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檢驗基礎醫(yī)學倫理學_第1頁
臨床檢驗基礎醫(yī)學倫理學_第2頁
臨床檢驗基礎醫(yī)學倫理學_第3頁
臨床檢驗基礎醫(yī)學倫理學_第4頁
臨床檢驗基礎醫(yī)學倫理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十一章醫(yī)學倫理學

醫(yī)患關系道德

臨床醫(yī)療實踐中的道德

醫(yī)學道德修養(yǎng)和評價

醫(yī)患關系道德

1.醫(yī)患關系的含義與性質

2.醫(yī)學醫(yī)患關系的特點

3.醫(yī)學醫(yī)患關系的內容及其模式

4.醫(yī)師的道德權利和義務

5.患者的道德權利和義務

6.和諧醫(yī)患關系的道德保障

醫(yī)患關系的含義、性質

1.含義:

以醫(yī)務人員為主體的群體與以患者為中心的群體之間所建立起來的醫(yī)療衛(wèi)生保健供求關系。

2.性質:

法律上,醫(yī)療契約性關系

倫理上,信托關系

醫(yī)患關系的特點

目標一致的相互依賴性。

利益滿足和社會價值實現的統一性。

人格尊嚴、權利上的平等與醫(yī)學知識和能力的不對稱性。

醫(yī)患沖突或糾紛的不可避免性。

醫(yī)患關系的基本內容及其模式

1.基本內容

技術關系:

非技術關系:道德關系、利益關系、價值關系、法律關系和文化關系

2.醫(yī)患關系模式:

1956年,美國醫(yī)生薩斯-荷倫德提出醫(yī)患關系的三種模式:

主動-被動模式

指導-合作模式

共同參與模式

醫(yī)師的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

醫(yī)師的道德權利:

注冊執(zhí)業(yè)范圍內,進行醫(yī)學檢查、疾病調查、醫(yī)學處治、出具醫(yī)學證明文件、選擇合理醫(yī)療、預防和

保健方案

按規(guī)定標準,獲得本人執(zhí)業(yè)相對的醫(yī)療設備等基本條件

從事科研、交流及參加學術團體

參加專業(yè)培訓,接受繼續(xù)教育

執(zhí)業(yè)活動中,人格尊嚴、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獲得相應報酬,享受國家規(guī)定福利待遇

對所在機構的醫(yī)療、預防、保健工作和衛(wèi)生行政部門提出建議,參與機構民主管理

醫(yī)師的特殊干涉權

醫(yī)師的醫(yī)德權利的自主性(日內瓦宣言、東京宣言)

醫(yī)師的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cont)

醫(yī)師的道德義務:

遵守法律、法規(guī),遵守技術操作規(guī)范

樹立敬業(yè)精神,遵守職業(yè)道德,履行醫(yī)師職責,盡職盡責為患者服務

關系、愛護、尊重患者,保護患者隱私

努力鉆研業(yè)務,更新知識,提高專業(yè)技術水平

宣傳衛(wèi)生保健知識,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醫(yī)師不得拒絕急救處置

對患者交待病情避免產生不利后果

不得利用職務之便獲取不當利益

遇有災情、疫情等服從衛(wèi)生行政部門調遣及向上級部門報告

患者的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

1.患者的道德權利

生命健康權

醫(yī)療保障權

疾病的認知權

知情同意權

隱私保護權

醫(yī)療服務的選擇權

病例復印權

患者的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cont)

2.患者的道德義務

嚴格按照醫(yī)囑檢查治療、就診治療要按章交費

全社會應當尊重醫(yī)師

傳染病患者要接受治療、隔離等預防措施

發(fā)現或懷疑有遺傳性疾病的育齡夫婦要接受醫(yī)師的建議

遵守醫(yī)院規(guī)章制度

恢復和保護健康

支持醫(yī)學科學發(fā)展的義務

接受醫(yī)學生的實習、參與人體實驗等

和諧醫(yī)患關系的道德保障

1.醫(yī)患雙方要進行密切地溝通與交流

2.醫(yī)患都要維護雙方的權利

3.醫(yī)患雙方都要履行各自的義務

4.醫(yī)患雙方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權利和義務的關系

5.醫(yī)患雙方要加強道德自理和遵守共同的醫(yī)學道德規(guī)范

臨床醫(yī)療實踐中的道德

1.臨床診療的醫(yī)學道德原則

2.臨床診斷中的道德

3.臨床治療中的道德

4.臨終關懷的道德

5.人體死亡的道德

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的醫(yī)學道德原則

1.整體性原則:

把患者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重視患者的軀體疾病,關心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環(huán)境

以整體的觀點對待疾病和患者,防治局部、片面的觀點

2.最優(yōu)化原則:

診療方案應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效果

醫(yī)務人員努力使患者痛苦最小、耗費最少、安全度最高、效果最好

3.知情同意原則:

診療方案要取得患者的知情和自由選擇、決定

特殊檢查、特殊診療和手術要患者或家屬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若患者選擇有誤,醫(yī)務人員有履行指導的責任

4.協同一致原則

不同專業(yè)、不同專業(yè)、不同科室之間的的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和團結一致

