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行為學課件_第1頁
組織行為學課件_第2頁
組織行為學課件_第3頁
組織行為學課件_第4頁
組織行為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入什麼是組織一般意義上講,組織是指社會群體的集合個體群體組織社會集合集合集合組織是一個開放系統(tǒng)組織是具有特定的目標、資源與結構、時刻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開放系統(tǒng)環(huán)境環(huán)境組織轉換輸入輸出組織系統(tǒng)圖(以某個發(fā)電廠為例)總裁會計部門工程與設計供電設施與維護行銷與配送副總裁辦公室公共關係發(fā)電供應商資訊資訊資訊資訊資訊資訊與決策資訊與決策資訊與決策資訊與決策股東物料物料電力電力一般大眾技術團體公共設施委員會機構組織顧客目標財政來源

技巧和能力結構技術組織表像(外在的)溝通模式態(tài)度群體作用衝突解決問題的方式行為方面(潛在的)組織的冰山組織行為宏觀組織行為微觀組織行為組織結構組織文化組織變革組織發(fā)展組織學習個體行為人際與群體行為態(tài)度人格能力動機壓力群體動力人際溝通領導行為權力政治行為衝突談判組織行為的種類:宏觀組織行為微觀組織行為組織行為是指各類組織中的成員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出的所有行為

組織行為學是管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行為科學在組織領域的重要分支,是人力資源管理的直接基礎。組織行為學探討個體、群體以及結構對組織內部行為的影響,以便提高組織的有效性。第一章組織行為學概述第一節(jié)組織行為學的概念、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一、什麼是組織行為學

組織行為學是行為科學在管理領域的應用,是綜合運用各種與人的行為有關的知識,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guī)律的科學。“組織行為學”概念可以作以下表述:

1、組織行為學是一門綜合學科,它綜合運用了多學科的知識來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行為規(guī)律。2、組織行為學涉及三個重要的方面。個體、群體、組織。3、組織行為學研究的目的:在掌握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guī)律的基礎上,正確認識人的行為,理解人的行為,預測人的行為,引導人的行為,控制或改變人的行為,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組織運行的有效性。組織行為學是研究規(guī)律、應用規(guī)律組織行為學的引數:個體水準(傳統(tǒng)特徵、價值觀、知覺、學習、動機)

群體水準(群體吸引、團隊設計、溝通和引導、權力和衝突)

組織水平(組織結構、人力資源、企業(yè)文化、工作壓力)組織行為學的因變數(所希望追求和瞭解的結果):

可以包括生產效率、工作的滿意度、工作的流動性、缺勤情況等四項因素。二、組織行為學研究的主要內容1個體行為、激勵個體是組成組織的基本單元和細胞,直接影響組織的整體素質,是研究組織行為的起點和基礎。激勵是指對人的內在動力的激發(fā)、導向、保持和延續(xù)作用。它包括三個因素:

某一刺激所引起的行為動力的激發(fā);行為導向某一目的物;行為得以保持和延續(xù)。群體行為

群體是指個人的集合。表現為三個特徵:群體是一群人的集合。群體的存在有一定的目的性。群體中的成員相互影響,相互依存,有著內在的聯繫。對群體行為的研究是在個體行為研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其內容包括群體動力理論,群體的決策、溝通衝突、群體的人際關係。群體行為的研究有助於工作團隊的建設,塑造高績效的團隊。3領導行為領導者作為群體和組織中的領袖和首腦,在組織建設和提高績效方面,發(fā)揮著核心作用。對領導行為的研究,側重於介紹有關領導特質,行為和應變(權變)理論以及當代有關領導研究的最新觀點。4組織行為

組織在概念上是指群體的集合。對組織行為的概念包括古典的、現代的的組織理論基本觀點。組織設計對員工的影響。組織的發(fā)展與變革。組織文化建設等三、組織行為學的研究方法1、組織行為學研究方法的來源心理分析技術如心理測驗方法群體動力理論勒溫的場理論社會測量方法莫雷諾,人際關係的測量2、組織行為學研究的技術方法

對組織行為的研究通常是傳統(tǒng)方法和現代方法的有機結合。(1)觀察法:運用感官器官對人的行為進行觀察與分析。優(yōu)點:方法簡單,使用方便,效果直觀。缺點:往往缺乏深刻性和準確性。組織行為工作環(huán)境觀察練習(一)目的:

1從組織行為工作環(huán)境的資訊中得出結論。

2.和其他人一起比較,對比這些結論。

3.在比較和對比過程中對組織行為增進理解。時間:15—20分鐘(二)步驟:

1.組成六個人的小組:四個男性,兩個女性組成混合性別小組。

2.每個組員閱讀以下短文,並對關於老張行為的幾點資訊逐個做一簡短的解釋。

3.就每個人的解釋。共同給出一個針對每點資訊的合理的解釋。

4.把小組的結論記錄在紙上、黑板上或是其他同等的地方.5.根據老師的安排,以小組為單位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①如果以10分為滿分,你會給老張的工作打幾分?

②如果以10分為滿分,你認為,他個人的滿足程度可打幾分?

③你是否希望這個人成為你的老闆?

6.當指導老師抽到你們組時,準備好介紹你們組的意見和解釋,並為之辯護。

7.根據安排老師的指示完成練習。(三)短文:老張是市中心醫(yī)院病理學實驗室主任。市中心醫(yī)院是市中心的一個主要醫(yī)療中心。老張有一個博士學位、兩個碩士學位並持有病理學執(zhí)照,而且已經在實驗室裏工作了五年。作為關於如何把組織行為的原則運用到具體的工作環(huán)境中去的研究的一部分,你最近一直注意老張的行為。你發(fā)現了以下幾點資訊:

1.在老張的辦公桌上有一張闔家歡照片。

2.辦公桌經常亂七八糟。

3.老張經常和員工交談。

4.有幾次你去老張的辦公室,他的辦公桌旁都沒有人。

5.有幾次你都發(fā)現老張不在辦公室裏。

6.老張一周和上司共進幾次午餐。

7.老張為家裏即將誕生一個小寶寶而興奮。

8.老張將要去商務旅行。

9.六星期後,老張將離開去從事更好的工作。自我測試:管理假設說明:仔細閱讀下列陳述,選擇“同意”或“不同意”。

1.對大多數員工來說,一個好的報酬和安全的工作已經足夠了。

2.管理者應該對下屬的工作進行幫助和教導。

3.大多數人喜歡在工作中承擔責任。

4.大多數人在他們的工作中害怕學習新的事物。

5.管理者應該讓下屬自己來控制他們的工作品質。

6.大多數人不喜歡工作。

7.大多數人都具有創(chuàng)造性。

8.管理者應該密切地對員工的工作進行監(jiān)督和指導。

9.大多數人都傾向於抵制變化。

10.大多數人只是不得不努力工作。

11.應該讓員工有自己設定工作目標的權利。

12.大多數人在不工作的時候最高興。

13.大多數員工關心他們工作的組織的情況。

14.管理者應該在工作上幫助員工前進和成長。評分:在1,4,6,8,9,10,12中,表示同意的有x=_____個,在2,3,5,7,11,13,14中,表示同意的有Y=_____個。解釋:這個測試對應著道格拉斯·麥格雷戈(DouglasMcGregor)的X理論(X的分數)和Y理論(Y的分數)。x理論表示以嚴格的制度監(jiān)控為中心的管理模式,Y理論表示以對員工關懷為中心的管理模式。(2)問卷法:運用標準的問卷量表對人的心理與行為進行分析與調查。問卷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五等分法等,如圖所示:

最支持支持中立反對最反對+2+10-1-2

優(yōu)點:應用範圍廣,可以對較大規(guī)模的人的心理、行為、態(tài)度進行分析與調查,並能運用數據分析方法將定性問題定量化。

缺點:問卷設計要力求標準與科學,同時需要被調查者的積極配合,避免隨意性。

例:工作滿意度問卷

(3)訪談調查法:運用口頭的資訊溝通方式(個別訪談,調查會),傳遞與交流,分析人的心理與行為優(yōu)點:雙向溝通,加強感情交流,增加相互瞭解。缺點:無法完全避免主觀因素,暗示,誘導所形成的資訊失真。(4)心理測驗法

運用標準的測驗量表或精密的測量儀器,創(chuàng)造必要的制約,對人的心理與行為進行測試與分析。常用的心理測驗由能力測驗、人格測驗、機械能力測驗、心理健康測驗等要控制好心理測驗的信度與效度例:畫樹測驗(5)實驗法:

在實驗室(實驗室實驗法)或現場(現場實驗法)對人的心理與行為進行測試與分析優(yōu)點:方法科學,嚴謹,有一定的準確性。缺點:複雜,繁瑣,難以大面積推廣。色彩的“重量”實驗

請人將同樣重量的兩份東西分裝於兩個盒子,再將一個盒子用白紙包封,另一個用紅紙包封,你用手掂量掂量,一定會覺得用紅紙包封的盒子要重一些。戴爾教授在14年前首先發(fā)現色彩有“重”。他經過多種複雜的試驗後得出結論。各種顏色在人的大腦中都代表一定的“重”。他還將顏色按“重量”從大到小排列成如下順序:紅、藍、綠、橙、黃、白。(6)個案分析法(案例法):

運用個案調查、綜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對人們的心理與行為作出全面分析與評估。優(yōu)點:對人的行為研究比較全面系統(tǒng)。缺點: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與精力。

(7)模型法(系統(tǒng)法)同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一樣,組織行為學也可以通過建立模型的方法來反映各要素之間的關係。同物理模型不同,組織行為學的模型往往是動態(tài)的,描述型和抽象性的模型。如勒溫所提出的一般行為模式:

B=f(P,E)B:(行為)P:(內部力場)E:(外部力場)滿足需要緊張消除例:需要、動機、行為三者關係三者之間可以用以下模型來表述:需要心理緊張動機行為新的需要第二節(jié)組織行為學的發(fā)展過程

中國作為具有五千年光榮歷史的文明古國,歷來重視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分析研究,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及孫子兵法,歷代著名的政治家商鞅、諸葛亮、唐太宗等,對人的行為的研究、治國安邦方面,都有不朽的貢獻——中國式的組織行為學在西方國家,組織行為學的發(fā)展大體上分為四個階段:

表現為1、心理學,勞動心理學與人機工程學研究的興起。2、各種心理測試手段的運用。

特徵:研究內容屬於個體取向,側重於人與機器關係與工作效率問題。一、20世紀初期(二十年代之前)起步階段二、組織行為學的確立和形成階段(20世紀20-30年代)表現為1、霍桑試驗:1927——1932年美國學者霍桑所進行的照明試驗、福利試驗、群體試驗、談話試驗)的成功進展。

2、梅奧(E·Mayo)人際關係理論的發(fā)表,為組織行為學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特徵:組織行為學研究由個體取向轉向群體取向。

三、組織行為學的大發(fā)展階段(20世紀30-50年代)表現為1、勒溫(KLewin)提出的群體動力理論。2、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3、莫雷諾(Moreno)提出的社會測量理論等。特徵:組織行為學理論框架日趨完善,研究方向轉群體取向。四、組織行為學成熟階段(20世紀50年代之後)表現為1、組織行為學研究更趨於綜合性、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2、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普遍重視組織行為學的應用,美、日、俄等各具特色。

特徵:研究方向上更重視體制和戰(zhàn)略取向。

第三節(jié)組織行為學與相關學科的關係一、學科基礎——行為科學行為科學所帶來的劃時代的變化——以技術為中心的管理轉向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組織行為學在幾十年的發(fā)展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由理論研究逐漸轉向實際應用研究。凡是有關人的或人的心理行為的問題都需要行為科學的理論與知識來說明——而組織行為學正是將行為科學的一般原理和知識應用於各種組織管理上的產物。管理人性觀演進的四階段(E.Shien)1、理性經濟人性觀人只關心和追求金錢和物質待遇,是純理性的,沒有精神性、感情性之類的其他要求

金錢!2、社會人性觀這裏社會是指人際交往和關心友誼、尊重、溫情,人的精神需求的滿足,對激勵他們的工作幹勁是很重要的3、自我實現人性觀還追求充實和發(fā)展,以充分發(fā)揮出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價值4、複雜人性觀每位員工的需要結構各不相同,而且即使同以名員工在不同的情景與時間制約下其需要也不盡相同。人性是複雜的,不可套用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必須權變對待,具體分析,因地制宜處理該理論的實際運用:人性假設的案例:約翰為什麼辭職二、理論基礎——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倫理學、生物學、生理學等

1、心理學

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徵是人們產生行為的重要原因和內動力。心理學分個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是以個體的一般心理過程規(guī)律為基礎,進而研究群體行為,以及人與群體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學科。

2、社會學

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研究其社會關係。有動態(tài)和靜態(tài)兩種。組織中人的行為是離不開社會關係的,研究組織中個人的行為必須從其所處的社會關係著手。3、人類學

包括體質人類學、文化人類學和考古學,以整個人類為研究對象。文化對個人、群體、組織以及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影響巨大。與組織行為學關係密切的是文化人類學,應用於組織中人的行為與人類社會的起源的理論、人類社會行為以及人類和文化的關係等知識。4、政治學、倫理學、生物學、生理學等

政治學中的權力與衝突問題,倫理學中的道德規(guī)範,都會影響組織中人的行為。生物學、生理學——體力、智力、情緒工作壓力生物學生理學個體心理學學習、激勵、個性、培訓、工作滿意、績效考核、態(tài)度評價、行為修正個體組織行為學的理論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政治學人類學衝突、組織內政治權力組織文化、組織環(huán)境群體價值觀、規(guī)範、態(tài)度領導、行為的改變、態(tài)度的改變、資訊的改變、組合的過程正式組織理論、集權制、組織變革、社會化群體動力、規(guī)範、作用(角色)、溝通、地位、權利與領導、衝突群體組織

本章復習思考題一、什麼是組織行為學?二、組織行為學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三、組織行為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四、組織行為學與相關學科的關係是什麼?第二章個體行為第一節(jié)個體行為規(guī)律一個體行為的幾種理論解釋

1、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

2、新華生主義1、華生與行為主義

又稱行為論心理學或行為心理學。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也是世界心理學中的一個主要學派。約翰·華生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主要著作:行為主義的獨立宣言——1913年,《行為主義者對心理學的看法》(Psychologyasthebehavioristviewit.),

1914《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言》華生其人

華生(JohnBroadusWatson1878-1958)生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格林維爾,1900年獲得福爾滿大學碩士學位。後入芝加哥大學,1903

