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模擬地理試卷5(解析版)_第1頁
2023年高考模擬地理試卷5(解析版)_第2頁
2023年高考模擬地理試卷5(解析版)_第3頁
2023年高考模擬地理試卷5(解析版)_第4頁
2023年高考模擬地理試卷5(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zhàn)2023年高考地理模擬黃金卷5

(全國卷專用?舊高考)

第I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11小題,每小題4分,共4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

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城市腹地指城市周圍與城市具有緊密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的毗鄰地區(qū)。城市與腹地的關系可以

分為吸收和輻射兩種模式。一般來說,城市規(guī)模較小時以吸收腹地資源為主,城市規(guī)模較大

時以輻射為主。左下圖為城市發(fā)展過程中的單向吸收模式示意圖,右下圖為城市發(fā)展過程中

雙向影響模式示意圖,圖中C、CkC2、C3、C4表示城市。據(jù)此完成1-3題。

1為提升大都市的輻射帶動能力,應優(yōu)先發(fā)展()

A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B.重化工業(yè)

C旅游休閑業(yè)D.交通等基礎設施

2與單向吸收模式相比,雙向影響模式()

A不利于腹地內城市的發(fā)展B.腹地與中心城市的互補性增強

C中心城市發(fā)展速度較慢D.不利于腹地自然資源的開發(fā)

3右上圖C2、C3城市發(fā)展速度較Cl、C4快,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地理位置B.人口規(guī)模

C.交通條件D.城市規(guī)模

K答案X1.D2.B3.A

K解析』1.輻射帶動能力指的是帶動周邊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能力,交通等基礎設施的

完善與發(fā)展,可以加強大都市與周邊地區(qū)的聯(lián)系,拉動周邊地區(qū)的發(fā)展,D正確,ABC錯誤。

故選Do

2.根據(jù)圖文材料可知,單向吸收模式中中心城市對其腹地以吸收作用為主,而雙向影響模

式中中心城市對其腹地既具有吸收作用,又具有輻射作用,因此與單向吸收模式相比雙向影

響模式更有利于腹地內城市的發(fā)展,且使得腹地與中心城市的互補性增強,A錯誤,B正確;

另外中心城市發(fā)展速度快慢與多種因素有關,雙向影響模式中中心城市發(fā)展速度并不一定較

慢,C錯誤;雙向影響模式會促進腹地資源的開發(fā),D錯誤。故選B?

3.右上圖中,與Cl、C4相比,C2、C3距離中心城市C更近,更有利于接受中心城市的輻

射作用,發(fā)展速度更快,因此C2、C3城市發(fā)展速度較Cl、C4快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地理位置,

A正確;交通條件、人口規(guī)模和城市規(guī)模都不能從圖中獲取信息,BCD錯誤。故選A。

2022年卡塔爾足球世界杯將于11月21日至12月18日舉行,小組賽安排在當?shù)貢r間的每

天13點、16點、19點和22點。其主賽場盧塞爾球場是中國企業(yè)首次承建的世界杯主場館,

增加了與一般球場不同的大型設備。圖示意多哈的位置,據(jù)此完成4-5題。

52°

波斯灣

?

∕多

塔1

^

圖例

@首都

—國界線

4.比賽期間()

A.順德的球迷不熬夜可收看全程直播B.13點的賽場球門立柱日影每天變長

C.16點在球場北側觀看比賽不會逆光D.19點時進場的球迷可看到海面落日

5.盧塞爾球場最有可能增加的設備是下列中的()

A.升降電梯B.遮陽頂棚

C.通風設施D.巨型空調

R答案H4.B5.D

R解析Il4.根據(jù)圖中信息,結合所學的內容可以判斷出卡塔爾位于北半球,由于小組賽安

排在當?shù)貢r間的每天13點、16點、19點和22點。順德使用北京時間,是東經(jīng)120度的地

方時,根據(jù)東加西減的原則,可以判斷出,卡塔爾與順德時差將近5小時,所以小組賽安排

在順德的每天18點、21點、24點和3點左右,順德的球迷不熬夜無法收看全程直播,A錯

誤。由于世界杯將于11月21日至12月18日舉行,此時太陽直射點一直向南移動,卡塔爾

正午太陽高度角逐漸減小,所以13點的賽場球門立柱日影每天變長,B正確。16點太陽出

現(xiàn)在西南方的天空,在球場北側觀看比賽會逆光,C錯誤。19點時太陽已經(jīng)落下了,進場的

球迷無法看到海面落日,D錯誤,故選B。

5.由于盧塞爾球場緯度較低,氣溫較高,所以最有可能增加的設備是巨型空調,D正確。

盧塞爾球場對升降電梯,遮陽頂棚與通風設施需求不大,ABC錯誤.故選D。

某河位于哥倫比亞中部人煙稀少的山區(qū),該河流域為熱帶草原氣候(下圖)。每年7?11月,

河水會呈現(xiàn)五彩斑斕的景象,被稱為“彩虹河”,由此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河流中呈現(xiàn)紅

