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科學學科教案
(2013--2014學年度第二學期)
吉化第三小學校
年級一五年級
教師
2013-2014學年度第二學期五年級科學教學進度
周教學時間教學內(nèi)容及課時安排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12.25-3.12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1、2課整理與復習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23.4-3.84造一艘小船3、4課整理與復習
5浮力
33.11-3.156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5、6課整理與復
習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43.18-3.228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7、8課整理與復習
1熱起來了
53.25-3.292給冷水加熱1、2課整理與復習
3液體的熱脹冷縮
64.1-4.54空氣的熱脹冷縮3、4課整理與復習
5金屬熱脹冷縮嗎
74.8-4.126熱是怎樣傳遞的5、6課整理與復習
7傳熱比賽
84.15-4.198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7、8課整理與復習
1時間在流逝
94.22-4.262太陽鐘1、2課整理與復習
3用水測量時間
104.29-5.34我的水鐘3、4課整理與復習
5機械擺鐘
115.6-5.106擺的研究5、6課整理與復習
7做一個鐘擺
125.13-5.178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7、8課整理與復習
1晝夜交替現(xiàn)象
135.20-5.24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1、2課整理與復
習
3證明地球在自轉(zhuǎn)
145.27-5.314誰先迎來黎明5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轉(zhuǎn)嗎
156.3-6.77為什么一年有四季8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期末復習:1—4單元(三課時)
166.0-6.14
第(一)單元教學主題(沉和浮)
主備人備課時間
研究主題有效的科學探究
單元分析
教
本單元將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
材浮的許多問題。學生將探究不同物體的浮沉,形成他們關于對物體
分是上浮還是下沉現(xiàn)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液體間的相
互關系。當學生開始理解了他們所觀察的結果之后,他們將鑒別出
析
導致物體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本單元的編寫思路是:從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開始,探尋物體沉浮的
規(guī)律,繼而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體積大小、重量、液體的密度),
最后形成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有關沉浮現(xiàn)象的本質(zhì)解釋。
本單元設計的對物體沉浮的解釋有兩條途徑,一是用浮力和重
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xiàn)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釋沉浮現(xiàn)象。因為浮力
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也有密切關系,因此,將物體的沉浮原因定位
在物體的密度上。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密度概念要求過高,因此,
教科書沒有直接出現(xiàn)密度概念,而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用同體積的
重量作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學概念。
單
科學概念
元
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它們的材料和液體的性質(zhì)有關。
.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
標
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
變。
?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
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
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體受到的重力時就上浮,小
于重力時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簡單的推測、實驗設計和驗證活動獲得結果。
.經(jīng)歷一個典型的“觀察一發(fā)現(xiàn)一推測一驗證”的科學探究活
動過程。
.按一定要求進行簡單的設計和制作。
.學習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探索物體沉浮的原因。
?學會用彈簧秤測量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利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xiàn)象。
.用畫示意圖的方法,表示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物體在水
中的沉浮。
.經(jīng)歷觀察方法的設計、改進,通過實驗獲得數(shù)據(jù)并轉(zhuǎn)化為證據(jù)
的過程,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
.對觀察研究結果進行簡單的整理、分析和概括,形成科學概念。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
的。
.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fā)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
奇心。
.認識到科學和技術緊密相連,它們?yōu)槿祟惖陌l(fā)展做出了巨大
貢獻。
.認識到閱讀、收集更多的相關信息資料,能豐富自己的認識,
修正、完善原有的認.在實驗中理解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和思
想。
.感受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歷程,激發(fā)創(chuàng)造欲望。
.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學習利用數(shù)據(jù)分析解釋現(xiàn)象,懂得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zhì)的性質(zhì),需要有很多的證據(jù)。
學
1.石塊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塊放人水中,浮起來了。沉和
情浮是學生見過的十分熟悉的現(xiàn)象。一方面,學生對于“沉和浮”有
分著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另一方面,對于“沉和浮”他們也有著許多似
懂非懂的問題,例如“在水中,鋼鐵會沉下去,用鋼鐵制造的輪船
析
卻為什么能浮呢?”“潛水艇為什么既能潛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
呢?”
