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街、天星街道路改建工程-道路工程設計說明_第1頁
南溪街、天星街道路改建工程-道路工程設計說明_第2頁
南溪街、天星街道路改建工程-道路工程設計說明_第3頁
南溪街、天星街道路改建工程-道路工程設計說明_第4頁
南溪街、天星街道路改建工程-道路工程設計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溪街、天星街道路改建工程道路工程設計說明目錄103501工程概述 道路工程設計說明1工程概述1.1項目背景1.2.工程概述本工程為新都區(qū)新繁街道南溪街、天星街道路改建工程,包含兩條道路即南溪街、天星街。其中南溪街位于新繁街道南溪苑南側,道路起于繁崇路交叉路口(X=42335.455,Y=14289.543),路線東西走向呈“一”型,終點止于小南街交叉路口(X=42388.972,Y=14429.671),道路全長150m。道路寬度為12.4m,為城市支路。天星街起于成彭路交叉路口(X=42729.680,Y=13615.786),路線南北走向呈“一”型,終點止于繁清路交叉路口(X=43105.885,Y=13771.149),道路全長411.267m。車行道寬度為11.0m,人行道寬度2.7~2.5m,為城市支路標準。本工程兩條道路均為既有道路改建工程,改造后均為瀝青路面。1.3設計標準道路等級:城市支路計算行車速度:20km/h路面類型:瀝青混凝土路面標準軸載:BZZ-100交通飽和設計年限:10年路面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瀝青路面5年抗震設防標準: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設計特征周期為0.45s。1.4道路功能定位南溪街作為連接繁崇路和小南街的重要通道,也是南溪苑小區(qū)的重要出入道路;天星街作為連接成彭路和繁清路的重要通道,道路沿線商住密集,解決地區(qū)內交通,以服務功能為主。根據(jù)《成都市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設計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從人群活動及需求出發(fā),通過街道場景構建,將街道打造為承載公園城市魅力宜居生活場景的重要載體。根據(jù)本項目兩側用地以住宅、商業(yè)用地為主導,滿足以服務本地居民的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活服務型商業(yè)為主的街道定義。故本項目道路均為生活型街道。1.5其他需要說明的事項(1)平面、高程系統(tǒng)采用成都市平面坐標系、1985國家高程基準。(2)文件組成1)本次設計按照《市政公用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guī)定》(2013年)編制;2)文件整體進行出圖。2上階段批復執(zhí)行情況2023年07月完成《新都區(qū)新繁街道南溪街、天星街道路改建工程-初步設計》評審工作,并匯總形成《成都市新都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關于為新都區(qū)新繁街道南溪街、天星街道路改建工程初步設計技術審查的批復》文件,于2023年08月16日下發(fā)至各相關單位。根據(jù)初步設計審查的批復意見,初步設計文件深度滿足建設部相關文件編制深度規(guī)定,無違反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內容。初設批復意見及執(zhí)行情況如下:1.按照省市相關文件要求,深化補充“BIM”、“海綿城市”、“建筑工業(yè)化”、“噪聲防治”、“危大工程”等相關設計內容?;貜?:按意見補充BIM,“海綿城市”、“建筑工業(yè)化”、“噪聲防治”、“危大工程”等詳設計說明第14條~20條。道路專業(yè):1.復核路面結構設計使用年限?;貜?:按照《成都市瀝青路面技術導則》第9.1.4條,本工程路面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年。2.復核人行道的鋪裝材料?;貜?:人行道采用天然青石板鋪裝。3.復核圓曲線半徑小于250米處的設計措施。回復3:按意見復核,圓曲線半徑小于250m位置因無條件加寬,故采用限速措施。4.復核道路橫斷面設計內容?;貜?:本次道路橫斷面基本保持現(xiàn)狀不變。5.優(yōu)化“白加黑”施工工藝?;貜?:按意見優(yōu)化施工施工。6.其余審查意見詳見《成都市建設工程初步設計專家審查意見書》。回復6:已按照專家意見補充完善。其他:完善道路交安專項設計并報交警部門進行專項審查?;貜?:按意見完善道路交安設計。補充工程地勘報告?;貜?:由建設單位補充。明確本項目執(zhí)行的工程標準及工程實施范圍?;貜?:本工程道路為城市支路,工程實施范圍在平面圖中已明確。補充既有管線及構筑物等的保護措施說明回復4:按意見補充既有管線及構筑的保護措施,詳設計說明第7.2條。按照成城【2016】95號要求,復核檢查井蓋設計?;貜?:經復核本工程設計的檢查井蓋,滿足文件要求。復核市政消火栓的相關設計?;貜?:本工程為路面改造工程,不涉及給水管道建設,市政消火栓應由產權部門自行復核。復核5G基站是否預留。回復7:本工程為路面改造工程,不涉及智慧燈桿建設。按照交通部門的意見,復核地基承載力要求;按照屬地政府的意見,建議移除原道路樹木?;貜?:原道路行道樹胸徑約15~50cm,樹木長勢茂密,未經的園林部門同意,暫不能移除。3主要編制依據(jù)和相關的規(guī)范標準1)合同規(guī)定的內容和要求;2)《新都區(qū)新繁街道南溪街、天星街道路改建工程項目建議書》3)2023年2月由成都市新都城建勘察測繪有限公司提供《新繁南溪街道路改造工程測量成果圖》(測繪項目編號:QT2023-027A)、《新繁天星街道路改造工程測量成果圖》(測繪項目編號:QT2023-027)4)2023年7月25日成都市新都區(qū)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關于南溪街、天星街意見的涵5)《成都市新都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關于新都區(qū)新繁街道南溪街、天星街道路改建工程方案審查的回函》6)《新都區(qū)新繁街道南溪街、天星街道路改建工程-初步設計(修訂稿)》7)《成都市新都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關于新都區(qū)新繁街道南溪街、天星街道路改建工程方案審查的回函》批[2023]114號。8)《成都市城市規(guī)劃管理技術規(guī)定2022》(市政分冊);9)四川省三達建設工程質量檢測鑒定有限公司2023年7月提供的《成都市新都區(qū)新繁街道辦事處南溪街道路病害檢查報告》、《成都市新都區(qū)新繁街道辦事處天星街道路病害檢查報告》10)《成都市城市規(guī)劃管理技術規(guī)定2022》(市政分冊);11)《成都市城市道路瀝青路面道路結構設計導則》成建委[2012]285號;12)《成都市人行道建設技術導則》成建委[2012]599號;13)《成都市海綿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技術規(guī)定》14)《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成發(fā)辦{2016}30號)15)成建委〔2018〕562號《成都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關于加強成都市道路建設工程噪聲防治工作的通知》;16)新城建(2018)194號及成建委2018〕562號《關于加強城市道路建設工程噪聲防治相關工作的通知》;17)《成都市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18)新都執(zhí)法函〔2022〕549號附件2:成都市果屑箱實施標準圖集與技術指引。