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江蘇省部分地區(qū)10月高三語文試卷分類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A/29/wKhkGWXQMxeAQzmyAAK9LuTYECo278.jpg)
![2024屆江蘇省部分地區(qū)10月高三語文試卷分類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A/29/wKhkGWXQMxeAQzmyAAK9LuTYECo2782.jpg)
![2024屆江蘇省部分地區(qū)10月高三語文試卷分類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A/29/wKhkGWXQMxeAQzmyAAK9LuTYECo2783.jpg)
![2024屆江蘇省部分地區(qū)10月高三語文試卷分類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A/29/wKhkGWXQMxeAQzmyAAK9LuTYECo2784.jpg)
![2024屆江蘇省部分地區(qū)10月高三語文試卷分類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A/29/wKhkGWXQMxeAQzmyAAK9LuTYECo278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4屆江蘇省部分地區(qū)10月高三語文試卷分類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非文學類文本閱讀
江蘇省南通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材料—:
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維嚴格地說,它指的是詩人用審美的態(tài)度來觀照世界和觀照自我,將既已獲得的人生體驗轉化為審美體驗并顯現(xiàn)為審美意象的活動過程。為簡要說明起見,用兩句話來概括:一句叫“運意成象”,一句叫“觀物取象”。
“運意成象”的前提,自當是有“意”可運,也就是詩人首先要有真切的情意體驗,然后借物象加以展現(xiàn)。這“意”又從何而來呢從源頭上講,它就起于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遭遇,是外界事物觸動人的心靈世界所引發(fā)的諸種活生生的感受。更確切地看,應是心物交感的雙向作用——外來的刺激與主體的回應交相感觸,于是有各種情意體驗生成。然則,是否將內(nèi)心引發(fā)的情意體驗直接宣示出來,就成為詩了呢又不盡然。人們在受到外界各種事象的刺激時引發(fā)的感受雖較鮮活,卻易膚淺。這必須有一個沉淀和積累的過程,讓其在心靈深處漸漸發(fā)酵、孕育以至成形,使那些僅限于一時、淺表意義的感受剝落殆盡,而那些具有長久、深沉意蘊的體驗得以積存下來,并不斷得到拓展與加深。如果我們把現(xiàn)實人生中的心物交感視為情意體驗產(chǎn)生的基礎.則從內(nèi)心的積淀、醞釀到最終宣發(fā)的過程,便構成了由現(xiàn)實人生體驗向詩性生命體驗轉化的重要橋梁。
情意體驗由初發(fā)經(jīng)過積累與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時候,又該如何來宣泄呢作為詩歌藝術的創(chuàng)造活動,必須借助審美的形態(tài)來表現(xiàn),以使自己內(nèi)在的情意體驗能詩意地傳遞給別人,從而讓人獲得感同身受的藝術效果。而這種傳遞手段,則非審美意象莫屬。我們看屈原的偉大詩篇《離騷》,那確是“發(fā)憤以抒情”的代表作,所發(fā)泄的也恰是詩人自身政治失意、理想破天、報國無門而又不忍舍棄的滿腔牢愁,但發(fā)泄的形式并不取直白的哭訴或簡單的怒罵.乃是致力于營造一系列看似虛幻卻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讓讀者跟著詩中主人公的身影上天入地、周游四方,終于在去留兩難、歸依無著的處境下,領略并深深撼動于詩人內(nèi)心的急劇痛苦與深沉絕望,意象藝術的巨大魅力由此展露無遺。
“運意成象”的過程中,還必須有“取象”這個環(huán)節(jié)存在?!叭∠蟆庇衷搹暮翁幹帜啬蔷鸵匪莸健坝^物”,因為“象”總離不開“物”,而“觀物”自然便成了“取象”的前奏。要說明的是,這“物”并不單純指外在事物,主體的人自身也是一種“物”,故而“觀物”同時就包含著“觀我”,而且有必要將“觀我”與“觀物”兩個方面結合起來進行。所以我們所說的“運意成象”,理所當然地含有將自我情意體驗轉化成審美意象的用意。就是說,一方面,詩人將自己的情意體驗注入物象,讓物象灌注生氣;另一方面,又從物象中攝取其神理與形態(tài),使自己原有的人生體驗得以豐富、拓展和改造變形。這樣一種雙向同構的心理狀態(tài),便是審美意象的誕生和“運意成象”活動的告成。而第美意象的生成,同時意味著詩人原有的人生體驗已轉變?yōu)橐詫徝佬螒B(tài)展示的詩性生命體驗(即審美體驗)。“象”和“意”在意象思維的運作中本就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
(摘編自陳伯?!豆诺湓姼枰庀笏囆g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
在詩人意象思維的過程中,如何才能做到主客交融這就要求詩人在整個過程中,將主體對象猶,細心地體驗對象的一切,并將自我變成客體的一部分。也許正因為如此,詩人才是獨立于常人之外的人。洛夫曾經(jīng)這樣描述詩人進行意象思維時的一種狀態(tài):“作為一個詩人,我必須意識到太陽的溫熱也就是我血液的溫熱,冰雪的寒冷也就是我肌膚的寒冷,我隨云絮而遨游八方,海洋因我的激動而咆哮?!铱煽吹缴进B通過一幅畫而溶入自然的本身,我可聽到樹中年輪旋轉的聲音……”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恐怕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才算是物我體、主客爐,新生命才能產(chǎn)生。意象思維是具體的、形象的、鮮活的生命思維形式,但意象思維過程并不排斥理性的加入,雖然這種加入是十分微弱的,有時卻是十分重要的。表象思維是一種原始的思維,從具體的材料到具體的材料,從一個實體到一個實體;理性思維,是比較發(fā)達階段才得到廣泛運用的思維方式。這兩種思維方式都有不可代替的特點與優(yōu)勢。意象思維正是擇取了這兩種思維方式的特點與優(yōu)贄,在更高程度上加以綜合的一種藝術思維方式。
(摘編自鄒建軍《“意象思維”的五大特性》)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意象思維融合了表象思維和理性思維,可以把自己的人生體驗轉化為審美體驗,并顯現(xiàn)為審美意象。
B.外來的刺激與詩人主體的回應交相感觸,能夠生成真切的情意體驗.但它并不能夠直接成為詩。
C.在詩歌藝術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內(nèi)在情意體驗必須借助審美形態(tài)才能詩意地傳遞出來,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
D.運意成象就是詩人將情意體驗注入物象,把主體對象化,使自己成為客體的一部分,做到主客交融。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如果沒有外界事象刺激所引發(fā)的真切的情意體驗,就難以寫出動人心扉的詩歌。
B.來自生活的鮮活感受必須經(jīng)過沉淀、積累,不斷拓展加深,才有可能宣之于詩。
C.《離騷》意象藝術的巨大魅力在于屈原能通過審美意象來宣泄內(nèi)在的情意體驗。
D.洛夫認為,物我一體、主客一爐才能產(chǎn)生新的生命,意象思維需要理性的加入。
3.請從“意象思維”的角度分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創(chuàng)作過程。(6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江蘇省高郵市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高三年級10月學情調研測驗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1(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費孝通江村調查與社會學的中國化
周曉虹
馬林諾夫斯基在《江村經(jīng)濟》一書的“序言”里,稱這部著作是社會人類學歷史上的里程碑。盡管費孝通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為后來成為人類學跨越“文野之別”的標志,但是從他進村之時寫的《江村通訊》來看,作為一個人類學領域已浸淫數(shù)年的研究者來看,他應該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對開弦弓村的造訪將會觸犯人類學的“文野之別”。
人類學“文野之別”的清規(guī)的形成,與這一學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歐洲殖民的歷史有極大關聯(lián)。十九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越來越多的未開化民族開始接觸現(xiàn)代文明,人類學內(nèi)部開始滋生出文化相對主義,加之隨著學科之間的交叉,在以未開化民族為研究對象的人類學與以西方現(xiàn)代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學之間發(fā)生了接近與融合。
如果說“文野之別”的跨越動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結合促成人類學向文明社會研究的轉變”,那么對傳統(tǒng)上的研究“異文化”的人類學來說,這種轉變在費孝通那里還存在著對“他己之別”的跨越。
利奇一再強調,某些社會人類學家,欲圖研究本社會的愿望可以理解,事實上也值得稱贊,但危害重重。按照人類學當時的觀點,研究熟悉的社會,先入之見就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見,如果是單純的陌生人去研究,就不會受到偏見的影響。要避開利奇的憂慮,保證研究的客觀公正,或者說要實現(xiàn)充分的民族自省,研究者就必須具備費孝通先生晚年一再強調但青年時代已逐漸養(yǎng)成的能力——文化自覺。
我認為,在社會學領域你必須具備如米爾斯所說的“社會學想象力”,對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類學家來說,則必須養(yǎng)成費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覺”——“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趨向”??梢哉f,正是有賴于這種同樣能夠增進理性、看清世事的心智品質,費孝通才能在江村調查中實現(xiàn)對“文野之別”的從容跨越。
一般而言,在從事文化或者社會研究之時,與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關的問題通常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員之時,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間,以避免熟視無睹或情感涉入,再或無法客觀的研究問題。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比如人類學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時,能否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去觀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員,以避免囫圇吞棗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癢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費孝通1997年在《人文價值再思考》一文中,以“進得去”和“出得來”六個字高度概括了上述研究的難題。
如果說與異文化的接觸能夠使研究者擺脫對家鄉(xiāng)或本土文化的“麻木”,形成對本土文化的“知之”或我們這里所說的“文化自覺”,那么此時開弦弓在西方世界的沖擊下所發(fā)生的迅疾的社會變遷則快速促進了這種“知之”或“文化自覺”的養(yǎng)成。
如果說急速的社會變遷造成了原來浸淫其間的社會成員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而這陌生化保證了研究者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來”,那么按費孝通的理解,在這多少被動的“陌生化”之外還有一條主動的“陌生化”路徑可走,即致力于“對一般人類學理論方法和海外漢學人類學研究的深入了解”。
解決了研究者可以研究本土文化或研究時能夠“出得來”的問題,其實只是回應了前述“利奇之憂”的一半,另一半同樣甚至更為棘手:以費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學派為代表的中國人類學家的微型社區(qū)研究,能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能夠概括幅員遼闊、錯綜復雜的中國國情?
