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鳳鳳城灣地溝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潛力分析_第1頁
遼寧鳳鳳城灣地溝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潛力分析_第2頁
遼寧鳳鳳城灣地溝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潛力分析_第3頁
遼寧鳳鳳城灣地溝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潛力分析_第4頁
遼寧鳳鳳城灣地溝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潛力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寧鳳鳳城灣地溝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潛力分析

灣地溝金礦床位于遼寧省鳳城區(qū)青城子鉛礦以北東部。它的行政部門位于嬰兒市小楊村,距鳳城市80公里。坐標為東1241'001242'00,西1244'1540'46'15。青城子鉛礦及外圍圍是是我我國國北北方方著著名的鉛鋅金銀多金屬礦集區(qū),通過國土資資源源調調查查,對青城子鉛礦外圍進行了金銀礦評價工作,在灣地溝區(qū)、林家三道溝區(qū)探獲金資源量182.94t,在此基礎上對灣地溝區(qū)局部地段開展了地質詳查工作,取得了較好的地質找礦成果,找到新的礦化富集地段。本區(qū)以金礦為主,伴有銀礦,屬于沉積—變質—巖漿熱液改造型金礦床,金礦體可分為兩種類型:以硅化蝕變巖型為主,次為韌性剪切帶型,具體礦床成礦空間是遼河群上部地層,深部與周邊部有印支期巖漿巖烘托,并有北西向斷裂構成的圈閉環(huán)境對成礦有利。通過對灣地溝區(qū)金礦體賦存規(guī)律的綜合分析,證明該區(qū)有很大的找礦空間和找礦潛力。1家峪組、大石橋組和蓋縣組灣地溝金礦床位于華北地地臺臺北北緣,遼東裂谷中段,大石橋—草河口斷坳與營口口——寬甸斷隆的銜接地地帶帶。該該裂裂谷谷是是在在太太古古宇宇基基底底上上早早元元古代期間地殼拉張裂解—快速沉降—回返擠壓收縮形成的陸間裂谷。區(qū)內出露地層為遼河群浪子山組、里爾峪組、高家峪組、大石橋組和蓋縣組,屬于一套火山噴發(fā)的優(yōu)地槽相陸間裂谷沉積建造。巖石組合由下部火山-沉積碎屑巖建造、中部碳酸鹽巖建造、上部陸源碎屑建造組成,形成了貴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產的礦源場和賦礦層。區(qū)域構造以東西向為主,主要為褶皺構造,形成多個緊閉或倒轉褶曲,構成裂谷內特殊而復雜的構造景觀,區(qū)域內金銀礦產受控于大石橋組上部層和蓋縣組下部層的東西向層間滑動構造中,與印支期巖漿巖有時空關系。主要有富含鈉質的呂梁期大頂子、方家隈子和石家?guī)X斜長花崗巖,印支期雙頂溝、新嶺花崗巖巖株及燕山期的蘭花嶺、弟兄山花崗巖體等。區(qū)內巖漿活動極其強烈,多多期期多多位位的的侵侵入入巖巖體體構成巖漿巖田。裂谷初始擴張張期期((23.5億年),在幔源分異作用下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幔幔源花崗巖漿侵位,其后多次發(fā)生基—酸性海底火山山噴發(fā)和熱泉噴流,為裂谷型Pb、Zn、Au、Ag礦礦床床提供了充足的成礦物質。