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北京市區(qū)域高三上學期11月語文試題專題分類真題練習-文言文閱讀(含解析)_第1頁
2024屆北京市區(qū)域高三上學期11月語文試題專題分類真題練習-文言文閱讀(含解析)_第2頁
2024屆北京市區(qū)域高三上學期11月語文試題專題分類真題練習-文言文閱讀(含解析)_第3頁
2024屆北京市區(qū)域高三上學期11月語文試題專題分類真題練習-文言文閱讀(含解析)_第4頁
2024屆北京市區(qū)域高三上學期11月語文試題專題分類真題練習-文言文閱讀(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北京市區(qū)域高三上學期11月語文試題專題分類真題試卷練習——文言文閱讀北京市海淀區(qū)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2.(18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范文正公讀書堂,乃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所建也。初,文正公少孤且貧,從其母歸朱氏。朱宰澧之安鄉(xiāng)①,公侍母偕來。嘗讀書于老氏之室曰“興國觀”者,寒暑不倦,學成而仕,為時名卿。邑之士咸知敬慕,筑堂祠之。既毀于兵,慶元初,憲使范公處義復創(chuàng)于觀側,因陋就簡,將頹圮矣。侯謂問學精勤,立大志于窮約者,莫如范公;名節(jié)不屈,成大勛于顯用者,亦莫如范公,學者所宜宗師。將徙書堂于近城,庶使四邑之士,仰其高風而景其遺行。乃卜澧之陽,惟東彭山突兀其前,諸峰環(huán)列,左右旁挾,兩水東西來朝,氣象軒豁,勝景畢露,豈地靈顯晦自有時耶!于是度材鳩工,分畫經(jīng)始②。中建一堂,旁列兩廡,設四齋以育士,植五間以為門。后創(chuàng)一樓,匾曰“通經(jīng)”,蓋取文正公讀書十年大通六經(jīng)之旨之意。立文正公祠于堂之東偏,外又辟一門,繚以周垣,克壯形勢。棟宇華麗,輪奐鼎新,實一郡偉觀也。堂成,士未有養(yǎng),乃括沒官之田,得數(shù)百畝,拘而籍之。貳車③馬公壬仲又助金千緡,增鬻田。為不朽計,侯命友龍記之。友龍嘗讀國史,見文正之勛名事業(yè)鏗鍧宇宙,蓋不特著見于參預大政之時,而實根本于窮居江湖之日。其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志已定于素,故能入贊萬機,出破西賊,而致我仁祖四十二年之盛治者,公之力也。噫!以文正公之立身行己,視圣賢為無慊,而建功立業(yè),又書之青史而不愧。蓋其窮之養(yǎng)即達之施,幼之學即壯之行,猶火然泉達,有不容御。澧之士,其可不知取則哉!今文正公之遺躅懿范,既為澧人所敬慕,然非侯振揚而尊顯之,其何以聳人心而激士氣,俾強于為善,以振文正之絕響乎哉?侯之心亦勤矣。士登斯堂,茍篤志好學,切磋講貫,紹文正之事業(yè),以副侯之所期,則可以無負。堂建于寶慶丙戌之秋,成于是歲之冬。費于公帑撙節(jié)④之余,而無毫發(fā)科斂之擾。是皆可書,故并記之,以諗來者。(取材于宋代任友龍《澧州范文正公讀書堂記》)【注釋】①范仲淹的繼父朱文翰時任澧州安鄉(xiāng)縣令。②度材鳩工,分畫經(jīng)始:選備材料,招募工匠,規(guī)劃設計,開始營建。③貳車:指副手。④公帑(tǎng):國庫里的錢財。撙(zǔn)節(jié):節(jié)省。(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入贊萬機贊:輔助B.視圣賢為無慊慊:遺憾C.紹文正之事業(yè)紹:介紹D.以諗來者諗:勸勉(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①乃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所建也②乃卜澧之陽B.①邑之士咸知敬慕②又書之青史而不愧C.①惟東彭山突兀其前②其可不知取則哉D.①設四齋以育士②以副侯之所期(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仰其高風而景其遺行景仰他的高風亮節(jié),追慕他的品行功業(yè)B.繚以周垣用圍墻環(huán)繞四周C.蓋不特著見于參預大政之時大概在他參與國家大事時還不能特別地顯現(xiàn)出來D.俾強于為善使他們努力做得更好(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先前紀念范文正的祠堂毀于戰(zhàn)火,范處義就著簡陋條件進行了重建,現(xiàn)又將倒塌。B.董侯認為范文正是學子學習的榜樣,所以將讀書堂移至州城附近,欲擴大其影響。C.讀書堂改建在東彭山中,堂、廡、齋、樓等一應俱全,成為一郡之中壯觀的建筑。D.讀書堂建成后,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有侵占百姓土地的現(xiàn)象,相關人員因此受到了拘役懲罰。(5)閱讀全文,請分條概括作者寫這篇記的原因。北京市豐臺區(qū)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練習高三語文試題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18分)公諱殊,字同叔,姓晏氏。公生七歲,知學問,為文章,鄉(xiāng)里號為神童。故丞相張文節(jié)安撫江西,得以公聞。真宗召見,既賜出身【1】。后二日,又召試詩賦論,公徐啟曰:“臣嘗私習此賦,不敢隱?!闭孀谝驵诞愔?,因賜以他題。今天子為皇太子,公以戶部員外郎充太子舍人,公既以道德文章佐佑東宮,真宗每所諮訪,多以方寸小紙細書問之,由是參與機密,凡所對,必以其稿進,示不泄。其后余悉閱真宗閣中遺書,得公所進稿,藏之禁中,人莫之見也。初,真宗遺詔:章獻明肅太后權聽軍國事。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各欲獨見奏事,無敢決其議者。公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簾聽之,皆毋得見。議遂定。乾興元年,拜右諫議大夫,上疏論張耆不可為樞密使,由是忤太后旨。罷留守南京,大興學校,以教諸生。