費孝通通過《江村經(jīng)濟》及其后的微觀社會研究而認識中國的努力并非沒有留下遺憾。就“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來說,如果說無論是江村還是云南三村落入研究者眼中都帶有某種偶然性的話,那么如何能夠保證在這種偶然的類型“捕獲”中不致掛一漏萬,依舊不僅是一個操作上的難題,更是一個理論上的難題:而就“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說,費孝通的遺憾則更為鮮明,盡管那是一個需要歷史來負主責的問題。
派克對費孝通乃至十九世紀30年代整個中國社會學的意義,在于他所提倡的“社區(qū)研究”為此時吳文藻的“社會學中國化”的設想提供了可能的具體路徑。費孝通踐行了自己的老師吳文藻給出的“社會學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
按吳文藻所言,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一步是“試用”西方理論。
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二步,是運用實地調查的方法來“驗證”理論。一般而言,這種驗證可能包括兩步:其一驗證西方理論的可靠性或普適性,其二通過實地調查認識中國國情;但費孝通的興趣在后者,他賦予“江村調查”以鮮明的“認識中國”并進而“改造中國”的實踐品格。但不可否認80余年前的這次調查起碼昭示了現(xiàn)代社會變遷或包括工業(yè)化在內(nèi)的鄉(xiāng)村轉型道路的多樣性。
如果說有什么不足,可能倒是因囿于“江村”經(jīng)驗,費孝通終其一生都對高度集中的工業(yè)化在中國之推行深感疑惑,但這種對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以及小城鎮(zhèn)的執(zhí)拗,本身存在消解發(fā)展或轉型的多樣性的可能,而中國近40年來的改革和發(fā)展所昭示出從國有工業(yè)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甚或再到富士康這樣的外資企業(yè)的齊頭并進,說明即使對同一個中國,轉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樣性。
在吳文藻的“藍圖”中,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三步,是“理論和事實糅合在一起,獲得一種新的綜合”。顯然,社會學中國化的目的不是為了徹底拋棄理論或西方理論重起爐灶,而是為了使外來的社會學知識與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需要相符合。
(據(jù)相關論壇演講記錄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費孝通因為有文化自覺,所以能比較從容實現(xiàn)對文野、他己之別的跨越。
B.費孝通認為對生活其中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能夠增進理性、看清世事。
C.急速的社會變遷導致的主動的“陌生化”有助于調查研究者能“出得來”。
D.派克所提倡的社區(qū)研究對于費孝通探尋社會學中國化之路具有一定影響。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人類學“文野之別”的清規(guī)的形成可知人類學起初主要是研究現(xiàn)代文明的。
B.認為費孝通社會調查對中國從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性認識的過程是有遺憾的。
C.圍繞費孝通江村調查與社會學的中國化的問題,本文采用例證、引證等多種論證方法。
D.本文主要采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層進式論證結構。
3.對《江村經(jīng)濟》的態(tài)度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認同馬林諾夫斯基對《江村經(jīng)濟》的高度評價,承認《江村經(jīng)濟》是一個里程碑。
B.認為費孝通很難從對江村的微觀研究中得到一個對中國的概括性的認識。
C.認為費孝通比較好地實現(xiàn)了吳文藻先生所說的社會學中國化的三步。
D.認為費孝通未能很好注意到小農(nóng)的潛力以及工業(yè)化在鄉(xiāng)村轉型的多樣性。
4.文中加點詞“進得去”和“出得來”的做法具體指什么?(4分)
5.魯迅在《拿來主義》結尾寫道:“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面對新的外來文化,魯迅和吳文藻、費孝通師生二人的做法有何異同?(6分)
江蘇省常熟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4小題,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世界各地的人們正在食用過多的錯誤食物,這為全球健康災難打下了基礎。超過20億人處于超重或肥胖狀態(tài)。超過3.4億5~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占這一年齡群體全球人口的18%,而在1975年,這個比例只有4%。這不再是富裕世界的獨有問題:超過1000萬非洲兒童處于超重或肥胖狀態(tài)。高達20%的全球醫(yī)療保健支出被用于肥胖問題,包括預防和治療肥胖或者相關疾病,比如心臟病和二型糖尿病。政府預算正在像腰圍一樣危險地膨脹。
這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高脂肪高糖分食物造成的。我們選擇這類食物的一個原因在于,它們通常比更有營養(yǎng)、脂肪較少的食物便宜。另一個驅動力是味道:我們覺得這些食物比扁豆、甘藍和芹菜更加可口。實際上,研究表明,我們不僅認為不健康的食物更加可口,而且更喜歡吃被我們認為不健康的食物。對抗肥胖最常見的策略是通過獎勵或懲罰誘導我們回避可口的食物。父母將西蘭花隱藏在意面醬中,或者承諾提供甜食獎勵,以便讓孩子攝入西蘭花。這些策略似乎都不太奏效。雖然每年有數(shù)十億美元被用在飲食計劃、替代食品和瀉藥上,但是肥胖率仍然在持續(xù)上升。
更加成功的方法是改變我們對于低糖低脂營養(yǎng)食物的看法。我們需要讓好東西產(chǎn)生吸引力。
一系列迷人的實驗展示了人類大腦在受到合適激勵時多么容易改變品味。研究人員讓被試者品嘗兩杯相同的葡萄酒,并且宣稱兩個杯子里裝的是價格不同的產(chǎn)品。被試者表示,在飲用他們所認為更加昂貴的葡萄酒時,他們感到更加快樂。這不是想象的作用。當他們在功能性磁共振掃描儀中進行同樣的實驗時,飲用他們所認為的昂貴葡萄酒的被試者大腦中與快樂體驗相關的區(qū)域出現(xiàn)了更加活躍的神經(jīng)活動。和“真實”藝術品的例子一樣,他們的確更加享受這種味道。巧克力實驗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看起來,當我們擁有享受預期時,我們更容易享受某種事物。這一現(xiàn)象適用于從電影到啤酒的各種消費品,被稱為"營銷安慰劑效應"。這是因為,從生物學上說,快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機制,是為了勸說我們追求對進化有用的目標。這種機制可以得到重新校正。
"大腦之所以提供快樂,是因為它可以讓人知道哪些活動應該重復、哪些活動應該回避,要想做出良好的決策,你需要對經(jīng)歷質量做出良好的衡量,”葡萄酒研究的參與者之一安東尼奧·蘭格爾說,"作為改進這種衡量的途徑,將關于經(jīng)歷的其他信息來源添加進來是合理的。特別地,如果你在認知上確信某種經(jīng)歷是好的,那么將其添加到你目前對于快樂的衡量之中就是合理的。"此時,較高的標價會使人相信,他們將會品嘗到美味的葡萄酒——于是,他們真的品嘗到了美味的葡萄酒。
這意味著如果你能說服自己相信西蘭花很好吃,你就會發(fā)現(xiàn)西蘭花真的很好吃,你的前額葉皮層也會真的出現(xiàn)與快樂相關的神經(jīng)活動。對于對西蘭花具有固定看法的成年人來說,這項技巧很難實施。不過,如果我們接受這個研究結論,我們也許可以更好地鼓勵孩子接受健康飲食。我們并不是出生時就知道我們喜歡吃什么,這是我們從父母和周圍人那里學到的。通過獎勵或恐嚇方式讓孩子吃綠葉蔬菜或者將蔬菜藏在沙司和蛋糕里的標準技巧只會強化“健康食物很難吃”的預期,使之成為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相反,如果父母和其他健康飲食倡導者能夠傳達“健康食物很美味”這一競爭性真相,那么根據(jù)葡萄酒實驗,孩子可能真的會發(fā)現(xiàn)它們很美味,并且形成持續(xù)一生的健康飲食習慣。
我完全承認,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過,研究表明,如果在蔬菜旁邊畫上蔬菜的卡通人物形象,或者賦予蔬菜吸引人的有趣名字,比如"透視胡蘿卜",那么小學生就會自愿食用更多蔬菜。父母可以充當孩子的榜樣,熱情地談論菠菜和糙米,將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或布娃娃與花椰菜聯(lián)系起來,將蘑菇和核桃作為獎勵。
我們也許可以對我們自己的大腦使用相同的魔法。斯坦福心理系的研究人員調查了名稱和標簽對于食物選擇的影響。他們?yōu)榇髮W食堂里隨機選擇的蔬菜貼上了"放縱式"標簽,比如"具有柑橘光澤的古怪胡蘿卜""爆炸性辣椒和用酸橙調味的怪異甜菜""激情迸發(fā)的可愛青豆"。在另一些時候,他們?yōu)橹谱鞣绞酵耆嗤氖卟速N上了標準的或者聽上去很健康的標簽,比如"青豆"或者"碳水化合物含量較少的青豆"。
他們觀察到,在使用"放縱式"標簽時,選擇蔬菜的人數(shù)和蔬菜攝入總量分別增長了25%和23%。同標準標簽相比,強調健康屬性的標簽并不能使蔬菜更受歡迎,為蔬菜賦予吸引人的名字是一個更加有效的方法。
(摘編自赫克托·麥克唐納《后真相時代》,劉清山譯)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肥胖問題成為全球普遍存在的問題,即使貧窮國家和地區(qū)也同樣存在;政府不斷增加財政預算用于預防和治療肥胖或者相關疾病。
B.扁豆、甘藍和芹菜等健康的食物因為味道不好,人們不喜歡吃;人們更喜歡吃高脂肪和高糖分的不健康食物,因此導致肥胖。
C.快樂是大腦的一種可以得到重新校正的機制,如果你認為某種經(jīng)歷是好的或不好的,那么這種機制就會幫你做出衡量和選擇。