年獲得該校第一個心理學博士學位。後任芝加哥大學講師和心理實驗室主任,並很快成為比較心理學領域的領導者。

1908年轉任約翰·霍布金斯大學教授。191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20年,因主持一項有關性行為實驗研究引起家庭糾紛與妻子離婚而被迫改行從事廣告商業(yè)活動,直至1945年退休。但在20世紀20、30年代,他還著書立說宣揚行為主義,做了大量心理學普及工作,產生了很大影響。華生兩大貢獻:(1)以行為為對象,發(fā)展客觀研究方法心理學的研究旨在瞭解、預測和控制個體的行為。即那些可以被觀察到的、可預見的、最終可以被科學工作者控制的行為在華生看來,心理學應該成為“一門純粹客觀的自然科學”,而且必須成為“一門純生物學或純生理學的自然科學”。(2)“刺激-反應”公式(1)第一個貢獻-行為主義之前

在行為主義問世之前,實驗心理學家的主要傳統(tǒng)是研究“意識”,而研究意識的手段則是內省。對什麼是科學的內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主張一種高度控制的自陳形式,有的則強調對心理過程進行追溯的分析,而有的乾脆提倡一種坐在椅子裏空想的內省。這些心理學家都是心靈主義者,把心理看作是通過內省來描述的心理學主題。貢獻華生是心理學中行為主義的建立者,是將傳統(tǒng)的主觀心理學帶向客觀心理學之路的領導人。

①確定了以“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消除了傳統(tǒng)心理學的主觀性,格守一般科學共有的客觀性原則。

②發(fā)展了客觀的觀察方法,使心理學在方法上益趨精進。華生的預測與控制行為的觀點促進應用心理學的發(fā)展,他的環(huán)境決定論觀點影響美國心理學達40年。(2)第二個貢獻(刺激-反應理論)

華生拓展了巴甫洛夫的工作,證明古典條件反射原理同樣適用於人。他和雷納在一個幾個月大小的小男孩身上建立了對白色皮毛動物的制約性恐懼,這就是著名的小阿爾波特的故事。巴甫洛夫的心理條件反射實驗──古典制約這裏先要介紹一下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用狗所做的著名實驗,我們稱之為心理條件反射實驗,即有名的古典制約論。古典制約--制約前非制約刺激UCS(食物)制約刺激CS(鈴聲)非制約反應UCR(流口水)無流口水反應古典制約--制約中非制約刺激UCS(食物)制約刺激CS(鈴聲)非制約反應UCR(流口水)古典制約--制約後制約刺激CS(鈴聲)制約反應CR(流口水)古典制約論

在古典制約論中,動物學會將一心理或情緒的刺激與一中性、之前無特殊反應的刺激做連結,當個體連結此二刺激後,後面的刺激即使單獨出現,也會產生如同第一個刺激所產生的情緒或心理反應。華生的刺激-反應理論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應,S-R(刺激-反應)“我們在心理學中就象在生理學中一樣使用刺激這個術語”情景也可以分解為一組複雜的刺激新行為主義的批評:“把人看作對外界刺激-反應的機械人”2、新華生主義-新行為主義者一、托爾曼EdwardChaceTolman(1886—1959),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目的行為主義”創(chuàng)始人,認知心理學先驅,“認知地圖”理論的建構者。著作:《目的行為》(1932),《動物和人的目的行為》(1932),《趨向戰(zhàn)爭的驅力》(1942)。目的性的行為主義: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引進認識、期望、目的這些被華生稱為意識的“主觀主義的東西”,作為仲介變數(刺激為引數、反應為因變數)B=fx(S,P,H,T,A)他假定:有一系列猜想的、不能觀察到的因數——中間變數,它們是行為的實際的決定因數。

S—O—R,中間變數就是在O內正在進行的東西,從而它就引起一定的反應去回答一定的刺激。某些“內含的”目的(如認知)是任何行為所固有的,這些變數是客觀的,起決定行為的作用,是行為的最後的最直接的原因?!肮逃械臎Q定因素”

二、赫爾

ClarkLeonardHull(1884_1952),新行為主義代表之一,把數學理論應用於心理學理論。主要著作:《機械學習的數學—演繹理論:科學方法論研究》(1940)、《行為原理》(1943)、《一個行為體系》(1952)。拋棄了“觀察-歸納”法,採用“假設-演譯”法,以期把心理學改造成近似幾何學的演譯科學。貢獻:他認為科學是從“公理”——“定理”他假定了內驅力這一中間變數。

行為的規(guī)律必須用精確的數學語言來說明或表示。數量化是他的行為主義的“基石”。堅持四種方法:(1)簡單的觀察;(2)系統(tǒng)的控制觀察;(3)對假設的實驗檢驗;(4)假設-演繹法(Hypothetico-deductivemethod):

根據一系列先驗地確定的公理進行嚴格的演繹。其步驟:首先,建立公理,並由此演繹出通過實驗可以檢驗的結論-定理。然後,把這些結論予以實驗的檢驗:修正錯誤的結果,經過證實再把它們納入科學體系中?!皟闰屃Α崩碚摚海?)內驅力的概念:動機的基礎是偏離了最優(yōu)生物制約而產生的身體需要。

內驅力被假定為一種刺激,它是由有機體或組織的需要的狀態(tài)引起的,其功能是引起或激起行為。內驅力的力量可以根據剝奪的時間長度,或引起的行為的強度、力量或能量消耗,從經驗上加以確定。內驅力並不指引或引導行為,而只是給予行為以活力。內驅力的降低是強化的唯一基礎。內驅力類型:

A、原始內驅力:與生物的需要狀態(tài)相伴隨,並和有機體的生存有直接聯繫。B、繼起內驅力或習得內驅力:是指情境(或環(huán)境中的其他刺激)而言,這種情境伴隨著原始內驅力的降低,結果就成為內驅力本身。這意味著,以前的中性刺激由於能夠引起類似於由原始內驅力所引起的反應,而具有了內驅力的性質。如被火爐燒傷。

三、斯金納

B.F.Skinner(1904-1990),新行為主義中極端行為主義的代表,操作性制約作用學習理論的建立者,力圖將心理科學應用於生活實際的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主要著作:《有機體的行為》(1938)、《沃爾登第二》(1948)、《科學與人類行為》(1953)、《言語行為》(1957)《超越自由與尊嚴》(1971)。

從動物的多種反應中,選定其中某項預期其將學習者,每當該反應出現即給予獎賞,從而加強其以後重複出現的機會。試誤學習(trial-and-errorlearning):錯誤反應多,正確反應少正確反應多,錯誤反應少全部正確。桑代克(Thorndike)操作制約與效果律Δ「貓出籠得食」的實驗。Δ學習理論的兩大要點(1)學習是經由嘗試與錯誤的過程,在問題情境中,個體表現出多種嘗試性的反應,直到其中有一個正確反應出現,將問題解決為止(2)在嘗試錯誤學習過程中,某一反應所以能夠與某一刺激發(fā)生聯結,原因是該反應能夠獲致滿意的效果,也就是根據效果律(lawofeffect)的原則。桑代克的箱子好想吃。。。吃到了!幸福幸福幸福幸福幸福幸福史金納的操作制約學習理論史金納被人們看作是華生的繼承人,他是美國新行為主義主要的代表,是操作制約學習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行為矯正的開創(chuàng)者。反應行為和操作行為史基納將行為分為兩類:反應行為和操作行為?!胺磻袨椤笔侵改撤N特定的刺激(S)所引起的行為(R)?!安僮餍袨椤笔侵競€體作用於外部環(huán)境已產生某種結果的行為,他是個體的自發(fā)的行為,不是外在刺激引發(fā)出來的,如讀書、寫字、演奏樂器、用筷子吃飯和開車等。反應行為受到先行刺激的控制,而操作行為受到的是行為結果的控制。操作行為的強化概念Δ有些行為的後果可以增加這種行為再次出現的可能性,比如白鼠壓杠桿後得到了食物,這讓他嘗到了甜頭,就會更加頻繁地去壓杠桿,這種過程就是強化,而食物就是強化物。Δ強化有正負兩種:“正強化”是在行為之後給予獎勵,目的是增加行為,比如小寶寶咿呀學語,得到了媽媽的親吻和讚揚,他就會更加起勁的學說話;

