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XX/TXXXXX—XXXX
目次
前言...............................................................................III
1范圍..............................................................................1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技術條件..........................................................................3
5試驗方法..........................................................................4
附錄A(規(guī)范性附錄)對試驗負荷的規(guī)定...............................................17
I
XX/TXXXXX—XXXX
前言
本標準按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
本標準代替QC/T533—1999《汽車驅動橋臺架試驗方法》及QC/T534—1999《汽車驅動橋臺架試
驗評價指標》。
本標準與QC/T533—1999和QC/T534-1999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修改了標準的名稱;
——修改了標準的范圍(見1,QC/T533—1999版的1);
——增加了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見2);
——增加了術語和定義,增加了“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靜強度后備系數、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疲勞
試驗、驅動橋橋殼制動疲勞試驗、驅動橋橋殼橫向彎曲疲勞試驗、驅動橋總成齒輪支承剛性試驗、驅動
橋總成溫升試驗、飽合溫度、飽合溫差、驅動橋總成潤滑試驗、驅動橋總成噪聲試驗、驅動橋總成靜扭
強度后備系數、驅動橋總成錐齒輪嚙合印跡試驗、驅動橋總成反拖齒輪疲勞試驗、驅動橋總成齒輪接觸
疲勞試驗”術語和定義,增加了定義的英文解釋(見3);
——修改了“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剛度”技術要求(見4.2,QC/T534—1999版的2);
——修改了“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靜強度”技術要求(見4.3,QC/T534—1999版的3);
——修改了“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疲勞”技術要求(見4.4,QC/T534—1999版的4);
——修改了“驅動橋總成齒輪疲勞”技術要求(見4.10,QC/T534—1999版的6);
——刪除了“驅動橋總成錐齒輪支承剛性試驗評價指標”技術要求(見QC/T534—1999版的5);
——增加了“驅動橋橋殼制動疲勞”項目及技術要求(見4.5);
——增加了“驅動橋橋殼橫向彎曲疲勞”項目及技術要求(見4.6);
——增加了“驅動橋總成溫升”項目及技術要求(見4.7);
——增加了“驅動橋總成潤滑試驗”項目及技術要求(見4.8);
——增加了“驅動橋輪間差速器疲勞”項目及技術要求(見4.11);
——刪除了標準使用的符號統(tǒng)一規(guī)定(見QC/T533-1999版的1.1)
——修改了對試驗負荷的規(guī)定(見附錄A,QC/T533-1999版的1.2);
——修改了“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剛度”試驗方法的相關內容(見5.1,QC/T533—1999版的3);
——修改了“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靜強度”試驗方法的相關內容(見5.2,QC/T533—1999版的
3.3.2.6);
——修改了“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疲勞”試驗方法的相關內容,并增加了“驅動橋橋殼制動疲勞
試驗”、“驅動橋橋殼橫向疲勞試驗”項目及試驗方法(見5.3,QC/T533-1999版的4);
——修改了“驅動橋總成齒輪支承剛性試驗”試驗方法,并增加了貫通橋總成齒輪支承剛性測點
(見5.4,QC/T533-1999版的5);
——增加了“驅動橋總成溫升試驗”項目及試驗方法(見5.5);
——增加了“驅動橋總成潤滑試驗”項目及試驗方法(見5.6);
——修改了“驅動橋總成噪聲試驗”試驗方法的相關內容(見5.7,QC/T533—1999版的7);
——增加了“驅動橋總成傳動效率試驗”項目及試驗方法(見5.8);