D.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采用給蔬菜取吸引人的名字這一做法,比給蔬菜貼上強調健康屬性標簽更能讓大學食堂就餐者選擇食用蔬菜。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人們選擇高脂肪高糖分食物有兩個原因:它們相比更有營養(yǎng)、脂肪較少的食物價格低和味道好,其中味道好是主要原因。
B.對抗肥胖常見的策略是用獎勵或懲罰誘導我們食用健康食物,但實際上這一策略只會強化“健康食物很難吃”的預期,難以奏效。
C.飲用認為價格更高的葡萄酒時,被試者大腦中與快樂體驗相關的區(qū)域出現(xiàn)了更加活躍的神經(jīng)活動,他會更享受這種味道。
D.我們喜歡吃什么食物,通常受自己父母和周圍人的影響:如果他們喜歡吃什么,說什么好吃,我們往往也喜歡吃什么食物,反之亦然。
3.《后真相時代》的在接下來的文中引用了食物記者比威爾遜的觀點:“人們幾乎普遍相信,我們不可能習得新的口味,擺脫之前的口味。不過,事實恰恰相反。”不能作為論據(jù)支撐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
A.實驗表明人類大腦在受到合適激勵時是容易改變品味的,葡萄酒和巧克力實驗都說明這一點。
B.安東尼奧蘭格爾說,"如果你在認知上確信某種經(jīng)歷是好的,那么將其添加到你目前對于快樂的衡量之中就是合理的"。
C.我們并不是出生時就知道我們喜歡吃什么,這是我們從父母和周圍人那里學到的。我們是雜食動物,我們應該可以食用任何食物。
D.當人們意識到食用低脂肪低糖分對健康的重要意義時,就會理性地放棄錯誤食物而選擇健康食物。
4.是怎樣證明我們是可以改變對于低糖低脂營養(yǎng)食物的看法的?請根據(jù)文本簡要分析。(4分)
江蘇省決勝新高考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大聯(lián)考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作為研究方法的“觀念史”,是指從盡可能多的資料中追溯某一觀念的性質及其歷史作用,對美學范疇研究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視域的拓展及跨界的追思。
運用觀念史追溯美學觀念的發(fā)生,探討觀念向范疇的沉淀過程,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需要利用各種文獻、文物,在制源、哲源、人源等方面尋求突破性闡釋?,F(xiàn)代學科分類思想指導下的中國古代研究,將中國傳統(tǒng)學術撕裂為各種碎片。觀念史視野下的美學范疇研究,是以觀念史之“針”,重新串聯(lián)起這些碎片,從而尋求對中國美學精神的會通性理解。
以往對美學范疇的研究出于學科自律,對本學科之外的文獻缺乏必要的關注。其實,在文學藝術類文獻之外,政治制度文獻對美學范疇研究也有重要意義,應予以重視。江南山水美的發(fā)現(xiàn),導致晉宋以來山水文學的發(fā)達。賞、麗、清、遠等范疇的興起,也與山水美的發(fā)現(xiàn)存在或隱或顯的聯(lián)系。江南山水之美為何會在中古時期被發(fā)現(xiàn),這與晉宋時期實施的僑寄法、占山格等政治制度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晉宋之交的士人對江南山水的尋訪、占據(jù)、開發(fā)活動,發(fā)展出對山水美的思考。加之受到玄風的影響,他們的山水之賞,側重于對山水之麗、清、遠等的審美考量,從而推動這些范疇的審美生成。
文藝美學“怪”“奇”范疇的形成,除了追求新變的藝術規(guī)律使然,對之或包容或禁毀的文藝政策亦發(fā)揮著潛在影響。唐代對怪奇文藝的包容政策,是唐代盛世心態(tài)的折射和反映;而唐代怪奇文藝則以雄奇怪偉的美學面貌,為頌揚唐代盛世奏出了至強音符。清代對怪奇文藝的禁毀政策,反使怪奇文藝與官方意識形態(tài)進入角逐場,后者越是打擊禁毀,越是凸顯前者的意義和價值;前者又屢屢借助怪奇的美學面貌,批評反擊后者。諸如八大山人“白眼向人”式的動物繪畫,呈現(xiàn)的正是一種無聲的反抗。探討中國美學范疇的生成,不能忽視政治制度對之的潛在影響,推進范疇研究也有待于超越學科界限的會通視野。
從哲學范疇到美學范疇,是大多數(shù)范疇的衍化路徑。“氣”是中國哲學的核心范疇,至魏晉時期進入文論領域。曹丕《典論·論文》提出“文以氣為主”,與漢代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文以德為主”迥異,成為魏晉文學自覺的標志性命題?!皻狻比〈暗隆背蔀槲膶W本質的主導因素,歸因于“氣”在哲學上的化生特性,它作為萬物本源落實于文學層面,成為貫穿文學活動的紅線:天地元氣化生人與萬物,人與萬物的同源共鳴催生文學創(chuàng)作動機并最終決定作品的生命力。至南朝,劉勰、鐘嶸等人重點探討文學之“氣”,使之成為中國美學的核心范疇。
“味”由哲學范疇轉化為美學范疇,以建構“味”的精神性內(nèi)涵為前提。在西方美學中,味覺在柏拉圖時代就被視為“非審美的感覺或低級的感覺”,因為它不是空間性的,不適合于再現(xiàn)自然。與西方美學迥異,中國美學歷來重視味覺體驗。儒家以“味”象征“德”,道家以“味”比擬“道”,使“味”由生理性感知轉向對道德倫理以及抽象之道的體悟。儒家“聲亦如味”說基于聲、味的同源性,從中和、質樸兩個層面詮釋音樂的政治倫理功能。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文藝自覺觀念的形成,音樂之味由比政、喻德轉向指稱音樂審美性;文學之味由義理性的“義味”與審美性的“滋味”共存,轉向大力論證后者。最終使“味”在中古時期升格為中國體驗美學的元范疇。
最后還應指出人源也是探討美學范疇的重要方面。從品人到鑒藝,中國美學范疇在不同領域存在以人為核心的互文性。作為中古新興的美學范疇,“風骨”形成受到魏晉人物品評風骨理論的影響,呈現(xiàn)出從品人到鑒藝的發(fā)展過程,其中存在一定的互文性,是一以貫之的核心內(nèi)涵。從漢代重視評判人物外形的骨相,到魏晉南北朝重視品鑒精神面貌的風韻骨氣,呈現(xiàn)出由外至內(nèi)的審美轉向,這正與當時盛行的形神之辨的時代主題相吻合。人物品評風骨范疇側重描述人物的精神風貌,風骨這一超形取神的特點,首先遷移到書論,形成書法風骨論,指稱書法筆力所含的超越于字形的氣勢;又由人物品評而至畫論、文論,指稱所畫對象剛健的精神風貌及文學作品的生命力,從而最終全面形成了美學風骨理論,對中國美學產(chǎn)生深遠影響。
從觀念史的視野來看,這些中國美學范疇體現(xiàn)的美學精神,作為觀念之網(wǎng)的“紐結”,綿延不絕,潛在影響著當代中華美學的價值取向,是我們與西方美學對話、建構中國特色當代美學的歷史依據(jù)。
(摘編自陳玉強《運用觀念史追溯美學的發(fā)生》)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為研究方法的“觀念史”,主要是通過視域的拓展及跨界的追思來尋求對中國美學精神的會通性理解。
B.對美學范疇的研究不僅要關注文學藝術類文獻本身,還要重視政治制度文獻對于美學范疇研究的重要意義。
C.以雄奇怪偉美學面貌出現(xiàn)的唐代怪奇文藝,除了追求新變的藝術規(guī)律使然,也與唐代包容的文藝政策有關。
D.風骨超形取神的特點遷移到書論、畫論、文論等方面,形成全面的美學風骨理論,對中國美學產(chǎn)生深遠影響。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政治制度文獻對于美學范疇研究也有重要意義,江南山水之美在中古時期被發(fā)現(xiàn)的例子可以證明這一觀點。
B.清代的禁毀政策反而凸顯了怪奇文藝的意義和價值,說明了政治制度對中國美學范疇的生成有著潛在影響。
C.曹丕《典論·論文》提出“文以氣為主”,表明作為中國哲學核心范疇的“氣”,在魏晉時期已進入文論領域。
D.建構“味”的精神性內(nèi)涵是“味”由哲學范疇轉化為美學范疇的前提,然而西方美學否定“味”的精神性內(nèi)涵。
3.下列選項,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從“人源”探討美學范疇的一項是(3分)
A.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學”
B.唐代的古文運動
C.宋代的道法自然
D.清代的文字獄
4.1942年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整風運動時發(fā)表了《反對黨八股》的講演。試結合文本分析這一演講對追溯美學觀念發(fā)生的意義。(4分)
5.如何運用觀念史追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發(fā)生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6分)
江蘇省南京市六校聯(lián)合體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10月調研測試高三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文學的自覺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它貫穿于整個魏晉南北朝,經(jīng)過大約三百年才實現(xiàn)。所謂文學的自覺有三個標志。
首先,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一個門類。漢朝人所謂的文學是指學術,特別是儒學,《史記》中“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所說的文學顯然是指學術。到了南朝,文學有了新的獨立于學術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學,文學與儒學、玄學、史學并立。同時又有文筆之分,劉勰《文心雕龍》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梁元帝蕭繹對文筆之分有進一步說明:“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謂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笔捓[所說的文筆之別已不限于有韻無韻,而強調了文之抒發(fā)感情以情動人的特點,并且更廣泛地注重語言的形式美,他所說的“文”已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了。