“負強化”

“負強化”也是為了增加行為,所不同的是在行為之後撤銷某種厭惡刺激,比如老鼠可以在迅速拉動繩子時避免電擊的折磨,他很快就會學會拉繩子。另外,如果某些後果會使某種行為的出現頻率減少,這些後果叫「懲罰」,有些地方給孩子斷奶時在媽媽乳頭上塗上辣椒粉,就是這個道理。行為學理論的意義:行為主義理論在組織行為學中個體、激勵方面體現最多。建立個體行為規(guī)律、仲介變數的研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群體理論,如勒溫的群體力場理論也受行為主義啟發(fā)二個體行為規(guī)律

1、人的行為模式不同的個體對同一刺激產生不同的反應刺激個體心理特徵對刺激的個人解釋行為反應刺激反應機理刺激知覺學習個性動機行為績效評價與獎懲能力個體行為和績效模式仲介因素美國肯塔基大學教授華萊士(M.J.Wallance)提出了個體行為與績效模式,指出了外顯行為與績效的仲介因素。個體行為個體績效個體有效性知覺個性能力激勵組織制度與資源工作要求績效標準組織中個體行為、績效和有效性模型個體行為是否形成績效,依賴於組織期望或要求2、個體行為特徵目的人的行為有一定的目標取向社會個體任何行為都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自主人的行為是自覺自主的行為連續(xù)受思想的支配,人的行為是持續(xù)不斷的過程持久人的行為總是在滿足永無止境的需要可塑思想可以改變,行為也可以改變三個體行為的影響因素1、個體進入組織時持有一定的態(tài)度及人格,我們假設員工在進入組織時“給定”了這些因素。2、員工進入組織後如何理解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認知)將影響他們的積極性。3、他們從工作中學到的內容也將逐漸影響到他們的個體行為。4、個體行為受能力,即加入組織時所掌握技術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將改變這些能力。價值觀態(tài)度人格能力激勵認知學習個體行為進入組織前進入組織後從過程看影響因素第二節(jié)價值觀與態(tài)度一價值觀價值觀(value)代表著基本的信念,例如包括一個人認為什麼是對的、好的或滿意的偏好。每個人人都有一個價值觀體系。為什麼管理者應該瞭解員工的價值觀呢?因為一個人的價值觀雖然不直接影個體行為,但是卻強烈影響著一個人的態(tài)度。所以瞭解一個人的價值觀體系才能更好地瞭解一個人的態(tài)度。返回二態(tài)度

態(tài)度(attitude)是指個體對某一具體對象相對持久的情感。它是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首先,態(tài)度指向一定對象其次,態(tài)度是一種內在的心理傾向最後,態(tài)度是相對穩(wěn)定的態(tài)度由三種成分構成,即:認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返回1、認知成分指對態(tài)度對象的認識和理解。它是態(tài)度形成的基礎。“歧視是錯誤的”就是一種認知

2、情感成分

指對態(tài)度對象的情感體驗。(如喜歡、討厭、羨慕、追求、支持、回避等)它是態(tài)度形成的核心。“我不喜歡喬恩,因為他歧視少數民族”

3、

意向成分指對態(tài)度對象的反映傾向。它是態(tài)度的重要外部表現?!拔掖蛩阍谒涍^的街角埋伏,打他的悶棍”態(tài)度的功能1、適應,適應環(huán)境2、自我防禦,保護自我3、體現價值觀4、認知,態(tài)度注入了人們強烈的感情因素,從而形成一種參照框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判斷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如下圖:態(tài)度事實事實兩個相同的菱形,由於框架不同,事實的認知就會受到影響態(tài)度態(tài)度與行為態(tài)度與行為並不是簡單的一致拉皮爾的發(fā)現,現代社會心理學的認識:1、一般態(tài)度能夠有效預測一般行為2、具體態(tài)度能夠有效預測特殊行為3、態(tài)度測量與實際行為的間隔時間越短,態(tài)度與行為就越一致行為意向模型(費希本和艾贊)解釋了態(tài)度為何與行為的關係時強時弱:

1、提出了“行為意向”這一仲介變數,而“行為意向”取決與有關行為的態(tài)度和規(guī)範。

2、規(guī)範是社會或群體接受或允許的行為的準則。

3、個體有關具體行為的信念影響態(tài)度和規(guī)範。行為-結果的關係的信念群體與社會規(guī)範的信念態(tài)度規(guī)範的知覺行為意向行為感知的情景或內在約束行為意向模型4、實際的或感知的情景、內在約束和意向一起影響某一具體行為。

費斯汀格假定,人有一種保持認知一致性的趨向。在現實社會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處處可見,但外部的不一致並不一定導致內部的不一致,因為人可以把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達到心理或認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達到心理或認知的一致這一點,也就達不到認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會產生痛苦的體驗。

態(tài)度與行為——認知失調理論(費斯廷格)

認知失調指個體所擁有的多種認知元素彼此衝突、相互對立(兩種認知的衝突或由一種認知推衍出一種結果和其他的認知相衝突)。例如:你雖然知道“誠實是最好的”,但當書店服務員多找給你零錢時,你並未指出;或者你教育孩子每餐飯後要刷牙,但自己卻不這麼做。

認知的一致與否並不決定於是否符合客觀邏輯,而決定於個體的心理邏輯。認知失調理論認為,個體將試圖去減少這種不協(xié)調及由此產生的不適。同時,沒有人能夠完全避免不協(xié)調狀態(tài)。

認知失調的方式有兩種,

一是認知在邏輯上的不一致。如果說所有的烏鴉都是黑的,那麼如果見到某只烏鴉是白色的,則個體的認識就會產生不一致,失調就會隨之產生。

二是態(tài)度與行為之間的不一致,或者同一個體的兩種行為不一致最容易導致失調,一個人在態(tài)度上可能反對戰(zhàn)爭,這樣“我反對戰(zhàn)爭”和“我參加戰(zhàn)爭”就是兩種矛盾的認知,個體也就必然產生認知失調。(如前面的“對人性觀的測試”和“是否選擇老張做自己的領導”)

污染空氣和水

舉例來說,假如一名公司管理者史密斯夫人(有一個丈夫、幾個孩子)堅信任何公司都不應該污染空氣和水。不幸的是,由於工作的需要,史密斯夫人處在一個矛盾的位置上:為了公司的利益所制定的決策違背了她對於環(huán)境污染的態(tài)度。她知道將公司的廢棄物倒人當地的河流中(為了討論方便,假設這種行為是合法的)能使她的公司獲得最高的經濟效益,她該怎麼辦?很顯然,史密斯夫人面臨著高度的認知失調。認知失調的平衡方法第一改變或否定其中的一個因素-行為或態(tài)度第二降低一個或兩個因素的重要性或強度第三增加新的認知元素

