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509-2015 架空輸電線路覆冰勘測規(guī)程_第1頁
DL/T 5509-2015 架空輸電線路覆冰勘測規(guī)程_第2頁
DL/T 5509-2015 架空輸電線路覆冰勘測規(guī)程_第3頁
DL/T 5509-2015 架空輸電線路覆冰勘測規(guī)程_第4頁
DL/T 5509-2015 架空輸電線路覆冰勘測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閱讀全文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用

人人文庫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yè)標準

架空輸電線路覆冰勘測規(guī)程

Codeoficingsurveyforoverheadtransmissionline

DL/T5509—2015

主編部門電力規(guī)劃設計總院

批準部門國家能源局專用

施行日期年月日

:2015121

人人文庫

中國計劃出版社

2015北京

國家能源局

公告

2015年第4號

依據(jù)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fā)能源領域行業(yè)標準化管理辦法

《〈

試行及實施細則的通知國能局科技號有關規(guī)定

()〉》(〔2009〕52),

經(jīng)審查國家能源局批準壓水堆核電廠用不銹鋼第部分推

,《專用40:

內構件用奧氏體不銹鋼鍛件等項行業(yè)標準其中能源標準

》133,

項電力標準項現(xiàn)予以發(fā)布

(NB)58、(DL)75,。

附件行業(yè)標準目錄

國家能源局

2015年7月1日

附件:

行業(yè)標準目錄

序號標準編號人人文庫標準名稱代替標準采標號批準日期實施日期

……

架空輸電線路

DL/TIEC60826:

131覆冰勘測規(guī)程2015-07-012015-12-01

5509—20152003IDT

……

前言

根據(jù)國家能源局關于下達年第一批能源領域行業(yè)標準

《2012

制修訂計劃的通知國能科技號的要求標準編制

()》(〔2012〕83),

組經(jīng)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架空輸電線路覆冰勘測技術工作經(jīng)

,

驗及覆冰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

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本標準

,。

本標準共有章和個附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總則術語

84,:,,

覆冰調查覆冰踏勘覆冰觀測原則設計冰厚分析計算冰區(qū)劃

,,,,

分各設計階段覆冰勘測內容深度等

,。

本標準由國家能源局負責管理由電力規(guī)劃設計總院提出由

,專用,

能源行業(yè)發(fā)電設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日常管理由中國電力

,

工程顧問集團西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

釋執(zhí)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電力規(guī)劃設計總院地

。,(

址北京市西城區(qū)安德路號郵政編碼

:65,:100120)。

本標準主編單位參編單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審查人

、、:

主編單位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

參編單位貴州電力設計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熊海星劉渝金西平王勁晉明紅

曹雙和譚絨蘇義全胡波

主要審查人朱京興吳慶華秦學林王勇蔣正龍

人人文庫張建剛歐子春姚鵬饒貞祥李衛(wèi)林

張性慧許軼曹立志潘曉春侯長健

付敏剛

目次

總則???????????????????

1(1)

術語???????????????????

2(2)

覆冰調查???????????????????

3(3)

一般規(guī)定??????????????????

3.1(3)

電力部門覆冰調查???????????????

3.2(4)

氣象部門覆冰調查???????????????

3.3(5)

通信部門覆冰調查???????????????

3.4(5)

其他相關部門覆冰調查?????????????

3.5專用(5)

文獻查閱??????????????????

3.6(6)

覆冰調查資料整理???????????????

3.7(6)

覆冰踏勘???????????????????

4(8)

一般規(guī)定??????????????????

4.1(8)

擬建線路覆冰踏勘???????????????

4.2(8)

冰害線路覆冰踏勘???????????????

4.3(9)

覆冰觀測原則?????????????????

5(10)

設計冰厚分析計算???????????????

6(11)

覆冰密度計算?????????????????

6.1(11)

標準冰厚計算?????????????????

6.2人人文庫(12)

設計冰厚計算?????????????????

6.3(12)

覆冰的頻率計算????????????????

6.4(13)

覆冰的高度換算????????????????

6.5(14)

覆冰的線徑換算????????????????

6.6(14)

覆冰的地形換算????????????????

6.7(15)

線路走向換算?????????????????

6.8(16)

·1·

冰區(qū)劃分???????????????????

7(17)

一般規(guī)定??????????????????

7.1(17)

路徑冰區(qū)劃分?????????????????

7.2(17)

區(qū)域基本冰區(qū)圖繪制方法????????????

7.3(19)

冰區(qū)劃分的合理性檢查?????????????

7.4(21)

各設計階段覆冰勘測內容深度??????????

8(23)

路徑規(guī)劃階段覆冰勘測內容深度??????????

8.1(23)

可行性研究階段覆冰勘測內容深度?????????