色的地方與水生植物河苔草有關,河苔草在不同的光照和水體環(huán)境中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紅色,

在蔭蔽處為綠色。該草生長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要求水體潔凈、透光、透氣。近幾年,

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河苔草的數(shù)量正在減少。據(jù)此完成6-8題。

K答案16.A7.B8.C

R解析』6.由河苔草的生長環(huán)境分析可得,河苔草能夠生長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是

因為河苔草的根莖抓力強,A正確;葉片較寬大和葉片較厚實,與河苔草能夠生長在急流和

瀑布中的石壁上無關,BD錯誤;根系欠發(fā)達,容易北急流沖走,C錯誤。故選A。

7.根據(jù)材料可知,河苔草在不同的光照和水體環(huán)境中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紅色,在蔭蔽處為綠

色。河苔草轉為艷麗需要有充足的光照。再根據(jù)時間,每年7?∏月,判斷一個是雨季轉旱

季,光照充足,B正確;河苔草要求水體潔凈、透光、透氣,泥沙多,水體渾濁不利于河苔

草生長,A錯誤;每年7?11月不是該地的旱季,光照減弱不利于河苔草的生長,CD錯誤。

故選B。

8.該地是著名的旅游景點,為了保護河苔草,當?shù)卣刹扇〉拇胧┦窍拗凭皡^(qū)客流,減

少生態(tài)破壞,C正確;關閉附近工廠不利于該地經(jīng)濟發(fā)展,A錯誤;下游修建水庫,不會減

少該地河流的泥沙,B錯誤;該草生長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上游修建大壩,降低河流

流速,不利于河苔草生長,D錯誤。故選C。

作物水分虧缺量是作物蒸散量與其生育期內有效降雨量的差值,其值越大,說明作物生長所

受的水分脅迫越大,所需的灌溉量越大。水稻生育期主要在夏季,冬小麥生有期主要在冬春

季。下圖示意黃淮海平原作物水分虧缺量的流域差異。據(jù)此完成9T1題。

300-----------------------------------------------------------------------------------------------------------

200-

-200-c=□*ra

■■■造

?300-ι-----1小麥

9.黃淮海平原各流域生育期內基本不需要灌溉的農(nóng)作物是(

A.玉米B.水稻

C.小麥D.花生

10.水稻水分虧缺量在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存在明顯差異,其主要原因是該農(nóng)作物生育期內

()

A.海河流域蒸發(fā)量小于淮河流域B.海河流域蒸發(fā)量大于淮河流域

C.海河流域降水量小于淮河流域D.海河流域降水量大于淮河流域

11.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黃準海平原應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增加作物熟制B.提高墾殖指數(shù)

C.擴大種植面積D.提高作物單產(chǎn)

K答案H9.A10.C11.D

K解析Il9.根據(jù)材料“作物水分虧缺量是作物蒸散量與其生育期內有效降雨量的差值,其

值越大,說明作物生長所受的水分脅迫越大,所需的灌溉量越大”可知,黃淮海平原各流域

生育期內均不需要灌溉的農(nóng)作物是玉米,玉米在各流域生育期內水分虧缺量都是負值。即作

物蒸散量小于其生育期內有效降雨量,受水分脅迫小,不需要灌溉,A正確;水稻在海河流

域為正值,需要灌溉,在淮河流域為負值,不需要灌溉,B錯誤;小麥僅在淮河下游不需要

灌溉,其它流域則需要灌溉,C錯誤;花生僅在海河南系需要灌溉,其它流域均不需要灌溉,

D錯誤。故正確K答案》為A。

10.讀圖可知,水稻水分虧缺量在海河流域為正值,淮河流域為負值。水稻生育期主要在夏

季,而我國夏季南北溫差小,南北普遍高溫,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蒸發(fā)量相差不大,但夏季

我國南北降水量確有明顯差別,海河流域降水量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小,而淮河流域

降水集中在6~9月份,且6月份會有梅雨天氣,降水量大,因此二個流域水稻水分虧缺量的

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海河流域降水量小于淮河流域,C正確,ABD錯誤。故正確K答案》為Q