19)成都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關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項目設計和審查階段應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有關事宜的通知》(成住建發(fā)【2022】97號)20)其他調查和收集的有關社會經濟、交通運輸及自然條件等資料;21)規(guī)范標準:《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項目規(guī)范》(GB55011—2021)《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2012)(2016年修訂版);《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CJJ193-2012);《城鎮(zhèn)道路路面設計規(guī)范》(CJJ169-2012);《城鎮(zhèn)道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CJJ194-2013);《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項目規(guī)范》(GB55011-2021);《城市道路交通設施設計規(guī)范》(GB50688-2011)2019年版《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guī)范》(GB55019-2021)《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通用規(guī)范》(GB55003-2021)《城鎮(zhèn)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guī)范》(CJJ-2008);《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GB50763-2012);《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2004);《公路工程抗震規(guī)范》(JTGB02-2013);《市政公用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guī)定》(2013年版);以及其它相關現(xiàn)行各種設計規(guī)范、規(guī)程、圖集和相關道路設計圖。4道路現(xiàn)狀分析4.1南溪街現(xiàn)狀:南溪街位于新都區(qū)新繁街道南溪苑南側,起于繁崇路交叉口,止于小南街交叉路口,路線全長150m。(1)道路南溪街道路起點小南街與南溪街交叉口,終點繁崇路與南溪街交叉口,大致東西走向,人行道路全寬度10m,中間設樹池,縱向約6m。全線未設置車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建設現(xiàn)僅可滿足為步行、商業(yè)使用,底層多為商業(yè)鋪面部分住宅入口,街道中間有一排葉榕樹,由于建設時間較長,大樹根系發(fā)達,現(xiàn)已致人行路面裂縫、塊磚松動或基層凸起變形、殘缺等現(xiàn)象,現(xiàn)狀路面情況現(xiàn)狀瀝青路面橫斷面現(xiàn)狀評析:既有路面建設標準低,已大面積出現(xiàn)地面裂縫、塊磚松動或基層凸起變形、殘缺等,無人行道、街道上車輛亂停亂放,已無法滿足正常通行需求,故需要整體提升。(2)景觀綠化街道中間有一排葉榕樹,胸徑均大于30cm,局部路面已被樹根頂破?,F(xiàn)狀評析:行道樹胸徑大長勢茂密,經咨詢相關部門暫無法遷移或砍除,故對其進行保留。(4)地下管線雨水:道路全線埋設有一根DN400砼雨水管,位于道路中線以南0.7m處,由東至西排入小南街雨水管網(wǎng),埋深約1.0m,污水:道路全線埋設有一根DN300砼污水管,位于道路中線以北2.0m處,以樁號K0+080為界分別向東西南側接入小南街和繁崇路污水管網(wǎng)中,埋深約1.3~3.5m,電力:暫未發(fā)現(xiàn)電力通道設施僅有一根直埋路燈電覽線道,位于道路中線以北0.5處,埋深約0.3m。通訊:暫未發(fā)現(xiàn)通訊通道。燃氣:全線有現(xiàn)狀燃氣有一根DN57鋼中壓燃氣管,外掛道路南側建筑上。現(xiàn)狀評析:現(xiàn)狀關心運行正常,維持現(xiàn)狀,保持既有管線(5)附屬設施現(xiàn)狀道路照明道路中間設施有約8m高單挑路燈,路燈工作正?!,F(xiàn)狀路面無地面標線、無相關交通標志牌,無公交車通行,故無公交站臺.無垃圾箱,既有檢查井蓋、雨水口均為需要提升改造。4.2天星街現(xiàn)狀:天星街位于新都區(qū)新繁街道內,起于成彭路交叉口,止于繁清路交叉路口,路線全長411.267m。(1)道路道路位于成都市新都區(qū)新繁街道清白中學對面,起點為繁清路,終點為成彭路,東西走向,道路寬度約20m,混凝土路面,現(xiàn)狀橫斷面組成為:人行道約4.5m+車道11m+人行道約4.5m,局部人行道4.0m+車道11m+人行道2.5m。由于道路使用期較長,目前車行道主要存在線裂、板角斷裂、邊角裂縫、交叉裂縫和破碎板、錯臺、拱脹、唧漿、路框差、沉陷等不良病害?,F(xiàn)狀路面情況現(xiàn)狀橫斷面現(xiàn)狀評析:現(xiàn)狀混凝土路面大面積存在線裂、板角斷裂、邊角裂縫、交叉裂縫和破碎板、錯臺、拱脹、唧漿、路框差、沉陷等不良病害。故需要整體提升。(2)人行道兩側人行道寬約為4.5m,地磚地面大面積村在裂縫、塊磚松動或基層凸起變形、殘缺等病害。該路段人行道出現(xiàn)拱起、地磚破裂現(xiàn)象。有的樹根由于生長旺盛,粗壯的樹根從地磚間冒出地面,有的樹根將人行道地磚拱起,高出地面近20厘米左右,百米人行道路面顯得“波浪起伏”現(xiàn)狀人行道鋪裝現(xiàn)狀圖現(xiàn)狀評析:人行道大面積出現(xiàn)裂縫、塊磚松動或基層凸起變形、殘缺等病害無障礙設施缺失,需整體提升。(3)景觀綠化經現(xiàn)場調查天星街道路兩側人行道邊行道樹主要以香樟樹為主,胸徑20cm~50cm,間距約6m。樹木長勢旺盛,部分樹根頂出路面。樹池邊框突出地面,破損嚴重?,F(xiàn)狀行道樹(4)現(xiàn)狀管網(wǎng)情況雨水:道路右側人行道下埋設一根DN500砼雨水管,左側人行道下埋設有一根DN300砼雨水管,由北至南排入成彭路下雨水溝渠中,埋深約1.0m,污水:車行道埋設有一根DN400砼污水管,位于道路中線以東2.3m處,由南至北排入繁清污水管中,埋深約1.2~2.5m,電力:道路右側人行道生有江城二線10KVDL架空線通訊:道路兩側人行道邊均有TX架空線,樁號K0+320至終點段左側人行道下埋設有300*2006/5TX排管埋深0.8米燃氣:右側人行道外側下埋設有DN57RQ鋼管道埋深0.6米。給水:左側車行道下埋設有DN200JSPE管,埋深0.7米鋼管道?,F(xiàn)狀評析:現(xiàn)狀關心運行正常,維持現(xiàn)狀,保持既有管線,雨污管網(wǎng)若有淤堵情況,采用高壓水槍疏通即可。附屬設施現(xiàn)狀道路照明設置兩側人行道邊間距約8m高單挑路燈,路燈工作正常?,F(xiàn)狀路面地面標線缺失、有獨立式公交車站牌,無公交站臺等設施。人行道垃圾箱破舊,既有檢查井蓋、雨水口均為需要提升改造。5.建設條件5.1沿線自然地理概況5.1.1地理位置本項目位于新都區(qū)新繁街道,其中南溪街位于南溪苑南側,起于繁崇路交叉口,止于小南街交叉路口,路線全長150m;天星街位于起于成彭路交叉口,止于繁清路交叉路口,路線全長411.267m。兩條道路全線為既有路面改造工程。距成都市區(qū)約10公里,沿線路網(wǎng)均以形成,交通十分便利。項目地理位置示意圖5.1.2地形地貌新都位于成都以北16公里,是新都區(qū)委、區(qū)政府所在地,地處成德綿經濟帶、成都北部新城、成都北部商城核心區(qū)域。與成都市青白江區(qū)祥福鎮(zhèn)、彌牟鎮(zhèn)接壤,與新都區(qū)泰興鎮(zhèn)、馬家鎮(zhèn)、斑竹園鎮(zhèn)、軍屯鎮(zhèn)和三河街道相鄰。境內寶光寺、升庵桂湖聞名遐邇,是新都區(qū)僅有的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轄區(qū)交通路網(wǎng)密布,\t"/item/%E6%96%B0%E9%83%BD%E8%A1%97%E9%81%93/_blank"成綿高速公路、成德大件路、成德大道、川陜復線、\t"/item/%E6%96%B0%E9%83%BD%E8%A1%97%E9%81%93/_blank"寶成鐵路穿境而過。5.1.3氣象、水文(1)氣象氣象特征:成都地區(qū)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少冰雪。根據(jù)成都氣象臺觀測資料,成都地區(qū)的氣象指標如下:1)氣溫:多年平均氣溫16.2℃,極端最高氣溫40.0℃,極端最低氣溫-5.9℃。2)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000mm之間,多集中于夏季,7、8月份易形成暴雨天氣,最大日降水量為262.7mm。6~9月為豐水期,1~3月為枯水期,其余月份為平水期。3)蒸發(fā)量:多年平均蒸發(fā)量1020.5mm。4)相對濕度:多年平均濕度為82%,潮濕系數(shù)0.97。5)日照時間:多年平均為1228.3小時。6)風向與風速:主導風向為NNE向;多年平均風速1.35m/s,最大風速為28.0m/s(NE向),瞬時極大風速為30.0m/s(1961年6月21日)。7)風壓:多年平均風壓140Pa,最大風壓280Pa。(2)水文新都區(qū)內以毗河、青白江為主干河流,為沱江水系的過境河流,亦屬區(qū)間排洪河道性質。河流大致東西向順應平原地勢,比降3-5‰。