——修改了“驅動橋總成靜扭強度試驗”試驗方法的相關內容(見5.9,QC/T533—1999版的2);
——增加了“驅動橋總成錐齒輪嚙合印跡試驗”項目及試驗方法(見5.10);
II
XX/TXXXXX—XXXX
——修改了“驅動橋總成齒輪疲勞”試驗方法的相關內容,并增加了“齒輪接觸疲勞試驗”項
目及試驗方法,“反拖齒輪疲勞試驗”項目及試驗方法(見5.11,QC/T533-1999版的6);
——增加了“驅動橋總成輪間差速器疲勞試驗”項目及試驗方法(見5.12);
本標準由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114)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東風商用車技術中心、……。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
本標準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fā)布情況為:
——QC/T534—1999;
——QC/T533—1999。
III
XX/TXXXXX—XXXX
汽車驅動橋總成
1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汽車驅動橋總成的技術條件和臺架試驗方法。
本標準適用于軸荷11.5T及11.5T以下的公路用載貨汽車和客車的驅動橋總成。越野車驅動橋總成、
電驅動橋總成、乘用車驅動橋總成、工程車驅動橋總成可以參照本標準執(zhí)行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QC/T××-×××《汽車驅動橋術語及定義》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靜強度后備系數driveaxlehousingverticalbendingstaticstrengthsafetyfactor
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失效載荷與滿載軸荷的比值。
P
Kn……(1)
nP
式中:
Kn——垂直彎曲靜強度后備系數;
Pn——垂直彎曲失效載荷(N);
P——滿載軸荷(N)。
3.2
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疲勞試驗driveaxlehousingverticalbendingfatiguetest
橋殼在垂直載荷反復作用下的彎曲疲勞壽命試驗。
3.3
驅動橋橋殼制動疲勞試驗driveaxlehousingbrakefatiguetest
橋殼軸管、制動法蘭等在制動載荷反復作用下的疲勞壽命試驗。
1
XX/TXXXXX—XXXX
3.4
驅動橋橋殼橫向彎曲疲勞試驗driveaxlehousinglateralbendingfatiguetest
橋殼因轉彎等引起橫向力反復作用下的疲勞壽命試驗。
3.5
驅動橋總成齒輪支承剛性試驗driveaxlegearsupportingrigiditytest
考察驅動橋總成中殼體、主從動錐齒輪、圓柱齒輪等抵抗變形能力的試驗。
3.6
驅動橋總成溫升試驗driveaxleassemblytemperaturerisingtest
測量驅動橋總成在給定工況下,潤滑油溫度變化的試驗。
3.7
飽和溫度saturatedtemperature
在進行驅動橋總成溫升試驗中,60min內潤滑油溫度變化幅度小于0.5℃時,測得的最后時刻的潤
滑油溫度。
3.8
飽和溫差saturatedtemperaturedifference
飽和溫度與其對應時刻測得的環(huán)境溫度的差值。
TcTbTh……(2)
式中:
Tc——飽和溫差(℃);
Tb——飽和溫度(℃);
Th——測量飽和溫度時刻的環(huán)境溫度(℃)。
3.9
驅動橋總成潤滑試驗driveaxleassemblylubricationtest
用以考察驅動橋總成內軸承和齒輪等部件潤滑情況的試驗。
3.10
驅動橋總成噪聲試驗driveaxleassemblynoisetest
測試驅動橋總成運轉噪聲的試驗。
3.11
驅動橋總成靜扭強度后備系數driveaxleassemblystatictorsionalstrengthsafetyfactor
驅動橋總成靜扭強度失效扭矩和靜扭強度試驗計算扭矩的比值。
2
XX/TXXXXX—XXXX
Mk
Kk………(3)
Min
式中:
Kk——驅動橋總成靜扭強度后備系數;
Mk——驅動橋總成靜扭強度失效扭矩(Nm);
Min——驅動橋總成靜扭強度試驗計算扭矩(Nm),見附錄A.1。
3.12
驅動橋總成錐齒輪嚙合印跡試驗driveaxleassemblygearmeshingprinttest
考察驅動橋總成主、從動錐齒輪嚙合面接觸情況的試驗。
3.13
驅動橋總成齒輪彎曲疲勞試驗driveaxleassemblygearsbendingfatiguetest
按汽車前進行駛狀態(tài),進行的驅動橋總成齒輪疲勞試驗。主要考核齒輪彎曲疲勞強度。
3.14
驅動橋總成反拖齒輪疲勞試驗driveaxleassemblygearscoastsidefatiguetest
按汽車前進方向,在驅動橋總成兩個輸出端驅動,在輸入端施加載荷的齒輪疲勞試驗。試驗中,主
