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歷代皇帝_第1頁
宋朝歷代皇帝_第2頁
宋朝歷代皇帝_第3頁
宋朝歷代皇帝_第4頁
宋朝歷代皇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漢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zhàn)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后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zhèn)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lián)合北漢大舉南侵,領(lǐng)兵出征,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北宋除趙匡胤外,其他皇帝為其弟趙匡義(宋太宗)的后代;而南宋除宋高宗外,其他皇帝為趙匡胤之后代。趙匡胤之子趙德芳的后代有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后代有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幼主。2宋太宗趙匡義宋太宗(939~997年)趙炅,漢族,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改名炅。父親趙弘殷,追贈宣祖,母親杜太后。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趙廷美大8歲。太祖駕崩后,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在位共21年(976~997年),至道三年,59歲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3宋真宗趙恒真宗不是太宗的長子,母親也不是皇后,原本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當大哥趙元佐發(fā)瘋、二哥趙元僖暴死之后,輪到了他繼位。真宗即位之初,勤于政事,分全國為15路,各路轉(zhuǎn)運使輪流進京述職,蠲免五代以來的欠稅。但是與久經(jīng)沙場的太祖、太宗不同,從小生活在深宮中的趙恒性格較為懦弱,缺乏開拓創(chuàng)新的決心和勇氣,在他看來,堅持太宗晚年推崇的黃老無為思想,繼續(xù)守成的局面是最好的選擇。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后,真宗在政治上沒有什么作為,反而致力于封祀之事,粉飾太平,廣建宮觀,勞民傷財,使得宋王朝的“內(nèi)憂外患”日趨嚴重。宋真宗趙恒(968-1022)宋太宗第三子。以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舉,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zhàn)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淵,宋戰(zhàn)勝遼國,但因真宗懼于遼的聲勢,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進貢遼大量金銀為"歲幣"于澶淵定盟和解。歷史上稱為澶淵之盟。在位二十五年崩。為守成之主,使北宋進入經(jīng)濟繁榮期。4宋仁宗趙禎宋仁宗(1010年-1063年),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3年即帝位,時年13歲。1063年駕崩于汴梁皇宮,享年53歲。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時候宋朝面臨官僚膨脹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對外戰(zhàn)爭卻又屢戰(zhàn)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邊患危機始終未除。后來雖一度推行“慶歷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為永昭陵。謚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5宋英宗趙曙宋英宗趙曙(1032年-1067年),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1067年在位,原名宗實,后改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宮撫養(yǎng),賜名為宗實。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后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1067年,病逝于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楊延昭等。6宋神宗趙頊宋神宗,英宗長子,謚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國公;后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受封淮陽郡王;治平元年(1064)進封潁王。治平三年立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為神宗,時年20歲。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由于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由于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7宋哲宗趙煦宋哲宗趙煦(1076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位皇帝(1086年—1100年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傭,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立他為太子,元豐八年,神宗死,趙煦登基為皇帝,是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享年24歲。謚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葬于今天河南鞏縣的永泰陵。

哲宗登基時,只有10歲,由高太后執(zhí)政。高太后執(zhí)政后,任用頑固派大官司馬光為宰相。司馬光一上臺,就把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全部廢止。宋哲宗對于司馬光與高太后的執(zhí)政與壓制感到不滿。到了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親政。哲宗親政后表明紹述,追貶司馬光,并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于嶺南(今廣西一帶),接著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nóng)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紹圣”,并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1100年)1月病逝于汴京(今河南開封)。

