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_第1頁
論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_第2頁
論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_第3頁
論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_第4頁
論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討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問題。人格權,作為個體享有的基本權利,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是維護個體尊嚴和自由的基石。而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則是在人格權受到侵害時,受害者依法享有的要求侵權者進行經(jīng)濟賠償?shù)臋嗬?。盡管這兩種請求權在性質上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但在法律實踐中,它們的分離卻是必要的。本文首先將對人格權請求權和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定義和性質進行闡述,明確兩者的差異和聯(lián)系。接著,通過分析國內(nèi)外相關立法和司法實踐,探討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分離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分離后的人格權請求權和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行使方式、限制條件和法律效力等問題。本文還將對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分離可能帶來的挑戰(zhàn)和問題進行討論,如如何平衡人格權保護與侵權者責任之間的關系、如何確保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障等。本文將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以期為我國未來的人格權保護和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完善提供參考和借鑒。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期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問題,為完善我國的人格權保護和侵權損害賠償制度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二、人格權請求權的理論基礎人格權請求權,作為民事權利保護的一種重要方式,其理論基礎深深植根于民法的基本原則和人格權制度的本質之中。在探討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問題時,我們首先需要明確人格權請求權的理論基礎。人格權作為民事主體固有的、與生俱來的權利,具有絕對性。這意味著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人格權。當人格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有權請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這種請求權的行使,不依賴于侵權行為的成立或損害的發(fā)生,而是基于人格權的絕對性。與財產(chǎn)權不同,人格權具有不可轉讓性。人格權與民事主體的人身緊密相連,不能脫離民事主體而單獨存在,也不能轉讓或放棄。因此,當人格權受到侵害時,只有民事主體本人有權請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等,這種請求權具有專屬性。人格權主要體現(xiàn)的是民事主體的精神利益,如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譽等。當這些精神利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所遭受的往往是精神上的痛苦和創(chuàng)傷。因此,人格權請求權的目的不僅僅是填補損害,更重要的是維護民事主體的精神利益,使其恢復到未受侵害前的狀態(tài)。人格權請求權不僅具有救濟功能,還具有預防功能。在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初期,受害人可以通過行使人格權請求權,要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等,從而預防損害的發(fā)生或擴大。在損害發(fā)生后,受害人還可以通過行使人格權請求權,要求加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從而填補損害、恢復名譽。人格權請求權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人格權的絕對性、不可轉讓性、精神利益屬性以及預防和救濟的雙重功能。這些理論基礎為人格權請求權的獨立存在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也為我們在實踐中正確處理人格權糾紛提供了理論指導。三、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理論基礎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作為民法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其理論基礎主要源自民事權益保護原則和損害填補原則。這一請求權的設立旨在救濟因侵權行為遭受損害的民事主體,使其能夠恢復到損害發(fā)生前的狀態(tài)。民事權益保護原則要求法律對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給予全面保護。當民事主體的權益受到侵害時,法律應提供相應的救濟途徑。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便是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它允許受害人在其權益受到侵害時,向侵權人主張損害賠償,以彌補其因侵權行為所遭受的損失。損害填補原則強調(diào)對受害人所受損害進行充分的賠償。這一原則要求侵權人不僅要對直接損失進行賠償,還要對間接損失進行合理的填補。通過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行使,受害人可以要求侵權人承擔因其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全部損失,包括財產(chǎn)損失、精神損害賠償?shù)龋瑥亩鴮崿F(xiàn)損害的全面填補。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還體現(xiàn)了民事責任的補償性和懲罰性。一方面,通過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可以彌補其因侵權行為所遭受的損害,恢復其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對侵權人進行賠償也可以起到懲罰作用,促使其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違法性,從而預防類似行為的再次發(fā)生。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理論基礎包括民事權益保護原則和損害填補原則。這一請求權的設立旨在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實現(xiàn)損害的全面填補,并體現(xiàn)民事責任的補償性和懲罰性。