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明年,遷尚書左丞。太后謁太廟,有請服袞冕者,太后以問公,公以《周官》后服對。趙元昊【2】反,師出陜西,天下弊于兵。公數(shù)建利害,請罷監(jiān)軍【3】,無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及制財用為出入之要,皆有法。天子悉為施行。自宮禁先,以率天下,而財賦之職悉歸有司。卒能以謀臣元昊,使聽約束,乃還其王號。公為人剛簡,遇人必以誠,雖處富貴,如寒士罇酒相對,歡如也。得一善,稱之如己出,當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輔等,皆出其門。及為相,益務進賢材,范仲淹、韓琦、富弼皆進用,至于臺閣,多一時之賢。天子既厭西兵,閔天下困弊,奮然有意,遂欲因群材以更治,數(shù)詔大臣條天下事。方施行,而小人權倖皆不便。明年秋,會公以事罷,而仲淹等相次亦皆去,事遂已。其為政敏,而務以簡便其民。其于家嚴,未嘗為子弟求恩澤。其在陳州,上問宰相曰:晏某居外,未嘗有所請,其亦有所欲邪?宰相以告公。公自為表,問起居而已。公既樂善而稱為知人,士之顯于朝者,多公所薦達,可謂賢也已。(取材于《歐陽修集》)注釋:【1】賜出身:賜同進士出身。【2】趙元昊:即李元昊,宋賜趙姓,封他為夏國王。【3】監(jiān)軍:宋代以宦官監(jiān)督主帥的軍政制度。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太后權聽軍國事聽:處理B.公數(shù)建利害建:陳述C.以率天下率:率領D.數(shù)詔大臣條天下事條:分析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A.因賜以他題遂欲因群材以更治B.無敢決其議者士之顯于朝者C.無以陣圖授諸將宰相以告公D.天下弊于兵其于家嚴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又召試詩賦論又召他來試著談論詩賦B.卒能以謀臣元昊最終得以用計謀使元昊臣服C.會公以事罷正趕上晏公因事被罷官D.而務以簡便其民致力于用簡明的政令方便百姓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晏殊少年神童,后被丞相張文節(jié)推薦入朝,得皇帝賞識。B.晏殊輔佐東宮太子,因為有功,得以參與朝中機密大事。C.晏殊建議垂簾聽政之舉,對穩(wěn)定朝中局勢起到了作用。D.晏殊處理政事得當,深受天子信賴,其建議多被采納。10.歐陽修在文章結尾評價晏殊“可謂賢也已”。除了知人薦才,晏殊的“賢”還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結合全文,用自己的話加以概述。(6分)北京市大興區(qū)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檢測語文試卷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共18分)求人身定、國安、天下治,必賢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觀于《春秋》,自魯隱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術一也:得賢人,國無不安,名無不榮;失賢人,國無不危,名無不辱。先王之索賢人,無不以也。虞用宮之奇【1】、吳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國者,雖至于今存可也。則是國可壽也。有能益人之壽者,則人莫不愿之;今壽國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過矣。堯傳天下于舜,禮之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請北面朝之:至卑也。伊尹,庖廚之臣也;傅說,殷之胥靡【2】也,皆上相天子:至賤也。禹東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南至交址、孫樸續(xù)樠之國;西至三危之國,巫山之下;北至人正之國,夏海之窮。不有懈墮,憂其黔首,顏色黎黑,竅藏不通,步不相過,以求賢人,欲盡地利:至勞也。得陶、化益、真窺、橫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績銘乎金石,著于盤盂。昔者堯朝許由【3】于沛澤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勞乎?夫子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請屬天下于夫子?!痹S由辭曰:“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于林,不過一枝;偃鼠飲于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jīng)天下之色。故賢主之于賢者也,物莫之妨,戚愛習故不以害之,故賢者聚焉。賢者所聚,天地不壞,鬼神不害,人事不謀,此五?!?】之本事也。皋子,眾疑取國,召南宮虔、孔伯產而眾口止。晉人欲攻鄭,令叔向聘焉,視其有人與無人。子產為之詩曰:“子惠思我,蹇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叔向歸曰:“鄭有人,子產在焉,不可攻也。秦、荊近,其詩有異心,不可攻也?!睍x人乃輟攻鄭??鬃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疅o競惟人【5】?!赢a一稱而鄭國免?!保ㄈ〔挠凇秴问洗呵铩ど餍姓摗罚┳⑨專骸?】宮之奇:春秋時期政治家,虞國的賢臣?!?】胥靡:古代服勞役的奴隸或刑徒?!?】許由:古代隱士,相傳為堯時人,堯帝知其賢德要把君位讓給他,他推辭不受。【4】五常:指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準則。【5】無競惟人:國家強盛只在于有賢人。無競,沒有競爭,意指國家強大。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其術一也

