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技術標準DD2012-
02海域石油和天然氣地球物理調查規(guī)范中國地質調查局2012年6月
目次
...............................................................................
................................................................................
IV
..............................................................................
....................................................................
........................................................................
..............................................................................
..........................................................................
................................................................
..........................................................................
......................................................................
................................................................
..........................................................................
......................................................................
......................................................................
......................................................................
................................................................
...............................................................
10
.....................................................................
10
...........................................................
11
.....................................................................
11
.....................................................................
12
...............................................................
14
.....................................................................
15
.................................................................
15
.............................................................
22
.............................................................
28
.....................................................................
34
.................................................................
34
.............................................................
42
.............................................................
47
.........................................................................
51
.....................................................................
51
.....................................................................
52
...........................................................
56
.................................................................. 6110
......................................................................... 63
..................................................................... 63
..................................................................... 64
........................................................... 66
................................................................. 7011
..................................................................... 71
......................................................................... 71
................................................................. 71
............................................................. 76
........................................ 78
............................................ 79
........................................................... 81
............................................ 90
............................................. 91
.......................................... 92
................................................. 93............................................................................. 94
...........................................
................................................................. 81
................................................................. 82
............................................................. 83
............................................................. 84
......................................................... 86
................................................... 87
......................................................... 88
..................................................... 89
前言
12763
引 言完全適應海域油氣預查、普查、詳查階段,商業(yè)性勘探開發(fā)前的地球物理調查。
10
line海上作業(yè)條件差異在測線或測線段產生的重力異常
調查階段按照12763.12007
未知區(qū)進行路線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工作,成果圖件比例尺起伏及埋藏深度。提出可供普查的潛力區(qū)域,為該區(qū)域的經濟建設提供參考資料。
對普查圈劃出的具有含油氣遠景的詳查區(qū)域開展的地球物理調查工作,成果圖件比例尺探井位提供資料,可以開展三維地震調查,成果圖件比例尺≥
定、主要技術方法見表。海底熱流測量可不按調查比例尺的測線、測網密度要求進行測量,選擇適當
km
主測線盡可能垂直所需追蹤的構造走向布設,聯絡測線垂直主測線布設。
分階段實施地球物理調查的工區(qū),測網、測線應統(tǒng)一布設,包括測線和聯絡測線的編號。
階段已完成的部分工作。
a)
b)
c)
d)
e)
f)
g)
h)
i)
a)
b)
c)
d)
e)
f)
g)
h)
i)
j)
合格的原始資料報廢。
4.5.1.3
驗收結果應作文字評語,參加驗收者簽字,單位蓋章,作為調查成果驗收和資料歸檔的內容之一。
a)
b)
c)
d)
e)
f)
g)
h)
i)
上述內容應將紙介質和電子文本同時歸檔。
歸檔內容齊全、完整、簽字手續(xù)完備。
終審之日起三個月內完成歸檔。
書、合同書規(guī)定的檔案室。
4.4.2
應在施工設計中闡述,還需完成下列計算,并將結果表示在施工設計中。a)
所有調查測線的經度、緯度和相應的投影坐標數據;b)
c)
繪制調查測線設計布設圖,需標明使用的大地坐標系、投影坐標系;d)
P1/90
84
1095上的炮點定位誤差<±
定位信號和誤差校正信號的作業(yè)距離應覆蓋整個作業(yè)區(qū)域。
導航定位功能應滿足作業(yè)施工要求。
衛(wèi)星信號(包括校正信號)穩(wěn)定可靠,并具有不中斷作業(yè)的能力。
a)
b)
系統(tǒng)通信頻率與其它聲學設備互不干擾。
的位置上,并測量其相對于導航參考點的位置偏量,該位置偏量測量誤差<±5.0cm
10
各類天線應盡量避免安裝在一起,保證同頻段天線互不干擾。
50
相關姿態(tài)傳感器單元,應盡量安裝在載體相對穩(wěn)定的位置上。
定向設備應盡量安裝在作業(yè)船中心軸線位置,參考方向指向船艏。
系統(tǒng)計算單元與傳感器之間的連接線保持最短。
已知點上進行。;且
使用校正信號測得的水平誤差<±
校驗過程中,作業(yè)船應調頭一次,船調頭系統(tǒng)穩(wěn)定后方可第二次測量。
校驗基線的方位值與觀察值相差<±0.5
0.5
10.0
水下定位設備需經過海試校驗。
便攜式安裝,在安裝后進行校驗。
作業(yè)使用的綜合導航定位系統(tǒng)與其它調查設備(系統(tǒng))之間應進行聯機試驗。
綜合導航定位系統(tǒng)與其它設備(系統(tǒng))之間能相互正確傳送和接收數據。
結果應滿足
10量值班員,采取相應措施。
95
之間,特殊情況(例如避障礙物)超限,需經主管部門認可。
95
炮點橫向偏離設計測線的左右距離<
95
10
綜合導航定位系統(tǒng)使用主定位系統(tǒng)的數據進行導航計算,輔定位系統(tǒng)的數據用于比較和參
主定位系統(tǒng)因故障或信號差而達不到工作精度要求,可由輔定位系統(tǒng)數據替代使用。
主定位系統(tǒng)故障,在確認輔定位系統(tǒng)精度達到要求后,可由輔定位系統(tǒng)升級為主定位系統(tǒng)進行工作。
20
以上不可靠或中斷的測線段需補測。
根據項目要求選用大地坐標系和投影坐標系。
30
起,供電系統(tǒng)正常,系統(tǒng)穩(wěn)定。
30
禁止同時使用相互干擾的聲波信號源。
實時監(jiān)控、顯示航行線內和與其相鄰航行線的三維
CMP
系統(tǒng)工作狀態(tài)、電纜與震源的位置、羅盤數據和電纜羽角的變化。
使用電子文檔記錄班報,需每天打印并有當班人員簽署全名。
班組長必須對班報記錄進行全面檢查并簽署全名,技術負責人要對每個作業(yè)周期的班報記錄進行全面檢查并簽署全名。
C.1
P2/94
P1/90
磁帶和光盤記錄中,一盤磁帶或光盤可記錄多條測線;但不允許一條測線跨盤記錄。
a)
b)
格林尼治日期及時間、炮號、炮點坐標、航向、航速、橫偏距離等導航信息;c)
d)
a)
CMP
b)
c)
術負責人應經常檢查定位資料的質量情況。
值班人員實時監(jiān)視儀器工作狀態(tài)。
技術負責人應經常檢查定位資料的質量情況。
對比設計測線與實時作業(yè)測線,檢查是否有未作業(yè)測線。5.4.1.3
、起、有HDOP
檢、調查方法等。
a)
a)d)b)
c)
d)
實時調查作業(yè)存在的各種問題、改進方法及今后工作的建議。
a)
b)
c)
d)
e)
預處理:數據粗差剔除、內插修補。