在實踐中,應充分理解和運用這一請求權,確保受害人能夠及時獲得救濟和賠償。四、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在深入研究人格權請求權和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關系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在性質、功能以及行使方式上均存在顯著的差異,這決定了它們在法律體系中應當被看作是相互獨立的請求權。人格權請求權源于人格權的絕對性,當人格權受到侵害時,權利人可以直接依據(jù)其人格權請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這種請求權的行使,主要目的是維護人格權的圓滿狀態(tài),恢復人格尊嚴。而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則源于侵權行為的違法性,其目的在于填補受害人因侵權行為所遭受的財產(chǎn)損失和精神損害。這種請求權的行使,需要滿足一定的構成要件,如加害行為的違法性、損害事實的存在、因果關系以及加害人的過錯等。人格權請求權和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行使方式也有所不同。人格權請求權的行使,往往不需要證明加害人的過錯,也無需證明損害的實際發(fā)生,只要人格權受到侵害,權利人即可行使請求權。而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行使,則需要權利人證明加害人具有過錯,并且其損害與加害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從功能上看,人格權請求權主要側重于預防損害的發(fā)生和擴大,通過及時制止加害行為,保護人格權的圓滿狀態(tài)。而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則主要側重于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損害進行填補,通過對受害人進行經(jīng)濟補償,恢復其受損的權益。因此,基于以上理由,我們認為人格權請求權和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應當被視為相互獨立的請求權。這種分離不僅符合二者在性質、功能以及行使方式上的差異,也有助于更好地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人格權的尊嚴和價值。五、域外經(jīng)驗與借鑒在探討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問題時,我們有必要借鑒域外的經(jīng)驗與做法。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在處理這一問題上有著不同的立法模式和司法實踐,這些經(jīng)驗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參考。我們來看看歐洲的做法。在歐洲,許多國家通過民法典或專門的人格權法對人格權進行了全面保護。例如,《德國民法典》第823條規(guī)定了對人格權的保護,同時第826條還規(guī)定了基于違反善良風俗的損害賠償請求權。這種立法模式將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相分離,為人格權的保護提供了更為周延的救濟途徑。美國作為普通法系的代表,其對人格權的保護主要體現(xiàn)在侵權行為法上。美國通過判例法逐步確立了人格權保護的原則和規(guī)則,并允許受害人在遭受人格權侵害時提起損害賠償之訴。同時,美國還通過制定法對一些具體的人格權進行了保護,如隱私權、名譽權等。雖然美國沒有像歐洲那樣在民法典中明確規(guī)定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但其司法實踐中的做法仍然值得我們借鑒。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在人格權保護方面也有著獨特的經(jīng)驗。例如,日本在民法典中規(guī)定了人格權請求權,同時還在侵權行為法中規(guī)定了損害賠償請求權。這種立法模式既保護了人格權的絕對性,又允許受害人在遭受侵害時獲得相應的賠償。域外的經(jīng)驗表明,將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相分離是一種有效的保護人格權的做法。這種分離不僅可以強化人格權的絕對性保護,還可以為受害人提供更加周延的救濟途徑。我們在完善我國的人格權保護制度時,應當借鑒這些域外經(jīng)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人格權保護體系。六、完善我國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制度在我國現(xiàn)有的法律體系中,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制度尚存在諸多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格權的有效保護。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的人格權,我們有必要對這一制度進行完善。當前,我國法律對于人格權請求權的規(guī)定較為籠統(tǒng),往往將其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混同。因此,我們需要明確人格權請求權的獨立地位,確立其在民事權利保護體系中的核心作用。這包括但不限于明確人格權請求權的行使條件、范圍以及限制等。為了使人格權請求權能夠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我們需要對其行使規(guī)則進行細化。例如,可以規(guī)定在人格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有權請求侵權人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同時,對于侵權人拒不履行上述請求的,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強制侵權人履行。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的人格權,我們需要建立人格權侵權預防機制。這包括但不限于加強公民的人格權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完善人格權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等。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可以降低人格權被侵害的風險,減少人格權糾紛的發(fā)生。雖然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在性質上有所不同,但二者在保護公民人格權方面是相互補充的。因此,我們需要完善侵權損害賠償制度,使其能夠更好地與人格權請求權相配合,共同保護公民的人格權。這包括但不限于明確侵權損害賠償?shù)挠嬎惴椒?、提高侵權成本、降低維權成本等。我們需要加強司法保護力度,確保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制度得到有效執(zhí)行。這包括但不限于提高法院審理人格權案件的效率和公正性、加強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侵權人的違法成本等。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可以為人格權的保護提供更加堅實的法律保障。七、結論人格權,作為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其保護不僅關乎個體的尊嚴和自由,更是法治社會的基石。在人格權遭受侵害時,受害者應有權選擇何種救濟方式以尋求公正。