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09-2024 建筑基樁檢測標準_第1頁
SJG 09-2024 建筑基樁檢測標準_第2頁
SJG 09-2024 建筑基樁檢測標準_第3頁
SJG 09-2024 建筑基樁檢測標準_第4頁
SJG 09-2024 建筑基樁檢測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深圳市工程建設地方標準SJG09-2024建筑基樁檢測標準Testingstandardofbuildingfoundationpiles2024-01-28發(fā)布2024-04-01實施2深圳市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建筑基樁檢測標準TestingstandardofbuildingfoundationpilesSJG09-20242024深圳3根據(jù)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關于印發(fā)2020年深圳市工程建設標準規(guī)范制定修訂計劃的通知》(深建標〔2020〕2號)的要求,為規(guī)范基樁檢測方法和標準、確?;鶚稒z測質(zhì)量、為設計和施工驗收提供正確可靠的依據(jù),由深圳市房屋安全和工程質(zhì)量檢測鑒定中心會同有關質(zhì)檢、勘察、設計、科研等多家單位,依據(jù)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在現(xiàn)行相關技術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深圳市實際情況,認真總結、開拓創(chuàng)新,對《深圳市建筑基樁檢測規(guī)程》SJG09-2020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標準共分十一章,即1.總則;2.術語和符號;3.基本規(guī)定;4.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5.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試驗;6.單樁水平靜載試驗;7.高應變法;8.低應變法;9.超聲法;10.標準主要修訂的技術內(nèi)容如下:1基本規(guī)定中,取消混凝土預制樁抽樣檢測方法中高應變法需要靜載試驗對比的要求;調(diào)整了灌注樁抽樣檢測方法中荷載的劃分界限;2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中,優(yōu)化了基準樁、受檢樁、壓重平臺支墩邊(或錨樁)之間距3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試驗中,補充了受抗裂控制樁的終止試驗條件和結果判定標準;4單樁水平靜載試驗中,規(guī)定了水平荷載的最小限值;5高應變法中調(diào)整了使用曲線擬合法和凱司法分析的比例;6低應變法中細化了激振要求;7超聲法中補充了部分檢測數(shù)據(jù)缺少時樁身完整性評價的規(guī)定;8鉆芯法中調(diào)整了鉆入持力層的深度,并將沉渣厚度計算改用加權平均方法,對嵌巖端承樁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做符合性評價;9補充、修改了原附錄G《界面鉆芯管制安要點》的要求,并更名為第11章界面鉆芯法;10增加了附錄B《抗拔試驗反力系統(tǒng)連接裝置》和附錄G《孔內(nèi)成像法檢測要點》;11補充了各方法檢測儀器宜具備數(shù)據(jù)遠程實時傳輸功能。本標準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批準發(fā)布,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業(yè)務歸口并組織深圳市房屋安全和工程質(zhì)量檢測鑒定中心等編制單位負責技術內(nèi)容的解釋。本標準實施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深圳市房屋安全和工程質(zhì)量檢測鑒定中心(地址:深圳市南山區(qū)鐵二路工程質(zhì)量大廈,郵編518052),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本標準主編單位:深圳市房屋安全和工程質(zhì)量檢測鑒定中心本標準參編單位:深圳市建筑工程質(zhì)量安全監(jiān)督總站深圳市市政工程質(zhì)量安全監(jiān)督總站深圳市建設工程質(zhì)量安全檢測鑒定學會深圳市福田區(qū)建設工程質(zhì)量檢測中心深圳市寶安區(qū)住房和建設事務中心深圳市鹽田區(qū)工程質(zhì)量安全監(jiān)督中心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4深圳市勘察測繪院(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工勘巖土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南山區(qū)建設工程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站鐵科院(深圳)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鐵科院(深圳)檢測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研檢測有限公司太科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鹽田港建筑工程檢測有限公司深圳市羅湖區(qū)建設工程監(jiān)管和住房保障中心深圳市光明區(qū)建設工程質(zhì)量安全監(jiān)督站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qū)建設工程質(zhì)量安全監(jiān)督站深圳市坪山區(qū)建設工程質(zhì)量安全監(jiān)督站深圳市大鵬新區(qū)建設工程質(zhì)量安全監(jiān)督站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員:鄧涌張道修蔡巧靈劉小斌范少峰孟照輝黃建輝李浩軍郭海輪華洪勛舒國志王琦瑋袁廣州陳澤廣杜紅勁刁春德王光輝付文光鄒學琴吳紅梅楊振東熊睿佳張建東江輝煌齊明柱張曉衡于志敏陳小龍本標準主要審查人員:陳凡黃用軍徐天平金亞兵楊志銀鐘冬波劉小敏本標準主要指導人員:宋延李偉雄 12術語和符號 22.1術語 22.2符號 23基本規(guī)定 53.1檢測目的 53.2檢測機構、人員、儀器設備 53.3檢測前的準備 53.4檢測項目、方法和抽檢數(shù)量 63.5驗證檢測與擴大抽檢 83.6檢測結果與報告 84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 104.1一般規(guī)定 104.2儀器設備 104.3現(xiàn)場檢測 114.4檢測結果 125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試驗 145.1一般規(guī)定 145.2儀器設備 145.3現(xiàn)場檢測 155.4檢測結果 156單樁水平靜載試驗 176.1一般規(guī)定 176.2儀器設備 176.3現(xiàn)場檢測 176.4檢測結果 187高應變法 207.1一般規(guī)定 207.2儀器設備 207.3現(xiàn)場檢測 207.4檢測結果 218低應變法 268.1一般規(guī)定 268.2儀器設備 268.3現(xiàn)場檢測 268.4檢測結果 279超聲法 299.1一般規(guī)定 299.2儀器設備 2969.3現(xiàn)場檢測 299.4檢測結果 3010鉆芯法 3310.1一般規(guī)定 3310.2儀器設備 3310.3現(xiàn)場檢測 3410.4檢測結果 3511界面鉆芯法 3811.1一般規(guī)定 3811.2儀器設備 3811.3現(xiàn)場檢測 3811.4檢測結果 39附錄A抗壓試驗混凝土樁樁頭處理要點 40附錄B抗拔試驗反力系統(tǒng)連接裝置 41附錄C高應變法傳感器的安裝要點 43附錄D試打樁與打樁監(jiān)控 44附錄E聲測管制安要點 46附錄F超聲法中不同樣本總數(shù)對應的系數(shù) 47附錄G孔內(nèi)成像法 48附錄H芯樣試件制作和測量 50本標準用詞說明 51引用標準名錄 52附:條文說明 53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andSymbols 22.1Terms 22.2Symbols 23BasicRequirements 53.1TestPurpose 53.2Laboratory,TesterandEquipments 