其次,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比較細致的區(qū)分,更重要的是對各種體裁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文體辨析可以上溯至《漢書·藝文志》,更為明晰而自覺的文體辨析則始自曹丕的《典論·論文》,他將文體分為四科,并指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段馁x》進一步將文體分為十類,對每一類的特點也有所論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將詩和賦分成兩類,并指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特點。到了南朝,文體辨析更加深入、系統(tǒng)?!段男牡颀垺泛汀段倪x》對文體的區(qū)分更系統(tǒng),討論更深入。《文心雕龍》上篇的主要篇幅討論文體,分33大類。其《序志》說:“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對每種文體都追溯其起源,敘述其演變,說明其名稱的意義,并舉例加以評論?!段倪x》是按文體編成的一部文學總集,當然對文體有詳細的辨析。如果對文學只有一種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區(qū)分,還不能算是對文學有了自覺的認識,所以文體辨析是文學自覺的重要標志。
再次,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的追求。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離不開審美特性。所謂文學的自覺,最重要的或者說最終還是表現(xiàn)在對審美特性的自覺追求上。上面所說的“詩賦欲麗”的“麗”,“詩緣情而綺靡”的“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瀏亮”,便已經(jīng)是審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聲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在詩歌中的運用,再加上對用事和對偶的講究,證明他們對語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覺的追求,這對中國文學包括詩歌、駢文、詞和曲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而《文心雕龍》以大量篇幅論述文學作品的藝術特征,涉及情采、聲律、麗辭、比興、夸飾、練字等許多方面,更是文學自覺的標志。
(摘編自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材料二:
魯迅論“文學自覺”,指出其關鍵乃世情的變化促使思想的新變,遂引起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其優(yōu)點是自尊、自我覺醒,其缺點則是消極避世。他認為世情思想的演變、人之覺醒,乃文學自覺的動因。事實上,思想之活躍、人之價值之重視、精神之擺脫束縛而趨于自由,乃文學自覺之前提。
文學自覺是一個漸進的進程。以文字記述事件,表述思想與情性,進而描摹物象,傳神寫照,怡情悅性,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進,日益積累了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與體會。從此,文學的表現(xiàn)內(nèi)容擴大,文學性日趨明確、豐富。內(nèi)容的擴大與豐富,不僅關注“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發(fā),而且關涉“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的廣泛的人生悲歡離合。動蕩社會中的民生百態(tài),開始進入了建安、曹魏時代作家的視野,盡情展示時代亂離與悲苦人生,抒寫個體命運的焦灼憂慮。漢代體物瀏亮的大賦,難見個人情性,至此遂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王粲《登樓賦》、向秀《思舊賦》等,旨在表現(xiàn)個人悲苦以及對他人悲慘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趨多樣和深切。即使實用文體,如阮籍《大人先生傳》、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等,亦有著鮮明的個性特色。就文學性而論,曹丕“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旨在強調作家才情、生命體驗的獨特性;陸機“詩緣情而綺靡”,明確主張詩歌應基于個人情感,而有“綺靡”之美;劉勰兼重“風骨”與“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體驗、才情。
文學自覺,指的是一種自覺之創(chuàng)作意識與狀態(tài)。為藝術而藝術,僅僅指作家看重藝術,借藝術(文學)表述自己獨特的生命意識和人生體驗。魏晉張揚文學的個人情性表現(xiàn)、審美追求,打破寓訓勉于文學的樊籬,也并不意味著否定文學應該承載的社會責任。曹丕說文章乃“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價值,也強調文章可以使“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以自我的努力,達到超越權勢、生命局限的不朽。而這正可以視為文學自覺的宣言。由此,文學自覺,乃是魏晉時期的特殊文學現(xiàn)象,開啟于建安時期,興盛于曹魏、兩晉,影響于南朝。因而,魏晉文學自覺正是對這一特殊文學現(xiàn)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終開啟了唐代文學之雍容大雅和豐富多樣。
(摘編自雷恩?!蹲杂X是魏晉文學的特征》)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關于“文”與“筆”的區(qū)分,劉勰強調“文”有韻,蕭繹則強調“文”之抒情且注重語言形式美,這里的“文”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
B.曹丕《典論·論文》將文體分為奏議、書論、銘誄、詩賦四科,是文體辨析開始與文學自覺的標志。
C.“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強調作家的才情與生命體驗的獨特性,是文學性明確與豐富的表現(xiàn)。
D.四聲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在詩歌中的運用,對用事和對偶的講究,導致了南朝時期更自覺地追求語言的形式美,而這些對中國文學又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明確區(qū)分了詩與賦的文體特征,也呈現(xiàn)出創(chuàng)不同的審美追求。
B.“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價值,也強調文章可以使借此超越權勢與生命局限。
C.建安、曹魏時代的作家關注時代亂離與悲苦人生,抒寫個體命運的焦灼憂慮,而漢賦難見個人情性。
D.魏晉時張揚文學的個人情性,借文學表述獨特的生命意識和人生體驗,但并未否定文學的社會責任。
3.根據(jù)材料一內(nèi)容,下列各項中不能體現(xiàn)文學自覺的一項是(3分)
A.《后漢書》單列《文苑列傳》,與《儒林列傳》并列。
B.蔡邕《獨斷》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體辨析的意識。
C.鐘嶸評價《古詩十九首》是“文溫以麗,意悲而遠”。
D.郭象《莊子注》認為萬物不是由道產(chǎn)生,是自然如此。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在論證上有何特點。(4分)
5.曹操的《短歌行》體現(xiàn)了魏晉時期文學自覺的特征。請結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關論述加以分析。(6分)
非文學類文本閱讀
江蘇省南通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材料—:
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維嚴格地說,它指的是詩人用審美的態(tài)度來觀照世界和觀照自我,將既已獲得的人生體驗轉化為審美體驗并顯現(xiàn)為審美意象的活動過程。為簡要說明起見,用兩句話來概括:一句叫“運意成象”,一句叫“觀物取象”。
“運意成象”的前提,自當是有“意”可運,也就是詩人首先要有真切的情意體驗,然后借物象加以展現(xiàn)。這“意”又從何而來呢從源頭上講,它就起于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遭遇,是外界事物觸動人的心靈世界所引發(fā)的諸種活生生的感受。更確切地看,應是心物交感的雙向作用——外來的刺激與主體的回應交相感觸,于是有各種情意體驗生成。然則,是否將內(nèi)心引發(fā)的情意體驗直接宣示出來,就成為詩了呢又不盡然。人們在受到外界各種事象的刺激時引發(fā)的感受雖較鮮活,卻易膚淺。這必須有一個沉淀和積累的過程,讓其在心靈深處漸漸發(fā)酵、孕育以至成形,使那些僅限于一時、淺表意義的感受剝落殆盡,而那些具有長久、深沉意蘊的體驗得以積存下來,并不斷得到拓展與加深。如果我們把現(xiàn)實人生中的心物交感視為情意體驗產(chǎn)生的基礎.則從內(nèi)心的積淀、醞釀到最終宣發(fā)的過程,便構成了由現(xiàn)實人生體驗向詩性生命體驗轉化的重要橋梁。
情意體驗由初發(fā)經(jīng)過積累與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時候,又該如何來宣泄呢作為詩歌藝術的創(chuàng)造活動,必須借助審美的形態(tài)來表現(xiàn),以使自己內(nèi)在的情意體驗能詩意地傳遞給別人,從而讓人獲得感同身受的藝術效果。而這種傳遞手段,則非審美意象莫屬。我們看屈原的偉大詩篇《離騷》,那確是“發(fā)憤以抒情”的代表作,所發(fā)泄的也恰是詩人自身政治失意、理想破天、報國無門而又不忍舍棄的滿腔牢愁,但發(fā)泄的形式并不取直白的哭訴或簡單的怒罵.乃是致力于營造一系列看似虛幻卻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讓讀者跟著詩中主人公的身影上天入地、周游四方,終于在去留兩難、歸依無著的處境下,領略并深深撼動于詩人內(nèi)心的急劇痛苦與深沉絕望,意象藝術的巨大魅力由此展露無遺。
