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法律論證中的因果關系研究中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1/39/33/wKhkGWX2a4uACCzhAAKRHrSEguw071.jpg)
![解析法律論證中的因果關系研究中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1/39/33/wKhkGWX2a4uACCzhAAKRHrSEguw0712.jpg)
![解析法律論證中的因果關系研究中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1/39/33/wKhkGWX2a4uACCzhAAKRHrSEguw0713.jpg)
![解析法律論證中的因果關系研究中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1/39/33/wKhkGWX2a4uACCzhAAKRHrSEguw0714.jpg)
![解析法律論證中的因果關系研究中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1/39/33/wKhkGWX2a4uACCzhAAKRHrSEguw071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法律論證中的因果關系研究中最后,我們在面臨多個異常條件的情況下,選擇原因是否需要考量法律的目的呢?讓我們先看一個例子,甲違反運輸合同讓乙在錯誤的地方下車,乙在此地遇到丙搶劫并殺害。可以說乙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遇到錯誤的人,這看似是一種巧合。從刑法因果關系而言,丙的行為無疑是造成乙死亡的直接原因,因為丙的行為作為異常條件之介入改變了乙的正常生命狀態(tài);但是甲的行為卻不足以改變這種狀態(tài),因此要求丙承擔刑事責任是妥當?shù)?。從民事角度而言,雖然丙因其行為需要承擔責任,但是甲的違約行為在法律上往往也被認為需要承擔民事責任,即使從因果聯(lián)系看丙的行為比甲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更為直接的關系。這時我們是否在考量法律的目的呢?回答應該的肯定的,因為刑事法律是為了懲罰犯罪人的行為,而民事法律則更多地考慮公平等方面目的。這就導致在法律論證中,我們的因果觀必然需要整合法律目的,以作為法律因果論證的一個方面。上述分析僅理清了事實認定中的因果關系,如果要對行為人處以法律責任,還需要確認行為人的法律責任。應當注意行為——結果因果關系和責任關系是存在區(qū)別的。之所以要進行區(qū)分,其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幾點:第一,行為——結果因果關系的認定,我們是借助對人的行為之介入的異常條件分析進行的,而責任關系往往是一種法律上的預設,我們假設一個造成損害的行為要在法律上承擔責任。重要的是,有時對一種間接行為也規(guī)定需要負擔相應的責任,這絕對不是因果關系所能夠涵蓋的。比如雇主對雇員的責任負責。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責任關系是一種設定關系,不僅在這種關系的成立方面,而且在這種關系的承擔方面都是如此。第二,由于后果可能發(fā)生變化,損害的因果關系亦隨之變化,這時責任關系的不確定性也就發(fā)生了。既可能產生像以下這種情況:甲重傷了乙,乙在通過數(shù)月的醫(yī)治后不幸身亡,甲的行為之后果到底是什么呢?重傷抑或死亡?也可能產生以下這種情況:甲欲毒殺乙,在乙的水杯中加入毒藥,但是毒藥是一種連老鼠都殺不死的偽劣產品;丙好心為乙添加某種補藥,不料兩種藥起化學反應后產生一種致命毒藥,乙喝水后死亡。其中的后果變化必然引起損害因果關系的變化,同時也將影響責任關系。第三,責任關系是一種邏輯關系而非完全的因果關系。