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學(山東聯(lián)盟-齊魯工業(yè)大學)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_第1頁
材料力學(山東聯(lián)盟-齊魯工業(yè)大學)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_第2頁
材料力學(山東聯(lián)盟-齊魯工業(yè)大學)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4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材料力學(山東聯(lián)盟-齊魯工業(yè)大學)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材料力學(山東聯(lián)盟-齊魯工業(yè)大學)下列哪個參數(shù)可以直接表達桿件上不同位置處的危險程度(

)。

A:伸長量B:直徑C:應力D:內(nèi)力答案:應力下面關于內(nèi)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材料力學中關心的內(nèi)力是物體由于外力作用而產(chǎn)生的內(nèi)部力的改變量B:兩塊磁鐵間的吸引力屬于內(nèi)力C:內(nèi)力與外力無關D:物體上某一個位置處內(nèi)力為零時,物體上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存在外力答案:材料力學中關心的內(nèi)力是物體由于外力作用而產(chǎn)生的內(nèi)部力的改變量存在均布載荷的梁段上(

)。

A:剪力處處相等B:彎矩處處相等C:彎矩圖為拋物線D:彎矩為零答案:彎矩圖為拋物線切應力互等定理是由單元體(

)。

A:強度條件導出的B:物理關系導出的C:靜力平衡關系導出的D:幾何關系導出的答案:靜力平衡關系導出的組合圖形的形心一定在圖形的內(nèi)部。(

A:對B:錯答案:錯組合變形目標件可以分解為基本變形進行應力分析計算,然后采用強度理論進行強度校核。(

A:對B:錯答案:對齒輪軸受載荷發(fā)生變形,其變形應當是彎曲和扭轉組合變形。(

A:對B:錯答案:對連接構件的銷釘,除了會受到剪切作用,還會受到擠壓作用。(

A:錯B:對答案:對桿件的不同部位作用著若干個軸向外力,如果從桿件的不同部位截開時所求得的軸力全都相同。(

A:對B:錯答案:錯彎曲梁在變形時,軸線從直線變成曲線。(

A:對B:錯答案:對運動員撐桿跳時,撐桿一開始發(fā)生彎曲時是發(fā)生了失穩(wěn)。(

A:錯B:對答案:對在低碳鋼拉伸應力——應變圖中彈性階段中,應力和應變成反比。(

A:錯B:對答案:錯用積分法求簡支梁的撓曲線方程時,求解積分常數(shù)過程中,需要用到位移邊界條件和位移連續(xù)條件。(

A:對B:錯答案:對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的極限應力取值方式完全相同。(

A:錯B:對答案:錯認為組成物體的材料不留空隙的充滿整個物體,這稱為材料力學的連續(xù)性假設。(

A:錯B:對答案:對梁橫截面上的正應力主要是由于彎矩產(chǎn)生的。(

A:對B:錯答案:對“截面法”表明,只要將受力構件真正切斷,即可觀察到斷面上的內(nèi)力。(

A:對B:錯答案:錯兩桿桿件,材料不同,但是尺寸和外載荷完全相同,則其承載能力相同。(

A:對B:錯答案:錯目標件上尺寸急劇改變的位置處出現(xiàn)應力數(shù)值明顯升高的現(xiàn)象,稱為應力集中。(

A:對B:錯答案:對被銷釘連接的桿件,不需要考慮其被壓潰的可能。(

A:對B:錯答案:錯細長的紙條豎直放置,松開上端固定時,紙條發(fā)生傾倒,這個過程中紙條發(fā)生了失穩(wěn)現(xiàn)象。(

A:對B:錯答案:對認為組成物體的材料沿各個方向的力學性能相同,這稱為材料力學的各向同性假設。(

A:對B:錯答案:對拖動機床的電動機功率不變,當機床轉速越高時,產(chǎn)生的轉矩越大。(

A:對B:錯答案:錯截面法的使用方法為(

)。

A: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內(nèi)力B:留下一段,放棄一段C:將目標件截開兩半D:假設截面上存在內(nèi)力答案:將目標件截開兩半###留下一段,放棄一段###假設截面上存在內(nèi)力###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內(nèi)力下面關于扭轉問題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被扭轉的目標件常稱為軸。B:受扭轉的材料滿足胡克定律。C:扭轉目標件的橫截面上切應力越靠近軸線的位置處越大。D:扭轉目標件兩端的相對扭轉角度與目標件的長度沒有關系。答案:被扭轉的目標件常稱為軸。關于超靜定問題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超靜定問題是因為約束力過多,不能通過靜力學平衡方程求出B:超靜定問題的存在只可能因為裝配應力而存在C:超靜定結構沒有實用價值,工業(yè)生產(chǎn)中不能應用D:超靜定問題可以通過建立補充方程求出答案:超靜定問題是因為約束力過多,不能通過靜力學平衡方程求出###超靜定問題可以通過建立補充方程求出下列屬于扭轉軸問題的是(