區(qū)間有錦水河、西江河、楊柳堰、東風渠等大小縱橫交織的引排農灌河渠,均屬都江堰內江灌區(qū)保灌體系,水量常年保障程度較高,水質較好,“水旱從人”,是“天府之國”的腹心地帶。河渠東流總匯于金堂流入沱江。5.1.4區(qū)域地質概況及地震本區(qū)地應力屬等壓力場型,巖層結構較穩(wěn)定,構造運動表現(xiàn)為間歇式下沉,新構造運動及地震均不強烈,屬地殼活動較穩(wěn)定區(qū)。場地及四周附近范圍內目前未發(fā)現(xiàn)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質作用。根據(jù)《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18306-2015),測區(qū)地震基本烈度7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0.45s,組別為第三組。5.2交通設施現(xiàn)狀與規(guī)劃南溪街:(1)繁崇路:南北走向,城市支路,道路紅線寬20m,雙向2車道,與本項目平交。(2)小南街:南北走向,城市支路路,道路紅線寬20m,雙向2車道,與本項目平交。天星街:(1)成彭路:東西走向,二級公路,道路寬30m,雙向4車道,與本項目平交。(2)繁清路:東西走向,城市支路路,道路紅線寬20m,雙向2車道,與本項目平交。5.3沿線環(huán)境敏感區(qū)(點)分布及對項目建設的影響項目主要位于既有城市區(qū)域,屬非污染類的項目,不涉及水源保護區(qū)、風景名勝區(qū)等敏感區(qū)域。項目區(qū)域居民住宅較多,施工期和運營期項目作業(yè)對周邊環(huán)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通過采取有針對性的污染防治措施及加強施工期與營運期管理等,不利影響可以得到較好控制。施工過程中對環(huán)境的影響較小,通過采取有針對性的污染防治措施及加強施工期管理等,其影響可以得到緩減或消除。項目建成后,項目區(qū)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社會環(huán)境將得到較大的改善。5.4項目區(qū)域內鐵路、水運、航空、管道等運輸方式對項目的影響項目區(qū)域無鐵路、水運、航空、管道等運輸方式,故對本項目建設無影響。5.5項目功能定位南溪街\天星街均為是該片區(qū)東西北方向重要交通要道,作為城市支路,解決地區(qū)內交通,以服務功能為主。根據(jù)《成都市公園城市街道一體化設計導則》設計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從人群活動及需求出發(fā),通過街道場景構建,將街道打造為承載公園城市魅力宜居生活場景的重要載體。根據(jù)本項目兩側用地以住宅、商業(yè)用地為主導,滿足以服務本地居民的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活服務型商業(yè)為主的街道定義。故本項目道路定義為生活型街道。6工程設計6.1總體設計原則(1)根據(jù)道路使用現(xiàn)狀,結合項目業(yè)主投資,制定相應的實施技術方案,恢復道路使用功能的要求。(2)以“交通先行”戰(zhàn)略為指導,設計中體現(xiàn)“以人為本”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設計理念,使設計具有前瞻性、系統(tǒng)性、先進性、安全性和經濟性。(3)經濟合理的原則在構筑物形式、路面結構選擇、交通設施和市政管道的布設等方面,以相對經濟的工程造價為原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4)總體設計方案應符合規(guī)劃,滿足人車分流,動靜分流,快慢分流等交通功能,從建設、運營、養(yǎng)護、管理等方面認真做好總體規(guī)劃設計。(5)重視交通組織設計,合理布置交叉口節(jié)點方案。滿足各類型交通出行需要,應與區(qū)域內道路網(wǎng)有較好的連接,對重要的交通樞紐點應設置較強的交通設施來滿足交通功能,避免交通阻塞點的產生(6)貫徹全過程“動態(tài)設計”的設計理念,靈活運用技術標準,采取合理的技術指標,盡量降低道路建設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7)本項目應充分考慮已建工程,在堅持設計標準的前提下,盡量利用已建工程、減少廢棄工程、注重環(huán)境保護,達到工程建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環(huán)境保護的協(xié)調統(tǒng)一。(8)建設標準與功能定位相適應,力求標準的一致性。(9)提高道路行駛安全性和路面行車舒適度,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以及道路整體的景觀效果。6.2工程范圍及規(guī)模南溪街起于繁崇路交叉路口(X=42335.455,Y=14289.543),路線呈“一”型,終點止于小南街交叉路口(X=42388.972,Y=14429.671),道路全長150m。道路兩側均為居住小區(qū).天星街起于成彭路交叉路口(X=42729.680,Y=13615.786),路線呈“一”型,終點止于繁清路交叉路口(X=43105.885,Y=13771.149),道路全長411.267m。道路兩側均為居住小區(qū).6.3主要建設任務我公司與項目業(yè)主簽訂的設計合同,任務內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通訊工程等專業(yè)設計內容。南溪街:對現(xiàn)狀道路進行梳理,改造車行道并新建人行道。完善交安設施。3、對不符合要求的附屬設施進行補充和更換。天星街:1、破除全線混凝土路面后改建成瀝青砼路并改造人行道2、改造后完善交安設施。3、對不符合要求的附屬設施進行補充和更換4、新建通訊通道。6.4設計標準道路等級:城市支路計算行車速度:20km/h路面類型:瀝青混凝土路面標準軸載:BZZ-100交通飽和設計年限:10年路面結構設計使用年限:5年抗震設防標準: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設計特征周期為0.45s。主要技術指標表項目名稱單位規(guī)范標準本次采用技術指標備注道路名稱南溪街天星街道路等級--城市支路設計速度km/h20、30、4020平曲線不設超高最小半徑m70-設超高一般半徑m40-設超高極限最小半徑m20-平曲線極限最小長度m40-最大縱坡極限值%80.3豎曲線半徑凸型極限最小半徑m100-一般最小半徑m150-10000凹型極限最小半徑m100-一般最小半徑m150-10000最小坡長m6050111.267豎曲線極限最小長度m20-37.062路面標準軸載-BZZ-100BZZ-100抗震設防起點--地震加速度動峰值0.10g;抗震烈度7度最小凈高-車行道4.5m人行道2.5m車行道4.5m人行道2.5m6.5平面和縱斷面設計(1)平面設計南溪街起于繁崇路交叉路口(X=42335.455,Y=14289.543),路線呈“一”型,終點止于小南街交叉路口(X=42388.972,Y=14429.671),道路全長150m。道路兩側均為居住小區(qū).道路全線無平曲線設計。天星街起于成彭路交叉路口(X=42729.680,Y=13615.786),路線呈“一”型,終點止于繁清路交叉路口(X=43105.885,Y=13771.149),道路全長411.267m。道路兩側均為居住小區(qū).道路全線共2處平曲線設計。本工程為道路改建項目,基本不改變原道路路線走向,故道路平面基于現(xiàn)狀道路平面改造。(2)縱斷面設計本項目基本維持原路面縱坡及線型前提下對該項目進行路面改造。道路高程系統(tǒng)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南溪街全線共設置1個變坡點,最小縱坡為0.3%,最小坡長為50m;天星街街全線共設置2個變坡點,最小縱坡為0.3%,最小坡長為140m。6.6橫斷面設計1、南溪街:?現(xiàn)狀情況經調查現(xiàn)狀車行道平均寬度為10.4m,道路兩側各有1米寬街檐。道路中線位置種植有胸徑約20~50cm大黃葛樹,間距約8m,樹木枝繁葉茂。同時現(xiàn)狀路燈也安裝在道路中線位置。10.4南溪街現(xiàn)狀標準橫斷面圖10.4?改造方案受現(xiàn)狀道路中間存在較大行道樹和路燈等情況,本次設計道路實際寬度按照建設單位要求布設橫斷面,路拱橫坡值為1.5%。標準橫斷面如下:1.75m(人行道)+3.7m(車行道)+1.5m(中分帶)+3.7m(車行道)+1.75m(人行道)=12.4m南溪街改造后標準橫斷面圖2、天星街:?現(xiàn)狀情況本次設計道路實際寬度按照建設單位要求布設橫斷面。本項目橫斷面:路拱橫坡值i以現(xiàn)場實際為準?,F(xiàn)狀斷面為2.9~5.2m(人行道)+11.5m(車行道)+2.7~4.7m(人行道)天星街現(xiàn)狀標準橫斷面圖?