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實證探析(后含問卷)14000字(論文)】_第1頁
【原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實證探析(后含問卷)14000字(論文)】_第2頁
【原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實證探析(后含問卷)14000字(論文)】_第3頁
【原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實證探析(后含問卷)14000字(論文)】_第4頁
【原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實證探析(后含問卷)140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緒論1.1研究背景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家庭經(jīng)濟壓力也隨之增加,家庭矛盾等問題的日益突出,由于一些家庭心理抗壓能力不足,家庭產(chǎn)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這對當下大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加之,大學生個體本來就存在的人際關系、經(jīng)濟、學業(yè)、就業(yè)等多重壓力,所以,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而與此同時,原生家庭對于大學生的影響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許多大學生在剛踏入大學生活時因為從小對于父母的依賴,從而導致他們自主性、獨立性較差,進而又引發(fā)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原生家庭是我們剛出生就處在的一個家庭環(huán)境,家庭中的氛圍、習慣等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直接的影響,因此我們應當對原生家庭引起的問題予以重視。1.2研究目的與意義1.2.1研究目的本文想要探索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究根溯源,以大學生為研究主體,探索家庭各系統(tǒng)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家庭內部各系統(tǒng)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對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要素進行明確,重視家庭成員相互之間的不同影響,闡明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分析家庭內部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對家庭因素是如何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分析,尋找出可以有效改善原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響的方法和途徑。1.2.2研究意義現(xiàn)實意義通過對原生家庭的研究,尋找出可以解決原生家庭帶來的不良影響的方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優(yōu)秀的家風。還可以為高校具體實施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參考,推進了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合作,共同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fā)展和適應水平的提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家庭的和諧以及整個社會大局的穩(wěn)定。理論意義我們通過對原生家庭的深入研究,不僅可以豐富家庭系統(tǒng)理論的相關理論體系,而且在原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的研究領域也得到了拓展。本文的研究可以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在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過程中,表明出父母對于他們的重要影響作用,為原生家庭的家庭教育提供有益的參考。1.3國內外相關研究現(xiàn)狀1.3.1國外研究現(xiàn)狀在進入大學生活后大學生們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對學業(y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雖然沒有了家庭方面的壓力,但是就對學生的自主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沒有了家長的監(jiān)督,老師的督促,要自發(fā)的去學習,對于很多自主性差的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在生活方面很多人的學生人格還不夠獨立,面臨著獨自在外求學的生活,如何適應群體生活,適應新環(huán)境,在學習內容方面,課程的安排變少了,但是課程設置上內容并不少,因此,學生的課業(yè)壓力也很大,內容的深淺也隨著年級的上升變得更加復雜,學校的課程培養(yǎng)方案不再是對寬度的加大,更加是對學生的全面培養(yǎng)。面對種種困難,大學入學的新生面臨很多適應問題,為了了解在校大學生的適應狀況,利于找出心里健康存在問題的學生便于幫助他們,很多不同的學者針對大學生的適應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決方法。Caplan等人(2002)的研究中就表示,以專制型的教養(yǎng)方式為主的家庭中孩子的父母經(jīng)常吵架,發(fā)生肢體沖突,還有些家庭對孩子進行肢體和精神上的虐待,這些都影響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的因素。另一方面,Wintre與Sugar(2002)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除專制型的教養(yǎng)方式外,權威型、依戀型這些方式都能夠比較好的預測大學生離開家庭后在學校的表現(xiàn)。另外一些研究關注大學生適應的內容。如Baker與Siryk(1980)認為,大學生的學校適應主要是學習方面的適應,對學校大環(huán)境的適應,情感上的適應特別是與室友的相處方面以及總體適應。