2.學生描述的語言可能和科學家精確的定義不很相同,但通過
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們的想法,使他們在理解上得以提高。
這個探究過程會使學生認識到他們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規(guī)律。
知1.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有關物質(zhì)的密度,它是物質(zhì)固有的特性
之一。密度是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的比值,它與物質(zhì)的質(zhì)量和體積都有
識關。
點
2.本單元還有一些很重要的具體概念:當把物體放人一種液
體,相同體積下物體與液體重量的不同將決定作用在物體上的浮力
的大小。相同體積下,比液體重的物體會下沉,比液體輕的物體會
上浮。
能力1.通過簡單的推測、實驗設計和驗證活動獲得結果。
2.經(jīng)歷一個典型的“觀察一發(fā)現(xiàn)一推測一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
訓練點程。
3.按一定要求進行簡單的設計和制作。
4.學習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探索物體沉浮的原因。
5.學會用彈簧秤測量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6.利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xiàn)象。
7.用畫示意圖的方法,表示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物體在水中的
沉浮。
8.經(jīng)歷觀察方法的設計、改進,通過實驗獲得數(shù)據(jù)并轉(zhuǎn)化為證據(jù)的
過程,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
9.對觀察研究結果進行簡單的整理、分析和概括,形成科學概念。
德育
1.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fā)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
滲透點心。
2.認識到科學和技術緊密相連,它們?yōu)槿祟惖陌l(fā)展做出了巨大貢
獻。
3.感受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歷程,激發(fā)創(chuàng)造欲望。
課時教案
1、物體在水中
課題是沉還是浮備課時間
課型新授課時1課時
科學概念.
教學目標1、物春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準。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zhì)量和體積,沉浮狀態(tài)不改
變。
過程與方法:
1、對物體沉浮做出預測,并用實驗驗證,做好記錄。
2、學會用切分和疊加物體的方法研究沉浮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用實驗驗證猜想,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zhì)量和體積,沉浮狀態(tài)不改變。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難點
教具學具教師演示實驗:水槽1個,大小相近的磚塊、木塊和塑料塊各一。
小組實驗一:水槽1個,物體7種(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
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實驗記錄表(教材第2面)。
小組實驗二:水槽,蘿卜,橡皮(與實驗一共用),小刀1把,
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實驗記錄表(教材第3面)。
預設流程個性化設計
一、觀察物體的沉浮:
1、談話: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體
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預設:抓住學生的錯誤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發(fā)認
知沖突,激發(fā)探究沉浮的興趣。)
2、把磚塊和木塊分別輕輕放入水里,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操作過程:把水槽放在展示臺上。出示磚塊,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
它的下沉過程,板書:沉。再出示木塊,同樣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
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活動要點:規(guī)定放物體的操作要求,確定判
斷沉浮的標準。)
3、把塑料塊輕輕放入水里,觀察它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操作過程:先猜測塑料塊的沉浮。再根據(jù)操作要求輕輕放入水中,觀察它
的沉浮情況,板書:浮。(限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暫時回避“懸浮”概念。)
二、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p>
1、教師從小袋子取出7種物體,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
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
2、以小石塊為例,討論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預測”、“理由”
的填寫,并建議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頭符號來表示。
3、學生獨立完成其他物體的“預測”、“理由”這2行表格的填寫。
4、小組領實驗器材,分工合作,進行實驗觀察,完成實驗記錄表。
5、組織交流:把我們的預測與實驗結果相比較,預測正確的有哪些,預
測不正確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預測理由,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6、還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對白,試試其他身邊的小物體的沉浮,
對影響沉浮的因素作進一步的思考。
三、觀察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p>
1、小組整理實驗材料,留下水槽、蘿卜、橡皮,裝好另外幾種物體放置
一邊,教師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導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沉嗎?再切成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沉嗎?推測把它切得更小會怎樣。
蘿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蘿卜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浮嗎?再切成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浮嗎?推測把它們切得更小會怎樣。
2、學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記錄表“預測”、“理由”這兩列。
3、小組領小刀,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組織交流,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改變了什么因素?(體積大小),物體的
沉浮情況有沒有發(fā)生改變?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5、收回小刀、蘿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針和木塊,引導思考:
一枚回形針在水中是沉的,把兩枚回形針穿在一起,還是沉的嗎?把更多
的回形針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還是?。?/p>
一塊木塊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膠帶把兩塊木塊粘在一起,放入水里,還
是浮的嗎?如果把三塊、四塊甚至更多的木塊粘在一起,它們在水中是沉
還是?。?/p>