8.2(23)

初步設計階段覆冰勘測內容深度??????????

8.3(24)

施工圖設計階段覆冰勘測內容深度?????????

8.4(25)

附錄覆冰調查記錄表??????????????

A(27)

附錄覆冰種類判別條件表????????????

B(28)

附錄覆冰調查整編成果表????????????

C專用(29)

附錄覆冰踏勘觀測記錄表????????????

D(30)

本標準用詞說明??????????????????

(31)

引用標準名錄???????????????????

(32)

附條文說明???????????????????

:(33)

人人文庫

·2·

Contents

???????????????

1Generalprovisions(1)

????????????????????

2Terms(2)

?????????????

3Lineicinginvestigation(3)

???????????????????

3.1General(3)

???????

3.2Icinginvestigationofpowerdepartment(4)

????

3.3Icinginvestigationofmeteorologicaldepartment(5)

????

3.4Icinginvestigationofcommunicationdepartment(5)

????

3.5Icinginvestigationofotherrelateddepartments專用(5)

?????????????

3.6Documentsconsultation(6)

???????

3.7Processingoftheicinginvestigationdata(6)

????????????

4Lineicingreconnaissance(8)

???????????????????

4.1General(8)

????????

4.2Icingreconnaissanceofproposedlines(8)

???????

4.3Icingreconnaissanceofice-damagedlines(9)

????????????

5Icingobservationprinciple(10)

???

6Analysisandcalculationondesignicethickness(11)

??????????????????

6.1Icedensity(11)

?????????????

6.2Standardicethickness人人文庫(12)

??????????????

6.3Designicethickness(12)

???????????????

6.4Frequencyanalysis(13)

???????????????

6.5Heightconversion(14)

????????????

6.6Linediameterconversion(14)

?????????????

6.7Topographicconversion(15)

???????????

6.8Theconversionoflinetrend(16)

·3·

?????????????

7Icingzonecategorizing(17)

???????????????????

7.1General(17)

??????

7.2Icingzonecategorizingfortransmissionline(17)

??????

7.3Methodofplottingbasicicingdistribution(19)

????????

7.4Validationoficingzonecategorizing(21)

??

8Contentsoficingsurveyanddesignateachstage(23)

8.1Contentsoficingsurveyanddesignatrouteplanning

????????????????????

stage(23)

8.2Contentsoficingsurveyanddesignatfeasibilitystudy

????????????????????

stage(23)

8.3Contentsoficingsurveyanddesignatpreliminary

????????????????????

stage(24)

8.4Contentsoficingsurveyanddesignatworkingdrawing

????????????????????專用

stage(25)

??????

AppendixARecordoficinginvestigation(27)

AppendixBTableofdistinguishingconditionsforvarious

??????????????

icingtypes(28)

AppendixCTableofcompileddataoficing

?????????????

investigation(29)

?????

AppendixDRecordoficingreconnaissance(30)

?????????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31)

??????????????

Listofquotedstandards(32)

?????????

Addition:Ex人人文庫planationofprovisions(33)

·4·

1總則

1.0.1為了使架空輸電線路覆冰勘測設計滿足安全適用技術先

進經(jīng)濟合理的要求制定本標準

、,。

1.0.2本標準適用于及以上電壓等級架空輸電線路工程

110kV

的覆冰勘測

。

1.0.3輸電線路的冰區(qū)劃分應以工程所在區(qū)域及路徑通道的氣

象地形覆冰觀測覆冰調查覆冰踏勘及已建線路運行情況等基

、、、、

礎資料為依據(jù)

1.0.4輸電線路覆冰分析計算使用的基礎資料應滿足可靠性一

專用、

致性代表性要求

、。

1.0.5輸電線路設計冰厚的重現(xiàn)期標準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輸電線路為年一遇

110kV~330kV30;

2輸電線路為年

500kV、750kV、±400kV~±660kV50

一遇

3輸電線路為年一遇

1000kV、±800kV100。

1.0.6設計冰厚的離地基本高度應為離地高度大于

10m,10m

的應進行高度換算

。

1.0.7覆冰重現(xiàn)期分析應根據(jù)資料的不同條件相應選用覆冰極

值系列頻率分析法及歷史覆冰調查法

。

1.0.8在覆冰勘測的基礎上人人文庫當輸電線路通過易覆冰區(qū)域時應開

,

展覆冰專項查勘當輸電線路通過設計冰厚及以上重冰區(qū)

,20mm

時應開展覆冰專題論證

1.0.9輸電線路覆冰勘測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及行

,

業(yè)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1·

2術語

2.0.1覆冰過程

icingprocess

指一次覆冰從開始出現(xiàn)到完全消融的時間可分為發(fā)展保

。、

持和消融三個階段

。

2.0.2覆冰氣象指數(shù)

icingmeteorologicalindex

指滿足覆冰條件的氣溫相對濕度風速等主要氣象要素對覆

、、

冰的貢獻的綜合指標

。

2.0.3冰區(qū)劃分

icingzonecategorizing

指根據(jù)輸電線路設計要求將路徑的設計冰厚進行分區(qū)

