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外科學考試題庫及答案_第1頁
中醫(yī)外科學考試題庫及答案_第2頁
中醫(yī)外科學考試題庫及答案_第3頁
中醫(yī)外科學考試題庫及答案_第4頁
中醫(yī)外科學考試題庫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外科學考試題庫及答案

緒論

一、選擇題

1.有關中醫(yī)外科最早的文字記載始于

A.殷商B.周代C.東漢D.晉代E.隋代

2.在我國醫(yī)學史上外科成為獨立的??剖窃?/p>

A.春秋B.戰(zhàn)國C.周代D.東漢E.西漢

3.我國最早用全身麻醉進行外科剖腹手術的名醫(yī)是

A.扁鵲B.劉涓子C.華佗D.陳實功E.吳謙

4.有外科鼻祖之稱的我國名醫(yī)為

A.扁鵲B.華佗C.張仲景D.劉涓子E.陳實功

5.華佗所處的朝代是

A.殷朝B.周代C.漢代D.戰(zhàn)國時期E.東漢末年

6.陳實功所處的朝代是

A.戰(zhàn)國時期B.漢代C.晉朝D.明朝E.清朝

7.巢元方所處的朝代是

A.春秋時期B.漢代C.隋朝D.明朝E.清朝

8.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外科專著是

A.《五十二病方》B.《諸病源候論》C.《劉涓子鬼遺方》

D.《黃帝內經》E.《外科正宗》

9.我國現存最早記載疥瘡、漆瘡病因病機的著作是

A.《靈樞.癰疽》B.《五十二病方》C.《諸病源候論》

D.《劉涓子鬼遺方》E.《傷寒雜病論》

10.我國現存最早記載一種外科疾病的專著是

A.《靈樞.癰疽》B.《劉涓子鬼遺方》C.《集驗背疽方》

D.《霉瘡秘錄》E.《瘡瘍經驗全書》

11.《劉涓子鬼遺方》的作者是

A.張仲景B.龔慶宣C.華佗D.陳實功E.吳謙

12.《集驗背疽方》的作者是

A.李迅B.劉涓子C.華佗D.陳實功E.吳謙

13.《外科正宗》的作者是

A.李迅B.劉涓子C.王肯堂D.陳實功E.王維德

14.首載陽和湯、小金丹,并創(chuàng)立外科陰陽辨證法的著作為

A.《靈樞.癰疽》B.《諸病源候論》C.《千金方》

D.《外科全生集》E.《瘍科心得集》

二、填空題

1.我國最早的醫(yī)師分工中的“瘍醫(yī)”主治[]瘍、口瘍、口和口瘍。

2.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外科醫(yī)生是[有外科鼻主之稱的醫(yī)生是[],世界上第一位給病

人作全身麻醉的我國醫(yī)生是口,我國現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專著是[],最早專論一種

外科疾病的專著是口,我國第一部專論梅毒的專著和作者分別是[]、口。

3.明清時期外科三大學術流派為口、口、[],其代表著作分別為[]、口、[],代表醫(yī)

家分別為口、[]>[]0

4.創(chuàng)立“陽和湯、小金丹”的醫(yī)生是口;創(chuàng)立“病因與發(fā)病部位的關系”理論的醫(yī)生

是[];創(chuàng)立“紫雪丹、至寶丹”的醫(yī)生是[]。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2.C3.C4.B5.E6.D

7.C8.C9.C10.C11.B12.A

13.D14.D

二、填空題

1.腫,潰,金創(chuàng),折

2.醫(yī)詢,華佗,華佗,《劉涓子鬼遺方》,《集驗背疽方》,《霉瘡秘錄》,陳司成

3.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外科正宗》,《外科全生集》,《瘍科心得集》,陳實功,

王維德,高秉鈞

4.王維德,高秉鈞,高秉鈞

第一章外瘍

一、選擇題

1.外瘍可由多種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

A.外感風溫、風熱B.熱毒、火毒C.氣郁、火郁

D.外感暑熱E.外感濕熱之邪

2.外瘍致病因素中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A.外感六淫B.感受特殊之毒C.經絡阻塞

D.情志內傷E.外來傷害

3.下列除哪項外均正確反映了外瘍的病因與病位的關系

A.發(fā)于頭面者多因風溫、風熱引起B(yǎng).發(fā)于胸腹者多因氣郁、火郁引起

C.發(fā)于臀部者多因火郁引起D.發(fā)于脛足者多因濕熱、寒濕引起

E.發(fā)于上肢者多因風熱引起

4.氣血與外瘍的關系,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A.外瘍的發(fā)生與否,與氣血盛衰有密切的關系