11.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黃淮海平原應采取的合理措施是提高作物單

產(chǎn),D正確;作物熟制是由熱量條件決定的,因此不能增加作物熟制,A錯誤;黃淮海平原

地區(qū)土地利用率很高,城市化水平很高,沒有可供大規(guī)模墾殖的土地,因此大幅提高墾殖指

數(shù)是錯誤的,B錯誤;小麥的作物水分虧缺量大,而且是冬小麥為主,冬小麥生育期主要在

冬春季,冬春季降水量少,需要大量灌溉,而黃淮海地區(qū)水資源緊缺,因此擴大小麥種植面

積不合理,會加劇水資源不足,C錯誤。故正確K答案Il為D。

第H卷

二、非選擇題:共56分。第12—13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14—15題

為選考題,考生根據(jù)要求作答。

(一)必考題:共46分

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灌叢沙堆是在風沙流運移過程中受到植被攔截形成的風積地貌。研究江西省南昌市厚田沙地

(贛江和錦江交匯處的西岸)的灌叢沙堆發(fā)現(xiàn),沙源來自附近平沙地、丘間地,且灌叢沙堆

細沙含量最高的部位不是坡頂,灌叢沙堆背風坡沙粒分選性優(yōu)于迎風坡和坡頂。不同于干旱

區(qū)多垂向生長、簇狀分枝茂密的灌叢,該研究區(qū)多匍匐生長、高度矮、分枝多的蔓藤。

圖a示意厚田沙地地理位置;圖b示意該研究區(qū)內厚田沙地灌叢沙堆形態(tài)。

115?40E116?10E116?40E

灌叢沙堆主視圉

BQb

(1)分析該研究區(qū)灌叢沙堆背風坡中上部整體細沙含量最高的原因。(6分)

(2)分析該研究區(qū)灌叢沙堆不同部位沙粒分選性差異較大的原因。(6分)

(3)該研究區(qū)與干旱區(qū)灌叢沙堆形態(tài)特征、發(fā)育過程有較大差異,試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

(6分)

(4)分析該研究區(qū)灌叢沙堆對防風固沙所起到的積極作用。(6分)

K答案』12.(1)當?shù)睾哟埠秃訛┒嗌迟|沉積物,沙源充足;(2分)距河流較近,地下水

位較高,地表覆蓋植被較多,沙堆高度發(fā)育空間較?。唬?分)風搬運細沙越過沙堆頂部至

背風坡,大顆粒物質在重力作用下滑至背風坡底部,細沙留在背風坡中上部。(2分)

(2)灌叢通過覆蓋地表、分解風力以及阻擋輸沙,迎風坡同時受侵蝕、搬運和沉積等作用

綜合影響,導致沙粒分選性較差;(2分)坡頂受不同氣流影響,侵蝕或沉積作用存在差異,

沙粒分選性較差;(2分)背風坡風力較弱,沉積作用較強,在重力作用下沙粒分選性好。(2

分)

(3)該研究區(qū)屬濕潤地區(qū),降水豐富,地表含水量大,沙粒貼近地表移動;(2分)匍匐生

長、高度矮的蔓藤枝條固沙,沙堆水平尺度隨藤蔓生長而增加,但不利于沙堆高度的增大,

多發(fā)育范圍大、高度較矮的(盾形)沙堆;(2分)干旱區(qū)氣候干旱,常年風速較大,同時

沙源豐富且沙粒粒徑較小,導致風沙流中懸移的沙粒大量增加,灌叢通過垂向生長且茂密的

簇狀分枝來固沙,沙堆高度隨灌木叢生長而增加,但不利于沙堆水平尺度的增長,多發(fā)育高

度大、范圍小的(圓錐、橢球形)沙堆。(2分)

(4)能有效攔截附近平沙地和丘間地的沉積顆粒,避免其成為新的沙源;(2分)較大覆蓋

面積的灌叢也可為自身及其他植物提供適宜的微環(huán)境,使其免受太陽直射及地面高溫的影

響;(2分)沙地在灌叢的生長到凋落過程中可以富集水分和養(yǎng)分,增加表面的生物多樣性,

遏制厚田沙地風沙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為恢復其生態(tài)系統(tǒng)提供基礎。(2分)

K解析II(I)根據(jù)材料可知,該研究區(qū)的灌叢沙堆分布在贛江和錦江交匯處的西岸,河床

和河漫灘地區(qū)多沙質沉積物,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漫灘大面積裸露,為沙堆形成提供了豐富