地震調查,需進行網絡平差:網絡優(yōu)化;各關鍵節(jié)點最大或然值計算;平差前后各節(jié)點誤差曲線分析;平差后各節(jié)點精度評估;平差前后各節(jié)點誤差橢圓圖形分析,誤差橢球值<5.0
P1/90
制作項目設計書中有關導航定位作業(yè)的各種圖件。
,采用輔助定位系統(tǒng)數據。5.4.2.3.3
RGPS
2.0
RGPS
5.0
實時調查作業(yè)的測線炮點進行誤差分析和質量分析。
P1/90
點位置坐標,各調查設備位置數據。
處理成果圖件,按有關規(guī)范執(zhí)行。
注記欄內容:投影方式、橢球體名稱和參數。
a)
a)d)b)
c)
d)
e)
a)
b)
c)
d)
a)
b)
12763.10―‖a)
b)
c)
0.1
30
,水深測量準確度≤±
30
,水深測量準確度≤水深值的
30
10
kn°、縱搖<
遠海測量選用深水單波束測深儀。
海域、沿岸至
20
km
5.0
cm,時間記準到
20.0
1500
、海底平坦地區(qū)進行校準,或用檢查板(Bar
實際水深與測量水深之差≤0.3
6.3.2.1.4 補償值。
航行試驗在測深儀換能器安裝或變換位置后進行。
應在水深變化較大的海區(qū)進行。
不同深度、不同航速條件下測深儀工作正常。
比例尺的圖上距離
的相對位置,在數據處理時進行位置改正。
換能器吃水改正、聲速和水位改正后,主測線與聯絡測線交點處水深測量差值標準:a)
,差值≤0.6
b)
,差值≤水深值的
c)
10
M
d
....................................
2n
n
a)
b)
c)
d)
e)
主測線與聯絡測線交點水深比對限差不滿足
f)
a)
拼接處至少布設一條比對水深測量線;
b)
cmc)
d)
)要求后,對圖幅數據進行系統(tǒng)誤差改正。
a)
b)
c)
值班人員負責實時監(jiān)視儀器的工作狀態(tài),檢查數據記錄設備的運行情況及數據的記錄質量。
束后,對所獲得的資料全面檢查。
技術負責經常檢查測量資料的質量。
除測線調查開始及結束各記錄一次外,每小時記錄一次,當班人員簽署全名。
調查船變速、偏航或儀器發(fā)生故障等特殊情況必須及時處理,并記錄班報。
班組長負責對班報記錄(包括電子文檔)進行檢查并簽署全名。
技術負責人對每個作業(yè)周期的班報記錄進行全面檢查并簽署全名。
20a)
b)
c)
d)
e)
f)
生產完成情況,包括完成工作量、質量分析和遇到的問題;g)
果說明文檔。
定位點粗差剔除及內插修補。
制作測線航跡圖、實測水深圖和海底地形圖。
a)
b)
c)
d)
e)
f)
g)
6.4.3
a)
b)
c)
d)
a)
b)
根據項目設計書編寫施工設計書和開展作業(yè)前的資料準備工作。
a)
b)
c)
d)
e)
a)
b)
c)
d)
e)
f)
g)
h)
羅盤校準精度:偽隨機誤差均方差<±0.6
地震采集記錄系統(tǒng)的各項日檢和月檢記錄,滿足
現場質量控制和處理系統(tǒng)對正常的數據帶進行解編和處理。
各種輔助設備通過正常的循環(huán)記錄測試或輸出記錄。
根據整個采集系統(tǒng)信號流程圖,確認回放記錄上各種信號正確。
檢查用于記錄采集數據的磁帶,確認存儲介質可用。
a)
b)
a)
b)
c)
d)
e)
1.0
90
90
特殊情況下兩個正常工作的深度控制器之間的距離≤
1.0
深度控制器翼角在作業(yè)過程中應保持在±的翼角允許在±107.1.2.2.1.4l.0
l.5
,電纜上兩個正常工作的深度控制器之間的距離≤
7.1.2.2.3.1度相同。
18
dB/octave
μbar
μbar
應連續(xù)繪制并系統(tǒng)注明一可選道的單道剖面記錄。
的情況下,允許多條測線數據記錄到同一盤磁帶中,不允許同一條測線跨盤記錄。
一個作業(yè)區(qū)的磁帶盤號應按順序連續(xù)編號,每盤帶上粘貼牢固的標簽,標示清楚無誤。
a)
b)
c)
d)
e)
f)
C.3a)
b)
c)
電纜型號、工作段長度、總道數、道間距、檢波器型號、檢波器靈敏度和覆蓋次數等;d)
e)
f)
a)
b)
c)
d)
e)
f)
g)
h)
i)
j)
k)
班報填寫準確,炮號和文件號對應關系與數據磁帶記錄一致,不得涂改。
按時間放炮,需注明放炮的時間間隔。
水深的海水聲速曲線。
3.0
處理分析的基礎上,確定資料采集過程中的各種關鍵參數。
進行現場處理和質量分析。
a)
b)
船速和航向保持穩(wěn)定,航速要求不超過
km
處電纜拉直。7.1.2.6.3到達測線終點后,繼續(xù)沿作業(yè)航向航行,航行距離>半個排列長度加上定位接收天線
偏移處的距離
炮點偏離設計測線的橫向距離≤
,特殊情況,如避讓島礁等障礙物時除外。
到設計測線上。
出現下列問題之一時,不得開始作業(yè)。
a)
條測線未達到每道工作正常;b)
c)
d)
e)
的要求;f)
g)
a)
采集儀器、震源或主導航定位等系統(tǒng)出現故障;b)
c)
中規(guī)定標準;d)
e)
電纜不正常道多于總道數二十四分之一,或超過兩個相鄰道;f)
90g)
90h)
i)
時因故停止施工,該測線作業(yè)報廢。
時因故停止施工,該測線作業(yè)報廢。
中斷作業(yè)的測線,延續(xù)作業(yè)時應順原測線方向施工,銜接處重疊長度>半個排列長度加
近道偏移距處的距離。
15
全部符合下列要求的資料,評為一級品。a)
b)
1%c)
d)
e)
f)
氣槍和電纜沉放深度在設計深度的±1.0
以內;g)
μbarh)
25
符合a)
b)
5%c)
d)
e)
,并在班報中詳細注明;f)
a)
b)
c)
5%d)
km
e)
a)
b)
c)
d)
e)
f)
g)
h)
施工日期等內容。
20a)
b)
c)
d)
e)
f)
g)
h)
i)
j)
k)
a)
b)
c)
d)
e)
f)
a)
b)
c)
d)
e)
f)
g)
SEG一致。
件號、炮點號、航向、記錄長度、采樣率、槍陣沉放深度、電纜沉放深度、羽角、水深。
必須包括炮點號、文件號和接收道號的道頭信息。
CMP
CMP
空間位置和炮檢距。
CMP
CMP
剔除野值、壞道,壓制規(guī)則干擾,提高信噪比。
被壓制的干擾波數據中無明顯有效信號。
顯示疊前去噪前后的數據及其差值,對比檢查去噪效果。
a)
b)
壓縮地震子波、提高地震記錄的時間分辨率。
壓制海水鳴震等多次波的同時要能夠突出有效信號。
壓制或保留的可疑信號要盡量給出合理的證據說明其為多次波或有效信號。
利用CMP道集數據,以初始速度為基礎,分析動校正速度、建立水平疊加速度場,分析點密度要CMP
利用偏移掃描數據或者偏移道集數據,以速度分析結果為基礎,分析偏移速度、建立偏移速
速度分析要考慮構造形態(tài)的變化,符合地質規(guī)律。
水平疊加是將動校正道集進行等時疊加,生成水平疊加剖面。
選擇合適的動校正方法和動校正速度場,用于疊加的動校正道集在切除帶內要拉平。
選擇合適的內、外切除參數,保留有效波,切除拉伸畸變、殘留多次波。
水平疊加剖面海底清楚,海底以上要求零振幅。
偏移成像處理的目的是地震波場實際空間位置的歸位,生成偏移剖面。
根據地質任務的要求、構造形態(tài)的復雜程度選擇合適的偏移類型。
做好偏移速度分析,要求繞射波收斂,反射波、斷面波正確歸位。
根據偏移速度場、偏移前地震記錄的信噪比,選擇合適的偏移方法和偏移參數。
偏移剖面無影響地質解釋的畫弧現象。
偏移的輸入數據可以做提高信噪比的處理,但不能做相干加強類的處理。
