爭,崇尚老莊。(2)內容:思想上:用老莊的思想解釋儒家經典,主張?zhí)摕o的“道”,宣揚“無”是產生萬物的根本;
政治上:主張“無為”;
生活作風上:要任其“自然”;
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3)影響:形成了寄情山林、縱酒清談、蔑視禮教,不拘法禮的“任誕”(任性、放縱、叛逆)社會風氣。
原因:秦漢大一統(tǒng)王朝的垮臺使繼任的統(tǒng)治者們不得不總結教訓,為維護社會秩序、綱常名教提供新的理論依據(jù),這在客觀上促使了玄學的產生。曹魏時期,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在現(xiàn)實政治的壓力下,知識分子被迫轉而采取明哲保身的態(tài)度,悉心研究三玄之學,傾向于“玄虛淡泊”。東漢后期盛行的清議、清談之風和先秦時期道家思想以及漢末魏初的名法思想都為玄學的產生準備了思想基礎。2.特點(1)追求個性解放,大膽張揚個性。(2)知識分子身體力行批判與抗議封建禮教的壓制。(3)蔑視權貴,無所畏懼,不怕流血犧牲的斗爭精神。3.內容(1)以“三玄”為主要研究對象,并以《老子》《莊子》注解《易經》。(2)以辯證“有無”問題為中心。(3)以探究世界本體為其哲學的基本內容。4.影響中國哲學發(fā)展到魏晉時期可以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魏晉玄學是一種思辨性很強的哲學,它比較注重抽象理論的探討,而抽象理論則需要通過一系列哲學概念以及這些概念間的邏輯關系表現(xiàn)出來。儒學道教佛教漢朝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吸收佛道精神,有新發(fā)展東漢末年興起儒釋道三教合一,以儒為主道教最受尊崇“三教并行”,韓愈提出復興儒學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武則天時有很大發(fā)展,禪宗影響最大漢武帝時確立正統(tǒng)地位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思想特點:1、思想活躍,呈現(xiàn)出多元共生特征。2、三教合一。3、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但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據(jù)主導地位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fā)展歷程歸納總結思考為什么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獨尊的地位會受到挑戰(zhàn),佛道盛行?
材料:漢朝獨尊儒術后,儒學一直在思想界占有統(tǒng)治地位??墒?儒家思想以社會、家庭的道德規(guī)范為主體,理論性不強。另外,古代研究儒學的學者,也只注重對儒家經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證和注解,結果儒學漸漸變得僵化和流于瑣碎。到了魏晉南北朝,玄學和佛教盛行。玄、佛都提倡心靈的解脫,對人性的探究,也比煩瑣的儒學更深入和更理論化。不少知識分子因而研究玄學、佛學,儒學在思想界的地位日漸下降。宋朝理學的變革,正是在儒學備受挑戰(zhàn)的背景下出現(xiàn)的?!吨腥A文明傳真(兩宋)》(內因)1、儒學思想傳統(tǒng)儒學日益僵化,缺乏創(chuàng)新與活力。材料:傳統(tǒng)儒學充斥著倫理說教,卻不能對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釋和安慰。漢唐儒學簡單的思想體系,已不能應對人們的各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內因)2、儒學思想無法適應動蕩的社會形勢的需要。(如無法維系正常的統(tǒng)治秩序,也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思考材料:道教強調人生的哀樂、現(xiàn)實的縱情,且備有長生之方、登仙之術……人們可由此來超凡脫俗,逍遙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實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決我國固有文化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生歸宿問題,從而有可能稀釋、消除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
——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材料:唐代實行三教并行政策。統(tǒng)治者從政治需要出發(fā),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義來鞏固統(tǒng)治,也用佛道來安定社會,緩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學家提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理學以儒家的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論證明確的哲學體系。
——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外因)3、佛、道思想注重解決人生現(xiàn)實問題,關注人的精神需求。(外因)4、統(tǒng)治者利用佛、道思想維系社會秩序
。例1(2019·課標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肅地區(qū)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經濟發(fā)展水平 B.繪畫技術進步C.政治權力干預 D.儒家思想影響變式(2014·課標Ⅰ,25)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guī)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帝“滅佛”。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惡決定宗教興亡 B.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C.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wěn)固