6、提供材料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學生實驗。
7、組織交流,概括: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大,在水中的
沉浮狀態(tài)也不會發(fā)生改變的。
8、小結:把剛才切分和疊加這兩個實驗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得到了什么結
論?學生記錄中教材第4面的實驗報告單上。
板書設計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石專塊沉
木塊浮
塑料塊浮
猜測與沉浮相關因素: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fā)生改變的。
課后反思
課時教案
2、沉浮與什么
課題因素有關備課時間
課型新授課時1課時
科學概念:
教學目標1、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質(zhì)量和體積都有關。
2、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
果質(zhì)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3、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過程與方法:
1、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
2、學習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沉浮的因素。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在實驗中理解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和思想的意義。
2、感受科學原理應用于實際的巨大作用。
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
教學重點
學習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沉浮的因素。
教學難點
小組實驗一:物體7種,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
教具學具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
小組實驗二:水槽,一套相同體積不同質(zhì)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質(zhì)
量不同體積的立方體,實驗報告單。
小組實驗三:水槽(與實驗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實驗
報告單。
預設流程個性化設計
一、分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guī)律:
1、導入:我們已經(jīng)知道,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
輕重、體積大小沒有關系。那么,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
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有關系嗎?
2、按體積大小順序排列七種物體,再標出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想一想,
物體的沉浮和它的體積大小有關系嗎?
3、按輕重順序排列七種物體,再標出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想一想,物
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有關系嗎?
4、當我們對這些物體進行比較時,為什么看不出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與
沉浮之間的關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進行研究:
1、引導:當遇到這種情況時,科學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方法,
來研究某一個因素是否對物體產(chǎn)生作用。今天老師就為大家準備了兩套特
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學都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小科學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體積不同質(zhì)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質(zhì)量不同體積的立
方體,讓學生推測它們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寫在實驗報告單上。
“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實驗報告單
第()小組
實驗一:相同體積不同質(zhì)量的小球的沉?。◤闹氐捷p排列)
小球1號2號3號4號5號
預測我們的發(fā)現(xiàn):
結果
實驗二:相同質(zhì)量不同體積的立方體的沉?。◤男〉酱笈帕校?/p>
立方體1號2號3號4號5號
預測我們的發(fā)現(xiàn):
結果
3、小組領材料,實驗觀察,記錄分析。
4、組織交流:從這兩組材料的實驗中,我們得出什么結論?(第一層次:
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質(zhì)量和體積都有關。第二層次;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
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質(zhì)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第三層次:體積大、質(zhì)量小的物體容易浮,體積小質(zhì)量大的物體容易沉。)
5、為什么用上節(jié)課的物體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大小、輕重對沉浮的影響,
而用這兩組材料進行研究時能夠看出物體的輕重、體積大小與沉浮的關
系?
三、用小瓶子繼續(xù)研究:
1、潛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應用了什么原理呢?讓
我們來做個模擬實驗。
2、提供實驗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實驗報告單,學生小組合作。
3、組織討論:這個活動改變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沒有改變的?(改變
了物體的質(zhì)量,物體的體積沒有改變。)
4、學生嘗試用這個實驗結論去分析潛水艇的工作原理。閱讀教材第6面的
相關資料。
5、建議有興致的同學課外去制作簡易潛水艇。
板書設計
2、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小球的沉?。荨肝矬w沉浮與自身的質(zhì)量和體積都有關
立方體的沉浮+控制變量<
小瓶子的沉浮J〔體積大質(zhì)量小易浮,體積小質(zhì)量大易沉
潛水艇應用沉浮原理
課后反思
課時教案
3、橡皮泥在水
課題中的沉浮備課時間
課型新授課時1課時
科學概念:
教學目標1、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fā)生改變。
2、鋼鐵制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過程與方法:
1、用刻度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狀,使之能夠浮在水面上。
3、根據(jù)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斷。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過程中,懂得證據(jù)的重要性。
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fā)生改變。
教學重點
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
教學難點
水槽1個,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塊,刻度杯1個,記錄表(教材
教具學具第8面)。
預設流程個性化設計
一、觀察橡皮泥的沉?。▽嵭模?/p>
1、導入:有的物體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體在水中是浮的。我們
能想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嗎?