改造方案本次設計保持車行道寬度不變,同時考慮人行道樹池破舊,樹根起拱等情況,故將人行道原樹池位置改建成1.2m寬綠化帶。改造后標準橫斷面如下:1.7~4.0m(人行道)+1.2m(綠化帶)+11.0m(車行道)+1.2m(綠化帶)+1.5~2.5m(人行道)注,人行道寬度以現(xiàn)狀實際為準。天星街改造標準橫斷面圖6.7交叉口設計因交叉口實施范圍均為路面改造,不對路基結構及標高進行調整,因此本次均不單獨做交叉口豎向設計,交叉口處依照本項目路面結構做法,結合現(xiàn)狀被交路口路面標高做順接。南溪街道路交叉口一覽表序號交叉樁號被交叉道路被交叉道路等級被交叉道路寬度(規(guī)劃寬度)交通組織交叉口形式1K0+000繁崇路城市支路20無組織丁字平面交叉2K0+150小南街城市支路20無組織十字平面交叉天星街道路交叉口一覽表序號交叉樁號被交叉道路被交叉道路等級被交叉道路寬度(規(guī)劃寬度)交通組織交叉口形式1K0+000成彭路二級公路-燈控(既有)十字平面交叉2K0+411.267繁清路城市支路20燈控(既有)十字平面交叉7路基設計7.1一般路基處理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安全經濟、順應自然、與環(huán)境景觀相協(xié)調”的原則,結合國內和本地類似項目的建設經驗進行路基設計,確保路基具有足夠的整體強度及穩(wěn)定性,路基防護注重景觀設計,使道路景觀及綠化與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減少工程建設對沿線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防止水土流失。本工程為既有路面改造工程,因地下管網(wǎng)復雜,埋深較淺而本次改造既有管網(wǎng)不在本次改造范圍內,故本次設計按新建路面結構破處后直接壓實即可。根據(jù)南溪街路面檢測報告,結構層以下圖層較差,故增設50cm天然砂礫石加強層。壓實度不小于93%,路基開挖至加強層底標高后,應對土路基采用輕型觸探儀檢測,地基承載力≥100kpa。天星街開挖碎石墊層底高程后,對路基采用輕型觸探儀檢測,地基承載力≥100kpa若達不到設計要求或存在淤泥,雜填土等情況,采用C15素混凝土換填即可,換填厚度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確定。7.2路基管線保護道路施工前應取得項目周邊或道路影響范圍內空中和地下各管線信息資料,并做好復測標記,與項目施工有沖突的管線,應和管線涉及的各相關部門共同協(xié)商處理措施,有條件的盡量進行遷改,對各遷改的管線應進行保護,管線保護應取得管線主管部門許可及施工保護要求,無具體要求,車行道管線按照設計圖DL-12《既有管線路面加固圖》做法對混凝土板進行加固,同時起到保護既有管線的作用做好地面警示及標識。相交道路路口地下管線復雜,具體實施方案最終根據(jù)路口開挖情況選擇。7.3取土及棄土項目取土、棄土應結合現(xiàn)場情況,以建設方核實為準。遵循環(huán)保及節(jié)約用地原則,并保證取土料符合要求。根據(jù)地勘資料,項目挖方基本為雜填土等,填方宜采用天然級配較好的砂卵石。合理選擇棄土方案和場址位置,當棄方量較少時,一般在低洼地帶就近廢棄,盡量少占良田好地;當棄方量較大時,可選擇廢棄的取土坑集中廢棄。并根據(jù)需要設置完善的地表排水和防護措施,以確保水土不流失;并恢復原環(huán)境自然植被面。棄土方案和場址位置最終以建設單位指定或當?shù)叵嚓P部門要求為準。8路面結構設計8.1現(xiàn)狀路面現(xiàn)狀調查及評價(1)主要技術標準①道路等級:城市支路②交通等級:輕型交通③標準軸載:BZZ-100④路面類型:瀝青混凝土路面⑤設計使用年限:5年。(2)瀝青路面使用性能氣候分區(qū)根據(jù)項目所處地理位置,本項目氣候分區(qū)為:1-4-2。既有道路路面狀況現(xiàn)狀經調查詢問,兩條道路最初修建時間不詳,整個道路未進行重大改造。?南溪街根據(jù)四川省三達建設工程質量檢測鑒定有限公司2023年7月提供的《成都市新都區(qū)新繁街道辦事處南溪街道路病害檢查報告》南溪街現(xiàn)狀路面結構類型為12mm厚地面磚+30mm厚水泥砂漿+100mm混凝土墊層+200mm建渣墊層。人行道平整度評估人行道質量為A、D等級;人行道損壞狀況的評估指標FCI為D等級;路面養(yǎng)護對策采取大修或改擴建?,F(xiàn)狀路面結構其他路面技術狀況各分項指標檢測結果如下:1、道路平整度編號取點樁號位置三米直尺讀數(shù)(mm)平均值(mm)最大值(mm)標準差σ123456789101K0+020~K0+129右32082015111567811.3205.362K0+020~K0+128左3434334545445.49平整度標準值(mm)檢測尺數(shù)20不合格檢測尺數(shù)15合格率(%)25%2人行道損壞狀況評估標準;路面損壞狀況PCI=48.15,判斷為D級。3、無障礙評估根據(jù)《四川省城市道路橋梁隧道安全檢測技術導則》2020版第8.1.11條人行道檢測時應進行無障礙評估:無障礙設施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檢測中的無障礙評估主要集中在緣石坡道和盲道部分,對人行道上緣石坡道和盲道體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評估。具體技術指標要求見現(xiàn)行的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無障礙設施違背規(guī)范技術指標要求的評估為不合格,符合要求的則評估為合格。經檢查:1)人行道上緣石坡道:無,不滿足《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GB50763—2012第3.1款及《成都市人行道建設技術導則》(2011年版)第4.6條無障礙設施。2)盲道:無,不滿足《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GB50763—2012第3.2款及《成都市人行道建設技術導則》(2011年版)第4.6條無障礙設施綜上所述:南溪街無障礙評估為不合格。評估結果本次人行道鋪裝技術狀況評價指標評價等級及路面損壞檢測情況來看,人行道路工程路面損壞狀況較多,損壞類型主要包括:裂縫、塊磚松動或基層凸起變形、殘缺等。路面結構處于臨界狀態(tài),為滿足規(guī)劃和提升城市形象,確保道路工程的完好性。根據(jù)《四川省城市道路橋梁隧道安全檢測技術導則》2020版第8.1.9條、第8.1.10條對人行道鋪裝技術狀況評價評估結果及《城鎮(zhèn)道路養(yǎng)護技術規(guī)范》CJJ36-2016第4.6.4條人行道養(yǎng)護對策規(guī)定。人行道養(yǎng)護對策FCI評估等級ABCD人行道平整度評估等級ABCD養(yǎng)護對策保養(yǎng)小修保養(yǎng)小修或中修中修或局部大修大修或改擴建工程養(yǎng)護對策保養(yǎng)小修保養(yǎng)小修或中修中修或局部大修大修或改擴建工程道路工程的路面應根據(jù)檢測評價結果:人行道平整度評估等級為左A,右級,F(xiàn)CI評估等級為D級,無障礙為不合格,需采取大修或改擴建工程,根據(jù)規(guī)劃要求有條件改造為城市道路。?天星街根據(jù)四川省三達建設工程質量檢測鑒定有限公司2023年7月提供的《成都市新都區(qū)新繁街道辦事處天星街道路病害檢查報告》天星街現(xiàn)狀路面結構類型為混凝土路面,結構層為15cm厚混凝土面層+20cm厚5%水泥穩(wěn)定碎石+20砂石路基+土基。人行道:5cm人行道磚+3cm水泥砂漿+10cm混凝土墊層+土基。道路路面綜合評價PQI等級為“C”;路面的破損狀況PCI等級評價為“B”;路面行駛質量指數(shù)RQI評價結果為“C”;路面結構強度評價結果為“不足”。人行道FCI評估等級等級為“D”;人行道平整度評估等級為“D”;無障礙評定為不合格。結論為車行道可采取保養(yǎng)小修或中修,局部重建,有條件執(zhí)行現(xiàn)行道路設計標準進行大修或改擴建工程。人行道須采取大修或改擴建工程?,F(xiàn)狀既有混凝土路面(4)樁號K0+240~K0+349.091段為既有水泥砼路面路面便道,混凝土板破損嚴重,坑洼。1、路面彎沉(路面結構強度)檢測結果根據(jù)《城鎮(zhèn)道路養(yǎng)護技術規(guī)范》CJJ36-2016第4.3.9條結構強度檢測宜以路面回彈彎沉值表示。路面結構強度是道路技術性能的重要參數(shù)之一,相應的評價指標為路表回彈彎沉值,本項目采用5.4m貝克曼梁彎沉儀檢測,標準BZZ-100。