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語文人教版必修下冊習(xí)題:第8單元_第1頁
2021語文人教版必修下冊習(xí)題:第8單元_第2頁
2021語文人教版必修下冊習(xí)題:第8單元_第3頁
2021語文人教版必修下冊習(xí)題:第8單元_第4頁
2021語文人教版必修下冊習(xí)題:第8單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八單元

15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

課后篇一起鞏固

一、夯實基礎(chǔ)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永保無疆之休休:喜慶、福祿。

B.夫在殷憂殷:深。

C.則思謙舛而自牧沖:前進,進取。

D.以??妓姑窀酀?施加恩惠。

ggc

|解析《項,沖:謙虛。

2.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罰所及則思無口怒而濫刑

批大郤,導(dǎo)大至用其固然

B.求木之長者,必固茶根本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基度

C.源不深呵望流之遠

度義跑后動

D.雖董之以嚴刑

欲出力助上"抗之

答案B

解抓A項,介詞,因為/介詞,依照;B項,代詞,它(他)的;C項,連詞,表轉(zhuǎn)折,卻/連詞,表承接;D項,

介詞,用/連詞,來。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屬于同一類的一項是()

①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②必屈其根本③則思知止以家人④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

⑤則思江海下百川⑥則思康心以納下⑦就恭而不心服⑧叫茲九德

A.①②⑤B.②③⑥

C.⑤⑦⑧D.④⑤⑧

答案B

解麗①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②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穩(wěn)固。③安,形容

詞的使動用法,使……安寧。④事,名詞用作動詞,辦事。⑤下,名詞用作動詞,居于……之下。

⑥虛,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謙虛。⑦貌,名詞作狀語,在表面上。⑧弘,形容詞用作動詞,光

大。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傲物則骨肉為勺除

B.則思期足以自戒

C.則思三驅(qū)以為度

D.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解析|A項,古義,路人;今義,走路。C項,古義,把……當(dāng)作;今義,認為。D項,古義,放縱情感,即“驕

傲今義,盡情。

5.下列句子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雖董之以嚴刑

A.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B.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B

解析A項,省略句;C項,定語后置句;D項,判斷句。B項和例句都是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諫太宗十思疏》開頭

―,”運用兩個形象生動的比喻來推理,引出正題,淺顯易

懂。

(2)《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勸誡皇帝要不驕不躁,恪守職分,虛懷若谷,從諫如流的句子是

⑶《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拒諫”罪名加以

反駁的句子是“..:

⑷《答司馬諫議書》中,“,,,直接點

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疆(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2)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

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3)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4)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

多異故也

麗注意題干提供的提示性信息。

二'課內(nèi)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0題。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涔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

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dāng)神

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

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寒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芾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

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曾誠以待下題得志則縱情以傲

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拿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

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

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

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思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

弘茲九德,屈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

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

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必港其泉源浚:疏通水道。

B.凡百元首,承天母命景:崇敬。

C.雖事之以嚴刑董:督察。

D.簡能而任之簡:選拔。

解析B項,景:大。

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B.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C.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D.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慨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第A

解困"夫''為句首發(fā)語詞,其后可以不停頓;另夕卜'在殷憂……”“既得志……”構(gòu)成對仗,可借此斷

句。

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諫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榮的“貞觀之治”時期;作者以其敏銳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

逐漸滋長的貪圖享樂、喜好驕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顏直諫。

B.本疏先譬喻論證“積德義”之重要;后數(shù)“竭誠”之善,明“傲物”之惡,彰“載舟覆舟”之九強調(diào)

"積德義’’之必要;再分條列出“十思”之內(nèi)容。

C.本疏以義為軸,以勸諫太宗“十思”為主意;內(nèi)容如高山流水,勢貫始終,論證環(huán)環(huán)相連,無懈可

擊;通篇駢儷工整,華美流暢。

D.魏征沒有忘記唐太宗與自己的主仆、君臣關(guān)系,在文中稱自己"下愚”,尊稱皇帝為“明哲動

之以情,曉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達,合情而又合理。

ggc

解析|c項,“通篇驕儷工整”應(yīng)為“全文驕散結(jié)合”。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2)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修港童](1)臣雖然很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像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2)開頭做

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解析[注意“雖”“明哲”“實”“克”等詞語的翻譯。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4題。

答司馬諫議書

王安石

茶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雖欲強聒,

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fù)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

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亂不為

侵官;舉生4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

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xí)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

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

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日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日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己/則非某之所敢知

