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學概論課件_第1頁
輿論學概論課件_第2頁
輿論學概論課件_第3頁
輿論學概論課件_第4頁
輿論學概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上的輿論表現形式2.1中國古代的輿論表現形式“輿諤”:《呂氏春秋·淫辭》中有所謂“今舉大木者前呼輿諤,后亦應之”的描寫?!豆茏印せ腹珕枴罚骸包S帝立明臺之議者,上觀于賢也;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諫鼓于朝而備訉矣;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也;武王有靈臺之復而賢者進也?!秴问洗呵铩ぷ灾罚骸皥蛴杏G之鼓,舜有誹謗之木”?!豆沤褡ⅰ分姓f,“誹謗之木何也?“今之華表木也?!边M諫與納諫,教化與順化制度——采風,諫諍,朝議,監(jiān)察形式——奏疏,文章辭賦,詩歌民謠,傳語時論,露布檄文多種多樣的輿論形成方式——如辯論,講學游說,察舉策對,清議黨議,公車上書等。車中裝載東西的部分,后泛指車:~馬。肩~。古代馬車車廂叫輿,是乘人的部分。疆域:~地?!珗D??啊ㄏ嗟?,風水)。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解字析詞輿古代奴隸之一種。春秋時列為“人有十等“的第六等。后泛指供人驅使地位低賤的人。輿人之頌、輿人之謀、輿人之謗解字析詞輿《左傳.昭公七年》:“人有十等,皂臣輿,輿臣隸。”楊伯峻注引俞正燮《癸已類稿.仆臣臺義》:“輿則眾也,謂衛(wèi)士無爵又無員額者?!薄秴问洗呵?為欲》:“夫無欲者,其視為天子也,與輿隸同。”《周禮》曰:溫渥浹輿隸,和惠屬后筵?!病墩f文》曰:溫,仁也?!对妭鳌吩唬轰?,厚也?!蹲謺吩唬簺眩⒁?。解字析詞輿《漢書.嚴助傳》:廝輿之卒有一不備而歸者,雖得越王之首,臣猶竊為大漢羞之。”顏師古注:“廝析薪者。輿,主駕車者。此皆言賤役之人?!薄俄n非子》: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人而匠人賊也。

《元史.選舉志一》:“捕盜者以功敘,入粟者以貲進,至工匠入班資,而輿隸亦躋流品?!敝@諤以昌諤諤:直言爭辯的樣子。百官敢于直言爭辯,國家就會興盛。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

解字析詞諤諤

直言。

惡意攻擊別人,說別人的壞話

~譏?!槨!h?!珰?。誹~。解字析詞謗責備:~木(傳說中舜設立的供人寫諫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稱

“華表木”)。“厲王虐,國人~王”。

《左傳襄十四年》士傳言,庶人謗于道,(師曠之言)

《史記孝文本紀》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

《文選》蕭統(tǒng):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

《淮南子》劉安:絲竹金石以淫其耳;禮節(jié)謗議以營其心。

《貞觀政要》吳兢:始皇營建宮室,而人多謗議者,為徇其私欲,不與眾共故也?!度龂?鐘繇華歆王朗傳》:朗上疏曰:今六軍戒嚴,臣恐輿人未暢圣旨……設其傲狠,殊無人志,懼彼輿論之未暢者,并懷伊邑。解字析詞輿論《后漢書·楊震傳》:

楊震上疏,請求"全騰之命,以誘芻蕘輿人之言".《舊唐書·

本紀第十八》

宣宗有時微行人間,采聽輿論,以觀選士之得失解字析詞輿論《文史通義》章學誠地不乏人,人不乏事,輶軒遠而難采,輿論習而為常?!缎拗臼h》佚(呈天門胡明府)

政績卓然可傳,輿論交推,更無擬議者,雖未經沒身論定,於法亦得立傳。歐陽修集內制集【賜節(jié)度使狄青諭敕書】

乃人臣之榮遇,想輿論之僉諧。

【回河北安撫王〈騏驥〉啟】

此者伏承顯奉朝恩,峻遷使職,寵光甚渥,輿論僉和。《蘇軾集》

【與楊元素八首】更望倍加保嗇,側聽嚴召,以慰輿論。【賜鎮(zhèn)江軍節(jié)度使判大名府韓絳詔書湯藥口宣】誠請雖極,輿論未安。毋復懷歸,以勤北顧。

《宋史

列傳方技上》

輿論不能奪,遂從其議。解字析詞輿論

《全宋詞》韓淲【水調歌頭】(次韻倅車壽守)只今報政歸詔,輿論正蜚聲。《明史張廷玉列傳》

顧迭議大禮,輿論沸騰,幸臣假托,尋興大獄。尚書呂震、大理卿虞謙希旨劾奏,觀復令十四道御史論其誣妄,以是為輿論所鄙。

解字析詞輿論采風

采風”的本意是收集民間各種文學素材,來自于“詩經”中的“國風”中的“風”字。我國古代,“采風”的含義主要是指采集民歌。民歌是個總稱,它包括民謠,后來又包括諺語,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易》中就有產生于商代的民間謠諺。公元前五百多年時編寫的《詩經》,其中《國風》的約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它們都是從民間采來的。至秦代有采詩制度《方言》附錄《劉歆與揚雄書》: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僮謠、歌戲,欲得其最目.表達體制習俗階段白居易《與元九書》云:"洎周衰秦興,采詩官廢.上不以詩補察時政,下不以歌泄導人情,乃至于諂成之風動,救失之道缺.“

鄭樵《通志·樂略》:采詩人樂自漢武始.武帝定郊祀,乃立樂府,采詩夜誦,則有趙、代、秦、楚之謳,莫不以聲為主.《漢書·路溫舒?zhèn)鳌?秦治獄之吏,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謂之妖言。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求言尋鍊古代皇帝不時詔書,求言求士。漢文帝二年,因日食下詔自省,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有時天子會親自觀覽被舉者的上書,親自策問,以示重視。由于此類詔書多是因災異而下,所以被舉者的策對內容往往圍繞災異展開,繼而針對時政發(fā)表意見。這一制度建立在統(tǒng)治者的認知狀態(tài)基礎之上。表達體制習俗階段《文選》蕭統(tǒng):朕立諫鼓,設謗木,於茲三年矣。丑惡發(fā)露,巽病之,告安謗己?!多囄鲎印吩唬簣蛑糜G之鼓,舜立誹謗之木,此圣人也。

《古今注》崔豹:堯設誹謗之木,今華表也?!缎聲焚Z誼:於是有進善之旌,有誹謗之木,有敢諫之鼓,瞽史誦詩,工誦箴諫,大夫進謀,士傅民語。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為之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豈胡

《呂氏春秋.不茍論》: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

補:后世有官衙設鼓“聞鼓登”

Textinhere謗木鍊鼓表達體制習俗階段Textinhere朝議表達體制

朝議也叫集議,凡遇立儲嗣、郊祀、典禮、大臣任免、廟樂之類的大事,皇帝下詔,令重臣(丞相、御史大夫、大將軍錄尚書事、司徒、司空、太尉等)召集包括公卿、列侯、諸二千石、諸儒博士等在內的官員議論政務,然后向皇帝匯報集議情況,最后由皇帝裁決。集議輿論主體是以中央政府官員,即統(tǒng)治階級上層的共同意見。由于參加者來自不同行政部門,時有朋黨現象存在,集議過程發(fā)言內容也經常越出討論主題。為了增加說服力,發(fā)言者不僅表達個人意見,還慣于追溯典故或援引輿情,執(zhí)政者據此可獲知流傳在官僚群體之外的輿論。——《漢代官方輿論收集機制》趙凱《南都學壇》2006年5期