2、把一塊橡皮泥放入水里,觀察它的沉浮。
3、把一塊橡皮泥做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變橡皮泥形狀,橡皮泥的質(zhì)量有沒有發(fā)生變化?橡皮
泥的體積有沒有發(fā)生變化?
二、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沒有辦法能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前提仍然是改變橡皮泥的形狀,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
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討論:同一塊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狀,有的沉入水中,有的
浮在水面上,這是什么原因呢?
(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體積發(fā)生改變,
導致在水中排開的水量發(fā)生了變化。)
三、比較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1、講授:我們把物體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叫做排開的水量。排開
的水量可以用量杯來進行測量。方法是:放入物體后的刻度減去
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體排開的水量。
(補充:排開的水量與我們平時說的是排水量是有區(qū)別的,前者
指的是物體排開水的體積,而后者是物體排開水的重量。另外用
量杯測量排開的水量還不是很精確,所以在讀數(shù)的時候一定要細
致,特別是觀察刻度時視線要與水凹面持平。)
2、取一個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實心團,
放入量杯中,觀察它排開的水量,做好記錄。再把橡皮泥做成能
浮在水面的各種形狀,觀察它們排開的水量,也記錄在表格中。(教
材第8面)
3、從上面的數(shù)據(jù)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沉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體積小,浮的形狀排開的
水量小,即浸入水的體積大。從上面的數(shù)據(jù)中我們發(fā)現(xiàn),橡皮泥
浮起來的原因在于它的質(zhì)量不變,而浸入水的體積增大。)
4、鐵塊在水中是沉的,鋼鐵造的大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還能裝
載貨物。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能解釋了嗎?如果要制造能裝載更
多貨物的超大輪船,你認為個怎樣做呢?
板書設計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量杯里的水放入后排開的水
沉浮狀
的量水面刻量
況
形狀(毫升)度(毫升)
實心團200
沉的形
200
狀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沉浮可能發(fā)生改變
船浮在水面上排開的水量很大
課后反思
課時教案
4、造一艘小船
課題備課時間
課型新授課時1課時
科學概念:
教學目標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裝載量
也隨之增大。
2、科學與技術緊密相連,它們?yōu)槿祟惖陌l(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過程與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斷改進船的形狀,增大船浸入水中的
體積。
2、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斷改進。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體會不斷改進設計對結果的影響。
2、感受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歷程,激發(fā)創(chuàng)造欲望。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裝載量也隨
教學重點之增大。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斷改進船的形狀,增大船浸入水中的體積。
教學難點
教師準備:水槽一個,橡皮泥若干,墊片或玻璃彈子若干。制作
教具學具多媒體。
學生準備:收集船的發(fā)展史資料和各種船的模型,造個性船需要
的各種材料。
預設流程個性化設計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賽:
1、談話導入:
船是人類的偉大發(fā)明。自從有了船,人們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
上行駛,也可以把很多的貨物運送到遠方。今天讓我們來造一艘
小船。不過,我們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們進行一場
別開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賽。
2、集體制訂比賽規(guī)則:用同體積的同種品牌橡皮泥,不準有其
他的添加物,比誰制造的小船裝載量大。時間限制在10分鐘內(nèi)。
3、學生分小組制作,教師提醒要考慮裝載物以及船的穩(wěn)定性。
并控制時間。
4、測試:哪艘船裝載的貨物多。
先在黑板上記錄各小組的序號和船名,再挑選幾個同學作為記錄
員和監(jiān)督員,由教師統(tǒng)一放墊圈的個數(shù),每個組只有一次機會,
提醒放的時候動作要輕,墊圈在船體里的分布盡量均勻,一開始
可以先統(tǒng)一多放幾個,然后再逐個增加,及時記錄各組的小船的
載重量(以沉下時小船里的墊圈個數(shù)減1作為小船的載重量)。
5、讓幾個裝載量比較大的小組上臺介紹經(jīng)驗。
二、船的發(fā)展史和展覽會:
1、閱讀教材11面內(nèi)容,教師隨機介紹(按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
順序):木筏、獨木舟、明輪、帆船、氣墊船、遠洋貨船、現(xiàn)代
客輪、航空母艦。
2、學生補充介紹自己收集的關于船的知識,要求精要。
3、學生出示各類船的模型,集體觀看。
三、造個性船:
1、學生說說了解了船的發(fā)展、觀看了各種船模型后的體會。
2、討論如何制造自己喜歡的個性船,重點討論:我想造什么樣
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點?造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計劃》,學生分組按計劃進行個性船的制作。
一*、準備
1.決定造一艘什么船;
2.準備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畫出船的設想草圖;
2.動手制作。
三、改進和完成
1.放到水里試試,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2.演示、介紹我的小船。
我的小船有哪些特點?
我的小船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4、交流:我的或同學的小船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四、拓展活動:
進行一次個性船展示會,舉行各類獎項的評比。
板書設計