“運意成象”的過程中,還必須有“取象”這個環(huán)節(jié)存在。“取象”又該從何處著手呢那就要追溯到“觀物”,因為“象”總離不開“物”,而“觀物”自然便成了“取象”的前奏。要說明的是,這“物”并不單純指外在事物,主體的人自身也是一種“物”,故而“觀物”同時就包含著“觀我”,而且有必要將“觀我”與“觀物”兩個方面結合起來進行。所以我們所說的“運意成象”,理所當然地含有將自我情意體驗轉化成審美意象的用意。就是說,一方面,詩人將自己的情意體驗注入物象,讓物象灌注生氣;另一方面,又從物象中攝取其神理與形態(tài),使自己原有的人生體驗得以豐富、拓展和改造變形。這樣一種雙向同構的心理狀態(tài),便是審美意象的誕生和“運意成象”活動的告成。而第美意象的生成,同時意味著詩人原有的人生體驗已轉變?yōu)橐詫徝佬螒B(tài)展示的詩性生命體驗(即審美體驗)?!跋蟆焙汀耙狻痹谝庀笏季S的運作中本就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
(摘編自陳伯?!豆诺湓姼枰庀笏囆g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
在詩人意象思維的過程中,如何才能做到主客交融這就要求詩人在整個過程中,將主體對象猶,細心地體驗對象的一切,并將自我變成客體的一部分。也許正因為如此,詩人才是獨立于常人之外的人。洛夫曾經(jīng)這樣描述詩人進行意象思維時的一種狀態(tài):“作為一個詩人,我必須意識到太陽的溫熱也就是我血液的溫熱,冰雪的寒冷也就是我肌膚的寒冷,我隨云絮而遨游八方,海洋因我的激動而咆哮?!铱煽吹缴进B通過一幅畫而溶入自然的本身,我可聽到樹中年輪旋轉的聲音……”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恐怕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才算是物我體、主客爐,新生命才能產(chǎn)生。意象思維是具體的、形象的、鮮活的生命思維形式,但意象思維過程并不排斥理性的加入,雖然這種加入是十分微弱的,有時卻是十分重要的。表象思維是一種原始的思維,從具體的材料到具體的材料,從一個實體到一個實體;理性思維,是比較發(fā)達階段才得到廣泛運用的思維方式。這兩種思維方式都有不可代替的特點與優(yōu)勢。意象思維正是擇取了這兩種思維方式的特點與優(yōu)贄,在更高程度上加以綜合的一種藝術思維方式。
(摘編自鄒建軍《“意象思維”的五大特性》)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意象思維融合了表象思維和理性思維,可以把自己的人生體驗轉化為審美體驗,并顯現(xiàn)為審美意象。
B.外來的刺激與詩人主體的回應交相感觸,能夠生成真切的情意體驗.但它并不能夠直接成為詩。
C.在詩歌藝術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內(nèi)在情意體驗必須借助審美形態(tài)才能詩意地傳遞出來,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
D.運意成象就是詩人將情意體驗注入物象,把主體對象化,使自己成為客體的一部分,做到主客交融。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如果沒有外界事象刺激所引發(fā)的真切的情意體驗,就難以寫出動人心扉的詩歌。
B.來自生活的鮮活感受必須經(jīng)過沉淀、積累,不斷拓展加深,才有可能宣之于詩。
C.《離騷》意象藝術的巨大魅力在于屈原能通過審美意象來宣泄內(nèi)在的情意體驗。
D.洛夫認為,物我一體、主客一爐才能產(chǎn)生新的生命,意象思維需要理性的加入。
3.請從“意象思維”的角度分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創(chuàng)作過程。(6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一)現(xiàn)代文閱讀1(本題共3小題,12分)
1.(3分)D(“運意成象”還必須從物象中攝取其神理與形態(tài),使自己原有的人生體驗得以豐富、拓展和改造變形。)
2.(3分)D(這是的觀點,不是洛夫的觀點。)
3.(6分)①馬致遠漂泊羈旅的生活,使其沉淀和積累了深沉、豐厚的思多情意。②馬致遠選取枯藤、老樹等意象,將自己的思鄉(xiāng)情意寄寓其中。③馬致遠通過攝取昏鴉、瘦馬等物象的神理和形態(tài),豐富拓展了自己的情意體驗。評分建議:一點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賦分。
江蘇省高郵市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高三年級10月學情調研測驗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1(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費孝通江村調查與社會學的中國化
周曉虹
馬林諾夫斯基在《江村經(jīng)濟》一書的“序言”里,稱這部著作是社會人類學歷史上的里程碑。盡管費孝通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為后來成為人類學跨越“文野之別”的標志,但是從他進村之時寫的《江村通訊》來看,作為一個人類學領域已浸淫數(shù)年的研究者來看,他應該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對開弦弓村的造訪將會觸犯人類學的“文野之別”。
人類學“文野之別”的清規(guī)的形成,與這一學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歐洲殖民的歷史有極大關聯(lián)。十九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越來越多的未開化民族開始接觸現(xiàn)代文明,人類學內(nèi)部開始滋生出文化相對主義,加之隨著學科之間的交叉,在以未開化民族為研究對象的人類學與以西方現(xiàn)代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學之間發(fā)生了接近與融合。
如果說“文野之別”的跨越動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結合促成人類學向文明社會研究的轉變”,那么對傳統(tǒng)上的研究“異文化”的人類學來說,這種轉變在費孝通那里還存在著對“他己之別”的跨越。
利奇一再強調,某些社會人類學家,欲圖研究本社會的愿望可以理解,事實上也值得稱贊,但危害重重。按照人類學當時的觀點,研究熟悉的社會,先入之見就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見,如果是單純的陌生人去研究,就不會受到偏見的影響。要避開利奇的憂慮,保證研究的客觀公正,或者說要實現(xiàn)充分的民族自省,研究者就必須具備費孝通先生晚年一再強調但青年時代已逐漸養(yǎng)成的能力——文化自覺。
我認為,在社會學領域你必須具備如米爾斯所說的“社會學想象力”,對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類學家來說,則必須養(yǎng)成費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覺”——“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趨向”??梢哉f,正是有賴于這種同樣能夠增進理性、看清世事的心智品質,費孝通才能在江村調查中實現(xiàn)對“文野之別”的從容跨越。
一般而言,在從事文化或者社會研究之時,與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關的問題通常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員之時,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間,以避免熟視無睹或情感涉入,再或無法客觀的研究問題。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異文化(比如人類學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時,能否以當?shù)厝俗约旱氖澜缬^或分析視角,去觀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員,以避免囫圇吞棗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癢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費孝通1997年在《人文價值再思考》一文中,以“進得去”和“出得來”六個字高度概括了上述研究的難題。
如果說與異文化的接觸能夠使研究者擺脫對家鄉(xiāng)或本土文化的“麻木”,形成對本土文化的“知之”或我們這里所說的“文化自覺”,那么此時開弦弓在西方世界的沖擊下所發(fā)生的迅疾的社會變遷則快速促進了這種“知之”或“文化自覺”的養(yǎng)成。
如果說急速的社會變遷造成了原來浸淫其間的社會成員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而這陌生化保證了研究者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來”,那么按費孝通的理解,在這多少被動的“陌生化”之外還有一條主動的“陌生化”路徑可走,即致力于“對一般人類學理論方法和海外漢學人類學研究的深入了解”。
解決了研究者可以研究本土文化或研究時能夠“出得來”的問題,其實只是回應了前述“利奇之憂”的一半,另一半同樣甚至更為棘手:以費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學派為代表的中國人類學家的微型社區(qū)研究,能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能夠概括幅員遼闊、錯綜復雜的中國國情?