本文探討了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問題,指出兩者雖在表面上看似相似,但在理論基礎、功能定位及適用條件上存在顯著差異。人格權請求權的設立,旨在預防和恢復人格權的圓滿狀態(tài),其重點在于保護人格權的絕對性和不可侵犯性。而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則更側重于對實際損害的填補,其目的在于通過金錢賠償?shù)姆绞剑故芎φ呋謴偷綋p害發(fā)生前的狀態(tài)。因此,將兩者進行分離,不僅有助于明確各自的適用范圍,更能為受害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救濟手段。在實踐中,我們應根據(jù)具體案件的情況,靈活選擇適用人格權請求權或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對于輕微的侵害行為,可以通過人格權請求權的行使,要求行為人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以恢復人格權的圓滿狀態(tài)。而對于造成實際損害的侵害行為,則應在確認損害事實的基礎上,適用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要求行為人賠償相應的經(jīng)濟損失。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不僅符合法理邏輯,也符合實際需要。我們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明確兩者的適用范圍和行使條件,為受害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法律保障。也應加強對人格權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法治意識和維權意識,共同構建一個尊重人格權、保障人格權的社會環(huán)境。參考資料:請求權,是指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請求另一方主體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權利人不能對權利標的進行直接支配,而只能請求義務人配合。債權是典型的請求權,債權人自己無法實現(xiàn)債權,只能請求債務人履行一定的給付義務才能實現(xiàn)債權。1.“請求權”的第一層含義,是指獲得某種特定的給付的要求。他人可以請求這種給付,至于該他人能否獲得其希冀的給付,則是另一回事。民事訴訟上的請求權,多為這種理解。2.請求權定義為“要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該種請求權以存在一項有實體法依據(jù)的請求權為前提。在另一方面,該請求權不一定非得(通過訴訟或其他方式)提出不可。該項請求權的存在,不受是否有人提出主張的影響,也不受債權人是否知悉其請求權的影響。這一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概念,是由Windscheid從羅馬法和普通法中的“訴”(actio)的概念中發(fā)展出來的。“訴”的概念乃著眼于程序法而非實體法。債權上的請求權:賠償損失請求權,基于合同、不當?shù)美?、無因管理的請求權;物權上的請求權:確認所有權、排除妨礙請求權、返還原物請求權、恢復原狀請求權,其特點是:(3)大多表現(xiàn)為實體權利。請求權作為獨立的實體權利,連接了實體法與程序法的權利,因為民事訴訟可以分為三種,即確認、給付、變更之訴。這三種訴訟中給付之訴是民事訴訟的核心,而給付之訴的基礎就是請求權。請求權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只是某權利的內(nèi)容(權能)。請求權與債權的關系是:請求權是債權的主要內(nèi)容,但債權又不限于請求權,債權的權能除了請求權之外,還包括“選擇、解除、終止等權能”。而且,債權請求權因時效而消滅時,債權雖然減損了其強制力量,但仍然存在。債務人仍為履行之給付者,不得以不知時效為理由,而主張返還(《民法通則》第138條、《民通意見》第171條)請求權既然可以是某權利的內(nèi)容,說明它是基于基礎權利而發(fā)生的,有基礎權利,才能有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知識產(chǎn)權上的請求權,人格權上的請求權,身份權上的請求權(撫養(yǎng)費、贍養(yǎng)費),占有保護請求權。從歷史上來說,請求權概念產(chǎn)生于德國。在羅馬法時代,事實與規(guī)范尚未分開,是訴訟創(chuàng)造權利,而不是先有權利,再依據(jù)權利起訴。這種通過訴權形成法的事實,使得訴權本身就是實體權利的表現(xiàn),而訴權又是通過訴訟來表現(xiàn)的。所以,在羅馬法中,actio既表示訴權,也表示訴或訴訟,還意味著實體權利。在十五世紀,羅馬法逐漸為德國繼受,訴權(actio)制度也傳入德國。在羅馬法訴權制度傳入德國的過程中,德國社會生活日趨復雜,事實與規(guī)范不分的羅馬法已不能適應訴權大量增加的社會現(xiàn)狀,于是,訴權日益實體法化,訴訟法逐漸脫離實體法而獨立存在。1856年,德國學者溫德沙伊德(Windscheid)在《從現(xiàn)代觀點看羅馬法的訴權》一書中提出了請求權的概念,他認為羅馬法是審判保護產(chǎn)生權利,而在現(xiàn)代法意識中,權利是本原,對權利的審判保護則是結果,于是將羅馬法中的actio分解為請求權與訴權。利用請求權的概念,他將實體法上的內(nèi)容自actio中分離出來,并把剩下的部分劃歸訴訟法。實體法與訴訟法、請求權與訴權實現(xiàn)了分離。此后,德國學者赫爾維格將訴權、訴訟上的請求權和實體上的請求權三個概念區(qū)別開來。認為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是既存的實體權利,而訴訟法上的請求權,則是原告在訴訟程序中所提出的權利主張。原告須將實體法上的權利或法律關系具體和特定,方能成為法院的審理對象。至此,請求權概念進入民法理論。1900年《德國民法典》第194條第1款規(guī)定:要求他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請求權)的,因時效而消滅。請求權概念得到了法律的確認。從歷史上看,《德國民法典》的規(guī)定正是接受了溫德沙伊德的思想。溫德沙伊德創(chuàng)建這一概念的目的是借助于請求權的概念以便將羅馬法和舊的普通法中屬于程序法概念的訴權移植到實體私法中,使之成為私法的實體法的一部分,以便為程序上的保護提供基礎,使其在程序上成為可能。因為根據(jù)溫德沙伊德的觀點,私法上的權利是基礎性的權利,是第一位的,而通過訴訟程序予以實現(xiàn)的可能性則是第二位的。訴訟程序的任務在于,當實體法權利受到侵害或引起爭議時,通過訴訟確認這個權利,使它得以實現(xiàn)。但是,為了借助于給付之訴貫徹其請求權,原告必須有一個實體法上的請求權,以證明其訴訟上的請求是有根據(jù)的。所以,民法典必須從實體法的角度規(guī)定請求權的概念,以便使當事人為自己的訴訟找到一個實體法上的基礎。德國法學家拉倫茨認為,“如果《德國民法典》的起草者們所意味的請求權包括了一個通過要求連續(xù)性的訴訟來實現(xiàn)這個權利的可能性的話,那么,這個由實體權利產(chǎn)生的可能性就不能和公法上針對國家而要求法律保護的權利,以及基于與請求權相應的法院的判決之上的權利即要求司法保護的請求權相混淆?!薄皽氐律骋恋碌挠^點是,請求權表示的是實體法的權利,這個權利可以在司法程序以外得到實行(比如,通過抵銷),可以通過當事人自愿履行,在許多情況下還可以被轉讓和免除?!庇纱丝梢姡埱髾啾驹囊饬x在于為民事主體行使訴權提供實體法上的基礎,是民事主體尋求司法保護的手段,是連接實體法和程序法的橋梁。正是由于請求權概念在產(chǎn)生之初便具有了實體法和程序法上的意義,為后世使用上的混亂埋下了伏筆。請求權是民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有學者考察,請求權概念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一是在民法基礎理論領域,請求權作為權利分類的一種類型出現(xiàn);二是在債權的效力領域,關于請求權與債權的請求力的關系;三是在物權法的領域,對物上請求權的認識問題;四是在責任競合的研究領域,對請求權競合理論的爭論。