B.氣血盛衰與外瘍的預后有密切關系

C.局部氣血凝滯在病理過程中可轉化

D.氣血虛外瘍易成膿、破潰

E.氣血旺盛外瘍易生肌收口

5.飲食不節(jié)導致外瘍發(fā)生的最常見病機為

A.胃氣不和B.胃失和降C,胃陰不足

D.胃熱壅滯E.濕熱火毒內生

6.情志內傷所致外瘍的好發(fā)部位是

A.乳房、胸脅B.顏面C.背部

D.手足E.臀部

7.外瘍的辨證應首辨

A.病因B.經絡C.陰陽D.部位E.善惡順逆

8.下列辨外瘍陰證、陽證的主要依據,哪項不正確

A.患部皮膚顏色紅活與否B.腫勢高突還是平塌

C.局部灼熱與否D.病發(fā)于皮肉還是筋骨

E.膿液之有無

9.風腫的特點是

A.腫塊硬如棉、饅,有囊性感B.堅硬如石C.皮色發(fā)白微腫

D.漫腫宣浮E.腫而木硬

10.痰腫的特點是

A.堅硬如石,皮色不變B.皮緊內軟隨喜怒而消長

C.腫塊硬如棉、饅,或硬如結核,不紅不熱D.漫腫,色先青紫后變黃褐

E.腫勢平坦

11.濕腫的特點是

A.重按之如爛棉不起B(yǎng).軟如棉、饅C.皮緊內軟

D.腫而宣浮E.腫如結核

12.寒痛表現為

A.脹痛B.酸痛C.痛而喜按D.跳痛E.灼痛

13.外瘍辨有膿哪項最重要

A.疼痛劇烈B.皮膚灼熱C.按之應指

D.脈來滑數E.發(fā)熱持續(xù)

14.外瘍辨善惡順逆的臨床意義是

A.判斷病情輕重程度B.判斷外瘍局部發(fā)展是否順利

C.判斷外瘍的預后好壞D.判斷外瘍的發(fā)展階段

E.以上都不是

15.身體強直,目難正視,瘡色紫黑,驚悸時作,屬

A.心惡B.肝惡C.脾惡D.肺惡E.腎惡

16.外瘍五善中腎善的表現為

A.口和齒潤B.舌潤不渴C.指甲紅潤

D.唇色滋潤E.皮膚潤澤

17.陽瘍初起除下列哪項外皆為順證

A.由小漸大B.瘡頂高突C.掀紅灼熱

D.微紅漫腫E.根腳不散

18.下列哪項不是心善的依據

A.精神爽快B.身體輕便C.言語清亮

D.舌潤不渴E.寢寐安寧

19.透托法的代表方透膿散的藥物組成是

A.黃黃、金銀花、當歸、皂刺、川尊B(yǎng).黃黃、山甲、當歸、皂刺、川苜

C.黃芭、桔梗、當歸、皂刺、川號D.黃黃、金銀花、白芷、皂刺、川尊

E.黃黃、金銀花、當歸、皂刺、桔梗

20.托里消毒散的藥物組成中不包括下列哪組藥物

A.人參、當歸、川號B.自術、茯苓、白芍C.金銀花、皂刺、白芷

D.黃苓、蒼術、赤芍E.生黃芭、桔梗、生甘草

21.提膿祛腐藥的主藥是

A.生石膏B.熟石膏C.升丹D.白降丹E.枯磯

22.欲取散瘀解毒作用時,箍圍藥宜用

A.蔥姜汁調B.酒調C.菊花汁調

D.冷茶水調E.醋調

23.陽證腫瘍初期外敷宜用

A.沖和膏B.金黃膏C.生肌白玉膏

D.生肌玉紅膏E.青黛膏

24.陰證外瘍初期外敷宜用

A.太乙膏B.回陽玉龍散C.千捶膏

D.沖和膏E.玉露膏

25.半陰半陽證外瘍初期宜外敷

A.陽和解凝膏B.沖和膏C.太乙膏

D.回陽玉龍膏E.玉露膏

26.首選硬鐮法的疾病為

A.癰B.下肢丹毒C.無頭疳D.有頭疽E.附骨疽

27.對升丹過敏者,提膿祛腐時宜用

A.千金散B.八寶丹C.平茜丹D.青黛散E.黑虎丹

28.外瘍內治法的總則為

A.消、托、補B.溫、通、補C.消、清、補

D.消、通、補E.宣、清、補

29.暑病的致病因素主要為

A.外感暑濕熱毒B.情志內傷C.飲食不節(jié)