史密斯夫人可以用以下幾種途徑來處理好所面臨的困境:第一種是史密斯夫人可以改變她的行為(停止污染河流);第二種途徑是史密斯夫人改變她的態(tài)度(“污染河流並沒有什麼錯”);第三種是她可以認為這種不協(xié)調的行為畢竟不太重要,以此來減少不協(xié)調程度(“我不得不考慮生存問題,處在公司決策者的位置上,我不得不經常將公司的利益放在環(huán)境和社會利益之上”);最後一種選擇是尋找出其他因素來平衡不協(xié)調因素(“我們生產的產品,其社會效益要大於河水污染給社會造成的損失”)。是否所有認知失調都將被調整-否!1、個體對這種不協(xié)調造成的結果的重要性的認知影響了對不協(xié)調的反應方式(吃菠菜,一毛錢和一百元)。

2、個體認為他們對這些因素的控制程度,相應地影響到他們對不協(xié)調作出反應的方式。如果他們認為這種不協(xié)調是一種不可控制的結果,他們就不太可能去改變態(tài)度。例如,如果不協(xié)調產生的行為是老闆指令的結果,這種減少不協(xié)調的壓力就比由於個人自發(fā)的行為所帶來的不協(xié)調要小。儘管失調存在,但它可以被合理化或被辯護。3、獎酬也影響個體試圖減少不協(xié)調的動機。當高度的不協(xié)調伴隨著高獎酬時,可以減少不協(xié)調所產生的緊張程度。

這些情況表明,僅僅因為個體體驗到不協(xié)調,並不一定使他們減少不協(xié)調。如果不協(xié)調帶來的問題並不重要,如果個人認為這種不協(xié)調是外力強加的,並且他個人根本不能控制或者如果獎酬足以補償不協(xié)調的損失,個體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去減小失調。認知失調理論對組織的意義它有助於預測員工所持態(tài)度和行為改變的傾向性。例如,如果由於工作需要要求人們去說或做與他們的個人態(tài)度相衝突的事情,他們將努力改變者中不協(xié)調性。減少不協(xié)調的壓力受重要性、可控性和獎酬因素的影響。改變態(tài)度的方法

指個體已有的態(tài)度在質和量上的變化1、群體影響2、活動參與(大亞灣核電站)3、資訊溝通法

改變消費者態(tài)度的二個小案例

1.加州葡萄乾

加州葡萄乾的種植者發(fā)現他們已大量積壓了葡萄乾,他們面臨的重要障礙是消費者對這種幹皺零食的態(tài)度。通過市場調研發(fā)現,消費者認識到葡萄乾是有營養(yǎng)的,但它的形象"令人生厭"。加州葡萄乾顧問理事會設計葡萄乾跳舞的廣告,葡萄乾從這一地跳到那一地,它喚起人們情感上的訴求,該州剩餘的葡萄乾就這樣賣完了。

2.全國豬肉理事會

在1985年,豬肉消費從1980年的平均每人68磅下降到59磅。全國都在抵制牛肉和豬肉,喜歡瘦型、少熱量的家禽。雖然養(yǎng)豬工藝實際上因採用了新飼料和新飼養(yǎng)法而得到改進,但公眾繼續(xù)認為豬肉是不健康的選擇。全國豬肉生產商理事會委託波士爾廣告公司改變豬肉的形象,並在全國市場上年投放廣告費1200萬美元。新廣告語是"豬肉,另一種白色的肉"。1986年開始做廣告,到1988年,豬肉銷售上升了11%--相當於雞肉的增加數量,同期比牛肉增加2%。

態(tài)度的測量1、量表法2、訪談法3、行為觀測法4、生理反應法第二節(jié)知覺與判斷一知覺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人們通過知覺,有助於對事物整體與全面的認識,知覺和感覺的關係與區(qū)別是:1感覺指人腦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2知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整體的反映。即對客觀事物賦於意義並做出解釋??傊杏X是知覺的基礎,是專一器官分析的結果。知覺是感覺的深化,是幾種器官綜合分析產生的結果。返回3知覺影響人的行為,即人的行為是以知覺為基礎。由於人的大部分決策是直覺決策,所以知覺直接影響決策的結果。二知覺的特點:

1知覺的選擇性:即當人們感知外部事物時,能優(yōu)先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中清晰的分離出來。如圖:柱子時圓的還是方的(一)影響知覺選擇性的客觀因素1、知覺對象本身的特徵:如鮮豔的顏色,醒目的標記,響亮的聲音,均容易被人清晰的知覺。2、對象與背景的差別:二者反差越大,愈容易被識別。3、對象的組合方式:對象在距離和形態(tài)上的接近,更容易被人們視為一個整體被知覺。例如:(二)影響知覺選擇性的主觀因素(1)興趣、需要與動機人們常常把知覺集中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而其他事物作為背景被排除在知覺之外。(如在喧囂環(huán)境中很容易聽到別人叫自己的名字,母親睡眠中特別容易被哺乳的嬰兒所喚醒)

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符合人們動機的事物,常常被人們當作知覺對象。

你看到的是什麼?(2)個性特徵、知識與經驗人們的個性、氣質、性格特徵都會對知覺產生影響,例如多血質的人群對事物感知速度快,而抑鬱質的人群則對事物感知細緻入微。內行與外行對事物感知的深度有很大的差別。不同環(huán)境與文化背景,即使感知的同類事物,也會有不同的評價(考試落榜)。2、知覺的理解性,整體性和恒常性。

知覺的理解性是指當人們知覺某一對象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加深理解,並做出解釋。

知覺的整體性是指人們可以根據經驗,來按照事物的局部特徵和個別屬性去感知事物的整體。知覺的恒常性是指當知覺的制約在一定範圍內,發(fā)生某些變化時,而知覺的映象仍然保持不變。以上三種特徵主要取決於人們的先行經驗,知識和經驗越豐富,三種特性表現越明顯。知覺的理解性某日,張三在山間小路開車,正當他悠哉地欣賞美麗風景時,突然迎面開來一輛貨車,而且滿囗黑牙的司機還搖下窗戶對他大罵一聲:“豬!”張三越想越納悶,也越想越氣,於是他也搖下車窗回頭大罵:“你才是豬!”

才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不要錯誤的詮釋別人的好意,那只會讓自己吃虧,並且使別人受辱。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學會按捺情緒,耐心觀察,以免事後生髮悔意。)知覺的理解性-電腦的性別問題

一位語言學教授對學生說,跟英語不一樣,法語裏的名詞在語法上有性別之分,要麼是陽性,要麼是陰性。比如,“粉筆”、“鉛筆”這樣一些詞有性別上的聯想。而在英語裏這些詞是中性的。一位學生不解地問:“那電腦是什麼性別呢?”老師說不知道。於是他將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討論,讓他們來決定電腦的性別。一組是女生,另一組是男生。老師要求他們至少找出四條理由支持自己的結論。電腦的性別問題(續(xù)1)經討論,女生這組認為電腦應當是陽性。其理由有:1、為了獲取它們的注意力,你必須讓它們開著;2、它們有很多數據,但它們仍然很笨;3、它們應當能夠幫助你,但有一半時間它們自身有問題;4、等你剛好迷上一個,你立即發(fā)現再等一陣子的話,一定能夠得到更好的型號。男生們認為電腦應當是陰性。其理由是:

1、除了製作者外,沒有誰能知道它們的內在邏輯;2、它們與其他電腦進行交流時使用的術語是其他任何人都聽不懂的;3、哪怕你犯一個最小的錯誤,都會被它長期存儲在內存中,便於以後檢索;4、等你剛剛迷上一個,馬上會發(fā)現自己必須把工資的一半拿去購買配件。電腦的性別問題(續(xù)2)

三知覺錯覺:人們知覺並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確的。知覺的經驗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即產生錯覺。其原因是:(1)人們知覺器官認識事物上的局限性。表現為視覺、聽覺、嗅覺等感知上的局限性。如圖:中心的圓圈哪個大?哪個線段長?