理由在于:第一,如果將法律推論中蘊涵的邏輯關系認為是因果關系的話,會產生邏輯不合理性。臺灣大學黃茂榮教授曾舉例說明這個問題:在三段論中我們可以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凡人有一天必死(大前提),甲是人(小前提),甲有一天必會死。假如因果關系成立,則甲之死亡與甲是人有因果關系,這顯然在法律推論中是說不通的,因為法律上只需要得出具體的法效果。[21]第二,行為——結果關系是外在的,而責任關系則是內在的邏輯關系。[22]其實凱爾森早已區(qū)分了因果關系的規(guī)范性對應物,他認為對因果關系的研究適用描述性科學,對法律規(guī)范等規(guī)范性科學的研究則把規(guī)則作為其(邏輯)方法。[23]或如馮·賴特所言,行為因果關系的后果與得自該行為定義的結果之間存在差別,[24]因此筆者認為,法推論和法論證中即使存在某種因果觀,也是與自然因果律中的因果關系有所區(qū)別,前者反映了事實自然聯(lián)系的外在層面,后者則反映了法體系內在的規(guī)定性,依據(jù)邏輯關系與事實相關聯(lián)。那么在責任關系中,此種邏輯關系到底是充分條件或必要條件還是充分必要條件呢?如果我們在蒯因關于認識意義的理論來把握的話,可以將法律規(guī)范還原為固定句,將事實命題還原為場合句,那么在法律適用中法律規(guī)范(固定句)終歸要逐漸淡化成場合句。因為固定句愈相似于場合句,則我們關于固定句與場合句的認識等值性就愈容易得到:在相似的刺激下作出相似的裁決。[25]如果我們僅將兩者之間的關系看作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的話,那么對于所有的場合句適用于固定句則將都是可能的。這是從推論角度獲得認識相似性來看的,因為我們無法獲得對所有事實的完全涵蓋。但是僅就作為固定句的法律規(guī)范本身而言,要獲得認識上的等值性,又要求該規(guī)范中的詞組能被同義地替換,即被場合句完全地適用,因此在這一層意義上又要求符合充分條件。所以,在看待責任邏輯關系時,既要求法律規(guī)范本身滿足充分條件,又要求在適用個案責任時滿足必要條件。但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我們在法律論證過程中予以充分考量,即在法律論證中如何通過對邏輯關系的論證來保證法律結論的可接受性要求。我們?yōu)槭裁丛诜烧撟C中往往對規(guī)范命題加事實命題得出結論命題這一過程的必然性毫不懷疑?我們可以說一種邏輯上的因果觀,與自然因果觀一樣重要。因為邏輯研究說給予犯罪人處罰是建立在認定其責任成立邏輯關系之上的,由此決定基本構成要件的處罰或者從重、從輕、減輕、免除處罰。(一)人的行為前面已經談到,法律事實因果關系的成立有賴于人的行為之介入,這與哲學因果關系事件的介入的區(qū)別正是我們考量法律因果關系的關鍵點。如果從命題角度進行衡量,則是人的行為構成的特定事件所形成的命題決定了法律因果關系的原因命題,并且我們需要對此形成真的信念,如此才可以分析原因命題和結果命題之間的關系。所以根本上我們需要考慮人的行為。前述提到作為與不作為我們都視為行為,在此條件下先將行為分為兩大類:自愿行為和非自愿行為。1、自愿行為這是指行為人在沒有受到外在的特殊情況干擾之情景下,意志自由地實施某一行為,對行為而言行為人應當是明知的,但不一定是明智的。在我國刑法中行為的心素不論是故意還是過失,都應當是對結果而言,對行為本身都可看作是明知的,如疏忽大意的過失,僅對結果沒有預見(有責任預見,否則有可能屬于意外事件),對行為還是明知的。所以在自愿行為的情況下,一般只要沒有其他行為介入或者事件發(fā)生,都可以認定該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但是這不是任何情況都能夠適用的,例如在第一個行為足以造成損害結果的時候,第二個行為的介入或者事件的介入能否中斷因果聯(lián)系呢?我們來分析哈特、奧諾爾的論述中提到的例子:被告人將被害人從帝國大廈頂層扔下,獨立行為的第二個人在被害人墜落到第49層時朝他開槍,在落地前被害人已死亡。