的沙源。同時:該地距離河流較近,地下水位相對較高,有利于地表植被的生長,地表植被

覆蓋相對較多,沙堆發(fā)育的空間范圍較小,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漫灘裸露,盛行風搬運細沙

翻過沙堆頂部至背風坡,而根據(jù)材料可知,灌叢沙堆細沙含量最高的部位不是坡頂,結合所

學地理知識可知,被風力搬運的沙粒至背風坡后,粗顆粒物質在重力作用下容易滑至背風坡

的底部,而細顆粒物質容易留在背風坡的中上部,從而導致研究區(qū)灌叢沙堆背風坡中上部整

體細沙含量最高。

(2)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灌叢沙堆背風坡沙粒分選性優(yōu)于迎風坡和坡頂,所以該題分析不

同部位沙粒分選性差異較大的原因,可分別從迎風坡、坡頂、背風坡三個部位進行闡述說明。

對于迎風坡而言,灌叢覆蓋于地表,可以分解風力,阻擋風沙,而迎風坡又受到風力侵蝕,

搬運以及在植被影響下沉積作用的綜合影響,沙粒的分選性較差。對于坡頂部位,坡頂受到

不同氣流的影響,其侵蝕或沉積也存在差異,導致沙粒的分選性較差;對于背風坡而言,背

風坡受風力影響微弱,沉積作用明顯,結合上題分析可知,背風坡沙粒呈現(xiàn)下部較粗,中上

部較細的特點,主要在重力分選作用下形成,所以受重力的影響,沙粒的分選性好。

(3)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干旱區(qū)多垂向生長、簇狀分枝茂密的灌叢,而該研究區(qū)多匍匐生

長,高度矮、分枝多的蔓藤。不同于干旱地區(qū),該地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相對濕潤,

降水豐富,地表的含水量大,沙粒容易貼近地表移動,而匍匐生長、高度矮的蔓藤枝條通過

固沙,使得沙堆水平尺度隨著蔓藤的生長而增加,沙堆的發(fā)育范圍大,但蔓藤植物的匍匐水

平生長,不利于沙堆高度的增加,沙堆高度相對較矮,呈盾形。干旱地區(qū)氣候干旱,降水稀

少,植被覆蓋率低,沙源豐富,物理風化作用強,沙粒粒徑相對較小,常年風速大,風沙流

并非貼近地表移動,而是呈現(xiàn)較多的懸移沙粒,灌叢垂向生長,發(fā)育茂密的簇狀分枝以固定

沙粒,沙堆的高度隨著灌叢的生長而增加,發(fā)育成高度較大的沙堆,但灌叢的這種方式不利

于沙堆的水平擴展,沙堆的水平尺度相對較小,范圍較小,多形成圓錐形的沙堆。

(4)根據(jù)材料可知,沙源主要來自附近的平沙地和丘間地。該地灌叢沙堆有效阻擋風沙,

促進沙粒沉積,攔截附近平沙地和丘間地的沉積顆粒,避免其成為新的沙源,遏制了荒漠的

擴張。結合前面分析可知,該地的灌叢沙堆多呈水平方向生長,灌叢的面積相對較大,較大

面積的灌叢可以為自身以及其他植物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使得其下部受太陽輻射的影響減弱,

受地面高溫的影響也減弱,從而為自身以及其他植物進一步生長發(fā)育提供了較好的環(huán)境。灌

從植被本身的生長凋落過程可以富集養(yǎng)分,植被覆蓋率的提高,促使水分下滲,增加土壤水

分,而改善了地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恢復生態(tài)系統(tǒng)提供基礎,增加區(qū)域生物多樣性,遏制厚田

沙地風沙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

13.閱讀材料,完成下面問題。(22分)

化學風化是地表巖石和水、二氧化碳等發(fā)生反應導致的化學分解,它是風化作用的常見類型,

其過程會消耗二氧化碳,一般在濕熱地區(qū)較為明顯。不同地質歷史時期,陸地分布狀況不同,

巖石化學風化強度差異明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有學者認為,11億年前全球陸地分布集

中,8.5億年前全球陸地分布發(fā)生分裂、巖石化學風化作用增強導致全球氣候變冷,兩極冰

川向赤道擴展其至形成“雪球”。2.8億年前陸地的閉合導致海峽關閉,引起洋流流向變化,

隨之全球變冷南極冰川面積擴大。圖甲、乙、丙、丁分別示意不同地質歷史時期全球大陸分

布。

(1)與甲時期相比,指出乙時期陸地分布的突出特征。(4分)