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DC貳文藝與科技的發(fā)展二、文藝與科技的發(fā)展(一)文學魏晉南北朝建安文學田園詩駢文民歌唐朝初唐盛唐邊塞詩山水詩“詩仙”“詩圣”中唐晚唐曹操《觀滄?!贰抖谈栊小凡茇А堆喔栊小凡苤病堵迳褓x》陶淵明《飲酒》《歸園田居》庾信《哀江南賦》吳均《與朱元思書》《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孟浩然《春曉》王維《終南別業(yè)》李白《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琵琶行》《長恨歌》杜牧《江南春》李商隱《無題》建安文學:以曹操父子為代表,人生哀傷與建功立業(yè)的氣概交織融合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田園詩歌:以陶淵明為代表逃避現(xiàn)實,探尋個體的理想人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歸田園居》北朝民歌:語言質樸,風格豪邁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川》南朝駢文:注重韻律與對仗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因利乘便。
庾信《哀江南賦序》二、文藝與科技的發(fā)展《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甫(755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訴?!秾⑦M酒》節(jié)選李白(736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稛o題》
李商隱(晚唐)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文學作品的史料價值:反映了詩人的個人際遇(主觀認識)折射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時代變遷(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盛唐:詩風開朗奔放、剛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國力強盛、文化開放;中唐:詩風平實淺近、諷喻詩作大量涌現(xiàn),反映了唐朝的社會弊端日益暴露;晚唐:詩風凝重沉郁,反映了唐帝國的日漸衰弱。思考不同時期的唐詩風格為何差異如此之大?二、文藝與科技的發(fā)展(二)藝術書法繪畫雕塑舞蹈魏晉南北朝隋唐書法在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代表王羲之“書圣”融匯、創(chuàng)新: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東晉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題材廣泛,風格多樣。代表人物吳道子被尊為“畫圣”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樂舞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風格多樣,具有壯闊歡騰的特色,代表胡旋舞李斯《秦始皇廿六年詔銘》《曹全碑》懷素《自敘帖》王羲之《蘭亭集序》小篆隸書草書行書顏真卿《多寶塔感應碑》柳公權《金剛經碑》柳公權《玄秘塔碑》
顏體在于點畫厚重,結構端莊雄偉。柳體則是點畫瘦勁,骨力遒勁,結構嚴謹。二人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吳道子《送子天王圖》云岡石窟莫高窟《胡旋舞》
雕塑: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龍門石窟云岡石窟莫高窟二、文藝與科技的發(fā)展(三)科技領域朝代人物成就數(shù)學南朝祖沖之農學北朝賈思勰地理學西晉裴秀建筑隋李春印刷術隋唐火藥唐天文學唐僧一行醫(yī)學唐孫思邈唐精確地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齊民要術》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世界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趙州橋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金剛經》唐中期書籍記載火藥配方;唐末開始用于戰(zhàn)爭,火箭最早火藥武器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chuàng)始人《千金方》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特點:領域廣泛、實用性強、世界領先三國至隋唐時期“吉尼斯紀錄”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七位建設了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趙州橋《金剛經》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布的法典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的人世界領先領域眾多補充拓展三國至隋唐時期中國文化繁榮領先的原因:(1)經濟:經濟的發(fā)展與繁榮,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物質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繼續(xù)發(fā)展,江南經濟得到開發(fā)。隋唐時期大運河溝通南北,社會經濟繁榮。(2)政治:選官制度的發(fā)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礎。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促進了官僚政治的發(fā)展成熟,官僚成為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群體。(3)社會: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社會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隋唐統(tǒng)一后政治穩(wěn)定,帶來了全國的社會安定。(4)文化:民族交融及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文化基因。(5)中國與亞非歐國家頻繁的來往,吸收了外來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6)繼承發(fā)揚了歷代傳統(tǒng)文化材料一:《中國的世界紀錄》收錄的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統(tǒng)計材料二:與西方相比,中國古代雖是建筑、水利、機械、紡織大國,但物理學成就不多;作為造紙術、火藥的國家,可化學并不突出;農業(yè)技術高度發(fā)達,而生物學理論卻相當薄弱。
