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考生要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序號。2.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3.考試結束后,考生須將試卷和答題卡放在桌面上,待監(jiān)考員收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是反映宋代社會經濟的幾則史料。據此可知,宋代A.經濟型作物地位提升 B.種植特色作物成為農業(yè)主導C.農業(yè)生產普遍商品化 D.家庭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緊密結合2.毛澤東提出在外交上“要搞一條橫線,就是緯度,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歐洲”,意在要團結這些國家對抗蘇聯。毛澤東提出這一設想的時間是A.20世紀40年代末期B.20世紀50年代末期C.20世紀70年代初期D.20世紀80年代初期3.古巴導彈危機后,蘇聯集中力量發(fā)展戰(zhàn)略核武器,全面增強軍事實力。從戰(zhàn)略核導彈的數量對比看,1969年美蘇雙方己成平手,到1978年蘇聯擁有的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導彈數都超過了美國,常規(guī)武器方面蘇聯原本就擁有數量優(yōu)勢,這表明20世紀70年代美蘇爭霸的態(tài)勢呈現A.相互平衡 B.相互進攻 C.美攻蘇守 D.蘇攻美守4.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廣東南海市逐步在農村推廣土地股份制。即以村委會或村民小組為基礎,將集體所有的財產、土地和農民承包權折價入股,建立股份經濟合作社。這一做法A.否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促進了農村城鎮(zhèn)化建設進程C.恢復了農業(yè)生產合作化道路 D.體現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5.齊國原是姜氏的封國。公元前481年后,齊國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漸控制國政,以至于自立為國君,并由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姜齊遂變?yōu)樘稞R,史稱“田氏代齊”。該材料從本質上反映了當時A.分封制的破壞B.已經進入戰(zhàn)國時期C.郡縣制的出現D.出現了大一統局面6.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最終通過對釣魚島實施所謂“國有化”的方針。隨后,人民日報發(fā)表論:二戰(zhàn)歷史不容翻案。從國際法層面看,日本“國有化”釣魚島違反了①《聯合國家宣言》②《開羅宣言》③《雅爾塔協議》④《波茨坦公告》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7.“21世紀的文化產業(yè)是一個集中代表現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的全球性創(chuàng)新領域。新的國際文化秩序的建立和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組,正以文化產業(yè)為中軸線全面展開?!辈牧嫌^點反映出A.文化價值差異阻礙全球化B.國際格局逐漸演變C.文化產業(yè)代表全球價值觀D.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8.下表中的內容摘自中國近代的一部論著,它應該是()A.魏源的《海國圖志》B.嚴復的《天演論》C.梁啟超的《瓜分危言》D.孫中山的《建國方略》9.如表是意大利最重要的紡織中心佛羅倫薩毛紡織品產量變化。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業(yè)革命的沖擊 B.商業(yè)革命的影響C.政治分裂的阻礙 D.羅馬教廷的束縛10.“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期間,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中華民族克服重重困難,在科技和外交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這些“成就”包括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②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③中國與美、日正式建交④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④11.“這種經濟危機特別難以應付,用緊縮性財政金融政策醫(yī)治通貨膨脹,就會使生產停滯,失業(yè)增加;用赤字財政政策醫(yī)治生產停滯,增加就業(yè),又加劇通貨膨脹。”美國結束這種狀態(tài)主要借助于A.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B.簽訂《關稅與貿易總協定》C.成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D.高新技術的強力推動12.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力主張資本市場自由化。1996年,僅印尼、馬來西業(yè)、非律賓、韓國、泰國的國際私人資本凈流人就高達930化美元,而1997年已凈流出120億美元。一年間資本變化流量超過這些國家GDP總和的10%。這說明資木市場的自由化A.增加了全球經濟動蕩的潛在風險B.削弱了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金融霸權C.維護了國際貨幣體系的長期穩(wěn)定D.推動了新興國家經濟的迅速增長13.北宋中期,一批學者掀起了儒學復興運動,他們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口號,意在A.幫助新興地主階級探索治國安邦的策略B.用天人感應等學說強化儒學獨尊的地位C.重建儒學在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D.蔑視權威和教條批判高度集權政治制度14.圖中的動物是鄭和下西洋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這就是中國傳說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賜外國使臣。這表明當時A.對外交流促使中國傳統繪畫出現新的類型 B.朝廷用中國文化對朝貢貿易貢品加以解讀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 D.外來物品的傳入推動了傳統觀念更新15.以下是不同時期《大公報》關于中國共產黨的評論?!洞蠊珗蟆窇B(tài)度的變化反映了當時A.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 B.人民呼喚和平民主建國C.社會性質發(fā)生重大轉變 D.國共力量對比開始逆轉16.晚清時期,“個人主義”一詞隨西學東漸的浪潮而入中國,時人“多引以為詬”。新文化運動時期“個人的解放”和“個人的發(fā)見”卻大行其道,廣為流傳。這說明新文化運動A.導致個人主義思潮泛濫B.啟迪了中國民眾的覺悟C.促使啟蒙思想在華興起D.有利于民主制度的鞏固17.李大釗曾在文中激情地寫道:“由今以后,到處所見的,都是Bolshevism戰(zhàn)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Bolshevism凱歌的聲。人道的警鐘響了!自由的曙光出現了!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贊頌的是A.法國大革命的勝利B.俄國十月革命勝利C.中國五四運動勝利D.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8.圖為“中國近代產業(yè)工人人數變化統計資料”。從該資料中得出的正確結論是A.經濟領域近代化不斷發(fā)展 B.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深化C.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到頂峰 D.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19.清朝駐某國參贊在《櫻花歌》詩句“一朝輪舶炮聲來,驚破看花眾人夢”中描述的史實涉及國家有:A.英、法B.美、日C.中、俄D.日、俄20.西周以來王位繼承制度規(guī)定實行“嫡長子繼承制”,而清朝皇位繼承制度不斷變化,曾先后出現汗位推選制、嫡長子皇位繼承制、秘密建儲制、懿旨確立嗣君等四種模式。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清朝A.強化了王族家天下制度B.封建專制統治危機嚴重C.君主專制權力不斷強化D.皇位繼承制度的多樣性21.公元前4世紀中葉開始,秦國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設縣,任命長官。特別在秦國后期頻繁地與六國發(fā)生戰(zhàn)爭,其取得的土地都是以一郡一縣來計算的。由此可見A.郡縣制源自對六國中央集權模式的移植B.國家統一是官僚政治實施的前提與基礎C.實施郡縣制是秦能夠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D.秦的統一伴隨著中央集權官僚體系的擴張22.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思想理論界開展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主要針對的是A.“兩個凡是”的問題 B.平反冤假錯案的問題C.文化大革命的評價問題 D.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問題23.兩漢時期,諫官主要職能是向君主陳明政務大事,此外還常常受于皇帝命令巡視各州,其監(jiān)察權遠遠大于刺史。這說明,兩漢時期A.諫官行政權力擴大 B.監(jiān)察體系完備C.君主專制得到強化 D.諫官分割皇權24.清朝道光、咸豐年間,邊疆史地研究蔚然成風,涌現出一大批探求邊疆形勝、謀求保國固土的史地著作,其原因既有“激發(fā)于清季之外侮”,更是“胚胎于樸實之學風”。