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揚州、泰州等蘇北七市2024屆高三第三次調研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1頁
江蘇省南通、揚州、泰州等蘇北七市2024屆高三第三次調研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2頁
江蘇省南通、揚州、泰州等蘇北七市2024屆高三第三次調研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3頁
江蘇省南通、揚州、泰州等蘇北七市2024屆高三第三次調研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4頁
江蘇省南通、揚州、泰州等蘇北七市2024屆高三第三次調研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南通、揚州、泰州等蘇北七市2024屆高三第三次調

研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

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現(xiàn)代文閱讀K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學話語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它通過獨特而有創(chuàng)造性的表述,塑造

形象,表達情感,反映社會生活。文學話語的存在是不可取代的,它一旦

缺失,人們會明顯感到可供使用的語匯不足,社會也將出現(xiàn)大面積的失語

現(xiàn)象。相對于人們所欲表達的日新月異的內容,周圍既有的日常語匯所組

成的敘述和抒情,顯得疏遠而又陳舊,與人們的真實遭際有點格格不入,

事實上就帶來了表述上的失語。文學話語能匯聚這些失語的經歷,使之脫

離不可表述的黑暗,浮現(xiàn)到語言的層面上,得到語言上的定型。從這個意

義上說,文學話語有能力開拓新的語言資源,修補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

常常成為社會無意識的代言。許多時候,這種代言可能以一呼百應的形式

號令天下,也可能以振聾發(fā)暖的形式驚世駭俗。

通常情況下,一個新的語言潮汐鋪天蓋地地涌過日常用語,需要明顯

的時間跨度作為積累。然而,令人驚異的是,這樣的積累在文學之中常常

會在一夜之間即告完成。文學可能將這個緩慢的演變凝縮起來,這種凝縮

致使新舊話語系統(tǒng)之間的沖突提煉得格外強烈。人們經??吹?,一個語言

浪潮可能突如其來地襲擊了文學,在文學內部造成一場席卷一切的運動。

1

在很短的時期內,一批迥異于傳統(tǒng)的實驗作品競相登場,種種夸張其辭的

辯護與反唇相譏的駁詰簇擁于周圍。盡管這種文學運動的革命對象僅僅是

語言,但是在許多時候,語言的革命往往成為一種新價值體系即將登陸的

先兆。

文學中所出現(xiàn)的語言潮汐當然要追溯到作家。作家是這樣一批人:他

們潛心于語言的海洋,時刻監(jiān)測著語言的動向,進而制造出各種語言事變。

作家往往比常人更為迅速地洞察通行于日常用語之中各種詞匯的活力衰退,

洞察某些語言正在作為一種無形的束縛框住現(xiàn)實,悶住現(xiàn)實向外蔓延的可

能。他們迫不及待地通過文學提出一套對抗性的文學話語。對于那些情愿

充當先驅者的先鋒作家來說,他們狂熱地通過語言變換來搜索精神的種種

可能。日常用語之中種種固定的表述如同流水線上的預制零件,先鋒作家

不能忍受將精神視為這些零件的固定裝配,他們破壞性地瓦解陳舊的語言

結構,在一片瓦礫之中構思新的精神詩篇。這導致了先鋒作家對于語言傳

統(tǒng)的叛逆。這種叛逆并不是違反交通規(guī)則、砸爛商店的櫥窗或者擾亂咖啡

館秩序,而是擁有一個精神形式一一他們企圖借助語言革命打開精神空間,

發(fā)現(xiàn)未來的主題。

當兩者抗衡的時候,文學話語時常與日常用語分道揚鍍。人們或許會

追問:作家的語言天賦是否足以維持文學話語的反抗功能?個人的語言駕

馭才能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文學話語的傳統(tǒng)立場一一美

學立場。美學立場常常拋開現(xiàn)成的理性框架,拋開固有的常識范式,重新

啟用感官洞悉現(xiàn)實。文學話語亦即文學對于感性洞見的表白,美學立場成

為了文學話語和日常用語相持的尺度。許多詞匯、語句或者表述方式可能

2

依然毫無障礙地運轉于日常用語之中,但它們的日常用法將在美學的尺度

之下遭到文學話語的放逐,通過重新表述而產生新的語言效果。

日常的現(xiàn)實磨鈍了人們的感覺,人們按照習慣或者常識看待身邊的世

界,強大的慣性致使人們的目光陷于熟視無睹的境地,人們的所有感覺都

因為不斷重復而自動化、機械化了。文學話語的重要職責即是通過語言重

新制造陌生的效果,阻止人們的感覺繼續(xù)在日常用語之中沉睡,讓人們在

驚訝之中重新使用眼睛,重新見識一個嶄新的世界。列夫托爾斯泰的陌生

化手法在于,他不用事物的名稱來指稱事物,而是像描述第一次看到該事

物那樣去加以描述,就像是初次發(fā)生的事情。同時,他在描述事物時所使