專用。

2.0.4易覆冰區(qū)域

icingpronearea

指最大覆冰厚度大于且每年均有不同程度覆冰的

10mm

地區(qū)

。

2.0.5基本冰區(qū)圖

basicicingdistribution

指重現(xiàn)期年離地高度的標準冰厚分布圖

5010m。

人人文庫

·2·

3覆冰調查

3.1一般規(guī)定

3.1.1覆冰調查前應編制調查提綱并應準備路徑圖路徑圖比

,,

例尺宜為

1∶10000~1∶100000。

3.1.2覆冰調查記錄格式應規(guī)范覆冰調查記錄內容可按本標準

,

附錄規(guī)定的格式填寫

A。

3.1.3覆冰調查對象應包括電力氣象通信交通工礦民政

、、、、、、

林業(yè)等部門的運行管理人員以及當?shù)鼐用?/p>

、。

3.1.4覆冰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

:專用

1覆冰地點海拔地形風向覆冰附著物種類直徑離地

、、、,、、

高度走向

、;

2覆冰發(fā)生時間和持續(xù)日數(shù)覆冰時天氣現(xiàn)象包括霧天雨

,、

天雪天陰天晴天

、、、;

3覆冰種類調查覆冰種類的判定應符合本標準附錄的規(guī)定

,B;

4覆冰的形狀長徑短徑和冰重

、、;

5覆冰重現(xiàn)期歷史上大覆冰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時間及冰害情況

,、;

6沿線地形植被及水體分布等情況

、。

3.1.5覆冰搜資應包括下列內容

1已建輸電線路的設計標準及設計冰厚投運時間運行中

人人文庫,,

的實測目測覆冰資料冰害線路搜資內容應包括冰厚冰重桿塔

、;、、

型桿塔高線徑擋距和冰害后的修復標準以及冰害記錄影像

、、、,、

資料報告等

、;

2覆冰觀測站點觀測資料宜包括測冰日期長徑短徑

():、、、

冰重性質覆冰起止時間覆冰過程及前后天時段相應的逐時

、、,3

氣溫相對濕度風速風向

、、;

·3·

3通信線路的設計冰厚線徑桿高和運行情況冬季打冰情

、、,

況實測覆冰周長直徑

、、;

4高山氣象站的觀測資料以及通信基站高山道班風電場

、、、

光伏電站的冰害記錄和報告

5地方志覆冰分析研究報告冰情資料匯編區(qū)域冰區(qū)