從動齒輪工作面為反齒面。
3.15
驅動橋總成齒輪接觸疲勞試驗driveaxleassemblygearscontactfatiguetest
按汽車前進行駛狀態(tài),進行的驅動橋總成齒輪疲勞試驗。主要考核齒輪接觸疲勞強度。
4技術條件
4.1產品應符合本標準要求,并按經規(guī)定程序批準的圖樣及技術文件制造。
4.2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剛度
滿載軸荷時,每米輪距最大變形不超過1.4mm。
4.3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靜強度
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靜強度失效后備系數Kn:牽引車大于5,載貨汽車、客車大于6。
4.4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疲勞
垂直彎曲疲勞最低壽命:牽引車不得低于80×l04,載貨汽車、客車不得低于60×l04。
4.5驅動橋橋殼制動疲勞
3
XX/TXXXXX—XXXX
制動疲勞最低壽命不得低于8.8×l04個循環(huán)。
4.6驅動橋橋殼橫向彎曲疲勞
橫向疲勞最低壽命不得低于20×l04次。
4.7驅動橋總成溫升
貫通橋、后驅動橋和輪邊減速器溫升試驗飽和溫差上限值見表1。
表1飽和溫差上限值
驅動橋分類飽和溫差上限值
貫通橋90℃
后驅動橋80℃
輪邊減速器與主減速器總成一致
4.8驅動橋總成潤滑試驗
通過觀察窗觀察到的軸承及齒輪等部位的潤滑情況,應符合產品技術設計要求。
4.9驅動橋總成靜扭強度
驅動橋總成的靜扭強度后備系數應大于1.8。
4.10驅動橋總成齒輪疲勞
齒輪彎曲疲勞:試驗樣品中最低壽命不得低于1×l05次。
反拖齒輪疲勞:試驗樣品壽命不得低于2×l04次。
齒輪接觸疲勞:試驗樣品壽命不得低于3×l05次。
4.11驅動橋輪間差速器疲勞
總加載運轉時間不得低于38h,空載運轉的冷卻時間不包含在內。試驗后樣品不能損壞;或者只出
現無足輕重的磨損和/或輕微的點蝕、咬死,以及細微的裂紋或變形等,差速器整體功能不受影響。
5試驗方法
5.1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剛度
本試驗只適用于非獨立懸掛驅動橋橋殼。
5.1.1試驗樣品
5.1.1.1試驗樣品必須符合設計圖樣要求。試驗樣品不少于1件。
5.1.1.2裝有全浮式半軸的驅動橋橋殼在試驗時,需安裝配套減速器殼,后蓋及附件(橋殼焊接附件、
放油塞等)也應保留或安裝在橋殼上;裝有半浮式半軸的驅動橋橋殼在試驗時,除安裝和保留上述相關
零部件和附件外,還應將半軸按照實際工作狀態(tài),安裝到橋殼上。
5.1.2試驗設備及裝置
4
XX/TXXXXX—XXXX
液壓伺服試驗系統(tǒng)等能夠施加載荷的裝置,以及變形測量裝置、力傳感器等。其中變形測量誤差為
±0.01mm;力測量誤差為±1%。
5.1.3試驗方法
5.1.3.1把樣品按實際承載狀態(tài)安裝在支架上,力點為橋殼承受汽車重量的受力點中心,支點為該橋
殼輪距相應點。
5.1.3.2安裝完成后,應保證施加載荷方向應與橋殼軸管中心線垂直,支點沿橋殼軸管中心線方向自
由度不能受限,以適應試驗加載變形不致運動干涉。
5.1.3.3樣品安裝之后預加載至滿載軸荷(2~3)次,卸載后進行正式測量。
5.1.3.4卸載至零后,調整變形測量裝置至零位,測點位置不應少于9點。測點位置見圖1和圖2。
5.1.3.5連續(xù)緩慢加載至規(guī)定載荷:牽引車橋殼為2.0倍滿載軸荷,載貨汽車、客車橋殼為2.5倍滿載
軸荷。期間記錄各測點處變形至少8次,且必須記錄滿載軸荷與規(guī)定載荷時各測點的變形量。每根橋殼
最少測量3遍,每次試驗開始時都應把變形測量裝置調至零位。
圖1裝有半浮式半軸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剛度試驗力點、支點及測點位置簡圖
圖2裝有全浮式半軸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剛度試驗力點、支點及測點位置簡圖
5
XX/TXXXXX—XXXX
5.1.4數據處理
5.1.4.1將滿載軸荷下,每個測點測得的3次變形數據,分別減去因支點剛性、間隙等引起的誤差值
后(誤差根據每個測點與支點距離按比例折算),選取其中最大值作為該測點最終變形值。
5.1.4.2計算滿載軸荷下橋殼最大變形與輪距之比的數值,并畫出滿載軸荷和規(guī)定載荷下各測點的變
形量(均需要減去支點引起的誤差值),將其連成折線。
5.2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靜強度
本試驗只適用于非獨立懸掛驅動橋橋殼。
5.2.1試驗樣品:相關規(guī)定同5.1.1。
5.2.2試驗設備及裝置
液壓伺服試驗系統(tǒng)等能夠施加載荷的裝置,力傳感器等。力測量誤差為±1%。
5.2.3試驗方法
5.2.3.1把樣品按實際承載狀態(tài)安裝在支架上,力點為橋殼承受汽車重量的受力點中心,支點為該橋
殼輪距相應點。力點和支點位置見圖1和圖2。