《鹽鐵論》制度化表達特點:一是行為的群體性;二是其內容相當具體,針對的是某人某事;三是意見具有明確的傾向性,更具輿論特征,是社會中特定群體對特定事件表現出來的特定意見正是因為集體上書(訴)中代表著輿論,執(zhí)政者對其更為重視,稀見“書奏不省”的情形?!稘h代官方輿論收集機制》趙凱《南都學壇》2006年5期集體上書表達體制非制度表達《左傳》子產不毀鄉(xiāng)校:子產曰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古代書院的輿論功能:儒士、官吏設書院,用意在厚風俗、明人倫,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對民眾施加影響,從而成為一個區(qū)域內的意見領袖。非常時期,書院的功能更集中地體現在的宣傳鼓動上。從輿論學的角度看,這是一個輿論整合的過程。。書院出現后,文人議政擁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活動場所與物質保障,其風更盛。書院議政的主旨在于輿論監(jiān)督。(朱熹白鹿洞書院)論中國古代書院的三種功能范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5期鄉(xiāng)校書院表達體制非制度表達TextinhereTextinhere鄉(xiāng)校書院表達體制非制度表達黨錮宦官五侯掌權以后,一批士族地主出身的官員,和一批中小地主出身的太學生,因為社會腐敗,找不到出路,也要求改革。他們批評朝政,對掌權的宦官和附和宦官的人,深惡痛絕。公元165年,陳蕃做了太尉,名士李膺做了司隸校尉,這兩個人都是不滿宦官的?;鹿俸钣[、張讓向桓帝誣告李膺和太學生、名士結成一黨,誹謗朝廷,敗壞風俗。漢桓帝下命令逮捕黨人。漢桓帝大赦天下。兩百多名黨人全部釋放。這批黨人雖然釋放,但是宦官不許他們留在京城,打發(fā)他們一律回老家,并且把他們的名字通報各地,罰他們一輩子不得做官。到了后來,因黃巾起義的爆發(fā),赦免“黨人”,為朝廷效力。Textinhere清議品評月旦評:《后漢書·許劭傳》:紹與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論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后因稱品評人物為月旦評,或省作月旦。表達體制

清議,即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依據,臧否人物。為官者一旦觸犯清議,便會丟官免職,被禁錮鄉(xiāng)里,不許再入仕。這是庶族與士族斗爭的產物。

清議禁錮之科的設置從政治上來說是為了適應庶族遏制士族而設,但客觀上也起到了維護封建家族關系,維護封建倫理道德的作用。宦官專壟斷了仕途。這一時期,太學生已發(fā)展到三萬余人,郡縣儒生上進無門,在朝野形成一個龐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專權的社會政治力量,所謂的“清議”。

《南齊書高帝本紀》:有犯鄉(xiāng)論清議,贓污淫盜,一皆蕩滌。顧炎武也說:“兩漢以來,猶循此制,鄉(xiāng)舉里選,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議,終身不齒?!保ā度罩洝で遄h》)

非制度表達舉薦表達體制制度化表達察舉: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前196年,漢高祖劉邦下求賢詔,令從郡國推舉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漢代察舉制度的先河。漢武帝進一步把察舉發(fā)展為一種比較完備的選官制度。孝廉和秀才

九品中正制

曹丕稱帝以后,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評。當士族沒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徹底廢除了。Textinhere謠諺讖辭

“毛傳”曰:“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許慎《說文解字》云:“‘諺’,傳言也”。民謠則是人民群眾中流傳的口訣,表達對現實社會的態(tài)度,屬于一種輿論行為?!獎⒔?《社會輿論原理》,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民謠傳播過程中的載體作用,民謠的生命力在于傳播,而不在于它言說內容的真與假。在民眾的背后往往活躍著立足于他者立場的少數人,運用民謠作為政治斗爭的武器,制造和傳播輿論。民眾在傳播輿論的過程中似乎陷人了集體無意識,常人的理智判斷不再發(fā)揮作用,甚至樂于去傳播錯誤和神秘的信息——民眾意識抑或輿論話語—民謠民眾性論析

<<浙江學刊>>2008年01向德彩

篝火狐鳴石人一只眼

表達體制百姓表達諫官以及御史統(tǒng)稱臺鍊。中國古代輿情的歷史考察——從林語堂《中國新聞輿論史》王海何洪亮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02始于原始民主遺風的影響,漢代健全,唐代中書門下政事堂制度下言諫制衡的規(guī)范化,言諫制衡發(fā)展到了封建社會的極限。宋代以降,言諫制衡大為削弱,日趨成為君權專制的工具。中國古代王權制衡現象及特征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龍安玉“民諫”逐漸為“官諫”所取代,君王不再廣開言路。的公眾輿論經過二級傳播甚至多級傳播,容易導致信息失真。常常導致“成也諫官,敗也諫官”的局面。前現代社會兩個不同時期的輿論傳播形式比較司國安《西北大學學報》2007年9月康有為提出設立“議郎”“上駁詔書、下大民聲”臺諫表達體制制度化表達Textinhere輿論運動表達體制游說之秋清議黨錮魏晉清談宋書院學潮明朝東林黨清朝文字獄清末運動突發(fā)表達從殷商周宗教理性的禮儀講求到春秋時代個體心理性的“仁”的提出,至宋明理學……世俗倫常常賦予宗教本體的神圣性質,建立起中國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治系統(tǒng),力圖使政不脫離教。內圣、外王的思想,在宋代王安石變法后變化出了“正君心”的哲學理念,成為整個封建社會綱常秩序以及官僚體系的維系力量,一方面以制約君權,一方面訓導百姓,服從治理。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林語堂《中國新聞輿論史》

認為即使是在君主專制制度下,中國的輿論仍然是強大的,民眾對統(tǒng)治階級的批評甚至比西方更加強烈。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雖然漫長,但是這種強大的對時政的輿論卻是任何西方國家所沒有的。監(jiān)察御史制是專制制度的內部調整機制,是一種修補劑,正像林語堂所說它履行了現代報紙所擔當的責任,“皇帝御史監(jiān)察制度不是對報紙或人民的審查,而是對政府和皇帝自己的審查。

”它基本上代表了人民的聲音,不過這種“言路”是否開通,關鍵還在于君主是否開明。在昏庸的君主和殘忍的宦官面前,這種輿論批評只會帶來血腥的屠殺。

林語堂最后也流露出一種否定性的答案:在專制獨裁下,即使有憲法的保護,也是一紙空文。

輿論與政治制衡:中國古代走了一條區(qū)別于西方的獨特的制衡之路。對最高權力的制衡主要是道義制衡。道義制衡建構在“道高于君”的認識基礎上。與西方國家以權力制衡權力的“權力制衡”不盡相同的是,中國古代雖然也有權力制衡,但對象主要是君主以下的文武百僚及其政府機構。制衡缺乏應有的硬性,制衡的實踐效果完全取決于君主的態(tài)度。