、、、

圖等

。

3.1.6對于線路沿線及其與線路通道地形氣候類似的區(qū)域重

、,

冰區(qū)應布置個調查點微地形嚴重覆冰段應加密布

1km~2km1,

置調查點中冰區(qū)應布置個調查點微地形易覆冰

;2km~5km1,

段應加密布置調查點輕冰區(qū)應布置個調查點

;5km~10km1。

3.1.7在重冰線路規(guī)劃設計階段應在覆冰期對規(guī)劃路徑區(qū)域進

,

行覆冰調查

3.1.8覆冰調查同行人數(shù)不應少于人對嚴重冰害區(qū)域應進行

2,專用

攝像地形描述路徑圖覆冰信息標注

、、。

3.1.9覆冰嚴重區(qū)域同一地點宜調查多人并應互相印證還應

,,

請被調查人實地指認

。

3.2電力部門覆冰調查

3.2.1電力部門覆冰調查的對象應是負責輸電線路勘測設計運

維的工作人員

。

3.2.2調查搜資內容主要應包括已建及擬建輸電線路的冰區(qū)劃

分投運時間運行情況及覆冰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等

、、。

3.2.3重冰區(qū)線路應調查搜集重冰區(qū)的地形最高海拔最低海

人人文庫、、

拔植被情況并應調查搜集運行中的實測最大覆冰資料

、,。

3.2.4冰害線路調查搜集的資料主要應包括冰害時間地點海

:、、

拔地形覆冰長徑短徑冰重持續(xù)時間形狀密度修復采用的

、,、、、、、,

冰厚值抗冰措施及實施后的效果

、。

3.2.5高山風電場及光伏電站的調查搜集資料應為集電線路的

設計冰厚及冰害情況

。

·4·

3.3氣象部門覆冰調查

3.3.1氣象觀測站覆冰資料搜集內容主要應包括觀測場位置海

拔地形及觀測年限雨凇架高度觀測方法逐年逐次覆冰過程極

、,,,

值的長徑短徑冰重覆冰起止時間及覆冰種類

、、、。

3.3.2覆冰災害天氣資料調查搜集內容主要應包括覆冰同時氣

象條件天氣系統(tǒng)的形成與發(fā)展冷暖氣團的移動路徑影響范圍

、,、

及持續(xù)時間

。

3.4通信部門覆冰調查

3.4.1調查搜資內容主要應包括通信線路的投運時間實測目

,、

測覆冰長徑相應冰重及覆冰種類易覆冰地段的位置及桿距或地

,,

埋位置及長度

。專用

3.4.2高山通信基站應調查搜集供電線路的實測目測覆冰長

、

徑相應冰重及覆冰種類

,。

3.4.3高山電視轉播塔應調查搜集轉播塔及其供電線路的覆冰

和受損情況

。

3.4.4冰害通信線路調查搜集的資料主要應包括冰害時間地

:、

點海拔地形覆冰長徑冰重持續(xù)時間形狀桿高線徑桿距

、、,、、、,、、、

修復采用的抗冰措施及實施后的效果

。

3.5其他相關部門覆冰調查

3.5.1交通部門覆冰調查搜集資料主要應包括冰雪交通管制路

人人文庫

段時間路面冰雪情況

、、。

3.5.2林業(yè)部門覆冰調查搜集資料主要應包括受災的區(qū)域范

圍海拔樹木種類高度直徑倒伏比例樹干結冰厚度樹枝覆

、,、、,,、

冰長徑并應實地查看林木受災情況及受損痕跡

;。

3.5.3民政和應急部門覆冰調查搜集資料應為區(qū)域冰害情況

報告

·5·

3.6文獻查閱

3.6.1覆冰文獻查閱的部門應是地方志辦公室檔案館及圖書館等

、。

3.6.2查閱的冰害文獻應包括地方志氣象志中國氣象災害大

、、

典及地方年鑒等

。

3.6.3冰害文獻查閱內容應包括歷史覆冰的天氣描述覆冰的景

、

況描述覆冰量描述及覆冰災害描述

、。

3.7覆冰調查資料整理

3.7.1覆冰調查資料應在現(xiàn)場匯總整編并應在現(xiàn)場進行合理性

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應及時復查核實覆冰調查整編成果宜按本標準

,。

附錄規(guī)定的格式填寫

C。

3.7.2調查資料的覆冰密度應根據(jù)類似氣候地形區(qū)域的實測資

、專用

料分析選用在無實測覆冰資料且借用覆冰密度有困難的地區(qū)覆

,,

冰密度范圍可按表的規(guī)定選用

3.7.2。

表3.7.2覆冰密度范圍

覆冰種類雨凇霧凇雨霧凇混合凍結濕雪

密度3

(g/cm)0.7~0.90.1~0.30.2~0.60.2~0.4

3.7.3調查最大覆冰的重現(xiàn)期應根據(jù)現(xiàn)場調查資料冰害記載查

、

閱資料等進行綜合分析確定

。

3.7.4覆冰調查整編成果應進行可靠性程度評價覆冰調查資料

可靠性程度可按表的規(guī)定評定

3.7.4。

表3.7.4覆冰調查資料可靠性程度評定標準

人人文庫

可靠程度可靠較可靠供參考

實測

1.;當?shù)鼐用窕蛑檎哂H眼所見但所述

電力通信氣象,

2.、、親眼所見目測印象情況不夠清楚具體

評定因素或高山建筑物的值班、,、,

、較深刻所述情況較或清楚具體但無

巡視搶修人員現(xiàn)場觀,,

、逼真有旁證旁證