2山子深斷裂斜貫區(qū)礦區(qū)位于青城子鉛礦東側。出露下元古界遼河群變質巖系,北西向尖山子深斷裂斜貫全區(qū)。南部和東部分別出露遼河期大頂子斜長花崗巖體和方家隈子花崗巖體,北西部出露新嶺花崗巖體。灣地溝區(qū)區(qū)金金礦礦體體賦賦存于遼河群大石橋組與蓋縣組片巖接觸過渡部位位(圖1)。2.1大石橋組巖相古地理模式區(qū)內內出出露下元古界遼河群浪子山組、里爾峪組、高家家峪峪組、大石橋組和蓋縣組,灣地溝金礦體賦賦存存于于大大石石橋組上部三段四層和三段五層碳酸鹽巖與蓋縣組下部碎屑巖接觸帶中。大石橋組三段四層出露于礦區(qū)西側、南側和北側。南、西兩側沉積厚度50~300m,北側沉積厚度300~600m。該層位下部為斜長淺粒巖層,局部夾有少量黑云片巖,中部為條帶狀白云石大理巖,夾有少量石墨及云母條帶,上部為石榴矽線云母片巖。大石橋組三段五層以白云石大理巖為主,上部夾少量方柱石大理巖和片巖,中下部夾薄層矽線云母片巖,底部發(fā)育條帶狀大理巖,該層礦區(qū)中心厚度20m,金元素質量分數(shù)達0.8×10-9,高于其它地層平均值20余倍。蓋縣組大面積出露于礦區(qū)中部,與下覆地層呈整合接觸。主要巖石為二云片巖、矽線云母片巖、黑云變粒巖,夾薄層淺粒巖、大理巖等。浪子山組、里爾峪組、高家峪組各組地層不予贅述。2.2項目2.2.1印支—燕期褶皺構造期a區(qū)內發(fā)育兩類褶皺構造,一類為遼河期東西向線狀背向斜,一類為印支—燕山期背向斜。早期以東西向基底褶皺為主,晚期北東向褶皺發(fā)育規(guī)模相對較小,并普遍疊加于早期東西向褶皺之上,在兩期褶皺構造迭加部位常常構成金銀礦床的賦存空間。發(fā)育兩類褶皺構造,一類為遼河期東西向斜,基底并構造(1)遼河期褶皺構造包括桃源同傾倒轉向斜和低序次背向斜。遼河期褶皺構造包括桃源同傾倒轉向斜和向斜桃源同傾倒轉向斜:西起陽溝門,東至下扈家堡子,空間上呈舒緩的反“S”型,中部向南凸出,全長大于20km,傾向北或北北東,傾角40°。該向斜北翼控制著桃源—林家金礦帶,南翼控制著高家堡子—小佟家堡子—灣地溝金礦帶,軸向偏南部位控制著林家三道溝5號金礦帶。低序次背向斜:礦區(qū)西—西南部發(fā)育較多低序次小型背向斜,軸向近東西,背斜向東傾沒,向斜向西翹起,褶皺軸長500~2000m,疊加在桃源向向斜斜之之上。在這些小型褶皺傾沒或翹起地段所形成的構造造空間內,多處賦存有鉛、鋅、金、銀礦床(體)。((2)印支—燕山期褶皺構造本期區(qū)內褶皺構造僅發(fā)發(fā)育高家堡子背斜。該背斜軸向北西,傾向230°,,傾角75°,樞紐320°,傾伏角14°。其西翼地地層產狀較緩,走向70°~80°,傾向北西,,傾傾角10°~15°。東翼地層產狀較陡,走向280°~330°,傾向北東,傾角20°~35°,局部達40°~50°。該背斜南西翼控制著高家堡子銀(金)多金屬礦床,北東翼控制著小佟家堡子、楊樹金(銀)多金屬礦床,宏觀上控制著整個礦區(qū)內金(銀)多金屬礦床的分布范圍(圖2)。2.2.2成礦構造帶au8-t區(qū)內發(fā)育北西、北東、近南北和近東西向斷裂構造,四組斷裂均具有多期多次活動的特點。按其對金、銀多金屬礦產的控制關系,可以劃分為成礦前斷裂、成礦期斷裂和成礦后斷裂。成礦前斷裂:主要為北西向尖山子深斷裂,是區(qū)內一級導礦構造(圖3)。該斷裂南起楊家?guī)X,經本區(qū)至桃源金礦區(qū),向北西至白云金礦區(qū),延長15~20km,走向330°。局部走向近南北,傾向北東,傾角60°~80°,一般幅寬10~20m,最寬180m。