B.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

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C.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D.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矗B

畫理解句意,找出句中主語、謂語、賓語等關(guān)鍵詞,再結(jié)合重點虛詞斷句?!拔乙栽谖痪谩弊?/p>

“責(zé)”的賓語,排除A、D兩項:不事事’’的意思是“不做事”,作前面副詞"當(dāng)''的中心語,排除C項。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書,文中“書”即上書,一般是給君主進呈書面意見或給地位高的人寫信。

B.某啟,古人書信格式即在正文開頭稱“某啟”或“敬啟者”,“啟”表寫信的人向?qū)Ψ奖戆讍⒏妗?/p>

C.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古代設(shè)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D.先王,是己經(jīng)去世的君主。“先”一般是對死去的人的尊稱,如“先父”。

拜A

解析]A項,本文中“書”是書信這一文體。

1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作者與司馬光討論政事時意見常常不一致,并非因為有個人恩怨,而是因

為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張在許多方面有分歧。

B.本文直指當(dāng)朝諸多士大夫們不恤國事、墨守成規(guī)的現(xiàn)狀,表明了自己推行改革、不為流言

俗語所動的堅決態(tài)度。

C.文中第三段的最后一句寓剛于柔,既照顧了多年交往的友誼,又堅持原則,全力維護變法的

立場。

D.全文一氣貫通、結(jié)構(gòu)嚴謹、條理分明。首先交代寫信的原因,接著緊扣保守派的幾個論點

進行立論,最后表明態(tài)度,又不失基本禮儀客套。

宣D

解析|D項,應(yīng)是“駁論”而不是“立論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

(2)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參考答案|(1)我私下認為與您往來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這

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大多不同的緣故啊。

(2)盤庚并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考慮到(事情)適宜就采取行動,是因

為他認為正確而且看不到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地方的緣故啊。

廨機注意第(1)句的判斷句式,第(2)句中兩個“度”的理解。

時作業(yè)

建議用時:40分鐘實際用時:分鐘

滿分:44分實際得分:分

一、課外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題。

臣聞賢圣之君,博觀終始,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字*皇帝居霸陵,顧謂群臣曰:“嗟乎!以

北山石為錚,豈可動哉!”張釋之進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

又何戚焉?“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故釋之之言,為無窮計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

墳。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棺槨之作,自黃

帝始。黃帝葬于橋山,堯葬濟陰,丘瓏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畢,秦穆公葬于雍橐泉

宮祈年館下。此圣帝明王賢君智士遠覽獨慮無窮之計也。逮至吳王闔閭,違禮厚葬,十有余年,

越人發(fā)之。秦始皇帝葬于麻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銀為江海

黃金咬息愿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項籍燔其宮室營宇,

往者成見發(fā)掘。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戒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

如始皇者也,數(shù)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zāi),內(nèi)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是故德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

者葬愈微。無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隴彌高,宮廟甚麗,發(fā)掘必速。由是觀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兇,

昭然可見矣。哮下即位.躬親節(jié)儉,始營初陵,其制約小,天下莫不稱賢明。及徒昌陵,增婢為高,

積土為山,發(fā)民墳?zāi)?,積以萬數(shù),營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

怨氣感動陰陽,因之以饑慢,物故流離以十萬數(shù),臣甚憎焉。陛下慈仁篤美甚厚,聰明疏達蓋世,

宜弘漢家之德,崇劉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比方丘隴,違賢知之心,

亡萬世之安,臣竊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秦始皇增山摩臧,以侈

生害,足以為戒。初陵之模,宜從公卿大臣之議,以息眾序。

(選自《漢書.楚元王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始皇帝葬于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銀為江海/黃

金為鳧雁/

B.秦始皇帝葬于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銀為江海/黃

金為鳧雁/

C.秦始皇帝葬于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銀為江海/黃

金為鳧雁/

D.秦始皇帝葬于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銀為江海/黃

金為鳧雁/

解畫根據(jù)句中的重點實詞、虛詞,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礎(chǔ)上斷句。

2.(對應(yīng)訓(xùn)練)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孝文”是皇帝謚號,漢倡導(dǎo)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個孝字。

B.“槨”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從周朝開始,槨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C.“陛下”是下屬與帝王面對面時對皇帝的敬稱,類似的稱呼還有皇帝、皇上等。