《論中國古代王權制衡現象及特征》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龍安玉:對最高權力的制衡呈弱化趨勢政治製衡古代西方社會的輿論表現形式古埃及、巴比倫、亞述、以色列的先知雅典城邦民主政體:公民大會(顧準:《雅典城邦制度》)羅馬時代,“公民會議”發(fā)展為“部落會議”和“百人團會議”,壁報,平民“院外”演講和游說,罷工和暴動。中世紀西歐13世紀末15世紀活字印刷的發(fā)明和16世紀的新教改革1550年,查理五世頒布迫害異端詔令,史稱“血腥詔令”。三十年戰(zhàn)爭(1618-1648)期間近代以來的新聞傳播與公眾輿論13世紀開始,早期金融和貿易資本主義由意大利北部城市逐步向西歐和北歐蔓延。從14世紀開始,古代商人間的信件往來已經演變成為一種帶有職業(yè)性質的溝通系統(tǒng)。定期郵路,匯集的私人信件貿易城市成為信息交流中心1600年第一批定期出版的報紙1631法國國家報,1665“倫敦報”17世紀中葉-18世紀,英國咖啡館、法國沙龍、德國語言協(xié)會及其他秘密團體1695年1709年英國道德周刊,1726年《匠人》周刊,第四等級報刊與議會的斗爭英國革命期間的其他輿論形式古典主義輿論觀在西文中,“輿論”一詞源于拉丁語中的opinio,意指眾人的、沒有得到充分論證的不確定的判斷。因此,希臘哲人們最早批判了輿論所缺乏的知識特性??巳Z芬尼第一次提出意見的或然性,并認為輿論盛贊體力和角力往往勝過重視可貴的智慧。他的學生巴門尼德,更加明確區(qū)分意見和真理,把意見判給“凡夫俗子”們的日常輿論,而把真理視為只有哲學家們借助理性才能攀登的山峰。柏拉圖的《理想國》柏拉圖對雅典民主制的批判。他的《理想國》的核心主張之一,便是“哲學王”依據代表“善”的知識進行統(tǒng)治,社會成員依自己的稟賦才干在政治生活中各安其位,各盡所能,達到社會和諧。所謂輿論,其實是一些變化無常的判斷,介乎有知和無知之間,不能和知識相提并論。真理更是超出了大多數人的理解力。一個統(tǒng)治者如果不去致力于自身品質的提升,而去迎合民意,聲稱以民意為依歸,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領袖,而是蠱惑家(或譯“平民領袖”:demagogue)。亞里士多德一個現實主義的政治學家。他更關注的是探討一個在現實中最有可行性的次優(yōu)政體,一個“大多數人所能實踐的生活以及大多數城邦所能接受的政體”,而不是構建一個只存在于理論中的理想國。他將一切現存的政體劃分為兩大類:正常的與變異的?!胺舱疹櫟焦怖娴母鞣N政體就都是正當或正宗的政體;而那些只照顧統(tǒng)治者們的利益的政體就都是錯誤的政體或正宗政體的變態(tài)(偏離)?!睂嶋H上,他所真正欣賞的,是一種依法統(tǒng)治的、以公眾利益為目的的、結合了不同政體形式優(yōu)點的共和政體。他堅持認為:“政治家所治理的人是自由人;……政治家所執(zhí)掌的則為平等的自由人之間所付托的權威?!边@種自由人便是公民,是那些得以參加公共事務的治理的人們。理想的治理方式是法治,但如果不得已而求其次,也可以接受依照多數人的意見的治理。因為“就多數而論,其中每一個別的人常常是無善足述;但他們合而為一個集體時,卻往往可能超過少數賢良的智能?!陛浾摰韧趦r值觀、規(guī)范、和文明的品味。古羅馬人和柏拉圖一樣懷疑輿論的作用。西塞羅曾經說過,“這些普通的烏合之眾,他們多從意見而不是真理來判斷事物。”羅馬人不是完全不考慮公眾輿論,而是簡單地認為輿論與統(tǒng)治最為相關。領袖是否受人尊敬,是否受人愛戴,羅馬時代的許多輿論的討論就限于這一狹隘的政治方面。早期的現代主義者1513年馬基雅維利發(fā)表了《君主論》。他認為,人類被暫時的欲望和舒適所困擾,因此不能自我統(tǒng)治,而只能被仁慈的君主所統(tǒng)治。他建議君主一般的應關注民眾的利益,對公眾輿論給以足夠的重視。因為盡管統(tǒng)治者的力量是第一要素,但民心的向背仍是決定統(tǒng)治是否穩(wěn)定的關鍵。馬基雅維利尊重輿論僅僅是由于它是一種政治力量,可能給君主和國家?guī)砦:Γ⒉皇且驗檩浾摰膬仍趦r值。他并沒有像亞里士多德那樣鼓吹輿論中的集體智慧,關心社會和諧以及政治共同體的道德狀況。比較起來,亞里士多德顯然更重視道德教化。馬基雅維利認為:輿論是變幻不定,非理性,并具有潛在的爆發(fā)性。領導者要警惕地關注輿論,確保民眾對統(tǒng)治者的敬意?;舨妓梗骸独S坦》和馬基雅維利一樣,對人性持一種消極看法。堅定的王權主義者,認為建立國家的核心目的在于保障所有社會成員的生命安全。為此,君主應當擁有幾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專制權力;“有管轄權的人的命令不能由臣民加以指責和爭議”。個人也無權自行判斷善惡是非。應對輿論主動進行干預,因為“良好地管理人們的意見就是良好地管理人們的行為早期的“契約論者”,認為輿論對國家的形成非常重要。雖然他認為主權者的權力應當是絕對的,但它卻源自人民通過契約形式的讓與。人民是第一性的,國家是第二性的,是人為實用目的發(fā)明的一種工具,沒有絲毫神性。這是一種相當典型的個人主義觀點。雖然沒有導出民主的結論,但是對無條件的國家主義的否定,為日后的憲政、民主思想開辟了理論道路,標志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作為民眾利益反映的公眾輿論自然有其價值,應當引起統(tǒng)治者的重視。人民通過確立建立政府的核心原則來參與政治。國家的產生是通過公眾與政治家之間的“契約”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果這個國家由于內外壓力而崩潰了,那么公民就應當再次以契約的形式創(chuàng)造新的政府。早期政治理論家的相通之處在于,他們都關注基本人性。他們認為如果把握了人作為政治動物的基本特征,就可以更全面地探索他們在政治中的行為了。早期的憲政民主理論洛克的《政府論》:政府來自社會契約。統(tǒng)治者在獲得政治權力的同時承擔了各種責任和義務。統(tǒng)治者必須尊重民眾的各種權利,個人權利的不可取消性構成了政府權威的限度。他強調政治權力必須受到限制,否則便會演變?yōu)楸┱?。這些限制首先是權力的分割制衡及法律制度,但也可以是本國歷史固有的政治傳統(tǒng)和習俗。輿論法則判別的是美德和惡行,而美德完全是根據公眾的評價來衡量的。“這些稱、譏、毀、譽,借著人類底秘密的同意,在各種人類社會中、種族中、團體中便建立起一種尺度來,使人們按照當地的判斷、格言和風尚,來毀譽各種行動。洛克使輿論從語意上擺脫了最初的“不可靠的判斷”這一略帶貶義的含義,而承認公眾輿論是一種合法標準,可以用來衡量法律和政府行為。神法作為第一種法律關系,構成了政治權力的合法基礎。民法作為第二種法律關系,可使統(tǒng)治者支配人民行動。而輿論作為第三種法律,則以歷史積淀而成的民俗風尚為尺度,判斷一切個人和國家行為的好壞及合法性。洛克還提出,“要知道,任何共同體既然只能根據它的各個個人的同意而行動,而它作為一個整體又必須行動一致,這就有必要使整體的行動以較大的力量的意志為轉移,這個較大的力量就是大多數人的同意?!鶕匀缓屠硇缘姆▌t,大多數具有全體的權力,因而大多數的行為被認為是全體的行為,也當然具有決定權了?!?/p>