(2)分析乙時期全球陸地巖石化學風化增強的原因。(6分)

(3)試從巖石化學風化的強度變化角度,推測乙時期大陸分裂后“雪球”地球形成過程。

(6分)

(4)分析丁時期海峽關閉后,南極冰川面積擴大的原因。(6分)

K答案』13.(1)陸地分布較為分散(2分),且主要分布在低緯度地區(qū)。(2分)

(2)乙時期陸地主要分布在低緯,氣溫相對較高,(2分)陸地分布分散,陸地沿海面積增

大,(2分)沿海地區(qū)降水較多,濕熱地區(qū)增多,巖石化學風化增強。(2分)

(3)乙時期大陸分裂后,巖石化學風化強度增強,(2分)會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大氣中

二氧化碳濃度下降,溫室效應減弱,(2分)氣溫大幅下降,冰川面積擴大,(對太陽輻射反

射率增加,全球氣溫進一步下降)形成“雪球”。(2分)

(4)丁時期海峽關閉后,低緯度向西流動的洋流受阻,(2分)(在地轉偏向力和陸地形狀

的共同作用下)轉而流向南半球高緯度地區(qū),(形成暖流,洋流)向南極輸送大量水汽,(2

分)南極(固態(tài))降水增加,且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冰川面積擴大。(2分)

K解析II(I)與甲時期相比,由圖示可以看出,乙時期陸地分布較為分散,且主要分布在

低緯度地區(qū)。

(2)化學風化是地表巖石和水、二氧化碳等發(fā)生反應導致的化學分解,一般在濕熱地區(qū)較

為明顯;乙時期全球陸地巖石化學風化增強的原因從陸地分布的緯度位置、氣候特征來分析:

圖示乙時期陸地主要分布在低緯,氣溫相對較高;陸地分布分散,陸地沿海面積增大,受海

洋影響較多,沿海地區(qū)降水較多;乙時期陸地的濕熱地區(qū)增多,所以巖石化學風化增強。

(3)“雪球”地球形成過程,是地球變冷造成的,可從化學風化增強,加劇溫室氣體減少

的角度說明;乙時期大陸分裂后,陸地巖石化學風化增強,化學風化是地表巖石和水、二氧

化碳等發(fā)生反應導致的化學分解,會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下降,吸收

的熱量減少、保溫作用下降,溫室效應減弱;氣溫大幅下降,冰川面積擴大,冰川面積增大,

對太陽輻射反射率增加,全球氣溫進一步下降,形成“雪球”。

(4)由材料知,2.8億年前陸地的閉合導致海峽關閉,引起洋流流向變化,隨之全球變冷南

極冰川面積擴;丁時期海峽關閉后,南極冰川面積擴大,說明降雪量多,原因要從洋流流向

的角度分析,洋流影響氣候的特點分析;圖示丁時期海峽關閉后,低緯度向西流動的洋流受

阻,在地轉偏向力和陸地形狀的共同作用下,轉而流向南半球高緯度地區(qū),形成暖流;暖濕

的洋流向南極輸送大量水汽,南極(固態(tài))降水增加,且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冰川面積擴大。

(二)選考題:共10分。請考生從2道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

計分。

14.[地理一選修3:旅游地理]

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初進入了“老年社會”,目前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近30%。

日本的老年人一般被稱為“三有老人”,即有時間,有健康,有金錢。而且老年人十分注重

自己的身體健康,將接觸大自然當成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方式。為了適應老年人的旅游需求,日

本很多鄉(xiāng)村利用原生態(tài)的自然環(huán)境和美麗的田園風光,建設了專為65歲及以上老人長期療

養(yǎng),休閑和保健服務的旅游度假村。

結合我國國情,闡釋日本養(yǎng)老型旅游度假村的建設給予我國養(yǎng)老型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啟示。

K答案Il14.養(yǎng)老型旅游度假村是我國養(yǎng)老型旅游業(yè)發(fā)展的主要方面,養(yǎng)老型旅游度假村,

應選址在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尤其是山青水秀、植物繁茂、鳥語花香、農(nóng)耕文化悠久的地方;(3

分)度假村應具備完善的醫(yī)療保健等服務設施,設計與提供利于療養(yǎng)、游覽、休閑等的旅游

項目與產(chǎn)品,讓老年人在玩、游、娛、食、住、購中接觸大自然,回歸原生態(tài),達到修身養(yǎng)

性、健康舒適的目的;(3分)鑒于我國老年人養(yǎng)老金收入有限的狀況,各項服務既保證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