測有記錄有旁證,

,,

·6·

3.7.5某一地點的調查覆冰厚度的選用值應為同一地點多個較

可靠的調查覆冰厚度的均值

。

專用

人人文庫

·7·

4覆冰踏勘

4.1一般規(guī)定

4.1.1易覆冰地區(qū)的擬建線路在覆冰過程中應進行覆冰踏勘已

,

建線路在運行中出現(xiàn)冰害時也應進行覆冰踏勘

4.1.2覆冰踏勘主要內容應包括覆冰要素觀測氣象要素觀測

、、

地形類別判定及氣象站覆冰過程的氣象資料搜集覆冰觀測記錄

。

可按本標準附錄規(guī)定的格式填寫

D。

4.1.3覆冰要素應包括長徑短徑冰重周長等并應測量覆冰

、、、,

附著物的直徑及離地高度氣象要素應包括氣溫風速風向積雪

;專用、、

深度及天氣現(xiàn)象等

。

4.1.4踏勘結束后應編寫覆冰踏勘報告

4.2擬建線路覆冰踏勘

4.2.1擬建線路覆冰踏勘范圍應是輸電線路通道中設計冰厚大

于的中重冰區(qū)其中重點踏勘區(qū)域應是及以上重

10mm、,20mm

冰區(qū)輕中重冰區(qū)分界點及微地形重冰地段

、、、。

4.2.2擬建線路覆冰踏勘準備的主要內容應包括查閱擬建線路

工程的相關資料搜集相鄰地區(qū)覆冰資料及分析成果報告準備沿

,,

線或路徑圖編制工作大綱準備相關儀器設

1∶50000人人文庫1∶10000,,

備覆冰踏勘不應少于人一同進行

。2。

4.2.3擬建線路覆冰踏勘內容主要應包括有覆冰現(xiàn)象的起始海

拔及最高海拔查明微地形嚴重覆冰地段測量不同地段不同地形

,,

的覆冰要素及同時氣象要素標注各覆冰區(qū)域測冰點位置查清覆

,,

冰區(qū)域分布調查訪問路徑通道居民搜集歷史大覆冰資料并與踏

,,

勘時覆冰對比分析復核原冰區(qū)劃分的合理性

,。

·8·

4.2.4覆冰踏勘拍攝影像應包括導線拉線桿塔樹枝及其他物

、、、

體上的覆冰測冰點一般地段宜布置點微地形嚴

;1km~3km1,

重覆冰段應加密布置測冰點并應對測冰地點的海拔地形作具體

,、

描述

。

4.2.5現(xiàn)場踏勘成果資料主要應包括覆冰觀測影像調查訪問

、、、

現(xiàn)場描述等資料應準確完整踏勘報告主要應包括覆冰天氣分

,。

析踏勘成果資料覆冰分布圖對原冰區(qū)劃分的合理性評價

,,,。

4.3冰害線路覆冰踏勘

4.3.1冰害線路踏勘應包括因冰害需修復的輸電線路和歷史冰

害的輸電線路

。

4.3.2需修復的冰害線路踏勘的主要內容應包括觀測或調查導

線拉線塔材及樹枝上的覆冰要素拍攝冰害線路導線地線桿

、、;專用、、

塔及樹枝的覆冰搜集氣象資料及線路運行記錄調查冰害線路附

;,

近的覆冰情況

。

4.3.3需修復的冰害線路踏勘主要成果應包括覆冰天氣分析冰

,

害損失覆冰觀測及調查結果覆冰隨地形的分布

,,。

4.3.4歷史冰害線路踏勘的主要內容應包括覆冰地形特性及覆

冰隨地形的分布

。

4.3.5歷史冰害線路踏勘搜資內容應符合本標準第條的

3.2.4

規(guī)定

。

4.3.6歷史冰害線路覆冰踏勘主要成果應包括歷史冰害損失與

覆冰情況踏勘時的覆冰觀測及調查結果覆冰隨地形的分布

,人人文庫,。

·9·

5覆冰觀測原則

5.0.1當輸電線路經(jīng)過覆冰嚴重的山地區(qū)域且既無實測覆冰資

料也不具覆冰調查條件時應建立觀冰站或觀冰點進行覆冰觀測

,。

5.0.2擬建線路覆冰觀測應滿足線路路徑方案優(yōu)選論證及工程

技術經(jīng)濟分析比較的要求

。

5.0.3冰害線路覆冰觀測應滿足冰害線路重建設計方案優(yōu)選論

證的要求

。

5.0.4擬建線路觀冰站址應選擇在重冰區(qū)域觀測資料應代表

。

該區(qū)域的覆冰特性觀測設施應包括站房雨凇塔與地面氣象觀

,、專用

測場

。

5.0.5擬建線路觀冰點址應選擇在覆冰區(qū)域觀測資料應代表

局部地段或微地形的覆冰特性觀測設施為雨凇架

,。

5.0.6冰害線路應在相應地點設立觀冰點進行覆冰觀測觀冰

。

點的位置應在冰害線路附近其觀測數(shù)據(jù)應具有代表性

,。

5.0.7觀冰站的觀測年限不應少于年觀冰點的觀測期限不應

5,

少于個覆冰期

1。

5.0.8觀冰站點建站點觀測及資料整編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

()()、

準架空輸電線路覆冰觀測技術規(guī)定的有關規(guī)定

《人人文庫》DL/T5462。

·01·

6設計冰厚分析計算

6.1覆冰密度計算

6.1.1在有實測覆冰資料的地區(qū)覆冰密度可根據(jù)資料情況按下

,

列公式計算

1根據(jù)實測長短徑計算時覆冰密度可按下式計算

、,:

G

ρ=4

Lab-r2(6.1.1-1)

π(4)

2根據(jù)周長計算時覆冰密度可按下式計算

,:

G

ρ=4π

LI2-2r2專用(6.1.1-2)