臨床診斷過程中的醫(yī)學道德要求

詢問病史的道德要求

體格檢查的道德要求

輔助檢查的道德要求

詢問病史的道德要求

舉止端莊、態(tài)度熱情

全神貫注、言語得當

耐心傾聽、正確引導

體格檢查的道德要求

全面系統、認真細致

關心體貼、減少痛苦

尊重病人、心正無私

輔助檢查的道德要求

對臨床醫(yī)生的要求

從診治需要出發(fā),目的純正

知情同意,盡職盡責

綜合分析,避免片面性

對醫(yī)技人員的要求

嚴謹求實、防止差錯

工作敏捷、作風正派

精心管理、保證安全

發(fā)展特長、加強協作

臨床治療過程中的醫(yī)學道德要求

藥物治療的道德要求

手術治療的道德要求

心理治療的道德要求

營養(yǎng)治療的道德要求

康復治療的道德要求

藥物治療的道德要求

對臨床醫(yī)生的要求

對癥下藥、劑量安全

合理配伍、細致觀察

節(jié)約費用、公正分配

嚴守法規(guī)、接受監(jiān)督

對藥劑人員的要求

審方認真,調配迅速、堅持查對

操作正規(guī)、稱量準確、質量達標

忠于職守、嚴格管理、廉潔奉公

手術治療的道德要求

手術前

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手術動機要純正

患者或患者家屬要知情同意

認真做好術前準備,為手術的順利進行創(chuàng)造條件

手術中

關心病人、體貼入微

認真操作、一絲不茍

精誠團結、密切協作

手術后

嚴密觀察、勤于護理

減輕痛苦、加速康復

心理治療的道德要求

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巧開導患者

要有同情、幫助患者的誠意

要以健康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去影響和幫助患者

要保守患者的秘密和隱私

飲食營養(yǎng)治療的道德要求

保證飲食營養(yǎng)的科學性和安全性

創(chuàng)造良好的進餐環(huán)境和條件

盡量滿足患者的飲食習慣和營養(yǎng)需求

康復治療的道德要求

理解與尊重

關懷與幫助

與有關人員聯系與協作

臨床關懷的醫(yī)學道德

1.臨終關懷的含義

2.臨終關懷的特點

3.臨終關懷的道德意義

4.臨終關懷的道德要求

臨終關懷的含義

是一種特殊服務,即對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所提供的一種全面的照顧,包括醫(yī)療、護理、心理、倫理和

社會等方面,目安寧中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使其家屬得到慰藉和居喪照護,也即''對臨終病人和家屬

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醫(yī)護措施”。

臨終關懷的特點

主要對象為臨終患者,特別是晚期癌癥患者等身心遭受折磨的患者。

不以治療疾病為主,而是以支持療法、控制癥狀、姑息治療和全面照護為主。

注重患者的尊嚴和價值,不以延長生存時間為主,而以提高生命質量為主。

提供家庭式的安撫與關懷,既為患者也為家屬。

雖以醫(yī)務人員為主,但己成為社會志愿者參與的公益事業(yè)。

臨終關懷的道德意義

1967年,英國,桑德斯博士,建立圣克里斯多弗臨終關懷醫(yī)院。

臨終關懷的道德意義:

是醫(yī)學人道主義在醫(yī)學領域中的升華

體現了人的生命神圣、質量和價值的統一

展示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臨終關懷的道德要求

認識和理解臨終患者

保護臨終患者的權益

尊重臨終患者的生活

同情和關心臨終病人的家屬

人體死亡的醫(yī)學道德

1.死亡標準

人類死亡標準的變化

執(zhí)行腦死亡標準的意義

2.安樂死

安樂死的含義

安樂死的分類

安樂死的倫理論爭

安樂死的立法情況

人體死亡標準的歷史演變:

心肺功能的停止,即心肺標準

腦功能不可逆性喪失,腦死亡標準

1968年,22屆世界醫(yī)學會,哈佛大學醫(yī)學院死亡定義審查委員會提出,腦死亡四個的標準:

出現不可逆性昏迷

自主的肌肉運動和自主呼吸消失

誘導反射缺失

腦電波平直

腦死亡標準的道德意義

更科學地判定人的死亡

維護了死者的尊嚴

有利于節(jié)約衛(wèi)生資源和減輕家屬的負擔

有利于器官移植

安樂死含義

指那些在目前醫(yī)學條件下患有不治之癥、瀕臨死亡且非常痛苦的病人,其病人或家屬誠懇委托醫(yī)生使

用藥物或其它方式以盡可能無痛苦狀態(tài)下結束生命的一種臨終處置。

安樂死的分類

根據醫(yī)生在安樂死實施過程中是否作為分為:

主動安樂死(作為)

符合安樂死條件的病人,醫(yī)生使用藥物或其它方式盡快結束病人的痛苦生命,讓其安寧、舒適地死去。

被動安樂死(不作為)

符合安樂死條件的病人,醫(yī)生停止使用搶救措施而僅給適當的維持治療或者撤出所以的治療和搶救措

施,任其自然死去。

安樂死的倫理論爭

支持者:

減輕痛苦、符合人道主義

人有生存、死亡的權利是人類社會的進步

衛(wèi)生資源的公平分配,減輕家庭負擔

反對者:

安樂死是變相殺人,與醫(yī)學職業(yè)目的相悖

除非法律,其他人沒有權利結束人的生命

可能使病人錯過救治的機會,不利于醫(yī)學科研

安樂死的立法

美國,1977年《死亡權利法案》,尊重病人不用人工延長生命的意愿,俄勒岡允許主動安樂死

澳大利亞,北部州,《垂危病人權利法》,允許有條件安樂死

荷蘭,2001年,第一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

比利時,2002年,第二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

醫(yī)學道德修養(yǎng)和評價

醫(yī)學道德修養(yǎng)

1.醫(yī)學道德修養(yǎng)的含義

2.醫(yī)學道德修養(yǎng)的意義

3.醫(yī)學道德修養(yǎng)的內容

4.醫(yī)學道德修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

醫(yī)學道德修養(yǎng)的含義和意義

含義:醫(yī)務人員在醫(yī)學道德方面所進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鍛煉和自我陶冶過程,以及在此基礎上達到

的醫(yī)學道德境界。

意義:

醫(yī)學道德教育的深化

良好的醫(yī)學道德品行的養(yǎng)成

良好醫(yī)德醫(yī)風的形成

醫(yī)療人際關系的和諧

醫(yī)學道德修養(yǎng)的內容

1.醫(yī)學道德修養(yǎng)的內容

醫(yī)德原則的要求

醫(yī)學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

2.醫(yī)學道德修養(yǎng)的目的

提高分析和解決倫理問題的能力

提高醫(yī)學道德境界

醫(yī)學道德修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

1.根本途徑和方法是堅持醫(yī)療衛(wèi)生保健實踐

2.堅持自覺、不斷地學習醫(yī)德理論知識和榜樣人物

3.有的放矢、持之以恒、追求慎獨

醫(yī)學道德評價

1.醫(yī)學道德評價的含義

2.醫(yī)學道德評價的意義

3.醫(yī)學道德評價的標準

4.醫(yī)學道德評價的依據

5.醫(yī)學道德評價的方法

醫(yī)學道德評價的含義和意義

1.含義:

患者、社會其他成員以及醫(yī)務人員依據一定的醫(yī)學道德原則、規(guī)范和準則,對醫(yī)務人員、醫(yī)療衛(wèi)生保

健單位的行為和活動的道德價值作出的評判。包括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

2.意義:

醫(yī)務人員醫(yī)德品質形成的重要手段

改善醫(yī)療機構醫(yī)德醫(yī)風的有利武器

醫(yī)學道德評價的標準

1.是否有利于患者疾病的緩解和康復

2.是否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環(huán)境的保護和改善

3.是否有利于優(yōu)生和人群的健康、長壽

4.是否有利于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醫(yī)學道德評價的依據

1.行為的構成:

動機、目的、手段、效果

2.評價的依據:

動機與效果的統一

目的與手段的統一

反對片面的動機論或效果論,目的論或手段決定論

醫(yī)學道德評價的方法

1.傳統習俗:社會評價方式

特點:歷史的力量,具有持久性

2.社會輿論:社會評價方式

特點:現實的力量,具有廣泛性

正式輿論

非正式輿論

3.內心信念:自我評價方式

特點:自我的力量,具有深刻性

第三章白細胞檢查

第一節(jié)白細胞生理概要

本節(jié)要點:

(1)粒細胞

(2)單核細胞

(3)淋巴細胞

難點:

白細胞生理作用

白細胞(WBC、LEU)是外周血常見的有核細胞,根據形態(tài)特征,可分為粒細胞(GRA)、淋巴細胞(L)

和單核細胞(M)三類。粒細胞胞質中含有特殊顆粒,根據顆粒特點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

性粒細胞三個亞類。中性粒細胞又分為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兩類。白細胞通過不同方式、

不同機制消滅病原體、消除過敏、參加免疫反應,是機體抵抗病原微生物等異物的主要防線。

(-)粒細胞

粒細胞起源于造血干細胞,在高濃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細胞分化為原粒細胞,經數次有絲分

裂,依次發(fā)育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喪失分裂能力)、桿狀核和分葉核粒細胞。一個原粒細胞經過

增殖發(fā)育,最終生成8?32個分葉核粒細胞。此過程在骨髓中約需10d,成熟粒細胞進入血液后僅存活6?

10h,然后逸出血管進入組織或體腔內。

粒細胞在組織中可行使防御功能1?2d,衰老的粒細胞主要在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破壞,其余從口腔、氣

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同時,骨髓釋放新生的粒細胞補充周圍血而保持白細胞數量相對恒定。正

常情況下,每小時進行更新的粒細胞約有10雙

目前,根據粒細胞群發(fā)育階段,人為地分為分裂池、成熟池、貯備池、循環(huán)池和邊緣池等。

①分裂池:包括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和中幼粒細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

②成熟池:包括晚幼粒細胞和桿狀核粒細胞,失去分裂能力;

③貯備池:包括桿狀核粒細胞和分葉核粒細胞,成熟粒細胞貯存于骨髓,在貯備池中停留3?5d,數量

為外周血5?20倍,貯備池中細胞,在機體受到感染和其他應激反應時,可釋放入循環(huán)血液,通常只有桿

狀核或分葉核中性粒細胞能從貯備池進入血液,當病情嚴重時,少量晚幼粒細胞也能進入外周血;

④循環(huán)池:進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細胞有一半隨血液而循環(huán),白細胞計數值就是循環(huán)池的粒細胞數;

⑤邊緣池:進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細胞,粘附于微靜脈血管壁,邊緣池和循環(huán)池粒細胞保持動態(tài)

平衡,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邊緣池和循環(huán)池中的粒細胞可一過性地從一方轉向另一方,使白細胞計數顯

示大幅度甚至成倍波動。

中性粒細胞動力學分成階段是人為的,有助于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增高或減低的原因:

①暫時性增高:如嚴寒或暴熱引起的白細胞增多,是由于細胞從邊緣池釋放入循環(huán)池。

②持續(xù)性增高:如化膿性感染、晚期腫瘤引起的白細胞增多,是由于趨化因子作用使貯備池細胞釋放

入循環(huán)池,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引起的白細胞增多,是由于分裂池異常、細胞周期延長,使循環(huán)池細胞運

轉時間延長。

③暫時性白細胞減低:如傷寒引起白細胞減少,是由于細菌內毒素抑制骨髓釋放成熟粒細胞進入血液。

④持續(xù)性白細胞減低:如原發(fā)性、繼發(fā)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引起白細胞減少,是由于骨髓粒細胞生成不

足;系統性紅斑狼瘡、脾功能亢進引起白細胞減少,是由于粒細胞破壞過多。

中性粒細胞具有趨化、變形、粘附作用以及吞噬、殺菌等功能。在機體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襲過程中

起著重要作用,這有助于解釋病理性中性粒細胞增高的原因。

嗜酸性粒細胞(E)與紅細胞、巨核細胞一樣有獨立的祖細胞,嗜酸性粒細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

原刺激的淋巴細胞產生,嗜酸性粒細胞增殖和成熟過程與中性粒細胞相似。嗜酸性粒細胞內的顆粒不含溶

菌酶和吞噬細胞素,而含有較多的過氧化物酶和堿性蛋白,作用是對組胺、抗原抗體復合物、肥大細胞有

趨化性,并分泌組胺酶滅活組胺,起到限制過敏反應的作用,并參與對蠕蟲的免疫反應。

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有6個來源:①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的組胺。②補體的C3a、C5a、C567。

③致敏淋巴細胞。④寄生蟲。⑤某些細菌,如乙型溶血性鏈球菌。⑥腫瘤細胞。成熟的嗜酸性粒細胞在外

周血中很少,約占總量的現,大部分存在于骨髓和組織中。因此臨床需要了解嗜酸性粒細胞變化時,應采

用直接計數法。

嗜堿性粒細胞(B)也是由骨髓干細胞所產生。嗜堿性粒細胞內的顆粒含有組胺、肝素、過敏性慢反應

物質、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突出的作用是參與過敏反應,細胞表面有IgE和Fc受