4、造一艘小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裝載量也隨之增大。
課后反思
課時教案
5、浮力
課題備課時間
課型新授課時1課時
科學概念:
教學目標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
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
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shù)據(jù)在分析解釋現(xiàn)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
教學重點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難點
小組實驗一:精確刻度杯一個,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
教具學具船等物體。
小組實驗二:彈簧秤一個,一塊大泡沫塑料塊,一個底部帶小滑
輪的精確刻度杯(共用),細線,記錄表(教材13面)。
小組實驗三:在實驗二的材料基礎上,補充二塊大小不同的泡沫
塑料塊,記錄表(教材14面)。
預設流程個性化設計
一、感受浮力: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輕輕
按壓小船,有什么感覺?分別把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壓人水中,有什
么感覺?
2、出示關于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
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
板書:浮力。
3、生活中我們什么時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書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
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設計說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課開始的基礎。教師要提供一
些能浮的物品,讓學生感受,為繼續(xù)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礎。)
二、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
嗎?是多大呢?我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
力大小嗎?
2、教師根據(jù)學生討論的情況,演示規(guī)范的測量方法,講解注意的地方。特
別要講清楚浮力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第13頁的示意圖,理解
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
再用線拉住泡沫塑料塊,使它進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讀出彈簧測力計
上拉力的數(shù)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塊在水
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測量三種狀況,
分別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記錄表(自重:牛頓)
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開的水量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得出:(板書)浸人水中的
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教師出示三塊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或者三塊不同大小的木塊,讓學生
預測: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或者木塊,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受到的
浮力大小相同嗎?
2、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的測量方法,獨立自主完成測量,把測量結果填入
記錄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與體積大小之間的關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水的浮力記錄表
小泡沫塑料塊中泡沫塑料塊大泡沫塑料塊
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開的水量
3、讓學生把前后兩個測量活動中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泡沫塑料塊在水
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4、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里,一松手,為什么它會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書設計
5、浮力
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課后反思
課時教案
6、下沉的物體
課題會受到水的浮備課時間
力嗎
課型新授課時1課時
科學概念:
教學目標1、下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
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時就下沉。
過程與方法:
1、設計實驗驗證下沉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彈簧秤測
量下沉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
2、畫示意圖,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體驗實驗驗證的重要意義。
2、懂得數(shù)據(jù)在分析解釋現(xiàn)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下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
教學重點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設計實驗驗證下沉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彈簧秤測量下
教學難點沉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
每組一個彈簧秤、一個鉤碼、一個底部帶小滑輪的精確刻度杯、
教具學具
三塊大小不同的石塊或磚塊、細線、記錄表(教材15面和16面)。
預設流程個性化設計
一、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問: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體
會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嗎?