D.感受特殊之毒E.外傷染毒

30.暑方好發(fā)的對象為

A.中老年B.兒童C.青壯年D.中年E.青年

31.下列哪項不是多發(fā)性將病的癥狀

A.纏綿難愈B.易于反復發(fā)作C.多個有頭痛發(fā)于一處

D.好發(fā)于項后發(fā)際及臀部E.高血壓者易患

32.發(fā)際瘡常見于

A.多發(fā)性病病B.癰C.暑宿D.蟋蛀療E.有頭疽

33.暑病內治法的最佳代表方劑是

A.清暑湯B.五味消毒飲C.清暑湯合五味消毒飲

D.仙方活命飲E.黃連解毒湯

34.蛇頭疔即西醫(yī)所稱的

A.甲溝炎B.化膿性指頭炎C.化膿性腱鞘炎

D.掌中間隙感染E.急性淋巴結炎

35.蛇肚疔患指的表現是

A.屈曲B.伸直C.外展D.過伸E.內收

36.最易傷及手骨的疾病是

A.蛇眼疔B.蛇頭疔C.蛇肚疔D.托盤疔E.魚際疔

37.蛇頭疔成膿切開時,應做的切口為

A.指端背面縱切口B.指端腹面縱切口C.指端側面縱切口

D.指端側面橫切口E.以上都不是

38.紅絲疔好發(fā)于

A.前臂外側B.上肢C.小腿外側D.小腿內側E.頸部兩旁

39.顏面疔成膿的時間一般為

A.2?3天B.3?5天C.5?7天D.7?10天E.10?14天

40.顏面疔初期內治法的法則為

A.清暑解毒B.清熱化濕C.祛風清熱

D.清熱解毒E.清熱瀉火

41.顏面疔內治法的代表方劑為

A.黃連解毒湯B.五味消毒飲C.仙方活命飲

D.牛芽解肌湯E.普濟消毒飲

42.下列不屬蛇頭疔的癥狀為

A.痛甚B.腫而有頭C.成膿10天左右

D.易損傷筋骨E.掀紅灼熱

43.手足疔初期內治法的代表方劑為

A.黃連解毒湯B.五味消毒飲C.仙方活命飲

D.牛芽解肌湯E.普濟消毒飲

44.紅絲疔局部治療首選的是

A.鮮草藥外敷B.金黃膏外敷C.玉露膏外敷

D.硬鐮法E.陽和解凝膏外敷

45.疫疔的瘍形特點為

A.瘍形如臍凹B.瘍大如梅李C.潰口如蜂窩狀

D.容易腐爛E.堅硬根深,如釘丁之狀

46.下列癥狀中哪一項不屬于癰的特點

A.發(fā)病迅速B.局部光軟無頭C.紅腫熱痛

D.易腫易膿E.易致陷證

47.癰的成膿期一般為

A.5天左右B.7天左右C.10天左右

D.2周左右E.1月左右

48.有頭疽的好發(fā)部位是

A.臀部B.面部C.四肢D.項背部E.任何部位

49.有頭疽的好發(fā)對象一般為

A.幼兒B.兒童C.青年D.中年老E.少年

50.有頭疽的引流切口常為

A.“十”字形B.“一”字形C.梭形

D.對口引流E.以上都可以

51.有頭疽實證潰膿期一般在發(fā)病的

A.第1周B.第2?3周C.第3周

D.第4周E.第3?4周

52.有頭疽初期內治法的代表方劑為

A.黃連解毒湯B.五味消毒飲C.仙方活命飲

D.牛芽解肌湯E.普濟消毒飲

53.有頭疽潰膿期氣虛毒滯證時內服方為

A.托里消毒散B.五味消毒飲C.黃連解毒湯

D.八珍湯E.仙方活命飲

54.附骨疽的好發(fā)對象為

A.兒童B.婦女C.男性D.青年E.老年

55.附骨疽初期屬于

A.陽證B.陰證C.半陰半陽證

D.虛證E.寒證

56.下列不屬于附骨疽初期的癥狀是

A.局部色白漫腫B.疼痛徹骨C.寒戰(zhàn)