這一“樸實之學風”是指A.經世致用 B.格物致知 C.師夷長技 D.以史為鑒25.民國初年,民族工商業(yè)向資本集團化發(fā)展,并初步形成了一些大的公司集團。如張謇創(chuàng)辦的大生企業(yè)集團,榮宗敬、榮德生的榮氏企業(yè)等在民初都已發(fā)展為規(guī)模龐大的公司集團。這些集團的成立A.表明民族工商業(yè)經營環(huán)境根本改善B.有效抵制了列強的資本輸出C.得益于當時政府政策的扶持與保護D.是應對軍閥混戰(zhàn)的自保舉措26.13世界末到17世紀,被稱為西歐的”原初現代化”時期?,F代意識的興起是其中一個表規(guī),其歷程包括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他們并非環(huán)環(huán)緊扣,但精神實質卻機通相融。這四場運動的共同作用是A.建立人在信仰事務上的自主性 B.培養(yǎng)新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精神C.激發(fā)人運用理性的勇氣和決心 D.推進人類自主自覺自信的形成27.公元前4世紀,德謨斯梯尼曾多次擔任雅典重要官職,經常發(fā)表演說,在公民大會提出議案。他曾資助城邦購買糧食、修筑城垣,出資贖回被俘公民,先后承擔了5次艦船捐、2次宴會捐、2次合唱捐。這反映出當時雅典A.面臨嚴重財政困難 B.金錢左右城邦民主制度C.頻繁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 D.政治人物重視公共利益28.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描述鴉片戰(zhàn)爭后的社會情景“洋布、洋紗、洋花邊等入中國,而女紅失業(yè);煤油、洋燭、洋電燈入中國,而東南數省之柏樹皆棄為不材;洋鐵、洋針、洋釘入中國,而業(yè)冶者多無事投閑…華民生計,皆為所奪矣。”這種情景說明A.西方商品涌入沖擊自然經濟B.中國工業(yè)崛起抵制西方侵略C.洋務運動推動民族工業(yè)繁榮D.資本輸出終止中國工業(yè)步伐29.如圖是一幅關于“英國脫歐”的漫畫。該漫畫揭示出A.歐洲國家間的矛盾日益加劇 B.日不落帝國有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和潛力C.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曲折性 D.區(qū)域集團化一定程度阻礙全球化發(fā)展30.在《共產黨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難抑興奮激動的心情說:“今天我寫這個序言的時候,歐美無產階級正在檢閱自己的戰(zhàn)斗力量,它們第一次在一個旗幟下動員成為一個軍隊,以求達到一個最近的目的。”恩格斯意在說明A.馬克思主義成為工人運動的指導理論 B.無產階級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政治訴求C.歐洲各國正在籌備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D.各國工人組織已建立穩(wěn)固統一的聯盟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思想的力量政治理念:在霍布斯的體制中,主權者一旦選定,人民便最后退了場。而洛克則主張“我的茅屋子,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政壇危機:1762年,(議員)約翰威爾克斯在《蘇格蘭人》45期譴責政府對外政策。國王喬治三世大為光火,授意政府將其逮捕并指使下院剝奪其議員資格,引起各階層的強烈反彈。“威爾克斯與自由”成了當時流行的口號。1781年英軍在約克投降引起國內輿論嘩然,人們指責政府和國王干預,造成北美巨大失策。1782年,首相諾思宣布辭職,喬治三世的個人統治實際上壽終正寢。連鎖現象:迪金森在《美國革命對英國的影響》中說:“正是美國的愛國者感染了英國的激進分子……為英國展示了組織政治制度的方式”。問題(1)分別指出霍布斯和洛克所設計的政治制度分別是什么?(2)依據材料,歸納18世紀中后期英國政壇危機的直接原因及其政治根源。(3)迪金森在《美國革命對英國的影響》提及美國“政治制度”的權力構架體現了哪位思想家的理念?請具體加以說明32.新式學堂材料一1895年前,新式學堂僅僅分布于沿海七省,僅僅存在于少數口岸城市。1898年擴展到云、貴、川等內陸省份。20世紀初,蒙、新、藏等邊遠地區(qū)也紛紛創(chuàng)辦學堂,新式教育覆蓋全國。1905年后,基本形成了大學、高等專門—都市省垣,中學、師范—府治,高小—縣城,初小—鄉(xiāng)鎮(zhèn)這樣的學校與行政梯次配備的體系。學堂種類也在不斷增加,在原有的語言、工藝、軍事學堂的基礎上,師范、法政學堂大批開辦,實業(yè)學堂在農、工、商下又分出許多???,還有專為一些階級、階層開設的學堂(如貧民學堂)。新式學堂推動了近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群體意識、群體觀念漸趨一致,他們投身社會變革的各種活動,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材料二中國鄉(xiāng)村也出現另一現象,改寺廟為學堂蔚然成風,引起民眾不滿,江蘇東臺發(fā)生“改佛寺為學堂,鄉(xiāng)民不悅而起”;而一些“劣紳莠士,借興學為名,侵吞公款,致教育之聲日墮,教育之信用全失”,浙江景寧縣沙溪學堂的創(chuàng)辦“以鹽竹兩捐為經費,均用強手段抽取,每年并計不下千余金”,凡此種種……。不少人鄙視新學堂,“學校里唱歌、體操和剪紙、拌泥等手中勞作,都是鬼混”。且新式學堂“近城鎮(zhèn)入之,僻遠不與;有勢力者入之,寒微不與”。人們喋喋不休:“自學堂設立以來,不但老師宿儒坐困家鄉(xiāng),仰屋而嘆,即聰慧弟子,亦多棄儒就商。凡入學堂者,莫不染乖戾之習氣,動輒言平等自由,父子之親,師長之尊,均置不問”。當時,中國鄉(xiāng)村毀壞新式學堂屢見不鮮?!獌蓜t材料均摘自《<晚清改革與社會變遷>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我國自漢代就奠定了古代教育的傳統,直至清朝末期才逐漸改變。中國古代教育的“傳統”是什么?依據材料一說說“逐漸改變”的表現是什么?(2)讀材料二,分類提取有關鄉(xiāng)村毀學原因的信息(3)基于以上兩則材料,談談你對新式學堂的看法。33.城市化與工業(yè)化相伴而行,是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進入近代以來,中西方都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1820~1957年中國城市人口變化表——摘編自李蓓蓓徐峰《中國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材料二在西歐,英國的城市化最為成功也最為徹底,對農業(yè)的推動作用也最大。18世紀時,英國城市人口約占人口總數的20%。隨著工業(yè)革命展開,大批新興的城市在西北部的偏僻地區(qū)拔地而起,英國掀起了城市化浪潮。1851年,英國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50.2%,1881年增至70%,1901年則高達80%。英國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為農村的發(fā)展提供動力的同時,農業(yè)的市場化、規(guī)?;蛯I(yè)化經營方式得到建立,農村日益融入城市的發(fā)展軌道,在客觀上為英國持續(xù)的城市化提供了堅實基礎,從而實現一種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huán)。進入18世紀,英國貴族通過圈地運動將土地集中,實行規(guī)?;洜I,同時積極提高農業(yè)技術水平,改良土壤,構筑防洪和排水工程。英國貴族還大力推動農業(yè)經營方式轉變,鼓吹農業(yè)轉型。通過這種農業(yè)革命,英國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大量剩余勞動力得以釋放,土地也得到了有效的集中和整備,這一切都為英國的城市化提供了充分的土壤。——摘編自姬超《西歐近代城市化的路徑差異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化的發(fā)展趨勢,并說明其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中英兩國城市化的不同之處,并說明英國近代城市化對中國崛起的啟示。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蠶?!薄安琛倍紝儆诮洕魑?,且在一些地區(qū)成為“歲計”“要務”,這說明經濟型作物的地位提升,故選A;僅根據湖州、嚴州和蜀地的農業(yè)發(fā)展情況不能說明特色經濟作物成為農業(yè)主導,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仍然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排除B;從材料中湖州“以蠶桑為歲計”,嚴州“唯蠶桑是務”,蜀地“民賣茶資衣食”等信息可看出,宋代農業(yè)生產確有商品化的趨勢,但僅限于部分地區(qū),“普遍”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農業(yè)發(fā)展狀況,無法體現手工業(yè),排除D。2、C【解析】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于蘇聯對中國的威脅與日俱增,毛澤東認為,要在國際上對抗蘇聯,需要團結包括美國、日本在內的國際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于是就提出了“一條線”的外交構想,所以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有選C才是符合題意的,正確。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點在于要明白中蘇關系惡化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所以在此時期有了對抗蘇聯的設想。3、D【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處于滯漲階段,軍事上陷入越戰(zhàn),而蘇聯在軍備發(fā)展中屢屢超過美國,反映了冷戰(zhàn)中蘇攻美守的態(tài)勢,故D項正確;ABC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4、D【解析】