2、聯(lián)系生活情形,并進行推測。如果學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師可以
出示一個系有細線的鉤碼,讓每組學生把鉤碼浸人水中,體驗一下鉤碼是
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說明鉤碼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覺是不太準的,我們能否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推測呢?
小組討論設計驗證方法,特別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圖示畫出來。
交流學生的設計計劃,并按照計劃驗證,匯報結果。
研究的問,題:
實驗方法
所需器材
實驗結果
二、測量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
1、測量鉤碼在空氣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記錄在表格中。
2、測量鉤碼分別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時對彈簧秤的拉力,記錄在表格中。
3、計算鉤碼受到的浮力大小,與鉤碼排開的水量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聯(lián)
系。(發(fā)現(xiàn):一個下沉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下沉物體受到的浮力記錄表
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
在空氣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開的水量
4、分別測量大、中、小三塊石塊完全浸人水中時受到的浮力大小,記錄在
表格中。
5、計算石塊受到的浮力大小,與它們排開的水量進行比較,找出其中聯(lián)系。
小石塊中石塊大石塊
在空氣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開的水量
6、分析兩次測量所得的數(shù)據(jù),找出下沉的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規(guī)律。
(大小不同的物體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與物體排開
水的體積有關,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xiàn)象:
1、概括: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浸人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有關,
浸人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參照教科書第12頁的示意圖,試著用物體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圖來解釋沉浮
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體沉浮的原因。(具體見教師用書)
板書設計
6、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下沉的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課后反思
課時教案
7、馬鈴薯在液
課題體中的沉浮備課時間
課型新授課時1課時
科學概念:
教學目標1、液體的性質(zhì)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2、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許多。
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一個典型的“觀察一發(fā)現(xiàn)一推測一驗證”的科學探究活
動過程。
2、通過加熱液滴和調(diào)制液體來探索未知液體的性質(zhì)。
3、學會給液滴加熱的技能。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zhì)的性質(zhì),需要很多的證據(jù)。
經(jīng)歷一個典型的“觀察一發(fā)現(xiàn)一推測一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
教學重點程。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zhì)的性質(zhì),需要很多的證據(jù)。
教學難點
演示實驗:一個馬鈴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教具學具小組實驗:每組一個馬鈴薯、酒精燈、不銹鋼調(diào)羹2個、濃鹽水、
40克食鹽、40克白糖、2只燒杯、一根筷子。
預設流程個性化設計
一、馬鈴薯的沉?。?/p>
1、觀察馬鈴薯的沉浮。
(1)推測馬鈴薯放人水中是沉還是浮。
(2)把馬鈴薯輕輕放人清水中,觀察它的沉浮狀況。
(3)把馬鈴薯從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輕輕放人另一個杯子中,觀察它的
沉浮。
怎樣解釋馬鈴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響馬鈴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
解釋馬鈴薯的沉浮現(xiàn)象?
二、觀察比較兩種液體:
1、觀察兩杯液體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熱實驗,教師先指導加熱的方法,然后從兩個杯子里各取幾滴
液體,分別滴在不銹鋼調(diào)羹上加熱,比較液滴變干后留下的痕跡。(液滴加
熱:各取一滴液體來觀察一下:把液體滴在不銹鋼調(diào)羹上,在酒精燈火焰上
加熱,觀察比較液滴變干后留下的痕跡。加熱后,其中一個不銹鋼調(diào)羹上
會留下比較明顯的白色顆粒物。)
3、觀察兩種留下的痕跡,有什么不一樣,兩種液體一樣嗎?能使馬鈴薯上
浮的液體有什么特點?
三、調(diào)制一杯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
四、
1、提問: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zhì)就能夠使馬鈴薯浮起來呢?
2、每個小組調(diào)一杯鹽水試試,馬鈴薯在鹽水中能上浮嗎?