53.3PreparationForTest 53.4TestItems,SelectionofTestMethodandSamplingNumber 63.5VerificationandExpandedTest 83.6TestResultsandTestReports 84VerticalCompressiveStaticLoadTestonSinglePile 104.1GeneralRequirements 104.2Equipments 104.3FieldTest 114.4TestResults 125VerticalUpliftStaticLoadTestonSinglePile 145.1GeneralRequirements 145.2Equipments 145.3FieldTest 155.4TestResults 156LateralStaticLoadTestonSinglePile 176.1GeneralRequirements 176.2Equipments 176.3FieldTest 176.4TestResults 187High-strainDynamicTest 207.1GeneralRequirements 207.2Equipments 207.3FieldTest 207.4TestResults 218Low-strainIntegrityTest 268.1GeneralRequirements 268.2Equipments 268.3FieldTest 268.4TestResults 279UltrasonicCross-holeTest 299.1GeneralRequirements 299.2Equipments 299.3FieldTest 2989.4TestResults 3010CoreDrillingMethod 3310.1GeneralRequirements 3310.2Equipments 3310.3FieldTest 3410.4TestResults 3511InterfaceCoringMethod 3811.1GeneralRequirements 3811.2Equipments 3811.3FieldTest 3811.4TestResults 39AppendixATreatmentofHeadofConcretePileforCompressiveTest 40AppendixBConnectionDeviceofReactionForceSystemforUpliftTest 41AppendixCInstallationofSensorsforHigh-strainDynamicTest 43AppendixDTrialDrivenPileandMonitoringinDriving 44AppendixEInstallationofPreformedAccessYube 46AppendixFTheCorrelationCoefficientTableofTheSampleNumberforUltrasonicCross-holeTest 47AppendixGKeyPointsofBoreholeTelevisionLogging 48AppendixHProcessingandMeasurementofCoreSpeciments 50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 51ListofQuotedStandards 52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5311.0.1為了規(guī)范檢測方法、確保檢測質(zhì)量,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數(shù)據(jù)準確、評價正確,為施工驗收及設計提供依據(jù),制訂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深圳市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的基樁檢測。水利等其他類型工程可參照執(zhí)行。1.0.3基樁檢測應考慮工程地質(zhì)條件、樁型及施工質(zhì)量可靠性、使用要求等因素,合理選擇及搭配檢測方法、確定檢測數(shù)量,正確評價檢測結果。1.0.4基樁檢測除應符合本標準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省、市的現(xiàn)行有關規(guī)范、標準的規(guī)定。22術語和符號2.1術語2.1.1基樁foundationpile樁基礎中的單樁。2.1.2樁身缺陷piledefects樁身斷裂、裂縫、縮頸、夾泥(雜物)、溝槽、空洞(蜂窩)、松散、破碎等現(xiàn)象的統(tǒng)稱。2.1.3樁身完整性pileintegrity對樁身的截面尺寸相對變化、材料密實性和連續(xù)性綜合性狀的反映。2.1.4承載力檢測值test-determinedbearingcapacity對靜載試驗現(xiàn)場實測數(shù)據(jù)判讀確定的承載力值,或?qū)Ω邞兎ìF(xiàn)場檢測數(shù)據(jù)綜合分析判定的承載力值。2.1.5靜載試驗staticloadtest在樁頂部逐級施加向下的豎向荷載、向上的豎向荷載或水平荷載,測量樁頂部隨時間發(fā)生與荷載作用方向同向的位移,確定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豎向抗拔承載力或水平承載力的檢測方法。包括豎向抗壓靜載試驗、豎向抗拔靜載試驗和水平靜載試驗。2.1.6高應變法high-straindynamictest用重錘沖擊樁頂,采集樁頂部的力和速度信號,通過波動理論分析、判定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及樁身完整性的檢測方法。2.1.7低應變法low-strainintegritytest在樁頂施加低能量的沖擊力,采集樁頂部速度信號,通過波動理論分析、判定樁身完整性的檢測方法。2.1.8超聲法ultrasoniccross-holetest在樁身混凝土中安裝的聲測管之間發(fā)射并接收超聲波,通過分析超聲波在混凝土傳播中聲學參數(shù)的相對變化,判定樁身完整性的檢測方法。2.1.9鉆芯法coredrillingmethod用鉆機鉆取芯樣,檢測灌注樁樁身缺陷及位置、混凝土強度、樁長、沉渣厚度,鑒定樁端巖土層性狀、判定樁身完整性的檢測方法。2.1.10界面鉆芯法interfacecoringmethod通過安裝在鋼筋籠上、短于鋼筋籠的鋼管,將鉆具下放至管底鉆進取樣,檢測樁端部分的混凝土性狀、樁長、沉渣厚度,鑒定樁端巖土層性狀的檢測方法。2.1.11孔內(nèi)成像法boreholetelevisionloggingmethod采用成像設備對孔壁狀態(tài)形成的數(shù)字圖像進行判讀,檢測和評價樁身質(zhì)量的方法。2.2符號2.2.1抗力及材料性能c——樁身波速;E——樁身材料彈性模量;EI——樁身抗彎剛度;fcu——混凝土芯樣試件抗壓強度;fru——巖石芯樣試件單軸抗壓強度;Rc——凱司法判定的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值;v——混凝土中測線的聲速;Z——樁身截面力學阻抗;Zx——缺陷處的樁身截面力學阻抗;ΔR——缺陷以上部位土阻力的估計值;ρ——樁身材料質(zhì)量密度;σP——最大樁身錘擊壓應力;σt——樁身錘擊拉應力。2.2.2作用及作用效應En——樁錘實際傳遞給樁的能量;F——錘擊力;Fmax——實測的最大錘擊力;H——作用于地面的水平力;P——混凝土、巖石芯樣試件抗壓試驗測得的破壞荷載;Q——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中的樁頂豎向荷載;s——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中的樁頂豎向沉降;U——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試驗中的樁頂上拔荷載;V——質(zhì)點運動速度;Yo——水平力作用點的水平位移;ΔH——水平力增量;ΔYo——水平位移增量;δ——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試驗中的樁頂上拔量。2.2.3幾何參數(shù)A——樁身截面積;B——支墩寬度;b——矩形樁的邊寬;bo——樁身計算寬度;D——樁端直徑;Dc——兩根聲測管外壁間的凈距;d——受檢樁、錨樁的直徑;芯樣試件的平均直徑;L——測點下樁長;樁長;x——樁身缺陷至傳感器安裝點的距離;樁身缺陷位置;z——測線的深度;δ——樁底沉渣厚度。2.2.4計算系數(shù)Jc——凱司法阻尼系數(shù);K——安全系數(shù);m——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數(shù)的比例系數(shù);α——樁的水平變形系數(shù);β——樁身完整性系數(shù);λ1——樣本中不同樣本總數(shù)對應的系數(shù);νy——樁頂水平位移系數(shù);ξ——混凝土芯樣試件抗壓強度換算系數(shù);ψ——巖石芯樣試件高徑比換算系數(shù)。