5.2.3.2安裝后施加載荷方向應與橋殼軸管中心線垂直,支點沿橋殼軸管中心線方向自由度不能受限,
以適應試驗加載變形不致運動干涉。
5.2.3.3樣品安裝之后預加載至滿載軸荷(2~3)次,卸載后進行正式測量。
5.2.3.4連續(xù)緩慢加載,一次加載至破壞,中間不得反復。記錄失效(斷裂或嚴重塑性變形)載荷。
5.2.4數據處理
按式(1)計算垂直彎曲靜強度后備系數。
5.3驅動橋橋殼疲勞試驗
本試驗只適用于非獨立懸掛驅動橋橋殼。
5.3.1試驗樣品
5.3.1.1試驗樣品必須符合設計圖樣要求;每種疲勞試驗樣品均不少于3件。
5.3.1.2試驗樣品安裝和保留零部件要求見5.1.1.2。
5.3.2試驗設備及裝置
液壓伺服試驗系統(tǒng)等能夠施加載荷的裝置,力傳感器等。力測量誤差為±1%,力控制誤差為±1%。
橋殼垂直彎曲疲勞和橫向疲勞試驗載荷波形為正弦波,橋殼制動疲勞試驗載荷波形為半正弦波。
5.3.3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疲勞
5.3.3.1最小試驗載荷為(0.05~0.1)倍滿載軸荷,最大試驗載荷:牽引車橋殼為2.0倍滿載軸荷,
載貨車、客車橋殼為2.5倍滿載軸荷。試驗頻率宜在(2~8)Hz。
5.3.3.2橋殼的安裝及力點、支點位置要求同5.1.3.1和5.1.3.2。
6
XX/TXXXXX—XXXX
5.3.3.3安裝之后,預加載至最大試驗載荷3次,卸載后開始試驗。
5.3.3.4用儀表(或數據采集器)和試驗裝置控制試驗載荷,并監(jiān)測至技術要求規(guī)定的循環(huán)次數,或
至橋殼損壞。記錄試驗結束時的循環(huán)次數,以及樣品狀況。
5.3.4驅動橋橋殼制動疲勞
5.3.4.1試驗載荷:0.3倍滿載軸荷。試驗頻率宜在(0.5~3)Hz之間。任選樣品左側或右側進行制
動疲勞試驗。
5.3.4.2在板簧座處將樣品固定在支架上,將力臂固定在制動底板安裝面上。載荷作用于輪胎滾動半
徑處,方向平行于汽車縱向平面。當所配車輛發(fā)動機前置時,裝有半浮式半軸的驅動橋橋殼制動疲勞試
驗示意圖見圖3,裝有全浮式半軸的驅動橋橋殼制動疲勞試驗示意圖見圖4;當所配車輛發(fā)動機后置時,
F1、F2方向和圖示相反。
圖3裝有半浮式半軸的驅動橋橋殼制動疲勞試驗示意圖
圖4裝有全浮式半軸的驅動橋橋殼制動疲勞試驗示意圖
5.3.4.3安裝之后,分別預加載F1、F2各3次,卸荷后開始試驗。其中F1、F2均為0.3倍滿載軸荷。
5.3.4.4試驗循環(huán):先模擬4次前進方向制動,即按F1施加載荷4次;然后模擬1次倒車制動,即按
F2施加載荷1次。
5.3.4.5按照5.3.4.4規(guī)定的試驗循環(huán),進行至技術要求規(guī)定的循環(huán)次數,或至橋殼出現制動法蘭或
軸管開裂等損壞現象。記錄試驗結束時的循環(huán)次數,以及樣品狀況。
7
XX/TXXXXX—XXXX
5.3.5驅動橋橋殼橫向疲勞
5.3.5.1試驗載荷:(-0.2~+0.4)倍滿載軸荷(“-”表示從橋殼中心指向輪端)。試驗頻率宜在(0.5~
3)Hz之間。任選樣品左側或右側進行橫向彎曲疲勞試驗。
5.3.5.2在板簧座處將樣品固定在支架上,載荷施加于橫向載荷受力點中心(即輪胎接地點處),方
向平行于橋殼軸管中心線;裝有半浮式半軸的驅動橋橋殼橫向疲勞試驗示意見圖5,裝有全浮式半軸的
驅動橋橋殼橫向疲勞試驗示意見圖6。
圖5裝有半浮式半軸的驅動橋橋殼橫向疲勞試驗示意圖
圖6裝有全浮式半軸的驅動橋橋殼橫向疲勞試驗示意圖
5.3.5.3安裝之后,預加載至試驗載荷3次,卸荷后開始試驗。
5.3.5.4用儀表(或數據采集器)和試驗裝置控制最小試驗載荷和最大試驗載荷,并監(jiān)測至技術要求
規(guī)定的試驗次數,或至橋殼損壞。記錄試驗結束時的試驗次數,以及樣品狀況。
5.3.6數據處理
每種橋殼疲勞試驗,均選取3件樣品疲勞試驗結果中的最低值,作為評判值。
8
XX/TXXXXX—XXXX
5.4驅動橋總成齒輪支承剛性試驗
5.4.1試驗樣品
5.4.1.1必須符合設計圖樣要求,試驗樣品不少于1件。
5.4.1.2進行貫通橋總成試驗時,需鎖止軸間差速器。
5.4.1.3螺栓緊固力矩取下限。
5.4.2試驗設備及裝置
施加扭矩裝置,扭矩、轉速傳感器,變形測量裝置及安裝圓環(huán)等。安裝變形測量裝置的圓環(huán),在試
驗中本身不能變形。扭矩測量誤差為±1%,變形測量誤差為±0.01mm。
5.4.3試驗方法
5.4.3.1負荷:負荷數值見附錄A.1。
5.4.3.2試驗輸入轉速:n≤10r/min。
5.4.3.3測點所取的位置應能測出主、從動錐齒輪、圓柱齒輪相對于驅動橋橋殼(或減速器殼體)的
變形量。位置確定后在相應殼體上鉆孔并磨光被測零件的相應表面以便布置測量裝置進行測量。后驅動
橋主減速器測點位置見圖7所示,其中測點①和②,需要標明距主動輪軸線距離;貫通橋主減速器,除
了和后驅動橋主減速器一樣,測量①、②、…、?點外(其中①、②點應布置在主動錐齒輪軸端端面
上),還需要增加的測點位置見圖8所示。由于各種驅動橋結構不同,此兩種布置方案僅供參考。
圖7后驅動橋總成齒輪支撐剛性測點位置示意圖
5.4.3.4變形的測量:按正車和倒車兩種方向分別加載,加載扭矩依次為0、1M、,記錄每
2in
一工況變形數值及施加主動輪上的扭矩值,變形應在負荷穩(wěn)定后方可記錄。負荷穩(wěn)定的標志是從動錐齒