D.高熱E.X線上有骨膜陰影

57.診斷附骨疽X線攝片最早應在

A.2周左右B.3周左右C.1個月左右

D.2個月左右E.半年左右

58.關于附骨疽的論述,下列哪項不正確

A.多見于兒童B.初起即可見寒戰(zhàn)、高熱等全身癥狀

C.多發(fā)于四肢長骨D.初起色白漫腫為陰證

E.潰后膿淋漓,不易收口

59.下列除哪項外均與附骨疽無關

A.好發(fā)于骨與關節(jié),起病緩慢B.好于膝部的稱鶴膝痰

C.好于腰椎的稱腎俞虛痰D.多發(fā)于四肢長骨,局部胖腫

E.好發(fā)于肌肉豐厚的深處,此處未愈,他處又起

60.流注屬于

A.陽證B.陰證C.半陰半陽證D.虛證E.寒證

61.下列不屬于流注的選項為

A.暑濕流注B.余毒流注C.瘀血流注

D.骼窩流注E.痰濕流注

62.流注的好發(fā)部位為

A.頭面部B.手足部C.上肢

D.下肢E.四肢、軀干肌肉豐厚的深部

63.流注的成膿時間一般為

A.1周B.2周C.3周D.4周E.5周

64.疽毒內陷的主要病機為

A.熱毒熾盛B.熱入營血C.痰火內擾

D.正虛邪陷E.邪入心包

65.三陷證是指

A.內陷、火陷、虛陷B.火陷、干陷、虛陷C.內陷、火陷、干陷

D.內陷、干陷、虛陷E.以上都不對

66.走黃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

A.正虛B.傷津C.腑實D.邪盛E.表實

67.流痰的好發(fā)對象為

A.兒童及青少年B.婦女C.男性D.青壯年E.老年

68.流痰初期的主要癥狀為

A.潮熱盜汗B.頷紅C.疼痛

D.關節(jié)活動障礙E.皮色不變、不腫,僅覺患處隱隱酸痛

69.下列不屬于流痰成膿期的癥狀為

A.關節(jié)腫脹B.活動障礙C.局部色紅灼熱

D.身熱早輕暮重E.盜汗、消瘦

70.流痰初期內治法的代表方劑為

A.陽和湯B.二陳湯C.香貝養(yǎng)榮湯

D.人參養(yǎng)榮湯E.竹葉黃黃瘍

71.流痰的好發(fā)部位是

A.四肢B.肌肉C.皮肉之間D.骨與關節(jié)E.軀干

72.寢瘍初期臨床表現哪項不正確

A.頸項、耳之前后結塊如豆粒,數目不等B.皮色不變

C.按之堅實,推之能動D.全身高熱不退

E.不痛不熱

73.爆瘍痰核釀膿證治法為

A.理氣化痰軟堅B.疏肝養(yǎng)血、健脾化痰C.養(yǎng)陰清熱、托毒透膿

D.溫經絡、化痰濁E.滋肝腎、化痰濁

74.爆瘍的好發(fā)部位為

A.頭面部B.頸項兩側C.手足部D.上肢E.下肢

75.疼瘍的好發(fā)對象為

A.兒童和青年B.男性C.女性D.中年E.老年

76.噓瘍的主要病因是

A.外感六淫B.內傷情志C.外來傷害

D.飲食不節(jié)E.房室損傷

77.下列不屬于癟瘍初期癥狀的是

A.腫塊如豆粒B.皮色不變C.不熱不痛

D.邊界不清E.一枚或數枚串生

78.爛疔的疼痛特點為

A.陣發(fā)性B.持續(xù)性C.燒灼性D.脹裂性E.雞啄樣

79.下列不屬疫疔特點的是

A.多見于畜牧業(yè)人員B.有傳染性C.好發(fā)于暴露處

D.瘡形凹陷E.潛伏期較長

二、名詞解釋

1.外瘍—2.順證—

3.逆證一-4.五善七惡一

5.消法——6.托法——

7.補法一一8.疳一一

9.疳病一一10.疔一-

11.紅絲療--12.癰一-

13.有頭疽—14.走黃—

15.內陷一-16.附骨疽一一

17.流注—18.流痰—

19.寢瘍—20.爛疔—

21.疫疔—

三、填空題

1.六淫邪毒引起外瘍的發(fā)病因素中,以口、口為多見。

2.外瘍總的發(fā)病機制為[]、口、[]o

3.外瘍的致病因素與發(fā)病部位的關系是,發(fā)于上部的,多因口、[],發(fā)于中部的,多

因口、口,發(fā)于下部的,多因口、[]o

4.外瘍的發(fā)病過程中,若人體氣血旺盛,則外瘍[]成膿,口破潰,口生肌收口,預后

[];若氣血不足者,則□成膿,口破潰,口生肌收口,預后口。

5.按外瘍的發(fā)展過程一般可分為口、口、口三個階段,按照這三個不同階段,立出[卜

口、口三個總的治療原則。

6.托法分為門托法、口托法,常用的代表方劑分別為口和口。

7.膏藥在古代稱為口,現稱為口;油膏現稱為[];箍圍藥古稱為口;摻藥古稱為口,

現稱為口。

8.油膏中,陽證常用口、[],陰證常用口,半陰半陽證常用口,生肌收口常用口、[]o

9.提膿祛腐的主藥為口,臨床常用配方有口、口等。

10.硬鐮法俗稱口,其適應證為口、口。

11.辨膿的形質宜「不宜口,色澤宜[]不宜口。

12.顏面疔初期的局部特點為其形[],根[],如口之狀。

13.蛇眼療、蛇頭疔、蛇肚疔分別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口、口、口。

14.紅絲疔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口,多發(fā)于門內側,因有口向上蔓延,故命名之。