D.古代對老百姓的稱呼帶有一定的等級觀念.“庶”就是對百姓的一種稱呼。

答案C

解析k項中“類似的稱呼還有皇帝、皇上說法不當(dāng),“皇帝”是下屬未與帝王面對面時對帝王

的稱呼。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釋之向漢文帝進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覬覦,即使陵寢修建得十分堅實,終會被人盜挖開。

文帝明白了這個道理,最終薄葬。

B.吳王闔閭違背禮制,實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墳高聳,陪葬豐厚。但沒過多長時間,他們

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壞,可悲可嘆。

C.文、武、周公、秦穆公,為長久計,實行薄葬,他們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

實際上都是無德寡知者。

D.王侯喪葬之事,關(guān)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儉則吉,奢則兇。因此,作者在文末勸說成帝弘揚古

帝先人的美德,簡儉薄葬。

H]A

限和A項,“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覬覦,即使陵寢修建得十分堅實,終會被人盜挖開”不是文帝最

終薄葬的理由。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陛下即位,躬親節(jié)儉,始營初陵,其制約小。

(2)孝文皇帝去墳,以儉安神,可以為則。

|參考答案1)陛下即位之后,親自踐行節(jié)儉之風(fēng),最初修建陵寢,那規(guī)模限定很小。

(2)孝文皇帝不起墳,實行薄葬,用節(jié)儉安定神明,可以作為您的準(zhǔn)則。

解析|(1)句中的重點詞,“躬親”“始”“制”“約”;(2)句中的重點詞"去''"墳""神""則"以及省略句的

句式。

|參考譯文|我聽說圣賢的君王,廣泛觀察事物的始終,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這就

能是非分明。孝文帝站在霸陵上,回頭對群臣說:“唉!用北山的山石作為棺槨,哪里能動得了

啊!’'張釋之進言說:“假使棺槨中有讓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屬溶液填塞南山還是會有空隙;假使

棺槨中沒有讓人想要的,即使沒有巨石做成的棺槨,又有什么擔(dān)憂的呢?死去的人沒有終點,

而國家卻有興亡,所以張釋之的話,是保證國家千秋萬代的計劃啊。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選擇薄

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陵寢。《周易》說:“古代埋葬逝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蓋住,埋葬在

原野之中,不起墳堆,不種樹木(做標(biāo)記)。后來的圣人改用棺槨。''棺槨的制作,是從黃帝開始的。

黃帝埋葬在橋山,堯埋葬在濟陰,墳?zāi)苟己苄?,隨葬的東西都很少。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畢,

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宮祈年館下。這些圣明的帝王、賢明的國君和聰明之士,是為國家的千

秋萬代深遠的總體謀劃、獨到的考慮、傳之無窮的打算啊。等到到了吳王闔閭,違背周禮進

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國人挖開了他的墳?zāi)?。秦始皇帝埋葬在驪山的L曲,下面用三泉禁錮,

上面堆上高高的墳土,那高度達五十多丈,周邊環(huán)繞有五里多,他用水銀做江海,用黃金做水面

的大雁。天下人被他的勞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驪山的墓地修建還沒有完成,而周章的百萬軍隊

已經(jīng)到了驪山腳下了。項羽焚燒了他的宮殿和新修的廟宇,前往的人都進行發(fā)掘。之后,放羊

的小孩丟了羊,羊進入了秦始皇的墓穴,放牧的人手持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燒了里面的葬槨。從

古到今,厚葬沒有像秦始皇那么豐厚的了,然而幾年之間,外部遭受了項羽的焚燒的災(zāi)難,內(nèi)部

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禍患,這不是太悲哀了嗎!因此,道德越崇高的埋葬越是簡單,智慧越是高深

的埋葬越是微薄。只有那沒有道德缺少知識的,他的埋葬越豐厚,建立的墳?zāi)乖轿《耄藿ǖ膶m

殿廟宇越高峻,被挖掘就一定最迅速。從這里看來,明白和蒙昧的不同效果,埋葬的好與壞,非常

明顯地顯現(xiàn)出來了。陛下即位之后,親自踐行節(jié)儉之風(fēng),最初修建陵寢,那規(guī)模限定很小,天下人

沒有不稱贊君王賢明的。等到遷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積土形成山陵,挖開百姓的墳?zāi)梗?/p>

累計起來要用萬來計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時間加速完工,耗資一億零幾百。修墓死去的

在地下怨恨,活著的在地上愁怨,他們的怨恨之氣感動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饑荒,死去和背井