42.2.5其他Acr——聲波波幅臨界值;A——測線的聲波波幅值(分貝值);ao——聲波0dB波幅值;a——測線的聲波波幅值(電壓值);Cv——各測面聲速、波幅或主頻的變異系數(shù);——樁身波速平均值;fcr——聲波主頻臨界值;k——相鄰兩測線聲時的斜率;sx——各測面聲速、波幅或主頻的標準差;t1——速度信號第一峰對應的時刻;tx——缺陷反射波峰對應的時刻;tr——速度信號第一峰與樁底反射峰間的時間差;速度波第一峰的上升時間;trx——速度信號第一峰與缺陷反射峰間的時間差;tc——混凝土中測線的聲時;t——測線的總聲時;t0——系統(tǒng)延時;t′——耦合層延時;vcr——聲速臨界值;Xa——聲速、波幅或主頻異常小值判斷值;Xcr——聲速、波幅或主頻臨界值;X——測線的聲速、波幅或主頻值;——各測面聲速、波幅或主頻的平均值;Δf——幅頻曲線上整樁導致的相鄰諧振峰間頻差;Δf′——幅頻曲線上缺陷導致的相鄰諧振峰間頻差;Δt——相鄰兩測線聲時的差值。53.1.1當對基樁采用本標準規(guī)定的靜載試驗、高應變法、低應變法、超聲法、鉆芯法和界面鉆芯法檢測,其檢測結果應作為樁基施工質(zhì)量驗收的依據(jù),也可作為樁基設計或工程質(zhì)量問題處理3.2檢測機構、人員、儀器設備3.2.1從事基樁檢測的機構和人員,應具有規(guī)定的從業(yè)資質(zhì)和任職資格。3.2.2用于基樁檢測工作的儀器設備應定期進行計量檢定或校準,并確保其使用時在有效的檢定或校準周期內(nèi)。3.2.3用于基樁檢測工作的儀器設備應具有抗外界環(huán)境干擾的功能,使用時宜具有防止檢測過程意外中斷時的應急裝置和措施。3.3檢測前的準備3.3.1檢測前應收集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樁基施工圖、樁基施工記錄及委托方的具體要求。3.3.2檢測前應根據(jù)檢測目的、現(xiàn)場條件和檢測工作的可行性編制檢測方案,內(nèi)容應包括:工程概況、工程地質(zhì)條件、設計要求、施工工藝、檢測目的、依據(jù)的標準及檢測方法、受檢樁選取原則和檢測數(shù)量、所用儀器設備、檢測人員配置、檢測程序、進度安排、所需的機械或人工、安全管理措施等。3.3.3工程樁驗收檢測時,受檢樁的選取除應符合隨機、均勻分布原則外,尚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施工過程出現(xiàn)異常情況可能影響質(zhì)量的樁;2位于建筑結構重要部位或設計有特殊要求的樁;3工程地質(zhì)條件復雜多變區(qū)域的樁;4采用不同施工工藝或由不同施工單位施工的樁;5檢測承載力時,應選取樁長較短、樁端持力層變形模量較小、樁端持力層巖石芯樣單軸抗壓強度較低、樁端存在軟弱下臥層、樁身有缺陷的樁。3.3.4現(xiàn)場檢測開始時間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對灌注樁采用低應變法或超聲法檢測時,受檢樁的混凝土強度或同條件養(yǎng)護試塊強度不應低于設計強度的70%,且不應低于20MPa;2當對灌注樁采用鉆芯法及界面鉆芯法檢測,受檢樁的混凝土應達到28d齡期或同條件養(yǎng)護試塊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當不需要檢測混凝土強度時不應低于設計強度的70%,且不低于20MPa;3當對預制樁采用靜載試驗或高應變法檢測單樁承載力時,受檢樁從沉樁到開始檢測的休止時間宜符合:砂土不少于7d,非飽和黏性土不少于15d,飽和黏性土不少于25d,樁端風化土層具有遇水軟化性時不應少于25d;4當對灌注樁采用靜載試驗確定單樁承載力時,受檢樁的混凝土應達到28d齡期或同條件養(yǎng)護試塊強度達到設計強度。3.3.5工程樁宜先進行樁身完整性檢測,再進行單樁承載力檢測。63.3.6樁身完整性檢測宜開挖至樁頂設計標高后進行。3.4檢測項目、方法和抽檢數(shù)量3.4.1工程樁驗收檢測應進行單樁承載力和樁身完整性抽樣檢測。3.4.2應根據(jù)表3.4.2規(guī)定的檢測目的,結合各檢測方法的適用范圍和檢測能力,考慮設計、工程地質(zhì)條件、施工因素和工程重要性等情況合理選擇基樁檢測方法。表3.4.2檢測目的及檢測方法檢測目的檢測方法確定單樁承載力;判定單樁承載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結合樁身應力(應變)測試測定樁側、樁端阻力;判定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數(shù)的比例系數(shù);驗證高應變法的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結果靜載試驗判定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分析樁側和樁端土阻力;檢測樁身缺陷及位置;判定樁身完整性類別;打樁監(jiān)控高應變法檢測樁身缺陷及位置;判定樁身完整性類別低應變法檢測灌注樁樁身缺陷及位置;判定樁身完整性類別超聲法檢測灌注樁樁身缺陷及位置、混凝土強度、樁長、樁底沉渣厚度;鑒定樁端巖土層性狀;判定樁身完整性類別鉆芯法檢測灌注樁樁端混凝土性狀、樁長、樁底沉渣厚度;鑒定樁端巖土層性狀界面鉆芯法輔助驗證鉆芯法或界面鉆芯法檢測結果的樁身缺陷及位置、樁長、樁底沉渣厚度和樁端巖土層性狀;檢測管樁的樁身缺陷及位置孔內(nèi)成像法3.4.3試驗樁的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應通過單樁靜載試驗確定。當出現(xiàn)下列情況之一時,試驗樁單樁承載力靜載試驗宜同時測試樁身應力(應變):2場地工程地質(zhì)條件復雜多變;樁端持力層設置在殘積土、砂卵石層,或在泥巖、炭質(zhì)頁3采用新樁型、新工藝;4承受上拔荷載的樁。3.4.4試驗樁的單樁承載力靜載試驗數(shù)量應按設計要求或相關規(guī)范確定,且同類型樁不應少于3根;當工程樁總數(shù)小于50根時,不應少于2根。3.4.5單位工程混凝土預制樁、鋼樁和灌注樁抽樣檢測使用的方法和抽檢數(shù)量應分別按照表3.4.5-1和表3.4.5-2的規(guī)定執(zhí)行。當分區(qū)、分段驗收時,每個驗收區(qū)段中各方法的最少檢測數(shù)量均應符合表3.4.5-1和表3.4.5-2的規(guī)定。7表3.4.5-1混凝土預制樁、鋼樁抽樣檢測方法及數(shù)量檢測方法抽檢數(shù)量1靜載試驗和(或)高應變法靜載試驗(抗壓、抗拔、水平)不應少于同類型樁總數(shù)的1%,且不應少于3根(總數(shù)小于50根時,不應少于2根);高應變法不應少于同類型樁總數(shù)的5%,且不應少于5根2低應變法除鋼樁外每承臺不應少于本承臺總樁數(shù)的30%,且不應少于1根;市政工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不應少于本承臺總樁數(shù)的50%,且不應少于1根注:1高應變法不適用于以下情況的樁基驗收檢測: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地質(zhì)條件較為復雜的乙級、施工中產(chǎn)生上浮或偏位、未按第3.4.3條規(guī)定進行試驗樁的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的工程。當現(xiàn)場無條件實施靜載試驗時,應由建設方組織各責任主體對檢測方案進行論證;2混凝土預制管樁低應變法檢測報告中宜附不少于3根樁的孔內(nèi)成像法驗證資料。表3.4.5-2灌注樁抽樣檢測方法及數(shù)量樁徑(mm)荷載檢測方法抽檢數(shù)量<800\1靜載試驗不應少于同類型樁總數(shù)的1%,且不應少于3根(總數(shù)小于50根時,不應少于2根)2低應變法和(或)超聲法每承臺不應少于本承臺樁總數(shù)的30%,且不應少于1根;長徑比大于30的樁應采用超聲法;市政工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的樁應全數(shù)檢測≥800承受上拔荷載、或承受水平荷或抗壓承載力特征值≤20000kN1靜載試驗不應少于同類型樁總數(shù)的1%,且不應少于3根(總數(shù)小于50根時,不應少于2根)2鉆芯法不應少于樁總數(shù)的8%,且不應少于5根(總數(shù)小于30根時,不應少于33界面鉆芯法長徑比大于30的抗壓樁不應少于該類樁總數(shù)的8%,且不應少于3根;巖溶場地的抗壓樁不應少于樁總數(shù)的22%4低應變法和(或)超聲法每承臺不應少于本承臺樁總數(shù)的30%,且不應少于1根;樁徑大于1600mm的樁應采用超聲法;長徑比大于30的樁應采用超聲法;市政工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的樁應全數(shù)檢測并采用超聲法抗壓承載力特征值>20000kN不應少于樁總數(shù)的15%,且不應少于10根2界面鉆芯法長徑比大于30的樁不應少于該類樁總數(shù)的15%,且不應少于5根;巖溶場地的抗壓樁不應少于樁總數(shù)的15%3低應變法和(或)超聲法每承臺不應少于本承臺樁總數(shù)的30%,且不應少于1根;樁徑大于1600mm的樁應采用超聲法;長徑比大于30的樁應采用超聲法;市政工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的樁應全數(shù)檢測并采用超聲法注:1當樁徑≥800mm且抗壓承載力特征值≤20000kN,現(xiàn)場無條件實施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時,可按樁徑≥800mm且抗壓承載力特征值>20000kN的規(guī)定執(zhí)行,應由建設方組織各責任主體對檢測方案進行論證;2樁徑大于1600mm或者長徑比大于30的樁應全部安裝聲測管;3界面鉆芯管應按不少于抽檢數(shù)量的1.5倍安裝。