用的名稱,不是該事物中已通用的那部分的名稱,而是像稱呼其他事物中

相應部分那樣來稱呼。當然,并不是文學話語的每一句話都有陌生之效,

但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出現(xiàn)時,這部作品自身的內在結構必將或顯或隱地

體現(xiàn)出陌生化的傾向。

從母語上看,文學話語與日常用語是同源的。一方面,文學話語不可

能完全自鑄詞匯,另立語法,這使文學話語與日常用語永遠糾纏不清;另

一方面,文學話語又時時制造一種美學分裂,它企圖掙脫日常用語,從而

葆有一個日常用語所無法企及的語言空間。顯而易見,文學話語的反抗是

永無止境的。一切都如同維特根斯坦所說的那樣:"我們已卷入與語言的搏

斗。我們正在與語言搏斗。"

(摘編自南帆《文學的維度》)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

A.在表達日新月異的內容時,文學話語能夠修補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

切合人們的真實遭際,成為社會無意識的代言。

B.文學中出現(xiàn)的語言潮汐,以鋪天蓋地的姿態(tài)涌過日常用語,這是先

鋒作家致力于顛覆語言傳統(tǒng)和語言規(guī)則的結果。

C.針對日常用語中的詞匯活力衰退的現(xiàn)象,一些作家希望通過瓦解陳

舊的語言結構,打開精神空間,發(fā)現(xiàn)未來主題。

D.文學話語與日常用語的關系極為密切,文學話語雖然不能完全脫離

日常用語而存在,但又不斷以反抗的形式出現(xiàn)。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話語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即將登陸的先兆,常常在瞬間能完成對

日常用語的積累,在文學內部造成一場文學運動。

B.從美學尺度的角度看,文學話語只是對日常用語中許多詞匯、語句

和表述方式的日常用法進行放逐,而不是完全拋棄。

C.如果人們不按照習慣或常識看待身邊世界,就不大可能形成強大的

慣性,人們的感覺也不太會變得自動化、機械化。

D.文中列舉列夫?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的例子,意在論證可以通過語言制造陌

生效果、重新見識嶄新世界的觀點,增強說服力。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五段"陌生化”觀點的一項是()

A.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劉勰《文心雕龍》)

B.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苦吟》)

C.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鄭板橋書齋聯(lián))

D.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紅樓夢》甲戌本評語)

4

4.如何理解文中畫橫線部分的"已卷入""正在"兩個詞語的作用?

5.有人說,網絡文學語言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話語,也能部分解決社

會失語問題。你認為其理由有哪些?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

【答案】1.B2.A

3.C4.①"已卷入"強調人們與語言"搏斗"的被迫無奈:②"正在"突出人

們與語言"搏斗”的積極主動;③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人們與語言"搏斗"的永無止境。

5.網絡文學語言①能夠開拓新的語言資源,修補既有表述的空缺;②

能夠解除日常用語中某些語言形成的束縛;③能夠制造陌生的效果,重新

見識一個嶄新的世界。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B.選項強加因果。文中相關內容有"一個新的語言潮汐鋪天蓋地地涌過

日常用語,需要明顯的時間跨度作為積累……這樣的積累在文學之中常常會

在一夜之間即告完成""文學中所出現(xiàn)的語言潮汐當然要追溯到作家……先鋒

作家不能忍受將精神視為這些零件的固定裝配,他們破壞性地瓦解陳舊的

語言結構……當兩者抗衡的時候,文學話語時常與日常用語分道揚鍍",文

學語言潮汐和作家有關,但先鋒作家做法的結果是"文學話語時常與日常用

語分道揚鑲",不是選項內容的原因。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5

A."常常在瞬間能完成對日常用語的積累"錯誤,原文相關內容為"一個

新的語言潮汐鋪天蓋地地涌過日常用語,需要明顯的時間跨度作為積累。

然而,令人驚異的是,這樣的積累在文學之中常常會在一夜之間即告完成",

是積累時間,覆蓋日常用語,且文學語言是"一夜之間”……,不是"瞬間"。

選項曲解文意。

故選A。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陌生化”是不用事物已通用的的名稱來指稱事物,而是用嶄新的描述的