隨后,他進一步修正了自己的理論,用學院依戀(institutionalattachment)代替了總體適應(Baker,Mcneil,&Siryk,1985)。筆者查閱了相關文獻,縱觀國外整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面,關注點主要集中在適應問題上,反而忽視了大學生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忽視了從本質上解決問題的辦法。1.3.2國內研究現(xiàn)狀早期國內學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的研究比較注重于原生家庭的背景因素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著重點在于分析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有什么差異,所以將家庭居住地、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經(jīng)濟狀況、地位、收入等因素當做研究的變量。國內研究對大學生學校適應(王勤勤,2013;石怡,周永紅,曾垂凱,2015)、社會適應(張大均,2014)的研究較多,對原生家庭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相對較少,其中,一部分研究將心理健康適應看做個體的一種能力,展開了對個體心理適應力(psychologicaladaptability)的研究(孫媛,2012;李俊茹,2014;邱君,2013)。更多的研究將心理適應看做個體與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著重分析了原生家庭環(huán)境對大學生心理適應各個方面的影響。詹啟生等人(2009)、陳雯等人(2008)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大學生的成長背景與其心理癥狀的相關性。另一些研究關注了家庭經(jīng)濟因素的作用,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因素也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某種聯(lián)系,而家庭貧困與家庭過于富裕都與更多的心理問題相關。但周春燕等人(2013)的研究卻顯示出不一致的結果,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高,社會階層越高,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另外一些研究更關注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易感性與父母婚姻關系有何聯(lián)系,結果發(fā)現(xiàn),父母婚姻關系不睦,子女心理問題的風險就會增高。王麗芳與王志波(2014)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婚姻關系和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父母婚姻關系一般和不和的大學生。王素然和嚴賀杰(2010)的研究指出,父母婚姻關系對大學生的情緒穩(wěn)定性及社會適應等方面有重要影響。張娥與訾非(2010)分析了大學生對父母關系的感知與其安全感和焦慮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父母關系的消極感知和父母關系的積極感知可以顯著預測大學生的安全感和特質焦慮。鄧林園等人的(2013、2015)研究表明,父母婚姻沖突影響著大學生自我分化的程度,也影響大學生戀愛中的沖突程度,父母沖突頻率越高、強度越大、解決情況越差,大學生的自我分化水平越低,則大學生的戀愛沖突就越多,且更多的采用消極的沖突解決模式。相對而言,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心理適應的研究更加豐富一些,尤其在心理癥狀、自尊等方面做了較多的探索。研究發(fā)現(xiàn),父親與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人格發(fā)展所起的作用不同(趙虎等,1996;張婷婷等,2006)。張文新、林崇德(1998)對不同群體青少年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自尊的關系的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自尊與其感受到的來自父母的情感溫暖與理解有顯著的正相關,而與父母的懲罰嚴厲、拒絕否認、父親的過分干涉和母親的過分干涉和保護有顯著負相關。雖然各個流派的心理學家均認同原生家庭對個體影響的重要性,但自系統(tǒng)論的觀點出現(xiàn)以后,研究者才開始以整體的、系統(tǒng)的思想來研究家庭影響。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在家庭系統(tǒng)理論的指導下,研究者們逐漸突破了傳統(tǒng)家庭研究的范式,將研究對象擴展至所有家庭成員,把視野擴大到整個家庭系統(tǒng)中,分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個體是如何發(fā)展的。1.4概念界定1.4.1原生家庭區(qū)別于個體成年后所組建的新生家庭,原生家庭(family-of-origin)是指個人出生后被撫養(yǎng)的家庭,是個體情感經(jīng)驗學習的最初場所,在這個環(huán)境中,個體開始最初的生理、心理、情緒情感層面的學習(Urcan,2011)。1.4.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在適應環(huán)境過程中的心理體驗與行為模式的狀態(tài)和水平。心理健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心理健康,僅指正常心理下的心理狀態(tài)和水平。廣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不僅包括正常心理,還包括異常心理狀態(tài),是所有心理狀態(tài)健康狀況的統(tǒng)稱。1.5理論基礎1.5.1家庭系統(tǒng)理論Murray