疊前偏移速度場的建立,分析點密度要求同
震資料解釋。
修飾處理后的剖面不模糊斷點、斷面,且無明顯的“蚯蚓化”或“炕席”現象。
a)
b)
c)
10
000
顯示增益的選擇:能反映剖面上反射波振幅的動態(tài)范圍。
a)
b)
c)
d)
e)
f)
g)
h)
i)
CMP
j)
k)
l)
m)
n)
成果。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測線進行試驗處理,制定處理流程。試驗內容要包括:a)
b)
c)
d)
e)
f)
g)
h)
C.5
a)
b)
c)
d)
e)
f)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g)
h)
i)
能滿足地震解釋需要。
解釋需要,不能達到一級品剖面要求或部分不能達到一級品要求的剖面。
a)
b)
c)
d)
e)
f)
處理報告和處理報告電子版光盤。
記錄格式,道頭內容及其相關信息如下:a)
CMP
b)
c)
d)
e)
CMP
CMP
錄長度和采樣率、炮點號范圍、CMP范圍、處理單位、處理日期。標簽內容填寫可以采用打印或手寫方式,要求字跡工整、清晰,可長期保存。
理日期。標簽內容填寫可以采用打印或手寫方式,要求字跡工整、清晰,可長期保存。
存檔磁帶、光盤的標簽和內容進行一致性檢查,確保存檔成果正確。
收集工區(qū)及鄰近地區(qū)以往成果資料:地形地貌、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鉆井等資料。
a)
b)
處理流程與參數,各種速度資料及其數據文件;c)
d)
二維地震剖面、特殊處理剖面成果數據體:
地震反射層解釋、斷層解釋、地震速度資料分析和地震層序解釋等。
劃分盆地二級構造帶或局部構造帶,并查明其形態(tài)、范圍、構造發(fā)育史;對查明的凹陷
穿越調查工區(qū)或盆地的主要剖面。
地震反射波組特征明顯,主要反射界面連續(xù)性好。
層位全、構造層序反射同相軸接觸關系清晰的地震剖面。
在位置與數量上能構成一定的網格。
先骨干剖面,后一般剖面,水平疊加剖面和偏移剖面相互參照。
解釋的地震反射層位。
對比,分清主次,防止串層。
次波及其它性質的地震波;對比不同方向的剖面,判斷和識別側面反射波。
著色原則等:紙介質剖面解釋時,用于對比剖面上的各類地震反射波的彩色筆跡不得掩蓋其原始波痕跡。
及接觸關系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指導地震層位的合理解釋。
識別不整合、超覆、尖滅及異常體。
紙剖面閉合:水平疊加剖面解釋,主測線與聯絡測線交點閉合誤差小于
偏剖面解釋,以水平疊加剖面為基礎,使地震反射層的相位達到一致。
確定斷層面、斷層升降盤與落差、斷層面傾角、斷層兩盤的相對位移等。
紙介質剖面上標記斷層上、下兩盤的斷點位置。
使用工作站解釋時,利用地震解釋軟件核定斷層上、下盤的斷點。
結合區(qū)域構造應力場,進行斷層組合,在平面和空間上符合地質規(guī)律。
a)
b)
c)
區(qū)域概查階段解釋一級、二級斷層;普查、詳查階段解釋一級、二級、三級斷層。
一級斷層與重磁資料綜合對比解釋,確定可靠性;二級、三級斷層結合構造特征與沉積
a)
b)
c)
資料與聲速測井資料的對比解釋。
可靠、合理,辨別有效反射波和其它干擾波的速度信息。
綜合分析不同方法獲得的速度資料,正確提取時深轉換的平均速度。
依據地震波速度資料,進行地層巖性解釋,提供各主要地質層位的不同巖層的層速度;估算砂泥巖百分比等。
或亞層序的次級單元,一個層序或亞層序可包括若干地震相。
料將地震相轉為相應的沉積相。
地震相參數包括外部幾何形態(tài)、內部反射結構、連續(xù)性、振幅、頻率、層速度等。
外部幾何形態(tài):席狀、席狀披蓋、楔形、凸鏡狀、丘狀和充填形等。
構、空白或無反射結構等。
70
70
體系域單元和最大海(湖)泛面。
體系域界面的確定和層序、體系域地層單元的解釋。
判別層序界面,確定層序;在普查、詳查階段需進一步劃分確定亞層序。
根據層序界面性質和層序內體系域組成判別層序類型。
作層序分析,進行地震剖面層序地層解釋。
綜合層序地層、測井資料和沉積環(huán)境分析,確定生、儲、蓋地層的分布及空間組合關系。
目的反射層段的等深度圖上識別構造圈閉。
定的目標層段頂、底面反射的識別和追蹤,儲層物性橫向變化,圈閉頂、底板地層的巖性預測。
圍巖巖性預測。
對圈閉命名,計算圈閉面積、閉合幅度。
埋深、水深)、圈閉面積、閉合幅度、最低圈閉線、控制圈閉的測線及圈閉可靠程度等。
結合構造發(fā)育演化史,分析圈閉形成時間和垂向疊合規(guī)律。
特征、二級構造帶劃分及特征、局部圈閉特征。
斷層特征分析:斷層的性質、級別、空間組合,對沉積、構造和油氣的控制作用。
結構的地質信息。
預測圈閉部位的儲層、蓋層及其空間關系。
分析圈閉形成條件、圈閉類型及其分布規(guī)律。
依據地震反射波屬性特征進行油氣預測。
綜合地震地層、層序地層與鉆井資料,預測工區(qū)油氣藏,編制油藏剖面。
各反射層段在主測線方向與聯絡測線方向的協調。
地震資料地質解釋合理性,由自檢與專家檢查予以確認。
DZ/T
0
0
成圖比例尺:同調查比例尺;任務書另有規(guī)定按任務書要求比例尺成圖。
采用偏移剖面數據成圖,交點必須用水平疊加剖面校正。
等值線要勻稱、圓滑且構造軸線走向符合區(qū)域構造走向。
a)
b)
c)
d)
a)
b)
,下降盤標明掉向;c)
標注:測線及測線名;標繪斷層,超覆、削蝕、尖滅等地質現象和特殊地質體。
0
0
)、聲波測井、密度測井等獲得的高精度速度資料,提高時深轉換的精度。
等值線密集段與斷層位置相對應。
0
a)
b)
c)
a)
b)
c)
d)
a)
b)
c)
d)
e)
f)
g)
h)
內容包括:a)
b)
c)
地震資料解釋:地震反射界面識別與追蹤、地震反射界面特征、地震速度特征、地震地層特征等;d)
e)
f)
g)
h)
內容摘要:簡要介紹調查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報告主要內容。
a)
b)
c)
0d)
e)
f)
g)
h)
7.3.4.4
a)
b)
地震解釋成果圖件。成果圖件應采用計算機制圖,格式為矢量圖形文件,包括
7.3.5.2
配置臺數≥
配置臺數≥
每條電纜工作正常的水斷道數≥
以內、距最遠道
50m
配置一個羅盤鳥,備用羅盤鳥數≥30
a)
b)
c)
d)
中部網絡由電纜聲學鳥和羅盤鳥組成。
導航定位
導航定位系統(tǒng)工作。
CMP
地震震源系統(tǒng)和控制系統(tǒng)一套、滿足作業(yè)要求的備件。
適合作業(yè)區(qū)的海水聲速剖面儀一套。
適合作業(yè)區(qū)水深測量范圍的測深儀一套。
保證現場質量控制和處理系統(tǒng)對磁帶進行解編和處理。
磁帶機、多道監(jiān)視儀、打印機等輔助設備通過正常的循環(huán)記錄測試。
作業(yè)前對下列應具備的資料進行檢查,合格后才可實施作業(yè)。具體包括:a)
b)
穩(wěn)定性試驗報告;c)
d)
e)
f)
g)
采用海水聲速剖面儀計算海水聲速值。
20
定位網絡。
Rw
2
Δy
Sn
Rn
1
...............................
Rn
Sw
2
Sn
1
...................................