——申漳《中國古代科技簡史》根據(jù)所學知識,思考古代中國科技的特點及發(fā)達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原因:①文化傳承:前代科技成就為后代科技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為科技成果的繼承創(chuàng)造了條件。②政治因素:中央集權制度為科技的發(fā)展提供了政治保障。③經濟因素: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為科技進步奠定了經濟基礎。④交流融合:民族交融與外來文化的傳播促進技術之間的交流為科技繁榮提供社會基礎;⑤人為因素:科學家的探索精神。特點:①在科技內容上:重實用,應用性強,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索不夠。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傳統(tǒng)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輕視規(guī)律的探究,缺少實驗。③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并沒有進一步轉化為生產力。④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與農業(yè)有關的農學、天文歷法及醫(yī)藥學等方面。⑤從成就上看:全面繁榮,多種科技成就領先世界。1.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共九十二篇,涉及飲食烹飪的內容占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釀酒、制鹽、做醬、造醋、做豆豉、做童、做魚、做脯臘、做乳酪、做菜肴和點心。據(jù)此可知,《齊民要術》()A.是古代工藝技術著作的精品 B.體現(xiàn)出古代科技的實用特征C.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農書 D.反映了北魏農民生活的安逸B解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食品加工的技術在《齊民要術》中占據(jù)了四分之一還多,這是中國古代科技實用特征的突出表現(xiàn),故答案為B項;A項錯在本身不符合史實;C項錯在本身正確,但與材料角度不符;D項錯在本身不符合史實,古代農民整體上生活艱辛。叁文化的吸收與傳播三、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在自信中交流方式中印交流中日交流特點、影響外國高僧來華中國高僧出國特點:兼收并蓄影響:(1)對中國: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2)對世界: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對周邊國家的佛教發(fā)展有重要貢獻從東漢后期到北朝,陸續(xù)有中亞、印度高僧來華東晉法顯、唐朝玄奘前往天竺求法日本高僧空海來長安求法唐朝鑒真東渡日本傳法1.思想文化交流:法顯、玄奘至天竺,求得真經萬世傳鑒真東渡日本傳佛法求法長安學問僧高僧空海歸東瀛2.其他文化交流(1)唐都城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唐朝后期,不少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伊斯蘭教傳入唐朝。(經貿交流)(2)新羅、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jié)和留學生,兩國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政治交流)三、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在自信中交流中華文化圈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1、交流范圍廣泛、國家眾多。2、交流領域全面、政經文教。3、交往渠道眾多、貿易佛教。4、交流的雙向性、兼收并蓄。5、交流過程中中華文化圈形成。意義:為隋唐文化的繁盛奠基,唐文化成為世界性文化;為世界文化的多元發(fā)展做出貢獻。3.中外文化交流特點和意義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chuàng)空前之世局。
——陳寅恪
唐代的藝術,在繪畫與書法、雕塑與石刻以及音樂與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其中既有對于南北朝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也有對域外文化的吸收、融合與創(chuàng)新?!婿?、嚴文明等主編《中華文明史》第二卷
“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才能是與民族的活躍的精力為比例的?!钡蹏慕y(tǒng)一和空前強盛,使這一時代的士子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時代豪邁感。李白激情吟詠:“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在鼎盛國勢的活力擁抱中,唐人胸襟熱情洋溢,充滿文化創(chuàng)造的饑渴與激情?!T天瑜、何曉明、周積明著《中華文化史》下卷
由于實行科舉考試,大量中下層庶族士人進入上層參與政治,徹底打破了門閥壟斷的政治局面,從而使唐王朝的統(tǒng)治建立在更廣泛的基礎之上。最高統(tǒng)治者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相對說來能夠聽取各方面的情況和意見,而在新進的士人當中也有不少人敢于直言極諫,遂使唐朝的政治呈現(xiàn)相對開明的狀態(tài),詩人們也敢于在詩歌中揭露社會矛盾,