上述兩條等長線段,經過加工,可以產生認知錯覺。

(2)根據過去的經驗,感知眼前變化了的事物。由於感知器官不適應外部制約的變化,反映遲鈍和固守經驗也能導致錯覺。知覺錯覺是一種消極因素,但如果運用得當,也能產生積極效果,可廣泛運用於視覺藝術(如放映電影,服裝設計,甚至軍事領域)。是動的還是靜的四知覺與判斷的過程1、注意2、編排3、解釋4、判斷概念辨析:認知包含了知覺、印象、判斷等內容刺激人的五官感覺注意編排解釋判斷決策和行動知覺與判斷的過程五社會知覺與歸因:

(1)社會知覺的含義

當把知覺用於社會判斷時即為社會知覺。在組織行為學中,它是研究人際關係的基礎。社會認知包括社會知覺、社會印象和社會判斷,其特點有四個方面:(2)社會知覺與知覺的關係知覺是社會知覺的基礎,社會知覺是知覺的一部分。社會知覺是對人的知覺,它不僅僅停留在知覺的表面上,而會深化產生歸因問題。(3)社會知覺中的歸因問題歸因的概念:

指通過人的外部表現或行為來推測人的內在動機,意圖和屬性。凱利(Kelly)的歸因理論:心理學家凱利把知覺和被知覺者的心理和行為放在同一系統(tǒng)中分析,歸因結果比較客觀全面。返回歸因理論研究的基本問題有:第一,人們心理活動發(fā)生的因果關係。包括內部原因與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分析。第二,社會推論問題。根據人們的行為及其結果,來對行為者穩(wěn)定的心理特徵和素質、個性差異作出合理的推論。第三,行為的期望與預測。根據過去的典型行為及其結果,來推斷在某種制約下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可能行為。內因:個體自身具有的、導致其外在行為表現的品性或特徵,包括個體的人格、情緒、心境、動機、欲求、能力、付出的努力等。外因:個體自身以外的,導致其外在行為表現的制約和影響,包括環(huán)境制約、情境特徵、他人的影響等。歸因判斷的三個標準:即一貫性、普遍性和差異性依照三個標準,對歸因做出正確判斷。個體行為差別性普遍性一貫性外部內部外部內部外部外部觀察解釋歸因高低高低高低

差別性指個體在不同情境中是否表現出不同行為,一名今天遲到的員工是否也常常被同事抱怨為“遊手好閒之徒”,我們瞭解的是這種行為足否和平常有差別。如果是,則觀察者就能會把這種行為作外部歸因;如果不是,則觀察者就能會把這種行為歸於內部原因。普遍性是指別人在相似情境下是否也是這個反應,如走相同路線上班的同事都遲到了,說明普遍性高,應該歸於外部原因;如果普遍性低,則應該歸於內部原因。一貫性:是否無論何時此人都有同樣行為:如果一個員工並不是在所有情境中都上班遲到10分鐘(比如她有好幾個月從未遲到),她遲到了,則表明這是一個特例;而(她每週都遲到三次),則說明遲到行為是固定程式的一部分。1、一個好學生考試沒考好,老師的判斷?依據?2、一個壞學生考試沒考好,老師的判斷?依據?3、一個班級的學生沒考好,老師的判斷?依據?

歸因原理在激發(fā)成就動機、促進繼續(xù)努力的行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歸因對人的持續(xù)行為有不同的影響。

1.如果行為者把工作、學習中的失敗和挫折歸因於智力差、能力低等穩(wěn)定的內因,則不會增強今後的努力與持續(xù)性行為。因為他認為努力起不了作用。

2.假如把失敗歸因於自己努力不夠這個相對不穩(wěn)定的內因,則可能增強今後的努力與持續(xù)性行為。

3.假如把失敗歸因於不穩(wěn)定的外因,如偶然生病或其他事故等,一般不會影響人的積極性,可能增強今後的努力與持續(xù)性行為。歸因於——穩(wěn)定、不穩(wěn)定的內因與外因4.假如把失敗歸因於工作(學習)任務重、難度大等穩(wěn)定性的外因,則可能降低行為者的自信心、成就動機、努力程度和持續(xù)性??傊?,當自我歸因時:歸於穩(wěn)定的內因,不好歸於穩(wěn)定的外因,不好歸於不穩(wěn)定的內因,好歸於不穩(wěn)定的外因,好歸因理論在管理中的應用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B.Weiner)1974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現實中,一般人對行為的成功或者失敗進行分析時常作四種歸因:1、是個人努力程度大小,2、是個人能力大小,3、是任務(事業(yè))難度大小,4、是機遇狀況的好壞。能力努力(可控因素)任務難度機遇(不可控因素)一般來說,員工本人在追求事業(yè)成功方面,應當在可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則應在不可控因上,多創(chuàng)造制約,為職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機會與外部環(huán)境,並客觀評價其成果。歸因失真1、評價他人時-基本歸因錯誤:在人們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時,人們往往將行為歸因於內部穩(wěn)定的性格因素,而忽視引起行為的外部客觀因素2、評價自己時-“行動者—觀察者”效應:我們傾向於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部因素,即隨情境而變,這在行為本身無所謂好壞優(yōu)劣時更是如此。3、當行動成功或失敗時——自我服務偏見當行為是成功的、獲取了良好的結果時,如果是他人的行為會被歸因於外因(環(huán)境或外在制約使然),如果是自己的行為會被歸因於內因(能力或其他人格品質使然)而當行為本身是不好的、失敗的時,如果是他人的行為會被歸因於內(能力或其他人格品質使然),如果是自己的行為會被歸因於外(環(huán)境或外在制約使然)

開學了,新轉來的五年級的學生,有一個屬於電腦沒碰過摸過的。他在轉學之前的農村學校沒有上過資訊技術課,自然在上課的時候,跟不上進度。五年級上學期的課已經學習幻燈片的製作了,而他卻連滑鼠鍵盤都沒接觸過,學習起來自然很吃力。我講的內容,他根本就不懂。每個班級一週一節(jié)的資訊技術課,我也不可能放下其他學生而去專門教這樣一個學生,還要從最基礎的打字、鍵盤學起。他家裏呢,也沒有電腦。所以時間久了,他也就會產生“習得無助”的心理感覺,上課也不學了,玩玩遊戲就算過了一節(jié)課。對此,我也有點愛莫能助。六社會知覺中的各種偏見:(1)第一印象作用(首因效應)由於人們在心理上存在認知上的惰性,所以在對待他人的知覺方面,首次印象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產生心理定式作用。(2)暈輪效應(以點蓋面)人們往往用一些明顯的品質和特點,去掩蓋其他品質和特徵,以致影響對知覺對象本質的瞭解全面正確評價,產生偏見性。例如,心理學家描述某人有如下品質:

聰明,靈巧,勤奮,熱情,堅定,求實

若將熱情改為冷酷,即:

聰明,靈巧,勤奮,冷酷,堅定,求實。

則某人的形象則會在人們的心目中發(fā)生根本變化。光環(huán)效應(3)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是指對自己所熟悉的人,最近或者說最後所得到的印象最為深刻難忘,往往會改變人的看法。(4)定型作用(社會刻板印象)和投射作用即人們常常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按照自己所設定的知覺標準評估他人,對人群進行分類,形成固定形象。