(4π)

3根據(jù)橫截面積計算時覆冰密度可按下式計算

,:

G

ρ=

LA-r2(6.1.1-3)

(π)

式中ρ覆冰密度3

:———(g/cm);

G冰重

———(g);

圓周率

π———;

L覆冰體長度

———(m);

a覆冰長徑包括覆冰附著物

———,(mm);

b覆冰短徑包括覆冰附著物

———,(mm);

r覆冰附著物半徑

———人人文庫(mm);

I覆冰周長

———(mm);

A覆冰橫截面積包括覆冰附著物2

———,(mm)。

6.1.2在無實測覆冰資料的地區(qū)覆冰密度可分析借用鄰近地區(qū)

,

實測覆冰密度資料借用覆冰密度有困難的地區(qū)覆冰密度可按本

;,

標準表的規(guī)定選用高海拔地區(qū)宜選用較低值低海拔地區(qū)

3.7.2,,

宜選用較高值

。

·11·

6.2標準冰厚計算

6.2.1標準冰厚可根據(jù)實測或調查覆冰資料按下列公式計算

1根據(jù)實測冰重計算時標準冰厚可按下式計算

,:

G0.5

B=+r2-r

0L(6.2.1-1)

0.9π

2根據(jù)實測覆冰長(短徑計算時標準冰厚可按下式計算)

、,:

.

ρ05

B=ab-r2+r2-r

0.(4)(6.2.1-2)

36

3根據(jù)調查或實[測覆冰直徑計算時]標準冰厚可按下式

,

計算

.

ρ05

B=KR2-r2+r2-r

0.(s)(6.2.1-3)

09

式中B標準冰厚[]專用

:0———(mm);

R覆冰半徑包括覆冰附著物

———,(mm);

K覆冰形狀系數(shù)覆冰短徑與覆冰長徑的比值

s———,。

6.2.2覆冰形狀系數(shù)應由當?shù)貙崪y覆冰資料計算分析確定對無

,

實測資料地區(qū)可按表的規(guī)定選用小覆冰的形狀系數(shù)宜選

,6.2.2,

用較低值大覆冰的形狀系數(shù)宜選用較高值

,。

表6.2.2覆冰形狀系數(shù)

覆冰種類覆冰附著物名稱覆冰形狀系數(shù)

雨凇霧凇電力線通信線

、、、0.80~0.90

雨霧凇混合凍結樹枝桿件

、0.30~0.70

濕雪人人文庫電力線通信線樹枝桿件

、、、0.80~0.95

6.3設計冰厚計算

6.3.1設計冰厚應根據(jù)工程設計要求覆冰影響因素區(qū)域覆冰

、、

特性及資料情況按下列公式計算

,:

1單導線設計冰厚計算時可按下式計算

,:

·21·

B=KKKKKKB

Thφdfj0(6.3.1-1)

式中B設計冰厚

:———(mm);

K重現(xiàn)期換算系數(shù)

T———;

K高度換算系數(shù)

h———;

K線徑換算系數(shù)

φ———;

K地形換算系數(shù)

d———;

K線路走向換算系數(shù)

f———;

K擋距換算系數(shù)

j———。

2單導線設計冰厚簡化計算時可按下式計算

,:

B=KKKKB

Thφd0(6.3.1-2)

6.3.2設計冰厚計算公式中的換算系數(shù)應按實測覆冰資料分析

計算確定對無實測覆冰資料的地區(qū)可按本標準第節(jié)

,,6.4~6.8

節(jié)規(guī)定的計算方法確定或按所給定的經(jīng)驗系數(shù)選用

專用。

6.4覆冰的頻率計算

6.4.1在觀冰站或高山氣象站覆冰觀測年限大于年時測站

10,

設計冰厚應采用頻率計算方法確定

。

6.4.2頻率計算中概率分布模型應根據(jù)冰厚時間序列的分布特

性選用并應選擇其中與觀測數(shù)據(jù)擬合最佳的模型計算值作為測

站設計冰厚采用值

。

6.4.3覆冰概率分布模型應選用型極值型型

P-Ⅲ、Ⅰ、GPD,

也可選用威布爾伽馬及第一類貝塔等分布模型

、。

6.4.4在觀冰站或高山氣象站覆冰觀測年限僅有年年

人人文庫5~10

時測站設計冰厚可采用概率分布模型計算

,GPD。

6.4.5當觀測資料年限少于年或無觀測資料而僅有某個時期

5

中的次覆冰過程極值調查資料時其極值覆冰的重現(xiàn)期的確定

1,

可應用歷史覆冰調查法或覆冰氣象指數(shù)頻率分析法

。

6.4.6調查或實測的最大覆冰值估算重現(xiàn)期如與設計重現(xiàn)期不

同應作重現(xiàn)期換算不同重現(xiàn)期換算系數(shù)可按表的規(guī)定

,。6.4.6

·31·

選用在應用表時調查覆冰的重現(xiàn)期不宜小于年

。6.4.6,10。

表6.4.6重現(xiàn)期換算系數(shù)