諷喻時政?!婿牢拿鞯戎骶帯吨腥A文明史》第三卷
思考結合材料及所學,探究隋唐時期文藝繁榮的原因?①國家大一統(tǒng)與強盛,經濟繁榮,社會環(huán)境安定等為文化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環(huán)境。②選官制的發(fā)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礎。③對魏晉南北朝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對域外文化的吸收④民族交融及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鏈接·選擇性必修3·P52-5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物質文化傳出(1)養(yǎng)蠶和_____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中亞向西傳播(2)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3)瓷器主要經過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深受當?shù)厝讼矏劭壗z物質文化傳入(1)西漢征服中亞的大宛國,獲得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_____、葡萄等作物(2)從西域傳入中原的物種有: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等(3)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傳入中國,在宋元時期發(fā)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精神文化(1)_____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chuàng)作。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2)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xù)傳到中國(3)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4)中醫(y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qū)苜蓿佛教【鏈接·選擇性必修3】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和價值史料一在世界上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是古而又新的國家?!对娊洝飞嫌芯湓娬f“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舊邦新命,是現(xiàn)代中國的特點。
——馮友蘭《哲學史》史料二
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xiàn)過26個文明形態(tài),但是只有中華文化是延續(xù)至今而且從未中斷過的文化,就世界范圍而論,中國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唯有中華文化表現(xiàn)出最頑強的生命延續(xù)力。——【英】湯因比《歷史研究》史料三
中國古代,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為治國的出發(fā)點;道家特別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有序,主張從自然規(guī)律中汲取治國的智慧;而法家則更注重于制度規(guī)范,以法的嚴密強化為治理的出發(fā)點。
——《淺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史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和價值。特點:本土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連續(xù)性。價值: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guī)范,體現(xiàn)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從未中斷的中華文化,維護著中國團結統(tǒng)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tǒng)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史料一盛唐從習俗風尚到思想文化都體現(xiàn)出胡漢交融和中西貫通的特點,展示了博大開放、海納百川與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的時代精神。
史料二
宋朝政府積極鼓勵海外貿易,在一些重要港口開設專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設有“蕃市”“蕃學”,還先后在廣州、杭州等地設置市舶機構管理海外貿易……宋代海外貿易范圍很廣……
史料三
(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樂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歷番國……大小凡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
——《中國古代資料史選集》根據(jù)史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交流中不斷發(fā)展,升華,形成了自己獨特而豐富的內涵,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中華文化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鏈接·選擇性必修3】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強化關鍵能力重難突破佛道盛行與反佛道斗爭——范縝和韓愈的反佛思想材料一