Bowen是系統(tǒng)家庭理論的奠基人,他認為個人身上出現(xiàn)的問題來源于其與環(huán)境之間互動的失調。家庭治療是一種將焦點放置于人際互動關系上的心理治療范式,它超越了個體治療的局限,目前運用較廣泛的家庭治療模式有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結構家庭治療模式以及Bowen系統(tǒng)家庭模式。Bowen提出一系列的概念來構建其理論:自我分化與情緒融合(differentiationofselfandemotionalfusion)、三角關系(triangles)、慢性焦慮(chronicanxiety)、核心家庭的情感歷程與情感截斷(emotioncutoff)、家庭排行位置(siblingpisition)、家庭投射與多代傳承過程(multi-generationaltransmissionprocess)、社會性情感歷程(或稱社會退行)(societalregression/societalemotionalprocess)。Bowen認為,人們行為背后的驅力來自于家庭中的互動、家庭成員為獲得與他人的距離感和家庭整體感。對于Bowen來說,家庭整體感和個人自主性是所有人類行為的核心。系統(tǒng)家庭理論有兩個假設:一是慢性焦慮是導致家庭功能失調的根本原因;二是家庭特征有多代傳承的特點。1.5.2認知發(fā)展理論讓·皮亞杰(JeanPiaget)-認知發(fā)展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theory)。認知發(fā)展理論是指個體自出生后在適應環(huán)境的活動中,對事物的認知及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思維方式與能力表現(xiàn),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認知發(fā)展理論被公認為20世紀發(fā)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包括四個階段:(1)感知運動階段SensorimotorStage(0—2歲左右)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借助這種圖式可以協(xié)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huán)境。(2)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Stage(2—6、7歲)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借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3)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OperationsStage(6、7歲一11、12歲)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4)形式運算階段FormalOperationsStage(11、12歲及以后)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fā)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1.5.3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與上述兩個理論不同,立足于心理適應的結果取向,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擴展了個體生活環(huán)境的范圍,關注各環(huán)境系統(tǒng)之間的交互作用對個體心理適應產(chǎn)生的影響。該理論主張將個體置于具體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去研究,認為人的發(fā)展和適應與個體的生物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Bronfenbrenne(1995)將個體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分成四類:微觀系統(tǒng)——指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當前環(huán)境;中間系統(tǒng)——指微觀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家庭、學校和同伴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也會對個體適應產(chǎn)生影響,如果微觀系統(tǒng)之間有較強的支持性關系,心理適應可能實現(xiàn)最優(yōu)化;外層系統(tǒng)——是指個體并未直接參與,但是卻對個體的適應產(chǎn)生一定影響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如父母工作單位等;宏觀系統(tǒng)——微觀系統(tǒng)、中間系統(tǒng)、外層系統(tǒng)嵌套于其中的文化、亞文化和社會階層背景。1.6創(chuàng)新與不足筆者在本文對于原生家庭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的研究及分析與其他作者相比之下的創(chuàng)新,在于筆者對大學生群體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其他作者只是將大學生當做一個總體的因素來研究,并沒有像筆者一樣進行具體的分析。但本研究也有不足之處,在樣本的選取上,男女比例不均衡,女生比例比男生比例高出太多,本研究的樣本在大學生性別地域等方面比例不全面均衡,由于樣本量的限制,導致了問卷調查得不到十分準確的結果,不利于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其次,學術水平不夠,對問題不能夠深入研究。

第二章原生家庭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現(xiàn)狀調查2.1樣本選取及處理為了解原生家庭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影響,本文通過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分析,問卷主要從家庭經(jīng)濟狀況、父母婚姻關系、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幾方面進行。筆者通過隨機問卷調查的調查方法,共發(fā)放280份問卷,回收問卷276份,經(jīng)過篩選檢查后剔除了6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達270份,回收率為98.57%,問卷有效率為96.43%。2.2調查結果分析2.2.1家庭經(jīng)濟狀況表1家庭經(jīng)濟狀況人數(shù)家庭經(jīng)濟狀況好一般不好人數(shù)4814874百分比17.78%54.81%27.41%表2不同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下的心理健康癥狀家庭經(jīng)濟狀況好一般不好心理癥狀/人數(shù)軀體化2強迫癥狀3人際關系敏感11432抑郁16焦慮21323敵對22恐怖偏執(zhí)2精神病性自卑48通過表1得知,家庭經(jīng)濟狀況好的有48人,占比17.78%;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一般有148人,人數(shù)最多,占比54.81%;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好的人有74人,人數(shù)居中,占比27.41%。