(1)路基路面彎沉試驗檢測記錄表(貝克曼梁):樁號左側(0.01mm)右側(0.01mm)初讀數(shù)終讀數(shù)回彈彎沉初讀數(shù)終讀數(shù)回彈彎沉K0+00043342982292282K0+0207787554628226044K0+0405515255227624660K0+06031825911834232240K0+0804524324038536050K0+1004904615838034668K0+1201931783046643856K0+1405395115622720152K0+1605104884444741760K0+1803793594047044942K0+2004804623656354536K0+2202232092865362066K0+2404404057062258966K0+2608207955049446950K0+2805965773846042766K0+3005955891222819076K0+3205995715647945940注:依據(jù)《公路路基路面現(xiàn)場測試規(guī)程》JTG3450-2019BZZ-100保證率系數(shù)Za1.645路基干燥,設計彎沉27,經計算標準差21.033,彎沉平均值48.71彎沉代表值83.31(2)彎沉檢測結果:序號樁號范圍抽測點數(shù)平均彎沉標準差代表彎沉(0.01mm)1K0+000~K0+3203448.7121.03383.31注:代表彎沉83.31大于原設計車道設計容許彎沉值2、路面損壞狀況PCI=73.58,判斷為B級。3、路面結構調查、檢測:對于半剛性基層道路而言,道路結構層承載力是體現(xiàn)路面強度的重要指標,它與行車作用下路面的實際工作狀態(tài)有著很好的相關性,為判定路面病害成因及破壞程度提供了依據(jù)。實測路面彎沉的大小取決于路基及道路結構層的整體強度和厚度,通過這些測值能夠表明路面強度的狀況及相對差異,反映出結構層位病害弱點的所在;道路水泥砼段總體構層承載力,路面結構強度評價須結合路表回彈彎沉值和交通量等級共同確定,該路預計交通量在“輕”等級,對應《城鎮(zhèn)道路養(yǎng)護技術規(guī)范》CJJ36-2016表4.5.4-1進行評價:機動車路面、裂縫、破裂、沉陷、修補面積較多,綜合評定路面狀況一般。結論:本道路為支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行駛質量評價應根據(jù)RQI、IRI或平整度標準差(σ),經計算標準差σ=3.98~5.82,城鎮(zhèn)道路路面行駛質量為C等級。5、人行道平整度評估人行道平整度評估標準評估指標ABCD平整度標準差σ(mm)【0,6.00】(6.00,7.00】(7.00,8.00】(8.00,10.00】間隙度平均值(mm)【0,5.00】(5.00,6.00】(6.00,7.00】(7.00,10.00】結論評估指標為D人行道?路面損壞狀況PCI=47.67,判斷為D級。7、無障礙評估根據(jù)《四川省城市道路橋梁隧道安全檢測技術導則》2020版第8.1.11條人行道檢測時應進行無障礙評估:無障礙設施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檢測中的無障礙評估主要集中在緣石坡道和盲道部分,對人行道上緣石坡道和盲道體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評估。具體技術指標要求見現(xiàn)行的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無障礙設施違背規(guī)范技術指標要求的評估為不合格,符合要求的則評估為合格。經檢查:1)人行道上緣石坡道:無,不滿足《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GB50763—2012第3.1款及《成都市人行道建設技術導則》(2011年版)第4.6條無障礙設施。2)盲道:無,不滿足《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GB50763—2012第3.2款及《成都市人行道建設技術導則》(2011年版)第4.6條無障礙設施綜上所述:無障礙評估為不合格8、人行道鋪裝技術狀況評估結果本次人行道鋪裝技術狀況評價指標評價等級及路面損壞檢測情況來看,人行道路工程路面損壞狀況較多,損壞類型主要包括:裂縫、塊磚松動或基層凸起變形、殘缺等。路面結構處于臨界狀態(tài),為滿足規(guī)劃和提升城市形象,確保道路工程的完好性。根據(jù)《四川省城市道路橋梁隧道安全檢測技術導則》2020版第8.1.9條、第8.1.10條對人行道鋪裝技術狀況評價評估結果及《城鎮(zhèn)道路養(yǎng)護技術規(guī)范》CJJ36-2016第4.6.4條人行道養(yǎng)護對策規(guī)定。人行道養(yǎng)護對策FCI評估等級ABCD人行道平整度評估等級ABCD養(yǎng)護對策保養(yǎng)小修保養(yǎng)小修或中修中修或局部大修大修或改擴建工程養(yǎng)護對策保養(yǎng)小修保養(yǎng)小修或中修中修或局部大修大修或改擴建工程道路工程的路面應根據(jù)檢測評價結果:人行道平整度評估等級為左A,右級,F(xiàn)CI評估等級為D級,無障礙為不合格,需采取大修或改擴建工程。9、道路養(yǎng)護對策從本次道路狀況檢測結果來看,平整度、行駛質量、路面破損狀況和綜合評定指標評價等級,結合路面損壞和檢測情況來看,道路工程路面損壞狀況較多,砼損壞類型主要包括:邊角剝落,坑洞、錯臺、唧漿、路框差、沉陷、線裂、修補較多(觀感差)等。路面結構承載力處于不足狀態(tài),為了在交通流量劇增和汽車軸載日益重型化的情況下,確保道路工程的完好關觀性。根據(jù)《四川省城市道路橋梁隧道安全檢測技術導則》2020版第9.0.7水泥混凝土路面養(yǎng)護對策的規(guī)定:水泥混凝土路面養(yǎng)護對策PCI評估等級ABCDRQI評估等級ABCD養(yǎng)護對策保養(yǎng)小修保養(yǎng)小修或中修中修或局部大修大修或改擴建工程人行道養(yǎng)護對策FCI評估等級ABCD人行道平整度評估等級ABCD養(yǎng)護對策保養(yǎng)小修保養(yǎng)小修或中修中修或局部大修大修或改擴建工程養(yǎng)護對策保養(yǎng)小修保養(yǎng)小修或中修中修或局部大修大修或改擴建工程道路工程的路面應根據(jù)檢測評價結果:車行道可采取中修或局部大修,部分缺失(建房退讓紅線)重建,有條件執(zhí)行現(xiàn)行道路設計標準進行大修或改擴建工程。人行道須采取大修或改擴建工程。本次設計根據(jù)就檢測報告本工程為道路改建工程。8.2路面結構設計8.2.1車行道路面結構設計根據(jù)本項目檢測報告結果,現(xiàn)狀路面綜合評價指數(shù)(PQI)和路面狀況指數(shù)(PCI)均為不合格,行駛質量指數(shù)(RQI)、結構強度(PSSI)、抗滑能力(TD)也不滿足均能滿足使用要求。本次設計采用全部拆除既有路面結構層后新建路面結構層。1)車行道路面結構設計:根據(jù)本項目特點地下管網(wǎng)復雜,道路兩側建筑物老舊,不宜大挖大填,不宜采用大型機械過度碾壓。為了保護既有管線和減小對周邊建筑的影響,本次設計采用“白加黑”路面形式設計:車行道路面設計厚度(cm)上面層:細粒式SBS改性瀝青混凝土(AC-13C)4.0粘層:乳化瀝青粘層油(用量0.3~0.6L/m)-下面層:中粒式普通瀝青混凝土(AC-20C))6.0應力吸收層:1cmSAMI橡膠瀝青1.0粘層:乳化瀝青粘層油(用量0.3~0.6L/m)-基層:C30水泥砼20墊層:級配碎石15總厚度468.2.2瀝青混凝土原料及配合料設計要求路面結構層技術指標控制。①水泥混凝土基層的強度以28d齡期的彎拉強度控制≥4.5MPa;=2\*GB3②瀝青混凝土壓實度(馬歇爾試驗):不小于96%。各材料選用及施工要求應按照《城鎮(zhèn)道路路面設計規(guī)范》、《城鎮(zhèn)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guī)范》、《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guī)范》、《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guī)范》、《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等執(zhí)行。必須在規(guī)模大、質量有保證的石料廠采購符合要求的各種集料。瀝青、成品改性劑材料均需要產品質量檢驗證書,同時在送甲方、監(jiān)理、設計等各部門備案后方可使用。相關指標應滿足《城鎮(zhèn)道路路面設計規(guī)范》(CJJ169-2012)、《城鎮(zhèn)道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CJJ194-2013)、《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2004)中的要求。1、瀝青混凝所用的基質瀝青采用普通70號A級道路石油瀝青,所用瀝青指標應符合下表的要求:石油瀝青技術指標要求項目單位技術指標試驗法針入度25℃(25。