費孝通通過《江村經(jīng)濟》及其后的微觀社會研究而認識中國的努力并非沒有留下遺憾。就“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來說,如果說無論是江村還是云南三村落入研究者眼中都帶有某種偶然性的話,那么如何能夠保證在這種偶然的類型“捕獲”中不致掛一漏萬,依舊不僅是一個操作上的難題,更是一個理論上的難題:而就“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說,費孝通的遺憾則更為鮮明,盡管那是一個需要歷史來負主責的問題。
派克對費孝通乃至十九世紀30年代整個中國社會學的意義,在于他所提倡的“社區(qū)研究”為此時吳文藻的“社會學中國化”的設想提供了可能的具體路徑。費孝通踐行了自己的老師吳文藻給出的“社會學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
按吳文藻所言,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一步是“試用”西方理論。
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二步,是運用實地調查的方法來“驗證”理論。一般而言,這種驗證可能包括兩步:其一驗證西方理論的可靠性或普適性,其二通過實地調查認識中國國情;但費孝通的興趣在后者,他賦予“江村調查”以鮮明的“認識中國”并進而“改造中國”的實踐品格。但不可否認80余年前的這次調查起碼昭示了現(xiàn)代社會變遷或包括工業(yè)化在內(nèi)的鄉(xiāng)村轉型道路的多樣性。
如果說有什么不足,可能倒是因囿于“江村”經(jīng)驗,費孝通終其一生都對高度集中的工業(yè)化在中國之推行深感疑惑,但這種對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以及小城鎮(zhèn)的執(zhí)拗,本身存在消解發(fā)展或轉型的多樣性的可能,而中國近40年來的改革和發(fā)展所昭示出從國有工業(yè)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甚或再到富士康這樣的外資企業(yè)的齊頭并進,說明即使對同一個中國,轉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樣性。
在吳文藻的“藍圖”中,社會學中國化的第三步,是“理論和事實糅合在一起,獲得一種新的綜合”。顯然,社會學中國化的目的不是為了徹底拋棄理論或西方理論重起爐灶,而是為了使外來的社會學知識與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需要相符合。
(據(jù)相關論壇演講記錄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費孝通因為有文化自覺,所以能比較從容實現(xiàn)對文野、他己之別的跨越。
B.費孝通認為對生活其中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能夠增進理性、看清世事。
C.急速的社會變遷導致的主動的“陌生化”有助于調查研究者能“出得來”。
D.派克所提倡的社區(qū)研究對于費孝通探尋社會學中國化之路具有一定影響。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人類學“文野之別”的清規(guī)的形成可知人類學起初主要是研究現(xiàn)代文明的。
B.認為費孝通社會調查對中國從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性認識的過程是有遺憾的。
C.圍繞費孝通江村調查與社會學的中國化的問題,本文采用例證、引證等多種論證方法。
D.本文主要采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層進式論證結構。
3.對《江村經(jīng)濟》的態(tài)度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認同馬林諾夫斯基對《江村經(jīng)濟》的高度評價,承認《江村經(jīng)濟》是一個里程碑。
B.認為費孝通很難從對江村的微觀研究中得到一個對中國的概括性的認識。
C.認為費孝通比較好地實現(xiàn)了吳文藻先生所說的社會學中國化的三步。
D.認為費孝通未能很好注意到小農(nóng)的潛力以及工業(yè)化在鄉(xiāng)村轉型的多樣性。
4.文中加點詞“進得去”和“出得來”的做法具體指什么?(4分)
5.魯迅在《拿來主義》結尾寫道:“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泵鎸π碌耐鈦砦幕斞负蛥俏脑?、費孝通師生二人的做法有何異同?(6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1.C“主動的‘陌生化’”錯誤。應該是被動的“陌生化”。
2.A“主要是研究現(xiàn)代文明的”錯。原文說“人類學“文野之別”的清規(guī)的形成,與這一學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歐洲殖民的歷史有極大的相關”,所以應該為“主要研究未開化文明”。
3.C費孝通先生較好地實現(xiàn)了吳文藻先生所說的社會學中國化的前兩步,一是用西方理論,二是驗證理論。但是在第三步,理論和事實融合在一起,獲得新的綜合方面,還有待于社會學走向中國化的開拓。
4.①“進得去”是指以當?shù)厝艘暯恰⑹澜缬^對陌生文化進行深入調查研究。②“出得來”是指對本土民族成員或文化調查研究時能夠盡量做到客觀。(每點2分)
5.同:①都愿意接受外來文化,并結合自身,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異:①魯迅是有思考有選擇地使用、存放或者毀滅外來文化。②吳文藻、費孝通師生是運用實地調查的方法來“驗證”理論的可靠性或普適性,并通過實地調查認識中國國情。(每點2分)
江蘇省常熟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4小題,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世界各地的人們正在食用過多的錯誤食物,這為全球健康災難打下了基礎。超過20億人處于超重或肥胖狀態(tài)。超過3.4億5~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占這一年齡群體全球人口的18%,而在1975年,這個比例只有4%。這不再是富裕世界的獨有問題:超過1000萬非洲兒童處于超重或肥胖狀態(tài)。高達20%的全球醫(yī)療保健支出被用于肥胖問題,包括預防和治療肥胖或者相關疾病,比如心臟病和二型糖尿病。政府預算正在像腰圍一樣危險地膨脹。
這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高脂肪高糖分食物造成的。我們選擇這類食物的一個原因在于,它們通常比更有營養(yǎng)、脂肪較少的食物便宜。另一個驅動力是味道:我們覺得這些食物比扁豆、甘藍和芹菜更加可口。實際上,研究表明,我們不僅認為不健康的食物更加可口,而且更喜歡吃被我們認為不健康的食物。對抗肥胖最常見的策略是通過獎勵或懲罰誘導我們回避可口的食物。父母將西蘭花隱藏在意面醬中,或者承諾提供甜食獎勵,以便讓孩子攝入西蘭花。這些策略似乎都不太奏效。雖然每年有數(shù)十億美元被用在飲食計劃、替代食品和瀉藥上,但是肥胖率仍然在持續(xù)上升。
更加成功的方法是改變我們對于低糖低脂營養(yǎng)食物的看法。我們需要讓好東西產(chǎn)生吸引力。
一系列迷人的實驗展示了人類大腦在受到合適激勵時多么容易改變品味。研究人員讓被試者品嘗兩杯相同的葡萄酒,并且宣稱兩個杯子里裝的是價格不同的產(chǎn)品。被試者表示,在飲用他們所認為更加昂貴的葡萄酒時,他們感到更加快樂。這不是想象的作用。當他們在功能性磁共振掃描儀中進行同樣的實驗時,飲用他們所認為的昂貴葡萄酒的被試者大腦中與快樂體驗相關的區(qū)域出現(xiàn)了更加活躍的神經(jīng)活動。和“真實”藝術品的例子一樣,他們的確更加享受這種味道。巧克力實驗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看起來,當我們擁有享受預期時,我們更容易享受某種事物。這一現(xiàn)象適用于從電影到啤酒的各種消費品,被稱為"營銷安慰劑效應"。這是因為,從生物學上說,快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機制,是為了勸說我們追求對進化有用的目標。這種機制可以得到重新校正。
"大腦之所以提供快樂,是因為它可以讓人知道哪些活動應該重復、哪些活動應該回避,要想做出良好的決策,你需要對經(jīng)歷質量做出良好的衡量,”葡萄酒研究的參與者之一安東尼奧·蘭格爾說,"作為改進這種衡量的途徑,將關于經(jīng)歷的其他信息來源添加進來是合理的。特別地,如果你在認知上確信某種經(jīng)歷是好的,那么將其添加到你目前對于快樂的衡量之中就是合理的。"此時,較高的標價會使人相信,他們將會品嘗到美味的葡萄酒——于是,他們真的品嘗到了美味的葡萄酒。