15.若治療、護理不當,發(fā)于顏面部的疔易引起[],發(fā)于手足部的疔易口。

16.手指部疔手術切口宜在[],紅絲疔的局部治療宜用[]法。

17.特殊部位的癰生于頸部的稱[],生于腋下的稱[],生于胯腹部的稱[|。

18.有頭疽的虛證有口、口之分,分別好發(fā)于老年口之人和老年口之人。

19.內陷證可辨證地分為口、口、口三型。

20.流注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口,依據發(fā)病情況不同可分為口、口、口、口四種名稱。

21.附骨疽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口和口。

22.流痰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口,其屬性為口證,好發(fā)的對象為口和口。

23.爆瘍俗稱口,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其致病菌為口。

24.麻瘍好發(fā)于口兩側,口之前后及腋部,發(fā)病對象多見于口、[]o

四、簡答題

1.外瘍總的發(fā)病機制是什么?

2.簡述外瘍的致病因素與發(fā)病部位之間的關系,并簡單解釋之。

3.試述氣血與外瘍的關系。

4.膿的形成機制是什么?出膿的意義是什么?何謂應指?

5.消法如何應用?

6.補法在外瘍中如何應用?

7.簡述托法的適應證及代表方劑?

8.提膿祛腐藥的適應證是什么?如何應用?

9.什么是硬鐮法?其適應證是什么?臨床上如何應用?

10.何謂藥線引流?其適應證是什么?

11.簡述顏面疔的宜忌有哪些?

12.癰的發(fā)病特點主要有哪些?

13.簡述有頭疽的病因病機。

14.簡述走黃的病因病機。

15.附骨疽早期診斷依據在哪些?

16.走黃與內陷的鑒別要點是什么?治療上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17.流注的臨床特征有哪些?

18.流痰的病因病機如何?

19.爆瘍的病因病機如何?