體,與IgE結合即被致敏,當再次受到相應抗原刺激時,引起顆粒釋放反應,使平滑肌收縮、毛細血管擴

張、腺體分泌增加,導致速發(fā)性變態(tài)反應。嗜堿性粒細胞對各種血清因子、細菌、補體和激肽釋放酶等物

質有趨化作用。嗜堿性粒細胞是一種少見粒細胞,在外周血中很少。

(二)單核細胞

骨髓多功能造血干細胞分化為髓系干細胞和粒-單系祖細胞,而后發(fā)育為原單核細胞,幼單核細胞及單

核細胞,釋放至外周血中單核細胞,大部分粘附于血管壁,少數隨血液循環(huán),在血中停留3?6d后即進入

組織或體腔內,轉變?yōu)橛淄淌杉毎?,再成熟為吞噬細胞,壽命可達2?3個月。單核-巨噬細胞具有吞噬病

原體功能(如病毒、原蟲、真菌、結核桿菌等)、吞噬和清理功能(如組織碎片、衰老血細胞、抗原抗體

復合物、凝血因子等)、吞噬抗原傳遞免疫信息功能,還參與殺菌、免疫和抗腫瘤作用。

(三)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細胞/祖細胞,是人體主要免疫活性細胞,約占白細胞總數的1/4。分為:

在骨髓、脾、淋巴結、其他淋巴組織生發(fā)中心發(fā)育成熟者的B淋巴細胞,占20%?30%,B淋巴細胞壽命較

短,一般3?5d,經抗原激活后分化為漿細胞,產生特異性抗體,參與體液免疫;在胸腺、脾、淋巴結和其

他淋巴組織,依賴胸腺素發(fā)育成熟者稱為T淋巴細胞,占60%?70%,T淋巴細胞壽命較長,可達數月?數

年,被抗原致敏后可產生多種免疫活性物質,參與細胞免疫。還有少數NK細胞(殺傷細胞)、N細胞(裸

細胞)、D細胞(雙標志細胞)。觀察淋巴細胞數量變化,有助于了解機體免疫功能狀態(tài)。

第二節(jié)白細胞計數

本節(jié)要點:

(1)檢測原理

(2)方法學評價

(3)質量控制

(4)參考值

(5)臨床意義

(6)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檢測原理

白細胞計數是測定單位體積血液中各種白細胞總數。包括顯微鏡計數法和血液分析儀計數法。

(二)方法學評價

1.顯微鏡計數法:

簡便易行、不需昂貴儀器,但重復性和準確性較差,受微量吸管、血細胞計數板、細胞分布、人為因

素等多種情況影響。

2.血液分析儀計數法:

計數細胞數量多、速度快、易于標準化、計數精確性較高,適合大規(guī)模人群健康篩查,但需特殊儀器。

某些人為因素(如抗凝不充分)、病理情況(如出現有核紅細胞、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凝集等)可干擾白

細胞計數。使用前須按NCCLS規(guī)定方法對儀器進行校準,且須認真堅持日常質控工作。

(三)質量控制

(1)常規(guī)考核標準(RCS)

(2)變異百分數(V)

(3)兩差比值(r)

(4)雙份計數標準差評價法

(1)常規(guī)考核標準(RCS)

本法根據白細胞在計數室內四大格的分布情況而規(guī)定的。如果超過下述標準者,應該重新混勻懸液,

滴入另一計數盤中進行計算,直至符合下述標準才能報告。

me四大格所見白細胞最大值-最小值,cw

四大格所成白細胞酸平均(■

評價:

WBC小于4X107L者,RCS應小于30%;

WBC在(4.1-14.9)XIO'/L之間者,RCS應小于20%;

WBC大于15'107L者,RCS應小于15%.

超過上述標準應重新充池計數。

(2)變異百分數(V)評價法

4公式中Xi為測定值,Xm為靶值。

計算質量得分=100-(VX2)o得分在90分以上為A級(優(yōu)秀),80-89分為B級(良),70-79分

為C級,60-69分為D級(及格),低于60分E級(不及格)。

(3)兩差(r)比值評價法

所謂"兩差”比值即同一標本或同一病人在短時間內兩次計數細胞數之差和兩次細胞技術的標準差之

比。

兩差比值=乎&

其中Xi、X2分別為第一、二次鏡下數的細胞數。計算質量得分=100-(兩差比值X20.1)

注:根據統計學理論兩差比值大于1.99,則兩次結果有顯著性差異。故失分系數為40/1.99=20.1

評價:

90-100分為A級(優(yōu))

80-89分為B級(良)

70-79分為C級(中)

60-69分為D級(及格)

小于60分為E級(不及格)

本法適用于人數較多(如30人以上)的技術考核,或市、區(qū)集體考核。

(4)雙份計數標準差評價法

是多個標本每份均做雙份測定,計算雙份計數值差值和標準差。計算公式為:

cv%=標堂X1OO%

均值

計算質量得分=100-(CVX2)

評價方法同變異百分數法。

(四)參考值

成人(4-10)X107L;

新生兒(15-20)xIO7L;

6個月-2歲(11-12)X107L;

兒童(5-12)X1O7L,

(五)臨床意義

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50-70%,其增高和降低直接影響白細胞總數的變化,臨床意義同白細胞.

(六)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1.顯微鏡計數:白細胞稀釋液0.38ml加血20ul,充分混勻后沖入計數池,然后靜置2?3min,在低

倍鏡下計數四角4大大方格內白細胞的總數,最后計算每升血液中白細胞計數值,公式為:

白細胞數=4

=—xio7L

20

2.注意事項:與紅細胞計數雷同,但各大方格間細胞計數結果相差不超過10隊否則應重新充池計數.