因此,請求權概念是一個貫穿于民法總論(關于權利的分類)、分論(涉及債權、物權等),并與民事訴訟法(如責任競合問題)發(fā)生聯(lián)系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容易引起諸多歧義的一個概念,因為在這四個領域中,對請求權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爭論。比如,債權是否等于請求權?物上請求權是屬于物權的范疇,還是屬于侵權法的范疇?請求權作為訴訟標的與請求權競合論的矛盾如何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僅學術界爭論不休,審判實務中也存在諸多爭議。在審判實務中,以請求權為基礎之分析方法是法官審理案件的基本思維方式,學術上對請求權使用的混亂也影響了法官的思維,表現(xiàn)在對物權請求權的理解、請求權競合等問題的處理上。因此,對請求權概念進行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段餀喾ā泛汀肚謾嘭熑畏ā范际褂昧恕罢埱蟆币辉~,這個詞早已成為民法上的術語,其含義是指當事人一方請求他方做某事。這種請求是“有權請求”,是一種權利,即“請求權”。民法上的“請求”一詞含有客氣的意思,是民事主體地位平等的表現(xiàn)?!段餀喾ā泛汀肚謾嘭熑畏ā逢P于請求權的規(guī)定,是對德國民法請求權體系的借鑒與變革,這意味著也是對德國請求權理論的借鑒與變革?!兜聡穹ǖ洹返恼埱髾囿w系是根據(jù)德國學者溫德沙伊德的請求權理論建立的?!兜聡穹ǖ洹房傌熅幍?94條第1款規(guī)定,向他人請求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權利(請求權),受消滅時效的限制。請求權成為貫穿民法典各部分的內(nèi)容,從而建立了請求權體系。溫德沙伊德認為對物權是無限多的請求權構成的,對物權人有針對一切人的請求權,物權請求權針對的是某種消極的東西,是一項不作為。溫德沙伊德還認為,物權請求權也可以要求他人進行作為,這主要是對物權受到侵害的情形;由于這種侵害,其就轉換成了要求消除侵害的請求權?!兜聡穹ǖ洹返牧⒎ㄕ呓邮芰藴氐律骋恋绿岢龅奈餀嗾埱髾噙@一術語及其含義?!兜聡穹ǖ洹奉C布多年之后,“支配權”這一術語才被提出,再往后,支配權作為一種獨立的權利類型被學者普遍接受。在通常情況下,物權表現(xiàn)為支配權,當物權收到侵害時才產(chǎn)生請求權。隨著民法理論的發(fā)展特別是支配權概念的確立,溫德沙伊德的物權請求權的第一種含義已被否定,剩下的僅是第二種含義,即物權受到侵害時發(fā)生請求權,從區(qū)分債務與責任的觀點來說,這種物權請求權的性質是物權人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在法律規(guī)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nèi),權利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就強制義務人履行所承擔的義務。而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后,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護。值得注意的是,訴訟時效屆滿后,義務人雖可拒絕履行其義務,權利人請求權的行使僅發(fā)生障礙,權利本身及請求權并不消滅。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后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理后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訴訟時效依據(jù)時間的長短和適用范圍分為一般訴訟時效和特殊訴訟時效。指在一般情況下普遍適用的時效,這類時效不是針對某一特殊情況規(guī)定的,而是普遍適用的,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guī)定的:“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這表明,我國一般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為二年。指針對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關而制定的訴訟時效。特殊時效優(yōu)于普通時效,也就是說,凡有特殊時效規(guī)定的,適用特殊時效,我國《民法通則》141條規(guī)定:“法律對時效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法律規(guī)定。”短期時效指訴訟時效不滿兩年的時效。我國《民法通則》第136條規(guī)定:“下列時效為一年:但是第2項因特殊法《產(chǎn)品質量法》已經(jīng)變更?!懂a(chǎn)品質量法》第45條:“因產(chǎn)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shù)脑V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因產(chǎn)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shù)恼埱髾?,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chǎn)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長期訴訟時效是指訴訟時效在兩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訴訟時效?!董h(huán)境保護法》第42條:“因環(huán)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3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起時計算?!奔啊逗I谭ā返?65條:“有關船舶發(fā)生油污損害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三年,自損害發(fā)生之日起計算;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時效期間不得超過從造成損害的事故發(fā)生之日起六年?!币?guī)定訴訟時效為3年?!逗贤ā返?29條:“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因其他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依照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痹V訟時效為4年。我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guī)定:“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备鶕?jù)這一規(guī)定,最長的訴訟時效的期間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權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時效最長也是二十年,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時效具有強制性,任何時效都由法律、法規(guī)強制規(guī)定,任何單位或個人對時效的延長、縮短、放棄等約定都是無效的??v觀中國親屬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身份權請求權的排除妨害和停止妨害兩種救濟途徑完全沒有提及。對于基于違反身份權相對效力而產(chǎn)生的身份權請求權也只有一類:即違反扶養(yǎng)、撫養(yǎng)和贍養(yǎng)義務而產(chǎn)生的身份權請求權。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中國對身份權理論研究的落后以及輕視或者忽視身份權所致。