離鄉(xiāng)的人要用十萬來計算,我很是為他們傷心啊。陛下您的慈祥仁愛十分美好而深厚,聰明智

慧疏放曠達超過世人,應(yīng)該弘揚漢朝天子愛民的美德,提高劉姓天子的美政,光大顯耀五帝、三

王的遺風(fēng),卻只是和殘暴秦國暴虐君主競逐做奢侈的事,比拼誰的墓地更高大,這違背了賢明

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國家千秋萬代的安寧,我私下里替陛下您感到羞恥。孝文皇帝不起墳,

實行薄葬,用節(jié)儉安定神明,可以作為您的準(zhǔn)則;秦始皇增加陵寢的高度,埋下優(yōu)厚的寶物,因為

奢侈產(chǎn)生禍患,足夠用來作為警戒的。修建墓地的規(guī)模,應(yīng)該聽從大臣們的意見,來安定百姓。

二'語言文字運用(25分)

閱讀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第5~7題。

沿著南京城古老的明城墻,從中山門向南行駛一段,便會在路邊的站牌上,與一個令人怦

然心動的名字:半山園。這個稱謂關(guān)聯(lián)著一段王朝興衰的歷史,更紀(jì)念著與那段

歷史的一代政治巨擘和文化大家王安石。公元1076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

集團的強大壓力.王安石發(fā)動的旨在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變法運動屢屢受挫,56歲的他

第二次罷相,退居“江寧”,在城外一個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為“半山園”的不起眼

的小宅院,在這里度過了人生最后近十年的時光。

離半山園不遠,就是著名的“謝公墩”,是東晉謝安的埋葬之所。我恍然覺得,謝安一定是王

安石心向往之的偶像。在政壇叱咤風(fēng)云多年,歷經(jīng)起落坎坷后,王安石一定是想到了謝安的“東

山再起(),他選擇在謝公墩旁,建起了自己的半山園,等待著重整改革局勢、再掌國運

航舵的歷史機遇。只可惜,支持他的宋神宗驟然去世,使他夢想破滅,沒能實現(xiàn)報

效國家、造福民眾的理想,給后人留下了千古長嘆。

5.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分)

A.不期而遇一脈相承人跡罕至終于

B.萍水相逢一脈相承荒無人煙終究

C.萍水相逢息息相關(guān)荒無人煙終于

D.不期而遇息息相關(guān)人跡罕至終究

答案D

解明萍水相逢:比喻向來不認識的人偶然相遇。不期而遇:沒有約定而意外地相遇?!安黄诙?/p>

遇‘'符合語境,排除B、C兩項。一脈相承:由一個血統(tǒng)或一個派別傳下來。息息相關(guān):呼吸相

關(guān)聯(lián),形容關(guān)系密切?!跋⑾⑾嚓P(guān)”與歷史搭配得當(dāng),排除A項。

6.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分)

A.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團的巨大壓力,王安石在旨在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變法運動

中屢屢受挫

B.王安石發(fā)動的旨在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變法運動再次受挫,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

團的巨大壓力

C.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壓力,使王安石發(fā)動的旨在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變法運

動再次受挫

D.王安石暫時放棄了旨在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革新變法運動,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

團的強大壓力

前B

國明畫線句前語境是“公元1076年'',后語境是“56歲的他第二次罷相'',原句使用“迫于……壓

力,某人如何''這種句式,中間又插入了“變法運動屢屢受挫“一句,結(jié)構(gòu)混亂,B項正好和后語境

相銜接。故選B項。

7.下列在文中括號內(nèi)補寫的語句,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分)

A.懷揣著以退為進、伺機再起的強烈愿望

B.秉持著淡泊名利、遺世獨立的高貴情懷

C.振作起效法先賢、臥薪嘗膽的執(zhí)著精神

D.收斂起他“達則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

量A

麗括號前語境為謝安東山再起,后語境是重整改革局勢,A項與語境吻合。

8.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dāng)?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

處不超過15個字。(6分)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臣子上疏勸諫帝王確非易事。歷史上比干

挖心就是千古明證。然而,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

①,還因此獲得唐太宗的盛贊。這說

明,他不光有過人的勇氣,②。魏征勸

諫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因此,③,

還獲得了“錚臣”的美譽。這不得不歸功于他高超的勸諫藝術(shù)。魏征進諫,語言真誠謙虛,委婉

通達,入情入理,分寸有度。

慘考答案|①不僅沒有招致殺身之禍②更有高超的勸諫智慧(藝術(shù))③他不僅沒有觸怒龍

朝第一處的內(nèi)容應(yīng)與前面內(nèi)容構(gòu)成轉(zhuǎn)折;第二處句式上與“不光有……”構(gòu)成遞進關(guān)系,內(nèi)容