方式呈現(xiàn)事物,讓人們在驚訝之中重新見識一個嶄新的事物。

A.以削、減、疏、密談字句比較常見,不算陌生化。

B.談煉字,不是文字的陌生化。

C.以"刪繁就簡"形容三秋樹,以"領異標新"形容二月花,獨出機杼,與

眾不同,讓人們重新認識三秋樹與二月花,有陌生化的效果。

D.以"血”來凸顯作者創(chuàng)作的艱辛,多有此說法,不算是陌生化。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作用的能力。

"卷入"表明被動或不愿意參與其中,"已卷入與語言的搏斗”則是強調人

們與語言"搏斗"的被迫無奈;

"正在"表示行為動作在進行之中「已卷入"有迫不得已的意味,而"正在"

則表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是一種積極面對的態(tài)度,要與語言"搏斗"不服輸;

6

前文有"文學話語的反抗是永無止境的",句中的兩個詞語是對此句的呼

應,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人們與語言"搏斗"的永無止境。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內容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

解答本題需要抓住關鍵詞語"文學話語""解決社會失語"篩選概括信息、,

也即文學語言的作用。

文中相關內容有"文學話語有能力開拓新的語言資源,修補既有表述留

下的空缺""洞察某些語言正在作為一種無形的束縛框住現(xiàn)實""文學話語的

重要職責即是通過語言重新制造陌生的效果,阻止人們的感覺繼續(xù)在日常

用語之中沉睡,讓人們在驚訝之中重新使用眼睛,重新見識一個嶄新的世

界"。

從網絡文學語言的角度概括整合以上信息即可。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有魚

胡竹峰

古人以絹帛作書,裝入木雕的鯉魚腹內傳給對方,因稱魚箋、魚素。

所謂魚傳尺素,是源自漢樂府的《飲馬長城窟行》,有詩句說:"客從遠方

來,遺我雙鯉魚……中有尺素書。"

魚傳尺素的實物并不多見,倒是燈會里司空見慣的魚燈惹人心心念念。

有年春節(jié)去皖南,恰逢燈會,魚燈燭光閃閃。一盞刀型大扁燈在前開路,

7

后面是兩頭獅子,邊走邊舞,大鑼大鼓伴奏,其后緊跟著花燈、魚燈、五

谷燈,五光十色,燦爛斑斕。士農工商摩肩接踵,車馬人物滿巷,燈火達

旦。銅鑼鏗鏘,鼓聲點點。魚燈最為活潑熱鬧,鱗鰭閃爍,你來我往,或

上躥下跳,或左擺右搖,所到之處,鞭炮齊鳴。一女子在巷子里站著,魚

燈燭油的氣息飄來,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塵脫俗。

魚燈當然喜慶,臘月里,在廊檐下吊著油汪汪的雞鴨魚肉,也喜慶,

像小時候的辰光。瓦屋下,幾個婦人在腌制咸肉咸魚,曬太陽的老翁在打

盹,花貓?zhí)弦巫樱靥晾镆粭l金鯉躍出水面,激起白色的水花。三十年

前的往事,歷歷在懷。

逢年過節(jié)每每多些懷舊,萬事如意、富貴吉祥、抬頭見喜的頌詞都在

意都喜歡,紅紙黑字端端正正寫了貼在家里,滿室生輝,有墨香有吉光。

故鄉(xiāng)幾十年習俗,每逢春節(jié),家里要掛"連年有魚"的年畫,有古版有新印。

記憶最深的年畫上有一個胖乎乎的男嬰,手拿蓮花,懷抱又大又壯的鯉魚。

那個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畫下一年年仰望,破舊的老屋仿佛也多了鮮氣多了

仙氣。年畫紙上木刻印刷的魚追求肥美追求富貴,也并非一味取"家有余慶"

的好兆頭,更是飽滿、喜滋滋、其樂融融的人間生活的好愿望。

燕趙大地"三魚爭月”的年畫最好,一尺見方,三條大鯉魚擺尾翻身躍出

水面,去爭瞻那一輪凌空高懸的皓然明月。三魚共一首,爭頭也爭月。"月"