結合表1、表2(其中“自卑”是第十個因分子,為重復計算數(shù)據(jù),不計入以下分析的各數(shù)據(jù))得知,家庭經(jīng)濟狀況好的有48人,在這48人中,有9個人出現(xiàn)了心理癥狀,占比18.75%,其表現(xiàn)為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在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一般的148人中,有29人出現(xiàn)了心理癥狀,占比19.59%,其癥狀表現(xiàn)為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在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好的74人中,有65人出現(xiàn)了心理癥狀,占比87.84%,其癥狀表現(xiàn)為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偏執(zhí),主要以人際關系敏感和焦慮為主。而在第十個因分子--自卑因子中,只有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好的人中出現(xiàn)了這一癥狀,其既存在人際關系敏感、焦慮等心理癥狀,也存在自卑的心理癥狀,并且在出現(xiàn)心理癥狀的人中,有48人出現(xiàn)了自卑的心理癥狀,占比73.85%,絕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卑的心理問題??偟膩碚f,不管家庭經(jīng)濟狀況好與不好,其都會產(chǎn)生心理問題。但是,從總的結果來看,好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要比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好的心理更為健康,其心理健康問題不嚴重,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為主;而反觀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好的,在74人中有65人出現(xiàn)了心理癥狀,占比達87.84%,將近九成的人都存在心理問題,而在這其中又以自卑為主,其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峻。2.2.2父母婚姻關系表3父母婚姻關系人數(shù)父母婚姻關系好一般不好人數(shù)11212632百分比41.48%46.67%11.85%表4不同父母婚姻關系下的心理健康癥狀父母婚姻關系好一般不好心理癥狀/人數(shù)軀體化2強迫癥狀3人際關系敏感5218抑郁114焦慮6610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自卑16通過表3可知,父母婚姻關系好的有112人,人數(shù)較多,占比41.48%;父母婚姻關系一般的有126人,人數(shù)最多,占比46.67%;父母婚姻關系不好的有32人,人數(shù)最少,占比11.85%。結合表3、表4(其中“自卑”是第十個因分子,為重復計算數(shù)據(jù),不計入以下分析的各數(shù)據(jù))得知,父母婚姻關系好的有112人,在這112人中,有17個人出現(xiàn)了心理癥狀,占比15.18%,其表現(xiàn)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在父母婚姻關系一般的126人中,有9人出現(xiàn)了心理癥狀,占比7.14%,其癥狀表現(xiàn)為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在父母婚姻關系不好的32人中,有32人出現(xiàn)了心理癥狀,占比100%,其癥狀表現(xiàn)為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主要以人際關系敏感和焦慮為主。總的來說,不管父母婚姻關系好與不好,其都會產(chǎn)生心理問題。但是,從總的結果來看,好的父母婚姻關系要比父母婚姻關系不好的心理更為健康,其心理健康問題不嚴重,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為主;而反觀父母婚姻關系不好的,在32人中有32人出現(xiàn)了心理癥狀,占比達100%,所有的人都存在心理問題,其心理健康問題非常嚴峻。2.2.3家庭教養(yǎng)方式表5家庭教養(yǎng)方式人數(shù)家庭教養(yǎng)方式權威型放縱型民主型人數(shù)12214134百分比45.19%5.19%49.62%表6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心理健康癥狀家庭教養(yǎng)方式權威型放縱型民主型心理癥狀/人數(shù)軀體化強迫癥狀4人際關系敏感421抑郁41焦慮5244敵對2恐怖偏執(zhí)1精神病性自卑2611由表3可知,此次調查中,家庭教養(yǎng)方式以權威型和民主型為主,權威型有122人,占比45.19%;民主型的有134人,占比49.62%;放縱型的有14人,占比5.19%。結合表5、表6(其中“自卑”是第十個因分子,為重復計算數(shù)據(jù),不計入以下分析的各數(shù)據(jù))得知,權威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有122人,在這122人中,有101個人出現(xiàn)了心理癥狀,占比82.79%,其表現(xiàn)為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偏執(zhí);在放縱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14人中,有6人出現(xiàn)了心理癥狀,占比42.86%,其癥狀表現(xiàn)為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在民主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134人中,有8人出現(xiàn)了心理癥狀,占比5.97%,其癥狀表現(xiàn)為強迫癥狀、焦慮??偟膩碚f,不管什么樣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其都會產(chǎn)生心理問題。但是,從總的結果來看,民主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要比權威型和放縱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心理更為健康,其心理健康問題不嚴重,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為主;而反觀權威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在122人中有101人出現(xiàn)了心理癥狀,占比達82.79%,超過八成的人都存在心理問題,其心理健康問題非常嚴峻。