C,100g,5s)0.1mm60~80T0604-2011針入度指數(shù)PI--1.5~+1.0T0604-2011軟化點(R&B)不小于℃46T0606-201160℃動力粘度不小于Pa·s180T0620-200010℃延度不小于cm15T0605-201115℃延度不小于cm100T0605-2011蠟含量(蒸餾法)不大于%2.2T0615-2011閃點不小于℃260T0611-20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2011質量變化不大于%±0.8T0609-2011殘留針入度比不小于%57T0604-2011殘留延度(10℃)不小于cm8T0605-2011相對密度(25℃/25℃)-實測T0603-2011細粒式SBS改性瀝青混凝土(AC-13C),瀝青采用4%SBS改性瀝青(96%A級70號石油瀝青+4%SBS改性劑)。其中4%SBS改性瀝青采用成品改性瀝青或移動式改性瀝青生產設備和技術在瀝青拌合廠制備生產。瀝青中改性劑劑量以內摻法計量為準,即4%SBS+96%的基質瀝青。改性瀝青采用SBSI-D級成品改性瀝青。若采用移動式道路改性瀝青生產設備和技術在瀝青砼拌合廠現(xiàn)場制備生產,隨產隨用,需要短時的貯存時,應添加穩(wěn)定劑以保證在貯存時間有關要求進行。SBS改性瀝青技術指標要求項目技術指標試驗法針入度25℃(0.1mm)最小40~60T0604-2011延度5℃(cm)最小20T0605-2011軟化點(℃)最小60T0606-2011運動粘度135℃(Pa·S)最大3T0625-2000閃點(℃)最小230T0611-2011溶解度(%)最小99T0607-2011離析,軟化點(℃)差最大2.5T0661-2011彈性恢復25℃(%)最小75T0662-2000RTFOT后殘留物質量損失(%)最大±1.0T0610-2011針入度比25℃(%)最小65T0604-2011延度5℃(cm)最小15T0605-2011注:實驗法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公路工程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試驗規(guī)程》JTGE20-2011。3、、集料設計要求(1)、粗集料粗集料質量應符合《城鎮(zhèn)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guī)范》(GJJ1-2008)第8.1.7條規(guī)定要求。瀝青面層粗集料應潔凈、干燥、表面粗糙、無風化、無雜質,具有足夠的強度、耐磨耗性。粗集料應具有良好的顆粒形狀,不宜采用顎式破碎機加工。路面抗滑表層粗集料應選用堅硬、耐磨、抗沖擊力好的玄武巖碎石集料。應對瀝青的粘附性和瀝青混合料的水穩(wěn)定性進行檢驗,如不符合要求時,可采用摻加部分消石灰或水泥代替石粉等措施。必要時可同時摻加耐熱、耐水、長期性能好的抗剝落劑,摻入量由試驗確定。集料質量應從源頭抓起,派專人駐集料加工廠,對不合格的集料不得裝車、裝船,對進場粗集料嚴格按有關規(guī)定進行檢查。粗集料質量技術要求表指標單位要求試驗方法磨光值≥PSV40T0321-2005*壓碎值≤%26T0316-2005*洛杉磯磨耗損失≤%28T0317-2005針片狀顆粒含量(混合料)≤%15T0312-2005對瀝青的粘附性≥級4T0616-1993表觀相對密度≥-2.6T0304-2005軟弱顆粒含量≤%3T0320-2000水洗法小于0.075mm的顆粒含量≤%1T0310-2005吸水率≤%2T0304-2005具有一定數(shù)量破碎面顆粒的含量1個及以上破碎面≥%90T0346-20052個及以上破碎面≥%80注:對于帶“*”各項的指標要求,原材料及經過200℃高溫處理后都必須滿足要求。(2)、細集料瀝青面層采用的細集料應潔凈、干燥、無風化、無雜質。其顆粒級配和質量應符合《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2004)4.9節(jié)中的要求。本項目細集料均采用經加工后的機制砂,可從項目區(qū)周邊砂石料場購買或拌合站自行加工。細集料技術要求應滿足下表要求:細集料質量技術要求表技術指標單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表觀密度-≥2.5T0328-2005堅固度(≥0.3mm部分)%≤12T0340-2005砂當量%≥60T0334-2005亞甲藍值g/kg≤25T0346-2005棱角性(流動時間)s≥30T0345-2005含泥量(水洗法<0.075mm的含量≥)s≤3T0333-2000瀝青混合料用細集料規(guī)格要求表規(guī)格公稱粒徑(mm)水洗法通過各個篩分孔的質量百分率(%)4.752.30.150.075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3)填料必須采用石灰石等堿性巖石磨細得到的礦粉,原石料中的泥土雜質必須除凈,礦粉要求干燥、潔凈,能從填料倉自由流出。填料中嚴禁摻加拌和機或碎石機除塵裝置回收的粉塵。為減少粉塵的排出量,在軋制機制砂及碎石時,應采用潔凈的塊狀石料加工,并調整好碎石機工藝,盡可能減少粉塵的排出量。礦粉必須貯放在室內,被雨淋濕的和已結塊的礦粉不得使用。礦粉質量應符合下表的要求。礦粉必須貯放在室內,被雨淋濕的和已結塊的礦粉不得使用。瀝青混合料礦粉技術要求指標要求實驗方法表觀密度(t/m3)≥2.45T0352-2000含水量(%)≥1T0332-2005顆粒范圍<0.6mm(%)100T0351-2000<0.15mm(%)90~100T0351-2000<0.075mm(%)70~100T0351-2000親水系數(shù)<1T0353-2000塑性指數(shù)(%)<4T0354-2000加熱安定性實測記錄T0355-2000(4)抗剝落劑為保證瀝青與集料間粘結力,提高抗水損害能力,要求摻加抗剝落劑,抗剝落劑應采用:性能優(yōu)良、穩(wěn)定、持久、且施工易于操作,加入后瀝青與集料的粘結力應達到5級。瀝青中加入抗剝落劑后(堿性巖石建議采用2%的水泥作為抗剝落劑取代等量的礦粉,或試驗確定礦粉取代量,酸性巖石建議采用石油化工產品瀝青抗剝落劑。),應進行一定程度老化(薄膜烘箱中加熱96小時,有條件時可在壓力老化儀PAV中,然后進行水煮法粘附性試驗,粘附性應達到5級),經過初期老化后的混合料須進行浸水馬歇爾試驗、凍融劈裂試驗。如果承包人的拌和設備有兩套礦粉倉及計量系統(tǒng),且有工廠化生產的消石灰粉來源也可選用摻加消石灰粉提高瀝青混合料的抗水損害性能。消石灰粉的細度應滿足礦粉要求。摻量由配合比設計及各項性能驗證指標試驗確定。AC-13C混合料設計: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應嚴格按照目標配合比、生產配合比、生產配合比驗證三個設計階段確定混合料的配合比。礦料級配組成及混合料的各項性能指標應滿足下表的要求。AC-13C級配范圍表級配類型通過下列篩孔(方篩孔,mm)的質量百分率(%)26.519.016.052.30.150.075AC-13C10090-10060-8030-5320-4015-3010-237-185-124-8混合料AC-13C馬歇爾試驗配合比設計的技術要求見下表。改性瀝青AC-13C混合料技術指標表試驗項目改性AC-13C馬歇爾試件擊實次數(shù)(次)雙面各擊75穩(wěn)定度(KN)不小于8流值(0.1mm)20~40空隙率(%)3~5瀝青飽和度(%)65~80礦料間隙率(%)空隙率為3%時,(%)不小于13礦料間隙率(%)空隙率為4%時,(%)不小于14礦料間隙率(%)空隙率為5%時,(%)不小于15殘留穩(wěn)定度(48h)(%)不小于85凍融劈裂強度(%)不小于80動穩(wěn)定度(次/mm)不小于2800路面空隙率(%)不大于7路面滲水指標ml/min≤120ml/min-10°彎曲試驗破壞應變(με)不小于2500瀝青與石料粘附性(級)不低于5路面宏觀構造深度(mm)不小于0.60橫向力系數(shù)≥54注:采用馬歇爾方法進行混合料配合比設計步驟:①混合料的體積參數(shù)必須滿足上表的要求;②由最大實測密度、穩(wěn)定度及期望的目標空隙率確定一最佳用油量范圍;③采用車轍試驗及浸水飛散損失、凍融劈裂試驗(試件的成型空隙控制在7%±1%)對馬歇爾混合料配合比進行驗證。如驗證不合格,應調整結合料用量或調整級配組成;④中粒式改性瀝青混凝土AC-20C參照執(zhí)行。⑤橫向力系數(shù)SFC60――用橫向力系數(shù)測試車,在60km/h±1km/h車速下測得橫向力系數(shù)。⑥路面宏觀構造深度TD(mm)――用鋪砂法測定。(5)、抗滑性能指標抗滑性能指標:以橫向力系數(shù)測試車在(60±1)km/h車速下測得的橫向力系數(shù)(SFC60)和構造深度(TD)為主,在交工驗收前或開放一年之內(除冬季外)測試的路面抗滑性能指標應符合下表10的技術要求:竣工驗收值橫向力系數(shù)SFC60構造深度TD(mm)≥54≥0.558.2.4密級配中粒式瀝青砼AC-20C必須在規(guī)模大、質量有保證的石料廠采購符合要求的各種集料。瀝青、成品改性劑材料均需要產品質量檢驗證書,同時在送甲方、監(jiān)理、設計等各部門備案后方可使用。