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摔跤的文化傳承_第1頁
中國式摔跤的文化傳承_第2頁
中國式摔跤的文化傳承_第3頁
中國式摔跤的文化傳承_第4頁
中國式摔跤的文化傳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摔跤運動有悠久的歷史,它是一種民族形式的體育項目,也是中國文化遺產(chǎn)之一,根據(jù)有關史料和文物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已有摔跤運動。當發(fā)展至清末時,中國跤術(shù)已達到較高水平。當時食俸祿的布庫叫官跤,又叫官腿;民間消遣的個人稱私跤或私練。此時,這項活動的名稱繁多,如摜跤、爭跤、摔跤、摔角、率角,而最普通的是稱摔跤。辛亥革命后,摔跤運動日趨衰落,只是在民間流傳,比較有名的如北京的寶善林、魏德海、陳德祿、張文山、沈友三、熊德山、張寶忠、單士俊;天津的張奎元、張連生、張洪玉、張大力、閻士鳳、王海兆;沈陽的徐俊青;上海、南京的宋振埔、田玉榮;濟南的佟順祿及張家口的洪立厚等人。摔跤要練習扎實的基本功,特別要加強腰腹和腿部的力量和靈活性練習。還要注意動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協(xié)調(diào)配合,“眼似閃電,腰如盤蛇,腳似鉆?!薄皠幼饕翊蜷W紉針”。這都說明摔跤必須要以快取勝。因為快可使動作突然,使對方猝不勝防,從而爭得主動。摔跤還強調(diào)手腳動作要密切配合。上邊用兩手把對方捆住,下面再用腳和腿使絆。每個人的身高、體重和身體素質(zhì)等條件都不同,因此應選擇適于自己練習和使用的技術(shù)動作,以便更快地掌握技術(shù),形成自己的特點。例如身材矮小、動作比較靈活的人,可著重選練小得合、撈、磨、端踢、掐撮、躺刀、入、穿檔靠、蹩、掏、耙、刀勾、豁、揣、捆等技術(shù)動作;身高、體重、力氣大的人,可重點練勾、別、纏、踢、掰、叉、涮、擰、鋟、拄、撮、肘、拍、擻、裝、錯、披以及大得合等技術(shù)動作。俗話說:“摔跤要有一把主手?!庇辛艘话训靡獾牡资?,就能便于應付對方的快攻。反過來說,輸跤者首先輸了手,因為一旦被對方抓著一把適于他的袖帶,往往就會陷于被動。當然,有經(jīng)驗的運動員也可以借對方的揪袖和夾脖作為一種誘招。例如在對方使別或勾時,可在后面扒腰、按腿來橫削對方唯一的張樁,這樣就可以轉(zhuǎn)危為安,反敗為勝。身材高大的人與身材矮小的人對摔時,身材高大的人應發(fā)揮臂長、身長、腿長的特點,爭取先抓住對方而不要讓對方先靠近自己。反之,身材矮小的人要爭取接近和抱住身材高大的人,盡量限制對方的長處。如對方身體較胖、體力較差時,可設法扯著對方轉(zhuǎn)動,消耗他的體力,然后再借機進攻。從現(xiàn)有體育史料研究成果來看,我國古代的摔跤活動是近代中國式摔跤的先驅(qū)。在古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摔跤的形式和叫法都不一、規(guī)則不一?!督橇τ洝纺夸浹?“訓詁既殊,方言且別?!币馑技凑f,角力這一概念,由于時代不同,解釋也不同;由于地區(qū)方言的差異,各地叫法也不一樣。摔技在世界各國是普遍存在的技擊運動或競技運動,作為中國式摔跤更是脫胎于我國的古代摔跤運動。在古代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跤術(shù)有著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李季芳等人認為,古代的摔跤運動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蚩尤和黃帝之戰(zhàn)”.“蚩尤氏有角,與黃帝斗,以角抵人”(《史記?樂書》),這種徒手的角斗可以看作是“角抵”的起源。部分學者認為,“這種用頭沖撞的作戰(zhàn)方式,就是摔跤的最早起源”,殷周時期作為軍事訓練項目登上歷史舞臺,迎合了戰(zhàn)爭的需要,該時期的摔技并無特色之處。但至秦漢時期,隨著戰(zhàn)爭中兵器的大量使用,摔跤的軍事作用銳減,開始成為宮廷娛樂項目。陜西西漢墓出土的“角抵透雕圖飾的銅牌”,明顯表現(xiàn)為角抵和拳術(shù)分離,印證了該歷史時期中國摔跤活動的文化形態(tài)。之后的兩晉南北朝,由于國家崇尚文弱,摔跤活動開始在民間大肆流行,卻被士大夫稱為“下技”,《晉書》云:“相撲,下技也”;唐代,由于帝王的喜好,宮中設“相撲棚”,出現(xiàn)了一批摔跤名手;兩宋時期,由于社會繁榮,市井之地的民間體育活動十分活躍,甚至出現(xiàn)了關于古代摔跤運動的專著---《角力記》。