五、病案分析

1.劉某,男,5歲。于7月10日就診時,上額部見2個各約3cm大小的腫塊,上有

黃白色膿頭,周圍色紅而硬,伴發(fā)熱,納食不香,口渴引飲,小便黃。苔薄黃,脈滑

數。

要求:診斷;辨證分析;內外治法。

2.田某,男,36歲。臀部常起拜腫半年。近半年來臀部常起小硬結節(jié),局部紅腫熱

痛,上有黃白色膿頭,漸破潰,出膿即愈,但隔10天左右,又起數個小硬結節(jié),不

久膿出而愈,如此不斷發(fā)生。平素有煙酒嗜好,習慣性便秘。舌苔黃厚,脈滑數。

要求:診斷;分析其病因病機。

3.王某,男,40歲。右頸部紅腫熱痛伴發(fā)熱惡寒3天。3天前患處起一粟粒大小的

膿頭,癢痛并作。曾用手擠壓后,漸見紅腫擴大,延及右側面,紅腫疼痛,伴發(fā)熱、

惡寒,舌苔薄黃。脈數。患者平素有煙酒嗜好。

要求:診斷;分析其病因病機;治療方案。

4.張某,男+20歲。右手食指末節(jié)腫脹疼痛伴發(fā)熱6天。6天前在勞動時一,患處指腹

部不慎被木刺扎傷,未在意,第二天局部腫痛伴發(fā)熱惡寒,腫痛漸加劇而時有跳痛感,

發(fā)熱不退,舌苔黃膩,脈弦數。

要求:診斷;分析其病因病機;治療方案。

5.陳某,男,43歲。左小腿內側有一條紅絲自內踝處向上蔓延,局部灼熱,微痛,

左腹股溝處有一結塊腫脹疼痛。伴發(fā)熱。納差。舌苔黃膩,脈洪數。患者有糜爛型足

癬。

要求:診斷;分析其病因病機;治療方案。

6.鄭某,女,8歲。7天前出現發(fā)熱、惡寒、頭痛、咽部腫痛等癥狀,經治病情好轉,

3天前發(fā)現左頸及左耳下紅腫熱痛,大如杏核,觸痛明顯,仍覺發(fā)熱、惡寒、頭痛、

咽部腫痛,舌質淡紅、苔黃,脈浮數。

要求:診斷;分析其病因病機;治療方案。

7.顧某,男,65歲。背部生瘡,初起腫塊上即有粟粒大小的膿頭,搔抓后,局部腫

痛加劇,色紅灼熱,膿頭漸多,潰后如蜂窩狀,范圍約12cm左右,伴有高熱、頭痛、

納差、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要求:診斷;辨證分析;治療方案。

8.陳某,男,75歲。頸后生瘡伴發(fā)熱、頭痛20天。患處見一約10cm大小的瘡面,

色紫滯,膿少而薄,悶脹疼痛,伴發(fā)熱、神疲、食少、自汗、神昏、氣息粗、小便數,

舌質淡、苔白,脈虛無力。有糖尿病病史3年。

要求:診斷;辨證分析;治療方案。

9.徐某,男,26歲。左下腹疼痛,左下肢屈曲,跛行5天。曾用抗生素治療不佳。

診見骼窩部叩擊痛,下肢不易伸直,勉強伸直即引起劇痛,伴高熱、口渴,舌苔黃,

脈洪數。左側下腹部有壓痛,臀部見數個疳腫。血常規(guī)示:自細胞15.6X109/L。

要求:診斷;辨證分型;治療方案。

10.王某,男,43歲。右背部生一方腫8天,經治后癥狀稍好,但昨天起發(fā)現下肢有

兩處肌肉疼痛,局部漫腫,皮色微紅,皮膚微熱,伴有惡寒、發(fā)熱、頭痛、口干,小

便黃,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洪數。

要求:診斷;辨證分析;治療方案。

11.鄒某,男,8歲。右膝部突發(fā)腫脹,疼痛徹骨,脛骨上端有深壓痛和叩擊痛,皮

膚微紅微熱,伴高熱寒戰(zhàn)、頭痛納差、口干、浸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要求:診斷;辨證分析;治療方案。

12.韓某,男,10歲。左下肢腫痛伴高熱月余,局部胖腫微紅疼痛劇烈。檢查:X線

檢查見左脛骨下端近1/3處有一死骨陰影,長約3cm左右,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15.6

X109/L,中性粒細胞為90%,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要求:診斷;辨證分型;治療方案。

13.劉某,男,45歲。腰背部疼痛伴有腫塊6個月。6個月前患者感到腰背部酸痛,

兩下肢萎軟無力。繼則逐漸加重,以致兩下肢癱瘓不用,伴形體消瘦,精神萎頓,面

色自,畏寒。既往有肺結核和附睪結核病史。

檢查:第9?10胸椎棘突有明顯壓痛,右側胸脅部可捫及邊界不清的腫塊,站立時較

明顯,不紅不熱。舌苔薄黃膩,脈濡細。攝片見第9、第1O胸椎間隙狹窄,并見有骨

質破壞,有冷膿腫可見。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5X109/L,中性粒細胞為45%。

要求:診斷;辨證分型;治療方案。

14.魏某,男,30歲。左頸部腫塊5個多月。5個月前左頸部發(fā)現一個黃豆大小的腫

塊,不紅不熱不痛,2個月前腫塊開始逐漸增大,伴午后低熱,食欲不振,失眠多夢,

形體消瘦。

檢查:左頸部有一約3cm大小的腫塊,中等硬度:推之微動,皮色暗紅,按之微熱應

指,舌紅少苔,脈細數。

要求:診斷;辨證分型;治療方案。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B2.C3.C4.D5.E6.A7.C

8.E9.D10.C11.A12.B13.C14.C

15.B16.A17.D18.B19.B20.D21.C

22.E23.B24.B25.B26.B27.E28.A

29.A30.B31.E32.A33.C34.B35.A

36.B37.C38.D39.D40.D41.B42.B

43.B44.D45.A46.E47.B48.D49.D

50.A51.B52.C53.A54.A55.A56.E

57.C58.D59.D60.A61.E62.E63.B

64.D65.B66.D67.A68.E69.C70.A

71.D72.D73.C74.B75.A76.B77.D

78.D79.E

二、名詞解釋

1.外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外瘍是泛指一切外科疾病。狹義外瘍是指感染因素引

起的一切體表化膿性疾患。

2.外瘍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按著順序出現應有的癥狀者,即稱為順證。

3.外瘍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凡不以順序而出現不良的癥狀者,即稱為逆證。

4.五善是指五臟功能正常,七惡是指五臟功能不正常再加上臟腑衰敗、氣血衰竭。

5.消法是針對病因所采取的,使初起未成膿的腫瘍得以消散的一種內治大法。

6.托法是外瘍成膿期(中期)用補益氣血和透膿托毒的藥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

免毒邪內陷的一種內治大法。

7.補法是外瘍的收口期用補養(yǎng)的藥物,恢復正氣,助養(yǎng)新生,使瘍口早日愈合的一

種內治大法。

8.療是一種生于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

9.方病是指多個有頭用在一定的部位或散在身體各處發(fā)生,并有此愈彼起,反復作

發(fā),纏綿難愈等特點。

10.疔是一種發(fā)病迅速而危險性較大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及部分特異性感染性疾病。