同"躍",看似三魚爭月,實為三魚爭躍。道家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

物。三三無盡,無盡有余,"三魚爭月"實則萬魚爭躍,元氣恢弘。作為襯底

的"萬頃波濤"更是聲勢浩浩,古風昭昭。

8

有地方除夕時在秤鉤掛條魚,秤有魚,剩有余。有人將活鯉魚穿絲繩、

貼紅紙作為祭品,號稱"元寶魚"。漁村新婦出嫁,隨手撒些銀錢在地上,所

謂鯉魚撒子,子孫滿堂。古人萬事講究陰陽,講究相生相克,舊年人家,

墻上懸掛有木魚,魚為水,水克火。懸魚長者丈余,短者不足一尺,配有

各類紋飾,意寓平安。

我鄉(xiāng)多水,河流密布。魚是日常口食,河、湖、塘、渠、溪、池里多

的是鯽魚、草魚、鯉魚、青魚,用來紅燒,用來清蒸,用來煎炸……各有風

味。鯽魚性屬土,泥水里自在游弋;能補胃,鄉(xiāng)下婦人生產后用它燉湯,

以充發(fā)物。草魚、鯉魚易活,肥大之極,我見過身長近一扁擔的魚,農人

腌成咸魚,曬在太陽地里,冒著油光。

舊年山里交通不便,一般人家難得鮮魚,山民則做"面魚",聊且快意耳。

面魚是豆腐皮將糯米、肉末、豆腐、粉絲、紅豆、生姜末與香蒜末裹成長

條,放鍋里炕至兩面金黃或微焦時,切成方塊狀,仿魚的形狀盛入盤中。

甜糯咸鮮,外皮脆香,內里綿軟。

世俗里,魚被尊為吉祥富貴之物。武王伐紂,過黃河時,一條白魚跳

進船艙,眾人說是吉兆。魚鱗如鎧甲,魚腹多子如兵??组T得子,國君魯

昭公送鯉魚祝賀,孔子高興,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魚在水中,飛鳥般自在。據說魚有龍相,戰(zhàn)國時有人乘鯉魚而登仙,

成仙之后,常騎著赤紅的鯉魚現(xiàn)身水上。筆記傳奇上說,每年三月冰化雪

消,幾千尾黃河鯉魚從百川匯集龍門,逆水往上蹦跳攀登,能上去的,就

化為龍;跳不上去的,碰得額破腮裂,敗陣而歸。鯉魚跳過龍門,即有云

雨相隨,天降祥火燒去魚尾,助其化龍。唐朝的燒尾宴即源流于此,士人

9

登第或升官,同僚、朋友及親友前來祝賀,主人要準備豐盛的酒饌和樂舞

款待來賓,名為燒尾。

龍相久遠,縹緲成了傳說,脫俗相、出塵相、清逸相倒是了然。童年

在紙上見過幾次大魚,先是莊子筆下的北冥魚,名為鯨,魚之大,不知有

幾千里,化為鳥,是為鵬,背闊不知幾千里,翼若垂天之云。后來又見《玄

中記》上的大魚,船行一日才過魚頭,七日方過魚尾,生產時,碧海為之

血紅。這樣的魚并非全然喜慶相、富貴相,倒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與大

安詳。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只是后世的釣徒心態(tài)各異。有人釣的是朝

堂之志,有人釣的是隱逸心事,有人釣的是一日三餐,或得鯉魚,或得豌

魚,或得刀魚,或得鰥魚,或得跚魚,還有白魚、蝙魚、鰻魚、鮑魚、鯽

魚、草魚、鯉魚、青魚……

臘月天在皖南山居,路過張志和故里。張志和一生起伏,幾番上下,

終于了卻宦意,帶上僮婢,告別親友,四處游歷,最后來到湖州城西漁隱,

自稱煙波釣徒,和西塞山前的白鷺為伍,也和桃花流水鰥魚為伍。"斜風細

雨不須歸",怎么說也是一種境界。

(有刪改)

文本二:

安徽岳西人胡竹峰的寫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種勇敢嘗試,因為他開辟

了散文創(chuàng)作的新路。他的散文總體上志在傳承本土遺產,對家鄉(xiāng)的記憶成

了揮之不去的印記。又談墨趣,談韻致,談風骨,談意境,在精微處看智

慧,在總體上見心性,對中國文學批評的實踐和理論別有深刻體會。竹峰

10

還由物及人,由人及人境與人生,遍及草木蟲魚、日月山川、衣食住行、

天道人心,于字里行間重申"功夫在詩外"(陸游語)的文學觀,體悟到大自

然借給我們詩意和靈感之浩瀚古意和美意一一不失為文章之道的又一要旨。

(節(jié)選自韓少功《我讀胡竹峰》,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引用漢樂府詩句,交代了“魚傳尺素”的由來,既表現(xiàn)了魚