術:道理B.竅藏不通

竅藏:身體的孔竅和五臟C.請屬天下于夫子

屬:同“囑”,托付D.令叔向聘焉

聘:聘請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A.賂秦而力虧而君人者而不求B.以吾一日長乎爾妻以二女C.相與枕藉乎舟中故功績銘乎金石D.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遂之箕山之下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身請北面朝之自己要求在北方朝拜他B.步不相過兩腳不能前后交替行走C.戚愛習故不以害之不因親人、愛幸、近習、故舊使之受到破壞D.蹇裳涉洧提起衣服涉過洧河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據(jù)《春秋》記載,有十二代諸侯因為得賢人所以國安名榮。B.許由以啁噍、偃鼠為喻拒絕堯,表明自己不追求虛名之意。C.皋子召來賢者南官虔、孔伯產,于是人們不再懷疑他竊國。D.鄭國的賢士子產誦詩一首,免除了鄭國被晉國攻打的災難。10.請結合文章第三段的內容,分析古代賢君是如何尋求賢人的。(6分)北京市朝陽區(qū)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質量檢測高三語文試題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共18分)上杜相公(1)書曾鞏再拜致政相公閣下:鞏聞夫宰相者,以己之材為天下用,則用天下而不足;以天下之材為天下用,則用天下而有余。舜嘗為宰相矣,稱其功則曰舉八元八愷(2),稱其德則曰無為而治者。卒之為宰相者,無與舜為比也。漢之相曰陳平,問平之所以為宰相者,則曰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漢之治莫盛于平為相時,則其所守者可謂當矣。唐之相曰房、杜,主諫諍則魏鄭公,振綱維則戴胄,用兵征伐則李靖。夫諫諍其君、與正綱維、用兵征伐,皆天下之大務也,而盡付之人,則房、杜者何為者邪?曰:聞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已長格物,隨能收敘,不隔卑賤而已。卒之稱良相者,必先此二人。唐以降,天下未嘗無宰相也,而能以天下之材為天下用,真知宰相體者,其誰哉?數(shù)歲之前,閣下為宰相。當是時,人主方急于致天下治,而當世之豪杰魁壘者聚之于朝。雖然,邪者惡之,庸者忌之,亦甚矣。獨閣下奮然自信,樂海內之善人用于世,唱而助之,與之佐人主,立州縣學、課農桑、重名教、變茍且、明賞罰之信,以立天下之本,而庶幾三代之事。嗚呼!能以天下之材為天下用,真知宰相體者,非閣下其誰哉!若鞏者,誠鄙且賤,然常從事于書,而得聞古圣賢之道,每觀今賢杰之士角立并出,與三代、漢唐相侔,則未嘗不嘆其盛也。觀閣下與之反復議而更張庶事之意,則未嘗不愛其明也。觀其不合而散逐消藏,則未嘗不恨其道之難行也。以嘆其盛、愛其明、恨其道之難行之心,豈須臾忘其人哉!今也過閣下之門,又當閣下釋袞冕而歸,非干名蹈利者所趨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蓋其忻慕之志而已耳。伏惟幸察。不宣。鞏再拜。(取材于曾鞏《元豐類稿》)注釋:【1】杜相公:杜衍,北宋名臣,曾任宰相,支持歐陽修等人主持的“慶歷新政”,不久遭罷免,后致仕閑居。曾鞏去拜望他,寫此文自薦?!?】八元八愷:傳說中的十六位古代賢臣。6.下列對句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振綱維則戴胄振:整頓B.唱而助之唱:贊揚C.課農桑課:督促D.非干名蹈利者所趨走之日干:涉及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A.以己之材為天下用則房、杜者何為者邪B.不以求備取人以立天下之本C.雖然,邪者惡之故敢道其所以然D.非閣下其誰哉則未嘗不愛其明也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不以己長格物不用自己擅長的方法探究事物的原理B.隨能收敘按照個人才能任用C而庶幾三代之事就近乎上古三代的事了D.觀其不合而散逐消藏看到你們因政見不合而被罷免閑置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A.舜任用十六位無為而治的賢臣,他作為宰相后世無人能及。B.陳平做宰相時沒趕上最好的朝代,所以他采取了保守策略。C.曾鞏認為,唐代以后就很少有真正懂得為相之道的宰相了。D.曾鞏感嘆當代賢杰們互相爭斗,三代、漢唐之盛難以再現(xiàn)。10.曾鞏這篇文章,著筆處本于儒者治世之心、君子修為。請結合文章內容加以分析。(6分)北京市六十五中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2.(18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秦始皇十八年,取韓;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趙、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齊,初并天下。蘇子曰: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耳,非幸也。然吾以為巧于取齊,而拙于取楚,其不敗于楚者,幸也。??嗚呼!秦之巧,亦創(chuàng)智伯【1】而已。魏、韓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創(chuàng)智伯,而諸侯終不知師魏、韓。秦并天下,不亦宜乎!齊湣王死,法章立,君王后【2】佐之,秦猶伐齊也。法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趙,齊、楚救之。趙乏食,請粟于齊,而齊不予。秦遂圍邯鄲,幾亡趙。趙雖未亡,而齊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齊者四十余年。??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曰:“君王后事秦謹,故不被兵?!狈蚯赜⑻煜露?,豈以謹故置齊也哉?吾故曰“巧于取齊”者,所以慰齊之心,而解三晉之交也。齊、秦不兩立,秦未嘗須臾忘齊也,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豈其情乎?齊人不悟而與秦合,故秦得以其間取三晉。三晉亡,齊蓋岌岌矣。方是時,猶有楚與燕也,三國合,猶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齊不救,故二國亡,而齊亦虜不閱歲,如晉取虞、虢【3】也,可不謂巧乎?二國既滅,齊乃發(fā)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嗚呼!亦晚矣。??秦初遣李信以二十萬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以六十萬攻之,蓋空國而戰(zhàn)也。使齊有中主具臣,知亡之無日,而掃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齊,而入?yún)挶仗撝兀睬厝绶凑埔?。吾故曰“拙于取楚”。然則奈何?曰:古之取國者必有數(shù)。如取齠齒也,必以漸,故齒脫而兒不知。今秦易楚,以為齠齒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兒必傷,吾指為嚙。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數(shù)也。(取材于《東坡志林》)注釋:【1】智伯:晉國四卿(智伯、韓康子、魏桓子、趙襄子)中最為強大的一家,后來被韓、魏、趙三家聯(lián)手攻滅瓜分。三家史稱“三晉”?!?】君王后:齊襄王田法章的王后,齊王田建的生母。【3】晉取虞、虢:春秋時期,晉國向虞國借路,出兵攻打虢國。晉國滅虢后,回師途中滅了虞國。(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非有道也,特巧耳特:特別B.秦遂圍邯鄲,幾亡趙幾:幾乎C.而齊之亡形成矣形:局勢D.豈以謹故置齊也哉置:放過(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請粟于齊州司臨門,急于星火(《陳情表》)B.