Δy
a)
b)
整個工區(qū)分成若干個小工區(qū),每個小工區(qū)平分為雙向作業(yè)區(qū)。
小工區(qū)內平分后的每塊必須同向施工。
a)
b)
c)
a)
90b)
80c)
70
a)
b)
CMP
c)
d)
e)
每條電纜的羅盤數字和電纜羽角。
a)
b)
3037
c)
24
5μbar
10μbar
電纜深度平衡調試,電纜深度顯示有水鳥深度傳感器的讀數。
電纜深放深度與設計深度差值≤
翼角-10
km
電纜必須拉直。
所有地震道、有關輔助道處于正常工作狀態(tài)。
5.5
水深測量與地震作業(yè)同步實施。
海況突然變化或船速增加時,電纜噪音超過指標則應停止作業(yè)。
炮號和文件號對應無誤。
存在下列問題之一時,不得開始作業(yè)。a)
b)
c)
1)
2)
3)
4)
5)
6)
7)
8)
d)
e)
f)
1km
g)
,或相鄰兩個正常工作的深度傳感器間距>h)
i)
μBar
10μBarj)
k)
l)
m)
n)
90o)
90%;
p)
q)
r)
s)
無法測定震源間、震源與電纜間的距離;t)
u)
10
v)
w)
x)
存在下列問題之一時,不得繼續(xù)作業(yè)。a)
b)
c)
d)
e)
之一的情況;e)
j)
f)
p)
g)
h)
20i)
7060j)
72
聲學和a)
b)
a)
b)
c)
d)
選用合適的回放參數以準確反映地震原始記錄的面貌,作業(yè)期間未經采集監(jiān)督或技術負e)
a)
b)
c)
d)
5.4.2.2
CMP面元覆蓋,面元橫向擴展50%
a)
km,因故停止作業(yè),該線視為廢線,需重新施工;b)
處理系統(tǒng)檢查所采集的地震資料,必要時可做二維疊加處理。
20a)
b)
c)
d)
e)
f)
g)
h)
i)
深度控制器裝配圖、氣槍陣列裝配圖、子波波形及頻譜資料;j)
k)
90,中80,遠70,且,為品記錄:a)
b)
1.5
%;c)
d)
e)
f)
g)
h)
,達不到一級品記錄要求的為二級品記錄:a)
b)
c)
1m,但在±
內的炮數不超過測線總炮數的
d)
e)
儀器、震源、電纜和定位等工作正常,在任意選擇的
f)
a)
b)
c)
d)
a)
b)
c)
d)
e)
f)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7.2.1
20
CMP
CMP
CMP
InLine
CrossLine
分別顯示全偏移距、近偏移距、中偏移距和遠偏移距的覆蓋次數圖,檢查觀測系統(tǒng)定義的
7.2.2.3
a)
b)
純波地震剖面、切片空間能量均衡,無明顯的能量差異。
7.2.2.5
/km2密),分析結果滿足共面元道集水平疊加動校正的要求。
檢距分布圖、道集和疊加剖面。
整個工區(qū)的覆蓋次數基本一致、不同炮檢距覆蓋分布較均勻。
InLine
處理前的成像質量。
選擇合適的動校正方法和動校正速度場,用于疊加的動校正道集在切除帶內拉平。
選擇合適的內、外切除參數,保留有效波,切除拉伸畸變、殘留多次波。8.2.2.11.4辨率)。
InLine
全三維偏移,偏移類型依據地質任務的要求、構造形態(tài)的復雜程度選擇。
偏移方法和偏移參數,根據偏移速度場、偏移前地震記錄的信噪比選擇。
繞射波收斂,反射波、斷面波正確歸位。
InLine
偏移數據體時間切片構造形態(tài)清楚,無明顯偏移噪音。
提高剖面的信噪比、分辨率,突出剖面波組特征。8.2.2.15.3 InLine
CrossLine
―‖―‖現象。
7.2.2.14
7.2.2.15
c)
InLine
CrossLine
d)
e)
10
f)
g)
1)
2)
3)
4)
InLine
InLine
CrossLine
5)
CrossLine
CrossLine
InLine
6)
7)
8)
9)
10)
11)
理,提交處理成果。
選擇部分航行線進行預處理試驗:a)
b)
c)
d)
e)
根據試驗結果制定預處理流程。
對所有航行線進行預處理。
正常、達到規(guī)定的各項技術要求。
偏移、疊后修飾等處理。
需要在共面元道集上處理的其它模塊,也在該階段進行處理。
正常、達到規(guī)定的各項技術要求。
a)
b)
c)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g)
h)
i)
CrossLine
7.2.4.2
a)
b)
c)
d)
a)
CrossLine
21
b)
InLine
25
c)
d)
e)
CrossLine
存檔磁帶標簽。存檔磁帶上粘貼牢固標簽,標簽內容:用戶單位、船(隊)號、工區(qū)、數InLine
CrossLine
存檔內容檢查。存檔磁帶、光盤的標簽和內容進行一致性檢查,確保存檔成果正確。
工區(qū)及鄰近地區(qū):地形地貌、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資料。
工區(qū)鉆井資料:巖心資料、綜合錄井資料、地化錄井資料、各種測井曲線等。
a)
b)
CMP
c)
選取全部連井剖面及控制性典型剖面建立骨干剖面網絡。
通過聯井剖面和合成地震記錄準確標定層位。
地質層位,控制目的層的對比連接。
依據骨干剖面,結合部分時間切片,了解各目的層和各巖性段的反射特征,了解主斷裂落差變化、分布及延伸方向。
控制因素。
Inline
依靠骨干剖面,追蹤識別層位。
依據各巖性段反射特征在空間上的變化,進行主要巖性段對比。
不漏掉落差大于半個相位的斷層。
進行速度譜分析、地震測井與聲速測井資料對比解釋,求取空變速度場。
按時間或深度順序識別斷層。
識別斷層、背斜、斷塊高點及巖性變化等各種地質現象。
在時間切片及不同方向的剖面上,同一斷層應閉合。
0
a)
b)
斷點位置與時間剖面上的斷點位置誤差<
c)
、面積>
2
10
CMP
作圖層位可靠的,等值線用實線表示,作圖層位不可靠的,等值線用虛線表示。
0
0
0
30
、面積>
km2
2%
成圖比例尺與等深度圖一致。
根據調查階段可選擇其它需編制的圖件有:a)
b)
c)
d)
e)
f)
g)
充分使用任意方向線,檢查圈閉、斷層的可靠程度。
解釋構造的高點位置、范圍、面積。
所有探井的層位對比、解釋精度(鉆探深度,井中鉆遇斷層位置、落差、傾角等)。
主斷層、次級斷層、小斷層(包括斷層位置、組合、落差及延伸長度等)。
綜合盆地各部位的測井曲線組合、巖性變化特征及生物地層信息,判別層序界面,確定層序和體系域地層單元。