在本例中,死亡的結果明顯是由于第二個人的槍擊造成的,因此這一行為是死亡的原因;但是如果沒有第二個人的行為,被害人生存的機會也幾乎為零,結果還是同樣會發(fā)生。如果我們認定第二個人的行為中斷了前者的因果聯(lián)系,是否意味著第一個人不需要負刑事責任?筆者在此提出部分中斷因果關系這一命題,主要考慮到前一行為足以造成危害,只是由于另一行為的介入使得結果不能歸咎于前一行為,因而轉化到邏輯關系就不存在完全的責任,但仍應負相應的責任——故意殺人未遂的責任。[31]那么在前一行為不足以造成損害的情況下,又該如何對待呢?第一種情況,甲將乙擊昏在一棵樹下后揚長而去,乙被之后的雷電擊中死亡。第二種情況,甲將乙擊昏在一棵樹下后離去,事后證明甲明知是雷電多發(fā)時節(jié),希望乙被雷電擊中而乙恰好被雷電擊中。第三種情況,甲將乙擊昏在一棵樹下,誤認為乙已經死亡而離去,之后乙被雷電擊中死亡。上述情況有區(qū)別嗎?在第一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認為是甲的行為之后的自然事件的介入打破了甲與乙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這與部分中斷因果關系不同,也反映了非常重要的一點:法律論證是從結論尋求支持的理由,可以從假設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聯(lián)存在出發(fā)來證成我們的結論;從行為到結果之間我們雖然找不到必然性的聯(lián)系(因為行為受主觀意志控制),但是從已經發(fā)生的行為到結果之間卻可以發(fā)現(xiàn)某種必然的自然因果聯(lián)系。部分中斷因果關系反映了即使沒有第二個人的行為,損害結果依然會發(fā)生;而在這里卻是沒有另一行為或者自然事件的介入損害結果不會發(fā)生或者發(fā)生幾率極小。因此,認定甲不負刑事責任是較合適的。在第二種情況下,由于外在的條件以及行為人主觀上的意圖,使得該行為更趨向于自然因果關聯(lián),即與自然因果關系更具類似性(但也具有很大的或然性),之所以要認定具有刑法因果關系更多地是考慮了刑事政策或者刑法目的。第三種情況屬于認識錯誤,但由于前一行為并未造成被害人死亡,后面自然事件的介入又是不可能預見的,因而我們不能認定兩者具有因果關聯(lián)。作為他人介入的行為是自愿或者非自愿是否對因果聯(lián)系產生影響?我們再舉幾個例子說明不同情況的區(qū)分。例一,夫妻發(fā)生爭吵,繼而丈夫將妻子打成輕傷,妻子說你再打我跳樓死給你看,丈夫說你跳好了,最終妻子跳樓身亡。例二,甲搶劫乙,乙逃甲追,乙在穿越馬路時被行駛的汽車撞死。例三,甲無證駕駛運糧車(未超載),途中十數(shù)人在甲不知情的情況下偷爬上車使車超載;在某處與對向車輛交會時,甲的車輛后輪壓著松軟的路基,路基坍塌致使車輛翻落十幾米深的溝中,造成數(shù)人死亡。例一在我國往往認定為丈夫需要負妻子死亡的責任(不作為犯罪),理由基于丈夫對妻子負有相互扶持的特定義務。如果從因果關系看,妻子的自愿選擇行為本身可以中斷丈夫的責任,但是正是夫妻間特定的義務將因果聯(lián)系又給聯(lián)結了。例二中,乙選擇逃跑是自愿還是非自愿行為或許值得商榷,[32]從受到搶劫對生命健康的威脅而言他的逃跑是非自愿的,但是乙如何保護自身的角度而言卻是可選擇的也是自愿的抉擇,或許許多類似情況都是如此,只是由于看待問題角度不同而已。撇開這一問題,乙被車撞死有多種偶然因素的介入,雖然不能中斷甲搶劫乙的因果關系,但是對乙死亡的后果能否中斷?國內學者比較傾向于存在一種偶然因果關系,筆者雖認同不中斷乙死亡的因果關聯(lián),但理由主要是因果之理的必然性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因果關系成立,在本例乙逃跑可能遭遇不測有因果之理的必然性,而因果現(xiàn)實的偶然性——被車撞、摔死等情況的發(fā)生,只是滿足因果之理的條件。例三如果從因為甲無證就認定甲不能審慎和熟練地駕駛車輛,這種推斷未免牽強。甲能否熟練駕駛、路基的坍塌與偷爬上車的人造成的超載是否有關聯(lián)等異常條件的介入使得判斷變得復雜。