相關指標應滿足《城鎮(zhèn)道路路面設計規(guī)范》(CJJ169-2012)、《城鎮(zhèn)道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CJJ194-2013)、《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2004)中的要求。1、瀝青材料:基質瀝青采用普通70號A級道路石油瀝青,2、粗集料:破碎后的粗集料規(guī)格應滿足《城鎮(zhèn)道路路面設計規(guī)范》(CJJ169-2012)5.2.2節(jié)的要求及《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F40-2004)表4.8.3瀝青混合料用粗集料S9和S12規(guī)格的要求,并應分級堆放。AC-20C用于分類的關鍵性篩孔為4.75mm),該關鍵性篩孔通過率小于45%。3、細集料:同改性瀝青混凝土AC-13C細集料的相關要求。4、填料:同改性瀝青混凝土AC-13C填料的相關要求。5、抗剝落劑:同改性瀝青混凝土AC-13C抗剝落劑的相關要求。6、混合料設計:瀝青混凝土的礦料級配組成及技術指標應滿足下表的要求,混合料的設計步驟及方法要求同AC-13C。AC-20C級配范圍表級配類型通過下列篩孔(方篩孔,mm)的質量百分率(%)26.519.016.052.30.150.075AC-20C10090-10074-9062-8250-7032-4622-3616-2810-226-164-123-7瀝青AC-20C混合料技術指標表試驗項目AC-20C馬歇爾試件擊實次數(shù)(次)雙面各擊75穩(wěn)定度(KN)不小于8流值(0.1mm)20~40空隙率(%)3~5瀝青飽和度(%)65~80礦料間隙率(%)空隙率為3%時,(%)不小于13礦料間隙率(%)空隙率為4%時,(%)不小于14礦料間隙率(%)空隙率為5%時,(%)不小于15殘留穩(wěn)定度(48h)(%)不小于85動穩(wěn)定度(次/mm)不小于2800-10°彎曲試驗破壞應變(με)不小于2500瀝青與石料粘附性(級)不低于58.2.5粘層在個瀝青面層之間、新舊瀝青層層間,均應均勻灑布乳化瀝青粘油層。采用快裂的灑布型PCR乳化瀝青。噴灑量一般為0.6L/m2,具體灑布量應根據(jù)試灑后確定。粘層使用瀝青的規(guī)格和質量,應符合《城鎮(zhèn)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guī)范》(CJJ1-2008)的要求,使用粘層瀝青之前應按照《公路工程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試驗規(guī)程》(JTJ052-2000)的方法進行試驗,且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應采用能均勻噴灑、計量準確的智能灑布設備灑布,確保灑布的均勻性,不得過量,不得漏灑。為防止路緣石邊在瀝青混合料碾壓時應壓實度不足而導致路面滲水的情況,施工時要求在路緣石邊80cm增大粘層油的噴灑量,以確保邊緣80cm不滲水為合格。當采用土工布時,瀝青量應相應增大。瀝青溫度在150℃~170℃之間,氣溫低于10℃時不得噴灑粘層油,寒冷季節(jié)施工不得不噴灑時可以分成兩次噴灑。路面潮濕時不得噴灑粘層油,用水洗刷后須待表面干燥后噴灑。乳化瀝青粘層油技術指標要求表指標要求實驗方法粒子電荷陽離子(+)T0653篩上殘留物(1.18mm篩)(%)不大于0.1T0652粘度道路標準粘度C25.3(s)8~20T0621恩格拉粘度E251~6T0622與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積,不小于(%)2/3T0654蒸發(fā)殘留物含量,不小于(%)50T0651針入度(25℃)(0.01mm)45~150T0604延度(15℃),不小于(cm)40T0605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儲存穩(wěn)定性1d,不大于(%)1T06555d,不大于(%)5T0655噴灑的粘層油必須成均勻霧狀,在路面全寬度內均勻分布成一層薄霧,不得有灑花漏空或成條狀,也不得有堆積。噴灑不足的要補灑,噴灑過量處應予刮除。噴灑粘油層油后,嚴禁運料車外的其他車輛和行人通過。粘層油宜在當天灑布,待乳化瀝青破乳、水分蒸發(fā)完全后,緊跟著鋪筑瀝青層,確保粘層不受污染。8.2.6橡膠瀝青應力吸收層(1)主要材料要求應力吸收層采用橡膠瀝青為膠結料,基質瀝青采用A級70號道路石油瀝青,其技術指標參見瀝青砼路面瀝青要求。①橡膠瀝青技術要求技術指標單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180℃旋轉粘度Ps·s2~5T0625針入度(25℃)0.1mm30~60T0604軟化點(環(huán)球法)℃≥60T0606彈性恢復%≥60T0662延度(5℃)cm≥5T0605②集料采用實質堅硬、清潔、干燥不含風化顆粒、近立方體顆粒的碎石,其技術要求參照瀝青砼面集料的質量技術要求。應力吸收層集料級配層位通過下列篩孔(mm)的質量百分率(%)1652.360.075應力吸收層10095~1005~100~3-0~18.2.7基層、底基層設計(1)強度要求:車行道基層混凝土7d齡期無側限抗彎拉壓強度不低于4.5MPa。(2)主要材料要求①水泥:宜用大廠旋窯P.O42.5R普通硅酸鹽水泥。要求大廠水泥,質量符合國家最新標準。②粗級料:應使用質地堅硬、耐久、潔凈的碎石,其碎石應滿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的技術指標表3.3.1中Ⅲ級要求。用做路面混凝土的粗級料不得使用不分級的統(tǒng)粗,應按最大公稱粒徑的不同采用2-4個粒級的集料進行摻配,并符合下表的合成級配要求,碎石的最大公稱粒徑不大于31.5mm,碎石的最中粒徑小于75um的石粉含量不大于1%。粗集料級配范圍粒徑(mm)通過下列方孔篩(mm)的質量百分率(%)31.526.519169.54.752.364.75~26.510095~10060~7530~5010~300~100~5③細集料:細集料應采用質地堅硬、耐久、潔凈的天然砂、機制砂或混合砂,天然砂的技術指標滿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的技術指標表3.4.2中Ⅲ級要求。路面混凝土使用的天然砂、機制砂除應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的技術指標表3.4.2表3.4.3表3.4.4表3.4.5中Ⅱ、Ⅲ級要求。機制砂還應檢驗砂漿磨光值,其值宜大于35。細集料級配范圍砂分級方篩孔尺寸(mm)0.150.300.601.182.364.75累計篩余(以質量計)(%)粗砂90~10080~9571~8535~655~350~10中砂90~10070~9241~7010~500~250~10細砂90~10055~8516~400~250~150~10④水:符合現(xiàn)行《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GB5749)的飲用水。⑤鋼筋:路面用鋼筋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技術要求,不得有裂紋、斷傷、刻痕、表面油污和銹蝕。鋼筋應鋸斷,不得擠壓切斷;斷口應垂直、光圓。⑥接縫:橫縫:每日施工結束或因臨時原因中斷施工時,必須設置橫向施工縫,其位置應盡可能選在橫向縮縫或脹縫處,設在脹縫處的施工縫,其構造與脹縫相同。如設在縮縫處,應采用加傳力桿的平縫形式。橫向縮縫一般情況下,采用不設置傳力桿假縫形式,但在鄰近脹縫或自由端部的3條縮縫,應采用設傳力桿假縫形式。縱縫:一次鋪筑寬度小于路面寬時,應設置縱向施工縫;一次鋪筑寬度大于4.5m時,應設置縱向縮縫。縫頂部鋸切槽口,深度為3.5cm,寬度3~8mm,槽內填塞填縫料。填縫材料:水泥砼層養(yǎng)護期滿后應及時填縫,接縫填縫材料與混凝土板壁粘結牢固、回彈好,不滲水,耐高溫、耐老化、耐久性好,本次采用瀝青砂漿。8.2.9墊層1、主要材料要求軋制砂礫石的材料可為各種類型的巖石(軟質巖石除外)、礫石。軋制碎石的礫石粒經應為碎石最大粒徑的3倍以上,碎石中不應有黏土塊、植物根葉、腐殖質等有害物質。小于0.075mm的顆粒含量不宜大于5%。石中針片狀顆粒的總含量不應超過20%。施工應符合《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細則》(JTG/TF20-2015)的規(guī)定。2、質量標準級配碎石混合料CBR值應大于80%;壓實度:≥96%;壓碎值:<30%。級配碎石墊層的級配范圍要求見下表:級配碎石石墊層的級配表層位通過下列篩孔(mm)的質量百分率(%)37.531.526.5169.54.775液限(%)塑性指數(shù)墊層-10080~10056~8730~6018~4610~330~100~5<26≤68.2.10加強層主要材料要求加強層采用天然砂卵石:質量標準天然砂礫石加強層層為保證其干穩(wěn)性及便于穩(wěn)定成型,其顆粒組成中大于20mm粗顆粒要占40%以上、最大粒徑不得大于100mm,小于0.5mm顆粒應小于15%,細粒塑料指數(shù)不得大于4。