輪2圈之中變形測量裝置讀數穩(wěn)定。必須在從動錐齒輪相對于殼體同一位置時同時記錄變形數值及瞬時
9
XX/TXXXXX—XXXX
扭矩值。每一工況都需反復測3次,且要數據穩(wěn)定集中。如數據分散應繼續(xù)測量,求其算術平均值做為
每一工況所得變形值。
圖8貫通橋總成齒輪支撐剛性增加的測點位置示意圖
5.5驅動橋總成溫升試驗
5.5.1試驗樣品
5.5.1.1見5.4.1.1要求。
5.5.1.2見5.4.1.2要求。
5.5.2試驗設備及裝置
油流溫升試驗臺或類似試驗裝置,無線測溫裝置等。轉速測量誤差為±2r/min,溫度測量誤差為
±1℃。
5.5.3試驗方法
5.5.3.1負荷:空載。
5.5.3.2試驗輸入轉速:相當于(80±2)km/h前進車速(最高車速低于80km/h時,取最高車速)。
5.5.3.3潤滑:按產品技術條件加油。
5.5.3.4驅動橋安裝傾角:保證主減速器主錐軸線與地面夾角和實車空載狀態(tài)時一致。
5.5.3.5溫度傳感器安裝位置:溫度傳感器安裝在放油孔堵頭上,對于帶有輪邊減速器的驅動橋,在
輪邊減速器油孔堵頭上安裝溫度傳感器。
5.5.3.6按5.5.3.1和5.5.3.2條件連續(xù)運轉,當60min內潤滑油溫度變化幅度小于0.5℃時,結束
試驗。試驗期間,全程記錄樣品潤滑油溫度和環(huán)境溫度,至少0.5h記錄一次。
5.5.4數據處理
10
XX/TXXXXX—XXXX
繪制樣品潤滑油溫度-時間的關系曲線,并按式(2)計算飽和溫差Tc。
5.6驅動橋總成潤滑試驗
5.6.1試驗樣品
5.6.1.1見5.4.1.1要求。
5.6.1.2見5.4.1.2要求。
5.6.2試驗設備及裝置
油流溫升試驗臺或類似試驗裝置。轉速測量誤差為±2r/min,溫度測量誤差為±1℃。
5.6.3試驗方法
5.6.3.1試驗前,在橋殼及減速器殼相應部位開設觀察孔,孔應開在易見軸承及齒輪嚙合部之處。
5.6.3.2在開孔處嵌上厚度為(2~3)mm的丙烯板或類似透明板材,用耐油、耐高溫的粘接材料密封,
并使之固化。
5.6.3.3用觀察孔加工后的殼體,按裝配技術條件裝配成驅動橋總成。裝配時,不要使觀察孔處破損。
5.6.3.4將裝配好的樣品安裝在支架上,保證主減速器主錐軸線與地面夾角和實車空載狀態(tài)時一致。
5.6.3.5負荷:空載。
5.6.3.6試驗輸入轉速:相當于10km/h~最高前進車速。至少均分5種車速分別進行測量。
5.6.3.7潤滑:按技術條件加油。
5.6.3.8油溫:(30~40)℃。
5.6.3.9在不同車速條件下,通過觀察孔觀察各處潤滑油流動情況,并記錄。
5.7驅動橋總成噪聲試驗
5.7.1試驗樣品
5.7.1.1見5.4.1.1要求。
5.7.1.2空載噪聲試驗,貫通橋需要鎖止軸間差速器;帶載噪聲試驗,貫通橋軸間差速器不能鎖止。
5.7.1.3對帶輪邊減速器獨立懸掛結構的驅動橋應包括輪邊減速部分。
5.7.2試驗設備及裝置
噪聲試驗臺或類似裝置、噪聲測量儀等。轉速測量誤差為±2r/min;扭矩測量誤差為±1%;噪聲
測量儀準確度等級:不低于1級。
5.7.3試驗方法
5.7.3.1測點周圍2m內無音波障礙物,樣品的半軸中心線距地高度不小于輪胎滾動半徑。
11
XX/TXXXXX—XXXX
5.7.3.2測點位置應根據主減速器或輪邊減速器最大外形尺寸而定。當最大尺寸不足200mm時,測點
應在從動錐齒輪中心線垂直方向的延長線(通過嚙合中心)上距主減速器殼表面上方150mm;輪邊減速
器噪聲測點在距離其殼體上方150mm處。最大尺寸200mm以上時,距主減速器殼(輪邊減速器殼體)
上方300mm。當為雙級減速時還需在從動圓柱齒輪的中心線方向(或垂直的方向)的延長線距殼表面
150mm(或300mm)加測1點。
5.7.3.3負荷:空載,5%Min、10%、……、40%。超過驅動橋額定功率的工況點不予測試。
注:條件不許可時,允許只進行空載噪聲測量。在噪聲測量前,以相當于50km/h前進車速的試驗輸入轉速,空載
條件下運轉2h。
5.7.3.4試驗輸入轉速:相當于30km/h、50km/h、80km/h(最高車速低于80km/h時,取最高車速)
前進車速。倒車轉速不列入。
5.7.3.5潤滑:按技術條件加油。
5.7.3.6油溫:(85~90)℃
5.7.3.7噪聲測量儀:用A計權。
5.7.3.8對本底噪聲的修正:當本底噪聲與測量樣品的噪聲差值大于或等于10dB時不必修正。小于
10dB時,按表2修正。
表2
噪聲差值3456789
修正值-3-2-1
5.8驅動橋總成傳動效率試驗
5.8.1試驗樣品
5.8.1.1見5.4.1.1要求。
5.8.1.2進行貫通橋總成試驗時,軸間差速器不能鎖止。
5.8.2試驗設備及裝置
傳動效率試驗臺或類似裝置,扭矩、轉速傳感器等。試驗臺扭矩測量誤差為0.2%;轉速測量誤差
為1r/min;油溫測量誤差為1℃。
5.8.3試驗方法
5.8.3.1潤滑:按技術條件加油。
5.8.3.2磨合
a)潤滑油溫:(90±5)℃。
b)磨合輸入轉速:(180~220)r/min。
12
XX/TXXXXX—XXXX
c)負荷:按1M、1、3三種負荷由小到大進行磨合,每階段各運轉120min;在
4in24
階段試驗開始、中間和結束時測量傳動效率,如果此階段傳動效率數值波動超出±0.5%,則重
復磨合過程,直至效率穩(wěn)定為止。