上注意后文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所提示的勸諫藝術(shù);第三處與后面的“還獲得了‘浮臣'

的美譽”構(gòu)成遞進關(guān)系。

9.下面是某高中語文組實施新型作文評價方式的流程圖。請把這個流程圖寫成一段話,要求內(nèi)

容完整,表述準(zhǔn)確,語言連貫,不超過100個字。(5分)

修超矗|教師對學(xué)生之間的課堂作文評價交流進行管理,首先作者要把制作好的文本提供給

同伴閱讀,然后閱讀的同伴給出閱讀評價,最后在教師、作者、同伴三方交流之后,作者和同伴

對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作。

薊回答本題重在根據(jù)箭頭厘清教師、作者、同伴之間的關(guān)系。

10.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guān)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50個

字。(5分)

分子診斷技術(shù)由于其檢測精準(zhǔn),靈敏度高,目前已廣泛應(yīng)用于傳染病的診斷、流行病的調(diào)

查、食品衛(wèi)生檢查、腫瘤和遺傳病的早期診斷及法醫(yī)鑒定等各個領(lǐng)域。核酸的聚合酶鏈?zhǔn)椒?/p>

應(yīng)技術(shù)的發(fā)明是分子診斷最重要的突破。它可以非常專一地、較快較簡便地將非常少量的

DNA迅速放大到百萬倍至十億倍,用于檢測,從而提升了檢測的靈敏度和專一性。

段翌更]分子診斷技術(shù)應(yīng)用廣泛,它借助核酸的聚合酶鏈?zhǔn)椒磻?yīng)技術(shù)的突破,提升了檢測的

靈敏度和專一性。

國明本語段共三句話,第一句可以概括為:分子診斷技術(shù)廣泛應(yīng)用。第二句可以概括為:核酸的

聚合酶鏈?zhǔn)椒磻?yīng)技術(shù)的發(fā)明是分子診斷最重要的突破。第三句可以概括為:它提升了檢測的

靈敏度和專一性。將這三句話概括的內(nèi)容進行整合,就可以得到答案。注意句子要簡潔流暢,

另外注意字數(shù)限制。

16阿房宮賦六國論

課后篇一起鞏固

一、夯實基礎(chǔ)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iffi迤(Q姻山(H)

塔秦(Iu6)草芥。論)

B.妃娘(pin)別掠(p語0)

殆盡(d汕困困(qiin)

C.移子(chuGn)橫隼(抬n)

顛稷(fti)突兀(w£i)

D.朦婿(ying)鼎第(chOng)

下咽(”n)奉霜露(pCi)

答案B

解析|A項,“賂”應(yīng)讀TCI”;C項,“檻”應(yīng)讀“ji&n”;D項,“咽”應(yīng)讀“y&n”。

2.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破滅之道也(規(guī)律)②六王畢(滅亡)③凰不在戰(zhàn)矣(所以)④秦愛紛舂(奢侈)⑤速秦

者秦也(家族)⑥/有尺寸之地(才,從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量A

解責(zé)①“道”譯為“原因,途徑”;③“固”譯為“本來”;⑤“族”譯為“滅族”。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現(xiàn)象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并力四向B.目削月割

C.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D.后人哀之而不箏之

§1]D

解析|D項,“鑒”為名詞的意動用法,其他三項均為名詞作狀語。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思厥先祖XB.:月不能有

C.至于熟圉理固宜然D.可憐焦土

量B

麻利A項,祖父:古義,祖輩父輩;今義,父親的父親。C項,顛覆:古義,滅亡;今義,采取陰謀手段從

內(nèi)部推翻合法的政府。D項,可憐:古義,可惜;今義,值得憐憫。

5.下列各句中,與“渭流漲膩,棄脂水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戍卒叫,函谷舉

B.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

C.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D.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畫“渭流漲膩,棄脂水也”與C項均為判斷句。A項是被動句,B項是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D項是

被動句。

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宮賦》中作者粗筆勾勒,言阿房宮占地之廣,狀其樓閣之高的句子是

(2)《阿房宮賦》中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nèi)歌舞盛況,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

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做鋪墊的句子是

(3)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借秦的滅亡警醒當(dāng)朝者不吸取教訓(xùn)就會重蹈覆轍的句子是