小于不能滿足《規(guī)范》要求時,可采取換填或摻灰進行處理,摻灰處理時采用摻8.0%石灰土處治后作為路基填料,處理后上、下路床壓實度均不得小于95%。片碎石材料片碎石材料要求:片碎石強度等級不小于MU30;碎石含量不小于30%,片石最大粒徑≤250mm,碎石最大粒徑≤40mm。天然砂礫石墊層施工的關鍵在于灑水碾壓,砂礫攤鋪均勻后,先用輕型壓路機穩(wěn)壓幾遍后接著灑水用中型壓路機碾壓,邊壓邊灑水,反復碾壓至穩(wěn)定成型。由于天然砂礫石不屬最佳級配,其整體性和強度不高,為了提高其整體性和強度,可在表面嵌入碎石為宜。并補充養(yǎng)護的措施及注意事項。8.2.11防裂貼(1)材料要求防裂貼由瀝青基高分子聚合物、胎基、高強度、耐高溫織物復合而成,分為上涂層與下涂層,上涂層在鋪設熱瀝青混合料后,高強度織物不發(fā)生高溫變形的前提下,高分子聚合物熱熔后從織物縫隙中滲出,與面層粘結加強,下涂層有足夠的高分子聚合物熱熔后填充基面的坑洼,與基面粘結加強??沽奄N的技術要求如下表:(2)防裂貼技術指標項目標準值厚度(mm)≥1.5抗拉強度(KN/m)≥35伸長率(%)≥30抗穿孔性不滲水軟化點(℃)75-110低溫柔性-10℃不透水性-保持時間≥30min耐熱度≥180℃高溫抗剪Mpa(50℃)≥0.12(2)施工注意事項?根據(jù)路面情況選擇所用抗裂貼的規(guī)格。?應在表層溫度不低于10℃的條件下使用,若表層溫度低于10℃,建議采用溫火烘烤路面。?必須將使用抗裂貼位置的灰塵、水分等雜物清除,保證路面干燥清潔。?對于高度不同的接縫及下陷區(qū)域,必須找平處理。?用滾筒用力碾壓2~3遍,將抗裂貼熨貼至地面,以確??沽奄N與路面結合為一體,不能有氣泡、褶皺。?舊路面抗裂貼施工完成后,將路面保護避免對抗裂貼表面污染和破壞,應盡快進行瀝青混合料的攤鋪,間隔時間不應超過24h。?在鋪設抗裂貼時應將卷材拉緊,鋪設后的抗裂貼應平整、不起皺、不翹邊。?鋪設過程中重疊時,不能超過兩層以上的重疊。?養(yǎng)生過程中,為防止施工車輛或攤鋪機粘結抗裂貼,可在抗裂貼上鋪灑細粒碎石或石灰粉等。?壓實過程中,應調成壓路機最低振幅和最高頻率,如果壓路機振幅過大,可能在抗裂貼位置出現(xiàn)少量剝落。9.0路面施工注意事項9.1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注意事項1、氣候條件(1)瀝青路面不得在氣溫低于10℃以及雨雪、冰凍天氣和路面潮濕的情況下施工同時避免在雨季進行。當路面滯水或者潮濕時,應暫停施工已完成的水穩(wěn)基層上應及時鋪設瀝青路面,至少鋪設透封層;石灰土等應覆蓋保護層(2)未經壓實即遭淋雨的瀝青混合料應全部清除,更換新料。由此所發(fā)生的一切費用由承包人承擔2、拌合場地:拌合場地地應硬化以免雜質混入材料中。3、集料:用于瀝青面層的碎石材料應采用大型聯(lián)合碎石專用設備(如反擊式破碎機)經行加工,粗集料的規(guī)格應按《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CTJF40-2004)表4.8.3的規(guī)定生產和使用。所有進場材料應進行均勻性及治療抽檢,不符合技術指標要求的材料不得進場。細集料應由防雨遮蓋措施,礦粉應集中堆放于室內干燥處。料源應穩(wěn)定,并加強材料的質量控制,盡量減少材料過大的變異。瀝青面層更具不同混合料級配類型,方便破碎加工、綜合利用并滿足級配要求,宜將規(guī)格分成4~5種粒徑級。每種料堆集料超過尺寸的數(shù)量不得大于10%,欠尺寸的數(shù)量不大于15%,0~3mm細集料0.075mm篩通過率不大于10%。拌和:采用間歇性和樓拌和(拌和力不小于200噸/小時),必須配備計算機設設備,能自動打印每盤的拌和記錄,拌和設備應是能按用量(以質量計)分批配料的間歇式拌合機,且不少于4個熱料倉,裝有溫度檢測系統(tǒng)及保溫的成品儲存?zhèn)}和二次除塵設備,拌和設備的產量應和生產進度相匹配。每天檢測的礦料級配與經過驗證的生產配合比的級配的差應滿足下表的要求,并編制配合比質量控制圖。如有偏差及時調整級配,材料變化較大時應重新進行配合比設計;瀝青拌合廠必須按規(guī)范要求對瀝青混合料生產過程進行質量控制。間歇式拌合機的振動篩規(guī)格應與礦料規(guī)格相匹配,不同級配混合料必須配置不同的篩孔組合,另外拌和樓應配備添加抗剝落劑設備,且計量系統(tǒng)準確。熱拌瀝青混合料允許偏差表項目檢查頻率及單點檢驗評價方法允許偏差試驗方法礦料級配0.075mm≤2.36mm≥4.75mm逐盤在線檢測±2%±5%±6%計算機采集數(shù)據(jù)計算0.075mm≤2.36mm≥4.75mm逐盤在線檢測,每天匯總1次取平均值±1%±2%±2%JTGF40-2004附錄G總質量檢驗0.075mm≤2.36mm≥4.75mm每臺拌合機,每1~2次,已2個式樣平均值評定±2%±5%±6%T0725抽提篩分與標準級配比較的差瀝青用量逐盤在線檢測±0.3%計算機采集數(shù)據(jù)計算逐盤檢查,每天匯總1次取平均值評定±0.1%JTGF40-2004附錄G總質量檢驗每臺拌合機,每1~2次,已2個式樣平均值評定±0.3%T0722、T0721注;單位檢驗是指試驗結果以一組試驗結果的報告值為一個測點評論依據(jù),一組試驗有多個試點時,報告值的取用按現(xiàn)行《公路瀝青與瀝青混合料試驗規(guī)程》的規(guī)定執(zhí)行。油石比抽提試驗應事先進行空白試驗標定,挺高試驗數(shù)據(jù)準確度。運輸為保證攤鋪機能以合適的速度進行均勻、連續(xù)的攤鋪,必須確保拌和樓的拌和能力和瀝青混合料運輸車輛的運輸能力(宜采用大噸位車輛運輸)與攤鋪機的攤鋪能力相匹配;在;瀝青混合料的拌和、運輸及攤鋪過程中,加強施工工藝管理,盡量降低混合料的離析。運料車均要求采取保溫措施,保證按要求的攤鋪溫度及壓實溫度進行。攤鋪必須選用有自我找平裝置、有預壓實裝置的攤鋪機。施工時的材料離析問題應在鋪筑試驗路的過程中得到很好的解決,否則應配備可二次攪拌、可一次貯存20噸以上混合料且具有保溫功能的轉運設備。對于局部只能人工攤鋪瀝青混合料時,應精心施工,避免材料離析,采用平板振動及其他小型設備壓實。碾壓為了保證瀝青混合料能狗仔有效壓實時間內達到規(guī)定的壓實度,應配備足夠的壓實機具。建議壓實度以路面空隙率及馬歇爾壓實度雙標作為控制標準。接縫處理瀝青路面上、下層縱縫應錯開15cm(熱接縫)或30~40cm(冷接縫)以上。上、下層的橫向接縫均應錯位1m以上。施工中的溫度控制普通熱拌瀝青宜控制的溫度范圍:礦料加熱溫度160~170℃,瀝青溫度:155~165℃,混合料出廠溫度:145~165℃,初碾溫度130℃,碾壓終了溫度:膠輪壓路機不低于80℃。SBS改性瀝青混凝土宜控制普通熱拌瀝青宜高5℃。熱拌瀝青混合料路面應待攤鋪層完全自然冷卻,混合料表面溫度低于50℃后,方可開放交通。壓實度檢測:施工碾壓完畢后應進行壓實度檢測:采用鉆芯取樣或核子密度儀檢測壓實度。摻加抗剝落劑的工藝要求:摻加抗剝落劑時,瀝青脫桶后應先進入一個帶攪拌的罐,經加入要求量的抗剝落劑并充分攪拌均勻后,方可用于混合料的拌和。為了避免與可能造成污染瀝青層的其他工序交叉干擾,杜絕施工或運輸污染,瀝青面層應連續(xù)施工。10人行道路面結構設計10.1人行道結構設計人行道路面結構層設計,根據(jù)路面使用荷載、地基承載力、當?shù)夭牧?、土基的均質性、降雨量、地下水的分部等自然條件并滿足結構層強度、透水、儲水能力等要求,經技術、經濟綜合分析后綜合比選確定。本次人行道鋪裝設計均采用同周邊道路一致的青石板磚鋪裝。人行道結構設計見下表:結構層人行道路面結構層名稱設計厚度(cm)總厚度(cm)上面層C30青石板面磚(600*300)634粘接層M7.5水泥砂漿3下面層C20水泥砼基層10墊層級配碎石墊層1510.2面層設計本次采用6cm厚天然青石板面磚(600*300),防滑性能指標BPN≥65石材宜采用天然的、經加工的半成品石材。石材表面應平整、抗滑,不宜采用光面磚。石材品種、規(guī)格應符合設計要求及行業(yè)標準:《天然花崗石建筑板材》(GB/T18601——2009)、《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JC790——1992)的有關規(guī)定。10.3基層設計強度要求:水泥混凝土等級采用C20。混凝土基層:橫向縮縫按5米一道設置,并在混凝土強度達到其設計強度的25%~30%時用切縫機進行切割?;炷涟屦B(yǎng)護期滿后應及時填縫,填縫料采用聚氨脂膠泥。10.4墊層設計1、主要材料要求軋制砂礫石的材料可為各種類型的巖石(軟質巖石除外)、礫石。軋制碎石的礫石粒經應為碎石最大粒徑的3倍以上,碎石中不應有黏土塊、植物根葉、腐殖質等有害物質。小于0.075mm的顆粒含量不宜大于5%。石中針片狀顆粒的總含量不應超過20%。2、質量標準級配碎石混合料CBR值應大于80%;壓實度:≥93%;壓碎值:<30%。級配碎石墊層的級配范圍要求見下表:級配碎石墊層的級配表層位通過下列篩孔(mm)的質量百分率(%)37.531.526.5169.54.775液限(%)塑性指數(shù)墊層-10080~10056~87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