這意味著如果你能說服自己相信西蘭花很好吃,你就會發(fā)現(xiàn)西蘭花真的很好吃,你的前額葉皮層也會真的出現(xiàn)與快樂相關的神經(jīng)活動。對于對西蘭花具有固定看法的成年人來說,這項技巧很難實施。不過,如果我們接受這個研究結論,我們也許可以更好地鼓勵孩子接受健康飲食。我們并不是出生時就知道我們喜歡吃什么,這是我們從父母和周圍人那里學到的。通過獎勵或恐嚇方式讓孩子吃綠葉蔬菜或者將蔬菜藏在沙司和蛋糕里的標準技巧只會強化“健康食物很難吃”的預期,使之成為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相反,如果父母和其他健康飲食倡導者能夠傳達“健康食物很美味”這一競爭性真相,那么根據(jù)葡萄酒實驗,孩子可能真的會發(fā)現(xiàn)它們很美味,并且形成持續(xù)一生的健康飲食習慣。
我完全承認,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過,研究表明,如果在蔬菜旁邊畫上蔬菜的卡通人物形象,或者賦予蔬菜吸引人的有趣名字,比如"透視胡蘿卜",那么小學生就會自愿食用更多蔬菜。父母可以充當孩子的榜樣,熱情地談論菠菜和糙米,將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或布娃娃與花椰菜聯(lián)系起來,將蘑菇和核桃作為獎勵。
我們也許可以對我們自己的大腦使用相同的魔法。斯坦福心理系的研究人員調查了名稱和標簽對于食物選擇的影響。他們?yōu)榇髮W食堂里隨機選擇的蔬菜貼上了"放縱式"標簽,比如"具有柑橘光澤的古怪胡蘿卜""爆炸性辣椒和用酸橙調味的怪異甜菜""激情迸發(fā)的可愛青豆"。在另一些時候,他們?yōu)橹谱鞣绞酵耆嗤氖卟速N上了標準的或者聽上去很健康的標簽,比如"青豆"或者"碳水化合物含量較少的青豆"。
他們觀察到,在使用"放縱式"標簽時,選擇蔬菜的人數(shù)和蔬菜攝入總量分別增長了25%和23%。同標準標簽相比,強調健康屬性的標簽并不能使蔬菜更受歡迎,為蔬菜賦予吸引人的名字是一個更加有效的方法。
(摘編自赫克托·麥克唐納《后真相時代》,劉清山譯)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肥胖問題成為全球普遍存在的問題,即使貧窮國家和地區(qū)也同樣存在;政府不斷增加財政預算用于預防和治療肥胖或者相關疾病。
B.扁豆、甘藍和芹菜等健康的食物因為味道不好,人們不喜歡吃;人們更喜歡吃高脂肪和高糖分的不健康食物,因此導致肥胖。
C.快樂是大腦的一種可以得到重新校正的機制,如果你認為某種經(jīng)歷是好的或不好的,那么這種機制就會幫你做出衡量和選擇。
D.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采用給蔬菜取吸引人的名字這一做法,比給蔬菜貼上強調健康屬性標簽更能讓大學食堂就餐者選擇食用蔬菜。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人們選擇高脂肪高糖分食物有兩個原因:它們相比更有營養(yǎng)、脂肪較少的食物價格低和味道好,其中味道好是主要原因。
B.對抗肥胖常見的策略是用獎勵或懲罰誘導我們食用健康食物,但實際上這一策略只會強化“健康食物很難吃”的預期,難以奏效。
C.飲用認為價格更高的葡萄酒時,被試者大腦中與快樂體驗相關的區(qū)域出現(xiàn)了更加活躍的神經(jīng)活動,他會更享受這種味道。
D.我們喜歡吃什么食物,通常受自己父母和周圍人的影響:如果他們喜歡吃什么,說什么好吃,我們往往也喜歡吃什么食物,反之亦然。
3.《后真相時代》的在接下來的文中引用了食物記者比威爾遜的觀點:“人們幾乎普遍相信,我們不可能習得新的口味,擺脫之前的口味。不過,事實恰恰相反。”不能作為論據(jù)支撐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
A.實驗表明人類大腦在受到合適激勵時是容易改變品味的,葡萄酒和巧克力實驗都說明這一點。
B.安東尼奧蘭格爾說,"如果你在認知上確信某種經(jīng)歷是好的,那么將其添加到你目前對于快樂的衡量之中就是合理的"。
C.我們并不是出生時就知道我們喜歡吃什么,這是我們從父母和周圍人那里學到的。我們是雜食動物,我們應該可以食用任何食物。
D.當人們意識到食用低脂肪低糖分對健康的重要意義時,就會理性地放棄錯誤食物而選擇健康食物。
4.是怎樣證明我們是可以改變對于低糖低脂營養(yǎng)食物的看法的?請根據(jù)文本簡要分析。(4分)
1.B(“扁豆、甘藍和芹菜等健康的食物因為味道不好,人們不喜歡吃”曲解文意,文中“我們覺得這些食物比扁豆、甘藍和芹菜更加可口”的意思是“扁豆、甘藍和芹菜”沒有“這些食物”可口,不等于說不可口,味道不好)
2.A(“味道好是主要的原因”于文無據(jù),原文沒有說明哪個原因是主要的)
3.D(“理性地放棄錯誤食物而選擇健康食物”曲解文意,比·威爾遜的觀點為“我們可以習得新的口味,擺脫之前的口味”,這個觀點的依據(jù)是人們喜歡食用什么食物,是受快樂機制支配的,往往不受理性控制)
4.主要以研究的結論為依據(jù)來證明。①通過實驗的方法發(fā)現(xiàn)人腦具有快樂的機制,例如葡萄酒實驗證明當我們擁有享受預期時,我們更容易享受某種事物;②研究表明,如果在蔬菜旁邊畫上蔬菜的卡通人物形象,或者賦予蔬菜吸引人的有趣名字,比如“透視胡蘿卜”,那么小學生就會自愿食用更多蔬菜;③將葡萄酒實驗得到的結論用于實踐中,例如在大學食堂給蔬菜貼上“放縱式”標簽或起吸引人的名字,選擇蔬菜的人數(shù)和蔬菜攝入總量都大幅度增加。(每答出一點給2分,給滿4分為止。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江蘇省決勝新高考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大聯(lián)考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作為研究方法的“觀念史”,是指從盡可能多的資料中追溯某一觀念的性質及其歷史作用,對美學范疇研究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視域的拓展及跨界的追思。
運用觀念史追溯美學觀念的發(fā)生,探討觀念向范疇的沉淀過程,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需要利用各種文獻、文物,在制源、哲源、人源等方面尋求突破性闡釋?,F(xiàn)代學科分類思想指導下的中國古代研究,將中國傳統(tǒng)學術撕裂為各種碎片。觀念史視野下的美學范疇研究,是以觀念史之“針”,重新串聯(lián)起這些碎片,從而尋求對中國美學精神的會通性理解。
以往對美學范疇的研究出于學科自律,對本學科之外的文獻缺乏必要的關注。其實,在文學藝術類文獻之外,政治制度文獻對美學范疇研究也有重要意義,應予以重視。江南山水美的發(fā)現(xiàn),導致晉宋以來山水文學的發(fā)達。賞、麗、清、遠等范疇的興起,也與山水美的發(fā)現(xiàn)存在或隱或顯的聯(lián)系。江南山水之美為何會在中古時期被發(fā)現(xiàn),這與晉宋時期實施的僑寄法、占山格等政治制度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晉宋之交的士人對江南山水的尋訪、占據(jù)、開發(fā)活動,發(fā)展出對山水美的思考。加之受到玄風的影響,他們的山水之賞,側重于對山水之麗、清、遠等的審美考量,從而推動這些范疇的審美生成。
文藝美學“怪”“奇”范疇的形成,除了追求新變的藝術規(guī)律使然,對之或包容或禁毀的文藝政策亦發(fā)揮著潛在影響。唐代對怪奇文藝的包容政策,是唐代盛世心態(tài)的折射和反映;而唐代怪奇文藝則以雄奇怪偉的美學面貌,為頌揚唐代盛世奏出了至強音符。清代對怪奇文藝的禁毀政策,反使怪奇文藝與官方意識形態(tài)進入角逐場,后者越是打擊禁毀,越是凸顯前者的意義和價值;前者又屢屢借助怪奇的美學面貌,批評反擊后者。諸如八大山人“白眼向人”式的動物繪畫,呈現(xiàn)的正是一種無聲的反抗。探討中國美學范疇的生成,不能忽視政治制度對之的潛在影響,推進范疇研究也有待于超越學科界限的會通視野。
從哲學范疇到美學范疇,是大多數(shù)范疇的衍化路徑?!皻狻笔侵袊軐W的核心范疇,至魏晉時期進入文論領域。曹丕《典論·論文》提出“文以氣為主”,與漢代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文以德為主”迥異,成為魏晉文學自覺的標志性命題?!皻狻比〈暗隆背蔀槲膶W本質的主導因素,歸因于“氣”在哲學上的化生特性,它作為萬物本源落實于文學層面,成為貫穿文學活動的紅線:天地元氣化生人與萬物,人與萬物的同源共鳴催生文學創(chuàng)作動機并最終決定作品的生命力。至南朝,劉勰、鐘嶸等人重點探討文學之“氣”,使之成為中國美學的核心范疇。
“味”由哲學范疇轉化為美學范疇,以建構“味”的精神性內(nèi)涵為前提。在西方美學中,味覺在柏拉圖時代就被視為“非審美的感覺或低級的感覺”,因為它不是空間性的,不適合于再現(xiàn)自然。與西方美學迥異,中國美學歷來重視味覺體驗。儒家以“味”象征“德”,道家以“味”比擬“道”,使“味”由生理性感知轉向對道德倫理以及抽象之道的體悟。儒家“聲亦如味”說基于聲、味的同源性,從中和、質樸兩個層面詮釋音樂的政治倫理功能。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文藝自覺觀念的形成,音樂之味由比政、喻德轉向指稱音樂審美性;文學之味由義理性的“義味”與審美性的“滋味”共存,轉向大力論證后者。最終使“味”在中古時期升格為中國體驗美學的元范疇。