調查重現(xiàn)期年

設計重現(xiàn)期()

()100503020151052

1001.001.101.161.281.321.431.752.42

500.911.001.101.161.231.301.602.20

300.860.941.001.101.151.251.502.10

6.5覆冰的高度換算

6.5.1設計冰厚的確定應考慮不同高度對覆冰的影響當調查或

,

實測覆冰標準冰厚與設計冰厚的高度不一致時應將覆冰標準冰

,

厚換算為設計高度的標準冰厚

。專用

6.5.2覆冰的高度換算系數(shù)可按下式計算

K=

hZ()

06.5.2

式中Z設計導線離地高度()

:———(m);

Z實測或調查覆冰附著物高度

0———(m);

α覆冰高度變化指數(shù)應按實測覆冰資料分析確定無

———,,

實測覆冰資料地區(qū)取值可為在離地以內取值

:10m

在離地取值

0.17,10m~20m0.14。

6.6覆冰的線徑換算

6.6.1設計冰厚的確定應考慮不同線徑對覆冰的影響當調查或

人人文庫,

實測覆冰標準冰厚與設計冰厚的線徑不一致時應將調查或實測

,

的覆冰標準冰厚換算為設計線徑的標準冰厚

6.6.2覆冰的線徑換算系數(shù)應按實測數(shù)據(jù)分析確定無實測資料

,

地區(qū)可按下式計算

φ

K=-

φφ()

10.14ln06.6.2

·41·()

式中φ設計線徑φ小于或等于

:———(mm),40mm;

φ覆冰線徑

0———(mm)。

6.7覆冰的地形換算

6.7.1覆冰的地形換算應以一般地形的覆冰作為相對基準地形

,

換算系數(shù)設定為一般地形應具有風速流暢的風特性不同

1.0,。

地形的換算系數(shù)應根據(jù)實測資料分析確定無實測資料地區(qū)可按

,

表的經(jīng)驗系數(shù)選用

6.7.1。

表6.7.1地形換算系數(shù)

地形類別系數(shù)范圍

一般地形

1.0

風口或風道

2.0~3.0專用

迎風坡

1.2~2.0

山嶺

1.0~2.0

背風坡

0.5~1.0

山麓

0.5~1.0

山間平壩

0.7

6.7.2風口或風道地形應具有風速流暢風速特別偏大的風特

、

性風口收縮的程度越大風速應越大覆冰應越重風口不同位

。,,。

置覆冰量的變化可利用與一般地形的同步測冰資料分析確定

。

6.7.3迎風坡地形應具有風速流暢風速偏大的風特性迎風坡

、。

越接近山嶺人人文庫風速應越大覆冰應越重迎風坡不同地帶覆冰量的

,,。

變化可利用與一般地形的同步測冰資料分析確定

。

6.7.4山嶺地形應具有風速流暢風速偏大的風特性覆冰氣流

、,

到達山嶺前被迫抬升并在山嶺處集中流過氣流越集中風速應越

,,

大覆冰應越重同一山嶺不同地段覆冰量的變化可利用與一般

,。

地形的同步測冰資料分析確定

。

·51·

6.8線路走向換算

6.8.1設計冰厚的確定應考慮線路不同走向對覆冰的影響當調

,

查或實測覆冰標準冰厚與線路設計冰厚的走向不一致時應將調

,

查或實測的覆冰標準冰厚換算為線路設計走向的標準冰厚

。

6.8.2覆冰的線路走向換算系數(shù)可按下式計算

θ

K=sin2

fθ(6.8.2)

sin1

式中θ實測或調查覆冰導線走向與覆冰期主導風向的夾角

:1———;

θ設計導線走向與覆冰期主導風向的夾角

2———。

專用

人人文庫

·61·

7冰區(qū)劃分

7.1一般規(guī)定

7.1.1輸電線路通道冰區(qū)劃分分析的重點范圍應是易覆冰區(qū)段

。

7.1.2對于易覆冰山地地形可分為起伏平緩的一般山地風口

,、

或風道迎風坡山嶺背風坡山麓山間平壩類地形單元

、、、、、7。

7.1.3對于易覆冰山間平壩地形應分為山脈嶺迎風面方向的

,()