帶內塑性變形明顯(圖3),發(fā)育強片理化、石墨化、泥化,破碎物松散,具巖石撓曲現(xiàn)象,小褶皺樞紐多呈310°方向展布。沿斷裂上、下盤附近地段發(fā)育有大理巖角礫,可見有早期剛性巖石被拉斷現(xiàn)象。在該斷裂上、下盤約幾百米范圍內,發(fā)育金低緩異常帶(Au:5×10-9~80×10-9),與Au、Ag、As元素相關性較強,與Pb、Zn、Cu元素相關性較差。其下盤控制著小佟家堡子金礦床、楊樹金礦床、高家堡子銀(金)礦床和灣地溝區(qū)金礦床。成礦期斷裂:主要為近東西向含礦層間滑動破碎構造帶。在高家堡子礦區(qū)、小佟家堡子礦區(qū)、灣地溝礦區(qū),含礦構造帶主要發(fā)育在大石橋組三段四層、三段五層及蓋縣組下部層位中。經鉆探及坑道驗證,區(qū)內已經發(fā)現(xiàn)5條含礦構造帶。成礦后斷裂:區(qū)內發(fā)育北東和北西向兩組成礦后斷裂,斷裂呈張性特征,上盤下降,下盤上升。當切過緩傾斜地層時,平面圖上顯示水平錯距較大,剖面上顯示垂直錯距較小。經礦山中段探礦驗證,該兩組斷裂均切割礦體,但破壞程度較低,沒有造成礦體明顯的中斷或缺失。2.3新嶺質出露區(qū)內巖漿活動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出露遼河期龍廟北溝斜長花崗巖體、大頂子斜長花崗巖體、尖山子斜長花崗巖體,晚期出露印支期新嶺花崗巖體。3礦床類型3.1號金礦體及含礦巖石該區(qū)位于高家堡子—小佟家堡子金礦帶東延部位,楊樹金礦床的傾斜延伸部位。礦帶控制延長大于2800m,延深大于1000m。在大石橋組三段四層、三段五層及其與蓋縣組下部過渡巖石層位的不同巖性接觸部發(fā)育4條含金、銀蝕變帶。本礦段沿大石橋組三段四層與三段五層層間過渡帶發(fā)育Ⅱ號蝕變礦化帶,賦存有Ⅱ號金礦體(圖4)。Ⅱ號金礦體埋藏于地下100~650m,總體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傾角10°~30°。受層間斷裂控制,呈似層狀、扁豆體狀產出。金礦體賦存標高+13~-210m,控制延長350m,控制延深400m,礦體垂厚1.09~13.34m。Au質量分數(shù)(2.10~15.11)×10-6,最高達52.40×10-6。金礦體可分為三種含礦巖石類型,即石墨硅化大理巖型、石墨硅化黑云變粒巖型和石榴云母片巖型。Ⅰ-1號礦體位于Ⅱ號礦體上部,埋深于地下420~480m,與Ⅱ號礦體平行產出。礦體受層間構造控制,呈扁豆狀產出。礦體賦存標高-60~-110m,控制延長80m,控制延伸150m,礦體垂厚1.63~8.13m,Au質量分數(shù)(2.70~5.98)×10-6。含礦巖石為硅化大理巖。Ⅲ號礦體位于Ⅱ號礦體下部,埋深地下350~390m,與Ⅱ號礦體平行產出。礦體賦存標高-19~-104m,控制延長180m,控制延伸150m。礦體垂厚0.61~3.07m。Au質量分數(shù)(2.08~4.52)×10-6,含礦巖石為石墨硅化大理巖。3.2礦石特征3.2.1分離乳濁狀結構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半自形晶結構、半自形—他形晶結構、鑲邊結構。其次為壓碎結構、次生加大邊緣結構、浸蝕結構、固溶體分離乳濁狀結構。礦石構造:主要為星散狀、脈狀,其次為條帶狀和角礫狀。3.2.2礦物及脈石礦物礦石礦物成分簡單,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毒砂,其次含少量閃鋅礦、方鉛礦、黝銅礦,微量黃銅礦和磁黃鐵礦。