3.4.6對樁基工程中部分樁徑大于800mm、有效長度小于6.0m或長徑比小于5的墩,應采用鉆芯法檢測,鉆芯法抽檢不應少于墩總數(shù)的10%,且不應少于5個。3.4.7當大直徑嵌巖端承樁現(xiàn)場無條件或受設備限制無法檢測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時,可采用鉆芯法或界面鉆芯法檢測沉渣厚度和鉆取樁端持力層巖石芯樣,核驗樁端承載力。檢測報告應根據(jù)建設方組織各責任主體對檢測方案作出的論證意見和樁端承載力核驗結果,結合樁身完整性檢測結果,給出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的結論。83.5驗證檢測與擴大抽檢3.5.1當對檢測結果需進一步確認時,可選擇以下的方法進行驗證檢測:1樁身淺部缺陷可開挖驗證;2預制樁的低應變法檢測結果可采用高應變法驗證,或采用孔內(nèi)成像法驗證;3灌注樁的低應變法或超聲法檢測結果可采用鉆芯法驗證;對難以鉆進至預定位置的小樁徑或大長徑比樁宜采用靜載試驗驗證;4鉆芯法檢測結果中的樁身完整性、沉渣厚度宜采用孔內(nèi)成像法驗證,也可在同一受檢樁中增加鉆孔驗證,或采用靜載試驗驗證;5高應變法檢測結果中的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可采用抗壓靜載試驗驗證。3.5.2驗證檢測后應對被驗證的受檢樁進行綜合評價。3.5.3當基樁的檢測結果不滿足驗收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時,建設單位應組織有關各方分析原因,根據(jù)綜合質(zhì)量評估和質(zhì)量問題處理的需要制定擴大抽檢方案。完成擴大抽檢后,應給出各受檢樁的綜合判定結果。對存在嚴重缺陷的樁和靜載試驗后破壞的樁應按程序進行處理。3.5.4擴大抽檢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可采用原抽檢用的檢測方法,或可靠性更高的檢測方法;2低應變法或超聲法應按檢出的Ⅲ、Ⅳ類樁數(shù)量的3倍擴大抽檢;3當靜載試驗、高應變法、鉆芯法或界面鉆芯法的檢測結果不滿足驗收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時應擴大抽檢,擴大抽檢的數(shù)量不宜少于不滿足設計要求樁數(shù)的2倍。當嚴重不滿足時,擴大抽檢的倍數(shù)不宜少于3倍。3.6檢測結果與報告3.6.1當工程樁承載力檢測采用靜載試驗、高應變法應給出單樁承載力檢測值是否滿足驗收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的結論。3.6.2樁身完整性檢測所采用的各檢測方法應按各自規(guī)定進行樁身完整性類別判定,判定應符表3.6.2樁身完整性分類表樁身完整性類別分類原則I類樁樁身完整II類樁樁身有輕微缺陷,不會影響樁身承載力的正常發(fā)揮III類樁樁身有明顯缺陷,對樁身承載力有影響IV類樁樁身有嚴重缺陷3.6.3鉆芯法檢測報告除應具有樁身完整性類別判定外,尚應包括樁身混凝土強度、樁底沉渣厚度、樁端巖土層性狀是否滿足驗收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的結論。3.6.4界面鉆芯法檢測報告應包括樁端混凝土性狀、樁底沉渣厚度、樁端巖土層性狀是否滿足驗收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的結論。3.6.5檢測報告應包含以下內(nèi)容:1委托單位,工程名稱、地點,建設、勘察、設計、監(jiān)理和施工單位,基礎、結構型式,高度、層數(shù),設計要求,檢測目的,檢測依據(jù),檢測數(shù)量,檢測日期等;2工程地質(zhì)情況概述;3受檢樁的樁型、截面尺寸、樁頂標高、樁號、樁位布置平面圖和相關施工記錄;4檢測方法、儀器設備、檢測過程敘述;5受檢樁的實測與計算分析曲線、數(shù)據(jù)表格和匯總結果;6與檢測內(nèi)容相應的檢測結論。3.6.6檢測報告應準確、清晰、明確和客觀地表述每一項檢測的結果,結論應準確、用詞應規(guī)3.6.7報告結論頁上應有主要檢測人員、報告編寫人、審核人、批準人的簽字,應加蓋檢測專4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4.1.1本試驗適用于確定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4.1.2工程樁抽樣檢測時,最大試驗荷載不應小于設計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的2.0倍。4.1.3為設計提供依據(jù)的試驗樁成樁工藝和質(zhì)量控制標準應與后續(xù)工程樁施工擬采用的一致,試驗宜加載至樁側與樁端巖土阻力達到極限狀態(tài)或達到樁頂軸向壓力設計值。4.1.4當樁身埋設有測試樁身應力、應變、樁端應力的傳感器或位移桿時,可同步測試樁側的分層摩阻力、樁端阻力和相應截面位移。樁身內(nèi)傳感器和位移桿的埋設、數(shù)據(jù)處理宜符合現(xiàn)行深圳市地方標準《大直徑灌注樁靜載試驗標準》SJG87的相關規(guī)定。4.2.1可根據(jù)現(xiàn)場條件選擇壓重平臺反力裝置、錨樁橫梁反力裝置或錨樁壓重聯(lián)合反力裝置,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反力裝置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試驗荷載的1.2倍;2反力裝置的構件截面應滿足加載前和最大試驗荷載工況下承載力和變形的要求;3驗算錨樁的抗拔承載力、抗拔鋼筋及預制樁接頭的抗拉強度;采用工程樁作錨樁時,錨樁數(shù)量不宜少于4根,并應監(jiān)測錨樁上拔量;4壓重應均勻穩(wěn)固地放置于平臺上,壓重合力中心應與受檢樁的幾何中心重合,壓重應在試驗前一次加足;5壓重施加于地基的壓應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1.5倍。4.2.2加載裝置宜采用油壓千斤頂。當采用2臺及以上千斤頂加載時,千斤頂型號、規(guī)格應相同,各千斤頂應并聯(lián)同步工作,千斤頂?shù)暮狭χ行膽c受檢樁軸線重合。各臺千斤頂?shù)钠鹬亓靠偤鸵藶樽畲笤囼灪奢d的1.2倍~2.0倍。4.2.3荷載可采用放置在千斤頂上的荷重傳感器直接測量,也可采用壓力傳感器測量油路的油壓、通過千斤頂率定曲線換算成荷載。荷重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或壓力表的準確度應優(yōu)于或等于0.4級。試驗用荷重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油泵、油管在最大試驗荷載下的壓力不宜超過各自規(guī)定最大工作壓力的80%。4.2.4樁頂沉降應采用位移傳感器測量,其性能及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測量誤差應不大于0.1%FS,分度值應優(yōu)于或等于0.0lmm;2直徑或邊寬大于500mm的樁,應對稱安置4個位移傳感器,直徑或邊寬小于或等于500mm的樁可對稱安置2個位移傳感器;3基準梁應具有一定的剛度,梁的一端應固定在基準樁上,另一端應簡支于基準樁上;4固定和支撐位移傳感器的夾具及基準梁應避免氣溫、振動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響。4.2.5沉降測量平面宜設置在樁頂以下200mm的位置,測點應固定在樁身上。對大直徑灌注樁,可設置在樁帽頂面。4.2.6荷載測量和沉降測量應采用自動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應具有數(shù)據(jù)遠程實時傳輸功能。4.2.7基準樁、受檢樁、壓重平臺支墩邊(或錨樁)之間的距離應符合表4.2.7的規(guī)定。