11.紅絲疔是指多發(fā)于四肢內側,有紅絲向上蔓延走竄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12.癰是一種發(fā)于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

13.有頭疽是一種發(fā)于肌肉之內的急性化膿性疾患。

14.疔之毒邪迅速走散,擴人營血,內攻臟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證候稱為走黃。

15.外瘍過程中,因正氣內虛,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人營血,內陷臟

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證候稱為內陷。因有頭疽最易發(fā)生內陷,故又稱為疽毒內陷。

16.附骨疽是一種毒邪深凝、附骨而生的化膿性疾病。

17.流注是一種發(fā)于肌肉深部的多發(fā)性急性化膿性疾病。

18.流痰是發(fā)生于骨與關節(jié)間的慢性化膿性疾病。

19.麻瘍是發(fā)生于頸部淋巴結的慢性化膿性疾病。

20.爛疔是指一種發(fā)于肌肉之間、極易腐爛、發(fā)展急劇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21.疫疔是因接觸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三、填空題

1.熱毒,火毒

2.經絡阻塞,氣血凝滯,臟腑功能失調

3.風溫,風熱,氣郁,火郁,濕火,濕熱

4.易,易,易,好,難,難,難,差

5.初期,成膿期,收口期,消,托,補

6.透,補,透膿散,托里消毒散

7.薄貼,硬膏,軟膏,敷貼,散劑,粉劑

8.金黃膏,玉露膏,回陽玉龍膏,沖和膏,生肌玉紅膏,生肌白玉膏

9.升丹,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黃丹

10.飛針,下肢丹毒,紅絲疔等

11.稠,稀,明凈,污濁

12.小,深堅硬,釘丁

13.甲溝炎,化膿性指頭炎,急性化膿性腱鞘炎

14.急性管狀淋巴管炎,四肢內側,紅絲

15.走黃,損傷筋骨

16.側面,硬鐮

17.頸癰,腋癰,胯腹癰

18.陰虛火熾證,氣虛毒滯證,瘦弱,肥胖

19.火陷,干陷,虛陷

20.多發(fā)性,轉移性肌肉深部膿腫,暑濕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骼窩流注

2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22.骨與關節(jié)結核,陰,兒童,青少年

23.老鼠瘡,頸淋巴結結核,結核桿菌

24.頸項,耳,兒童,青年人

四、簡答題

1.局部的氣血凝滯、經絡阻塞以及臟腑功能失調等,是外瘍總的發(fā)病機制。

2.凡發(fā)于人體上部的,多因風溫、風熱所致,因為風性上行;凡生于人體中部的,

多因氣郁、火郁所致,因為氣火多發(fā)于中;凡發(fā)于人體下部的,多因寒濕、濕熱所致,

因為濕性下趨。

3.外瘍的發(fā)生與否,與氣血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系。氣血旺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

毒,或情志內傷等也不一定發(fā)?。环粗畡t易于發(fā)病。病邪侵入人體,與正氣相爭,即

會導致局部氣血凝滯,通過治療,除去致病因素,使氣血運行正常,則外瘍得以消散

吸收而痊愈。如外瘍在局部氣血凝滯進一步發(fā)展,則郁而化熱,熱盛肉腐,血肉腐敗,

醞釀液化而為膿。此外,氣血的盛衰直接影響著外瘍的發(fā)展及其預后。一般來說,若

氣血旺盛者,外瘍不僅易于成膿、破潰,而且也易于生肌收口,迅速愈合,預后好;

若氣血不足者,則難以成膿、破潰,即使破潰了,也難于生肌收口,預后差。

4.膿是肌媵之內熱盛肉腐蒸釀而成,是由氣血所化生。膿是腫瘍在不能消散所出現

的主要癥狀,是正氣載毒外出的現象。應用按觸法辨膿時,一般用兩手食指的指端輕

放于患部,相隔適當的距離,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按一下,則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種