南海市將集體所有的財產、土地和農民承包權折價入股,建立股份經濟合作社,這一做法順應了市場經濟,體現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D正確;這一做法并未否定農民對土地承包權,只是在形式上進行了調整,不是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否定,排除A;建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和農村城鎮(zhèn)化建設兩者并沒有直接聯系,排除B;股份經濟合作社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yè)生產合作化不同,后者不利用市場,因此不能簡單認為前者是對后者的恢復,排除C。5、A【解析】春秋戰(zhàn)國時期,貴族統治階層內部森嚴的等級秩序被打破,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壞,材料中齊國大夫田氏取代國君控制國政,實際也反映了宗法制與分封制的破壞,A正確;中國歷史進入戰(zhàn)國時期是在公元前475年,公元前481年,處于春秋時期,B錯誤;C材料無法體現,排除;秦朝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的分裂割據,出現了大一統局面,D錯誤。6、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二戰(zhàn)后期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文件,宣布釣魚島等為中國領土,日本將其國有化違背了這些國際法,②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聯合國家宣言》和《雅爾塔協議》沒有專門明確釣魚島等是中國領土,①③不符合題意,與之組合的ABD三錯誤。7、B【解析】據材料中“21世紀的文化產業(yè)是一個集中代表現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的全球性創(chuàng)新領域”說明了文化價值是利于全球化的發(fā)展,故A項排除;結合材料中“全球性創(chuàng)新領域”“正以文化產業(yè)為中軸線全面展開”說明了文化產業(yè)在全球的影響,反映的是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故B項正確;材料中強調的文化價值代表的是創(chuàng)新領域,而不是全球價值,故C項排除;材料中沒有對國際格局進行闡釋,故D項排除。點晴:解答本題需要準確理解“文化價值”與“全球化”之間的關系,抓住材料中文化價值對世界的影響。8、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給出了三種權力的歸屬問題,把中國的這三項權力被哪些國家瓜分寫的直截了當,因此很明顯是梁啟超的《瓜分危言》,選擇C選項?!究键c定位】中華民族的覺醒與抗爭·甲午戰(zhàn)爭與《馬關條約》·《時務報》與《天演論》9、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1560年后意大利的紡織中心佛羅倫薩毛紡織品產量不斷下降,這主要和新航路開辟引起的商貿中心轉移有關,B正確;工業(yè)革命興起于18世紀上半葉,A排除;C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B。10、D【解析】