表4.2.7基準樁、受檢樁、壓重平臺支墩邊(或錨樁)之間的距離反力裝置壓重平臺錨樁橫梁壓重錨樁聯(lián)合基準樁與受檢樁中心距離≥3d且>2.0m≥3d且>2.0m≥3d且>2.0m基準樁與壓重平臺支墩邊距離≥1.5B且>2.0m—≥1.5B且>2.0m基準樁與錨樁中心距離—≥3d且>2.0m≥4d且>2.0m受檢樁與壓重平臺支墩邊距離≥1B且>1.5m—≥1B且>1.5m受檢樁與錨樁中心距離—≥3d且>2.0m≥3d且>2.0m注:d為受檢樁、錨樁的直徑,取其較大者;B為支墩寬度。4.3現(xiàn)場檢測4.3.1受檢樁頂部宜高出試坑底面,試坑底面宜與樁基承臺底標高一致?;炷翗稑额^處理宜符合本標準附錄A的規(guī)定。4.3.2對用作錨樁的灌注樁和有接頭的預制樁,試驗設備安裝前宜對其樁身完整性進行檢測。4.3.3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樁,應采用慢速維持荷載法:1為設計提供依據(jù)的試驗樁;2灌注樁樁端持力層設置在殘積土、砂卵石層,或在泥巖、炭質(zhì)頁巖等軟質(zhì)巖以及破碎帶,或在強風化(或全風化)的硬質(zhì)巖層;3采用靜壓工藝施工的預制樁;4驗證檢測或擴大抽檢的樁。4.3.4同一類型的工程樁,應首先對施工質(zhì)量可靠性低的樁采用慢速維持荷載法試驗,數(shù)量不應少于靜載試驗總數(shù)量的30%。當其試驗結果滿足驗收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時,其余樁可采用快速維持荷載法試驗。4.3.5加載、卸載方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加載應分級進行,應逐級等量加載,分級荷載宜為最大試驗荷載或預估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的l/10,第一次加載可直接從第二級開始;2卸載應分級進行,應逐級等量卸載,每級卸載量取加載時分級荷載的2.0倍;3加載、卸載時應使荷載傳遞均勻、連續(xù)、無沖擊,每級荷載在維持過程中的變化幅度不得超過分級荷載的±10%。4.3.6慢速維持荷載法試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每級荷載施加后應按第0min、5min、15min、30min、45min、60min測讀樁頂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測讀一次;2沉降相對穩(wěn)定標準:lh內(nèi)的樁頂沉降量不超過0.1mm;3當樁頂沉降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時,再施加下一級荷載;4卸載時,每級荷載維持lh,按第15min、30min、60min測讀樁頂沉降量后,即可卸至下一級荷載,卸載至零后維持3h,應測讀樁頂殘余沉降量,測讀時間為第15min、30min,以后每隔30min測讀一次。4.3.7快速維持荷載法試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每級荷載施加后應按第0min、10min測讀樁頂沉降量,以后每隔10min測讀1次;2加載時每級荷載維持時間不應少于lh,當最后2個10min內(nèi)的樁頂沉降量均小于各自相鄰的前1個10min內(nèi)的樁頂沉降量時,可判定為沉降相對穩(wěn)定;3當樁頂沉降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時,再施加下一級荷載;4卸載時,每級荷載維持l5min,按第5min、15min測讀樁頂沉降量;卸載至零后維持2h,應測讀樁頂殘余沉降量,測讀時間為第5min、15min、30min,以后每隔30min測讀一次。4.3.8當出現(xiàn)下列情況之一時,可終止加載:1某級荷載作用下,樁頂沉降量大于前一級荷載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且樁頂總沉降量已2某級荷載作用下,樁頂沉降量大于前一級荷載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經(jīng)24h尚未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3當荷載-沉降曲線呈緩變特征,可加載至樁頂沉降量達到80mm~100mm;4已達到反力裝置最大反力的0.85倍或錨樁最大抗拔力;5對抽樣檢測的工程樁,在最大試驗荷載下樁頂沉降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4.4檢測結果4.4.1應根據(jù)試驗記錄繪制豎向荷載-沉降(Q-s)曲線、沉降-時間對數(shù)(s-lgt)曲線。也可繪制其他輔助分析曲線。4.4.2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值可按下列方法綜合分析確定:1某級荷載作用下Q-s曲線發(fā)生明顯陡降、或s-1gt曲線尾部出現(xiàn)明顯向下彎曲時取前一2出現(xiàn)本標準第4.3.8條第2款情況,取前一級荷載;3當Q-s曲線呈緩變特征、各分級荷載作用下樁頂沉降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時可根據(jù)沉降量確定,對直徑小于800mm的樁,宜取s=40mm對應的荷載;對直徑大于或等于800mm的嵌巖樁,可取s=0.05D(D為樁端直徑)且s≤60mm對應的荷載;對直徑大于或等于800mm的非嵌巖樁,可取s=0.05D(D為樁端直徑)且s≤80mm對應的荷載;對于長徑比大于40的細長樁可考慮其樁身壓縮變形;4對抽樣檢測的工程樁,在最大試驗荷載下,未出現(xiàn)以上三款情況、且樁頂沉降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時,可取最大試驗荷載。4.4.3試驗樁的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標準值、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的統(tǒng)計計算應符1對參加計算的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值取算數(shù)平均值,當極差不超過平均值的30%時,可取其算術平均值為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標準值;當極差超過平均值的30%時,應分析原因,結合樁型、施工工藝、工程地質(zhì)條件、基礎形式等工程具體情況綜合確定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標準值;不能明確極差過大的原因時,宜增加試樁數(shù)量;2試驗樁數(shù)量小于3根或樁基承臺下的樁數(shù)不大于3根時,應取低值。3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應按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標準值的50%(K=2)取值。4.4.4檢測報告除應符合本標準第3.6.5條和第3.6.6條的規(guī)定外,尚應包含以下內(nèi)容:1受檢樁樁位或者附近位置的工程地質(zhì)鉆孔柱狀圖或剖面圖;2錨樁的數(shù)量、截面尺寸、材料強度、配筋情況;3加載反力裝置種類,堆載法的堆載重量,錨樁法的反力梁布置平面圖;4加載、卸載方式,荷載分級;5本標準第4.4.1條要求繪制的曲線及對應的數(shù)據(jù)表,與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值確定有關的曲線及數(shù)據(jù);6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值、對應沉降及終止加載情況類別,評價是否滿足驗收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4.4.5對于Q-s曲線形態(tài)異常的受檢樁,可結合試驗前后樁身完整性檢測結果,對其樁身質(zhì)量和承載能力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當證實樁身存在缺陷時,應在檢測報告中說明。s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試驗5.1.1本試驗適用于確定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5.1.2工程樁抽樣檢測時,最大試驗荷載取值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之一:1不應小于設計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特征值的2.0倍;2當設計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特征值是由靜載試驗確定、且樁身主筋是按樁身抗拉強度設計配筋的工程樁,可取設計要求的最大試驗荷載;3當設計對最大上拔量限值有要求時可取設計提供的最大試驗荷載。