清代,如唐代一樣,由于帝王的喜愛,設“善撲營”專習“布庫”(滿族摔跤),開始出現(xiàn)“摔跤”一詞。清代的摔跤技藝已形成體系,技術(shù)十分成熟。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史志為鑒。乾隆年間編成的《五體清文鑒》中《武功》類有“撩跤類第一”和“撩跤類第二”,詳盡的記載了當時“撩跤”的招數(shù)。二是歷史推理,清廷衰落后,宮廷中的“官跤”走向民間,開始和民間的“私跤”相融合,統(tǒng)治力的下降,使得武技在民間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得以滋生漫長,成就了中國式摔跤技術(shù)體系。近代以來,中國式摔跤技術(shù)體系的日臻成熟,開始在民間盛行。清末,由于清政府的弱軟無能,刺激了民間武事活動,民間武術(shù)團體蜂擁而起?!扒逋⒃趪澜耖g教門和秘密結(jié)社的同時,對民間武術(shù)的傳習采取了較為寬容的態(tài)度?!庇绕涫堑拦庖院螅耖g習武的主題變?yōu)椤胺吹?、反封建?甚至出現(xiàn)了一些教門、結(jié)社、拳會等組織。隨著清廷的衰落,“善撲營”中的布庫手失去了官方的依賴,開始步入民間,并在民間廣泛傳播摔跤技藝,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中國跤技的傳承。辛亥革命后,隨著“善撲營”的解散,一些布庫手開始在各地賣藝以圖生計,當時逐漸形成了以河北的北平、天津、保定為主要傳播區(qū)域的傳播范圍,且三個地區(qū)形成了不同的技術(shù)特點,顯示了中國跤強大的生命力。由于植存于民間自由成長,雖然中國式摔跤擴大了傳播的范圍,但因缺乏組織性,中國跤的整體發(fā)展令人憂慮。吳圖南先生感慨:“惜乎,自清末迄今,(中國跤)已漸失傳。其中奧衍,亡其大半。”在這些國術(shù)大師眼中,令之痛心疾首不過技術(shù)的流逝,如此感慨實是發(fā)自內(nèi)心肺腑。而技術(shù)體系確是中國跤生存之基,發(fā)展之本。因此,民間自由成長的這段歷程對于中國跤而言,可謂得失兼有。中國摔跤運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它是兩人徒手對抗,以將對方摔倒為目的的一種體育運動項目。它是雙方力量、技巧、膽量、智慧、毅力諸方面的較量,經(jīng)常參加摔跤運動,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還能培養(yǎng)堅毅、勇敢機智等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中國跤是以摔的技術(shù)為主體的,起源于徒手武術(shù)中的一門專門技術(shù)。它是中國武術(shù)中的踢、打、摔、拿四大主技之一。后來它和踢、打、拿分開了,集武術(shù)各個門派擇取的精華徒手動作,自成一門。中國跤從清代開始到現(xiàn)代在燕召河北最為流行,目前我國各地的中國式摔跤技術(shù)都是從京、津、保流傳出去的,所以大家都知道河北是中國跤的搖籃。其摔技精湛又分為北平跤、保定跤、天津跤三大主流。下面這些口訣在練跤的圈子里流傳了很久,說著簡單,真要做到卻也不易。要想摔人先學挨摔:摔跤運動是兩人全力以赴,舉手不讓的對抗性運動,在比賽互有輸贏,摔跤也是一項容易受傷的運動,碰破、擦傷甚至骨折、腦震蕩等在所難免,這些傷害事故多在倒地時發(fā)生。因此,學習摔跤者應先學會“挨摔”——主要指倒地的方法,以避免或減輕損傷。倒地時無論向前倒、向后倒還是向側(cè)倒,總的原則是:手掌先著地,十指向內(nèi),屈肘彎臂,緩沖下落,全身保持緊張狀態(tài),屏住呼吸,滾動圓滑??赏ㄟ^前后翻滾、虎撲等徒手練習學會各種倒地的自我保護方法。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贏人:在摔跤中,手是門戶,起著攻前的準備和防守的作用,如抓、握、推、撕、抹、撐 無不用手,可謂“蛟撩一把手”。然而,在摔跤動作中多以腿使絆子,以腿作為攻擊手段,如勾、挑、撩、撮、爬 無不用腿,手法進逼快速,運用靈活,而腿則力量大,攻擊性強。摔跤技術(shù)原本是手、腳配合,全身協(xié)調(diào)用力的技巧。因此,雜訓練過程中,應注意上下——手腳的配合練習,而不應將動作的系列人為的分割開來。寧輸跤,不輸把:“把”是指摔跤中的把位和搶把,把上功夫好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跤手的整體水平?!毙屑乙怀鍪郑阒袥]有”,因此,搶把在中國式摔跤中占有重要地位。