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又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

B.文章中"那個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畫下一年年仰望"一句,寫作者回憶

自己小時候看年畫的情景,表現(xiàn)了時空的久遠。

C.文章以‘脫俗相、出塵相、清逸相倒是了然"引出世俗未見的大魚,

進而強調“大魚”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與大安詳。

D.文末寫漁隱,除了張志和自稱“煙波釣徒",與"有魚”有關,還表現(xiàn)

作者想要擺脫世事煩擾,追慕張志和漁隱生活。

7.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寫游燈會的場景采用點面結合的手法,"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塵

脫俗",就是從面上描寫,讀來如臨其境,別有情趣。

B.文章利用諧音將"三魚爭月"說成"三魚爭躍",并以道家的觀點對"三"

作了哲學上的解讀,揭示了年畫的豐富意蘊。

C.文章中"我鄉(xiāng)多水,河流密布"這段文字,運用鋪陳手法突出魚鄉(xiāng)特

點,描寫出故鄉(xiāng)飽滿、喜滋滋、其樂融融的人間生活。

D.文章對世俗與脫俗的思辨圍繞"有魚”展開,白魚跳船艙、孔子給兒

子取名是世俗的,而北冥魚等是脫俗的,表達清晰。

11

8.文本一中提到"魚有龍相",你認為燈會和年畫里的魚各有什么"相"?

請簡要分析。

9.韓少功稱"胡竹峰的寫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種勇敢嘗試",請結合文

本二的闡述談談文本一從哪些角度作了"勇敢嘗試"。

【答案】

6.D7.A

8.(1)燈會里的魚指魚燈,最為活潑熱鬧,有喜慶相;(2)①"連年

有魚”年畫里的是又大又壯的鯉魚,有富貴相;②"三魚爭月”年畫里的是萬

魚爭躍、元氣恢弘的鯉魚,有氣派相。

9.①作者圍繞"有魚"回憶故鄉(xiāng)的經歷、習俗,敘寫故鄉(xiāng)風光,志在傳

承本土遺產;②作者說魚傳尺素,說各地"有魚”的寓意,說傳奇,說境界,

在精微處看智慧,在總體上見心性;③作者從"有魚"寫到"有人",由人寫到

人的愿望與哲思,體現(xiàn)了"功夫在詩外”的文學觀。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還表現(xiàn)作者想要擺脫世事煩擾,追慕張志和的漁隱生活"屬于過度解

讀。"‘斜風細雨不須歸’,怎么說也是一種境界"是對張志和及其人生境界的

贊美,但從中看不出作者自己的想要擺脫世事煩擾,追慕張志和的漁隱生

活。

故選D。

【7題詳解】

12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A."'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塵脫俗’,就是從面上描寫"錯,寫"人"應該是"點",

寫燈五光十色,燦爛斑斕,車馬人物滿巷等是"面"。

故選A。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從

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

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

由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余;一凡人沮之,則自以

為不足。彼獨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萬世之標準也。余故日:若伯

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

跡于后世矣。

(節(jié)選自《昌黎先生集?伯夷頌》)

材料二:

夫伯夷,古之論有孔子、孟子焉??酌辖砸圆脑饧q之惡,不念以怨,

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餓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號為圣人耳。

然則司馬遷以為武王伐紂,伯夷叩馬而諫①,天下宗周,而恥之,義不食

13

周粟而為《采薇》之歌;韓子因之,亦為之頌,以為微二子,亂臣賊子接

跡于后世矣,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紂以不仁殘?zhí)煜拢煜率氩徊〖q?而尤者,伯夷也。嘗與太

公②聞西伯③善養(yǎng)老,則往歸焉。當是之時,欲夷紂者,二人之心豈有異

邪?及武王一奮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與。何哉?蓋行年

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濱而趨文王之都,計亦數千里之遠,豈伯

夷欲歸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來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

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義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獨以為非,豈伯夷乎?天下

之道二,仁與不仁也。紂之為君,不仁也;武王之為君,仁也。伯夷固不

事不仁之紂,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則伯夷何處乎?余

故日:圣賢辯之甚明,而后世偏見獨識者之失其本也。嗚呼,使伯夷之不

死,以及武王之時,其烈豈減太公哉!