5.1.3為設計提供依據(jù)的試驗樁成樁工藝和質(zhì)量控制標準應與后續(xù)工程樁施工擬采用的一致,試驗宜加載至樁側巖土阻力達到極限狀態(tài)或達到主筋拉力設計值。5.1.4當樁身埋設有測試樁身應力、應變的傳感器或位移桿時,可同步測試樁側的分層摩阻力和相應截面位移。樁身內(nèi)傳感器和位移桿的埋設、數(shù)據(jù)處理宜符合現(xiàn)行深圳市地方標準《大直徑5.2.1加載反力裝置的支座反力可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由天然地基或處理地基提供,也可由工程樁或設置的反力樁提供,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由天然地基或處理地基提供支座反力時,施加于地基的壓應力不宜超過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1.5倍;反力梁的支承面中心應與支座中心重合;2由工程樁或反力樁提供支座反力時,反力樁頂面應平整并具有足夠的強度。5.2.2加載反力裝置的受力構件應滿足1.2倍最大試驗荷載下的承載力和變形要求,并符合下1受檢樁主筋、連接鋼筋和連接構件宜采用機械連接或焊接,應調(diào)直受檢樁主筋使其受力2反力裝置可按照本標準附錄B提供的方式和受檢樁連接;3空心樁也可采用混凝土填芯方式,宜采用和施工圖一致的施工工藝,其配筋和填芯混凝土深度等要求應根據(jù)最大試驗荷載驗算或設計。5.2.3加載裝置應符合本標準第4.2.2條的規(guī)定。5.2.4荷載測量方式及儀器的技術要求應符合本標準第4.2.3條和第4.2.6條的規(guī)定。5.2.5樁頂上拔量測量及其儀器的技術要求應符合本標準第4.2.4條和第4.2.6條的規(guī)定。5.2.6對于采用機械連接方式的預制樁,樁頂上拔量測量點宜設置在樁頂以下不小于1倍樁徑的樁身上。對于采用填芯混凝土連接方式的PHC管樁可設置在樁頂面上;對于大直徑灌注樁可設置在鋼筋籠內(nèi)側的樁頂面混凝土上或由植入樁頂面的鋼筋引出,測點距離樁身主筋不得少于100mm,不得設置在受拉鋼筋上。5.2.7基準樁、受檢樁、支座(或反力樁)之間的距離應符合本標準表4.2.7的規(guī)定。5.3.1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試驗宜采用慢速維持荷載法,也可采用多循環(huán)加載、卸載方法。慢速維持荷載法的加卸載方式、試驗步驟應符合本標準第4.3.5條和第4.3.6條的有關規(guī)定。5.3.2當出現(xiàn)下列情況之一時,可終止加載:1某級荷載作用下,樁頂上拔量大于前一級荷載作用下樁頂上拔量的5倍,且樁頂總上拔量大于15mm;2樁頂總上拔量超過100mm;3對抽樣檢測的工程樁,在最大試驗荷載作用下(或設計要求的上拔量限值時)樁頂上拔量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5.3.3對裂縫控制等級為一級的工程樁,符合下列情況之一時,可終止加載:1在某級荷載作用下,樁頂上拔量大于前一級上拔荷載作用下上拔量的5倍;2在某級荷載作用下,樁身混凝土出現(xiàn)開裂;3已達到設計提供的最大試驗荷載,樁頂上拔量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且樁身混凝土未出現(xiàn)開裂情況。5.3.4試驗樁除測量樁頂上拔量外,尚應對基準樁的位移進行監(jiān)測、對樁周地面土體的變形情況及樁身外露部分裂縫開展情況進行觀測記錄。5.4檢測結果5.4.1應根據(jù)試驗記錄繪制上拔荷載-樁頂上拔量(U-δ)曲線、樁頂上拔量-時間對數(shù)(δ-1gt)曲線。5.4.2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檢測值可按下列方法綜合分析確定:1當出現(xiàn)本標準第5.3.2條第1款情況時,應取前一級上拔荷載;2當出現(xiàn)本標準第5.3.2條第2款情況時,可取終止試驗前一級上拔荷載或設計要求上拔量對應的上拔荷載;3當出現(xiàn)本標準第5.3.2條第3款情況時,可取最大上拔荷載;4在某級荷載作用下U-δ曲線發(fā)生明顯陡升、或δ-1gt曲線斜率明顯變陡或曲線尾部明顯彎曲時,取前一級上拔荷載。5.4.3對裂縫控制等級為一級的工程樁,試驗結果的判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出現(xiàn)本標準第5.3.3條第1、2款情況時,可判定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試驗結果不滿足設計、驗收要求;2當出現(xiàn)本標準第5.3.3條第3款情況時,可判定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試驗結果滿足設計、驗收要求。5.4.4試驗樁的單樁豎向抗拔極限承載力標準值、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特征值可按本標準第4.4.3條的規(guī)定統(tǒng)計計算。5.4.5檢測報告除應符合本標準第3.6.5條和第3.6.6條的規(guī)定外,尚應包含以下內(nèi)容:1受檢樁樁位或者附近位置的工程地質(zhì)鉆孔柱狀圖或剖面圖;2受檢樁樁徑及配筋情況、傳遞上拔荷載的樁頂連接方式,提供支座反力的方式;3加載、卸載方式,荷載分級;4本標準第5.4.1條要求繪制的曲線及對應的數(shù)據(jù)表;為設計提供承載力依據(jù)的試驗還包括基準樁的變形量、樁周地面土體的變形情況及樁身外露部分裂縫開展情況;5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檢測值、對應上拔量及終止加載情況類別,并評價是否滿足驗收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6對不允許帶裂縫工作或?qū)α芽p寬度有限制的受檢樁,樁身外露部分裂縫開展情況觀測記7‘單樁水平靜載試驗6.1.1本試驗適用于樁頂自由的試驗條件下確定單樁水平承載力、推定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數(shù)的6.1.2對工程樁抽樣檢測,可按設計要求的水平位移允許值或最大水平荷載值控制加載,但不應小于設計單樁水平承載力特征值的1/0.75。6.1.3為設計提供依據(jù)的試驗樁成樁工藝和質(zhì)量控制標準應與后續(xù)工程樁施工擬采用的一致,試驗宜加載至樁頂水平位移達到30mm~40mm(當樁側上部為軟土時取高值)或樁身結構破壞,試驗樁不宜作為工程樁使用。6.2.1反力裝置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試驗荷載的1.2倍,且具有足夠的剛度;可由相鄰樁提供試驗反力。作用在受檢樁上的試驗荷載方向和工程樁實際承受的水平荷載方向(或設計要求的方向)應一致。6.2.2水平推力加載裝置宜采用臥式油壓千斤頂,最大作用力宜為最大試驗荷載的1.2倍~2.0倍。水平力作用點宜與實際工程的樁基承臺底面標高一致,作用方向應水平通過樁身軸線;千斤頂和受檢樁接觸處應安置球形鉸支座。千斤頂與受檢樁的接觸處宜適當補強。6.2.3荷載測量方式及儀器的技術要求應符合本標準第4.2.3條和第4.2.6條的規(guī)定。6.2.4水平位移測量及其儀器的技術要求應符合本標準第4.2.4條和第4.2.6條的規(guī)定。6.2.5應在水平力作用平面的受檢樁兩側對稱安裝兩個位移傳感器;當需要測量樁頂轉角時,尚應在水平力作用平面以上50cm的受檢樁兩側對稱安裝兩個位移傳感器。基準樁宜設置在與作用力方向垂直的試樁側面,基準樁與試樁凈距不應小于1倍樁徑、且不宜小于2m。儀器設備布置宜符合現(xiàn)行深圳市地方標準《大直徑灌注樁靜載試驗標準》SJG87的相關規(guī)定。6.3.1可在試驗前、后采用低應變法檢測受檢樁的樁身完整性。6.3.2加載方式宜根據(jù)工程樁實際受力特性選用單向多循環(huán)加載法或本標準第4章規(guī)定的慢速維持荷載法,也可按設計要求采用其他加載方法。當需要測量樁身內(nèi)力時宜采用慢速維持荷載6.3.3試驗加載、卸載方式和水平位移測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單向多循環(huán)加載法的分級荷載宜為預估單樁水平極限承載力或最大試驗荷載的1/10;每級荷載施加后,維荷4min后測讀水平位移,然后卸載至零,停2min測讀殘余水平位移,至此完成一個加卸載循環(huán);如此循環(huán)5次,完成一級荷載的位移測量,試驗不得中間停頓;2慢速維持荷載法的加卸載分級、試驗步驟及穩(wěn)定標準應符合本標準第4.3.5條和第4.3.6條的有關規(guī)定。