(4)《六國論》中圍繞中心論點又分成兩個分論點加以論述,這兩個分論點分別是

(5)《六國論》中,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作者在文中列舉齊、燕、趙三國破滅的史實并對此加

以分析。作者認為,齊國滅亡的原因是“、燕國滅亡的原因是

“,";趙國滅亡的原因是

誓j(l)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2)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fēng)雨凄凄(3)后

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4)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5)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惜其用武而不

終也

麗注意結(jié)合重點信息準(zhǔn)確書寫有關(guān)句子,不得出現(xiàn)錯別字。

7.下面的材料從兩個方面對阿房宮做了介紹,請篩選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內(nèi)容,壓縮成一段

文字,不超過60個字。

再看司馬遷筆下關(guān)于阿房宮的記載。他所渲染的是秦始皇建造朝宮的豪華設(shè)施和宏大氣

概,從而襯托出秦始皇不恤民力的屠夫形象,來達到證明正是因為秦始皇的過度役民,才導(dǎo)致

國家解體這一結(jié)論的目的。阿房宮的規(guī)模如此,《漢書?楚元王列傳》所說秦始皇陵高度的尺

寸也是如此。但從另一方面講,司馬遷和班固的史學(xué)品格向來為人們敬重,他們的記載應(yīng)當(dāng)不

是憑空杜撰出來的,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他們根據(jù)國家檔案中秦朝的相關(guān)設(shè)計文獻而不是實際

狀況記述的。

■暹羲司馬遷極力渲染阿房宮的豪華奢侈是為得出秦始皇不恤民力導(dǎo)致亡國的結(jié)論,他與

班固可能都是根據(jù)相關(guān)文獻而非實際狀況記述。

朝本題考查壓縮語段的能力。做此類題可從分析文段結(jié)構(gòu)入手,從文段中關(guān)鍵句子切入。

8.“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三字經(jīng)》)蘇洵到了27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

學(xué)習(xí),后來成了大學(xué)問家。又相傳蘇洵為兒子取名為“軾”和"轍”,名字都跟車有關(guān)。"軾”為車

前扶手的橫木,"轍''是車輪軋出的痕跡。橫木在結(jié)構(gòu)上可有可無,但在車上的位置很顯眼,蘇洵

既希望蘇軾能有一番作為,又不希望他太過張揚而遭人嫉妒,所以名軾字子瞻,希望他能小心

矍典至合其文章特點以及你對蘇洵的了解,為蘇洵寫一段頒獎詞。

參考答案I三十發(fā)憤,不忝大家之列;二子成名,豈無鯉對之誨。通古通今,有為文基礎(chǔ),識軾識轍,

具辨人才質(zhì)。言必中當(dāng)世,犀利有力,情必動腹心,蕩溢感人,縱橫裨闔,有戰(zhàn)國縱橫之風(fēng)采,痛惜

激憤,揭北宋式微之流弊。壯哉,《六國論》;大哉,蘇老泉。

1g明可結(jié)合其讀書成材、識子之明、文章才氣等方面進行褒獎、評價,內(nèi)容符合蘇洵的特點

即可。

二、課內(nèi)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題。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多盡錨銖,用之如泥沙?使

負棟冬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

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蔓言

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

哀之前不鑒之,亦使后人西復(fù)哀后人也。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成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C.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畫“不敢言而敢怒”作“使”的間接賓語,中間不應(yīng)斷開,排除A、C兩項;“戍卒叫”“函谷舉”為

兩個完整的句子,中間應(yīng)斷開,排除D項。

10.下列兩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奈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

②后人哀之項不鑒之,亦使后人加復(fù)哀后人也

A.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不同。

B.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也不同。

C.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也相同。

D.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相同。

1M]B

解責(zé)①兩個"之'',前一個為代詞,后一個為結(jié)構(gòu)助詞;②兩個“而”都是連詞,前一個表轉(zhuǎn)折,后一

個表承接。

11.下列各句能體現(xiàn)作者寫作意圖的一句是()

A.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B.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C.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

答案D

解析|A項,對比人心事理;B項,表現(xiàn)了作者的憂憤之情;C項,表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教訓(xùn)的沉痛感

觸;D項,是作者在告誡唐統(tǒng)治者以史為鑒,這是作者的寫作意圖。

12.對上述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極言秦始皇不顧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殘民自肥,很快失掉

了民心。

B.選文第一段還寫到了老百姓對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終還是像火山一樣爆發(fā)出來,