注意調(diào)制鹽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鹽,食鹽溶解后,
放人馬鈴薯檢驗是否浮起來,并做好記錄,直到馬鈴薯浮起來為止。(提示:
這里不要學生一下子把全部食鹽倒人杯中,如果這樣,學生就探索不到液
體濃度與馬鈴薯沉浮的關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zhì)就能夠使馬鈴
薯浮起來的,濃度不夠、液體的密度不夠大,馬鈴薯是不會浮起來的學生
在調(diào)制的過程中,一次次地加鹽,馬鈴薯沒有立即浮起來,當食鹽溶液的
密度超過馬鈴薯的密度時,馬鈴薯才浮起來。)
實驗記錄
水的量食鹽的量沉浮情況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時間允許,讓學生用同樣方法,制作一杯糖水進行檢驗,或者制作
更多的溶液進行檢驗。(設計目的:不局限于用食鹽做實驗,調(diào)制不同的液
體來檢驗學生的猜想,這樣對學生形成嚴謹?shù)乃季S有很大的幫助。)
4、思考:從實驗現(xiàn)象和結果分析,怎樣的液體才會使馬鈴薯浮起來。
四、閱讀資料:
閱讀本課的資料,我們從中明白了什么?
板書設計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液滴加熱
調(diào)制液體
觀察一發(fā)現(xiàn)一推測一驗證
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課后反思
課時教案
8、探索馬鈴薯
課題沉浮的原因備課時間
課型新授課時1課時
科學概念.
教學目標1、不蒜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
體,在水中上浮。
3、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
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簡單的推測、驗證活動獲得數(shù)據(jù),并轉(zhuǎn)化為證據(jù),培養(yǎng)
邏輯思維能力。
2、整理所學的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形成科學概念。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
教學重點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難點
每組一個鉤碼、一個馬鈴薯、一個彈簧秤、一杯清水、濃鹽水、
教具學具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預設流程個性化設計
一、測量鉤碼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討論:馬鈴薯在有的M皮體中下沉,在有的液體中上浮,是不是馬鈴薯在
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
2、討論:怎樣用實驗驗i正自己的推測。
3、用鉤碼代替馬鈴薯進彳亍研究。按照第6課學過的方法,分別測量鉤碼在
清水、濃鹽水、糖水和酒i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驗
證原來的推測。
鉤碼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濃鹽水濃糖水酒精
在液體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4、根二居鉤碼受到的浮力7七小,進一步類推馬鈴薯在不同的液體中受到的浮
力大小情況,從而驗證學生原來的推測。(建議:在這個-分組實驗中,測量
鉤碼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動,只要有一個小組完成即可,這樣可以
節(jié)約實驗材料,又不影響驗證的結果。)
二、推測與驗證:
1、思5生物體在不同的M瓦體中受到的浮力為什么會不同呢?影響馬鈴薯浮
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從:馬鈴薯和液體的重廣■:去比較會有什么結果?比較重量的前提條件是什
么?(1J導學生思考要在「司體積的情況下比較重量。)
3、推力M同體積的清水和步使鹽水重量是否相同,進一步推:測與同體積的馬鈴
薯比較重量是否相同。
4、如」甚要驗證我們的推ZI'J,那么怎樣比較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
的輕重?
5、用二天平比較同體積的J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的輕重,得出數(shù)據(jù)。
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的輕重比較
馬鈴薯清水濃鹽水
重量
6、分析表中的數(shù)據(jù),我們知道馬鈴薯沉浮的秘密了嗎?物體的沉浮與液體
有什么關系呢?
小結:馬鈴薯比同體積的清水重,而比同體積的濃鹽水輕,這就是造成馬
鈴薯沉浮變化的原因。
三、判斷塑料塊的沉?。?/p>
1、觀察教科書提供的資料,判斷塑料塊在不同液體中的沉浮情況,并說說
判斷的理由。
2、觀察教科書第20頁中間的2張圖片,根據(jù)這些物體的沉浮關系,我們
能判斷這些物體的輕重嗎?注意:判斷輕重的前提條件是同體積。
四、沉浮原理的應用:
比重計的作用可以教師講解為主,或者用多媒體課件配合講解。
五、整個單元的總結:
1、怎樣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來解釋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
2、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規(guī)律?