6.3.4當出現(xiàn)下列情況之一時,可終止加載:2水平位移超過30mm~40mm,軟土中的樁或大直徑樁可取高值;νy——樁頂水平位移系數(shù),由式(6.4νy——樁頂水平位移系數(shù),由式(6.4.2-2)試算α,當αh≥4.0時(h為樁的6.4.1試驗數(shù)據(jù)處理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采用單向多循環(huán)加載法時,應繪制水平力–時間–力作用點的水平位移(H–t–Y0)曲線和水平力–位移梯度(H–ΔY0/ΔH)曲線;2采用慢速維持荷載法時,應繪制水平力–力作用點的水平位移(H–Y0)曲線、水平力–位移梯度(H–ΔY0/ΔH)曲線、力作用點的水平位移–時間對數(shù)(Y0–1gt)曲線和水平力–力作用點的水平位移雙對數(shù)(1gH–1gY0)曲線;3繪制水平力、力作用點的水平位移–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數(shù)的比例系數(shù)(H–m、Y0–m)曲6.4.2當樁頂自由且水平力作用位置位于地面處時,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數(shù)的比例系數(shù)可按下列m——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數(shù)的比例系數(shù)(kN/m4α——樁的水平變形系數(shù)(m-1人土深度νy=2.441;H——作用于地面的水平力(kN);Y0——水平力作用點的水平位移(mEI——樁身抗彎剛度(kN·m2);其中E為樁身材料彈性模量,I為樁身換算截面慣性矩;b0——樁身計算寬度(m);對于圓形樁,當樁徑d=1m時,b0=0.9(1.5d+0.5),當樁徑d>1m時,b0=0.9(d+1);對于矩形樁,當邊寬b=1m時,b0=1.5b+0.5,當邊寬b>1m時,b0=b+1。6.4.3單樁水平臨界荷載可按下列方法綜合分析確定:1取單向多循環(huán)加載法的H–t–Y0曲線或慢速維持荷載法的H–Y0曲線出現(xiàn)拐點的前一級水2取H–ΔY0/ΔH曲線或1gH–1gY0曲線上第一拐點對應的水平荷載值。6.4.4單樁水平承載力檢測值可按下列方法綜合確定:1取單向多循環(huán)加載法時的H–t–Y0曲線產(chǎn)生明顯陡降的起始點對應的水平荷載;2取慢速維持荷載法時的H–Y0曲線發(fā)生明顯陡降的起始點對應的水平荷載;或Y0–1gt曲線尾部出現(xiàn)明顯彎曲的前一級水平荷載;3取H–ΔY0/ΔH曲線或1gH–1gY0曲線上第二拐點對應的水平荷載;4取樁身折斷或受拉鋼筋屈服時的前一級水平荷載;5對抽樣檢測的工程樁在最大水平荷載作用下,未出現(xiàn)以上四款情況,且樁頂水平位移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時,可取最大試驗荷載。6.4.5單樁水平承載力特征值的確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樁身不允許開裂或灌注樁的樁身配筋率小于0.65%時,取單樁水平臨界荷載的0.75倍為單樁水平承載力特征值;2當樁身允許開裂或樁身配筋率不小于0.65%時,也可取樁頂標高處設計水平位移控制值所對應荷載的0.75倍、且不大于裂縫寬度控制要求;對水平位移敏感的建(構)筑物水平位移控制值取6mm,對水平位移不敏感的建(構)筑物取10mm;3對工程樁抽樣檢測當荷載已達到設計要求的最大試驗荷載,且樁頂水平位移達到相對穩(wěn)定標準時,可取最大試驗荷載的0.75倍。6.4.6試驗樁的單樁水平承載力特征值可按本標準第4.4.3條的規(guī)定統(tǒng)計計算。6.4.7檢測報告除應符合本標準第3.6.5條和第3.6.6條的規(guī)定外,尚應包含以下內(nèi)容:1受檢樁樁位或者附近位置的工程地質(zhì)鉆孔柱狀圖或者剖面圖;2受檢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情況;3加載反力裝置種類;4加載、卸載方式,荷載分級;5本標準第6.4.1條要求繪制的曲線及對應的數(shù)據(jù)表;6單樁水平承載力檢測值、對應水平位移及終止加載情況類別,并評價是否滿足驗收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7.1.1本方法適用于判定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樁身完整性及監(jiān)控預制樁打樁過程。7.1.2對于大直徑擴底灌注樁,不宜采用高應變法進行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7.2.1檢測儀器主要技術性能除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基樁動測儀》JG/T518中2級標準的規(guī)定外,尚應具有信號顯示、存儲、分析和處理功能,宜具有數(shù)據(jù)遠程實時傳輸功能。7.2.2樁的貫入度可采用精密水準儀等儀器測量。7.2.3錘擊設備宜為自由落錘式,預制樁可利用打樁機械(導桿式柴油錘、振動錘除外),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錘擊設備應具有穩(wěn)固的導向裝置,重錘應采用鑄鐵或鑄鋼制作,材質(zhì)均勻、形狀對稱、錘底平整,高寬(徑)比不得小于1.0;2當采用在自由落錘上安裝加速度傳感器的方式測量錘擊力時,重錘應整體鑄造,高寬(徑)比應在1.0~1.5之間;3進行承載力檢測時,錘重應大于設計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的2.0%,當混凝土樁的樁徑大于600mm或樁長大于30m時應大于3.0%。當僅檢測樁身完整性時,錘重應大于設計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的0.3%。7.3.1檢測前準備工作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平整地面或開挖試坑使樁頭露出高度應滿足錘架、傳感器安裝的要求,找平樁頭,使重錘中心線、樁頭中軸線與樁身中軸線重合;2樁頭頂面應設置樁墊,宜采用10mm~30mm厚的木板或膠合板等勻質(zhì)材料樁墊;3對不能承受錘擊力的樁頭應在檢測前進行處理,樁頭處理應符合本標準附錄A的規(guī)定;4傳感器的安裝應符合本標準附錄C的規(guī)定。7.3.2受檢樁參數(shù)、傳感器靈敏度系數(shù)、信號采集方式、采樣頻率和長度的設定及計算應符合1測點下樁長和樁身截面積設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測點下樁長應是傳感器安裝點至樁底的距離;2)對于預制樁,可根據(jù)建設、監(jiān)理或施工單位提供的樁長和樁身截面積設定;3)對于灌注樁,宜根據(jù)建設、監(jiān)理或施工單位提供的完整施工記錄設定。2混凝土樁樁身波速可結合經(jīng)驗或按同場地同類型已檢樁的平均波速初步設定,現(xiàn)場檢測完成后再作適當調(diào)整。3樁身材料質(zhì)量密度設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離心成型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應為2.55t/m3~2.60t/m3;2)混凝土灌注樁應為2.40t/m3;3)混凝土預制樁應為2.45t/m3~2.50t/m3;4)鋼樁應為7.85t/m3。4樁身材料彈性模量應按下式計算:E=p.C2E——樁身材料彈性模量(kPa);c——樁身波速(m/s);ρ——樁身材料質(zhì)量密度(t/m3)。5應變傳感器和加速度傳感器靈敏度系數(shù)應按檢定或校準結果設定。6當在重錘上安裝加速度傳感器測量錘擊力時,錘擊力等于實測加速度與重錘質(zhì)量的乘7信號采樣長度應滿足分析計算要求,采樣時間間隔宜為50μs~200μs、采樣點數(shù)不宜少7.3.3現(xiàn)場檢測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檢測前應對儀器、電源、傳感器、連線、接地情況及設定參數(shù)等進行全面檢查,確認無誤后方可進行檢測;2檢測時應實測單次錘擊下樁的貫入度;3采用自由落錘實測時應重錘低擊,最大錘擊落距不宜大于2.5m,單擊貫入度宜在2mm~6mm之間;當僅檢測樁身完整性時,宜采用輕錘,在能接收到樁底反射信號的前提下,可降低落距、減小樁墊厚度;4采用凱司法初步判斷受檢樁的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5試打預制樁與打樁監(jiān)控應符合本標準附錄D的規(guī)定;6預制樁承載力的時間效應應按本標準附錄D的規(guī)定通過復打試驗確定。7.3.4有效錘擊次數(shù)應根據(jù)實測信號的質(zhì)量、單擊貫入度、樁頂最大動位移、樁身最大拉(壓)應力、缺陷程度及發(fā)展趨勢等情況綜合確定。7.3.5檢測時應及時檢查信號質(zhì)量,當出現(xiàn)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進行檢查、調(diào)整或停止檢測:1信號異常,或打樁監(jiān)控時波形紊亂、信號無規(guī)律;2四個通道測試信號不全;3傳感器安裝不良或出現(xiàn)故障;錘擊嚴重偏心,兩側力信號幅值相差超過一倍;5測點處混凝土開裂;6樁身有明顯缺陷并且程度在逐漸加劇。