同時,中國對絕對權請求權研究尚未形成深刻而系統(tǒng)的理論,雖有一定的成果問世,但關于身份權請求權的研究仍然基本上無人問津,甚至專門研究絕對權請求權的文章也忽略了身份權請求權。盡管修改婚姻家庭法的討論如火如荼,但是除了巫昌禎、李忠芳兩位教授關于家庭暴力適用停止侵害民事禁止令和楊大文教授關于“父母有權依法排除他人對其未成年子女的侵害,保護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和財產(chǎn)權益”的建議之外(而這其實為人格權請求權的內(nèi)容),民法學界對此罕有論述。不久前,我們初步提出了以身份權請求權和侵權請求權共同作為身份權保護方法的理論框架。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本文也是對該理論框架的進一步闡述?!矸輽嗟默F(xiàn)代特質在古代的親屬法中,人的身份體現(xiàn)為家族和社會的雙重性,身份的法律含義體現(xiàn)的是國家和家族中的權力和等級特權,高等級身份的人對低等級身份的人享有在人身和財產(chǎn)上的絕對支配,這也就決定了身份權在產(chǎn)生之初就表現(xiàn)為一種不平等的專制支配性質。英國學者梅因指出,在“人法”中所提到的一切形式的“身份”都起源于古代屬于“家族”所有的權力和特權,在某種程度上,至今仍舊帶有這種色彩。在一定意義上,到此處為止,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身份的含義逐漸變化,即排斥其原本所包涵的權力因素,注入義務中心的觀念,變狹隘的特權為普遍的權利,變目的的社會結合的財產(chǎn)法上的支配為本質的社會結合之身份法上的支配,變單方的支配為相互的支配。上述變化是身份權現(xiàn)代化的基本標志。在這一過程中,身份權的客體不再是活生生的自然人,而是演變成了身份利益。這樣,身份權的主體開始具有對偶性,身份權在權利主體與相對人之間的天平開始從絕對的支配性向相對的請求性轉變,身份權的性質變得復雜化,即身份權不再像物權一樣是一種純粹的絕對權。身份權已經(jīng)演變成為具有相對性的絕對權。身份權的對世性和對人性,構成了這樣一種特殊的具有相對性的絕對權。例如,配偶權首先是一個絕對權,是對世性的權利,對世宣告只有該夫妻之間才是配偶,確定只有他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具有這樣的身份地位,其他任何人都必須尊重這樣的配偶關系?!陨矸輽嗟默F(xiàn)代特質為中心身份權請求權的基本內(nèi)容大多與其他絕對權請求權一致,但是身份權畢竟不同于其他絕對權,下面,本文將以此為主線逐步探索身份權請求權的主要問題。身份權請求權是指民事主體在其身份權的圓滿狀態(tài)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之虞時,得向加害人或者人民法院請求加害人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回復身份權的圓滿狀態(tài)或者防止妨害的權利。界定身份權請求權概念,最重要的是要區(qū)分身份權請求權與確認身份權的請求權的界限。在中國,對于確認物權是否構成物權請求權的內(nèi)容,學者曾有爭論。在身份權問題上,同樣存在確定身份權的請求權是否屬于身份權請求權的問題。確定身份權的請求權不屬于身份權請求權。與其他絕對權請求權類似,身份權請求權是基于身份權而產(chǎn)生的權利,但是它不是身份權的本身,而是一種手段性權利,系屬絕對權請求權中的一種。它的功能是預防、保全母體權利即身份權不受非法妨害,回復身份權的圓滿狀態(tài)。德國學者拉倫茨認為,人身親屬權(德語Familienrecht,即身份權)請求權實際上具有服務的功能。當遭遇妨害或者有妨害行為之虞時,絕對性轉化為相對性,身份權法律關系中對于任意第三人的絕對義務就轉變?yōu)橹苯俞槍雍θ说南鄬αx務。權利人可以向加害人直接行使,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但是,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身份權請求權具有以下獨特的表現(xiàn):第一,行使身份權請求權的前提是民事主體的身份權受到妨害。從身份權請求權的角度出發(fā),妨害是沒有構成損害的侵害,妨害是對權利人之于其客體意思支配力的侵害;而損害則是造成權利之于其主體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有用性減損的侵害。第二,身份權請求權通常涉及三方主體,而其他絕對權請求權的主體一般只涉及兩方當事人。這是因為作為身份權請求權基礎的身份權的權利主體具有共生性,此類主體的權利能力可以稱之為身份性人格。這種共生性的身份權類似于團體,但又不同于合伙等團體。第三,在民事責任體系中,身份權請求權單獨對應的責任形式,可以稱之為狀態(tài)責任,或者存續(xù)保障責任,與一般的民事責任行使不同。第四,近親屬(甚至包括其他親屬)侵害身份權的時候,受害人原諒發(fā)生的頻率往往很大,身份權請求權的適用通常是當事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例如,美國學者認為,配偶之間長期存在的各種沖突不同程度的產(chǎn)生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惟有婚內(nèi)自我解決這些問題才是合乎邏輯的選擇。而更為重要的是,夫妻間的這些沖突在絕大多數(shù)家庭中已構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自我解決這些日常矛盾不僅與婚姻的性質更為適應,而且一般說來,也是對家庭生活進行社會控制的最有效途徑。身份權請求權的類型具有特殊性,即除了包含妨害預防請求權和妨害排除請求權之外,還包括基于身份權的相對人違反身份權本身的請求權(即本權利請求權)而產(chǎn)生的作為請求權。妨害預防請求權是指是指民事主體的身份權有受到不法妨害之虞時,得向加害人或者人民法院請求加害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防止妨害的權利。妨害排除請求權是指民事主體的身份權受到不法妨害時,得向加害人或者人民法院請求加害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回復身份權的圓滿狀態(tài)的權利。如前所述,身份權本身已經(jīng)包含請求權。例如撫養(yǎng)請求權、贍養(yǎng)請求權、救助請求權等。但是,這些請求權不是身份權的保護請求權,而是身份權自身的請求權,即本權請求權。如果身份權權利人的相對人不履行撫養(yǎng)義務或者贍養(yǎng)義務等身份權的本權請求權,則權利人依據(jù)據(jù)此而產(chǎn)生的身份權請求權獲得救濟,這類請求權就是身份權請求權的第三種類型。此類身份權請求權的具體構成要件,是和前兩種類型相似的,在此不做贅述。與其他絕對權請求權的構成要件一樣,身份權請求權的行使要件包括了妨害、違法性和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關于妨害,在《論人格權請求權》和上文中已有論述,可以參照;同時,關于因果關系的要件,也沒有特別之處,因此從略。下面著重論述身份權請求權行使要件中的違法性問題。身份權請求權的違法性判斷標準包括違反法律規(guī)定和違背善良風俗兩種情形。需要注意的有兩點:第一,違反法律規(guī)定不僅包括違反民法上的規(guī)定,違反其他以保護他人為目的的法律規(guī)范也可以被認定具有違法性。第二,違反違背公序良俗為判斷身份權請求權構成要件違法性的重要標準。在身份法中,最重要的是講究倫理秩序?!按蚴怯H,罵是愛”、“清官難斷家務事”等俗語都說明了確定身份權請求權違法性判斷標準的難度。身份權的相對人對內(nèi)侵犯身份權和第三人侵犯身份權的違法性判斷標準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對近親屬的妨害行為適用較高的判斷標準;對其他人的妨害行為適用較低的判斷標準。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在傳統(tǒng)上,直系尊親屬對子孫有教養(yǎng)撲責的權利,原不成立傷害罪,因子孫不孝或違犯教令,而將子孫殺死,法律上的處分也極輕,甚至無罪,過失殺死且不得論。