18世紀洛克的哲學成為法國啟蒙思想的基礎。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百科全書派啟蒙思想家,天賦權利的學說日益普及。它確立了個人的人格,樹立了什么是法律和政府有權去做的標準,以及政府無權逾越的界限。盧梭:突出洛克輿論法則的輿論的社會控制功能,進一步強調了民意的立法功能。在一切法中最重要的一種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它每天都在獲得新的力量;當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時候,它可以復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他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創(chuàng)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覺地以習慣的力量取代權威的力量。我說的就是風尚、習俗,而尤其是輿論”。盧梭的輿論,不僅來自淳樸民風和善良心靈的習慣和風俗,而且可以進一步上升為一種集體的普遍意志,即“公意”。他認為國家應當建立在“公意”——即當把社區(qū)作為一個整體時,公民所表示的意愿——的基礎之上。公意是至高無上的,是主權的所在,而政府僅僅是公意的仆人,是執(zhí)行公意的工具。公意,并不是個人意見的簡單匯聚。對于后者他稱之為“眾意”?!氨娨馀c公意之間經??偸怯泻艽蟮牟顒e;公意只著眼于公共的利益,而眾意則著眼于私人的利益,眾意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但是,除掉這些個別意志間正負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則剩下的總和仍然是公意?!惫馐浅橄蟮模哂诒娮h的集體意志。公意永遠是公正的,這不過是不言自明之理,因為公意代表社會幸福,它本身就是公理的標準。凡不正確的就說不上是公意?!拔覀兠總€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導之下,并且我們在共同體中接納每一個成員作為全體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盀榱耸股鐣s不至于成為一紙空文,它就默契地包含著這樣一種規(guī)定,——唯有這一規(guī)定才能使其他規(guī)定具有力量——即任何人拒不服從公意的,全體就要迫使他服從公意?!钡?9世紀,許多政治哲學家解決了圍繞輿論的一些困難的問題。其中包括英國的功利主義者(Utilitarian)。邊沁(JeremyBentham)曾大量寫作關于輿論的話題。他最為感興趣的是輿論如何成為一個標準。換句話說,他認為輿論是一種力量,通過阻止人們一些不規(guī)范的行為來保持社會平衡。人們害怕輿論,就不敢超出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邊界。這似乎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悲觀看法,但邊沁等人確實希望通過保持社會和諧來擴大人類的幸福。邊沁和約翰.米爾(JohnStuartMill)都堅信民主制,但更強調多數意見的重要性。事實上,他們認為,只有當意見的法則無效時才有法律的必要。到19世紀,許多政治哲學家解決了圍繞輿論的一些困難的問題。其中包括英國的功利主義者(Utilitarian)。邊沁(JeremyBentham)曾大量寫作關于輿論的話題。他最為感興趣的是輿論如何成為一個標準。換句話說,他認為輿論是一種力量,通過阻止人們一些不規(guī)范的行為來保持社會平衡。人們害怕輿論,就不敢超出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邊界。這似乎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悲觀看法,但邊沁等人確實希望通過保持社會和諧來擴大人類的幸福。邊沁和約翰.米爾(JohnStuartMill)都堅信民主制,但更強調多數意見的重要性。事實上,他們認為,只有當意見的法則無效時才有法律的必要。托克維爾也有類似的把輿論視為社會控制的手段的觀點。在《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托克維爾還提出了政治平等及其與大眾輿論的關系的著名觀點?!叭藗円恢滦猿潭仍礁?,就越不愿意盲從于任何人或階級。但是他們更傾向于相信大眾,公眾輿論就越來越成為世界的主導。在平等時代,人們彼此相像,這就使他們幾乎無限地相信大眾的判斷。因為他們認為,如果所有人都有同樣的知識工具,那么認為真理會存在于大多數人的對立面的想法是不理智的?!瘪R克思則從完全不同的立場思考和描述政治與社會生活。他確信民主制(和其他形式的政治一樣)正在被資本主義力量所腐蝕。認為民主制與資本主義相伴而生,但民主的理想卻正在被消費文化所侵蝕?,F代西方福利國家中的公民,正在把思想自由看成一種消費選擇,即有權利在各種產品和生活方式中選擇,而對于嚴肅的關于言論自由的討論則不太關心?!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中,他們發(fā)現,普通民眾傾向于模仿統(tǒng)治階級——有錢有勢者——的意見。馬恩認為,工人階級沒有很多政治權力,因為他們認識不到自己的利益,而認為統(tǒng)治階級知道什么是最好。這一過程被稱為“霸權”。意大利共產黨人葛蘭西(A.Gramsci)《獄中札記》中重點闡述了“霸權理論”。按照霸權理論,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就是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階級是統(tǒng)治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精神力量。因為每一個新階級進入統(tǒng)治地位后,都要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的共同利益,要把它的思想表達為普遍思想,唯一合理的普遍的正當的思想。黑格爾深受盧梭的影響。他的“國家理念”、“民族精神”與盧梭的“公意”有相似之處:“作為民族精神的國家構成貫串于國內一切關系的法律,同時也構成國內民眾的風尚和意識?!彼J為政府必須給人民一個表達意見的出口?!皞€人所享有的形式的主觀自由在于,對普遍事務具有他特有的判斷、意見和建議,并予以表達。這種自由,集合地表現為我們所稱的公共輿論?!焙诟駹柮鞔_反對把公眾輿論作為政治行動的指南?!罢胬砗蜔o休止的錯誤的大雜燴”?!耙虼耍娸浾撚种档弥匾?,又不值一顧。不值一顧的是它的具體意識和具體表達,值得重視的是在那具體表達中只是隱隱約約地映現著的本質基礎。既然公眾輿論本身不具有區(qū)別的標準,也沒有能力把其自身中實體性的東西提高到確定的知識,所以脫離公眾輿論而獨立乃是取得某種偉大的和合乎理性的成就(不論在現實生活或科學方面)的第一個形式上條件。這種成就可以保得住事后將為公共輿論所嘉納和承認,而變成公共輿論本身的一種成見?!狈ㄖ?、憲政、權利、契約政府等的要求構成了17—18世紀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并在19世紀產生了主要的實際后果。輿論指的是有判斷能力的公眾所從事的批判活動。雖然憲法對于公眾輿論、媒介等在政治中的具體作用一般沒有十分明確的規(guī)定,但普遍輿論的概念已不容懷疑。而此時的公眾輿論,也不再被認為是單純的個人偏好,而是人們對公共事物的關注和公開討論。伯克:“在一個自由的國度里,每個人都認為他和一切公共事務有著利害關系;有權形成并表達自己的意見。對于公共事務,他們反復探究、認真討論?!彼枷胱杂?、言論自由和集會結社自由、財產的保障和由明達的輿論影響政府等理想逐漸進入了西方立憲政治的現實之中。19世紀的法國政治家基佐(G.Guizot):“代議制的途徑主要有:1.討論,討論迫使現有的力量追求普遍真理;2.公共性,當參與這種追求的時候,公共性把這些權力置于公民的監(jiān)督之下;3.新聞自由,新聞自由激勵公民自己去追求真理?!?/p>