7.3.6對采用擠土工藝施工的受檢樁,在檢測前后均應測量樁頂標高,計算出每擊下的貫入度,判斷受檢樁是否發(fā)生上浮。當確認有上浮情況時應取第一擊信號進行分析計算。7.4檢測結果7.4.1分析計算前應對所有信號進行定性檢查、分析,觀察各信號反映出的樁的承載性狀、樁身缺陷程度及其發(fā)展趨勢,選取錘擊能量較大的1擊或2擊信號進行分析計算。7.4.2當出現(xiàn)下列情況之一時,其信號不得用作分析計算:1錘擊嚴重偏心,兩側力信號幅值相差超過一倍;2測點處混凝土開裂或有嚴重塑性變形使力信號未歸零;3四個通道測試信號不全。7.4.3分析計算前,可按下列方法確定樁身波速和樁身材料彈性模量:1當樁底反射信號明顯時,可根據(jù)速度信號第一峰起升沿的起點到反射峰起升沿或下降沿的起點之間的時差與已知樁長確定波速(圖7.4.3圖7.4.3樁身波速的確定2當樁底反射信號不明顯時,可根據(jù)樁長、波速的合理取值范圍以及鄰近樁的樁身波速等3當確定后的樁身波速與原設定的樁身波速不一致時,應將樁身材料彈性模量和力信號的幅度作相應的調(diào)整,并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對測點處原設定波速調(diào)整后,相應的樁身材料彈性模量應按本標準式(7.3.2)重2)采用應變傳感器測量錘擊力時,當原始力信號按速度單位存儲,樁身材料彈性模量調(diào)整后尚應對原始實測力值進行校正;3)當在重錘上安裝加速度傳感器測量錘擊力時,當樁身材料彈性模量或樁身波速改變時,不得對原始實測力值進行調(diào)整,但應扣除響應傳感器安裝點以上的樁頭慣7.4.4實測的力和速度信號第一峰起始段不成比例時,不得對實測力或速度信號進行調(diào)整。7.4.5判定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值可采用實測曲線擬合法、凱司法。應選取有代表性的樁進行曲線擬合分析,擬合分析的樁數(shù)不應少于受檢樁總數(shù)的50%,且不得少于5根;其余受檢樁可采用凱司法判定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值。7.4.6采用實測曲線擬合法判定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值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樁-土力學模型物理意義明確,應能分別反映樁和土的實際力學性狀;2模型參數(shù)的取值范圍應能限定,擬合分析選用的參數(shù)應在合理范圍內(nèi);3擬合曲線時間段長度在t1+2L/c時刻后延續(xù)時間不應小于20ms,對于柴油錘打樁信號,在t1+2L/c時刻后延續(xù)時間不應小于30ms;4各單元所選用的土的最大彈性位移sq值不應超過相應樁單元的最大計算位移值;5擬合結束時土阻力響應區(qū)段的計算曲線與實測曲線應吻合,其他區(qū)段的曲線應基本吻6貫入度的計算值應與實測值接近。7.4.7采用凱司法判定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值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樁徑小于800mm,樁身材質(zhì)和截面基本均勻;2阻尼系數(shù)Jc宜根據(jù)同條件下靜載試驗結果校核,或在有相近工程條件下可靠對比資料后采用實測曲線擬合法確定Jc值。在同一場地地質(zhì)條件相近,樁型、工藝、截面積相同的情況下,Jc值的極差不宜大于平均值的30%;3對于t1+2L/c時刻樁側和樁端土阻力均已充分發(fā)揮的摩擦型樁,可按下列凱司法公式的計算結果判定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值:(7.4.7-1)(7.4.7-2)Rc——凱司法判定的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值(kN);Jc——凱司法阻尼系數(shù);t1——速度信號第一峰對應的時刻(ms);F(t1)——t1時刻的錘擊力(kNV(t1)——t1時刻的質(zhì)點運動速度(m/s);Z——樁身截面力學阻抗(kN·s/m);A——樁身截面積(m2L——測點下樁長(m)。4對于土阻力滯后于t1+2L/c時刻明顯發(fā)揮的宜將t1延時,按式(7.4.7-1)對Rc值進行5對于土阻力先于t1+2L/c時刻發(fā)揮并產(chǎn)生樁中上部強烈反彈的,宜計入卸載回彈的土阻力,對Rc值進行減小修正。7.4.8當受檢樁出現(xiàn)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采用靜載試驗進一步驗證:1樁身存在明顯或嚴重缺陷無法判定單樁承載力;2預制樁在多次錘擊下承載力下降,觸變效應明顯;3單擊貫入度大,樁底同相反射強烈且反射波峰較寬,側阻力波、端阻力波反射弱,即信號表現(xiàn)出的豎向承載性狀與樁周土分布情況明顯不符;4嵌巖樁樁底同相反射強烈,且在2L/c時刻后無明顯端阻力反射;5本標準第7.3.5條第5、6款情況;6對本標準第7.3.5條第1、2、3、4款情況,經(jīng)檢查或調(diào)整后信號質(zhì)量仍未改善而停止7對承受水平方向荷載的受檢樁,采用高應變法檢測樁身完整性后顯示樁身缺陷對水平承載力有影響。7.4.9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應按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值的50%取值。7.4.10樁身完整性判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采用實測曲線擬合法判定時,擬合所選用的樁土參數(shù)應符合本標準第7.4.6條第1款和第2款的規(guī)定;根據(jù)成樁工藝,擬合時可采用樁身阻抗擬合或樁身裂隙、混凝土預制樁的接樁縫隙擬合;樁身完整性系數(shù)β等于缺陷位置處樁身截面力學阻抗與其上樁身截面力學阻抗的比值,β=zx/z(7.4.10-1)β——樁身完整性系數(shù);Zx——缺陷處的樁身截面力學阻抗(kN·s/m)。2采用凱司法判定時,等截面樁在缺陷深度x以上部位的土阻力ΔR未出現(xiàn)卸載回彈時,tx-t1tx-t1樁身完整性系數(shù)和樁身缺陷位置應分別按下列公式計算:(7.4.10-2)(7.4.10-3)x——樁身缺陷至傳感器安裝點的距離(mtx——缺陷反射峰對應的時刻(msΔR——缺陷以上部位土阻力的估計值(kN),等于缺陷反射波起始點的力與速度乘以樁身截面力學阻抗之差,取值方法見圖7.4.10。FV.ZF V·ZΔRtbtbt(ms)圖7.4.10樁身完整性系數(shù)計算3受檢樁的樁身完整性類別可按本標準表3.6.2和表7.4.10的規(guī)定結合經(jīng)驗綜合判定。表7.4.10樁身完整性分類表類別β值Iβ=1.0II0.8≤β<1.0III0.6≤β<0.8IVβ<0.67.4.11出現(xiàn)下列情況之一時,受檢樁的樁身完整性判定宜按工程地質(zhì)條件和施工工藝,結合實測曲線擬合法或其他檢測方法綜合進行:2混凝土灌注樁樁身截面漸變或多變;3力和速度信號在第一峰附近不成比例,樁身淺部有缺陷;4錘擊力信號上升緩慢;5等截面樁在缺陷深度x以上部位的土阻力ΔR出現(xiàn)了卸載回彈;6嵌巖樁樁底同相反射強烈,且在時間2L/c后無明顯端阻力反射。7.4.12最大樁身錘擊拉應力、壓應力和樁錘實際傳遞給樁的能量應分別按本標準附錄D的相應公式計算。7.4.13檢測報告除應符合本標準第3.6.5條和第3.6.6條的規(guī)定外,尚應包含以下內(nèi)容:1受檢樁樁位或者附近位置的工程地質(zhì)鉆孔柱狀圖或剖面圖;2實測的力與速度信號,并標注有檢測日期;5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檢測值,并評價是否滿足驗收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6對采用實測曲線擬合法的包含擬合曲線、各單元樁-土模型參數(shù)、土阻力沿樁身分布圖;7對用靜載試驗結果校核確定阻尼系數(shù)Jc的包含靜載試驗結果;8試打樁和打樁監(jiān)控還應包含采用的樁錘型號、錘墊類型以及監(jiān)測得到的錘擊數(shù)、樁側和樁端靜阻力、樁身錘擊拉應力和壓應力,樁身完整性以及樁錘能量傳遞比隨入土深度的變化。268.1.1本方法適用于檢測混凝土樁的樁身完整性,檢測樁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8.1.2本方法的有效檢測樁長范圍應通過現(xiàn)場試驗,根據(jù)樁底反射信息確定。8.2.1檢測儀器主要技術性能除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基樁動測儀》JG/T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