5.8.3.3試驗輸入轉速:相當于80km/h前進車速(最高車速低于80km/h時,取最高車速)。
5.8.3.4試驗功率:60%P80~120%P80(P80為汽車滿載時以80km/h車速,在平直高速公路上勻速行駛
所需要的功率;或按供需雙方商定的功率),均分不少于5個點進行效率測量。
5.8.3.5油溫控制:在(90±2)℃范圍內進行試驗。冷卻方式采用水冷或風冷方式。
5.8.4數據處理
將所測得的結果繪制成效率-功率的關系曲線。
5.9驅動橋總成靜扭強度試驗
5.9.1試驗樣品
5.9.1.1試驗樣品必須符合設計圖樣要求,試驗樣品數量不少于3件。
5.9.1.2見5.8.1.2要求。
5.9.2試驗設備及裝置
靜扭試驗臺或類似試驗裝置,扭矩、轉角傳感器等。扭矩、轉角的測量誤差均為1%。
5.9.3試驗方法
5.9.3.1用夾具把樣品安裝在試驗臺上,固定樣品所有輸出端,安裝固定穩(wěn)定可靠。
5.9.3.2調整樣品的輸入和輸出端只承受扭矩,不允許有附加彎矩作用。
5.9.3.3調整輸入端旋轉方向與車輪前進方向相同后緩慢加載,記錄扭矩-轉角曲線直至任意一個零件
失效為止。記錄樣品失效時的扭矩和轉角,以及樣品損壞部位。
5.9.4數據處理
取3件樣品失效時扭矩的最低值,按式(3)計算靜扭強度后備系數。
5.10驅動橋總成錐齒輪嚙合印跡試驗
5.10.1試驗樣品
5.10.1.1見5.4.1.1要求。
5.10.1.2見5.4.1.2要求。
5.10.2試驗設備及裝置
能實現正反轉的施加扭矩裝置,扭矩傳感器、轉速傳感器等。扭矩測量誤差為±1%;轉速測量誤差
為2r/min。
5.10.3試驗方法
13
XX/TXXXXX—XXXX
5.10.3.1將驅動橋總成安裝在試驗設備上,將從動錐齒輪大約均分四等份,每等份處用粉狀黃漆(或
替代顏料)薄薄地涂抹從動錐齒輪3個齒。
5.10.3.2每個級別的負荷之前,必須在從動錐齒輪相同的輪齒重復涂彩。
5.10.3.3試驗輸入轉速:≤15r/min。
5.10.3.4負荷:按0、1M、1、3、,五種負荷由小到大進行,每種負荷下主減速
4in24
器從動錐齒輪至少運行一周。
5.10.3.5記錄每種負荷下正車和倒車的嚙合印跡。
5.11驅動橋總成齒輪疲勞試驗
5.11.1試驗樣品
5.11.1.1試驗樣品必須符合設計圖樣要求;試驗樣品:5件。
5.11.1.2見5.8.1.2要求。
5.11.2試驗設備及裝置
開式齒輪試驗臺或類似裝置,扭矩傳感器、轉速傳感器等。扭矩測量誤差為±1%;轉速測量誤差為
2r/min。
5.11.3試驗方法
5.11.3.1試驗負荷:按附錄A.1規(guī)定。
5.11.3.2潤滑:按技術條件加油。
5.11.3.3油溫:齒輪彎曲疲勞、反拖齒輪疲勞試驗時,推薦輕型、中型驅動橋控制在(70~90)℃范
圍內,重型驅動橋控制在(85~120)℃范圍內;注意油溫上限不能超過所加潤滑油油品許用溫度。
5.11.3.4齒輪彎曲疲勞、反拖齒輪疲勞時,驅動橋輸出轉速宜在:(50~150)r/min。
5.11.3.5磨合:齒輪彎曲疲勞按、、三種負荷由小到大進行磨合;反拖齒輪疲
勞磨合按、二種負荷由小到大進行;齒輪接觸疲勞試驗磨合按、二種負荷
由小到大進行。時間每段按驅動橋輸出運轉1×104循環(huán)次數(驅動橋總成輸出每轉1周為1個循環(huán))
為準。
5.11.3.6齒輪彎曲疲勞試驗:選取3個樣品進行,磨合后按100%加載,直至驅動橋總成輸出轉
數達到規(guī)定次數或至總成任意部件失效為止。
5.11.3.7反拖齒輪疲勞試驗:重新換1個樣品進行,磨合后按75%加載,直至驅動橋總成輸出轉
數達到規(guī)定次數或至總成任意部件失效為止。
14
XX/TXXXXX—XXXX
5.11.3.8齒輪接觸疲勞試驗:重新換1個樣品進行,磨合后按60%Min加載,輸出轉速推薦中型及以
下驅動橋按150r/min,重型驅動橋按100r/min,油溫推薦中型及以下驅動橋控制在(100~110)℃范
圍內,重型驅動橋控制在(120~130)℃范圍內,直至驅動橋總成輸出轉數達到規(guī)定次數或至總成任意
部件失效為止。
5.11.4數據處理
齒輪彎曲疲勞:取3件樣品失效時的最低值。
5.12驅動橋總成輪間差速器疲勞試驗
5.12.1試驗樣品
5.12.1.1試驗樣品必須符合設計圖樣要求;試驗樣品不少于3件。
5.12.1.2見5.4.1.2要求。
5.12.2試驗設備及裝置
開式齒輪試驗臺或類似裝置,扭矩、轉速傳感器等。扭矩測量誤差為±1%;轉速測量誤差為2
r/min。
5.12.3試驗方法
5.12.3.1潤滑油:按技術條件加油。
5.12.3.2安裝:使驅動橋其中一個輪端輸出端轉速為0,以保證安裝到驅動橋中的輪間差速器產生
100%的差速。
5.12.3.3試驗輸入轉速:相當于15km/h前進車速。
5.12.3.4磨合:分別按15%Mdiffin,30%和60%的負荷磨合差速器1h,潤滑油溫控制
要求見5.11.3.3。
5.12.3.5正式試驗負荷為100%,由多個溫升循環(huán)組成。溫升循環(huán):控制油溫初溫在(55±1)℃,
開始加載運轉,加載期間關閉潤滑油冷卻系統(tǒng);如果油溫達到85℃,立即卸載至空載運轉,啟動潤滑
油冷卻系統(tǒng)進行冷卻;當油溫下降至55℃時,關閉潤滑油冷卻系統(tǒng),重新加載運轉。