8宋徽宗趙佶宋徽宗(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趙佶(jí),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國宋朝第八位皇帝?;兆诳釔鬯囆g(shù),在位時將畫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以畫作為科舉升官的一種考試方法,每年以詩詞做題目曾刺激出許多新的創(chuàng)意佳話。如題目為“山中藏古寺”,許多人畫深山寺院飛檐,但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房屋,只畫了一個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題為“踏花歸去馬蹄香”,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花卉,只畫了一人騎馬,有蝴蝶飛繞馬蹄間,凡此等等。這些都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畫意境的發(fā)展。他對自然觀察入微,曾寫到:“孔雀登高,必先舉左腿”等有關(guān)繪畫的理論文章。廣泛搜集歷代文物,令下屬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錄》等著名美術(shù)史書籍。對研究美術(shù)史有相當大的貢獻?;兆谶€喜愛在自己喜歡的書畫上題詩作跋,后人把這種畫叫“御題畫”。由于許多畫上并沒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長繪畫。對鑒別這些畫是否是趙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難度。有一觀點確定他的真跡有《詩帖》《柳鴨圖》《池塘晚秋圖》《竹禽圖》《四禽圖》等,而《芙蓉錦雞圖》《臘梅山禽圖》是御題畫。9徽宗的瘦金體10亡國之主宋欽宗趙桓宋欽宗,名趙桓(公元1100~1161年),原名宣,又名垣?;兆陂L子。金人南下時,徽宗禪位于他,在位2年,靖康之變時被金人所俘,多年后病死,終年57歲,葬于永獻陵(今河南省鞏縣)。11宋高宗趙構(gòu)高宗,名趙構(gòu)生于公元1107年十二月初三(1月7日)字德基,漢族。北宋滅亡后,在南京即帝位。在位36年,讓位后病死,終年81歲,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寶山)。宋高宗(1107年-1187年),名趙構(gòu),字德基,南宋開國皇帝,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趙構(gòu)政治上昏庸無能,然精于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12宋孝宗趙昚太祖少子秦王德芳生英國公惟憲,惟憲生新興侯從郁,從郁生華陰侯世將,世將生慶國公令譮(huà),令譮生子偁(chēng),是為秀王。趙子偁即孝宗生父,生母張氏。于高宗的唯一兒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沒有嗣子,所以只好從其他宗族中選擇后繼者。宋孝宗被普遍認為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于趙昚,是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長房。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遜位,讓位與兒子宋光宗趙惇。紹熙五年(1194年)病逝,終年68歲。謚號紹統(tǒng)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于永阜陵。13不孝之子宋光宗趙惇宋光宗(1147年10月24日-1200年9月17日)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較昏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禪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后,已經(jīng)43歲。宋光宗體弱多病,又沒有安邦治國之才,而且光宗聽取奸臣讒言,罷免辛棄疾等主戰(zhàn)派大臣,又由當時著名的妒婦,心狠手辣的李皇后來執(zhí)政,奸佞當?shù)?,朝政從宋孝宗時的清明轉(zhuǎn)向腐敗,宋光宗自己卻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光宗歷來就與孝宗不和,宋孝宗遜位后他長期不去探望。紹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得病,宋光宗既不請人看病又不去探望孝宗,乃至孝宗病逝他也不服喪。因此,大臣韓侂胄和趙汝愚經(jīng)過太皇太后允許,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讓位于太子趙擴,自己閑居臨安壽康宮,自稱“太上皇”。趙擴主持完宋孝宗的葬禮,就登基做皇帝,是為宋寧宗。14宋寧宗趙擴即趙擴(1168年11月19日-1224年9月17日)。宋光宗次子,漢族。1194年7月25日-1224年9月17日在位。淳熙十六年(1189)拜少保、武寧軍節(jié)度使,進封親王。紹熙元年(1190)立為儲嗣。五年為宗室、樞密院事趙汝愚和外戚韓侂胄所擁立。即位后,曾以趙汝愚為相,不久罷免,依任韓侂胄,使其專權(quán)長達14年。嘉泰四年(1204),采納韓侂胄的建議,追封岳飛為鄂王。開禧二年(1206),削去秦檜所封王爵。同年在準備遠未充分的情況下,依韓奏請,下詔攻金,招致戰(zhàn)敗。嘉定元年(1208)與金議和,簽訂嘉定和議。主要條款為:金、宋改稱伯侄之國,賠償金朝銀30萬兩、絹30萬匹、錢300萬貫,函韓侂胄首于金;金退出所占南宋的淮南、陜西等地。這些條款比孝宗與金朝訂立的和議條款更具屈辱性。議和期間,南宋政府殺韓侂胄,函首送至金廷。此后,楊后與史彌遠操縱朝政多年。十四年,寧宗派使節(jié)赴蒙古談判,擬聯(lián)蒙滅金,但宋軍對金作戰(zhàn)失利,反而丟城失地。他死時,權(quán)相史彌遠矯詔立王子貴誠為皇太子,更名昀,是為理宗。15宋理宗趙昀宋理宗(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南宋皇室的一個親戚,他是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九世孫。他的前任宋寧宗死后宰相史彌遠矯詔廢太子趙竑,立貴誠,即為宋理宗。宋理宗早年同娶謝道清和賈涉之女,因賈小姐容貌傾城而專寵賈氏。后因楊太后和大臣的緣故立謝道清為謝皇后,掌管中宮。后賈氏因病逝,又獨寵于閻貴妃。宋理宗一生只有過一子,但幼子不足滿歲即早殤,故其后由其侄入承大寶。宋理宗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quán)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一直到1233年史死后宋理宗才開始親政,親政之初立志中興,采取了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執(zhí)政后期,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1234年南宋聯(lián)蒙古國滅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賈似道以宋理宗名義向蒙古稱臣,并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給蒙古。16弱智兒宋度宗趙禥度宗即位后,孱弱無能,其荒淫甚于理宗,整天宴坐后宮,與妃嬪們飲酒作樂。?!独m(xù)資治通鑒·宋紀一百八十》上所記載:“帝自為太子,以好內(nèi)聞;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嬪妾進御,晨詣合門謝恩,主者書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謝恩者三十馀人。”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趙禥做皇太子就以好色出名。當了皇帝后還是這樣。根據(jù)宮中舊例,如果宮妃在夜里奉召陪皇帝睡覺,次日早晨要到合門感謝皇帝的寵幸之恩,主管的太監(jiān)會詳細記錄下受幸日期。趙禥剛當了皇帝時,有一天到合門前謝恩的宮妃有30余名。封賈似道為太師,倍加寵信,將朝政統(tǒng)統(tǒng)委托給他。賈似道見度宗比理宗還要昏庸,就更專橫跋扈,目無天子,稍不加意,就以辭官相要挾,度宗唯恐他不辭而別,總是卑躬屈膝地跪拜,流著眼淚挽留他。特授賈似道平章軍國重事,許他三日一朝。后來放寬到十日一朝,而且每次退朝,度宗總要離座目送他走出大殿,才敢坐下。又為他在西湖葛嶺建筑了絕精美的住宅。賈似道大肆淫亂,至使朝政昏暗。

17宋恭帝趙顯(1271年7月2日—1323年),宋恭帝,又稱宋恭宗,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8月12日—1276年2月4日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趙昰的弟弟,宋末帝趙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wèi)上將軍等,宋端宗上尊號孝恭懿圣皇帝,元人上謚號恭皇帝。18宋端宗趙昰南宋端宗趙昰(是shi)(1269年7月6日-1278年5月8日)為宋度宗長子,宋恭帝兄。恭帝被元擄往北方,陸秀夫等擁立他為帝。在位3年,在元軍追擊中受驚而死,終年11歲,葬于永福陵(今廣東省新會縣南)。趙昰曾先后被封為吉王、益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軍進逼臨安時,他由駙馬都尉楊鎮(zhèn)等護衛(wèi),出逃福建。欲對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