山間平壩地形與背風面方向的山間平壩地形類地形單元

2。

7.1.4山地各類地形單元及歸類的相似地形單元均應有可供分

,

析利用的覆冰觀測或調查資料

。專用

7.1.5對覆冰觀測資料調查資料已建輸電線路設計及運行資

、、

料均應分析歸并至相應的地形單元地形單元分類應符合本標

,。

準第條與第條的規(guī)定

7.1.27.1.3。

7.1.6各觀測與調查點的資料應明確其所處的位置地形單元歸

、

類海拔及所代表的地域范圍

、。

7.1.7經(jīng)分析整理的各點的設計冰厚應按本標準表的規(guī)

6.7.1

定換算為相應海拔一般地形的覆冰值并應以表格的形式表達表

,,

格內容應包括覆冰點編號設計冰厚覆冰性質地形單元分類海

、、、、

拔一般地形冰厚可靠度評價

、、。

7.1.8冰區(qū)劃分所采用的資料應是在各類地形及地形單元之間

人人文庫

進行分析比較后被評級為可靠或較可靠的資料評級為供參考的

資料不宜應用

。

7.2路徑冰區(qū)劃分

7.2.1輸電線路工程覆冰勘測應按設計要求將設計冰厚分級歸

并提出冰區(qū)劃分成果設計冰區(qū)應分為輕冰區(qū)中冰區(qū)與重

,。、

·71·

冰區(qū)

7.2.2設計冰區(qū)的劃分不應過于零碎

。

7.2.3設計冰區(qū)的劃分應分級歸并取值設計冰厚小于

。20mm,

級差應為設計冰厚大于級差應為設計冰區(qū)

5mm;20mm,10mm。

的分級歸并應符合表的標準

7.2.3。

表7.2.3設計冰區(qū)分級歸并標準

序號設計冰厚B歸并的設計冰區(qū)

(mm)(mm)

B

10<≤55

B

25<≤1010

B

310<≤1515

B

415<≤2520

B

525<≤35專用30

B

635<≤4540

B

745<≤5550

B

855<≤6560

B

965<≤7570

B

1075<≤8580

7.2.4同一冰區(qū)的氣候與地形應類似線路走向應大體一致設

,,

計冰區(qū)取值與分析計算值相差應小于

5mm。

7.2.5冰區(qū)劃分的主要依據(jù)應包括下列內容

1覆冰成因及影響覆冰的氣象條件分析結果應包括形成覆

冰天氣的冷暖氣流的來源移動路徑影響范圍及程度覆冰性質

人人文庫、、、;

影響覆冰的氣象條件分析結果應包括典型覆冰天氣過程相應的氣

溫相對濕度降水日照時數(shù)風速過程持續(xù)時間

、、、、、;

2沿路徑通道各調查點設計冰厚的分析計算結果應包括調

查分析的設計冰厚相應的地形單元類別海拔以及與需要劃分

、、,

冰區(qū)的路徑的相對位置關系

;

3區(qū)域氣象站觀冰站點覆冰分析計算結果應包括計算分

、()

·81·

析的設計冰厚相應的地形單元類別海拔以及與需要劃分冰區(qū)

、、,

的路徑通道的相對位置關系

;

4沿路徑通道地形單元分類及相應海拔

5對于沿路徑通道相鄰區(qū)域已建輸電線路設計冰區(qū)及運行

資料正常運行的線路應包括大于冰區(qū)的各級冰區(qū)的分布

,10mm

范圍相應的地形單元類別海拔以及與需要劃分冰區(qū)的路徑通

、、,

道的相對位置關系冰害線路應包括原采用的設計冰厚線路受害

;、

時的覆冰資料相應的地形單元類別海拔以及與需要劃分冰區(qū)

、、,

的路徑通道的相對位置關系線路受害時的覆冰資料還應包括依

,

據(jù)實測和目測資料分析計算的標準冰厚結構分析反推的標準冰

厚及線路改造時選擇的設計冰厚

;

6鄰近地區(qū)冰雪災害記錄或報告應包括歷史嚴重覆冰氣象

災害發(fā)生的年份災害地域覆冰量級及相應的地形單元類別海

,,專用、

拔以及與需要劃分冰區(qū)的路徑通道的相對位置關系

,。

7.2.6在同一類似氣候地形區(qū)域內不同地形間覆冰量的換算關

,

系應以當?shù)氐耐綄崪y資料分析確定無實測資料地區(qū)可按本標

,

準表的規(guī)定換算對類似地形及同一冰區(qū)的劃定應在現(xiàn)場

6.7.1。

踏勘調查等相關資料基礎上綜合分析慎重確定

、,。

7.2.7易覆冰區(qū)域地形覆冰量級從大到小的分布次序應是風口

或風道迎風坡山嶺一般地形背風坡山麓山間平壩

、、、、、、。

7.2.8對于易覆冰區(qū)域的風口或風道分水嶺等容易形成嚴重覆

冰的微地形應加強實地踏勘與考察在無已建線路運行經(jīng)驗且又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