2.3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表7心理癥狀心理癥狀數(shù)值平均分人數(shù)百分比軀體化3841.48%強迫癥狀34103.7%人際關系敏感2912546.3%抑郁40186.67%焦慮3212044.44%敵對2062.22%恐怖1200%偏執(zhí)1031.11%精神病性1500%自卑9234.07%2.3.1認知偏差問題通過對上述結論的分析得出,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好的家庭,往往會導致大學生出現(xiàn)自卑的心理問題。他們由于自身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好,而又看到同輩經(jīng)濟條件的優(yōu)越,從而產(chǎn)生了自卑的心理,對自我的認知出現(xiàn)了偏差。自卑可以說每個人都多少存在一些,它的主要表現(xiàn)通常為:自我評價過低,比如外表、能力、品質等。同時還會產(chǎn)生如膽怯、害羞、自責、緊張、失落等情緒。嚴重的自卑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敏感,自尊心強和過分敏感。過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任何負面的評價都會導致內心激烈的沖突,甚至扭曲別人的評價。第二,容易心理失衡。由于自卑的原因,他們容易體驗不到或低估自身價值,因此可能會造成他們在社會上處于弱勢地位,甚至還會被強勢群體所厭惡。這種自我價值的喪失感,直接會導致他們心態(tài)失去平衡,從而深陷一種惡性的心理感受中,很難走出這種心理陰影,更有甚者因為強烈的自卑而導致對生命的淡漠。第三,極度情緒化。自卑的人看上去好像逆來順受,但是因為壓抑的情緒得不到釋放,長此以往就積聚成了隨時爆發(fā)的強大能量。2.3.2人際關系敏感問題父母婚姻關系是家庭系統(tǒng)中夫妻子系統(tǒng)之間重要的變量,由于父母的婚姻關系問題長期存在,并沒有得到解決,子女一直生活在這個環(huán)境之下,導致其心理健康出現(xiàn)問題,心理癥狀表現(xiàn)為人際關系敏感。這樣的人際關系敏感問題,導致他們在與他人的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出不自在,與人相處有較強的防備和懷疑心理。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為不自卑,子女容易出現(xiàn)逆反心理,嚴重的則會對社會造成危害。2.3.3神經(jīng)癥問題通過對上述數(shù)據(jù)的分析發(fā)現(xiàn),大部分人出現(xiàn)了長期的焦慮、抑郁、等心理癥狀。而神經(jīng)癥的主要表現(xiàn)就是焦慮、抑郁等癥狀。焦慮,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焦慮,比如說考試前有點緊張等,這只是適度的焦慮,而過度的焦慮就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嚴重的會導致死亡。生活中經(jīng)常聽到有人在說“郁悶”、“煩躁”、“別理我、煩著呢”等語言,實際上這些詞都是抑郁情緒的代名詞。抑郁情緒是常見的情感成分之一,是每個人都會存在的一種負面情緒反應。而如果一直處于這種負面情緒之下,人就會由抑郁情緒轉變成抑郁癥,這就非常危險了,抑郁癥是很嚴重的心理問題。

第三章原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chǎn)生不良影響的原因3.1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消費觀首先,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大學是和高中時期完全不同的一個階段,這是一個全新的時期,脫離家庭獨立生活。沒有了家長的監(jiān)督,部分學生就開始放飛自我,開始享受大學生活,這是無可厚非的,畢竟上了大學,也不必和高中時一樣一心只為了學習。但過度的享受,就會導致其產(chǎn)生了一種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念,要及時行樂。偏離了在高中時期的人生觀,產(chǎn)生了錯誤的人生觀念。其次,產(chǎn)生了錯誤的消費觀念。上了大學之后,沒有家長在一邊約束,其穩(wěn)定的消費觀念又沒有形成,這就導致他們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從而盲目的消費,沒有錢也要超前消費,甚至是借貸來滿足自己的消費。大學生之間容易出現(xiàn)攀比現(xiàn)象。大學生中的攀比是一種很不好的風氣,他們不再是中學時的比勤奮、比學習成績、比文化素質,而變成了比吃、穿、用、打扮。大學生與中學生相比有了更多的錢供自己支配,但是大學生的自制力還很欠缺,自己對錢的控制力很薄弱,因而造成了大學生盲目地亂花錢。3.2父母婚姻不和諧家庭矛盾多發(fā),家庭關系不和諧,父母總是在吵架,孩子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下,當他們遇到煩惱時,父母也是他們接觸最多的人,但是由于父母婚姻關系問題,父母兩個人經(jīng)常爭吵、冷戰(zhàn),這就導致孩子就算出現(xiàn)了問題也不會向父母吐露心聲,長久以往下來,他們的心理就出現(xiàn)了問題,從而造成無法估量的傷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社會。如果家庭不和諧,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有的孩子容易越來越內向,孤僻,越來越不愛與人交往等等,有的孩子,則會越來越叛逆,越來越仇視家庭,仇視社會??偠灾?,家庭的不和諧,孩子會感到?jīng)]有安全感,很多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都來源于家庭的不和諧。3.3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不注重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無視孩子的隱私和權利。很多父母感覺自己是孩子最親的人,就常常忽略孩子的隱私和權利,比如進入孩子房間不敲門;動孩子東西不和他們商量等等。這樣不尊重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很不利。按自己的標準塑造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都各有各的長處,如果父母總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塑造孩子,往往不利于孩子的發(fā)展。