定型作用,往往使人們對他人的認識形成臉譜化,妨礙人們對事物特殊性的理解,而導致偏見。

投射作用,將自己的心理活動、如情緒、心情、喜好等,投射到所知覺的事物上去,使對事物的知覺產生偏差。定型作用:《三國演義》中曾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tǒng)去拜見孫權,“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龐統(tǒng)又見劉備,“玄德見統(tǒng)貌陋,心中不悅”。孫權和劉備都認為龐統(tǒng)這樣面貌醜陋之人不會有什麼才能,因而產生不悅情緒,這實際上也是刻板效應的負面影響在發(fā)生作用。

天下烏鴉一般黑,主張一竹桿打死一船人,一個活口兒也不留。在管理學上這叫“臉譜化”,例如:談到東北人,馬上就有人接話道:“我知道,東北人都豪爽?!闭劦胶幽先耍R上就有人接話道:“我知道,河南人都愛騙?!闭劦饺毡救?,馬上就有人接話道:“日本人,沒有一個好東西!”東北人都豪爽嗎?不一定!河南人都愛欺騙別人嗎?不一定!日本人都壞嗎?不一定。這些都是受到“天下烏鴉一般黑”俗話的影響,是這句俗話的變異思維。投射作用:在日本,洋娃娃代表著小女孩希望自己長大後的形象。芭比娃娃在日本剛推出時,在青少年眼中,胸部太大,腿也太長,藍眼睛一點也不像日本少女,因此銷售不佳。公司修正了芭比娃娃的胸部和腿,也將眼睛改變成咖啡色。兩年內芭比娃娃賣出了近200萬件。流行的“流氓兔”、“加菲貓”,也是利用了青少年的投射心理獲得成功。加菲貓經典語錄“愛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豬肉卷才是永恆的?!薄耙?jié)約用水,儘量和女友一起洗澡?!薄扳n票不是萬能的,有時還需要信用卡。”“歐迪在窗外凍得瑟瑟發(fā)抖,真可憐。我真有點不忍心看他這樣。不,難道我能坐視不管嗎?我必須做點什麼。”加菲拉上了窗簾?!拔襾K不是每次吃完飯就看電視,有時我邊吃飯邊看電視,生活中有些改變會增加樂趣?!薄懊刻煳抑怀运牟惋垺顼?、午飯、晚飯和零食。”“球狀也是身材。”“世界上有三樣東西要等好久好久才能來:生日、耶誕節(jié)……和送披薩的人?!薄拔蚁蛐切窃S了個願。我並不是真的相信它,但是反正也是免費的,而且也沒有證據證明它不靈?!薄八嗣烂赖囊挥X,16個小時,我是喜歡睡短覺的?!奔臃曝埞?jié)食秘訣:(1).不要打算吃不夠再來第二輪,第一次就要拿夠食物。(2).把磅秤的零點調成負5公斤。(3).絕對不吃減肥糖。(4).不要結交家裏開餐廳或糕餅店的女朋友。(5).減肥應多吃蔬菜,所以該多吃南瓜派,蔬菜餅乾等。(6).冷食不宜多吃(但冰激淩除外)。(7).每餐留一點兒,不要統(tǒng)統(tǒng)吃下肚——比方說,冰激淩聖代上的那顆櫻桃。(8).多跟比你胖的人在一起。(5)對比效應

人們的知覺往往受到參照物的影響,使知覺產生失真現象。(6)煮蛙效應難以知覺到潛在的、逐步降臨的危險案例分析

紅星機電廠人事處張副處長在聽取全廠各部門年終績效考核工作彙報時,自動化車間推薦女儀錶工小王為優(yōu)秀工作者。理由是她保衛(wèi)國家財產、助人為樂、實績卓著。張副處長隨即追問一句:是否是前年來廠、愛打扮、見領導也不打招呼的那位中專生?接著又說,市里領導有句話,對年輕人既要培養(yǎng)又要慎重呀!最後舉手表決時,他投了反對票。

1、請用列出張副處長都有哪些知覺偏見。

2、請用歸因理論說明張副處長投反對票是否正確,為什麼?第三節(jié)人格(個性)與氣質一人格定義:人格是個體獨有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與他人的差異理解1、人格是心理特徵的整合統(tǒng)一體2、人格是有結構的3、人格是穩(wěn)定的4、人格是一個人具有的獨特性,反映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的交織返回人格是由氣質、性格以及能力等共同整合構成的。二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遺傳因素如身材、相貌、性別、生物節(jié)律、氣質等,人的興趣愛好30%也來自遺傳。後天因素環(huán)境因素(如成長的文化背景、社會群體規(guī)範、生活制約等。)人格類型不是絕對的人格並無好壞之分人格並不能決定成就大小三人格的理論主要有特質理論、精神分析理論1、特質理論非統(tǒng)計方法:阿爾波特(特質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統(tǒng)計方法:卡特爾,艾森克人格差異是由於各人具有的特質不同。黃油融化同樣是火雞蛋變硬具有友好特質的人行為1

同樣是陌生人具有疑慮特質的人行為2

什麼是特質?

特質指人擁有的影響行為的品質或特性。(是個人有別於他人的特性,是一種神經心理結構,一種先天的傾向)A特質是構成人格的基本單元B特質是穩(wěn)定的和普遍的C由特質可以預測個體的行為阿爾波特對特質的區(qū)分: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個人特質又有三個層次:首要特質-處於支配地位的特質。主要特質-行為的決定因素,是性格的構件次要特質-特定場合表現的無足輕重的特質卡特爾的特質理論:利用圖表分析方法對特質精確分類

171個-35個表面特質-16個根源特質發(fā)現字典中有18000個詞與人格有關,有4500個是特質術語,除掉同義詞、生僻詞,還剩160個??ㄌ貭柤舆M了自己先前測驗獲得的11個,共有171個特質術語,構成了整個人格圈。還是太多,最後歸類把數量降到了35個。由於這些特質很容易觀察到,他稱之為表面特質。之後,卡特爾用等級評定方法考察這些表面特質,得出這樣的結論:大約有16個基本或根源特質,它們是35個表面特質的基礎。(1)獨特特質和共同特質(2)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3)體質特質和環(huán)境形成特質(4)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艾森克的維度說和型的概念國際公認的人格結構模型艾森克對精神病醫(yī)生用700名神經病患者在39個等級量表上的評定結果進行因素分析,結果得到兩個二階因素:神經質和內外傾性。