最后還應指出人源也是探討美學范疇的重要方面。從品人到鑒藝,中國美學范疇在不同領域存在以人為核心的互文性。作為中古新興的美學范疇,“風骨”形成受到魏晉人物品評風骨理論的影響,呈現(xiàn)出從品人到鑒藝的發(fā)展過程,其中存在一定的互文性,是一以貫之的核心內(nèi)涵。從漢代重視評判人物外形的骨相,到魏晉南北朝重視品鑒精神面貌的風韻骨氣,呈現(xiàn)出由外至內(nèi)的審美轉向,這正與當時盛行的形神之辨的時代主題相吻合。人物品評風骨范疇側重描述人物的精神風貌,風骨這一超形取神的特點,首先遷移到書論,形成書法風骨論,指稱書法筆力所含的超越于字形的氣勢;又由人物品評而至畫論、文論,指稱所畫對象剛健的精神風貌及文學作品的生命力,從而最終全面形成了美學風骨理論,對中國美學產(chǎn)生深遠影響。
從觀念史的視野來看,這些中國美學范疇體現(xiàn)的美學精神,作為觀念之網(wǎng)的“紐結”,綿延不絕,潛在影響著當代中華美學的價值取向,是我們與西方美學對話、建構中國特色當代美學的歷史依據(jù)。
(摘編自陳玉強《運用觀念史追溯美學的發(fā)生》)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為研究方法的“觀念史”,主要是通過視域的拓展及跨界的追思來尋求對中國美學精神的會通性理解。
B.對美學范疇的研究不僅要關注文學藝術類文獻本身,還要重視政治制度文獻對于美學范疇研究的重要意義。
C.以雄奇怪偉美學面貌出現(xiàn)的唐代怪奇文藝,除了追求新變的藝術規(guī)律使然,也與唐代包容的文藝政策有關。
D.風骨超形取神的特點遷移到書論、畫論、文論等方面,形成全面的美學風骨理論,對中國美學產(chǎn)生深遠影響。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政治制度文獻對于美學范疇研究也有重要意義,江南山水之美在中古時期被發(fā)現(xiàn)的例子可以證明這一觀點。
B.清代的禁毀政策反而凸顯了怪奇文藝的意義和價值,說明了政治制度對中國美學范疇的生成有著潛在影響。
C.曹丕《典論·論文》提出“文以氣為主”,表明作為中國哲學核心范疇的“氣”,在魏晉時期已進入文論領域。
D.建構“味”的精神性內(nèi)涵是“味”由哲學范疇轉化為美學范疇的前提,然而西方美學否定“味”的精神性內(nèi)涵。
3.下列選項,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從“人源”探討美學范疇的一項是(3分)
A.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學”
B.唐代的古文運動
C.宋代的道法自然
D.清代的文字獄
4.1942年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整風運動時發(fā)表了《反對黨八股》的講演。試結合文本分析這一演講對追溯美學觀念發(fā)生的意義。(4分)
5.如何運用觀念史追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發(fā)生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6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1.(3分)A(偷換主語?!皩で髮χ袊缹W精神的會通性理解”的主語應該是“美學范疇研究”。)
2.(3分)D(原文中“與西方美學迥異,中國美學歷來重視味覺體驗”,并沒有說“西方美學否定‘味’的精神性內(nèi)涵”。)
3.(3分)B(“古文運動”是韓愈、柳宗元倡導的,體現(xiàn)個人的文學思想,屬“人源”。A、D項是“制源”;C項是“哲源”。)
4.(4分)①毛澤東當時作為黨的領導者發(fā)表《反對黨八股》的演講,倡導馬列主義文風,體現(xiàn)了政治制度對文藝美學的潛在影響;②研究毛澤東的《反對黨八股》,可以超越學科界限探討中國現(xiàn)代文藝美學的生成。
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對即可。
5.(6分)①用觀念史重新串聯(lián)中國現(xiàn)代學術研究,尋求對中國現(xiàn)代美學精神的會通性理解;②從制源、哲源、人源等多方面尋求突破性闡釋,追溯中國現(xiàn)代美學觀念的發(fā)生;③用觀念史的視野審視中國現(xiàn)代美學范疇體現(xiàn)的美學精神,建構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歷史依據(jù)。
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江蘇省南京市六校聯(lián)合體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10月調研測試高三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文學的自覺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它貫穿于整個魏晉南北朝,經(jīng)過大約三百年才實現(xiàn)。所謂文學的自覺有三個標志。
首先,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一個門類。漢朝人所謂的文學是指學術,特別是儒學,《史記》中“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所說的文學顯然是指學術。到了南朝,文學有了新的獨立于學術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學,文學與儒學、玄學、史學并立。同時又有文筆之分,劉勰《文心雕龍》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梁元帝蕭繹對文筆之分有進一步說明:“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謂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笔捓[所說的文筆之別已不限于有韻無韻,而強調了文之抒發(fā)感情以情動人的特點,并且更廣泛地注重語言的形式美,他所說的“文”已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了。
其次,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比較細致的區(qū)分,更重要的是對各種體裁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文體辨析可以上溯至《漢書·藝文志》,更為明晰而自覺的文體辨析則始自曹丕的《典論·論文》,他將文體分為四科,并指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段馁x》進一步將文體分為十類,對每一類的特點也有所論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將詩和賦分成兩類,并指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特點。到了南朝,文體辨析更加深入、系統(tǒng)。《文心雕龍》和《文選》對文體的區(qū)分更系統(tǒng),討論更深入?!段男牡颀垺飞掀闹饕?/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U-48520-生命科學試劑-MCE-8289
- Asante-potassium-green-1-AM-APG-1-AM-生命科學試劑-MCE-2611
- 二零二五年度醫(yī)療健康產(chǎn)業(yè)股權轉讓協(xié)議示范文本合同
- 2025年度大數(shù)據(jù)分析與應用聯(lián)合開發(fā)合同
- 2025年度美縫工程智能化施工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商務咨詢與管理優(yōu)化合同
- 2025年度畫家與設計師合作簽約合同
- 施工現(xiàn)場施工排水管理制度
- 施工現(xiàn)場施工防地震災害威脅制度
- DB6528T 205-2024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規(guī)程
- 2024年公司領導在新年動員會上的講話樣本(3篇)
- 2025年中國濕度傳感器行業(yè)深度分析、投資前景、趨勢預測報告(智研咨詢)
-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讓我試試看》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2022課標
- 聯(lián)合體三方協(xié)議合同模板
- 2024年3季度青島房地產(chǎn)市場季度簡報
- 蘇東坡詞十首
- 山東省臨沂市2024年中考物理真題
- 2023年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直屬事業(yè)單位招聘考試真題及答案
- 電力系統(tǒng)分析(郝亮亮)
- 改善護理服務行動計劃方案
- 建筑材料包銷協(xié)議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