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師說》導學案_第1頁
2022-2023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師說》導學案_第2頁
2022-2023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師說》導學案_第3頁
2022-2023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師說》導學案_第4頁
2022-2023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師說》導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師說》

一、學習目標

1.了解韓愈的生平及其文學主張,了解時代背景,積累文化常識。

2.掌握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等知識點,疏通文意,并背誦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掌握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訓練思辨能力。

4.辯證思考本文的現(xiàn)實意義,樹立謙虛好學和尊師重教的思想。

二、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人。韓氏祖籍昌黎(今遼寧

義縣),世稱韓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三歲

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jīng)世之志。20歲時赴長安考進士,三試

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

生平

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后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

經(jīng)歷

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

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后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

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

作為。

《原道》《原性》《答李翊書》《師說》《送孟東野序》《論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銘》

作品

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杰出的文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散文家。蘇軾贊賞韓愈是

評價“文起八代之衰”。韓愈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

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2.背景鏈接

自從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壟斷了政治大權和經(jīng)濟大權,形成以士族

為代表的門閥制度。上層士族的子弟,生來就是統(tǒng)治者,無論品德智能高低,憑著高貴的門

第,靠特權當官。因此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

了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即使實行科舉制度,可這種風氣仍然存在,上層“士大夫之族”自

己不從師學習,也反對像韓愈那樣公然為人師的人,還對別人從師學習“群聚而笑之”。韓

愈當時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就是在全國性的學府中擔任一門課的教授。他對上層“士大夫之

族”的惡劣風氣深惡痛絕?!稁熣f》就是韓愈借送李蟠之文來抨擊那些“恥學于師”的上層

“士大夫之族”,大力宣傳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的文章。

3.文學常識

(1)古文運動

六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

體不重思想內(nèi)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導致文學創(chuàng)作中艷麗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

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tǒng),并身體力行,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

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古文運動,

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

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

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經(jīng)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

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2)文體知識----說

說是一種議論文體,一般陳述自己對某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先議后敘。初中

時學過的《馬說》、《愛蓮說》等都屬于這種文體。“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與“論”

相比較,“說”較偏重于說明(始自唐宋,明清時尤甚),而且往往帶有雜文、雜感的性質(zhì);

同時,“說”的內(nèi)容、寫法和風格較為靈活多樣,所以后世對于論說文中的“說”,又有所

謂“雜說”的稱呼。

(3)六藝、傳

“六藝”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這六種才能,另一種是指《詩》《書》

《禮》《樂》《易》《春秋》六種儒家經(jīng)書。

傳,指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如“春秋三傳”。

4.解題

“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p>

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稁熣f》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

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

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三、學習過程

1.活動一熟讀課文,把握節(jié)奏,疏通文意

2.活動二整體感知

(1)這篇以《師說》為題的文章,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

的?

⑴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

(2)文章出言破題,抓住中心,高屋建令瓦,提出全篇綱領性的論題,全文緊緊圍

繞這一中心,反復進行論證。第二段和第三段中派生出的“圣人猶且從師”“不

恥相師”“圣人無常師”“弟子不必不如師”等分論點,都是從某一個方面來進

一步闡明中心論點的。末段看似是無關緊要的交代,實則是以李蟠為例,說明今

之賢士也從師求學,是全文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緊扣文章的中心??傊?

本文結構嚴謹,不生枝蔓;論點明確,中心突出。

(2)作者為什么要給李蟠寫這篇《師說》?

⑴李蟠“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這里的“古文”跟韓愈倡導的“古文

運動"中的“古文”內(nèi)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兩漢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經(jīng)典

著作。李蟠“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其實就是在傳承儒道,弘揚儒家思想,當然

就更值得稱贊了。由此看來,李蟠是韓愈“古文運動”思想的忠實實踐者。

⑵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根據(jù)背景我們知道,雖然已是唐代,但魏晉以

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無論學業(yè)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恥學于師。而

李蟠能不受時俗限制,不管對方身份如何,甘愿從師學習,這恰恰符合作者提出

的“師道”精神。正是基于以上兩點韓愈才“作《師說》以貽之”。

3.活動三文本研讀

(1)第一段可分為幾個層次?每層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本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來說理?有什么作用?