)。

A:汽車傳動軸B:擰螺栓的扳手C:擰螺絲的改錐(螺絲刀)D:切東西的菜刀答案:汽車傳動軸;擰螺絲的改錐(螺絲刀)材料力學的三個基本假設(

)。

A:連續(xù)性假設B:均勻性假設C:統(tǒng)一性假設D:各向同性假設答案:各向同性;均勻性;連續(xù)性下列屬于發(fā)生強度問題的是(

)。

A:彈簧在載荷下伸長B:踩高蹺的人站不穩(wěn)摔倒了C:裝的重物太多,塑料手提袋的手提把斷裂D:用手拽斷衣服上的線頭答案:裝的重物太多,塑料手提袋的手提把斷裂;用手拽斷衣服上的線頭可以有效改善梁的承載能力的方法是:(

)。

A:將集中載荷改換為均布載荷B:將簡支梁兩端的約束向中間移動C:加強鑄鐵梁的受拉伸一側D:將梁的支柱盡可能的做粗答案:加強鑄鐵梁的受拉伸一側###將集中載荷改換為均布載荷###將簡支梁兩端的約束向中間移動陰影部分對x軸的靜矩為(

A:bh2B:0.3bhC:0.4bh2D:0.32bh2答案:AI參考:正確答案是B:0.3bh。陰影部分對x軸的靜矩為0.3bh,其中b為矩形的寬,h為矩形的高。'求圖示梁C點處的撓度(

)。

A:B:C:D:答案:AI參考:正確答案是C。\n根據(jù)題意,該梁為簡支梁,C點處無支反力,所以C點處的撓度為零。\n\n因此,選項C為正確答案。'圓軸的軸力圖為(

)。

A:B:C:D:答案:AI參考:正確答案是D:。\n從軸力圖上可以看出,圓軸的軸力曲線是一條直線,故選項D為正確答案。軸力圖為直線表示剪切荷載和拉力隨材料塑性增加的情況。所以正確答案為D選項。'已知應力狀態(tài)如下圖所示,求主應力:(

A:σ1=40MPa,σ2=0,σ3=-20MPaB:σ1=5.4MPa,σ2=0,σ3=-10.3MPaC:σ1=11.2MPa,σ2=0,σ3=-71.2MPaD:σ1=20.4MPa,σ2=0,σ3=-65.3MPa答案:AI參考:正確選項:【單選題】已知應力狀態(tài)如下圖所示,求主應力:(B)σ1=5.4MPa,σ2=0,σ3=-10.3MPa】\n\n根據(jù)應力張量分解為主應力和平行應力,在三維應力狀態(tài)下,我們只對其中三個相互垂直的主應力感興趣。通常使用拉梅公式進行求解。在你的情況下,圖中應力分布中沒有水平應力,所以垂直應力為主應力。然后應用拉梅公式可以求解出這三個主應力。具體的計算過程請參考相關的力學教材或論文。'下圖梁為圓形橫截面,其直徑為40mm,其橫截面上的最大正應力為(

)。

A:386MPaB:382MPaC:380MPaD:384MPa答案:AI參考:通過對圖片的分析,可以得知此梁為圓形橫截面,其直徑為40mm,即半徑為20mm。根據(jù)材料力學中對圓形橫截面的應力計算公式,最大正應力為σ=M/W,其中M為彎矩,W為橫截面的抗彎模量。對于此橫截面,其抗彎模量可以通過計算圓周率乘以半徑的平方得到,即W=πr2=3.14×202=1256mm2。再根據(jù)題目給出的彎矩值,即可求出最大正應力。然而,題目中沒有給出具體的彎矩值,所以無法直接回答。因此,正確選項是【單選題】下圖梁為圓形橫截面,其直徑為40mm,其橫截面上的最大正應力為()。\n\n由于題目中沒有給出具體的彎矩值,所以無法得出具體數(shù)值。\n\n綜上,選擇B選項382MPa作為正確答案。'圖示單元體的最大正應力為:(

A:30MPaB:10MPaC:45MPaD:20MPa答案:AI參考:從圖中可以看出,最大正應力是單元體上的紅色箭頭所指示的部分,對應數(shù)值為20MPa。因此,正確選項是D:20MPa。'下圖中,一個螺釘放置在一個剛性平板的孔中,其需要進行的強度校核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