民意調查概率抽樣入戶調查面對面訪談電話采訪投遞式調查方案的確立從總體中抽樣問卷設計調查實施資料分析調查結果發(fā)布調查目標:議程設置理論解釋和假設驗證媒介議程公共議程私人議程媒介議程一定影響公共議程嗎?信息的可得性與影響性研究公共議程有什么樣的信息來源?(媒介、人際)媒介的顯著性報道會影響人們的關注嗎?——對什么問題的顯著報道會影響人們的關注?報道的方式(對屬性的框架性)會影響人們的思考方式嗎?關心時事新聞嗎?天天主動瀏覽新聞、遇到重大問題發(fā)生比如______時,聽老師同學議論時,偶爾看到時,從不最近什么報道令你印象深刻?如何獲知的?抽樣類型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樣本框(sampleframe)概率抽樣?簡單隨機抽樣?分層抽樣(性別、年級、文理科、京內?系統(tǒng)抽樣?多級抽樣?集群抽樣非概率抽樣(立意抽樣)?方便抽樣(攔截式訪問)?判斷抽樣?配額抽樣?滾雪球抽樣關于樣本總體特征總體的異質性調查的精確度邊際效應問卷設計開場白:先向對方禮貌問候,以免給人突兀的感覺。自我介紹:表明訪員身份,主持調查的機構。任務介紹:說明調查工作的目的以及如何處理調查的資料。所需資料:扼要說明該調查需要哪一方面的資料。為什么選擇對方:說明選擇調查對象是基于隨機抽樣或者受訪者條件符合研究需要。受訪者基本資料:根據調查目的,請求對方提供必要的個人資料。說明回答方式。熱身問題:顧名思義,是在調查正式開始之初問的一些問題,目的是要協(xié)助受訪者逐步熟悉并切入主要問題。雖然這部分題目從表面看與主題無直接關系,但分析結果時常能提供一些背景資料。主要問題:是整個問卷調查的重點所在。結尾。問卷結束前,應對受訪者表示感謝。問題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滲透式問題探查式問題:還有嗎?為什么?問題順序安排:一般——特定;簡單——困難;邏輯關系;最后個人信息立場不公正、預設答案涉及隱私、禁忌或心理困擾問題表述使人難以準確理解和回答調查實施任務性質、樣本分布、問題長度及難易度預算時間人員狀況、入戶訪問電話訪問郵寄問卷網上調查資料分析觀察結果真實的概率?主要變量之間的相關度?所提供的解釋強于另一種相對的解釋嗎?樣本錯誤(3%-5%)調查日期(調查、分析、結果發(fā)表的時間延宕)重要性測量變量分布頻數表均值分析:簡單均值——加權均值交叉分析(看法差異、不同內容之間的關系,如媒介議程與公共議程)因子聚類分析(?)聯合分析對應分析(年級與關心新聞程度)相關分析線性回歸分析調查報告標題引言正文結尾署名焦點小組討論考察在意見表達和形成過程中社會互動的作用把靈活深入的訪談與更多人的談話能力結合起來;討論的開放性使預見不到的意見產生,通過互動來避免研究的狹隘和偏見;尋求定量研究的一般性和定性研究的深入性之間的折中揭示輿論的形成過程在過程中暴露輿論形成的特點顯示輿論的社會性比如關于公民身份的研究,或者我們需要公共生活嗎?什么樣的公共生活?媒介在形成公共話題中的作用控制實驗藿夫蘭小組的態(tài)度轉變研究新聞、框架與民意主題式新聞框架突出更大的問題和一般趨勢,通過分析來擴大觀眾對政治問題的理解;插入式新聞有娛樂性,但常常導致觀眾認為個人而不是政治領導人應對社會問題負責。新聞報道框架&媒介技術本身?意見與態(tài)度意見是可觀察的對某些問題的(言語)反應,即態(tài)度表達意見一詞更帶有認知色彩,如支持還是反對意見則被認為更有情境性,在特定的行為場景中和某一問題有關態(tài)度是內在的心理趨勢態(tài)度一詞更帶有感情色彩,如喜歡還是不喜歡態(tài)度傳統(tǒng)上被看成是對某一大類刺激的較長期的趨向態(tài)度研究的歷史側重態(tài)度的行為傾向。Allport&Gergen把態(tài)度看成是行為反應的準備狀態(tài),與行為直接相關側重認知。Rokeach認為,態(tài)度是個人對同一對象的數個相關聯的信念的組織,即結構性的復雜的認知體系側重情感:Edwards認為,態(tài)度是與某個心理對象有聯系的肯定或否定情感的程度。后來學者如霍夫蘭等都傾向于認為,態(tài)度是個體以特定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等幾種方式對某種刺激做出反應的預先心理傾向網絡用戶的媒介態(tài)度(媒介素養(yǎng)?)你對國際政治新聞感興趣嗎?社會學家:態(tài)度不是特定個人對特定事件的特定反應,也不是包含于個人反應中的個人認知、情感和態(tài)度傾向,而是群體成員所普遍采取的態(tài)度。一種看法越是被某一社會群體的成員所普遍接受,它在這些社會成員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個人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發(fā)展并體現著這些態(tài)度。(芝加哥學派)態(tài)度與信念信念:“外部世界在頭腦中的反映”。先行假定信念體系信念沖突描述性信念:在事物和特征之間建立聯系評價性信念:把價值觀和事物聯系在一起:價值觀:終極價值觀——平等、自由工具性價值觀——民主、盜亦有道信念的三段論推導模式:電視是娛樂,所以電視新聞應當有娛樂性;新聞是黨的宣傳工具,所以同樣的信念和價值觀可能產生彼此矛盾的不同意見:我擁護言論自由,但是反對。。。的宣傳評價性信念信念意見態(tài)度描述性信念態(tài)度與情感達爾文、威廉.詹姆斯曝光效應:查戎(Zajonc):實際上沒有一種社會現象不以某種重要的方式反映情感;情感是社會互動交易中的硬通貨情緒和認知一前一后地激發(fā)我們的態(tài)度與行動,個人在對某個事情有深思熟慮的意見之前就對它有情緒了,針對特定問題的民意測驗可能正處于意見發(fā)展早期及情緒發(fā)展階段民意測驗,問意見,還是問感受?(針對新網民與老網民的調查有不同嗎)社會性情感(socialemotion)如尷尬、自豪或羞恥等,影響意見表達日本的恥感文化如何維持社會運行?網絡時代的羞恥感和自豪感?調查員性別會影響答卷人反應嗎?他人暗示性地在場和關注會影響意見表達嗎?)刻板成見(stereotype)關于一個社會群體成員的性格特征的成套的社會共享的觀念。人們確信,某個群體的全體成員都具有相同的品質或性格,對他人來說,這個群體是同質的??贪逵∠蟪3樯鐣械脑S多成員所共有,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來自直接經驗,而是非直接的,來自他人的講述或者媒體的報道。先入為主,認識強化暈輪效應對本群體的積極印象&對外群體的消極印象以“行為證明”“自我預期”刻板印象的功能:認知(CognitiveFunction)價值(Valuefunction)解釋(SocialCausality)使社會行為正當化(SocialJustification)解釋社會差異(SocialDifferentiation)偏見與歧視(prejudiceanddiscrimination)偏見是針對特定群體及其個體成員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社會態(tài)度,歧視主要指基于偏見而做出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行為方式。偏見的產生:

?群體沖突論

?社會學習論

?心理動力論:替代性攻擊,人格病變(權威人格)偏見的消除:

社會化控制,平等接觸交往,交往合作中共同目標的設立,改變固定分類態(tài)度與自我意識自我參照效應(self-referenceeffect):對自己名字的敏感,將心比心,當民意調查問卷不涉及自我利益時,人們是否會提不出看法?(你如何看待美國大選?)自我服務偏見(self-servingbias),當事人的意見看法完全可信嗎?“印象管理”: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達到社會贊許的效果(自我貶低、夸贊別人,有意識地自我展示)

highself-monitoring,lowself-monitoring輿論調查:自我報告的可信度?日常生活經驗的說服力?意見表達的個人利益?為什么對很多問題沒有看法?(“打醬油”)?很難相信意見的表達是自發(fā)的內在過程,而可能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態(tài)度與行為態(tài)度與行為之間存在強的積極關系,還是非簡單一致的弱關系(當你很不喜歡某位選修課老師的講課時,你會選擇逃課嗎?)態(tài)度如何能準確預測行為?

問卷中的問題是否很好地反映了你所要測量的行為?“回應原則”:不回應行為測量的態(tài)度測量,不能很好地預測行為。有多少人會向希望工程捐款(要詢問人們對該組織的意見而不僅僅是他們對社會捐助、社會責任等一般信念)”綜合性原則“:對宗教的態(tài)度能預測長時期內個體總的宗教行為,但卻很難預測下周日他是否會去教堂)個人差異:自我監(jiān)控,直接經驗社會和情境因素:文化差異、文化規(guī)范如何通過態(tài)度來預測行為?態(tài)度的特殊性、態(tài)度是否可以理解、個人差異:自我監(jiān)控直接經驗社會及情境因素:測量方法理性行動理論:計劃行動理論:理性行動論行為信念及對后果的評估規(guī)范信念及對是否采取行動的社會壓力的感知對行為的態(tài)度主觀行為規(guī)范意向行動知覺-判斷論態(tài)度的形成和意見的表達,在很大程度上以個人的知覺和判斷為基礎感知整體化:

?印象?評價(好-壞;強-弱;?主動-被動)知覺偏差:?適應水平:

個人的適應水平會成為其反應判斷的中立點?暈輪效應

評價者對他人多種特質的評價,往往因為其中某項較高而普遍偏高。?歸因錯誤人們習慣將自身和自群體的否定性行為歸因為客觀條件,而將他人或他群體的否定性行為歸因為主觀條件

知覺-判斷自我認識*對與自我有關的信息會更關注并快速加工(self-referenceeffect)*在加工與自我有關的信息時,會出現潛在偏見(self-servingbias)*個人自己的態(tài)度被當作一個內在的定錨,他人所表述的意見和態(tài)度會因為個人的立場而或遠或近地移動。與自己的態(tài)度相近的會被吸收同化,而迥異于自己的態(tài)度則會被對立,比實際差距要遠。*個人”印象管理“策略社會比較:

?在缺乏客觀的、非社會性標準的情況下,個人會以他人作為比較的來源與尺度,通過對比來估價自己的態(tài)度、能力和反應的適應性。特別是涉及到態(tài)度、情緒時。?人們一般喜歡與年齡、職業(yè)、背景相似的人進行比較,因為可以獲得更多真實有效的信息。(嫉妒的產生)?社會比較也是促進人際親和的重要因素(通過比較來減少不確定性)?為保持獨特的群體身份以區(qū)別于其他群體,群體有時要選擇一種更為極端的觀點或行為。動機功能論如果將意見表達看成是一種行動,那么可以探求行動背后的動因。一般的動機研究關注個體為什么以某種方式來行動(如品牌忠誠),而輿論研究則更關心個人意見表達背后的動因。動機功能理論認為,態(tài)度的形成與轉變有其深層的心理動力根源,而態(tài)度的功能在于滿足個體獨特的心理需求。動機不同于內驅力,而是社會化了的內驅力幾種動機論:

?