根據層序界面性質和層序內體系域組成判別層序類型。
層序分析,進行層序地層剖面解釋。
準層序分析和相應的巖性描述。
的分布,進行非構造圈閉解釋。
a)
b)
c)
d)
e)
f)
g)
h)
a)
b)
c)
d)
層特征橫向預測及油藏描述。
利用地震正演模型對儲層的反射特征進行研究,指導儲層預測或驗證其解釋結果。
儲層幾何形態(tài):儲層頂面形態(tài)、底面形態(tài)、儲層厚度、有效厚度描述。
透率、泥質含量等參數作出預測。
對儲層的含油氣性或含油氣性范圍進行預測。
孔隙度、滲透率、泥質含量等)平面圖。
a)
b)
c)
d)
e)
f)
g)
h)
不同斷塊、同一層位的相位解釋和不整合面解釋合理,符合基本地質規(guī)律。
層對油氣運移的控制及其封堵作用等解釋合理。
構造幾何形態(tài)、構造高點在平面上的展布符合地質規(guī)律,構造與其控制斷層的關系合理。
深、淺層構造高點的繼承性或高點位置的平面變化符合地質規(guī)律。
a)
b)
c)
d)
e)
提出下一步地震及非地震勘探部署、資料重新處理建議,進一步解釋的工作重點。
內容包括:a)
b)
d)
e)
f)
g)
h)
i)
a)
b)
c)
0d)
e)
f)
g)
h)
i)
j)
k)
a)
b)
c)
d)
a)
b)
c)
成果圖件采用計算機制圖,格式為矢量圖形文件,內容包括
1.03102
0.53-52
2.03-52
3102
3-52
3102
要求。
1518
a)
b)
c)
d)
重力測量施工設計,編寫的主要內容參照4.4.2
相鄰工區(qū),至少應布設一條跨越不同工區(qū)的檢查測線。
主測線垂直構造總體走向布設,聯絡測線與主測線垂直。
試驗海區(qū):重力場平穩(wěn)、便于船只轉向、風小、流小、無漁網和水下障礙的開闊海區(qū)。
布設主、聯絡測線或重復觀測測線。
在線測量保持勻速直線航行,避免在主、聯絡測線交點附近偏航、變速。
30
重復觀測的空間重力異常均方誤差≤±1.032
設立在調查船只??康母劭诨驆u嶼的固定碼頭上,并建立堅實固定標志。
采用高精度陸地重力儀與國家重力基點網聯測,其聯測精度≤±0.13-52
的所有電纜必須處于自然狀態(tài),不對平臺形成力矩。
℃±
5010
重力儀有其它特殊安裝要求的,按其使用技術要求執(zhí)行。
a)
b)
a)
b)
c)
a)
重力儀工作正常,連續(xù)開機時間≥b)
c)
d)
e)
0.13102
量取重力儀至基點的距離和方位,繪制略圖,略圖中包含鄰近顯著建筑物群和質量體等。
10
沿布設測線勻速、直線航行,航速≤12.0
觀測點橫向偏離設計航線的左右距離≤50,其中
9525
10
0.2knkn
15
5.0
后才能繼續(xù)作業(yè)。
繼續(xù)作業(yè)。
20
20
加熱電源中斷,所有重力測量資料作廢,必須立即返回碼頭檢測或處理。
C.6
a)
b)
c)
d)
20a)
b)
c)
d)
e)
f)
g)
h)
i)
j)
3102
數據記錄、模擬記錄、班報、基點比對、工作報告等資料齊全。
9.2.3.1
a)
b)
c)
d)
e)
f)
均方誤差。
潮汐影響改正、濾波延遲改正為選擇改正項。
依據油氣調查目的,對資料整理獲取的重力異常進行處理解釋。
計算、推測密度界面的形態(tài)、埋深等特征。
計算、推測與周邊圍巖存在密度差異的火成巖分布。
資料整理工作使用。
進行解編、匹配過程中,不得對原始記錄進行任何修改與刪除。
,國19852000,國IGSN1971系統(tǒng)。
間、位置相匹配。
基點重力儀讀數進行高度、舷高、瞬時水面高度改正,計算式如下:g基
g基讀
0.3086
Hg
0.0419
1.03
H基
Hg
H/
2
.............................................
(4)基基讀Hg
102
102
H
基
國家高程系),單位:米;H
g零漂
G始基
G終基
g終基
g始基
............................................................
(5)零漂
102G
終基G
始基終基始基
-52
102
102
102零i
零漂Δt
Δt
..........................................................................
(6)零i
102零漂
102Δt
始基點至終基點重力儀讀數時間間隔,單位:秒;g厄i
7.g厄i
7.502
Vi
SinA
i
Φi
0.00415
Vi
...................................................(7)Δt
i
厄i
102
i
kn
i
Φ
i
g潮i
0.3086
hci
........................................................................... (8)潮i
102hci
8639
Sin
Φ
g正i
8639
Sin
Φ
1
0.00193185131
0.0066943799
9013
Sin
2Φ
............................................. (9)正i
102Φ
i
WGS-84
a)
gi
G始基
g測i
g始基
g零i
g厄i
g潮i
.................................................... (10)i
102G
始基
102測i
-52
始基
102零i厄i
102
-52Δg
Δg
b)
Δg
gi
g正i
...........................................................................
(11)-5 2i
102正i
102ζ
ζ
10
Δg
Δg
g布i
.........................................................................
(12)g布i
0.0419
ζ
1.03
hi
...............................................................
(13)Δg
102Δg
-52布i
10233
i
d)
Δg
Δg
g地i
.........................................................................
