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學的建校歷史_第1頁
西北政法大學的建校歷史_第2頁
西北政法大學的建校歷史_第3頁
西北政法大學的建校歷史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北政法大學有著70余年的建校歷史,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富有豐厚文化底蘊。學校前身是1937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chuàng)辦的陜北公學。1941年陜北公學與中國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合并,成立了延安大學,延安大學是我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1949年延安大學遷至西安,更名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1953年西北局決定將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改組為西北政法干部學校,次年底改組為中央政法干部學校西北分校。1958年9月,西北大學法律系調入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北政法學院,學校成為全國四所政法院校之一,也是西北地區(qū)第一所高等政法院校,從此開始了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的歷史。2006年11月,經教育部批準,學校更名為西北政法大學,揭開了學校發(fā)展的新篇章。陜北公學——黨在延安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干部高等學校1937-19411937年為了培養(yǎng)抗日干部,黨中央決定成立陜北公學,校長是成仿吾,副校長是羅邁(李維漢),校址定在延安東門外。陜北公學辦學4年,抗戰(zhàn)時期與“抗大”齊名,她強烈地吸引著千百萬全國各地和海外的進步青年奔赴這里。陜北公學開創(chuàng)了黨辦高等干部學校之先河,為黨的干部高等教育事業(yè)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培養(yǎng)了13000名干部,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o"查看圖片"毛澤東主席給陜北公學學員講課1937年10月23日毛澤東主席為陜北公學題詞:“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的遠見。這些人充滿著斗爭精神與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向前的。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于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要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鋒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地解決?!?938年3月10日,毛澤東同志又一次為陜公題詞:“陜北公學是屬于中華民族的,因為他為抗日救亡而設,因為他收納了全國乃至海外華僑的優(yōu)秀兒子?!彼肋~地說:“有了陜公,中國就不會亡!”延安大學——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綜合大學1941-19491941年9月,經黨中央研究決定,陜北公學與中國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學,吳玉章任校長,校址在陜北公學原址。1943年,延安“魯藝”、自然科學院、民族學院、新文字干部學校,1944年行政學院依次并入延安大學。延安大學歷時8年,在艱苦的戰(zhàn)爭歲月,培養(yǎng)了萬余名革命干部和知識分子,培育了“立場堅定、公正無私、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老延大”精神,積累了創(chuàng)辦綜合大學的寶貴經驗。為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為黨的教育事業(yè)、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教育方針:適應抗戰(zhàn)和邊區(qū)建設需要,培養(yǎng)和提高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的工作干部。進行中國革命歷史與現(xiàn)狀的教育,以提高學員的革命理論水平;加強民主主義建設的思想修養(yǎng),以培養(yǎng)學生的革命立場與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學校教育和各實際工作部門及實際活動相結合,以便使實際經驗提升到理論高度,達到理論與實際的統(tǒng)一,學與用的統(tǒng)一。\o"查看圖片"1945年的延安大學校門學風:自由思想實事求是埋頭苦干遵守紀律主動自治團結互助教風:教師有講學與研究的自由;教師與實際有密切聯(lián)系;教師與學院打成一片;教師經常進行自我教育。延大教師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兼職教師,即實際工作部門的負責干部;一部分是專門從事教學和研究的專家學者,可謂群賢畢至,大家云集。西北人民革命大學1949-19531949年為了培養(yǎng)適應新中國政權建設所需的各類干部,中共中央西北局決定,延安大學遷到西安,改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