5.12.3.6記錄正式試驗過程每個溫升循環(huán)的油溫、加載運轉時間以及總加載運行時間。如果溫升循環(huán)
的加載時間降到臨界值(即出現損壞時)以下時,應立即停止試驗。推薦的溫升循環(huán)加載運轉時間如下:
a)對于行星齒輪和十字軸直接接觸的差速器:溫升循環(huán)加載時間30min以上時,視為狀態(tài)良好;
溫升循環(huán)加載時間20min時,視為狀態(tài)一般;溫升循環(huán)加載時間15min時,視為出現損壞;
溫升循環(huán)加載時間10min時,視為損壞進一步發(fā)展;
b)對于行星齒輪和十字軸之間有滾針軸承等的差速器:溫升循環(huán)加載時間30min時,視為出現
損壞;溫升循環(huán)加載時間20min時,視為損壞進一步發(fā)展。
5.12.4結果處理
15
XX/TXXXXX—XXXX
試驗停止后,拆撿差速器總成,觀察差速器是否失效,記錄零部件磨損、損壞情況。
16
XX/TXXXXX—XXXX
AA
附錄A
(規(guī)范性附錄)
對試驗負荷的規(guī)定
A.1驅動橋總成錐齒輪支承剛性試驗、錐齒輪嚙合印跡、齒輪疲勞試驗輸入扭矩,以及靜扭強度試驗
計算扭矩:
sin(arctan0.18)Ggr
MkK…………(1)
in0.95ni
0
式中:
Min——試驗扭矩(Nm);
G——汽車最大總重量(kg);
g——重力加速度(kgm/s2);
rk——輪胎滾動半徑(m);
i0——驅動橋減速比
n——車輛所裝驅動橋數量;
K——強化系數;K推薦范圍:對于牽引車,1.0~1.5;載貨汽車,K=1.6~2.2;對于客車,K=1.0~
2.0。
A.2驅動橋輪間差速器總成疲勞試驗輸入扭矩計算:
sin(arctan0.1)Ggr
Mk………(2)
diffin0.95ni
0
式中:
Mdiffin——試驗輸入扭矩(N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ICS43.040.50
T21
QC
中華人民共和國汽車行業(yè)標準
QC/TXXXXX—XXXX
代替QC/T533—1999、QC/T534—1999
汽車驅動橋總成
Automobiledriveaxleassembly
點擊此處添加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的標識
(征求意見稿)
XX/TXXXXX—XXXX
汽車驅動橋總成
1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汽車驅動橋總成的技術條件和臺架試驗方法。
本標準適用于軸荷11.5T及11.5T以下的公路用載貨汽車和客車的驅動橋總成。越野車驅動橋總成、
電驅動橋總成、乘用車驅動橋總成、工程車驅動橋總成可以參照本標準執(zhí)行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QC/T××-×××《汽車驅動橋術語及定義》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靜強度后備系數driveaxlehousingverticalbendingstaticstrengthsafetyfactor
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失效載荷與滿載軸荷的比值。
P
Kn……(1)
nP
式中:
Kn——垂直彎曲靜強度后備系數;
Pn——垂直彎曲失效載荷(N);
P——滿載軸荷(N)。
3.2
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疲勞試驗driveaxlehousingverticalbendingfatiguetest
橋殼在垂直載荷反復作用下的彎曲疲勞壽命試驗。
3.3
驅動橋橋殼制動疲勞試驗driveaxlehousingbrakefatiguetest
橋殼軸管、制動法蘭等在制動載荷反復作用下的疲勞壽命試驗。
1
XX/TXXXXX—XXXX
3.4
驅動橋橋殼橫向彎曲疲勞試驗driveaxlehousinglateralbendingfatiguetest
橋殼因轉彎等引起橫向力反復作用下的疲勞壽命試驗。
3.5
驅動橋總成齒輪支承剛性試驗driveaxlegearsupportingrigiditytest
考察驅動橋總成中殼體、主從動錐齒輪、圓柱齒輪等抵抗變形能力的試驗。
3.6
驅動橋總成溫升試驗driveaxleassemblytemperaturerisingtest
測量驅動橋總成在給定工況下,潤滑油溫度變化的試驗。
3.7
飽和溫度saturatedtemperature
在進行驅動橋總成溫升試驗中,60min內潤滑油溫度變化幅度小于0.5℃時,測得的最后時刻的潤
滑油溫度。
3.8
飽和溫差saturatedtemperaturedifference
飽和溫度與其對應時刻測得的環(huán)境溫度的差值。
TcTbTh……(2)
式中:
Tc——飽和溫差(℃);
Tb——飽和溫度(℃);
Th——測量飽和溫度時刻的環(huán)境溫度(℃)。
3.9
驅動橋總成潤滑試驗driveaxleassemblylubricationtest
用以考察驅動橋總成內軸承和齒輪等部件潤滑情況的試驗。
3.10