父母應該客觀的去面對孩子,去為孩子設定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根據(jù)孩子的愛好和特長,來考慮出國深造、參加培訓班等等。過度的逼孩子用功讀書,剝奪孩子的休息時間。在教孩子讀書寫字時,有些父母會緊緊的在旁邊督促孩子讀書,這常常讓孩子苦不堪言。第四章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4.1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消費觀首先,一定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自身家庭的原因只是一方面,因為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好產(chǎn)生自卑感這是正常的。產(chǎn)生自卑時要面對它、戰(zhàn)勝,而不能屈服于它。每個人并不是天生就有一個富裕的家庭,在他們的祖輩時,其經(jīng)濟狀況并不見得就很好。他們的富裕的生活也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才得以成功的。例如漢高祖劉邦,他在沒有建立大漢王朝之前,只是秦國的一個小小的亭長,那個時候有多少比他有錢、比他家境好的人也沒有像他一樣建立起大漢王朝,正因為如此,不管出身如何,每個人的成功是離不開自身的強大的,只有自身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又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比起漢高祖劉邦來說家庭經(jīng)濟狀況就更差了,漢高祖劉邦在沒有決定推翻秦國成為大漢王朝的建立者時,只是沛縣泗水亭長,就相當于今天的公務員一樣,而朱元璋從小就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家庭狀況是很差的,但是他還是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明朝,成為那個時代最有權勢的人。所以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好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只是我們人生之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一定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其次,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要盲目消費。第一,要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適度消費原則就是要求人們的消費與自己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相適應,有多少錢就花多少錢,而不是沒有錢也要超前消費,甚至是借貸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適度消費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標準,而是為了避免過猶不及,在自己經(jīng)濟承受能力之內,應該提倡積極、合理的消費而不能超前消費,也不能抑制消費。第二,避免盲從,理性消費。消費一定要根據(jù)自己實際的需要,而且要適合自己的需要,不能因為那些東西便宜,而買一些無用的東西。消費時要有主見,不人云亦云,不隨大流、追風頭。寬以待人,心態(tài)平和,不能因賭氣而消費。消費要協(xié)調,不能只重物質消費而忽視精神消費。4.2尋求社會工作者幫助當父母婚姻關系產(chǎn)生問題時,并且作為父母之間的紐帶的孩子也沒有發(fā)揮作用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可以向社工機構尋求幫助。面對父母之間的婚姻關系問題,社工可以運用家庭社會工作來解決夫妻之間存在的婚姻問題。家庭社會工作是為了幫助解決家庭問題,增進家庭福利,更好的為實現(xiàn)家庭功能而進行的社會工作。所以,我們就可以通過社工的介入和幫助,解決或緩解父母的婚姻關系,從而讓孩子不再因為父母婚姻問題而產(chǎn)生心理健康問題,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在社會工作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家庭矛盾,夫妻之間的婚姻問題,以及因為家庭矛盾和父母婚姻問題而造成孩子產(chǎn)生心理問題。4.3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9月9日去北京市八一學??疾鞎r講到:“家長要尊重學校教育安排,尊敬老師創(chuàng)造發(fā)揮,配合學校搞好孩子的學習教育,同時要培育良好家風,給孩子以示范引導?!?。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左傳》中說的“愛子,教之以義方”,“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意思就是愛護孩子就要用道理教導他,不要讓他走上邪路。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庭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從出生就開始的環(huán)境,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就會有著有著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的叛逆和不聽話,會讓所有的家長都為之苦惱。他們試圖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與孩子進行溝通,但有時候結果卻是不盡人意,甚至會讓孩子更加叛逆。而且有些家長當孩子犯錯時,他們沒有弄清楚事情發(fā)生的始末就責怪孩子,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并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也是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緣由之一。但其實對孩子來說,有效的溝通、正確的引導,才是家長要去做的事。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有效的溝通環(huán)境,有效的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父母的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影響是深遠、廣泛且持久的。重視家庭教育已經(jīng)刻不容緩,進一步加強家風建設??