依據所學,文革期間我國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萍忌希?970年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外交上,1971年恢復了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②④符合題意;①發(fā)生在1964年,此時還未開始文革,排除;③中美正式建交在1979年,文革已經結束,排除。D正確;ABC三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1、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的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材料“用緊縮性財政金融政策醫(yī)治通貨膨脹,就會使生產停滯,失業(yè)增加;用赤字財政政策醫(yī)治生產停滯,增加就業(yè),又加劇通貨膨脹”中可以看出,這種危機是滯脹。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為了解決滯脹主要借助于高新技術。所以答案選D。考點: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等國本主義的新變化·滯脹12、A【解析】

東南亞等國私人資本的劇烈變動明顯增加了國家的金融風險,說明資本市場的自由化會增加全球經濟動蕩的風險,故選A;資本市場的自由化有利于加強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金融霸權,不利于維護國際貨幣體系的長期穩(wěn)定,不能推動新興國家經濟的迅速增長,排除BCD。故選A。13、C【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儒學復興運動的口號展現了士大夫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試圖通過繼承和發(fā)揚傳統儒學思想以重建儒家的價值信仰,故C項正確;儒學復興旨在重建儒學價值信仰而非探索治國安邦的策略,排除A項;以天人感應等學說強化儒學獨尊地位出現于西漢時期,排除B項;儒學復興運動的興起有利于強化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而非批判專制主義,排除D項。故選C。14、B【解析】