(14)Δg
102Δg
102地i
-5240
km
經各項改正后得到的測點重力異常值,按測線圓滑處理后進行采樣點取值,采樣點間隔≤100
依據各測線或測線段的測線誤差改正值,對采樣點重力異常值進行測線誤差改正,獲取采gBIgZBI
Δg
Δg
gt
...........................................................................(15)Δg
Δg
gt
.........................................................................(16)Δg
Δg
gt
.........................................................................(17)Δg
Δg
Δg
102Δg
Δg
102t
-52
ε
n
δi1
2i2n
............................................................................. (18)
102
i
102n
30
資料整理完成后,提交成果數據文件。應含數據項:工區(qū)名、測線名、采樣點號、年、日、時間、
整理獲得的成果進行處理解釋。
面密度結構。剖面位置與數量以能控制整個工區(qū)密度結構為宜。
體異常。
目標地質體異常反演處理解釋,結果受剖面密度結構的約束。
演處理解釋時相互約束、緊密結合。
小比例尺的重力測量以定性解釋為主。
重力高分布區(qū)、重力低分布區(qū)、重力高重力低鑲嵌分布區(qū)等。
區(qū)地質任務服務。
有關重力測量的成果信息應納入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按工區(qū)、航次、測線、采樣點等類信息進行分
面圖等。
重力測量資料經檢查校核,質量合格。
圖上不同類型的點,用下列圖標。
2
10
黑色點劃線表示,負值等值線用黑色虛線或藍色虛線表示。
不標注等值線值。
度值。
;如果僅有幾條測線的區(qū)域預查,網格節(jié)點距在成果圖上符合相同比例尺成圖的基本要求。采用的網格化方法、網格節(jié)點距在圖例欄內注明。
剖面橫坐標與成圖比例尺一致,縱坐標按異常值大小、圖面能清晰表示為準適當選取。
剖面的右、上方為正異常,左、下方為負異常,著色時紅色表示正,藍色表示負。
上部縱坐標按異常值大小、圖面能清晰表示為準適當選取。
尺、縱坐標。
a)
b)
c)
d)
采集施工:設備與技術參數、提交成果、數據格式等;e)
f)
g)
h)
i)
成果報告,內容參見a)
b)
1)
2)
3)
4)
5)
c)
1)
2)
10
0.1nT
0.3nT
ΔT
nT
a)
b)
c)
磁力測量施工設計,編寫的主要內容參照4.4.2
和技術設備情況以及經濟上的合理性等因素而定。測量比例尺相應的測線間隔選擇見表
主測線垂直構造總體走向布設,聯絡測線與主測線垂直。
每個工區(qū)或地磁測量設備更換,需進行船磁方位影響試驗。
試驗區(qū)磁場平靜,磁場梯度≤
試驗時間盡可能安排在晚上或凌晨。
日變觀測站設立類別:陸地自設、海底自設、國家地磁觀測站。
日變觀測站設立要求:位于磁場平靜區(qū),遠離交通及電磁干擾,且保持通訊聯絡暢通。
km
0.1nT0.3nT
施工過程中遭遇磁暴,應及時通知主管部門。
與地震同步作業(yè),需配備安全展開裝置。
收放磁力電纜,若絞車未配備滑環(huán),需斷開磁力電源和甲板電纜。
根據電纜抗拉力合理選擇工作船速。
沿布設測線勻速、直線航行,航速≤12.0
,延長下線距離>
觀測點橫向偏離設計航線的左右距離≤50,其中
9525
10
0.2knkn
15
定位精度≤±5.0
10.2.3.2
,數,模,具度要求。
在用傳感器發(fā)生故障時,備用傳感器必須處于隨時可用的狀態(tài)。
作業(yè)中傳感器尾翼松動或纏繞障礙物導致數據不穩(wěn)定時,必須立即處理。
遭遇惡劣海況或雷電天氣導致數據跳變次數較多時及時請示。
可以使用電子文檔記錄班報,但需每天打印并有當班人員簽名。
船變速、偏航或儀器發(fā)生故障等特殊情況必須及時處理,并記錄班報。
錄進行全面檢查并簽名。
C.6
依據地磁測量系統(tǒng)顯示或打印下列信息進行質量監(jiān)控,內容包括:a)
b)
c)
d)
20a)
b)
c)
d)
e)
調查船、磁力測量設備及其簡單的工作原理;f)
g)
h)
i)
j)
10%
10.3.8.110.3.8.1
a)
b)
c)
d)
ΔT
a)
b)
計算、推測具磁性的火成巖分布;c)
理工作使用。
進行解編、匹配過程中,不得對原始記錄進行任何修改與刪除。
計算磁力儀探頭位置作為新的測點位置,與測點觀測得到的磁場數據相匹配。
船
i
測點日變值日
i示)單位:。日變值以數值方式表示時,采樣值時間間隔≤10
。日變基準值可適當選取,正常30
nT
測點正常地磁場值正
i,依據測點位置、觀測時間,采用國際地磁和高空大氣物理協會(nT
ΔT
ΔTΔT
i
T測i
T船i
T日i
T正i
...............................................................
(19)iΔT
ΔTiT
測i
nTT
船i
nTT
日i
T
正i
nT
ΔT
影響得到的磁力值,按測滑處理行采樣值,采
ΔT息不畸變?yōu)闇省?/p>
ΔT
業(yè)完成的一條測線或測線段為計算單元,計算測線誤差,編制測線誤差改正值表。
ΔT
ΔT
ΔT
I
ΔT
i
T
t
.....................................
(20)i
I
ΔTnTiΔT
nT
t
nT
n
i1
2i2n
............................................................................ (21)
nT
i
nTn
303%
―‖
⊥突出、增強或提取目標地質體異常。
目標地質體異常反演處理解釋,結果應受剖面磁性結構的約束。
演處理解釋時相互約束、緊密結合。
地質解釋包括定性解釋和定量解釋。
小比例尺的磁力測量以定性解釋為主。
⊥⊥的區(qū)域組合關系可分為平靜磁場區(qū)、條帶狀磁場區(qū)和雜亂磁場區(qū)等。
識別、解釋異常應結合地震、重力、地熱、深海鉆探等資料綜合進行。
⊥底結構、區(qū)域地質構造特征等,為預定的工區(qū)地質任務服務。
有關地磁測量的成果信息均需納入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有關地磁測量的成果信息應納入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按工區(qū)、航次、測線、采樣點等類信息進行分
成圖比例尺與工區(qū)調查比例尺
異常等值線圖、磁力
地磁測量資料經檢查校核,質量合格。
等值線勾繪圓滑,資料不足的區(qū)域用長虛線表示。
黑色點劃線表示,負值等值線用黑色虛線或藍色虛線表示。