另一方面,親屬關系的親疏程度也決定了不同的身份權中所包涵的此類阻卻違法性的程度的大小。1.身份權的相對人作為妨害人——身份關系對其他絕對權請求權的限制身份權意味著在親子之間、夫妻之間和親屬之間存在著特定的身份地位,以及人格與財產(chǎn)兩方面的權利義務關系。由于身份權會使相對人的人格權和財產(chǎn)權受到一定的限制,身份權當然也會對產(chǎn)生于人格權和財產(chǎn)權的人格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和知識產(chǎn)權請求權產(chǎn)生一定的限制。在第三人妨害身份權權利人人格權的情況下,身份權的權利人可以依據(jù)其人格權受到妨害而主張人格權請求權的適用,而身份權的相對人可以依據(jù)身份權受到妨害而主張身份權請求權的適用。例如,甲的領導乙利用職務之便不斷對其進行性騷擾,并屢次對甲提出非分要求,據(jù)此,甲的丈夫可以依據(jù)身份權而主張身份權請求權的適用,而甲則可以依據(jù)性自主權主張人格權請求權的適用,從而排除乙的妨害。當然,這兩類請求權是競合關系,因為每一種請求權的適用都會達到排除妨害的效果。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身份權的相對人和第三人串通妨害身份權權利人的利益。最為典型的就是通奸。此時,身份權的權利人如果能夠原諒配偶,則可以依據(jù)身份權請求權請求相對人履行同居義務。身份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guī)則。這主要是考慮到:第一,訴訟時效制度違背絕對權的本質。對此,中國學者已經(jīng)作了精當?shù)母爬ǎ夯诮^對權受侵害所發(fā)生的存續(xù)保障責任,旨在回復權利人對其客體的意思支配力,是由絕對權的支配性所決定的絕對權自身之效力內(nèi)容的表現(xiàn),若使之罹于時效,則必造成由支配權之外形卻無支配之力量的權利變態(tài)現(xiàn)象。1.在體系上,在民法典總則和分則相應部分,建立健全的身份權制度,確認身份權是一種具有相對性的絕對權。在民法典總則部分,建立統(tǒng)一的絕對權請求權條款,允許物權請求權、知識產(chǎn)權請求權、人格權請求權和身份權請求權基于自身的權利特點創(chuàng)設新的請求權類型。在婚姻家庭法編的總則中確立身份權請求權的一般規(guī)定,在其他部分直接規(guī)定具體的身份權請求權。2.明確身份權請求權是基于身份權的絕對性和對身份利益的支配力而產(chǎn)生的保護性請求權。確立身份權請求權包括停止妨害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權和違反身份權相對效力而產(chǎn)生的身份權請求權,以上三類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同時,單獨規(guī)定確定身份權的請求權,不將其作為屬于身份權請求權的類型。3.身份權請求權的行使要件包括妨害、違法性和因果關系。其中,違法性包括違反法律規(guī)定和違反公序良俗。在訴訟上,身份權請求權表現(xiàn)為給付之訴。請求權,是指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請求另一方主體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權利人不能對權利標的進行直接支配,而只能請求義務人配合。債權是典型的請求權,債權人自己無法實現(xiàn)債權,只能請求債務人履行一定的給付義務才能實現(xiàn)債權。1.“請求權”的第一層含義,是指獲得某種特定的給付的要求。他人可以請求這種給付,至于該他人能否獲得其希冀的給付,則是另一回事。民事訴訟上的請求權,多為這種理解。2.請求權定義為“要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該種請求權以存在一項有實體法依據(jù)的請求權為前提。在另一方面,該請求權不一定非得(通過訴訟或其他方式)提出不可。該項請求權的存在,不受是否有人提出主張的影響,也不受債權人是否知悉其請求權的影響。這一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概念,是由Windscheid從羅馬法和普通法中的“訴”(actio)的概念中發(fā)展出來的?!霸V”的概念乃著眼于程序法而非實體法。債權上的請求權:賠償損失請求權,基于合同、不當?shù)美?、無因管理的請求權;物權上的請求權:確認所有權、排除妨礙請求權、返還原物請求權、恢復原狀請求權,其特點是:(3)大多表現(xiàn)為實體權利。請求權作為獨立的實體權利,連接了實體法與程序法的權利,因為民事訴訟可以分為三種,即確認、給付、變更之訴。這三種訴訟中給付之訴是民事訴訟的核心,而給付之訴的基礎就是請求權。請求權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只是某權利的內(nèi)容(權能)。請求權與債權的關系是:請求權是債權的主要內(nèi)容,但債權又不限于請求權,債權的權能除了請求權之外,還包括“選擇、解除、終止等權能”。而且,債權請求權因時效而消滅時,債權雖然減損了其強制力量,但仍然存在。債務人仍為履行之給付者,不得以不知時效為理由,而主張返還(《民法通則》第138條、《民通意見》第171條)請求權既然可以是某權利的內(nèi)容,說明它是基于基礎權利而發(fā)生的,有基礎權利,才能有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知識產(chǎn)權上的請求權,人格權上的請求權,身份權上的請求權(撫養(yǎng)費、贍養(yǎng)費),占有保護請求權。從歷史上來說,請求權概念產(chǎn)生于德國。在羅馬法時代,事實與規(guī)范尚未分開,是訴訟創(chuàng)造權利,而不是先有權利,再依據(jù)權利起訴。這種通過訴權形成法的事實,使得訴權本身就是實體權利的表現(xiàn),而訴權又是通過訴訟來表現(xiàn)的。所以,在羅馬法中,actio既表示訴權,也表示訴或訴訟,還意味著實體權利。在十五世紀,羅馬法逐漸為德國繼受,訴權(actio)制度也傳入德國。在羅馬法訴權制度傳入德國的過程中,德國社會生活日趨復雜,事實與規(guī)范不分的羅馬法已不能適應訴權大量增加的社會現(xiàn)狀,于是,訴權日益實體法化,訴訟法逐漸脫離實體法而獨立存在。1856年,德國學者溫德沙伊德(Windscheid)在《從現(xiàn)代觀點看羅馬法的訴權》一書中提出了請求權的概念,他認為羅馬法是審判保護產(chǎn)生權利,而在現(xiàn)代法意識中,權利是本原,對權利的審判保護則是結果,于是將羅馬法中的actio分解為請求權與訴權。利用請求權的概念,他將實體法上的內(nèi)容自actio中分離出來,并把剩下的部分劃歸訴訟法。實體法與訴訟法、請求權與訴權實現(xiàn)了分離。此后,德國學者赫爾維格將訴權、訴訟上的請求權和實體上的請求權三個概念區(qū)別開來。認為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是既存的實體權利,而訴訟法上的請求權,則是原告在訴訟程序中所提出的權利主張。原告須將實體法上的權利或法律關系具體和特定,方能成為法院的審理對象。至此,請求權概念進入民法理論。1900年《德國民法典》第194條第1款規(guī)定:要求他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請求權)的,因時效而消滅。請求權概念得到了法律的確認。從歷史上看,《德國民法典》的規(guī)定正是接受了溫德沙伊德的思想。溫德沙伊德創(chuàng)建這一概念的目的是借助于請求權的概念以便將羅馬法和舊的普通法中屬于程序法概念的訴權移植到實體私法中,使之成為私法的實體法的一部分,以便為程序上的保護提供基礎,使其在程序上成為可能。因為根據(jù)溫德沙伊德的觀點,私法上的權利是基礎性的權利,是第一位的,而通過訴訟程序予以實現(xiàn)的可能性則是第二位的。訴訟程序的任務在于,當實體法權利受到侵害或引起爭議時,通過訴訟確認這個權利,使它得以實現(xiàn)。但是,為了借助于給付之訴貫徹其請求權,原告必須有一個實體法上的請求權,以證明其訴訟上的請求是有根據(jù)的。所以,民法典必須從實體法的角度規(guī)定請求權的概念,以便使當事人為自己的訴訟找到一個實體法上的基礎。德國法學家拉倫茨認為,“如果《德國民法典》的起草者們所意味的請求權包括了一個通過要求連續(xù)性的訴訟來實現(xiàn)這個權利的可能性的話,那么,這個由實體權利產(chǎn)生的可能性就不能和公法上針對國家而要求法律保護的權利,以及基于與請求權相應的法院的判決之上的權利即要求司法保護的請求權相混淆?!