3、石塊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同體積的石塊與水的輕重比較有
關)
4、木塊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同體積的木塊與水的輕重比較有
關)
5、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同體積的物體與水的輕重比較有
關)
6、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同體積的物體與液體的輕重比較
有關)
板書設計
8、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
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測力計
課后反思
課時教案
第一單元綜合
課題練習備課時間
課型整理復習課時3課時
復習鞏固第一單元沉和浮的科學概念,并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
教學目標問題或生活中的現(xiàn)象。
一單元的知識點和測試卷
課前準備
預設流程個性化設計
第一課時:科學概念復習
教學目標:復習第一單元沉和浮1—4課的科學概念。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準。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
況不改變。
3、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有關。
4、(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
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5、(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赡馨l(fā)生改
變。
7、鋼鐵制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開的水量很
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越容易浮,它的
(裝載量)也隨之增大。
9、(科學)和(技術)緊密相連,它們?yōu)槿祟惖陌l(fā)展做出了巨大
貢獻。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
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
第二課時:科學概念復習
教學目標:復習第一單元沉和浮5—8課的科學概念。
11、(上浮物體)和(下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
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
大小。
12、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
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划斘?/p>
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時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
體,浮力(等于)重力。
14、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它們的(材料)和(液體的性質(zhì))
有關。
15、(液體的性質(zhì))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16、(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很
多。
17、(不同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
積的水(輕)的物體,在水中(上浮)。
19、(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
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第三課時:鞏固練習
教學目標:通過練習鞏固本單元的知識點
五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測試題
一、填空
3.同樣重量和大小的物體,放在清水里要下沉,放在鹽水里要
上浮,這說明用不同的()也能改變物體的沉和浮。
4.物體在液體中是沉還是浮,與物體的()和物體的
()有關,還和液體的()有關。
5.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其大小等于()o
6.馬鈴薯在清水中(),在鹽水中()。鹽水比清水()。
7.改變物體在液體中沉浮的主要方法有:()、()、
()和借助外力。
二、判斷:對的請在括號里打“J”,錯的請在括號里打“X
()2.人在游泳時會感到有一種向上托起的力,這個力叫
浮力。
()3.只有鹽水和糖水才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4.物體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相同。
()5.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
()6.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zhì)就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7.歷史上“曹沖稱象”的故事是利用的浮力原理。
()8.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0.物體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三、選擇
2.用鋼鐵制成的輪船能浮在水面上,這是改變了()
①它的重量②液體濃度③它的體積
4.馬鈴薯放入()中會浮起來。①淡鹽水②清水③
濃糖水
6.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重力時就下沉.①小于
②大于③等于
7.同樣50克的方木塊,()容易浮。①體積小的②體積
大的③一樣
四、連線題:請用線將事物和對應的改變物體在液體中沉浮的方
法連接起來
五、
淹不死人的湖改變物體的大小
鋼鐵造的輪船改變物體的重量
潛水艇改變液體的密度
五、分析填空
六、
有一杯清水和一杯味精水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個人店面商鋪租賃合同常用版(2篇)
- 2025年五年級教師年度考核思想工作總結樣本(三篇)
- 2025年個人承包工地合同(2篇)
- 2025年乙方房屋租賃合同(三篇)
- 農(nóng)藥運輸安全責任協(xié)議
- 教育科研大樓轉(zhuǎn)讓居間合同
- 咖啡廳裝修工人合同范本
- 住宅精裝修保修合同范本
- 住宅小區(qū)石材裝修協(xié)議
- 展會物流支持外包合同
- 橋梁樁基礎施工概述及施工控制要點
- 云南省普通初中學生成長記錄模板-好ok
- SB/T 10415-2007雞粉調(diào)味料
- JB/T 20036-2016提取濃縮罐
- 考古繪圖基礎
- GB/T 3452.4-2020液壓氣動用O形橡膠密封圈第4部分:抗擠壓環(huán)(擋環(huán))
- GB/T 32574-2016抽水蓄能電站檢修導則
- 《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理論(第三版)》第十三章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標準論
- 變更索賠案例分析
- 2022年4月自學考試06093《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歷年真題及答案
- 《花婆婆》兒童繪本故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