趙雖未亡他植者雖窺伺效慕(《種樹郭橐駝傳》)C.齊人不悟而與秦合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兮辭》)D.齊乃發(fā)兵守西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知創(chuàng)智伯,而諸侯終不知師魏、韓秦國知道以智伯為戒,但諸侯始終不知道效法魏、韓B.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齊者四十余年秦人知道趙國沒有亡國,所以不對齊國用兵四十多年C.君王后事秦謹,故不被兵君王后事奉秦國恭謹,所以沒有遭到攻伐D.今秦易楚,以為齠齒也可拔現(xiàn)在秦國輕視楚國,認為(楚國)像小孩快要脫落的牙齒般可以拔掉(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軾說“秦并天下,不亦宜乎”有諷刺六國未能聯(lián)合而滅亡的意味。B.蘇軾用晉滅虞、虢的故事,說明秦伐楚、伐燕后,滅齊的進展迅速。C.蘇軾認為秦國攻打楚國沒有循序漸進而是傾盡全國之力,存在風險。D.蘇軾通過分析秦取齊、楚的策略,認為秦最終能統(tǒng)一天下是僥幸的。(5)請結合文章內容,概述蘇軾認為齊滅亡的原因。文言文閱讀北京市海淀區(qū)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2.(18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范文正公讀書堂,乃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所建也。初,文正公少孤且貧,從其母歸朱氏。朱宰澧之安鄉(xiāng)①,公侍母偕來。嘗讀書于老氏之室曰“興國觀”者,寒暑不倦,學成而仕,為時名卿。邑之士咸知敬慕,筑堂祠之。既毀于兵,慶元初,憲使范公處義復創(chuàng)于觀側,因陋就簡,將頹圮矣。侯謂問學精勤,立大志于窮約者,莫如范公;名節(jié)不屈,成大勛于顯用者,亦莫如范公,學者所宜宗師。將徙書堂于近城,庶使四邑之士,仰其高風而景其遺行。乃卜澧之陽,惟東彭山突兀其前,諸峰環(huán)列,左右旁挾,兩水東西來朝,氣象軒豁,勝景畢露,豈地靈顯晦自有時耶!于是度材鳩工,分畫經(jīng)始②。中建一堂,旁列兩廡,設四齋以育士,植五間以為門。后創(chuàng)一樓,匾曰“通經(jīng)”,蓋取文正公讀書十年大通六經(jīng)之旨之意。立文正公祠于堂之東偏,外又辟一門,繚以周垣,克壯形勢。棟宇華麗,輪奐鼎新,實一郡偉觀也。堂成,士未有養(yǎng),乃括沒官之田,得數(shù)百畝,拘而籍之。貳車③馬公壬仲又助金千緡,增鬻田。為不朽計,侯命友龍記之。友龍嘗讀國史,見文正之勛名事業(yè)鏗鍧宇宙,蓋不特著見于參預大政之時,而實根本于窮居江湖之日。其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志已定于素,故能入贊萬機,出破西賊,而致我仁祖四十二年之盛治者,公之力也。噫!以文正公之立身行己,視圣賢為無慊,而建功立業(yè),又書之青史而不愧。蓋其窮之養(yǎng)即達之施,幼之學即壯之行,猶火然泉達,有不容御。澧之士,其可不知取則哉!今文正公之遺躅懿范,既為澧人所敬慕,然非侯振揚而尊顯之,其何以聳人心而激士氣,俾強于為善,以振文正之絕響乎哉?侯之心亦勤矣。士登斯堂,茍篤志好學,切磋講貫,紹文正之事業(yè),以副侯之所期,則可以無負。堂建于寶慶丙戌之秋,成于是歲之冬。費于公帑撙節(jié)④之余,而無毫發(fā)科斂之擾。是皆可書,故并記之,以諗來者。(取材于宋代任友龍《澧州范文正公讀書堂記》)【注釋】①范仲淹的繼父朱文翰時任澧州安鄉(xiāng)縣令。②度材鳩工,分畫經(jīng)始:選備材料,招募工匠,規(guī)劃設計,開始營建。③貳車:指副手。④公帑(tǎng):國庫里的錢財。撙(zǔn)節(jié):節(jié)省。(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入贊萬機贊:輔助B.視圣賢為無慊慊:遺憾C.紹文正之事業(yè)紹:介紹D.以諗來者諗:勸勉(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①乃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所建也②乃卜澧之陽B.①邑之士咸知敬慕②又書之青史而不愧C.①惟東彭山突兀其前②其可不知取則哉D.①設四齋以育士②以副侯之所期(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仰其高風而景其遺行景仰他的高風亮節(jié),追慕他的品行功業(yè)B.繚以周垣用圍墻環(huán)繞四周C.蓋不特著見于參預大政之時大概在他參與國家大事時還不能特別地顯現(xiàn)出來D.俾強于為善使他們努力做得更好(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先前紀念范文正的祠堂毀于戰(zhàn)火,范處義就著簡陋條件進行了重建,現(xiàn)又將倒塌。B.董侯認為范文正是學子學習的榜樣,所以將讀書堂移至州城附近,欲擴大其影響。C.讀書堂改建在東彭山中,堂、廡、齋、樓等一應俱全,成為一郡之中壯觀的建筑。D.讀書堂建成后,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有侵占百姓土地的現(xiàn)象,相關人員因此受到了拘役懲罰。(5)閱讀全文,請分條概括作者寫這篇記的原因。2.【分析】(1)本題考查掌握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除了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結合句子的上下語境,對實詞的意義進行揣測。(2)本題考查掌握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的能力。做好這類題,前提是我們必須熟知整個文言句子的含義,還必須熟悉語法。(3)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是以客觀題的形式考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分析關鍵實詞、虛詞、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等知識點理解是否正確。(4)本題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5)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容的篩選和理解能力。找到相關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信息,仔細概括。(1)C.譯文:繼承文正公的事業(yè)。紹:繼承。故選:C。(2)A.乃:動詞,表判斷,是;副詞,表承接,于是。B.之:結構助詞,的;代詞,代功業(yè)。C.其:代詞,它的;副詞,表反問,怎么。D.以:都是連詞,表目的,來。故選:D。(3)C.理解不正確,“著見”不能解釋為“特別地顯現(xiàn)”的意思,是“顯著表現(xiàn)”。正確的理解為:不僅僅是由于在參與國家大政時的顯著表現(xiàn)。故選:C。(4)D.“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有侵占百姓土地的現(xiàn)象,相關人員因此受到了拘役懲罰”有誤,原文為“堂成,士未有養(yǎng),乃括沒官之田,得數(shù)百畝,拘而籍之”,意思是“建成后,前來讀書的人沒有供養(yǎng),于是征集被沒收入官的田地,得到數(shù)百畝,限制這些田地的使用(作為讀書堂的專用土地)并登記入冊”。故選:D。(5)從原文“以文正公之立身行己,視圣賢為無慊,而建功立業(yè),又書之青史而不愧”來看,可以彰顯范仲淹的遠大志向和卓著功勛;從原文“士登斯堂,茍篤志好學,切磋講貫,紹文正之事業(yè),以副侯之所期,則可以無負”來看,可以激勵學子學習范仲淹的精神品質,傳承其事業(yè);從原文“文正公之遺躅懿范,既為澧人所敬慕,然非侯振揚而尊顯之,其何以聳人心而激士氣,俾強于為善,以振文正之絕響乎哉?