圖中的動物是長頸鹿,而明朝君臣則認為這是傳說中的麒麟,麒麟在傳統中國被視為祥瑞之物,這說明明朝君臣在用傳統文化解讀朝貢貿易的貢品,故B項正確;圖中屬于古代繪畫中的動物畫,屬于傳統的繪畫類型,故A項錯誤;明朝初年,東南沿海倭患嚴重,下令實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的觀念仍然是“天朝上國”的觀念,故D項錯誤?!军c睛】本題考查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yǎng),落實對教材主干知識的考查,體現出高考考查“雙基”的基本特點?!氨砻黝悺边x擇題的解題可轉化為問題意識,如本題材料可轉化為“為什么明朝君臣要把外國進獻的長頸鹿當做‘麒麟’”?這一方面說明明朝君臣孤陋寡聞,另一方面說明“天朝上國”的心態(tài),用中國文化解讀外國貢品。15、A【解析】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公報》對中國共產黨的態(tài)度由反對到贊揚,反映了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由國內階級矛盾轉變成為了中日民族矛盾,A項正確;人民呼喚和平民主建國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B項錯誤;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并未發(fā)生重大轉變,C項錯誤;國共力量對比開始逆轉是在1947年人民解放軍戰(zhàn)略反攻以后,D項錯誤。16、B【解析】

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科學,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啟迪了中國民眾的覺悟,從而這一時期“個人的解放”和“個人的發(fā)見”大行其道,廣為流傳。故答案為B項。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并未導致個人主義思潮泛濫,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介紹了西方的啟蒙思想,排除C項;當時中國沒有建立民主制度,新文化運動與鞏固民主制度無關,排除D項。17、B【解析】根據材料中的信息“Bolshevism”“自由”“赤旗的世界”等可以看出是指社會主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李大釗在中國第一個舉起社會主義的大旗,最早在中國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所以選擇B項;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所以A項錯誤;五四運動沒有“Bolshevism”,所以C項錯誤;這個時期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成立,所以D項錯誤。18、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別,并準確解讀歷史圖表的能力。從題干信息“中國近代產業(yè)工人人數變化統計資料”,結合圖表,可知,此題涉及的是工人的數量,而且呈上升趨勢。B明顯錯誤;C中的頂峰從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C;僅從工人人數的增加不能說明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排除D。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華民國成立,政府獎勵發(fā)展實業(yè),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fā)展,工人人數激增,說明經濟領域近代化不斷發(fā)展。故,正確答案選A??键c: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yè)的興起·民族工業(yè)的興起;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五四運動19、B【解析】

據材料“一朝輪舶炮聲來,驚破看花眾人夢”并結合所學可知,1853年,美國佩里率艦隊叩關,史稱“黑船事件”,使日本從鎖國走向開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故B正確;英、法、中、俄與“黑船事件”無關,故ACD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信息“一朝輪舶炮聲來,驚破看花眾人夢”,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日本“黑船事件”入手,即可排除無關選項。20、B【解析】皇位繼承制度應該是非常固定的,即“嫡長子繼承制”,但清朝皇位繼承制度不斷變化其實也反映了封建專制統治危機已經嚴重,選B是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A在材料中沒有明確的體現,不符合題意,排除;皇位繼承制度不斷變化是封建專制統治的危機而非君主專制權力不斷強化,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選項D不是“主要反映”,不是材料主旨,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B。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點在于要明白清朝皇位繼承制度的混亂反映了封建專制統治的危機。21、D【解析】

依據材料“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設縣,任命長官。^其取得的土地都是以一郡一縣來計算的”可知在統一過程中伴隨著中央集權官僚體系的擴張,故D正確;“源于六國”材料不能體現,故排除A;依據材料“秦國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設縣,任命長官”可知秦朝以前就已經有了官僚政治,故B排除;依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小農經濟的出現是統一的根源,故C排除。故選D。22、A【解析】