搶把貴在快、準、固,搶住自己得力的把位,便可控制對手取得進攻與防守的主動權(quán),也就意味著贏了一半。相反,便輸定了。中國跤術(shù)的把位很講究,每個絆子都有相應的抓搶部位,如正襟、偏門、小袖、大袖、大領、前后中心舉。練把不但要練搶把,同時也要練開把,即解脫。否則便陷于被動。練好一把手并非容易事,需常年苦練,勤練不輟。站如熊、臥如虎:對“跤架”的形容?!磅蛹堋奔此拥募苁剑蔷S持身體重心、保持身體平衡的前提,“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贏人,重心掌握穩(wěn),四兩搏千斤”是對摔跤總的要求;自己重心失掉,其他便無從談起,可見跤架的重要。摔跤的架式有若干種,諸如左架、右架、小車架、自然架等,其形態(tài)表現(xiàn)為站架和臥架。無論采用那種架式,都要求自然有力,剛?cè)嵯酀?,穩(wěn)若泰山。如同熊一樣穩(wěn)固,虎一樣精神。即使沒有“虎背熊腰”之軀,也需表現(xiàn)“熊風虎威”之勢,也就叫做“失跤不失態(tài)”“失手不失勢”。走對了步贏跤:摔跤中的步法是維持和調(diào)整身體重心的手段,也是攻守動作的前提,在摔跤過程中,雙方大腳步在不停地運動,“腳步亂,章法亂”,腳步一亂,最易讓對方抓破綻。摔跤常用的步法有蓋步、滑步、跨步、沖步、跟步、進步、退步、跳步、平行步、車輪步等,在不同情況下不同地運用,但無論運用那種步法,都要講究“步動重心移”,即重心隨步的變化而移動,否則便失去重心。在摔跤中切忌走“并步(兩腳并立)和“一線步”(兩腳在一條線上)。抓把要準,使絆要狠:“抓把要準”是指出手快,搶抓對方的部位準確無誤,只要做到“準”才能節(jié)省時間,用絆及時。要“準”就必須練習把上的功夫,吃透人體移動時把位的變化規(guī)律。“使絆要狠”是說用絆時不要猶豫,要果斷,要全力以赴,不遺余力?!昂荨辈坏梢栽隽?,亦可增威,從心理上給對方以威脅。取勝在變臉:變臉是摔跤技術(shù)中的一個關鍵性動作,即在使絆子的同時,將臉向自身的左右或左后、右后快速而有力地甩動。摔跤的每一個動作都要求身體各個部位的協(xié)調(diào)配合。比如大別子,我用左腿別摔對方,必須在左腿別的同時上體右轉(zhuǎn),頭下潛,臉向右下方扭轉(zhuǎn)。在許多動作中,要求頭在先,腰要變在先,以變臉、轉(zhuǎn)頭帶動上體的運轉(zhuǎn);沒有變臉就談不上提轉(zhuǎn),在系列動作中變臉是關鍵性的一環(huán)。在解脫、撕把、假動作的運用中,也常常要發(fā)揮變臉的作用。在聯(lián)系基本功時應注意變臉的配合,如抖皮條、擰大棒、推花磚等聯(lián)系,要將步、腰、臉溶成一體,反復練習便可“習以為常”,“變臉”自然而出。頭是一把手:“摔跤三只手,頭是一把手”。頭在摔跤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頂:頂住對方的左(右)胸部,限制其進攻;擋:有意擋住對方的視線,破壞對方的視力,限制對方的視野;枕:如使用抱大腿翻及靠、擠等動作時均有頭參與,用頭枕之,以加力量;假動作:以頭的晃動作為假動作來迷惑對方等等。要提高頭的戰(zhàn)術(shù)意識。順人之勢,借人之力:摔跤講究“借勁使勁”,“以化勁”,跤諺有云:”順力破之為巧,逆力破之為拙”。意思都是說,在摔跤中力量的運用主要依靠巧勁。兩人對摔時均在不停地運動,應善于掌握人的運動規(guī)律,從而把握對方。例如:對方用右手搶抓我的左偏門,其上體勢必向我左后方運動,我便可借其力的走向采用克敵招術(shù),將其力化解?!绊槃荨薄敖枇Α辟F在“快”與“巧”?!翱臁敝敢匝咐撞患把诙畡葑寣κ址啦粍俜溃弧扒伞敝附枇τ昧Φ姆较?、角度、力度要恰到好處。做到這些,首先應懂得人在摔跤中用力的規(guī)律和各種摔跤動作的技術(shù)特點。一力降十會:力量是一切競技運動的基礎,摔跤更是如此。具體而言,摔跤是力與巧的技藝,在雙方技術(sh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力量便是取勝的決定因素;倘你力大與彼,對方的技法便難以施展。人的力分為兩種:一是先天自然之力,即“本力”;二是后天得來之力,即通過鍛煉所得。因此,除自身的“本力”外,且不可忽視力的專門訓練。爆發(fā)力——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發(fā)揮肌肉最大的力量,運用在摔跤中尤為重要,在訓練中應著意義、訓練爆發(fā)力。以巧破千斤:其意思指在兩人對摔中不要用“死勁”“蠻勁”,要善于用“巧勁”,善于借對方的勁使勁,即根據(jù)對手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