我們不應當僅僅從形式上看有沒有駕駛證、有沒有超載,而更應該考量實質上有沒有聯(lián)系再判定因果關系和責任關系。作為自愿行為的例外,狹義的期待可能性[33]——自行為時四周的外部事情觀察,同樣可以期待其不為犯罪行為,而為其他適法行為而言——就是一例。不可能期待行為人實施除違法行為外其他合法行為的可能性,是該理論要求對行為人免責或者減輕責任的核心。僅就因果關系形式來看,無論是從行為到結果的聯(lián)系還是行為的心素上都符合因果關系的要求,我們之所以認定行為人免責或者減輕責任,主要不是從因果關系成立進行考量,而是從實質正義的角度來進行論證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法的正當性要求有時比客觀存在的刑法因果關系更為基本和重要,這也是責任成立邏輯關系的核心部分。2、非自愿行為這是指行為人在受到外在威脅的情況下,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關系。以下兩種情況我們一般將區(qū)別對待:某銀行經理被人用槍指著腦袋的情景下為歹徒打開保險柜;該經理接到歹徒威脅電話,如果不按照其吩咐行事,今后將對其家人采用暴力,經理脅從。對于前者一般認為不構成犯罪,后者則構成共同犯罪。從行為上看,兩者都是在明知的情況下實施的故意行為,都造成了損害的結果。從因果關系成立看,兩者是一樣的,但是前者中斷了責任邏輯關系,而后者由于是其非自愿的行為減輕了責任邏輯關系。因此,我們看到在非自愿的行為中,行為成立的因果關系沒有發(fā)生變化,變化的是責任成立邏輯關系。責任邏輯關系成立的理來自于法律規(guī)范的明文規(guī)定,而法規(guī)范更注重的是正當性要求而非自然的必然性要求,這也使得在論證責任邏輯關系時存在一定的變數(shù)。無責任能力人的行為是否可以看作是非自愿的行為呢?無責任能力人在我國主要限定在兒童和精神病人,他們由于認識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的缺失,將他們的行為視為非自愿行為應該是合理的;相應的限制行為能力人的行為亦可視為非自愿行為,處理的原則同上。那么對于生理醉酒者又如何理解呢?在我國生理醉酒者對自己行為承擔的責任與正常時一樣,主要的理由是生理醉酒者未完全喪失行為能力,依據(jù)“原因自由行為”理論認為要負同等的刑事責任。[34]生理醉酒者的行為與結果成立的因果關系沒有發(fā)生變化,喝酒一般是自愿的行為而侵害行為有些是非自愿的,但是依據(jù)刑罰目的或者刑事政策的需要,規(guī)定了負同樣的刑事責任,這又一次佐證了責任成立邏輯關系的建立主要依靠的是正當性要求。對于病理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走遍中國湛江之旅》課件
- 《不銹鋼生產流程展》課件
- 《幼小銜接》課件
- 公共衛(wèi)生信息學的國家議程
- 養(yǎng)老機構感染控制
- 成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作品選登
- 七夕情感營銷實踐模板
- 游戲行業(yè)年度報告模板
- 銀行業(yè)務半年報告模板
- 住房貧困申請書
-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華僑高級中學2024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數(shù)學試卷含解析
- 畢業(yè)旅游活動設計與實施方案
- 政企業(yè)務部門培訓
- 2024年高考歷史:全3冊核心知識梳理和大事年表
- 非標設備方案
- 2024-2026招商信諾人壽中國健康指數(shù)白皮書
- 教師如何進行跨學科教學
- 電梯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內容表格
- 生理學全套課件
- 汽車租賃投標書范本
- 盤口暗語及盤口數(shù)字語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