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針對的是“兩個凡是”錯誤思想而興起的,選項A正確;平反冤假錯案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展開的,排除B;文化大革命的評價問題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展開的,排除C;以階級斗爭為綱不是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的內容,排除D。23、C【解析】

據材料“向君主陳明政務大事……其監(jiān)察權遠遠大于刺史”可知,兩漢時期,諫官為君主服務并聽命于君主,體現了君主專制的加強,故C正確;諫官主要掌握監(jiān)察權,沒有體現諫官行政權的擴大,故A錯誤;B項中“體系完備”無法體現,故B錯誤;諫官為君主服務并聽命于君主,材料未提及諫官分割皇權,故D錯誤。24、A【解析】

根據“激發(fā)于清季之外侮”可知,邊疆史地研究蔚然成風是因為當時外來侵略不斷,這實際上就是經世致用的表現,故選A;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不符合題意,排除B;師夷長技指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不符合題意,排除C;以史為鑒指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但無法體現“胚胎于樸實之學風”,排除D?!军c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激發(fā)于清季之外侮”“胚胎于樸實之學風”,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25、C【解析】

民國初年,民族工商業(yè)公司集團能夠建立與民國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C項正確;民族工商業(yè)經營環(huán)境并未根本改善,這主要是社會性質沒有發(fā)生改變,A項錯誤;B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現象與軍閥割據混戰(zhàn)無關,D項錯誤。故選C。26、D【解析】

根據材料“他們并非環(huán)環(huán)緊扣,但精神實質卻機通相融”結合所學可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均彰顯了人們在自然界與社會中的主體意識,共同推進人類在精神層面自主自覺自信的形成,故D項正確;建立人在信仰事務上的自主性指的是宗教改革,排除A項;培養(yǎng)新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精神指的是科學革命,排除B項;激發(fā)人類運用理性的勇氣和決心指的是啟蒙運動,排除C項。故選D。27、D【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德謨斯梯尼作為政治人物積極承擔社會義務,重視公共利益,因此D選項正確;積極承擔城邦公共支出不能說明雅典財政困難,A選項錯誤;B選項中“左右”一詞表述絕對,材料并未體現,排除;材料并未體現當時雅典頻繁發(fā)動戰(zhàn)爭的內容,C選項錯誤。故選D。28、A【解析】

材料反映在列強經濟侵略下,“華民生計,皆為所奪矣”,傳統手工業(yè)紛紛破產,說明西方商品涌入沖擊自然經濟,故選A項;材料沒有涉及中國工業(yè)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洋務運動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主要反映列強對華商品輸出而非資本輸出,排除D項。29、C【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圖示中一把剪刀將英國脫離歐盟,說明英國脫歐影響著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故C項正確;圖片僅反映英國脫歐,不能反映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排除A項;題干并未就英國脫歐后的國家發(fā)展做出判斷,排除B項;圖片不能說明歐洲一體化對全球化的阻礙作用,排除D項。故選C。30、A【解析】

1890年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提出,歐美無產階級在革命旗幟的動員下成長成為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意在說明馬克思主義已成為工人運動的指導理論,A項正確;19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歐洲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無產階級就已經提出了自己獨立的政治訴求,B項錯誤;19世紀末歐洲各國無產階級主要進行和平斗爭,C項錯誤;1890年國際工人協會已經解散,第二國際尚未建立,D項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霍布斯——君主專制政體;洛克——君主立憲制政體(2)具體——喬治三世指使逮捕威爾克斯并剝奪其議員資格;北美獨立戰(zhàn)爭英國慘敗。根源——國王違背權力制衡思想,違背了《權利法案》的精神(3)孟德斯鳩。1787年憲法規(guī)定聯邦政府參、眾兩院構成的國會為最高立法機構;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聯邦高等法院為最高司法機關。這與孟德斯鳩主張立法、行政、司法分立與相互制衡學說的精神基本一致。【解析】