第三節(jié)白細胞分類計數

本節(jié)要點:

(1)檢測原理

(2)方法學評價

(3)質量控制

(4)參考值

(5)臨床意義

(-)檢測原理

白細胞分類計數(DC)是將血液制成涂片,經染色后在油鏡下進行分類,求得各種類型白細胞的比值

(百分率),并可計算出各類白細胞的絕對值(各類白細胞絕對值=白細胞計數值X白細胞分類計數百分

率)。方法包括顯微鏡分類法和血液分析儀分類法。

(二)方法學評價

1.顯微鏡分類法能準確地根據細胞形態(tài)特征進行分類,并可發(fā)現細胞形態(tài)及染色有無異常,是白細胞

分類計數參考方法,但耗時、精確性和重復性較差。

2.血液分析儀分類法有三分群和五分類兩法,速度快、準確性高、易于標準化、能提示異常結果、結

果以數據、圖形、文字等多種形式展示,是白細胞分類和篩檢首選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顯微鏡檢查法對

異常白細胞進行鑒別和分類。

(三)質量控制

1.影響分類計數準確性因素

(1)細胞分布不均:通常涂片尾部嗜中性粒細胞較多、淋巴細胞較少,單核細胞沿涂片長軸均勻分布。

大細胞和幼稚細胞分布在涂片尾部和邊緣,淋巴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分布在涂片頭部和體部。采用“城墻”

式移動進行涂片分類,有助于彌補涂片中細胞分布的差異。若離心后制片,準確性可提高10%。當白細胞有

聚集現象時,細胞分布極不規(guī)則,以致無法準確地進行分類。

(2)形態(tài)識別差異:主要因素是:①桿狀核和分葉核診斷標準差異;②單核細胞和大淋巴細胞鑒別能

力差異;③染色較差的涂片,嗜堿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難以區(qū)分。凡不能識別的細胞應歸為“未能識別

白細胞”。

2.影響分類計數精確性因素

精確度常用重復計數的S或CV來表示。人工計數準確性雖高,但精確性差,與分類計數細胞數量較少

有關。計數細胞量越大,誤差越小。(表『3-2)。

?1-3-3白綿腦心姮與分臭白?隨01的關M

白姆也做敗成分類白如胞敷〈個)

<450?10O

4-10100

10—20200

20—30300

>30400

3.白細胞分類計數參考方法

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提供的參考方法是:使用EDTA-K:,抗凝靜脈血;每份樣本

制作3張血涂片(玻片要求清潔、干燥、無塵,大小為25mmX75mm,厚度為0.8?1.2mm。并有明確標記),

用楔形技術制備血涂片(即在玻片近一端1/3處,加1滴血液,握住另一張較狹窄的、邊緣光滑的推片,

以30。?45°角使血滴沿推片迅速散開,然后快速、平穩(wěn)地推動推片至玻片的另一端,使血液拖在后面);

以Romanowsky類染液進行染色(表1-3-3);

顯微鏡檢查時,首先在低倍鏡下進行瀏覽,觀察有無異常細胞和細胞分布情況,然后,在油鏡下,觀

察細胞漿內的顆粒和核分葉情況,采用“城墻式”方法觀察血涂片,需分類的細胞有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淋巴細胞、異型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每張血涂片應

計數200個白細胞;白細胞分類結果以百分率和絕對值表示;有核紅細胞,結果以每100個白細胞計數中

見到幾個表示。

?MH包普HomlHdlr林)

,巴*KMKfi

H含RNA”Mfi

34#nft

中性和E鼻性麻?總”?直MUR

nt

fiat

r蝴M2

進行儀器性能評價時,參考方法應由兩位具備資格的檢驗人員,按照參考方法步驟,每份患者樣本分

析400個細胞,每張血涂片分析200個細胞。儀器應對每份樣本進行雙份測定。

4.報告方式

白細胞分類計數結果以各種白細胞所占比值或百分率表示。發(fā)現幼稚或異常白細胞,應分類報告,并

包括在白細胞分類比值或百分率中。見到有核紅細胞,不應列入白細胞分類比值或百分率,而是報告分類

計數100個白細胞所見到的有核紅細胞數。發(fā)現瘧原蟲等應報告。發(fā)現紅細胞、血小板異常形態(tài)等也應報

告。

圖3嗜中性桿狀核

分葉核

嗜酸性粒細胞

嗜堿性粒細胞

圖4小淋巴細胞

圖5大淋巴細胞單核細胞

習題哪種成熟白細胞胞質中含細小灰塵樣顆粒()

A.中性粒細胞

B.嗜酸性粒細胞

C.嗜堿性粒細胞

D.淋巴細胞

E.單核細胞

■“答疑編號500731030201]

『正確答案JE

(四)參考值

見表-3-4。

tl-H威人BMt分就分(3置XKT/LT

fit

和脾皿■7征0475)—

50-70ST)3B-?8(LM&32)

0.5-5(Q075)O.i-5.3(aO5-&351

何住?闋■g】gl)0.2-10

BEM(aIM)22-50mil)

z<ai2-aj)5~M(&307%)

MtM*eHMKMakfy.Led?tAmcU.Mtf.

(五)臨床意義1、中性粒細胞

(1)生理性增多

正常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2葉核占10%?30%,3葉核占40%?50%,4葉核占10%?20%,5葉核占V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70%,絕對值>7X10"/L稱為增多。生理性中性粒細胞增多通常不伴有白細胞質量改

變。通常原因為:

1)年齡變化:新生兒白細胞較高(可達(15?30)X109/L),3?4d后降至10X109/L,約保持3

個月,逐漸減至成人水平。新生兒中性粒細胞占絕對優(yōu)勢(6~28)X10!'/L,1周內降至5X10)L,第6?