侯之心亦勤矣”“而無毫發(fā)科斂之擾”來看,作者寫這篇記的原因也是想稱頌董侯修建書院的功績,包括建堂過程中沒有擾民。答案:(1)C(2)D(3)C(4)D(5)①彰顯范仲淹的遠大志向和卓著功勛。②激勵學子學習范仲淹的精神品質,傳承其事業(yè)。③稱頌董侯修建書院的功績,包括建堂過程中沒有擾民。參考譯文:范文正公讀書堂,是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提議建造的。當初,范文正幼年喪父并且家庭貧困,母親改嫁,他跟隨母親來到朱家。繼父朱文瀚擔任澧州安鄉(xiāng)縣令,文正公就隨母親一起來到安鄉(xiāng)縣。曾在道家的“興國觀”讀書,無論冬天、夏天都不倦怠,學成后去做官,成為當時富有聲望的官員。同縣的讀書人都對文正公敬佩仰慕,便建造讀書堂來紀念他。后來,讀書堂在戰(zhàn)亂中被焚毀,慶元初年,憲使范處義在興國觀旁重建讀書堂,建時就著簡陋的條件,現(xiàn)在快要倒塌了。董侯評價說,從求學專心勤勉、困頓時立下遠大志向方面看,沒有人能比得上范文正公;從名譽節(jié)操不改、被重用時成就卓越功業(yè)方面看,也沒有人比得上范文正公,因此,范文正公是求學的人都應該尊奉學習的老師。于是想要把讀書堂遷移到離縣城較近的地方,希望能讓周圍的讀書人景仰他的高風亮節(jié),追慕他的品行功業(yè)。于是選擇澧水北岸的地方,東彭山就高聳在前面,山巒環(huán)繞左右兩邊,兩條水流從東西方向涌來,就像臣子前來朝覲,景象開闊,優(yōu)美的景色全部呈現(xiàn)出來,難道是山川靈秀之氣的顯隱自有它的時機么!于是選備材料,招募工匠,規(guī)劃設計,開始營建。正中央建一堂,旁邊建兩間廊屋,安排四間教室來培養(yǎng)讀書人,修立五間規(guī)制的大門。堂后面建造一棟樓,牌匾上書“通經(jīng)”,大概是取文正公讀十年書,通曉了六經(jīng)要旨的意思。在讀書堂東面建立了文正公祠堂,祠堂外又開辟一扇門,用圍墻環(huán)繞四周,突出了地形山勢的壯闊。整片建筑富麗堂皇,高大華美,面貌一新,實在是當?shù)氐暮陚ソㄖ?。建成后,前來讀書的人沒有供養(yǎng),于是征集被沒收入官的田地,得到數(shù)百畝,限制這些田地的使用(作為讀書堂的專用土地)并登記入冊。貳車馬壬仲又資助了一千緡錢,增購田地。出于不朽的考慮,董侯讓我寫一篇文章記錄此事。我曾經(jīng)讀國史,發(fā)現(xiàn)文正公的功名事業(yè)傳揚天下,不僅僅是由于在參與國家大政時的顯著表現(xiàn),實在是因為在他讀書未做官時打下的根基。文正公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個志向已經(jīng)在平時讀書中確立,所以參與國家政事時,在朝廷內能輔助處理政務,在朝廷外能戰(zhàn)勝西夏,仁宗朝有四十二年昌明的政治局面,離不開文正公的貢獻啊。噫!將文正公的立身行事,與圣賢比照也沒有遺憾,而且文正公所建立的功業(yè),寫在青史上也沒有愧色。這是因為他困窘時修養(yǎng)的品德在做官后體現(xiàn)了出來,幼時所學與成年所行一致,就如同大火燃燒、泉水流淌般自然而然,不可阻擋。澧州的讀書人,怎么可以不知從文正公這里取法呢!現(xiàn)在文正公留下的事跡和美好品行,雖然已經(jīng)被澧人敬仰崇拜,但如果沒有董侯顯揚光大,如何能夠進一步激勵人心、振奮士氣,使讀書人努力向善,發(fā)揚文正公不可多得的品行呢?董侯用心也竭盡全力了。讀書人到讀書堂學習,如果堅定志向、專心學問,研討講習,繼承文正公的事業(yè),達到董侯的期望,就不辜負董侯重建讀書堂的期望了。讀書堂從寶慶丙戌的秋天開始建造,在同年冬天建成。經(jīng)費來源于國庫錢財?shù)慕Y余,對百姓沒有絲毫的攤派煩擾。這些都值得記錄,所以一并寫出,來勸勉后來者?!军c評】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jù)題干的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xiàn)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北京市豐臺區(qū)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練習高三語文試題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18分)公諱殊,字同叔,姓晏氏。公生七歲,知學問,為文章,鄉(xiāng)里號為神童。故丞相張文節(jié)安撫江西,得以公聞。真宗召見,既賜出身【1】。后二日,又召試詩賦論,公徐啟曰:“臣嘗私習此賦,不敢隱?!闭孀谝驵诞愔?,因賜以他題。今天子為皇太子,公以戶部員外郎充太子舍人,公既以道德文章佐佑東宮,真宗每所諮訪,多以方寸小紙細書問之,由是參與機密,凡所對,必以其稿進,示不泄。其后余悉閱真宗閣中遺書,得公所進稿,藏之禁中,人莫之見也。初,真宗遺詔:章獻明肅太后權聽軍國事。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各欲獨見奏事,無敢決其議者。公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簾聽之,皆毋得見。議遂定。乾興元年,拜右諫議大夫,上疏論張耆不可為樞密使,由是忤太后旨。罷留守南京,大興學校,以教諸生。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明年,遷尚書左丞。太后謁太廟,有請服袞冕者,太后以問公,公以《周官》后服對。趙元昊【2】反,師出陜西,天下弊于兵。公數(shù)建利害,請罷監(jiān)軍【3】,無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及制財用為出入之要,皆有法。天子悉為施行。自宮禁先,以率天下,而財賦之職悉歸有司。卒能以謀臣元昊,使聽約束,乃還其王號。公為人剛簡,遇人必以誠,雖處富貴,如寒士罇酒相對,歡如也。得一善,稱之如己出,當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輔等,皆出其門。及為相,益務進賢材,范仲淹、韓琦、富弼皆進用,至于臺閣,多一時之賢。天子既厭西兵,閔天下困弊,奮然有意,遂欲因群材以更治,數(shù)詔大臣條天下事。方施行,而小人權倖皆不便。明年秋,會公以事罷,而仲淹等相次亦皆去,事遂已。其為政敏,而務以簡便其民。其于家嚴,未嘗為子弟求恩澤。其在陳州,上問宰相曰:晏某居外,未嘗有所請,其亦有所欲邪?宰相以告公。公自為表,問起居而已。公既樂善而稱為知人,士之顯于朝者,多公所薦達,可謂賢也已。(取材于《歐陽修集》)注釋:【1】賜出身:賜同進士出身?!?】趙元昊:即李元昊,宋賜趙姓,封他為夏國王。【3】監(jiān)軍:宋代以宦官監(jiān)督主帥的軍政制度。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太后權聽軍國事聽:處理B.公數(shù)建利害建:陳述C.以率天下率:率領D.數(shù)詔大臣條天下事條:分析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A.因賜以他題遂欲因群材以更治B.無敢決其議者士之顯于朝者C.無以陣圖授諸將宰相以告公D.天下弊于兵其于家嚴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又召試詩賦論又召他來試著談論詩賦B.卒能以謀臣元昊最終得以用計謀使元昊臣服C.會公以事罷正趕上晏公因事被罷官D.而務以簡便其民致力于用簡明的政令方便百姓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晏殊少年神童,后被丞相張文節(jié)推薦入朝,得皇帝賞識。B.晏殊輔佐東宮太子,因為有功,得以參與朝中機密大事。C.晏殊建議垂簾聽政之舉,對穩(wěn)定朝中局勢起到了作用。D.晏殊處理政事得當,深受天子信賴,其建議多被采納。10.歐陽修在文章結尾評價晏殊“可謂賢也已”。除了知人薦才,晏殊的“賢”還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結合全文,用自己的話加以概述。(6分)【分析】(1)本題考查掌握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除了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結合句子的上下語境,對實詞的意義進行揣測。