薄皽氐律骋恋碌挠^點是,請求權表示的是實體法的權利,這個權利可以在司法程序以外得到實行(比如,通過抵銷),可以通過當事人自愿履行,在許多情況下還可以被轉讓和免除?!庇纱丝梢姡埱髾啾驹囊饬x在于為民事主體行使訴權提供實體法上的基礎,是民事主體尋求司法保護的手段,是連接實體法和程序法的橋梁。正是由于請求權概念在產(chǎn)生之初便具有了實體法和程序法上的意義,為后世使用上的混亂埋下了伏筆。請求權是民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有學者考察,請求權概念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一是在民法基礎理論領域,請求權作為權利分類的一種類型出現(xiàn);二是在債權的效力領域,關于請求權與債權的請求力的關系;三是在物權法的領域,對物上請求權的認識問題;四是在責任競合的研究領域,對請求權競合理論的爭論。因此,請求權概念是一個貫穿于民法總論(關于權利的分類)、分論(涉及債權、物權等),并與民事訴訟法(如責任競合問題)發(fā)生聯(lián)系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容易引起諸多歧義的一個概念,因為在這四個領域中,對請求權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爭論。比如,債權是否等于請求權?物上請求權是屬于物權的范疇,還是屬于侵權法的范疇?請求權作為訴訟標的與請求權競合論的矛盾如何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僅學術界爭論不休,審判實務中也存在諸多爭議。在審判實務中,以請求權為基礎之分析方法是法官審理案件的基本思維方式,學術上對請求權使用的混亂也影響了法官的思維,表現(xiàn)在對物權請求權的理解、請求權競合等問題的處理上。因此,對請求權概念進行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段餀喾ā泛汀肚謾嘭熑畏ā范际褂昧恕罢埱蟆币辉~,這個詞早已成為民法上的術語,其含義是指當事人一方請求他方做某事。這種請求是“有權請求”,是一種權利,即“請求權”。民法上的“請求”一詞含有客氣的意思,是民事主體地位平等的表現(xiàn)?!段餀喾ā泛汀肚謾嘭熑畏ā逢P于請求權的規(guī)定,是對德國民法請求權體系的借鑒與變革,這意味著也是對德國請求權理論的借鑒與變革?!兜聡穹ǖ洹返恼埱髾囿w系是根據(jù)德國學者溫德沙伊德的請求權理論建立的?!兜聡穹ǖ洹房傌熅幍?94條第1款規(guī)定,向他人請求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權利(請求權),受消滅時效的限制。請求權成為貫穿民法典各部分的內(nèi)容,從而建立了請求權體系。溫德沙伊德認為對物權是無限多的請求權構成的,對物權人有針對一切人的請求權,物權請求權針對的是某種消極的東西,是一項不作為。溫德沙伊德還認為,物權請求權也可以要求他人進行作為,這主要是對物權受到侵害的情形;由于這種侵害,其就轉換成了要求消除侵害的請求權?!兜聡穹ǖ洹返牧⒎ㄕ呓邮芰藴氐律骋恋绿岢龅奈餀嗾埱髾噙@一術語及其含義?!兜聡穹ǖ洹奉C布多年之后,“支配權”這一術語才被提出,再往后,支配權作為一種獨立的權利類型被學者普遍接受。在通常情況下,物權表現(xiàn)為支配權,當物權收到侵害時才產(chǎn)生請求權。隨著民法理論的發(fā)展特別是支配權概念的確立,溫德沙伊德的物權請求權的第一種含義已被否定,剩下的僅是第二種含義,即物權受到侵害時發(fā)生請求權,從區(qū)分債務與責任的觀點來說,這種物權請求權的性質是物權人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在法律規(guī)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nèi),權利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就強制義務人履行所承擔的義務。而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后,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護。值得注意的是,訴訟時效屆滿后,義務人雖可拒絕履行其義務,權利人請求權的行使僅發(fā)生障礙,權利本身及請求權并不消滅。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后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理后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訴訟時效依據(jù)時間的長短和適用范圍分為一般訴訟時效和特殊訴訟時效。指在一般情況下普遍適用的時效,這類時效不是針對某一特殊情況規(guī)定的,而是普遍適用的,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guī)定的:“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边@表明,我國一般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為二年。指針對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關而制定的訴訟時效。特殊時效優(yōu)于普通時效,也就是說,凡有特殊時效規(guī)定的,適用特殊時效,我國《民法通則》141條規(guī)定:“法律對時效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法律規(guī)定。”短期時效指訴訟時效不滿兩年的時效。我國《民法通則》第136條規(guī)定:“下列時效為一年:但是第2項因特殊法《產(chǎn)品質量法》已經(jīng)變更?!懂a(chǎn)品質量法》第45條:“因產(chǎn)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shù)脑V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因產(chǎn)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shù)恼埱髾?,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chǎn)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長期訴訟時效是指訴訟時效在兩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訴訟時效。《環(huán)境保護法》第42條:“因環(huán)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3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起時計算?!奔啊逗I谭ā返?65條:“有關船舶發(fā)生油污損害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三年,自損害發(fā)生之日起計算;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時效期間不得超過從造成損害的事故發(fā)生之日起六年。”規(guī)定訴訟時效為3年。《合同法》第129條:“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因其他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依照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訴訟時效為4年。