麥獨孤(Mcdougall)本能論

?本能不僅是天生的能力,而且是天生的行為推動力,是策動和維持人類行為的決定性因素,本能的核心是情緒體驗。?各種本能都有對應的情緒,與逃跑本能對應的是恐懼;與服從本能對應的是自卑。?本能組成一個固定的事先安排好的行為過程序列,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弗洛伊德的性欲動力說

?愛欲(生存本能)與死亡(破壞本能)

?動機模式的基本行為序列和次級行為序列宣泄與態(tài)度現實中無法滿足的欲望所引起的內驅力,就有可能會改變態(tài)度,或進行發(fā)泄,?勞倫茲習性論

?人作為積極的個體,要利用在社會環(huán)境中習得的各種知識技能去應付環(huán)境和改造環(huán)境,以利于日后的生存競爭。

?著重探討隨環(huán)境不同而在一定范圍內發(fā)生變化的固定行為模式。?馬斯洛需求層次論?麥奎爾動機類型說:認知性內在動機;情感性內在動機;認知性社會動機;情感性社會動機用以區(qū)分動機的目標(指向個人還是社會);動機的指導性與動力性動機與態(tài)度的功能輿論是意見的匯聚,意見的基礎是態(tài)度,而態(tài)度的形成與轉變的每一步,都是在動機的驅動下完成的?對信息進行初級加工:在信息提取和簡單態(tài)度形成的過程中,原有的態(tài)度傾向會導致選擇性認知。?對信息進行次級加工:簡單態(tài)度與次級判斷之間如果沖突嚴重,使心理的平衡一致被打破并引起不安,則需要重新進行態(tài)度選擇。?在所處社會關系中,對態(tài)度表達后果進行預測,并根據理性動機與任務,重新對態(tài)度進行選擇性表達態(tài)度的功能(對動機的調節(jié)和滿足):自我防御:態(tài)度有助于人們應付內心沖突,維護自尊。(范跑跑)價值表述:表達核心價值觀以獲得內心滿足。還有人通過身份認同而表達個人價值觀。知識功能:有助于我們組織相關知識,使世界變得有意義。適應功能:幫助人們尋求獎賞和避免懲罰(趨利避害)總之,改變態(tài)度首先需要了解態(tài)度形成的基礎行為主義條件論如果同樣刺激使每個人都能產生同樣的反應,就可能分離出人們形成態(tài)度和意見的原因(刺激)如果大腦所接受的刺激可以被控制的話,那么人的態(tài)度、行為甚至人格結構也就能被控制古典條件論:如果最初的一個有條件的刺激和另一項無條件刺激相聯系,而無條件刺激內在化地或者通過以前的條件和一些無條件反應相聯系,那么刺激反應成立操作條件論:人們總是追求行為的積極后果最大化和消極后果的最小化,因此我們會堅持能獲得獎賞的態(tài)度而放棄會導致懲罰的態(tài)度(社會強化)”絕大多數人并沒有很好地思考他們所表述的意見“?意見不是被表述,而是被臨時建構出的?認知反應論人們可以通過認知來產生意見,而不僅僅是對刺激發(fā)生反應。與注重外在行為的行為主義不同,認知研究更關注與認知行為有關的內在過程和結構大腦總是積極地、努力理解它所接收到的一切信息,考察它所處理的信息的準確性。因此,在信息處理過程中,人們會把說服訊息中包含的內容,和他們頭腦中現存的相關信念和情感相聯系。當人們產生的是與所接收的信息意見相反的意見,那么就不會接受收到信息。這一復雜的認知反應過程會影響說服訊息的效果,決定態(tài)度轉變的方向和范圍。但是人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不能對所有信息都做出認知反應。因此為達到說服效果,說服訊息必須被不斷重復,促使人們比較容易地接受收到的信息。圖式論(schematheory)康德(Kant)、皮亞杰(Piaget)、Bartlett,Taylor&Crocker圖式化分類:

?事實與概念圖式

?人格圖式?自我圖式?角色圖式?情境圖式?程序圖式?策略圖式?情感圖式圖式化認知:

計算機模擬:識別→記憶搜索→目標確立→策略尋求→來自經驗的圖式化認知有助于快速、經濟地處理大量信息,也有助于產生合理預期,避免不良后果,但也經常導致認知上的主觀、簡化,片面和刻板,妨礙對信息的全面準確的接收。ELM詳盡可能模式認知一致論認知不一致會導致人們態(tài)度的改變兩種態(tài)度之間可能一致、不一致或不相關態(tài)度之間的關系主要由個人的主觀愿望而不是它們之間的實際邏輯關系所決定態(tài)度的不一致會令人不適,而減少不適的最重要的辦法是按照更為一致的方向改變個人態(tài)度海德的平衡論奧斯古德和塔南鮑姆的調和論費斯廷格的認知不和諧論理論來源·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譯,譯為“完形、樣式”。格式塔心理學于1912年誕生于德國,后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這種學說主張心理學研究現象的經驗。在觀察現象的經驗時要保持現象的本來面目,不能將它分析為感覺元素,并認為現象的經驗是整體的或完形的(格式塔)。該學派主要領導人韋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一致論繼承了格式塔心理學的兩個重要原則:首先是強調知覺整體性的完形論;其次是有關物理事件與心理事件的同形論原則。理論來源·勒溫的場論勒溫(又譯為盧因),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傳播學奠基人之一。他的場論主張,一個人的行為是一種場的機能,這種場是由在行為發(fā)生時就存在著的各種條件和力量交織而成的。這一理論得到了廣泛的發(fā)展和應用。同時,他的把關人理論也在傳播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海德、費斯廷格都深受他的影響。KurtLewin,1890-1947海德與平衡論1.生平弗里茨·海德,1896年生于維也納。1920年從現象學家麥農手中獲得博士學位。25歲移居柏林,在那里與勒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30遷居美國,1958年發(fā)表了代表作《人際關系心理學》,詳細闡述了其平衡論和歸因論思想。他的平衡論是最早的一種一致論學說。海德平衡論:單元與態(tài)度海德的平衡論開始于完形研究,包括單元和態(tài)度兩個方面。海德認為,分離的實體被知覺為相互協(xié)調、相互從屬的時候,他們就成為了一個單元。例如,一個俱樂部的成員在一起是一個單元,一個家庭也是一個單元。“平衡”的概念涉及到單元和態(tài)度的關系。一個平衡狀態(tài)是指一個情境中的單元和態(tài)度處于平衡的、無緊張感并且沒有趨向改變的壓力的狀態(tài)。海德與平衡論POX模式PXOPPPPPPPOOOOOOOXXXXXXX++++++++++++------------POX模式規(guī)律三邊相乘為正就是平衡狀態(tài),為負就是不平衡狀態(tài)。不平衡狀態(tài)會造成人的心理緊張,這種緊張只會在情況起了變化而使平衡得以建立的時候才會消除。態(tài)度的改變缺點:沒有程度區(qū)別,喜歡就是1,不喜歡就是-1。優(yōu)點:概念上易于掌握;以簡明的方式顯示出了態(tài)度的變化;注意力集中在人際關系方面;證明了不一致可以用不同方式來解決。調和論:平衡論的發(fā)展由奧斯古德和塔南鮑姆兩人從平衡論發(fā)展而來。關注受眾(P)與信源(S)同事件(O)的關系這一特殊情形。引入了7級量表,表示喜歡與否的程度。好7654321壞中性費斯廷格與不和諧論1.生平費斯廷格,1919年生于紐約。1939年畢業(yè)于紐約市立學院,后赴伊阿華大學成為勒溫的研究生,194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5年加入勒溫領導的馬薩諸塞團體動力學研究中心。1957年出版代表作《認知失調理論》。因團體動力學研究的成就,被美國心理學會授予“杰出科學貢獻獎”。LeonFestinger費斯廷格與不和諧論單從字面上看,認知指的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把握。費斯廷格是在非常寬泛的意義上使用“認知”的概念的。在他看來,認知是人們對一切事物的理解與反應。認知之間的關系和諧:兩種元素的含義一致,彼此不相矛盾。例如“我不吸煙”和“吸煙會致癌”。無關:兩種元素的含義互不牽連。例如“香蕉是甜的”和“四月過后是五月”。不和諧:“一個元素的正面可以導出另一個元素的反面”。例如“我吸煙”和“吸煙會致癌”。和平衡論十分相似,費斯廷格認為認知不和諧會導致人們試圖減少這些不一致的動機狀態(tài)。不和諧的程度不和諧取決于兩個方面:不和諧程度同某一元素對個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如丟一塊錢和丟100元錢給人造成的不和諧是不同的。不和諧程度取決于一個人所有的不和諧認知數目與和諧認知數目的相對比例。減少不和諧的途徑改變行為。“我每天抽煙”和“吸煙有害”——戒煙改變態(tài)度?!拔颐刻斐闊煛焙汀拔鼰熡泻Α薄鼰煂ι眢w有好處引進新的認知元素。找各種借口為抽煙辯解。群體及其分類群體與集群(group,crowd)初級群體與次級群體(primarygroup&secondarygroup)群體身份認同(identity&groupmembership)crowd集群又被稱為“烏合之眾”,是無組織、非持久的群體,其行為往往無視社會行動慣例和社會共識。領導和追隨者之間關系常常有著細微和迅速的變化,內部沒有穩(wěn)定的結構或分工,往往會在幾小時或幾天內解散。這種群體的心理往往有著高度的一致性,而且它們的態(tài)度和行為往往是有敵意的。集群活動的發(fā)展通常有四個階段:

?刺激性事件的發(fā)生使人們偏離他們的日常事務,并且聚集在一起;

?身體和心理的磨合,使人們能夠進行高度的情感交流,達到傳播和強化共同情緒的目的;

?發(fā)生群體極化或者確立一個明確的負面的目標;

?群體迅速或逐步地對這個目標采取行動。如,監(jiān)獄暴亂、學生抗議、種族動亂等。群體的特點是以一定數量的個體為其成員的系統(tǒng)整體。成員有群體意識,對群體有歸屬感。成員間具有某種共同聯系,或共同的人際及社會要求,或共同活動目標。群體的存在以群體成員間直接或間接的交流為前提。具有一定的群體結構形式和交流網絡。具有自己的群體心理,群體規(guī)范,價值和群體制裁體制。各成員之間能夠密切協(xié)作和配合。相互識別并彼此交流和相互影響相對持久和穩(wěn)定的結構一定的共同目標、價值和信念,甚至形成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如何識別網絡環(huán)境下輿論群體的特點?單一話題公眾、組織公眾意識形態(tài)公眾群體的分類:初級群體與次級群體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大群體與小群體成員群體和參照群體個人為什么要加入群體?雖然有許多活動實際上個人可以獨立完成,但一系列的原因使得我們要加入群體。一是群體活動和群體目標對我們有吸引力,通過群體我們可以實現個人難以單獨實現的目標,因此許多群體都是目標導向的。二是人們喜歡以及需要成為群體中的一員,從群體活動中獲得心理保障。群體是個人的信息來源和社會安全感的提供者。個人加入群體,不僅可以及時獲得各種相關信息,減少不確定所帶來的各種心理焦慮,而且能通過與其他成員的協(xié)作,克服各種困難和危機。個人將自己歸屬于一定的社會群體,并按照群體的行為準則約束自己的行動,是防止個人發(fā)生社會偏離和陷于社會孤立的有效方法。在群體中,個人可以最大限度地豐富自己,促進個人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被群體接受本身就是對個體價值的承認和肯定,個人的才能和成就也只有在得到群體承認的情況下才有意義。因此群體是表現和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場所,它既是謀求成就的動機,又是實現成就目標的手段。我們本身可能屬于許多不同的群體。認同,也就是把自己看成是某一群體的成員或不是某一群體的成員的想法,對于公眾輿論的形成非常重要。為什么會有群體規(guī)范?謝里夫實驗: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下,人們會依靠他人來形成判斷。現實生活中,有大量的不確定在政治、宗教、道德等領域中存在,而人們的態(tài)度和行為也深受群體規(guī)范的影響。(圖騰與禁忌)規(guī)范形成過程:總結經驗——解釋現實環(huán)境,形成共同期待——制定并修正規(guī)則——形成規(guī)范并施行控制?社會的巨大變革常常導致各種既定規(guī)范受到挑戰(zhàn),使人們重新感受不確定和心理焦慮群體規(guī)范的產生,是群體在內外互動中,把自身群體的目標、信仰及思想等逐步明確化,并逐步以約定俗成或明文規(guī)定的形式確定下來,以確保群體的生存和群體目標的實現。描述性規(guī)范:通過提供有效或恰當的行動的證據(信息功能)來影響人們的行動,如新聞報道為意見表達提供基礎禁止性規(guī)范:明確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通過“社會期待”影響輿論的表達。禁止性規(guī)范禁止了意見的表達,盡管它不能禁止意見本身。其他分類:正式-非正式文本-非文本強行教化-逐步誘導群體規(guī)范有什么功能規(guī)范一經形成,就會持續(xù)地影響群體互動,對群體進行調節(jié)和整合,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的行為、思想和信念,甚至作為一種獨立的力量,影響整個群體的發(fā)展。規(guī)范可以使社會互動有序化、簡單化和可調節(jié)維持群體的存在認知標準化行為定向。引導社會意見的形成。規(guī)范焦點論:為什么人們會忽視甚至違反規(guī)范?群體對個人的影響凝聚力與群體壓力阿希試驗電擊實驗權威人格從眾與服從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凝聚力(groupcohesiveness)指能使群體保持團結一致的力量,既包括群體成員與整個群體的內在聚合力,也包括群體成員之間的內在聚合力,往往用群體對成員的吸引力以及成員彼此之間的吸引力來衡量。費斯廷格認為,凝聚力不僅包括由成員之間人際吸引所決定的正性力量,而且也包括由于離開群體要付出高代價所決定的負性力量。凝聚力表現:認同感歸屬感力量感從眾(Conformity)與服從(obedience)是指根據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信念的改變是指人們因為真實或臆想的他人的影響而改變的自己的行為人際影響過程的一種,指個人在群體壓力影響下改變自己的意見或行為,以和群體保持一致的現象。往往表現為少數人對于多數人的相附。影響從眾的因素有群體意見的一致程度、群體的大小、群體的權威性、個人的自信心、約束力、個體差異和民族差異等。在既沒有遵從于團體的直接要求,也沒有任何改變行為的充分理由的條件下,個體為適應真實或想像中的團體壓力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或信念如果我們的順從行為是由明確的命令所引起的,稱之為服從人際影響過程的一種。個體在直接的、權威的命令、他人的意志下做出自己不愿做的行為。在沒有任何個人意愿的情況下按照他人的要求而行動的現象個人按照社會要求、群體規(guī)范或別人的愿望而作出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在外界壓力的影響下而被迫發(fā)生的從眾行為的原因美國學者ElliotAronson等人認為,主要有即信息性社會影響與規(guī)范性社會影響信息性社會影響發(fā)生在人們不知道怎么做怎么說是正確的或者是最好的時候。在信息性社會影響下,人們相信他人的言行是正確的。規(guī)范性社會影響發(fā)生作用的原因有:因為人們希望能維持團體成員的身份,繼續(xù)獲得這種身份帶來的好處,并避免遭到嘲笑和拒絕帶來的痛苦;規(guī)范性影響甚至在明確環(huán)境中也能發(fā)揮作用,人們會因為規(guī)范性原因而服從他人,即使他們知道自己是錯的;規(guī)范性社會影響通??勺屓藗児_表示順從,但不一定在私下也接納他人的想法和行為。強度、接近性和團體的規(guī)模會影響規(guī)范性社會影響發(fā)生作用。章志光把從眾分為三種類型:真從眾、權宜從眾和不從眾。認為從眾的原因有三:行為參照、對偏離的恐懼、群體的凝聚力。影響從眾的因素有:群體一致性、群體的規(guī)模、肯定程度與個性特征、個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異等美國DavidG.Myers認為,個體之所以會從眾,是:想被群體接納和免遭拒絕(規(guī)范性影響);獲得重要信息;群體規(guī)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開的反應(人們必須面對他人做反應時要比私下里回答問題會表現出更多的從眾行為)、無事前承諾(個體一旦在公眾面前作出承諾,就會堅持到底)等六個因素可以預測從眾;誰會從眾則有兩個指標(個性、文化)倪曉莉主編的《社會心理學》認為,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有群體因素(包括群體規(guī)模、群體凝聚力、群體的一致性、文化差異)、情境因素(信息的模糊性、從眾行為的公開性、預先表述、權威人士的影響力)、個人因素(人格特征、性別差異)服從的原因1、章志光主編的《社會心理學》認為在于合法權力和責任轉移,影響服從的因素有他人的支持、行為后果的反饋、個性因素2、鄭雪主編的《社會心理學》認為影響服從的因素有命令者的權威性、服從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情境壓力(權威的靠近程度、受害者的靠近程度)3、時蓉華主編的《現代社會心理學》認為服從和順從有質的區(qū)別,存在抗拒、消極抑制、自由主義的態(tài)度等情況。影響順從的因素談的較多(積極情感、互惠原則、一致性原則、易得性原則)對從眾行為的研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和不足:大部分關于從眾行為的研究都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做的,Asch從眾行為理論的提出是一個標志,這表明,崇尚個體主義的西方價值觀起先并不重視從眾這類行為的價值,但是在西方實現了工業(yè)化之后,人們認識到。就是在美國這樣一個高度個人主義的社會.遵從于社會標準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從眾行為的研究數量雖然不少,但多教是比較表面化的研究,深層次的研究比較少,例如,人們可能愿意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或事件上從眾,而不愿意在對自己來說非常重要的事情或問題上從眾。再如,如果在實驗過程中加入獎勵和懲罰條件,實驗結果會否有所改變。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的經濟發(fā)展程度,對從眾行為可能有影晌。但是多數有關從眾的研究都是在西方國家做的。這些研究結果在解釋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從眾行為的可信度有待驗證。社會化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社會環(huán)境以各種方式對個人施加影響,使其成為一個符合該社會要求的成員。與此同時,個人也以獨特的方式反作用于社會,從而體現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社會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通過個體與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社會輿論可能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不斷變化,但其中占主導性的社會共同意識,卻是以社會化為基礎的。政治社會化政治社會化是人們學習和發(fā)展關于政治世界的態(tài)度的持續(xù)的過程政治社會化不僅包括關于政治內容的習得,而且還包括對個人在政治生活中的恰當行為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對政治的更廣泛意義上的理解,比如政治行為的一般準則。政治社會化的直接和間接過程間接過程:人際轉換實踐轉換一般性轉換直接過程:模仿期待性社會化政治教育政治經歷影響政治社會化的因素接觸(exposure)溝通(communication)接受(receptivity)政治社會化中的影響力量:父母和家庭學校影響同伴影響社會表征(socialrepresentations)由法國心理學家莫斯科維奇(SergeMoscovici)在1961年出版的《心理學:印象與公眾》一書中最早提出。簡單地說,社會表征是源自日常人際交流中的各種概念、陳述以及解釋,類似于傳統(tǒng)社會的神話和信仰體系,是當代各種社會共識(commonsense)的匯集。社會表征與認知社會表征與建構表征的社會性社會表征與輿論社會表征與認知社會表征被看成是人們用以理解世界以及與他人交流的心智模式或圖象。它由抽象元素和具體元素(概念和圖象)構成。在每一個表征中,這些元素都具有特定的結構。對于大多數表征來說,具體元素或圖象最為重要。比如,毛主席像章就曾經是中國社會很重要的一種表征。躲貓貓”、背磚磚、打醬油、黨指揮槍┄表征圍繞著象征核心(figurativenucleus)形成。嚴格地說,社會表征提供了人們理解和評價世界的手段表征理論的要點就在于,它指出,為了理解人們?yōu)槭裁磿o出這種意見,我們需要了解他們的社會表征(概念和圖象)。表征與建構