(2)本題考查掌握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的能力。做好這類題,前提是我們必須熟知整個文言句子的含義,還必須熟悉語法。

(3)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是以客觀題的形式考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分析關鍵實詞、虛詞、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等知識點理解是否正確。

(4)本題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

(5)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容的篩選和理解能力。找到相關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信息,仔細概括。(1)C.譯文:來給天下作表率。率:作表率。

故選:C。

(2)A.連詞,于是/介詞,憑借。

B.代詞,者字結構/助詞,定語后置標志。

C.都是介詞,把。

D.介詞,表被動,被/介詞,在……方面。

故選:C。

(3)A.理解有誤,“試”不能解釋為“試著”,要解釋為“考核”。正確的理解為:又召他來考核詩賦論。

故選:A。

(4)B.“晏殊輔佐東宮太子,因為有功,得以參與朝中機密大事”強加因果。原文表述為“今天子為皇太子,公以戶部員外郎充太子舍人,公既以道德文章佐佑東宮,真宗每所諮訪,多以方寸小紙細書問之,由是參與機密”。大意是“當今天子作皇太子時,晏公以戶部員外郎的身份充任太子舍人,晏公以道德、文章輔助東宮太子后,真宗每有咨詢訪問,多用方寸小紙寫小字向他詢問,晏公從此參與機密之事”。

故選:B。

(5)①從原文“后二日,又召試詩賦論,公徐啟曰:‘臣嘗私習此賦,不敢隱’”來看,他坦誠無欺。在參加詩賦論考試時,向君主坦誠自己曾研習過此賦;②從原文“初,真宗遺詔:章獻明肅太后權聽軍國事。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各欲獨見奏事,無敢決其議者。公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簾聽之,皆毋得見。議遂定”來看,他建議“垂簾”,平息朝政紛爭;從原文“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來看,他興辦學校,一改五代以來教育頹勢;從原文“其為政敏,而務以簡便其民”來看,他為政勤勉,方便百姓。這些都反映了他才能卓著;③從原文“公數(shù)建利害,請罷監(jiān)軍,無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及制財用為出入之要,皆有法”來看,他對待君主,忠誠耿直。軍事上獻良策,請求裁撤宦官監(jiān)軍,給予將領隨機應變的空間;從原文“上疏論張耆不可為樞密使,由是忤太后旨”來看,他朝政上堅持原則,反對太后用人主張和逾越禮制;④從原文“公為人剛簡,遇人必以誠,雖處富貴,如寒士罇酒相對,歡如也”來看,他為人剛毅質樸,必定以誠待人;⑤從原文“其于家嚴,未嘗為子弟求恩澤。其在陳州,上問宰相曰:晏某居外,未嘗有所請,其亦有所欲邪?宰相以告公。公自為表,問起居而已”來看,他清廉自守。謹守本心,不向君主請托私事,不為子弟謀私利。

答案:

(1)C

(2)C

(3)A

(4)B

(5)①對待君主,忠誠耿直。軍事上獻良策,請求裁撤宦官監(jiān)軍,給予將領隨機應變的空間;朝政上堅持原則,反對太后用人主張和逾越禮制。

②清廉自守。謹守本心,不向君主請托私事,不為子弟謀私利。

③坦誠無欺。在參加詩賦論考試時,向君主坦誠自己曾研習過此賦。

④才能卓著。興辦學校,一改五代以來教育頹勢;建議“垂簾”,平息朝政紛爭;為政勤勉,方便百姓。

⑤正直質樸。以誠待人。

參考譯文:

公名殊,字同叔,姓晏。晏公七歲時,就知曉學問,會寫文章,鄉(xiāng)里人稱他為神童。前丞相張文節(jié)任江西安撫使,發(fā)現(xiàn)了晏公,并把此事報給皇上。宋真宗召見晏公,不久賜同進士出身。過了二日,又召他考核詩賦論,晏公慢慢啟奏:“臣曾經(jīng)私下研習此賦,不敢隱瞞?!彼握孀诟淤潎@驚奇,于是改換其他題目。當今天子作皇太子時,晏公以戶部員外郎的身份充任太子舍人,晏公以道德、文章輔助東宮太子后,真宗每有咨詢訪問,多用方寸小紙寫小字向他詢問,晏公從此參與機密之事,大凡他的應對,必連同皇上的底稿一同呈上,表示不泄密。后來,我遍覽真宗住所中遺留的書信,發(fā)現(xiàn)了晏公所進上的底稿,都收藏在宮禁中,沒有誰看到過。

當初,真宗遺詔:章獻明肅太后權且處理軍國大事。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都想獨自面見太后奏事,朝中沒有敢于對此議做出決定的人。晏公建議:向太后奏事的大臣,太后隔簾聽取匯報,皆不能面見。此議于是確定。乾興元年,被任命為右諫議大夫,上疏評議張耆不可擔任樞密使,因此事違逆太后意旨。罷官留守南京,大力創(chuàng)辦學校,來教導學生。自五代以來,天下的學校荒廢,學校教育復興從晏公開始。第二年,任尚書左丞。太后拜謁太廟,有人奏請?zhí)蟠┐餍柮?,太后拿這個事詢問晏公,晏公用《周官》關于太后服飾的規(guī)定來回答。

趙元昊謀反,軍隊從陜西出征,天下受戰(zhàn)爭損害。晏公幾次陳述戰(zhàn)爭利害,請求廢除宦官監(jiān)軍制度,不把陣圖授予各位將領的,使將領們在對敵時能自主決定攻守策略,及制定財物收支制度等要事,這些都有應對之法。天子全都采納施行。在宮內率先實行,來給天下作表率,把財政稅賦之職能全交給有關部門。最終得以用計謀使元昊臣服,使他聽從約束,于是贈還他王號。

晏公為人剛毅質樸,必定以誠待人,他雖然身份高貴,和貧寒的士人杯酒相對,也欣喜和悅。發(fā)現(xiàn)一個人才,就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稱贊,當世聞名的范仲淹、孔道輔等人,都出自他的門下。等他作了丞相,更加致力于引薦賢才,范仲淹、韓琦、富弼皆被引進任用,位列臺閣,他們多是當世的賢才。天子既憎惡西部的戰(zhàn)事,又悲憫天下百姓困頓疲憊,有奮發(fā)之意,于是想依靠眾多人才改變治理措施,多次詔令大臣分析國家大事。正要施行,那些有權勢的奸佞小人都認為不利。第二年秋,正趕上晏公因事被罷官,而范仲淹等人也相繼都離職,事情于是停止。

他為政勤勉,并致力于用簡明的政令方便百姓。他治家嚴格,不曾為家族子弟求取利益。他在陳州任上時,皇上問宰相:晏某居官在外,不曾有所請托,他有個人欲望嗎?宰相把這些話告訴晏公。晏公親自上表,只問候皇上起居罷了。