使秦迅速滅亡。

C.對于秦滅亡和阿房宮被燒毀,“可憐焦土”一語寄予了作者一定的同情。

D.在選文第二段作者更進一步指出,六國和秦的滅亡,都是內(nèi)部原因造成的,見解極為深刻。

解析]C項,“寄予了作者一定的同情“錯。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16題。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

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

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

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習(xí)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主人質(zhì)必控事秦我抱薪熬木薪丕盡久不及

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

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

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

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厥谷龂鲪?/p>

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事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判:決定,確定

B.始速禍焉速:招致

C.阿使三國各愛其地向:假如

D.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當(dāng):當(dāng)……時候

量D

解析D項,當(dāng):如果。

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B.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C.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D.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蠲A

蘸明“此言”作“得之”的主語,排除C、D兩項;“救火”是動詞,在句中應(yīng)作謂語成分,排除B項。

1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引用古人的話,以“抱薪救火”為例證,說明以地事秦必然導(dǎo)致滅亡的嚴重后果。

B.選文以齊、燕、趙三國滅亡的進程,具體論證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道理。

C.這兩段文字體現(xiàn)了蘇洵文章的特點:行文縱橫恣肆,氣勢逼人;語言樸素簡勁,富有表現(xiàn)力。

D.兩段文字均采用對比論證及事實論證的方法,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發(fā)人深思,令人警醒。

海B

解析|B項,應(yīng)是具體論證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道理。

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參考答案卜)那么,秦國最大的欲望,六國諸侯最大的憂患,的確不在戰(zhàn)爭了。(2)況且,燕、趙兩

國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guī)缀跸麥绺蓛舻臅r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zhàn)敗而滅亡,

實在是不得已的。

|解析[注意“固”“革滅”“智力”“誠”等詞語的翻譯。

時作業(yè)

建議用時:40分鐘實際用時:分鐘

滿分:44分實際得分:分

一、課外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卜4題。

辨奸論(節(jié)選)

蘇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fēng),礎(chǔ)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

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她可口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肮陉栆姳R

杞日:“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

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怪①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

至讓2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xué)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

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生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

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fù)出,而陰賊險狠,

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瀚。此人之

至情也。今也不然,衣邑虐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母》《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

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②,豎刁、易牙、開方是也。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

愿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g|①性(zhi):嫉妒,忌恨。②慝候):奸邪、邪惡。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B.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C.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D.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物B

庭畫注意句中的“者”“而""其’'的虛詞的標(biāo)志作用。正確標(biāo)點為: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

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陰陽”,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聯(lián)系的大自然現(xiàn)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等。

B.“公”,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先秦時稱諸侯為“公”,后來多稱謂有官位、有身份的人。

C.“臣虜”,古代對地位差、身份低的人的稱呼。原指“臣仆、俘虜”之意,后來也指“奴役”。

D.“《詩》”,《詩經(jīng)》廣《書》”,《尚書》。都是儒家的經(jīng)書,和《禮記》《周易》《論語》合

稱“五經(jīng)

函D

解析|D項,“《論語》”應(yīng)為“《春秋》

3.(對應(yīng)訓(xùn)練)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蘇洵認為事理有其必然性,只要冷靜地觀察,就能“見微而知著”。

B.蘇洵引例以說明山濤、郭子儀善于見微知著,認為山、郭之言得以證實是有一定必然性的。

C.文中“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一句,說明了某些偽君子、兩面派的特點。

D.作者認為“今有人”比王衍、盧杞的危害更大,因為“他”行事不近人情,但名聲很大,一定會得

到重用,這將給天下帶來更大的禍患。

答案B

解桐B項,蘇洵認為“山、郭之言得以證實”有偶然性,這就是晉惠帝、唐德宗的“鄙暗”,使王衍、

盧杞得以逞其奸。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2)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

慘考答案1(1)事物的發(fā)展必定會有一定的結(jié)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該如此的規(guī)律。只有天下最冷

靜客觀的人,才能看到細微的變化而預(yù)知它顯著的將來。

(2)假使晉朝當(dāng)時沒有惠帝這個昏君,哪怕僅是一個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個王衍,又怎

能把天下搞亂呢?