(1)第一段可分為三層。

(2)前兩句總說老師的職責;三、四兩句承“解惑”,談從師的必要性;最后三

句承“傳道”,談?chuàng)駧煹臉藴剩匆浴暗馈睘閹煛?/p>

(3)本段運用了下定義、作結論的方法來說理。

(4)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

業(yè)解惑也?!苯又鴱倪@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jīng)過一番推論,

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貫通,

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2)文章第二段作者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從三個方面批判了當時的社會

風氣。結合課文內(nèi)容完成下面表格。

分論點

論據(jù)(三組對比)正確態(tài)度胤吳態(tài)度作者的議論和抒情

1.古圣人與今眾人

(縱比)

2.對其子與對其身

(自比)

3.百工之人與士大夫

(橫比)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

(3)第三段本段和首段有什么樣的關系?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鄭子,訪樂于

裝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

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

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

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

(4)第三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引用論證。引用孔子的名言,增加權威性,能增強說服力。照應前文“古之學者

必有師”,也為后文的觀點”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做了事例

鋪墊。

(5)細讀第四段,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

批判:既針硬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課后檢測

一、基礎梳理

(一)讀準字音

⑴阿諛()(2)句讀()(3)經(jīng)傳()⑷鄭子()

⑸美弘()(6)李蟠()(7)老聃()(8)貽之()

(二)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韓愈的《師說》是寫給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說的“",說明了

李蟠的文章愛好,而“”,則說明了李蟠的儒學素養(yǎng)。

2.《師說》中,韓愈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原因是

3.《師說》中,韓愈把為子擇師和自身恥于從師兩種情形進行對比之后,表明自

己態(tài)度的句子是“,

4.《師說》一文,論證思路嚴密,語言簡潔生動,

“,"兩句簡練地概括出了“士大夫

之族”恥于從師的荒謬心態(tài)。

1.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2.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3.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4.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二、鞏固練習

1.《師說》以其雄辯的力量和不容置疑的氣勢享譽文壇,被人們廣為傳誦。本文

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答案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的學而知之,必

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掖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

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

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

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

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2.學習是永恒的話題,數(shù)千年來,人們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學習之道?!秳駥W》和

《師說》也是在探索學習之道。二者都談學習,有哪些相同點?請結合文本簡要

分析。

答案相同點:①《勸學》和《師說》兩篇文章都強調(diào)了學習的重要性?!秳駥W》

中說學習能彌補自身不足、提高改變自己、提高人的品德修養(yǎng);《師說》中說“人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同樣強調(diào)了學

習的重要性。②兩篇文章都認為學習要“善假于物”?!秳駥W》中說“君子生非

異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認為人彌補自身不足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是“善假于

物”;韓愈則強調(diào)要“從師而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從師而學”也是“善假

于物”。③《勸學》中指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與韓愈《師說》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也是一致的。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14題。(22分)

問說

劉開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加不勤問,

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

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準,審問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

擇之,芻莞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期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

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

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

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

其小者也;自知基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而蹈

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故,其學非

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

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nèi)f民,國之政事尚問

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恥

下問,夫子貨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

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3.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3分)()

A非問無以廣識廣:廣闊

B.所謂交相問型難:詰問

C.以大知I而察及邇言知:通“智”,智慧

D.夫子袋之賢:意動用法,認為……有才能

4.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3分)()

[①好學而不勤問?①古人"問為美德

1②頂恥學于師②以為輪

,①自知耳陋而謹護其失‘①然則古人所深恥者

C.D.

,②其賢不及孔子’.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5.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內(nèi)容的一項是(3分)()

A.“君子之學必好問”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它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治學者不能缺少問,

二是學與問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B.作者舉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來說明.“問”是古圣先賢的美德的。

C.作者認為今人不好問的原因是今人所學的并不是“古人之學”,所喜愛的也不是“古人

之好”。

D.本文無論在命題、立意、論證方法或語言風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韓愈《師說》的影子,因

而有明顯的抄襲的痕跡。

6.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10分)

(1)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3分)

譯文: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3分)

譯文:

3.A【解析】A.廣:增加。

4.C【解析】C.其:代詞,自己的/代詞,他們的。A.而:連詞,表轉折,但是,去|1。B.以:

介詞,把。D所:所字結構。

5.D【解析】I).“抄襲”的說法不妥,應為模仿。

14.(1)對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詢問,借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所說的以高才能

向低才能的人詢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詢問。

(2)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夠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

參考譯文:

君子學習必然喜歡詢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就沒有辦法發(fā)現(xiàn)疑問,不詢問就沒有

辦法增加知識。喜歡學習卻不勤于詢問,并不是真正喜歡學習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的

人還不能把道理用于實踐,認識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還不知道事物細微的方面,除

了詢問,還能怎么解決呢?

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