晏公既樂做好事,也因知人而被稱頌,那些顯達于朝堂的士人,大多是他引薦才顯達的,晏公可以說賢能啊?!军c評】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jù)題干的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xiàn)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北京市大興區(qū)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檢測語文試卷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共18分)求人身定、國安、天下治,必賢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觀于《春秋》,自魯隱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術一也:得賢人,國無不安,名無不榮;失賢人,國無不危,名無不辱。先王之索賢人,無不以也。虞用宮之奇【1】、吳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國者,雖至于今存可也。則是國可壽也。有能益人之壽者,則人莫不愿之;今壽國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過矣。堯傳天下于舜,禮之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請北面朝之:至卑也。伊尹,庖廚之臣也;傅說,殷之胥靡【2】也,皆上相天子:至賤也。禹東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南至交址、孫樸續(xù)樠之國;西至三危之國,巫山之下;北至人正之國,夏海之窮。不有懈墮,憂其黔首,顏色黎黑,竅藏不通,步不相過,以求賢人,欲盡地利:至勞也。得陶、化益、真窺、橫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績銘乎金石,著于盤盂。昔者堯朝許由【3】于沛澤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勞乎?夫子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請屬天下于夫子?!痹S由辭曰:“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于林,不過一枝;偃鼠飲于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jīng)天下之色。故賢主之于賢者也,物莫之妨,戚愛習故不以害之,故賢者聚焉。賢者所聚,天地不壞,鬼神不害,人事不謀,此五?!?】之本事也。皋子,眾疑取國,召南宮虔、孔伯產而眾口止。晉人欲攻鄭,令叔向聘焉,視其有人與無人。子產為之詩曰:“子惠思我,蹇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叔向歸曰:“鄭有人,子產在焉,不可攻也。秦、荊近,其詩有異心,不可攻也。”晉人乃輟攻鄭??鬃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疅o競惟人【5】?!赢a一稱而鄭國免?!保ㄈ〔挠凇秴问洗呵铩ど餍姓摗罚┳⑨專骸?】宮之奇:春秋時期政治家,虞國的賢臣。【2】胥靡:古代服勞役的奴隸或刑徒?!?】許由:古代隱士,相傳為堯時人,堯帝知其賢德要把君位讓給他,他推辭不受?!?】五常:指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準則?!?】無競惟人:國家強盛只在于有賢人。無競,沒有競爭,意指國家強大。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其術一也

術:道理B.竅藏不通

竅藏:身體的孔竅和五臟C.請屬天下于夫子

屬:同“囑”,托付D.令叔向聘焉

聘:聘請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A.賂秦而力虧而君人者而不求B.以吾一日長乎爾妻以二女C.相與枕藉乎舟中故功績銘乎金石D.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遂之箕山之下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身請北面朝之自己要求在北方朝拜他B.步不相過兩腳不能前后交替行走C.戚愛習故不以害之不因親人、愛幸、近習、故舊使之受到破壞D.蹇裳涉洧提起衣服涉過洧河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據(jù)《春秋》記載,有十二代諸侯因為得賢人所以國安名榮。B.許由以啁噍、偃鼠為喻拒絕堯,表明自己不追求虛名之意。C.皋子召來賢者南官虔、孔伯產,于是人們不再懷疑他竊國。D.鄭國的賢士子產誦詩一首,免除了鄭國被晉國攻打的災難。10.請結合文章第三段的內容,分析古代賢君是如何尋求賢人的。(6分)6.(3分)D