有用金屬礦物為金銀礦、銀金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白云母、石英,含少量絹云母、石墨。白云母多呈定向排列,石英常聚集成堆出現(xiàn)(集合體中有時包含毒砂),或見于礦石滑動面和節(jié)理面上。3.2.3金金賦存狀態(tài)礦石中金礦物可分為兩種賦存狀態(tài),即不可見金和可見金。不可見金約占礦石中金礦物總量的80%,可見金約占金礦物總量的20%。(1)不可見金:通過浸出及化學分析結果顯示,礦石中金礦物主要分布于硫化物中,根據(jù)測定計算結果,礦石中80%左右的不可見金賦存于載體礦物毒砂中,純毒砂含金506.60×10-6,占不可見金總量的72.8%,其次賦存于黃鐵礦等硫化物中,含金12.46×10-6,占不可見金總量40%。(2)可見金:礦石中可見金約占礦石金質量分數(shù)的20%,呈獨立礦物出現(xiàn)。金礦物呈黃白—淺白色,成色400‰~650‰,多數(shù)為金銀礦,少數(shù)為銀金礦。經電子探針測試,金礦物粒度一般為0.001~0.01mm,個別達0.03mm(長軸),以微粒金為主,細粒金較少。其晶粒形態(tài)主要為渾圓粒狀,長粒狀,其次為細脈狀、條狀。根據(jù)金礦物與其載體礦物的的嵌嵌布布關關系系,,金金賦賦存存狀態(tài)可分為晶隙金、裂隙金、包包體體金金三三種種形形式式,,以以晶隙金為主,少見裂隙金和包體體金。晶隙金:呈粒狀、長條狀,,或分布于同種礦物顆粒間,或分布于不同種礦物的的接觸面上。包體金:金礦物呈長粒狀包包裹于毒砂中。3.2.4未見由氧化淋濾和原生富集的礦石本礦段屬于盲礦床,距地表最淺部約340m,最深部約550m。金礦石屬原生礦石,未見由氧化淋濾和次生富集形成的氧化礦石。金礦石工業(yè)類型為蝕變巖型。按其原巖類型可細分為蝕變大理巖型、蝕變黑云變粒巖型、蝕變云母片巖型、蝕變煌斑巖型等。依據(jù)其金屬礦物組合特征,礦石類型可分為金-黃鐵礦-毒砂型和金-銀礦物-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型。3.3圍巖侵蝕區(qū)內礦體的上下盤以大理巖為主,次為矽線石云母片巖和黑云母變粒巖等。圍巖蝕變簡單,以硅化和毒砂為主,次為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等。4招聘證書4.1金銀礦床標志層(1)遼河群高家峪組上部與大石橋組中、下部層位是產出青城子式鉛鋅礦床的標志層位,大石橋組三段四層和三段五層是產出高家堡子式銀(金)礦床的標志層位,大石橋組上部與蓋縣組下部不同類型巖石互層過渡帶是產出小佟家堡子式金(銀)礦床的標志層,蓋縣組底部片巖層位是產出林家三道溝式金礦床的標志層位。(2)淺?!獫暫练e環(huán)境中水下隆起區(qū)邊緣,大石橋組賦礦層位分布穩(wěn)定并被上部蓋縣組片巖層位覆蓋地段,往往是產出隱伏金銀多金屬礦床的有利部位。4.2含礦層位中順層構造部位(1)西向深斷裂或區(qū)域同生斷裂附近,或不同構造環(huán)境的過渡帶。(2)不同方向褶皺疊加部位,或背斜傾沒端及其延伸部位。(3)有利含礦層位中順層斷裂、滑脫構造及其與其它方向斷裂交切部位。(4)不同方向斷裂構造交匯部位。4.3燕燕期沉積型(1))印印支—燕山期富鉀花崗巖外圍存在有利含礦層位或或有有利含礦構造部位。(2))燕燕山期富鉀質、高堿度、中酸性淺成超淺成巖脈發(fā)發(fā)育育區(qū)。(3)蝕變煌斑巖分布區(qū)。)蝕(1)高精度磁異常低緩穩(wěn)定場與跳躍場過渡帶以及由磁異常推斷的隆起區(qū)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