(節(jié)選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論》)

【注】①叩馬而諫:武王伐紂,伯夷與叔齊拉著武王的馬勸諫阻止。

②太公:姜子牙。③西伯:周文王。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

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及武王A一奮B太公C相之D遂出E元元F于涂炭之中G伯夷H乃

不與。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信道篤而自知明也”與《陳情表》”則劉病日篤"中"篤"詞義不同。

14

B.”天下孰不病紂”與《種樹郭橐駝傳》"故病且怠"中"病"詞義相同。

C."欲夷紂者”與《蘇武傳》"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中"夷"詞義相同。

D.”太公相而成之”與《孔雀東南飛》"好自相扶將"中"相"詞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認為伯夷在商朝滅亡后寧可餓死也不吃周粟的行為,是為了堅

守自己的道。

B.韓愈通過贊頌伯夷"特立獨行""信道篤”的精神,批評當時士人中存

在的不良風氣。

C.王安石認為,韓愈寫《伯夷頌》是依據司馬遷觀點,而司馬遷的觀

點有失偏頗。

D.王安石通過推論,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認為伯夷為追求"仁"而餓

死的說法。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

(2)嗚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時,其烈豈減太公哉!

14.王安石認為司馬遷、韓愈對伯夷的評價是片面的,依據是什么?

請簡要概括。

【答案】10.BDG

11.B12.D

13.(1)雖然這樣,如果沒有這兩個人,亂臣賊子在后世就會接連出

現(xiàn)。

15

(2)唉,假使伯夷不死,趕上武王的時代,他的功業(yè)難道比姜太公少

嗎?

14.①伯夷特別怨恨紂王;②伯夷未能趕上助武王伐紂;③伯夷尊奉

"仁二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輔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從水火中拯

救出來,這時伯夷卻沒參與。

"及武王一奮"作時間狀語,其后斷開,選B;

"太公相之"主謂賓結構完整,其后斷開,選D;

"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省略主語"武王","于涂炭之中"介詞短語作狀語,

修飾"出",其后斷開,選Go

故選BDG。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忠實,專一;/病重。句意:是因為忠實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

清楚知道自己罷了。/劉氏的病情在一天天加重。

B.錯誤。怨恨;/困苦疲勞。詞義不相同。/句意:天下人誰不怨恨紂王

呢?/所以都非常困苦而且疲乏。

C.正確。都是"消滅”的意思。句意:想要消滅商紂的心情。/大臣無罪

而全家被殺的有幾十家。

16

D.正確。輔佐;/偏指一方,指代"姥"或"她"。句意:在太公輔佐下終

于完成。/好好地服侍老人家。

故選B。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認為伯夷為追求‘仁’而餓死的說法"錯誤,原

文"夫伯夷,古之論有孔子、孟子焉??酌辖砸圆脑饧q之惡,不念以怨,

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餓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號為圣人耳”

可知,王安石引用孔子、孟子的觀點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

故選D。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雖然",雖然這樣;"微”,如果「接跡",接連出現(xiàn)。

(2)"使",假使;"及",趕上,來得及;"烈”,功業(yè)。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夫商衰而紂以不仁殘?zhí)煜?,天下孰不病紂?而尤者,伯夷也"可知,

伯夷特別怨恨紂王;

原文"自海濱而趨文王之都,計亦數千里之遠,豈伯夷欲歸西伯而志不

遂,乃死于北海邪?抑來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

之世而死邪?"可知,伯夷未能趕上助武王伐紂;

原文"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紂,以待仁而后出"可知,伯夷尊奉"仁"。

17

(-)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酬令狐相公①使宅別齋初栽桂樹見懷之作

劉禹錫

清淮南岸家山樹,黑水東邊第一栽。

影近畫梁迎曉日,香隨綠酒入金杯。

根留本土依江潤,葉起寒棱映月開。

早晚陰成比梧竹②,九霄③還放彩雛來。

【注】①令狐相公:令狐楚,時任節(jié)度使。②梧竹:相傳鳳凰非梧桐

不棲,非竹實不食。③九霄:一說天極高處,一說皇帝居處。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是酬答詩,"酬"字表明令狐楚先前就初栽桂樹寫詩贈劉禹錫,