驅動橋總成噪聲試驗driveaxleassemblynoisetest
測試驅動橋總成運轉噪聲的試驗。
3.11
驅動橋總成靜扭強度后備系數driveaxleassemblystatictorsionalstrengthsafetyfactor
驅動橋總成靜扭強度失效扭矩和靜扭強度試驗計算扭矩的比值。
2
XX/TXXXXX—XXXX
Mk
Kk………(3)
Min
式中:
Kk——驅動橋總成靜扭強度后備系數;
Mk——驅動橋總成靜扭強度失效扭矩(Nm);
Min——驅動橋總成靜扭強度試驗計算扭矩(Nm),見附錄A.1。
3.12
驅動橋總成錐齒輪嚙合印跡試驗driveaxleassemblygearmeshingprinttest
考察驅動橋總成主、從動錐齒輪嚙合面接觸情況的試驗。
3.13
驅動橋總成齒輪彎曲疲勞試驗driveaxleassemblygearsbendingfatiguetest
按汽車前進行駛狀態(tài),進行的驅動橋總成齒輪疲勞試驗。主要考核齒輪彎曲疲勞強度。
3.14
驅動橋總成反拖齒輪疲勞試驗driveaxleassemblygearscoastsidefatiguetest
按汽車前進方向,在驅動橋總成兩個輸出端驅動,在輸入端施加載荷的齒輪疲勞試驗。試驗中,主
從動齒輪工作面為反齒面。
3.15
驅動橋總成齒輪接觸疲勞試驗driveaxleassemblygearscontactfatiguetest
按汽車前進行駛狀態(tài),進行的驅動橋總成齒輪疲勞試驗。主要考核齒輪接觸疲勞強度。
4技術條件
4.1產品應符合本標準要求,并按經規(guī)定程序批準的圖樣及技術文件制造。
4.2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剛度
滿載軸荷時,每米輪距最大變形不超過1.4mm。
4.3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靜強度
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靜強度失效后備系數Kn:牽引車大于5,載貨汽車、客車大于6。
4.4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疲勞
垂直彎曲疲勞最低壽命:牽引車不得低于80×l04,載貨汽車、客車不得低于60×l04。
4.5驅動橋橋殼制動疲勞
3
XX/TXXXXX—XXXX
制動疲勞最低壽命不得低于8.8×l04個循環(huán)。
4.6驅動橋橋殼橫向彎曲疲勞
橫向疲勞最低壽命不得低于20×l04次。
4.7驅動橋總成溫升
貫通橋、后驅動橋和輪邊減速器溫升試驗飽和溫差上限值見表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巧克力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化妝品香精行業(yè)發(fā)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多級離心鼓風機行業(yè)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高端物業(yè)行業(yè)兼并重組機會研究及決策咨詢報告
- 2025-2030面食產業(yè)市場深度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系列產品行業(yè)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環(huán)境污染處理產業(yè)市場深度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熱軋鋼產業(yè)規(guī)劃及發(fā)展研究報告
- 2025-2030海洋類制品行業(yè)市場深度調研及發(fā)展前景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汽車兒童座椅產業(yè)市場發(fā)展分析及發(fā)展趨勢與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IC反應器的設計11
- IEEE-30節(jié)點全套數據2
- 數學-山東省名校考試聯盟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5月期中檢測試題和答案
- 敦煌的藝術-知到答案、智慧樹答案
- 2024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診斷和治療課件
- 妊娠期糖尿病產后護理
- 老撾萬象鉀礦百萬噸級規(guī)模氯化鉀開發(fā)項目可行性分析研究的開題報告
- 編輯打印新課標高考英語詞匯表3500詞
- 2023年湖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真題
- 22G101基礎平法識圖與鋼筋計算
- 2024年專升本考試-專升本考試(機械設計基礎)筆試歷年真題薈萃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