線表示,不標注等值線值。
圖例欄內需注明采用的正常地磁場。
5mm;如果僅有幾條測線的區(qū)域概查,網格節(jié)點距在成果圖上符合相同比例尺成圖的基本要求。
T
剖面橫坐標與成果圖比例尺一致,縱坐標按異常大小、圖面能清晰表示為準適當選取。
性結構。
橫向比例尺與工區(qū)調查比例尺以及技術設計規(guī)定比例尺相同。
上部縱坐標按異常值大小、圖面能清晰表示為準適當選取。
⊥
勾繪巖漿巖分布范圍,以圈閉曲線或色塊表示。
a)
b)
c)
d)
采集施工:設備與技術參數、提交成果、數據格式等;e)
f)
g)
h)
i)
內容包括:實際材料圖、磁力
⊥異常圖、磁性底界面深11
根據地質(調查)任務布設熱流測站。
布點前應充分了解測區(qū)的沉積物分布情況,對于新區(qū)應作地層剖面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
布設地區(qū):沉積物松軟、泥質較多、有一定沉積厚度。
基巖裸露海底地區(qū)不得布設熱流測站。
測量剖面垂直于地質構造走向布設,盡量與其它地球物理調查剖面重合。
海溝、斷裂帶等特殊地區(qū),測量剖面平行地質構造走向布設。
km10km
km
10km30km
1.5
100
a)
b)
c)
1)
℃~℃;2)
1.53)
d)
40e)
不超過
f)
g)
每年首次海上測量前進行儀器校準,校準有效期一年。
測量儀器入水、到底、離底分別進行定位記錄并打點。
電池電量保證測溫探針正常工作。
所有探針時鐘與導航定位系統(tǒng)時間同步。
測量參數設置:記錄開始時間、記錄時間長度(或記錄結束時間)、采樣率。
測量儀器入水前、出水后,分別測量探針之間的距離,檢查各探針是否存在移動現象。
50
100
時,停留時間≥
0.4
測溫探針在沉積物中的采樣速率≥
次,數據記錄在探針的非易失性存儲器上或實時傳輸至船上a)
b)
c)
儀器發(fā)生故障、船只干擾等特殊情況及時采取措施,并記錄班報;d)
f)
C.7
利用各測溫探針的改正數,求出各探針改正后的溫度值。
a)
b)
數據有效的探針個數≥、有效測量深度≥,數據合格,否則為不合格。
測量儀器為瞬時熱導率探針:a)
b)
c)
-1-1d)
e)
f)
0.1
測量前對標準樣進行測量,測量結果誤差≤±
測量位置上鉆孔孔深為樣品管壁厚。
樣品、探針、恒溫箱溫度一致。
80,相鄰兩次測量的時間間隔≥10
視樣品情況,選擇合適的加熱量和測量位置。
每個測量位置記錄一次班報,當班人員簽名。
儀器發(fā)生故障等特殊情況及時采取措施,并記錄班報。
班報填寫應準確、不得涂改。
班組長對班報記錄進行檢查并簽名。
C.8
a)
每個測量位置,測量結果評估合格的數據個數≥b)
et
含水量校正后的熱導率測量值作為該測量位置的海底沉積物原位熱導率值。
測量儀器為海底原位熱流探測系統(tǒng):a)
b)
,耐壓≥40c)
d)
e)
時間測量沉積物熱導率。
所有測量數據均記錄在非易失性存儲器上或實時傳輸到船上計算機。
海底地溫梯度測量:選用探針與周圍沉積物達到熱平衡時測得的數據,計算地溫梯度。
沖期間及其后溫度隨時間的變化,計算沉積物原位熱導率。
敏元件所在處的熱導率。該熱導率可以視為沉積物的原位熱導率。
可以獨立成冊,也可以作為熱流工作總結報告的附錄提供。
必須包括了全部有效站位內容。
值精度在±%之內,則認為合格,否則為不合格。
大面積熱流測量時繪制平面分布圖。
熱流密度標于一定比例尺依據調查任務確定。
在測點位置標注熱流密度值,或勾繪熱流密度等值線。
標注:圖名、比例尺、圖例和必要的說明。
20a)
b)
c)
d)
e)
f)
g)
h)
原始資料提交與歸檔見
a)
海底地貌、沉積厚度、斷裂與巖漿活動、地殼結構、地質演化等;b)
c)
d)
e)
依據平均熱流密度劃分熱流區(qū)。
2
902
2
702
2
552
2
402
2
402
沉積速率異常區(qū),需進行相應的校正。
a)
b)
c)
d)
e)
f)
g)
h)
a)
b)
c)
d)
WGS-84
1/298.
WGS-72
1/298.
)/
(1
2
2
2
2
2
′
2
2
cm可利用自動驗潮儀、高精度差分位資料。30臨時驗潮站在水深測量時設置,至少應與長期站或短期站在大潮期間同步觀測水位
,主要用于
驗潮站布設的密度應能控制全工區(qū)的潮汐變化。相鄰驗潮站之間的距離應滿足最大潮高差不大于
、最大潮時差不大于
、潮汐性質基本相同。對于潮時差和潮高差變化較大的海區(qū),除布設長期或短期站外,還應設立臨時驗潮站a)
b)
c)
d)
e)
潮站附近的水準點和三角點,經檢查合格,可作為主要水準點。主要水準點的選定及埋石按
主要水準點應與國家水準點聯測,聯測要求應根據路線長短按
工作水準點與主要水準點之間的高差,按四等水準測量要求,工作前后各測定一次。
行讀數,連續(xù)讀數三次,其高差互差不得超過cm,取中數使用,超限者應重測。
水尺觀測水位的要求:a)
0.3
的重迭;b)
c)
10
d)
e)
f)
0.3
時,應更換水尺;更換水尺時,應同時讀取
2cm,并記入手簿相應欄內,原水尺讀數供校核;g)
h)
13
19
i)
整米采用其深度基準面作為水位零點。
797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地下綜合管廊項目規(guī)劃設計方案(參考模板)
- 2025至2030年中國珠片繡花燈芯絨面料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全棉長袖童裝T恤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原位光譜技術對銅基催化劑上一氧化碳還原與析氫競爭反應的研究
- 氨與煤粉摻混燃燒過程的試驗與機理研究
- 2025年明框幕墻型材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二年級語文美術結合教學計劃
- 短期市場調研臨時工合同
- 物業(yè)服務公司初始運營管理計劃
- 三年級語文復習計劃與家長指導手冊
- 2024年藥理學阿司匹林課件:全面解析阿司匹林的臨床應用
- 航空維修發(fā)展前景分析
- IBM-順豐集團孵化業(yè)務管理體系指導手冊-2014
- 暈血暈針的應急預案
- 導航信號抗干擾
- 桌面推演應急演練方案腳本
- 婚房布置合同(2篇)
- 3.4沉淀溶解平衡及影響因素的探究課件高二上學期化學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
- 總體取值規(guī)律的估計教學設計 高一下學期數學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冊
-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制動系統(tǒng)(高職)教學課件
- 公共基礎知識1000題題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