詩人作此詩回贈。

B.頷聯(lián)視覺嗅覺結合,樹影映畫梁,花香融綠酒,詩人觀賞到如此美

景,不禁陶醉其中。

C.頸聯(lián)中,"留"寫樹根保留了原來的泥土,"起"展現(xiàn)了桂葉在月影下

舒展的動態(tài)美。

D.全詩明寫桂樹,暗寫詩人對令狐楚的贊美之情,含而不露,給人留

下了遐想的空間。

16.有人認為詩中的“彩雛”指人才,也有人認為是指令狐楚在朝為官的

兒子,你贊同哪種觀點?請結合尾聯(lián)說說你的看法。

18

【答案】

15.B."視覺嗅覺結合"錯誤,"香隨綠酒入金杯"不是嗅覺,是以視覺寫

嗅覺,為通感。

16.示例一:贊同"彩雛"指人才詩人寫桂樹早晚會長得像梧竹一樣,能

引來“彩雛",以此祝愿令狐楚能筑巢引鳳,吸引人才。

示例二:贊同"彩雛"指令狐楚的兒子。詩人寫桂樹早晚會長得像梧竹一

樣,能引來"彩雛",借此設想令狐楚的兒子衣錦還鄉(xiāng),贊美他教子有方。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畢業(yè)紀念冊上,小剛引用《離騷》中",

兩句,寄語同學要兼具"內美"與"修能",提升自身的高度。

(2)俗話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阿房宮賦》中作者從最普遍的

人心角度說"",揭示了人心相通的道理。

(3)古人對水有不少雅稱,如小而深的水稱為"潭",大而深的水稱為

"淵”。古詩文中含有"潭"或''淵"的句子有"

【答案】①.紛吾既有此內美兮②.又重之以修能③.一人之心④.

千萬人之心也⑤.昨夜閑潭夢落花⑥.可憐春半不還家(羈鳥戀舊林池

魚思故淵/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下臨深潭微風鼓浪/積水成淵

蛟龍生焉/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19

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既""羈""蛟"等,要理解字義去記憶。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語言文字運用K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你可以摩拳,可

以憑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興廢、王謝的風流、秦淮的艷跡。這

些也許只是老調子,不過經過自家一番體貼,便不同了。所以我勸你上雞

鳴寺去,最好選一個微雨天或月夜。在朦朧里,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樓

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蒼然蜿蜒著的臺城?;砻蓸堑囊慌糯白影才诺米钣?/p>

心思,讓你看的一點不多,一點不少,臺城外明凈荒寒的玄武湖就像石濤

的畫。

從寺后的園地,揀著路上臺城;沒有垛子,真像平臺一樣。城上可以

望南京的每一角。這時候若有個熟悉歷代形勢的人,給你指點,隋兵是從

這角進來的,湘軍是從那角進來的,你可以想象異樣裝束的隊伍,打著異

樣的旗幟,拿著異樣的武器,洶洶涌涌地進來,遠遠仿佛還有哭喊之聲。

假如你記得一些金陵懷古的詩詞,趁這時候暗誦幾回,也可印證印證,或

許更能領略詩人當日的情思。

一出城,看見湖,就有煙水蒼茫之意。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瀾,

儼然長江大河的氣勢,與西湖的靜綠不同。若在微醺之后,迎著小風,似

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聽著船底汨汨的波響與不知何方來的簫聲,真會教

你忘卻身在哪里。湖上的櫻桃最出名。據說櫻桃熟時,游人在樹下現(xiàn)買,

現(xiàn)摘,現(xiàn)吃,談著,笑著,多熱鬧的。

20

18.下列句子中的"心思”和文中加點處的“心思",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一家人都歡天喜地的,可趙二媽滿臉愁容,一肚子心思。

B.客人們故意地和我說東說西,招我笑,我卻沒心思說笑。

C.怎樣繡?那姑娘的心思十分精巧,她的刺繡最栩栩如生。

D.你不要白費心思了,我是一個講原則的人,不能答應你。

19.假如文中畫橫線部分中的"你"就是你自己,你最想暗誦哪兩句詩?