(1)依據材料“主權者一旦選定,人民便最后退了場”可知,人民服從君主的統治,即霍布斯主張君主專制政體,依據材料“我的茅屋子,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可知茅屋的主人允許誰進來,有主人決定,國王受到限制,用這來比喻君主權力受到限制的君主立憲制,故洛克主張君主立憲制政體(2)直接原因,依據材料“約翰威爾克斯在《蘇格蘭人》45期譴責政府對外政策。國王喬治三世大為光火,授意政府將其逮捕并指使下院剝奪其議員資格,引起各階層的強烈反彈”、“1781年英軍在約克投降引起國內輿論嘩然,人們指責政府和國王干預,造成北美巨大失策”可以得出喬治三世指使逮捕威爾克斯并剝奪其議員資格;北美獨立戰(zhàn)爭英國慘敗。政治根源:結合所學可知,政治根源可以從國王違背權力制衡思想,違背了《權利法案》的精神來回答。(3)思想家:結合所學可知,美國“政治制度”的權力構架體現孟德斯鳩的理念。說明:結合美國《1787年憲法》的內容與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可知,1787年憲法規(guī)定聯邦政府參、眾兩院構成的國會為最高立法機構;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聯邦高等法院為最高司法機關。這與孟德斯鳩主張立法、行政司法分立與相互制衡學說的精神基本一致。32、(1)傳統:以五經為代表的儒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并主要以選拔官員為目的“逐漸改變”表現:采用新學制適應人的基本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選擇教學內容以培養(yǎng)近代化的人才為目的,學校類型方面設置??茖W校,注重對教師的培養(yǎng),關注貧弱者的教育(2)信息:晚晴政治腐敗導致鄉(xiāng)村毀學:借辦新式學堂搜刮民財;地方政府舉措不當:占佛寺為學堂,沖擊民眾的傳統信仰。新式學堂有淪為有權有勢人場所的傾向;民眾思想的保守:對新學新知的不理解;對新式學堂學生趨新言行的排斥,等等。(3)本小題采用以下四個方面來評分,分別是觀點、史實、論述、組織,最后合成總分。①觀點:ⅰ是否基于材料;ⅱ提煉材料;ⅲ是否新穎深刻(鼓勵多元觀點)②史實:ⅰ是否基于材料;ⅱ使用核心史實還是使用邊緣史實;ⅲ是否完整使用核心史料③論述:ⅰ邏輯性(清晰、完整);ⅱ是否史論一致④組織:ⅰ連貫性(非列舉);ⅱ科學性(準確使用學科術語)基本思路:晚清以來,隨著西學東漸趨勢的不斷加深,甲午戰(zhàn)爭又意味“學器”的失敗,民族危機使國人對中西政治、社會等各方面進行對比,逐步明確西方國家強盛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的先進。為此,要開啟民智,融匯中西,開設新式學校是必要的途徑(交代背景)。新式學堂在地域分布上日漸廣泛,采用新學制適應人的基本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以培養(yǎng)近代化的人才為目的,在學校類型方面設置??茖W校。注重對教師的培養(yǎng),關注貧弱者的教育(分析材料)。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傳統士人階層嬗變?yōu)榻R分子群體,進而,群體意識、群體觀念——民族觀念和民族意識覺醒,如:康梁的變法圖強、嚴復的物競天擇、孫中山的共和革命等,并隨著近代新式學堂的發(fā)展而得以廣泛傳播,國民素質提高的同時,也推動中國社會各方各面逐步現代化(依據材料聯系所學)。中國社會素有重教興學的傳統,為何出現鄉(xiāng)民毀學的現象?(承轉)晚清國庫空虛、民窮財盡,借辦新式學堂搜刮民財;傳統信仰與新學新知的矛盾;傳統儒學倫理與新式學堂的趨新言行的沖突;新式學堂也有淪為有權有勢人的場所,與舊式科舉的普及性相對,民眾更加排斥新學堂。(新式學堂學習近代聲光化電、近代制造技術、近代法理規(guī)則、近代商業(yè)法則,這些都屬于城市,與當時中國農村相聚甚遠,讀書人從農村出發(fā)大半不再回到農村,中國傳統社會農民與士人的關系漸漸疏離,如能寫到以上這點更好)(分析材料)這其中,鄉(xiāng)民反對苛捐雜稅、反對對佛堂的侵占也具有一定的正義性,從側面推動了反清政革命勢力的發(fā)展。抽象提升:新式學堂產生新群體以新及群體意識的同時,部分民眾傳統文化歸屬感卻破滅。這反映清末世紀之交中國社會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傳統與新學并峙、保守與開拓并存、農耕傳統與工業(yè)文明較量、鄉(xiāng)村與城市差距顯著。但現代化的步伐在不斷前進。范文:新式學堂的出現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體現,也是中國在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日益加重的背景下,社會發(fā)生變革的具體表現。中國自古代以來選官制度不斷變革,世襲制到察舉制,再誕生了科舉制,中國傳統教育也相應發(fā)展,科舉制也著實促進了學習風潮。但因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中國傳統教育在近代社會看來依然落后不堪,不論制度怎么變革,學習的目的卻只有一個,便是做官,從而以前的學生只研讀儒家經典著作,參加科舉,然后高中;傳統學堂也只進行經學教育,培養(yǎng)經學人才。至清朝,這種風氣惡化,出現八股文,文字獄等文化專制,束縛學士思想。學校不可避免的成為了科舉考試的附庸。尤其在近代中國遭遇危急之際,封建舊的學校教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政治的發(fā)展,培養(yǎng)不出具有真才實學的人,致使中國被動挨打。晚清的教育制度衰敗不堪,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有識之士便已經意識到此。尤其到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洋務運動的展開使得清政府需要新式洋務人才,洋務派采取辦新式學堂培養(yǎng)人才,1862年創(chuàng)辦的京師同文館便是第一所新式學堂。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慘敗,徹底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使近代教育的發(fā)展也進入新的階段,開始普遍教育。從材料一來看,學堂數量的不斷增加及范圍的不斷擴大,可以看出中國對興辦近代教育的決心。新式學堂大大有別于傳統學堂,不再只教授儒家經典,更看重人才的多方面培養(yǎng)。學堂種類由語言、工藝、軍事到師范、法政,再到農、工、商下又分出???,種類越來越多。新式學堂的科目種類的增多對人才的培養(yǎng)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高有著極大影響,新式教育“學以致用”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時。同時學堂形成與行政梯次配備的體系,并致力于普及大眾,推動社會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意識與觀念的一致,例如新式學堂的勃興,為日后革命的進行了人才的儲備,從而推動中國變革,社會的進步。但中國封建體制尚存,封建思想未消失,人們對于改寺廟為學堂及學堂里教授的與以往不同的技藝專業(yè)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鄙夷或不解的情緒。更是對自由平等思想的渾然不知甚至于不贊同,固守封建舊思想,三綱五常,這便是中國依舊無法徹底變革的原因之一。而新式學堂自身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鄉(xiāng)紳利用其作為謀財的工具,知識新式學堂的信用喪失。并且依照貧富等級來收取學生,使得人才流失,人才培養(yǎng)的不健全。材料二的種種事件,都說明了新式學堂的作用與期望存在明顯偏差。也無奈國人反對新式學堂的風氣漸長,只是這樣并不利于新式學堂其真正存在意義與中國來之不易的近代教育的發(fā)展。國家的發(fā)展離不開人才,中國當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辦了新式學堂培養(yǎng)近現代人才,新式學堂逐漸成為中國近代教育的主體,在中國教育近代化發(fā)展中具有標志性意義,也幫助中國走出近代危機。但封建體制的限制,人為因素又阻礙,新式學堂不可避免的也有著種種弊病。但中國近現代化道路上卻不能不看到新式學堂建立的巨大貢獻【解析】