9d減至與淋巴細胞大致相等,隨后淋巴細胞逐漸增多,嬰兒期以淋巴細胞數為主(可達70%),2?3歲后,

淋巴細胞逐漸減低,中性粒細胞逐漸增高,4?5歲兩者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2次交叉變

化曲線,到青春期時與成人相同。

2)日間變化:在安靜、休息時白細胞數較低,在活動、進食后白細胞數較高。早晨較低、下午較高。

一日內最高值和最低值可相差1倍。

3)運動、疼痛、情緒變化:腦力和體力勞動、冷熱水浴、日光或紫外線照射等使白細胞輕度增高。嚴

寒、暴熱使白細胞數高達15X109/L或更高。劇烈運動、劇痛、情緒激動使白細胞顯著增高,可達35X10"

/L,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是因循環(huán)池和邊緣池粒細胞重新分配所致。

4)妊娠與分娩:妊娠超過5個月白細胞可達15X103L以上,妊娠最后1個月波動于(12?17)X109

/L,分娩時白細胞可達34X10)L,分娩后2?5d內恢復正常,但只有定時和反復觀察才有意義。

5)其他:吸煙者白細胞計數高于非吸煙者30%(包括嗜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2)反應性增多

是機體的應激反應,動員骨髓貯備池中的粒細胞釋放或邊緣池粒細胞進入血循環(huán),增多白細胞大多為

分葉核粒細胞或桿狀核粒細胞,疾病各期的血象變化見表13-5。

費用

*1?

H蛭

mtn皴t配HMbl

nets

蛻Mi酬的?Mmmut

惟0

1)急性感染或炎癥:如化膿性球菌、某些桿菌(如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等)、真菌、放線菌、病毒(如

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狂犬病等)、立克次體如斑疹傷寒、螺旋體(如鉤端螺旋體和梅毒等)、

寄生蟲(如肺吸蟲等)。

增高程度與病原體種類、感染部位、感染程度、機體反應性有關。如急性化膿性膽囊炎,W020X109

/L可作為診斷標準之一。如急性胰腺炎,WBC、中性粒細胞增高與炎癥程度成正比,WBOIOXIO'/L時,

水腫性急性胰腺炎占67.5%,壞死性急性胰腺炎達78.6%,中性粒細胞>85%時,水腫性急性胰腺炎占86.2%,

壞死性急性胰腺炎占88.5%,死亡率高達100乳如腸缺血、壞死破裂,WBOIOXIO'/L可作為早期壞死指

標之一。

如輕度感染,WBC可正常,但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增高;中度感染,WBC可達(10?20)X109/L,中性

粒細胞百分率增高,并伴有核左移;嚴重感染(如菌血癥、敗血癥、膿毒血癥),福C明顯增高可達(20?

30)X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率明顯增高,并伴明顯核左移和中毒改變:上述情況說明機體反應良好。如

感染過重,WBC不高,但核左移明顯,患者可能處于中毒性休克狀態(tài),原因是白細胞再分布,聚集于內臟血

管內;或白細胞大量逸出血管壁,趨向病患部位;或骨髓暫時供應不足。

2)廣泛組織損傷或壞死:如嚴重外傷、手術創(chuàng)傷、大面積燒傷、凍傷、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和肺梗

死等)。在12?36h內WBC增高,達10X10'"L以上,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增高。

3)急性溶血:紅細胞大量破壞、紅細胞分解產物刺激骨髓貯備池中粒細胞釋放。

4)急性失血:如急性大出血、消化道大量出血、內臟破裂(如脾破裂或輸卵管妊娠破裂等)。急性大

出血,WBC在1?2h內迅速增高,達(10?20)X10°/L,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增多。消化道大出血、內臟破

裂,WBC增高,PLT也增高,與骨髓貯備池中細胞釋放有關,但此時RBC和Hb仍可正常,與體內血漿和血

細胞比值尚未改變有關,所以,WBC增高可作為早期診斷內出血的指標之一。

5)急性中毒:外源性中毒(如化學物質、汞、鉛、安眠藥、昆蟲毒、蛇毒、毒蕈等)、內源性中毒(如

尿毒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子癇、內分泌疾病危象等)。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增高為主。

6)惡性腫瘤:如非造血系統惡性腫瘤,WBC持續(xù)增高,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增多為主,主要機制為:

腫瘤組織壞死分解產物刺激骨髓粒細胞釋放;某些腫瘤細胞產生促粒細胞生成因子;腫瘤細胞骨髓轉移,

破壞骨髓對粒細胞釋放的調控作用。

7)其他原因: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痛風、嚴重缺氧、應用皮質激素、腎上腺

素、氯化鋰等。

(3)異常增生性增多

為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組織中粒細胞大量增生。見于白血病(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骨髓纖維化癥)。

1)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細胞增多為主,如急性髓性白血?。ˋML)和急性淋巴細胞白

血病(ALL),骨髓中,病理性原始粒細胞大量增生,外周血中,約50%患者的WBC為(10?50)X109/L,

甚至超過100XIO,/L。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白血病細胞增高為主,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WBC高達(100?

600)X10!,/L,粒細胞占90%以上,可見各階段粒系細胞,以中幼、晚幼粒細胞為主,原粒、早幼粒細胞

不超過10%。有時,須與類白血病反應鑒別(表1-3-6)。

mu

nc(xru>Mt<s#

iitiru

E

“使HI.tlK

monctutiMBt.it>iM.im.iitft.n

MMBCmuitu<iatutzt.叢麗

2)骨髓增殖性疾病

包括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骨髓纖維化癥等。系多能干細胞病變所致,特點為有

一種以上血細胞增生,WBC可達(10?30)X109/L,中性粒細胞增多。

(4)中性粒細胞減低:當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1.5x10s*/L,稱為粒細胞減低癥,低于0.5X109/L

時,稱為粒細胞缺乏癥.

1)某些感染:如傷寒、副傷寒、流感等。如無并發(fā)癥,WBC減低(<2X10'/。,與細菌內毒素、病

毒作用使邊緣池粒細胞增多,循環(huán)池粒細胞減低,或抑制骨髓釋放粒細胞等有關。

2)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少數急性白血病。如典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呈“三少”(紅細

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均減低),WBC低于IXIO'/L,以淋巴細胞為主。當中性粒細胞絕對值<0.5X10)L

時,感染危險性極高,<0.2X10'/L時,預后很差。

3)慢性理化損傷:如電離輻射(X線等)、長期服用氯霉素后,可抑制骨髓細胞有絲分裂使WBC減低。

臨床上,藥物性中性粒細胞減低癥很常見,與免疫、細胞毒性、過敏體質有關,兒童和年輕人約占10%,老

年人約占50%,有藥物過敏史者更易受累,女性比男性易發(fā)病,在用藥早期中性粒細胞就減低,停藥4?7d

后,中性粒細胞恢復正常。

4)自身免疫性疾?。喝缦到y性紅斑狼瘡(SLE),約60%患者WBC為(2-5)X109/L,中性粒細胞絕

對值減低。

5)脾功能亢進:如門脈性肝硬化、班替綜合征。機制為脾臟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破壞白細胞,或腫大