請寫出詩句并說明理由。

20.請簡要分析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答案】18.C19.示例:"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這兩

句詩印證了六朝興亡交替的歷史,表現(xiàn)了詩人吊古傷今、感慨世事變化的

情思。

20.連續(xù)運用短句,節(jié)奏明快,渲染了熱鬧的場景,形象地表現(xiàn)了游

人歡快的心情。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詞語語境義的能力。

文中加點處的“心思”指智慧、才思。

A.指心事。

B.指心情。

C.指智慧、才思。

D.指心神、精力。

故選C。

21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古詩詞積累的能力。

由"假如你記得一些金陵懷古的詩詞"可知,詩句必須與"金陵懷古"相關,

能體現(xiàn)詩人對朝代更替的感受,并結合詩句說明理由。

如:"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這兩句詩印證了六朝興亡交

替的歷史,表現(xiàn)了詩人吊古傷今、感慨世事變化的情思。關于"金陵懷古"

的詩句還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

夢鳥空啼/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成樓空/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

寞回……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

逗號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語氣的停頓,它有表現(xiàn)較長時間停頓的效果。

"現(xiàn)買,現(xiàn)摘,現(xiàn)吃,談著,笑著"使用了逗號,將幾個短語分隔開,連

續(xù)運用短句,使語言表達節(jié)奏分明、活潑靈動,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語

言表達極富情趣,渲染了熱鬧的場景,形象地表現(xiàn)了游人歡快的心情。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漢字具有表意特點,造字的構形取象一般來自造字者身邊所及的事物。

民俗作為人們模式化的生活文化,是造字者最多的身邊所見,所以漢字的

構形難免留下民俗基因的印記??傮w來看,①大致可以通過形象、義符

和聲符所含信息來呈現(xiàn)。

22

在字形隸變發(fā)生以前的古文字階段,漢字構形是通過對物象的描摹而

形成的,如"為"字的篆文作"豪"形,像"爪"(人手)牽著"象",蘊含上古時

代中原地區(qū)民眾"役象以助勞”的生產習俗。

隨著漢字構形圖像性的消退,用文字自身意義來表義的"義符”逐漸增多,

因此,民俗基因在晚出的文字中常常②。這里的"義符"包括會意字的表義

部件和形聲字的義符。比如,始見于秦簡中的"垂B(郵)"字是由"垂""邑"合

成的會意字?!墩f文解字》:"垂,邊也。""邑,國也。"二者合起來表示"境

上"的"行書舍"(傳送書信的客舍),蘊含著歷史上長期存在的驛站型傳信

方式的習俗。

漢字構形中的聲符所示語源也蘊含著民俗。例如,"婚"字,從昏聲,之

所以用"昏"作聲旁,是因為古代有搶婚習俗,③,所以"婚"的音義來源于

黃昏的"昏"。

21.請在文段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

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2.請從下面四個字中任選兩字,分別談談它們的構形及其蘊含的習

俗信息。

(美)(男)(社)(財)

【答案】21.①漢字構形中的民俗基因②通過義符來呈現(xiàn)③搶婚往

往在黃昏時分

22.示例一:美,由羊大會意而成,蘊含了古人的飲食習俗。

示例二:男,由田力會意而成,指男子在田里用力勞作,蘊含古代男

子"主田間勞作”的習俗。

23

示例三:社,從示從土,蘊含古代農耕社會對土地崇敬的習俗。

示例四:財,從貝才聲,義符"貝"蘊含古代以貝殼作為貨幣的習俗。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此處為總結句,前文闡述漢字的構形留下了民俗基因的印記,后文

為漢字中民俗基因的具體呈現(xiàn),可填"漢字構形中的民俗基因"。

②文段對應前文的三類基因中的"義符",且前后文都提到義符,故可填

"通過義符來呈現(xiàn)"。

③此處承上啟下,前文提到搶婚習俗,后文說"婚"的音義來源于黃昏的

"昏",可知搶婚時間是黃昏,可填"搶婚往往在黃昏時分"。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分析漢字構形及蘊含的習俗的能力。

認真觀察所給漢字,從形象角度分析構形,再結合義符和聲符闡述習

俗。

如第一個字,其由"羊""大"構成,古人有"羊大為美”之說,據此闡述習

俗,可談飲食,可說外型。其他都按照此思路分析即可。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讀書,需要合理的質疑。質疑,可以激發(fā)思維,可以尋找真相,可以

修正錯誤,可以促進創(chuàng)新……有時,質疑的合理性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

化。讀書如此,其他方面亦如止匕。

24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可以寫記敘文,

可以寫議論文,也可以寫應用文(書信、演講詞、讀后感、倡議書……)。

要求: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