我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guī)定:“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备鶕?jù)這一規(guī)定,最長的訴訟時效的期間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權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時效最長也是二十年,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時效具有強制性,任何時效都由法律、法規(guī)強制規(guī)定,任何單位或個人對時效的延長、縮短、放棄等約定都是無效的。縱觀中國親屬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身份權請求權的排除妨害和停止妨害兩種救濟途徑完全沒有提及。對于基于違反身份權相對效力而產(chǎn)生的身份權請求權也只有一類:即違反扶養(yǎng)、撫養(yǎng)和贍養(yǎng)義務而產(chǎn)生的身份權請求權。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中國對身份權理論研究的落后以及輕視或者忽視身份權所致。同時,中國對絕對權請求權研究尚未形成深刻而系統(tǒng)的理論,雖有一定的成果問世,但關于身份權請求權的研究仍然基本上無人問津,甚至專門研究絕對權請求權的文章也忽略了身份權請求權。盡管修改婚姻家庭法的討論如火如荼,但是除了巫昌禎、李忠芳兩位教授關于家庭暴力適用停止侵害民事禁止令和楊大文教授關于“父母有權依法排除他人對其未成年子女的侵害,保護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和財產(chǎn)權益”的建議之外(而這其實為人格權請求權的內(nèi)容),民法學界對此罕有論述。不久前,我們初步提出了以身份權請求權和侵權請求權共同作為身份權保護方法的理論框架。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本文也是對該理論框架的進一步闡述。——身份權的現(xiàn)代特質在古代的親屬法中,人的身份體現(xiàn)為家族和社會的雙重性,身份的法律含義體現(xiàn)的是國家和家族中的權力和等級特權,高等級身份的人對低等級身份的人享有在人身和財產(chǎn)上的絕對支配,這也就決定了身份權在產(chǎn)生之初就表現(xiàn)為一種不平等的專制支配性質。英國學者梅因指出,在“人法”中所提到的一切形式的“身份”都起源于古代屬于“家族”所有的權力和特權,在某種程度上,至今仍舊帶有這種色彩。在一定意義上,到此處為止,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身份的含義逐漸變化,即排斥其原本所包涵的權力因素,注入義務中心的觀念,變狹隘的特權為普遍的權利,變目的的社會結合的財產(chǎn)法上的支配為本質的社會結合之身份法上的支配,變單方的支配為相互的支配。上述變化是身份權現(xiàn)代化的基本標志。在這一過程中,身份權的客體不再是活生生的自然人,而是演變成了身份利益。這樣,身份權的主體開始具有對偶性,身份權在權利主體與相對人之間的天平開始從絕對的支配性向相對的請求性轉變,身份權的性質變得復雜化,即身份權不再像物權一樣是一種純粹的絕對權。身份權已經(jīng)演變成為具有相對性的絕對權。身份權的對世性和對人性,構成了這樣一種特殊的具有相對性的絕對權。例如,配偶權首先是一個絕對權,是對世性的權利,對世宣告只有該夫妻之間才是配偶,確定只有他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具有這樣的身份地位,其他任何人都必須尊重這樣的配偶關系?!陨矸輽嗟默F(xiàn)代特質為中心身份權請求權的基本內(nèi)容大多與其他絕對權請求權一致,但是身份權畢竟不同于其他絕對權,下面,本文將以此為主線逐步探索身份權請求權的主要問題。身份權請求權是指民事主體在其身份權的圓滿狀態(tài)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之虞時,得向加害人或者人民法院請求加害人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回復身份權的圓滿狀態(tài)或者防止妨害的權利。界定身份權請求權概念,最重要的是要區(qū)分身份權請求權與確認身份權的請求權的界限。在中國,對于確認物權是否構成物權請求權的內(nèi)容,學者曾有爭論。在身份權問題上,同樣存在確定身份權的請求權是否屬于身份權請求權的問題。確定身份權的請求權不屬于身份權請求權。與其他絕對權請求權類似,身份權請求權是基于身份權而產(chǎn)生的權利,但是它不是身份權的本身,而是一種手段性權利,系屬絕對權請求權中的一種。它的功能是預防、保全母體權利即身份權不受非法妨害,回復身份權的圓滿狀態(tài)。德國學者拉倫茨認為,人身親屬權(德語Familienrecht,即身份權)請求權實際上具有服務的功能。當遭遇妨害或者有妨害行為之虞時,絕對性轉化為相對性,身份權法律關系中對于任意第三人的絕對義務就轉變?yōu)橹苯俞槍雍θ说南鄬αx務。權利人可以向加害人直接行使,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但是,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身份權請求權具有以下獨特的表現(xiàn):第一,行使身份權請求權的前提是民事主體的身份權受到妨害。從身份權請求權的角度出發(fā),妨害是沒有構成損害的侵害,妨害是對權利人之于其客體意思支配力的侵害;而損害則是造成權利之于其主體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有用性減損的侵害。第二,身份權請求權通常涉及三方主體,而其他絕對權請求權的主體一般只涉及兩方當事人。這是因為作為身份權請求權基礎的身份權的權利主體具有共生性,此類主體的權利能力可以稱之為身份性人格。這種共生性的身份權類似于團體,但又不同于合伙等團體。第三,在民事責任體系中,身份權請求權單獨對應的責任形式,可以稱之為狀態(tài)責任,或者存續(xù)保障責任,與一般的民事責任行使不同。第四,近親屬(甚至包括其他親屬)侵害身份權的時候,受害人原諒發(fā)生的頻率往往很大,身份權請求權的適用通常是當事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例如,美國學者認為,配偶之間長期存在的各種沖突不同程度的產(chǎn)生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惟有婚內(nèi)自我解決這些問題才是合乎邏輯的選擇。而更為重要的是,夫妻間的這些沖突在絕大多數(shù)家庭中已構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自我解決這些日常矛盾不僅與婚姻的性質更為適應,而且一般說來,也是對家庭生活進行社會控制的最有效途徑。身份權請求權的類型具有特殊性,即除了包含妨害預防請求權和妨害排除請求權之外,還包括基于身份權的相對人違反身份權本身的請求權(即本權利請求權)而產(chǎn)生的作為請求權。妨害預防請求權是指是指民事主體的身份權有受到不法妨害之虞時,得向加害人或者人民法院請求加害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防止妨害的權利。妨害排除請求權是指民事主體的身份權受到不法妨害時,得向加害人或者人民法院請求加害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回復身份權的圓滿狀態(tài)的權利。如前所述,身份權本身已經(jīng)包含請求權。例如撫養(yǎng)請求權、贍養(yǎng)請求權、救助請求權等。但是,這些請求權不是身份權的保護請求權,而是身份權自身的請求權,即本權請求權。如果身份權權利人的相對人不履行撫養(yǎng)義務或者贍養(yǎng)義務等身份權的本權請求權,則權利人依據(jù)據(jù)此而產(chǎn)生的身份權請求權獲得救濟,這類請求權就是身份權請求權的第三種類型。此類身份權請求權的具體構成要件,是和前兩種類型相似的,在此不做贅述。與其他絕對權請求權的構成要件一樣,身份權請求權的行使要件包括了妨害、違法性和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關于妨害,在《論人格權請求權》和上文中已有論述,可以參照;同時,關于因果關系的要件,也沒有特別之處,因此從略。下面著重論述身份權請求權行使要件中的違法性問題。身份權請求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