解析|注意“然”“微”“著”“衍”“亂”等詞的翻譯。

委避理事物的發(fā)展必定會有一定的結(jié)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該如此的規(guī)律。只有天下最

冷靜客觀的人,才能看到細微的變化而預(yù)知它顯著的將來。月亮周圍如果出現(xiàn)光圈,預(yù)示著將

要刮風(fēng);柱子的基石如果潮濕了,預(yù)示著將要下雨,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至于)世間人與事的

發(fā)展變化,常理和形勢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也是抽象渺茫而難以理解,千變?nèi)f化而不可預(yù)測的,(但)

怎能與天地陰陽之事相比?而即使是賢能的人對此也有所不解,這是什么緣故呢?這是由于愛

憎攪亂了他們的思想,利害改變了他們的行動啊!從前,山濤見到王衍,就說:'(將來)貽害天下百

姓的,一定是這個人。'‘汾陽王郭子儀見到盧杞,就說:“這個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孫就會被他殺得

一個不留!”今天分析起來,那道理確實是可以預(yù)見到的。但是按我的觀點來看,王衍這個人,在

容貌和談吐方面,確實具備了欺世盜名的條件。然而,他不忌妒、不妄求,只是隨波逐流。假使

晉朝當(dāng)時沒有惠帝這個昏君,哪怕僅是一個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個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

亂呢?盧杞的奸險,固然足以敗壞國家,但是(他)不學(xué)無術(shù),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談不足以欺世,如

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會得到重用呢?由此說來,山、郭二公對王、盧二人的預(yù)

言,也可能未必有那樣的結(jié)果!現(xiàn)在有個人,口中背誦著孔子、老子的話,親身實踐著伯夷、叔

齊的行為,招納一些好名譽、不得志的士人,共同制造輿論,自我標(biāo)榜,把自己說成是顏淵再世、

孟軻復(fù)生,而實際上卻居心叵測、陰險狠毒,與一般人的旨趣不同。這是王衍、盧杞的伎倆合

成一個人了。這種人造成的禍害,怎么能夠說得盡呢?面孔臟了不忘擦洗,衣服臟了不忘浣洗,

這本是人之常情。現(xiàn)在(這個人)卻不然,穿奴仆的衣服,吃豬狗的食物,像囚徒一樣蓬亂著頭發(fā),

像居喪孝子那樣灰塵滿面,卻大談(神圣的)《詩》《書》,這難道是他的真實情感嗎?凡是做事

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成為大奸大惡(的人)的,豎刁、易牙、開方就是這樣的人。用蓋世的

好名聲,來掩蓋他尚未形成的禍患。雖然有想把國家治理好的君主,愛好賢才的宰相,還是會舉

薦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為天下的禍患,將是必然而沒有疑問的,這就不只是和王、盧二人

所能相提并論的了。

二'語言文字運用(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題。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許多奏章極負盛名,其中被譽為“清代第一奏折”的《三習(xí)一弊疏》

是御史孫嘉滄提出的。所謂“三習(xí)”,是說人為官時間久了,不由自主地生出三個

壞習(xí)慣,即耳習(xí)、目習(xí)和心習(xí)。孫嘉渝還詳細分析了“三習(xí)”的養(yǎng)成過程。耳習(xí)

一開始時只是不喜歡別人有不同意見,后來便逐步發(fā)展成不順耳的話也不愛聽,最后連討好

的話說得水平不高都不行。目習(xí)——剛開始是排斥不禮貌的人,而后討厭那些對自己

的,再后來連對自己尊敬但不會辦事的,都覺得厭煩了。心習(xí)——原本認真地工作,可時間一長,

便不再嚴格要求自己,再后來不管自己有什么想法,都—了,不允許有不同的意見

產(chǎn)生?!耙槐住?喜小人而厭君子是也,就是“三習(xí)”的惡果。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彪S著曾持續(xù)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衰亡.已成為歷史過

客塵埃落定的歷代中國王朝興衰史亦不能改變,它們都能給人啟迪,給人智慧。

5.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分)

A.往往日久年深敬若神明自命不凡

B.常常日久年深敬若神明自命不凡

C.常常日積月累敬而遠之自以為是

D.往往日積月累敬而遠之自以為是

塞口

回畫-往往”表示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臉,某種事情在一定條件下時常存在或經(jīng)常發(fā)生,常用來說明有

一定規(guī)律性的事情。用“往往”的時候,句子中要說明重復(fù)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其他情況、條件和

結(jié)果。“常?!北硎臼虑榈陌l(fā)生不止一次,而且時間相隔不久。根據(jù)語境應(yīng)用“往往”,排除B、C

兩項。日積月累:長時間地積累。日久年深:日子長,時間久。根據(jù)語境應(yīng)用“日積月累”。敬而

遠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敬若神明:像敬重神一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