脾臟能分泌過多脾素,滅活促粒細胞生成因子。

(5)中性粒細胞核象

(1)核象定義:是指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的分葉狀況。

(2)正常核象:中性粒細胞以3葉核為主,桿狀核與分葉核之比為1:13,無幼稚細胞。

未康熟中h??傇^It型分牧中性陀隕次

1)核左移

外周血中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或(和)出現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細胞時稱為核左移。包括:再生

性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細胞總數增高者,表示機體反應性強、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見于感染(尤其急性

化膿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分為:輕度左移,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數略

增高,僅桿狀核粒細胞增多(>5%),表示感染程度較輕,機體抵抗力較強。中度左移,白細胞總數及中性

粒細胞百分數均增高,桿狀核粒細胞>10%并有少數晚幼粒細胞和中毒性改變,表示有嚴重感染。重度左移,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數明顯增高,桿狀核粒細胞>25%,并出現幼稚的粒細胞。退行性左移:指核

左移而白細胞總數不增高、甚至減低者。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減低癥、嚴重感染(如傷寒、敗血

癥等)?

2)核右移

中性粒細胞核分葉5葉以上者超過3%則稱為核右移,常伴白細胞總數減低,為造血物質缺乏、脫氧核

糖核酸減低、骨髓造血功能減退所致。見于營養(yǎng)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抗代謝藥物(如阿糖

胞昔、6-疏基喋吟等)、炎癥恢復期。在炎癥恢復期出現一過性核右移,屬正?,F象,但進行期突然出現

核右移,表示預后不良。

2.嗜堿性粒細胞

(1)增多:外周血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超過參考上限(>0.05X109/L)。

1)過敏性或炎癥性疾病:如尊麻疹、潰瘍性結腸炎。尊麻疹因過敏體質對特異抗原過敏或物理因素(寒

冷等)引發(fā),血清IgE增高,寒冷性尊麻疹患者血清中還可出現冷球蛋白或冷纖維蛋白原等。潰瘍性結腸

炎可見RBC減低、缺鐵性貧血、急性期WBC、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2)骨髓增生性疾?。喝缯嫘约t細胞增多癥、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堿性粒細胞

持續(xù)>0.1X10'/J是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共同特征。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嗜堿性粒細胞輕度增高(1X10-

/L)?原發(fā)性纖維化,貧血、出現幼稚紅細胞、幼稚粒細胞、WBC增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嗜堿性粒細

胞、嗜酸性粒細胞輕度增多。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輕度貧血、WBC增多、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增

多,達2%'?3%>高達20%?90%者提不預后不良。

3)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罕見類型白血病,嗜堿性粒細胞異常增多,達20%以上,且多幼稚型。

(2)減少:見于甲狀腺功能亢進、妊娠、放療、化療、糖皮質激素治療、感染急性期。

3.淋巴細胞

(1)生理性增多:外周血淋巴細胞絕對值成人>4X10〃L、兒童>7.2義10)L、4歲以下RXIO'/L。

見于兒童期淋巴細胞生理性增多。

(2)病理性增多:見于急性傳染病(如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傳染性單核細

胞增多癥、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病等)、腎移植術后(如發(fā)生排異反應)、白血病(如淋

巴細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亞急性良性淋巴細胞增多性傳染病,WBC正?;蜉p

度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隨后淋巴細胞增多(>50%?97%),異型淋巴細胞在發(fā)病4?5d出現,

7?10d達高峰,多數>10%?20%,1?2個月后消退。

2)百日咳:淋巴細胞達30X10'/J范圍為(8~70)X109/L,以CD4陽性細胞為主。

3)腎移植術后:發(fā)生排異反應前,淋巴細胞絕對值增高。

4)白血?。郝粤馨图毎园籽。园籽⌒猿墒炝馨图毎麨橹?。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白血性

淋巴肉瘤,以原、幼淋巴細胞為主。

(3)減低:見于接觸放射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嚴重化膿性感染、艾滋病、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等。

4.單核細胞

(1)生理性增多;外周血單核細胞絕對值計數超過0.8X109/L。兒童外周血單核細胞較成人稍多,

平均為9%,出生后2周嬰兒可呈生理性單核細胞增多,可達15%或更多,妊娠時生理性增高與中性粒細胞

變化相平行。

(2)病理性增多:見于某些感染(如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等)、急性感染恢復期、

活動性肺結核(如嚴重的浸潤性和粟粒性結核)、某些血液病(如粒細胞缺乏癥恢復期、惡性組織細胞病、

淋巴瘤、單核細胞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1)某些感染:WBC達20X109/L以上,外周血單核細胞明顯增多,達30%以上,以成熟單核細胞為主。

2)某些血液?。毫<毎狈ΠY恢復期可見單核細胞一過性增多。

3)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單核細胞性白血?。嚎梢娪讍魏思毎龆?

表12嗜酸性粒細胞數量變化的臨床意義

,咫百.:<4>慢慢WM4白H病.

貨達l(MXt,并皿Itl力主,VaMMHlG

M.M.