此坪唵蔚囊痪湓?,其實有極其深刻的意義:家風并容易直接改變,它由父母個人品德和修養(yǎng)匯聚而成,深深影響著一家人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那么培養(yǎng)一個正確的家庭風氣應該由以下幾個方面來踐行:(1)摒棄封建觀念,堅持核心價值觀父母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摒棄傳統(tǒng)的不好的封建觀念,以人為本。例如“重男輕女”,女兒與兒子同樣都是國家的棟梁,不能因為過去封建的思想而束縛住未來的發(fā)展。跟隨經(jīng)濟全球發(fā)展和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綜合各種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良好的家風形象,以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弘揚價值觀念。(2)注重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善于溝通的家庭家風更為良好,我國著名教育學家梁啟超先生,育有九子各個成才,雖然子女多但是他從不忽視其中任何一個,對孩子有著親昵稱呼,常常寶貝掛口,而九個孩子也喜愛父親并十分尊敬。在教育上梁啟超對子女十分嚴苛,但也會聽取他們的意愿。在電話并非便捷的年代,為了與孩子交流,梁啟超無論身處何地都會寫信與孩子交流,表達自己的關心想念,并叮囑他們不要因為學習而勞累身體。梁啟超對孩子們的愛,在每一封漂洋過海的書信里,在他每次的叮嚀和關心中。而孩子們也是如此,當梁思成在海外留學,遇到學業(yè)上的問題或者感情上的問題時,也都會主動寫信請教父親,有了父親的書信,即使在異國他鄉(xiāng),面對困難和挫折也迎刃有余,不再孤獨。梁啟超被子女親切的稱呼為“一個親切有味的父親,一個童心未泯的老頑童”。所以,良好的溝通會讓彼此更加親近。家庭成員相互之間建立良好的相處方式。盧俊曾經(jīng)說過這么一句話:“當我們愛別人的時候,我們也希望別人愛我們?!彼圆还苁怯H人之間、朋友之間,還是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人與人相處,貴在換位思考。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吵架產(chǎn)生矛盾時的冷靜,家庭成員之間的適當?shù)膮f(xié)調,換位思考都是我們生活在家庭之中的一種良好的相處方式。

第五章總結5.1主要結論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1)從問卷的研究結果分析來看,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一般。他們所處的原生家庭,給他們自己的心理帶來的較多為積極的影響。(2)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的心理健康具有較大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不正確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會對大學生心理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3)父母婚姻關系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存在影響的。在此次調查中,不好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給大學生帶來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好的婚姻關系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利的、積極向上的。(4)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好對大學生的心理會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就心理癥狀而言,父母、家庭經(jīng)濟地位為中等的大學生心理癥狀最少。5.2結語筆者在對原生家庭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好、父母婚姻關系不好、不正確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會對大學生心理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其心理癥狀表現(xiàn)為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自卑等。而我們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絕不是為了將所有的錯都甩給父母,不是為了給失敗者毫無意義的心理安慰,而是為了找出這些影響,剔除這些影響,避免讓下一代繼續(xù)受到影響??梢哉f,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自我意識變強的階段,也是個體發(fā)展的又一快速成長期。在這一階段,大學生的自我系統(tǒng)日趨完善,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逐漸完成與原生家庭的心理分離,這些心理特點都為大學生抵御原生家庭的消極影響提供了可能。因而,我們需要從大學生自我系統(tǒng)出發(f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消費觀,引導大學生重新建立良好的家庭相處方式,幫助學生重新解讀原生家庭信息并賦予新的意義,通過重塑大學生對家庭關系的認知來促進其心理積極發(fā)展。

參考文獻[1]Baker,R.W.,&Siryk,B.(1980).Alienationandfreshmantransitionintocollege.JournalofCollegeStudentPersonnel,21(5),437-442.[2]Baker,R.W.,Mcneil,O.V.,&Siryk,B.(1985).Expectationandrealityinfreshmanadjustmenttocollege.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32(1),94-103.[3]Caplan,S.M.,Henderson,C.E.,Henderson,J.,&Fleming,D.L.(2002).Socioemotionalfactorscontributingtoadjustmentamongearly-entrancecollegestudents.GiftedChildQuarterly,46(2),124-134.[4]趙郝銳.大學生心理適應:原生家庭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7.[5]王勤勤.(2013).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學校適應的關系研究.