波動的感覺,這種感覺稱為應指。

5.消法的運用,應審因辨證,靈活地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如表邪者解表,里實者

通里,濕阻者理濕,熱毒蘊結者清熱,寒邪凝結者溫通,痰凝者祛痰,氣滯者行氣,

血瘀者和營祛瘀。

6.補法適用于外瘍的收口期,毒邪已去,元氣虛弱,膿水清稀,瘍口難斂者。瘍口

收斂全賴氣血,故凡氣血虛弱者,宜補養(yǎng)氣血,代表方為八湯;脾胃虛弱,氣血生化

乏源者,宜健脾和胃,代表方為參苓白術散;腎精虧損,精不能生血者,宜益腎填精,

代表方為六味地黃丸等。但毒邪未盡時,切勿遽用補法,以免留邪為患,助邪鳴張,

而犯“實實之戒”。

7.托法又分為透托和補托二法。透托法,用于腫瘍成膿期,毒盛正氣不虛,膿成不

熟或熟而不潰,以加速成膿,或使其移深著淺,或加速破潰,常用方劑如透膿散。補

托法。用于腫瘍毒勢方盛,正氣已虛,不能托毒外出,以致腫形平塌,根盤散漫,難

潰難腐,或潰后膿水清稀,堅腫不消,并出現身熱,精神不振,面色少華,脈數無力

等氣血不足者,常用方劑如托里消毒散。

8.提膿祛腐藥適應于潰瘍初期,膿栓未落,腐肉未脫,膿水未凈,新肉未生的時候。

臨床使用時,若瘡口大者,可摻于瘡口上;瘡口小者,可粘附在藥線上插入。另外亦

可摻于藥線、油膏上蓋貼。在腐肉已脫,膿水已少的情況下,宜減少升丹含量。此外,

尚配有不含升丹的提膿祛腐藥,例如黑虎丹,可用于對升丹過敏者。

9.硬鐮法俗稱“飛針”,是用三棱針或刀鋒在外瘍患處,淺刺皮膚或黏膜,從而放出

少量血液,促使內蘊熱毒隨血外泄的一種治療方法。適應證:用于陽證外瘍,如下肢

丹毒、紅絲疔等。用法:在常規(guī)消毒下,用三棱針或刀鋒直刺皮膚或黏膜,迅速移動

擊刺,使患部少量出血為度。

10.藥線引流:一般采用桑皮紙、絲綿紙、拷貝紙等,按其實際應用,裁成闊狹長短

適度,搓成線狀。外粘藥物或內裹藥物制成,俗稱“紙捻”。目前臨床多用外粘藥物

的藥線。藥線引流是借著藥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潰瘍孔中,引導膿水外流;同時利用

藥線之絞形,能使壞死組織附著于藥線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瘍孔之深淺長短,

以及有無死骨之存在。適應證:凡潰瘍口過小,膿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瘦管、竇道

者,均可使用。

11.顏面疔的宜忌包括:①飲食:飲食宜清淡,忌食膏粱厚味、辛辣、煙酒等。②情

志:保持心情舒暢,忌上火生氣。③房室起居:有全身癥狀的,宜臥床休息。忌房事。

局部忌擠壓、碰撞、挑刺、早期切開。④藥物:忌內服發(fā)散、辛溫藥物。

12.癰發(fā)病迅速,局部光軟無頭,紅腫熱痛明顯,范圍約6?9cm,易腫、易膿、易

潰、易斂,純屬陽證;其發(fā)無定處,隨處可生,可發(fā)于任何年齡,性別;一般不會損

傷筋骨,也不會造成陷證。

13.患處起一腫塊,上有粟粒狀膿頭,痛癢相兼。繼則腫塊逐漸向周圍擴大,膿頭亦

相繼增多,形成多個膿頭,色紅灼熱,高腫疼痛。全身伴有惡寒發(fā)熱、頭痛、食欲不

振,舌苔白膩或黃膩,脈象滑數等。治以散風清熱。方用仙方活命飲。

14.走黃多為生疔之后,早期失于治療,未能及時控制毒勢;或因擠壓碰傷,過早切

開,使毒邪擴散;或誤食辛熱之藥及酒肉、魚腥等助火生熱之品,或加艾灸等,均可

造成疔之火毒鳴張,正不勝邪,毒邪走散,客人營血,內攻臟腑而成為走黃之證。

15.附骨疽好發(fā)于兒童,尤以10歲以下的男孩多見。初始多發(fā)于四肢長骨的干斷端,

尤以下肢的脛骨為多見,其次為股骨、肱骨和槎骨。發(fā)病前常有外傷及患其他外瘍史。

起病多急驟,初起即有明顯的全身癥狀,可表現為全身不適,寒戰(zhàn),高熱,口干,漫

赤。舌苔黃膩,脈滑數等。局部色白漫腫,患肢疼痛徹骨,1?2天即因疼痛而患肢不

能活動,繼則局部微紅微熱,病變的骨端可有深壓痛和叩擊痛。白細胞計數明顯增多,

中性粒細胞可大于90%以上。

16.走黃的發(fā)生多為毒邪熾盛,而正氣并不虛;內陷的發(fā)生多為正氣已虛,而毒邪相

對偏盛,尤以正虛為主。在治療上走黃以祛邪解毒為主,內陷則以補益扶正為主。

17.流注好發(fā)于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