——神經質較高的個體傾向於緊張、焦慮和沮喪。

——內外傾性方面,外傾者比內傾者更善於交際,也更容易衝動。艾森克的人格的層次人格的層次-人的行為可分為類型、特質、習慣性反應和特殊反應四個水準類型特質水準習慣性反應特殊反應2、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本我(id):是原始的無意識的本能,是基本的驅力源,包括性、攻擊等。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發(fā)動衝動,尋求表達和直接滿足而不考慮願望是否有現實可能性、社會接受性和道德性。遵從快樂原則,尋求不受約束的性、軀體和情緒狀態(tài)。自我(ego):是人格中現實性的一面。自我是在本我的衝動與實現本我的環(huán)境制約之間的衝突中得到發(fā)展的一種心理組織。是本我與外界關係的調節(jié)者。在超我形成之後,自我還調停本我的衝動與超我的要求之間矛盾,協(xié)調本我、自我和超我3方面的要求。按現實性原則行事,面對愉快需要作合理的選擇。超我(superego):超我是個人價值觀的源泉,是習得的社會道德態(tài)度,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隨著兒童對父母及其他成人規(guī)定的、針對被社會不接受的行為的禁忌的內化,並在克服自我的要求中而發(fā)展,超我約束人的行為,使其遵從社會規(guī)範。按道德原則行事,是人的社會性的代表和反映。本我及其性本能和攻擊本能可以看作是一個動機系統(tǒng);自我代表了人的心理的理智部分,可以看作是一個認知系統(tǒng);超我則內化了兒童得自於家庭和社會的價值觀念。阿德勒的理論自卑情緒(inferioritycomplex)人自一出生起就處於弱小、卑微、幼稚、依賴和無助的境地,都體驗著自卑。隨著在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中的不斷成長、發(fā)展,人始終努力克服自卑、追求優(yōu)越。這一過程構成了人的整個生活方式。人格就是圍繞這一潛在的基本努力而構造起來的,每個人克服自卑、尋求優(yōu)越而獲得補償的方式,決定了他的生活風格,而當外界壓力與內在努力自強的願望不協(xié)調時,就發(fā)生人格衝突。追求優(yōu)越:補償缺陷的欲求,可能是超額補償,發(fā)展為優(yōu)點。生活風格:借助於生活風格可以戰(zhàn)勝自卑感,並追求完美社會興趣:是個人對自卑感的一種追根本的補償。創(chuàng)造性自我:是一種主管系統(tǒng),是塑造人格的一種有意識的主動力量。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見《組織行為學案例與體驗集》中測試四人格的測量1、量表法

①卡特爾的16種根源特質問卷:共有187題,每題有3個備選答案,可以測出一個人的16種人格特質。

②明尼蘇達多相人格問卷(MMPI):有10個臨床量表,共566題,其中16題是重複的用於測謊,可以得到10個分數,代表10種人格特質。測定10種不同的精神失常(如歇斯底里癥、精神分裂癥、抑鬱癥等)也可以用來評定正常人格,使人們對一個人的人格有個概略的瞭解。③霍根人格問卷(大五人格因素):外傾性、隨和性、責任心、情緒穩(wěn)定性、經驗開放性③榮格的類型學自我測試2、投射法根據被試的反應方式,可分5類:聯想法——羅夏克墨蹟測驗構造法——主題統(tǒng)覺測驗完成法——句子完成測驗選排法——要被試根據某一準則,選擇照片,或對照片進行排列表露法——畫樹測驗投射測驗的評價優(yōu)點:1、可以對人格作綜合的、完整的探討,對被試的內心生活作深層的探索,並作出動態(tài)解釋;2、測驗目的隱蔽,防止被試作虛假反應。缺點:1、評分缺乏客觀標準,難以量化;2、缺少充分的常模資料,測驗結果不易解釋;3、信度和效度不易建立;4、原理複雜深奧,非經專門訓練者不易使用;5、被試的反應更容易受測驗情境的影響。①羅夏墨蹟測驗瑞士精神病學家Rorschach10張沒有意義與內容的圖片,5張是黑白的。3張是彩色的,2張除黑色外有鮮明的紅色測驗個別進行,在安靜、光線充足、溫度適宜的房間內進行

測驗的評分與解釋主要依據以下3個線索:被試注意的是墨蹟圖的局部還是全部;決定被試知覺的是哪些圖形特徵,是形狀、顏色還是陰暗部分;被試的答案中是以人、動物,還是以部分器官、骨骼等形式出現;被試的答案是常見性的還是具有創(chuàng)新性。

②主題統(tǒng)覺測驗:

包括30張印有人物、風景的黑白圖片,圖上的畫面有些比較明顯、清晰,有些比較模糊抽象另有一張空白卡片備用。通過畫樹測人格③畫樹測驗:

五個性與工作的匹配(約翰●霍蘭德(JohnHolland)的個性-工作適應理論:員工對工作的滿意度和離職的傾向性,取決於個體的個性與職業(yè)環(huán)境的匹配程度職業(yè)偏好測量表包括160個職業(yè)專案,研究結果有力的支持了下圖的六邊型模型六種人格類型現實型-偏好需要技能、力量、協(xié)調性的體力活動研究型-偏好需要思考、組織和理解的活動社會型-偏好能夠幫助和提高別人的活動傳統(tǒng)型-偏好規(guī)範、有序、清楚明確的活動企業(yè)型-偏好那些能夠影響他人和獲取權力的活動藝術型-偏好需要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模糊,且無規(guī)則可循的活動現實型研究型傳統(tǒng)型企業(yè)型社會型藝術型類型人格特徵職業(yè)範例現實型害羞、真誠、持久穩(wěn)定、順從、實際機械師、鑽井操作工、裝配線工人、農場主研究型分析、創(chuàng)造、好奇、獨立生物學家、經濟學家、數學家、新聞記者社會型好交際、友好、合作、理解社會工作者、教師、議員、臨床心理學家傳統(tǒng)型順從、高效、實際、缺乏想像力、缺乏靈活性

會計、業(yè)務經理、銀行出納、檔案管理員企業(yè)型自信、進取精力充沛、盛氣淩人法官、房地產紀人、公共關係專家、小企業(yè)主藝術型富於想像力、無序、雜亂、理想化、情緒化、不實際畫家、音樂家、作家、室內裝飾家在六角形中兩個領域或取向越接近,則兩者越一致,臨近的類型比較近似而對角線上相對的類型則極不相似。當個性與職業(yè)相匹配時,則會有最高的滿意度和最低的離職率這一模型的關鍵在於:(1)個體之間在個性方面存在著本質差異(2)工作具有不同類型(3)工作環(huán)境應該和個性類型一致六氣質1什麼是氣質

指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特徵(速度、強度、指向性)在個體感情與行為中的重要表現。它是人的一種獨特而典型穩(wěn)定的心理特徵。包含在人格之中有體液說、體形說、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說

返回體液說恩培多克勒土根(固體部分)水根(液體部分)空氣根(維持生命的呼吸)火根(血液—思維的作用)希波克拉底黑膽汁(產生於胃)粘液(產生於腦)黃膽汁(產生於肝)血液(產生於心臟)

根據希波克拉底的觀點,氣質可分為四種典型的類型。膽汁質(急躁型)表現為精力充沛,動作迅猛,直率熱情,但自製力差,性急而粗心。多血質(活潑型)表現為機敏靈活,善於交際,興趣廣泛,但注意力易轉移,缺乏耐性。粘液質(怡靜型)穩(wěn)重細心,行為持久,自製力強,但思維反映慢,固執(zhí)而拘謹。抑鬱型(神經質)表現為內心感情體驗豐富,但孤僻膽怯,優(yōu)柔寡斷,具有刻板性。難以承受強烈刺激。

用體液來解釋氣質,雖然缺乏科學根據,但希波克拉底對氣質類型的劃分,與日常觀察中概括出來的四種氣質類型比較符合,所以關於氣質的這種分類一直沿用至今。體型說德國克瑞奇米爾肥滿型細長型筋骨型基於精神病人的研究美國謝爾頓內胚葉型外胚葉型中胚葉型基於正常人的研究

肥滿型產生躁狂氣質,其行動傾向為善交際、表情活潑、熱情、平易近人等;瘦長型產生分裂氣質,其行動傾向為不善交際、孤僻、神經質、多思慮等;筋骨型產生黏著氣質,其行動傾向為迷戀、認真、理解緩慢、行為較衝動等??巳鹌婷谞栒J為三種體型與不同精神病的發(fā)病率有關??巳鹌婷谞柕捏w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