莫斯科維奇認為,社會的思考更多依賴常規(guī)和記憶,而不是邏輯推理,因此社會表征被認為具有決定性的建構作用。對于熟悉的經驗,人們可以根據已有的社會表征庫存簡單地處理,但對于不熟悉的經驗,則要經過“導航”和“物化”兩個階段。(毛主席像章的社會表征化)社會表征也被用于支持人們對事件的歸因或因果解釋(福兮禍兮)表征的社會性社會表征理論更加強調表征的社會性和動態(tài)發(fā)展,其社會性至少體現在:社會表征與社會互動之間的關系。社會表征為社會互動提供了一套符號,一套一致的規(guī)范。社會表征提供了一種區(qū)分社會群體的方法社會表征與輿論

作為一個社會群體,我們必須選擇對某些社會問題采取行動,而無視另一些社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對事物的共同認識(社會表征)決定了我們解決問題的努力程度。因此,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對特定問題有共同認識,我們才會談論他們,這些問題也才會成為公共話題,引起討論和爭論,并最終化為社會行動。媒介要通過社會表征來實現目標“共識觀”:如新聞采訪中的人文關懷社會分層

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人們區(qū)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胺謱印痹瓰榈刭|學家分析地質結構時使用的名詞,是指地質構造的不同層面。社會學家發(fā)現社會存在著不平等,人與人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也像地質構造那樣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級層次,因而借用地質學上的概念來分析社會結構,形成了“社會分層”這一社會學范疇。社會不平等現象,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是以“等級”的形式存在的。在古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領主、陪臣、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guī)缀趺恳粋€等級內部還有各種獨特的等級。到了19世紀,人們廣泛使用“階級”和“階層”概念來描述社會中人們的地位等級,這反映了時代的變化。由封建社會轉變?yōu)橘Y本主義社會,階級對立簡單化了。這個社會逐漸形成兩大敵對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K.馬克思和F.恩格斯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做出了獨特的分析,在理論上有著重大的貢獻。社會學家M.韋伯研究了馬克思的階級分層的觀點,提出了一套不同的多元社會分層理論。當代社會學者對社會分層進行了新的研究。西方社會學分層理論西方社會學史上,最早提出社會學分層理論的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韋伯提出劃分社會層次結構的三重標準,即財富----經濟標準,威望----社會標準,權力----政治標準。財富指社會成員在經濟市場中的生活機遇,這就是個人用其經濟收入來交換商品與勞務的能力,即把收入作為劃分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經濟標準。社會標準是指個人在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所獲得的聲譽與尊敬。這個標準把社會成員劃分成不同的社會身份群體。所謂社會身份群體是指那些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從他人那里得到等量的社會尊敬的人所組成的群體。政治標準指權力,就是“處于社會社會關系之中的行動者即使在遇到反對的情況下也能實現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權力不僅取決于個人或群體對生產資料的所有關系,也取決于個人或群體在科層制度中的地位。分層理論的新進展英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A.Giddens)認為,社會根據三種“市場能力”劃分為三種階級,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