社會心理科學,(11),3-7.[6]詹啟生,蘇慧麗,劉亞菲.(2009).不同成長環(huán)境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中國學校衛(wèi)生,30(5),436-437.[7]王建中,汪群.(1999).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S1),104-105.[8]張大均.(2014).大學生社會適應的心理學研究芻議.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0(6),79-85.[9]鄧林園,方曉義,閻靜.(2013).父母關系、親子關系與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及其作用機制.中國特殊教育,(9),71-77.[10]鄧林園,許睿,方曉義.(2015).父母沖突與大學生自我分化:沖突評價的中介作用.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60-68.[11]張文新,林崇德.(1998).青少年的自尊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關系——不同群體間的一致性與差異性.心理科學,21(6),489-493.[12]趙虎,于治淼,杜友忠.(1996).親子關系及父母性格對子女個性形成影響的探討.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0(2),62-64.[13]張婷婷,李紅,楊子珺.(2006).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大學生人格特征關系調查.中國公共衛(wèi)生,(6),641-642.[14]劉娜.原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村教育,2019(27):12-13.[15]廖興珠,黃樹彬,鐘一兵.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調查分析[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20,19(23):99-100.[16]姜楚涵.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問題及對策研究[J].福建茶葉,2019,41(11):181-182.[17]張艷芬,牛秀平.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調查與分析[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04):68-69.[18]林冰心.大學生家庭功能與共依附的關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D].天津師范大學,2017.[19]簡樸,楊天姣.原生家庭引發(fā)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08):171-172.[20]鄧秋,楊雪.原生家庭對學生成長心理健康的影響[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4(42):170-171.[21]劉娜.基于原生家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措施[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5):86-87.[22]李慧慧.原生家庭的影響——波恩理論視域下的《杜蘭葛山莊》[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7(06):112-114.[23]方瑾毅.淺談原生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勞動保障世界,2020(15):42.[24]李紅海.從原生家庭角度出發(fā)探究高職學生心理問題解決的對策[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8):160.[25]李元夢,曲晨菲.原生家庭對高校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及對策[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A1):239-240.[26]王書杰.大學生共依附心理對親密信息注意偏向的影響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20.[27]李萬發(fā),高南南.從《都挺好》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不利影響[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19(05):106-108.[28]曹迪,衛(wèi)夏麗.從《都挺好》看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J].現(xiàn)代交際,2020(04):114-116.[29]牛明敏.原生家庭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J].青春歲月,2018(19):115.

附錄1原生家庭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親愛的同學:您好!我是社會工作專業(yè)的一名大四學生,本次調查主要是想了解原生家庭對于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問卷中涉及的個人信息將嚴格保密,請您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放心填寫,感謝您的支持!填寫說明:以下問題若無特別說明,只選擇一項,多選題按照題目要求選擇。一、基本信息1.你的性別是?A.男B.女2.年齡?____3.你是否是獨生子女?A.是B.否4.你現(xiàn)在所在讀的年級?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E.大五F.其他5.你的家庭模式是?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擴大家庭D.其他家庭6.你家庭的收入經(jīng)濟是?A.好B.一般C.不好7.您每月生活費為?A.低于500元B.500-1000元C.1000-2000元D.高于2000元8.您每月的生活費主要用于?(多選題)A.手機花費、上網(wǎng)以及虛擬商品B.衣著打扮C.吃飯、零食D.其他9.當你在進行某項消費時,考慮最多的是?A.錢夠不夠用B.該商品的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