Kd>(I)生分性,toS&k3UUL

尸或叫份《B;?4>M

第四節(jié)嗜酸性粒細胞計數

本節(jié)要點:

(1)檢測原理

(2)方法學評價

(3)參考值

(4)臨床意義

(5)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檢測原理

用嗜酸性粒細胞稀釋液將血液稀釋一定倍數,同時破壞紅細胞和大部分白細胞,并將嗜酸性粒細胞著

色,然后滴入細胞計數盤中,計數一定范圍內嗜酸性粒細胞數,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數。

(-)方法學評價

1.顯微鏡計數法:重復性差、精確性較差。作白細胞分類時,嗜酸性粒細胞百分率準確性取決于血涂

片質量,故而,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比百分率更有臨床價值。

2.血液分析儀法:提供嗜酸性粒細胞百分率、絕對值、直方圖和散點圖,是目前最有效的嗜酸性粒細

胞篩檢方法,若儀器提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直方圖或散點圖異常時,應進一步用顯微鏡作嗜酸性粒細胞

直接計數。

(三)參考值

成人:(0.05?0.5)X10)L。

(四)臨床意義

1.生理變化

(1)年齡變化:5歲以下兒童嗜酸性粒細胞約為(0~0.8)X109/L,5?15歲約為(0-0.5)X109

/L;

(2)日間變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濃度在Id內有波動,白天低、夜間高、上午波動大、下午較恒

定,變異可達30多倍,與糖皮質激素脈沖式分泌有關。糖皮質激素作用為:①抑制骨髓釋放成熟嗜酸性粒

細胞進入外周血;②使循環(huán)中嗜酸性粒細胞附著于小血管壁。

(3)勞動、寒冷、饑餓、精神刺激等使腎上腺皮質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增高,導致嗜酸性粒細胞減低。

2.增多

9

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0.5X10/Lo

(1)變態(tài)反應性疾?。菏人嵝粤<毎瘦p度或中等度增高,通常為(1?2)X109/L,支氣管高反

應性與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呈負相關,如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反應、尊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異

體蛋白過敏、枯草熱等,壞死性血管炎嗜酸性粒細胞可明顯增高(>8X109/L),且伴有貧血。

(2)寄生蟲病:寄生蟲感染時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如血吸蟲、華支睪吸蟲、肺吸蟲、

絲蟲、包蟲等、鉤蟲感染時,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高,嗜酸性粒細胞分類可達90%以上,使用驅蟲藥后,可

逐漸恢復正常。

(3)皮膚病:如濕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等嗜酸粒細胞呈輕度或中度增高。

(4)血液?。喝缏粤<毎籽?嗜酸性粒細胞常達10%以上)、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多發(fā)性骨髓

瘤、脾切除后等。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時,嗜酸性粒細胞極度增高(達90%以上),以幼稚型居多,嗜酸性

顆粒大小不均、著色不一、分布紊亂、胞質易見空泡等。霍奇金病,嗜酸性粒細胞可達10%左右。

(5)某些惡性腫瘤:癌腫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如肺癌),是嗜酸性粒細胞時白細胞介素5(1L-5)

和腫瘤細胞因子的反應。在實體瘤診斷前,嗜酸性粒細胞可中度增高,治療有效時,嗜酸性粒細胞減低。

(6)某些傳染?。簜魅静「腥酒跁r,嗜酸性粒細胞常減低,在恢復期時,嗜酸性粒細胞暫時性增高。

但猩紅熱急性期,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如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產生的酶能活化補體成分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

多。

(7)其他:風濕性疾病、腦垂體前葉功能減低癥、腎上腺皮質功能減低癥、過敏性間質性腎炎等。

(8)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征:包括伴有肺浸潤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過敏性肉芽腫、嗜酸性粒細胞

心內膜炎等。

3.減低

見于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某些急性傳染病,如傷寒極期。

4.其他應用

(1)觀察急性傳染病的預后:腎上腺皮質有促進機體抗感染的能力,當急性感染(如傷寒)時,腎上

腺皮質激素分泌增高,嗜酸性粒細胞減低,疾病恢復期時嗜酸性粒細胞又增多。如臨床癥狀嚴重,嗜酸性

粒細胞不減低,說明腎上腺皮質功能衰竭,預后不良。如嗜酸性粒細胞持續(xù)減低,甚至完全消失,說明病

情嚴重。

(2)觀察手術和燒傷患者的預后:手術后4h嗜酸性粒細胞顯著減低,甚至消失,24?48h后逐漸增多。

大面積燒傷患者,數小時后嗜酸性粒細胞完全消失,且持續(xù)時間較長。

(3)測定腎上腺皮質功能;患者作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后,然后肌注或靜脈滴注ACTH25mg,直接刺

激腎上腺皮質,或注射0.現腎上腺素0.5ml,刺激垂體前葉分泌ACTH,間接刺激腎上腺皮質。肌注后4h或

靜脈滴注后8h,再作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結果判斷:①在正常情況下,注射ACTH或腎上腺素后,嗜酸

性粒細胞比注射前應減低50%以上。②腎上腺皮質功能正常,而垂體前葉功能不良者,則直接刺激時減低

50%以上,間接刺激時不減低或減低很少。③垂體功能亢進時,直接和間接刺激均可減低80%?100虬④垂

體前葉功能正常,而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良者,直接和間接刺激減低均小于50幅如艾迪生(Addison)病。

(五)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1.操作方法

取嗜酸性粒細胞稀釋液0.38ml,加血20口1,混勻后充人計數板2個計數池中,靜置3?5min,然后,

在低倍鏡下計數2個計數池共10個大方格內嗜酸性粒細胞數量,計算:

10'詠方IS內的明曲幽胞*1。-xl0?

嗜酸性粒細胞/L=10

2.試劑

嗜酸性粒細胞稀釋液種類繁多,雖配方不同,但作用大同小異,分為:嗜酸性粒細胞保護劑(如乙醇、

丙酮、乙二醇)、嗜酸性粒細胞著色劑(如漠甲酚紫、伊紅、固綠等)、破壞其他細胞和增強嗜酸性粒細

胞著色物質(如碳酸鉀、草酸鉉)、抗凝劑(如檸檬酸鈉、EDTA)、防止乙醇和液體揮發(fā)劑(如甘油)。

3.注意事項

(1)時間: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最好固定時間,以排除日間生理變化。操作應在30?60min內完成,

否則嗜酸性粒細胞逐漸破壞或不易辨認,使結果偏低。

(2)混勻:嗜酸性粒細胞在稀釋液中易發(fā)生聚集,要及時混勻。嗜酸性粒細胞又易于破碎,振蕩不宜

太猛烈。

習題11嗜酸性粒細胞的哪種變化提示傷寒患者腎上腺皮質功能衰竭()。

A.直接計數減少

B.癥狀加重,直接計數減少

C.數量逐漸增加

D.癥狀加重,直接計數不減少

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