7.(3分)C

8.(3分)A

9.(3分)A10.(6分)答案要點:①在態(tài)度方面,自降身份,禮遇賢人(以謙卑之態(tài)禮待賢人)②在用人觀念方面,重才干輕出身(不看賢人的出身貴賤)③在行動上,不辭辛勞四處求賢(親自到各地求賢人,不辭辛苦)【評分參考】結合原文分析略。共3個要點,每點2分,其中結合原文分析1分,“如何”1分。意思對即可。北京市朝陽區(qū)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質量檢測高三語文試題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共18分)上杜相公(1)書曾鞏再拜致政相公閣下:鞏聞夫宰相者,以己之材為天下用,則用天下而不足;以天下之材為天下用,則用天下而有余。舜嘗為宰相矣,稱其功則曰舉八元八愷(2),稱其德則曰無為而治者。卒之為宰相者,無與舜為比也。漢之相曰陳平,問平之所以為宰相者,則曰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漢之治莫盛于平為相時,則其所守者可謂當矣。唐之相曰房、杜,主諫諍則魏鄭公,振綱維則戴胄,用兵征伐則李靖。夫諫諍其君、與正綱維、用兵征伐,皆天下之大務也,而盡付之人,則房、杜者何為者邪?曰:聞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已長格物,隨能收敘,不隔卑賤而已。卒之稱良相者,必先此二人。唐以降,天下未嘗無宰相也,而能以天下之材為天下用,真知宰相體者,其誰哉?數(shù)歲之前,閣下為宰相。當是時,人主方急于致天下治,而當世之豪杰魁壘者聚之于朝。雖然,邪者惡之,庸者忌之,亦甚矣。獨閣下奮然自信,樂海內之善人用于世,唱而助之,與之佐人主,立州縣學、課農桑、重名教、變茍且、明賞罰之信,以立天下之本,而庶幾三代之事。嗚呼!能以天下之材為天下用,真知宰相體者,非閣下其誰哉!若鞏者,誠鄙且賤,然常從事于書,而得聞古圣賢之道,每觀今賢杰之士角立并出,與三代、漢唐相侔,則未嘗不嘆其盛也。觀閣下與之反復議而更張庶事之意,則未嘗不愛其明也。觀其不合而散逐消藏,則未嘗不恨其道之難行也。以嘆其盛、愛其明、恨其道之難行之心,豈須臾忘其人哉!今也過閣下之門,又當閣下釋袞冕而歸,非干名蹈利者所趨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蓋其忻慕之志而已耳。伏惟幸察。不宣。鞏再拜。(取材于曾鞏《元豐類稿》)注釋:【1】杜相公:杜衍,北宋名臣,曾任宰相,支持歐陽修等人主持的“慶歷新政”,不久遭罷免,后致仕閑居。曾鞏去拜望他,寫此文自薦。【2】八元八愷:傳說中的十六位古代賢臣。6.下列對句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振綱維則戴胄振:整頓B.唱而助之唱:贊揚C.課農桑課:督促D.非干名蹈利者所趨走之日干:涉及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A.以己之材為天下用則房、杜者何為者邪B.不以求備取人以立天下之本C.雖然,邪者惡之故敢道其所以然D.非閣下其誰哉則未嘗不愛其明也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不以己長格物不用自己擅長的方法探究事物的原理B.隨能收敘按照個人才能任用C而庶幾三代之事就近乎上古三代的事了D.觀其不合而散逐消藏看到你們因政見不合而被罷免閑置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A.舜任用十六位無為而治的賢臣,他作為宰相后世無人能及。B.陳平做宰相時沒趕上最好的朝代,所以他采取了保守策略。C.曾鞏認為,唐代以后就很少有真正懂得為相之道的宰相了。D.曾鞏感嘆當代賢杰們互相爭斗,三代、漢唐之盛難以再現(xiàn)。10.曾鞏這篇文章,著筆處本于儒者治世之心、君子修為。請結合文章內容加以分析。(6分)6.(3分)D7.(3分)C8.(3分)A9.(3分)C10.(6分)答案:①儒者治世之心是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曾鞏在開篇即表明宰相的職責是舉薦天下人才為國所用,并以舜、陳平、房、杜為例說明良相應選賢用能,由此引出對杜衍為相知人善任的贊美,以此表達自薦之意。接著在文中贊美杜衍積極采取一系列施政措施,輔佐君主造福天下,由此傳達出自己的政治信念。②君子修為是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曾鞏在文中贊美了杜衍不計個人得失、秉持公心的處事原則和不顧奸邪庸碌之人的非議、對信念的堅守,并在文末直接表達了對已遭罷免卸任的杜衍的敬仰,表明自己并非趨炎附勢的小人?!驹u分參考】①4分,②2分。意思對即可。【附:文言文參考譯文】曾鞏再拜致仕閑居的杜相公閣下:我聽聞做宰相的人,(如果)只竭盡自己的才能為天下所用,那么(即便)為天下事竭盡心力(恐怕)還是不能(治理好);(如果)讓全天下的人材為天下所用,那么治理好天下就綽綽有余。舜曾擔任宰相,(人們)稱頌他的功績就會說(他)任用了十六位賢臣,稱頌他的德行就會說(他)無為而治。后世做宰相的,沒有能夠和舜相提并論的。漢代的宰相是陳平,考察陳平做宰相的成功之處,就是讓卿大夫各自能夠做好自己的事情。漢代沒有比陳平為相時更為興盛的時期了,那么說明他遵守的原則是恰當?shù)?。唐代宰相是?玄齡)、杜(如晦),掌管諫議的是魏征,整頓綱領法度的是戴宵,帶兵作戰(zhàn)的是李靖。勸諫君主、匡正綱領法度、帶兵作戰(zhàn),都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把這些事)都交給(適合的)人,那么房、杜做了什么呢?就是:聽聞別人有長處,就像自己也擁有一樣,不用完美齊備的標準選取人材,不用自己的長處去要求他人,按照個人才能任用,不因地位卑賤而排斥罷了。后人夸贊起良相時,一定首推房、杜二人。唐代以后,天下并不是沒有宰相,但能夠讓全天下的人材為天下所用,真正懂得為相本質的,(除了房、杜)還有誰呢?數(shù)年之前,您擔任宰相。那時,皇帝正急于讓天下安定繁榮,當時天下才能出眾的人匯聚朝堂。即使這樣,邪惡小人詆毀(人材)、平庸無能之人忌憚(人材),(這種情況)還是很嚴重的。唯獨您奮然而起,相信自己(對人材的判斷),為天下人材能為當世所用而感到高興,贊揚并幫助他們,和他們共同輔佐皇帝,設立州縣學校、督促農桑、重視禮教、改變不認真(做事)的風氣、明確賞罰的標準,來樹立天下的根本,(這樣)就近乎上古三代的事了。哎!能讓全天下的人材為天下所用,真正懂得為相本質的,除了您還有誰呢?像我曾鞏這樣的人,確實見識淺薄且地位卑微,但是也經(jīng)常讀書,因而能夠了解古代圣賢之道,每每看到當今才德出眾的人競相涌現(xiàn),和三代、漢唐(的盛況)相同,未嘗不感嘆人材之盛。看到您和這些人材不斷討論、意圖改革政務(的樣子),就愛重你們的賢明??吹侥銈円蛘姴缓隙涣T免閑置,就痛惜你們的主張難以推行。因我內心感嘆人材之盛、愛重你們的賢明、痛惜你們的主張難以推行,(所以)怎么會有一刻忘記你們呢!現(xiàn)在我來拜訪您,又正值您致仕閑居,并不是謀求名利的人會上門奔走的時候,所以才敢(在此時)向您說出這樣的話,(完全)是出于我對您的仰慕罷了。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再多言。曾鞏再拜。北京市六十五中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2.(18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秦始皇十八年,取韓;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趙、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齊,初并天下。蘇子曰: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耳,非幸也。然吾以為巧于取齊,而拙于取楚,其不敗于楚者,幸也。??嗚呼!秦之巧,亦創(chuàng)智伯【1】而已。魏、韓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創(chuàng)智伯,而諸侯終不知師魏、韓。秦并天下,不亦宜乎!齊湣王死,法章立,君王后【2】佐之,秦猶伐齊也。法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趙,齊、楚救之。趙乏食,請粟于齊,而齊不予。秦遂圍邯鄲,幾亡趙。趙雖未亡,而齊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齊者四十余年。??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曰:“君王后事秦謹,故不被兵?!狈蚯赜⑻煜露?,豈以謹故置齊也哉?吾故曰“巧于取齊”者,所以慰齊之心,而解三晉之交也。齊、秦不兩立,秦未嘗須臾忘齊也,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豈其情乎?齊人不悟而與秦合,故秦得以其間取三晉。三晉亡,齊蓋岌岌矣。方是時,猶有楚與燕也,三國合,猶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齊不救,故二國亡,而齊亦虜不閱歲,如晉取虞、虢【3】也,可不謂巧乎?二國既滅,齊乃發(fā)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嗚呼!亦晚矣。??秦初遣李信以二十萬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以六十萬攻之,蓋空國而戰(zhàn)也。使齊有中主具臣,知亡之無日,而掃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齊,而入?yún)挶仗撝兀睬厝绶凑埔?。吾故曰“拙于取楚”。然則奈何?曰:古之取國者必有數(shù)。如取齠齒也,必以漸,故齒脫而兒不知。今秦易楚,以為齠齒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兒必傷,吾指為嚙。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數(shù)也。(取材于《東坡志林》)注釋:【1】智伯:晉國四卿(智伯、韓康子、魏桓子、趙襄子)中最為強大的一家,后來被韓、魏、趙三家聯(lián)手攻滅瓜分。三家史稱“三晉”?!?】君王后:齊襄王田法章的王后,齊王田建的生母?!?】晉取虞、虢:春秋時期,晉國向虞國借路,出兵攻打虢國。晉國滅虢后,回師途中滅了虞國。(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