(1)傳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教育在內容方面以五經為代表的儒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教育目的上,主要是以選拔官員為目的?!爸饾u改變”表現:根據材料“1905年后,基本形成了大學、高等專門—都市省垣,中學、師范—府治,高小—縣城,初小—鄉(xiāng)鎮(zhèn)這樣的學校與行政梯次配備的體系”可知,采用新學制適應人的基本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根據材料“學堂種類也在不斷增加,……師范、法政學堂大批開辦”可知,選擇教學內容以培養(yǎng)近代化的人才為目的,學校類型方面設置??茖W校,注重對教師的培養(yǎng)。根據材料“實業(yè)學堂在農、工、商下又分出許多???,還有專為一些階級、階層開設的學堂(如貧民學堂)”可知,關注貧弱者的教育。(2)信息:根據材料“改寺廟為學堂蔚然成風,引起民眾不滿,江蘇東臺發(fā)生‘改佛寺為學堂,鄉(xiāng)民不悅而起’”可知,地方政府舉措不當,占佛寺為學堂,沖擊民眾的傳統信仰;根據材料“劣紳莠士,借興學為名,侵吞公款,致教育之聲日墮,教育之信用全失”“以鹽竹兩捐為經費,均用強手段抽取,每年并計不下千余金”可知,晚晴政治腐敗借辦新式學堂搜刮民財,導致鄉(xiāng)村毀學。根據材料“近城鎮(zhèn)入之,僻遠不與;有勢力者入之,寒微不與”可知,新式學堂有淪為有權有勢人場所的傾向;根據材料“學校里唱歌、體操和剪紙、拌泥等手中勞作,都是鬼混”可知,民眾思想的保守,對新學新知的不理解;根據材料“凡入學堂者,莫不染乖戾之習氣,動輒言平等自由,父子之親,師長之尊,均置不問”可知,部分民眾對新式學堂學生趨新言行的排斥。(3)看法:本題是開放性試題。結合兩則材料主旨,從新式學堂設立的背景、內容、影響以及引發(fā)的矛盾及引發(fā)矛盾的原因角度分析說明。首先圍繞兩則材料的主旨可以提煉出觀點“新式學堂的出現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體現,也是中國在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日益加重的背景下,社會發(fā)生變革的具體表現?!薄Uf明過程中,首先關于新式學堂設立的原因,根據材料“1895年前,新式學堂僅僅分布于沿海七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