(范縝)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浮屠害政,桑門蠹俗(浮屠和桑門指佛教)……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xù),致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墮游,貨殫于泥木。
——《梁書·范縝傳》1.提煉信息材料二
韓愈從財賦方面指出僧道浪費了封建國家的財富;從封建倫理方面指出佛教“棄而君臣,去而父子”;他通過總結歷代皇帝如梁武帝等崇佛禍國亡身的史實,認為:“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舊唐書·韓愈傳》);他不相信佛教的因果報應,大膽地聲稱“佛如有靈,能作禍焉,凡有殃咎,宜加原省。(——《原道》)。韓愈模仿佛教的傳法世系,編造了一個儒家的“道統(tǒng)”。該道統(tǒng)由堯開其端,一直傳到孔孟,與佛老的“道統(tǒng)”不同,而在時間上更早,且更具正統(tǒng)的權威性。韓愈以孟子之后儒家唯一的道統(tǒng)繼承人自任。韓愈還在《原道》中指出了儒家“道統(tǒng)”的具體內容,這就是孔孟所講的仁義道德?!暗澜y(tǒng)說”的提出,為封建倫理綱常的永恒性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從而使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得以重新確立。
——摘自周曉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史概論》依據(jù)材料,概括范縝和韓愈二人反佛思想的相同點,并指出韓愈思想的新內容。材料導讀相同點:都指出佛教違背了倫理道德,浪費大量財富,危害政治統(tǒng)治和
社會秩序,還都對佛教教義內容進行了批判。新內容:創(chuàng)立“道統(tǒng)說”,并以儒家道統(tǒng)傳人自居,通過維護封建綱常
和恢復儒學獨尊地位,來消除佛教的影響。拓展深化全面認識東亞文化圈中華文化向朝鮮、日本、越南的傳播有三個層面并衍生出維系東亞文化圈的四根紐帶。三個層面物質文化主要是中國向這三國的民族遷徙所伴隨的漢字以及稻作文化的傳播精神文化主要是儒學和佛教的傳播制度文化主要是官制和法制的傳播四根紐帶漢字的使用奠定共同心理基石儒學促進精神文化整合漢傳佛教維系共同信仰天朝禮治體系維系區(qū)域政治秩序材料一
“唐代的社會和文化吸收此前數(shù)百年間的歷史遺產,能夠兼容并包地攝取外來的各種文化營養(yǎng)?!辈牧隙?/p>
“盡管在宗教、藝術、器物等方面,通過西域傳來的印度、中亞、西亞等文明,對于唐代的習俗、生活發(fā)生著深刻的影響,但是唐代的官職、兵制、刑法、賦役等主要制度都淵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沒有因外來文化的影響而發(fā)生重大的改變?!薄幾詮垙V達《唐代的中外文化匯聚與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材料三
“當時的兼收并蓄,是為了追求大一統(tǒng)的極致,是要在差異中求一統(tǒng),而非真正鼓勵多元化的發(fā)展……開放趨勢與保守傾向并存?!薄幾脏囆∧稀吨袊糯闻c文化》3.觀點討論絢麗多彩的盛唐文化——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材料是有關唐朝文化的演變及其特點。結合材料與所學中國唐代史知識,圍繞“開放”與“保守”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jù)。)示例一:論題:唐文化兼收并蓄,開放多元。闡述:唐朝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唐朝風氣開放,儒學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中外交流頻繁,吸收了印度、中亞、西亞的宗教、藝術,如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劇《羽衣霓裳舞曲》則源于印度的婆羅門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亞歌舞元素,豐富了人民的生活。示例二:論題:唐朝文化是保守的。闡述:唐代的官職(科舉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賦役(均田制、租庸調制)等主要制度都淵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沒有因外來文化的影響而發(fā)生重大的改變,政治制度、倫理文化都沒有發(fā)生改變。當時的兼收并蓄,是為了追求大一統(tǒng)的極致,在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院前急救護理知識
- 餐廳管理工作總結
- 數(shù)學八年級下冊1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教案
- 2024年秋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教學課件 3.1.1 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 自行車里的數(shù)學(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人教版
- 問題學生教育中的誤區(qū)
- 員工知識產權歸屬協(xié)議
- 餐廳承包經營協(xié)議二零二五年
- 裝修公司人員合同范本
- 勞動合同范本 進修
- 幼兒園健康課程:保護心臟小課堂
- 電商平臺服務協(xié)議、交易規(guī)則
- 2025年服務器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及主要企業(yè)市占率分析報告(智研咨詢發(fā)布)
- 2025年中國甲魚行業(yè)市場全景評估及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報告
- 2025年中國汽車道路救援行業(yè)發(fā)展?jié)摿Ψ治黾巴顿Y方向研究報告
- 2025年由民政局策劃的離婚協(xié)議官方文本模板
- 2024年河南機電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shù)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哈薩克斯坦2050戰(zhàn)略總統(tǒng)國情咨文(中文版)
- 復擺鄂式破碎機
- 接待手冊(范本)
- 還款證明(四種格式)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