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王陽明與唐宋派文學思想的關(guān)系_第1頁
論王陽明與唐宋派文學思想的關(guān)系_第2頁
論王陽明與唐宋派文學思想的關(guān)系_第3頁
論王陽明與唐宋派文學思想的關(guān)系_第4頁
論王陽明與唐宋派文學思想的關(guān)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王陽明與唐宋派文學思想的關(guān)系

一、對安民心外無“理”的理想觀明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宋代的理學在明代得到了真正的發(fā)展。思想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先行,思想的轉(zhuǎn)變,直接影響到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審美和風格。明代的文學之士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理學的影響,或贊賞或排斥,或先贊賞后排斥,或先排斥后贊賞。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由于種種契機,變化發(fā)展的。王陽明是中國哲學發(fā)展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明代創(chuàng)建了一個與當時流行的程朱學說不同的思想體系。作為明代理學中最有影響的思想家、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思想不僅在當時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影響了明代中后期思想的發(fā)展。具體來說,王陽明思想包括以下幾點:需要指出的是,對于王陽明來說,心外無“理”主要強調(diào)心外無“善”。他在《與王純甫》中云:“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吾心之處事物純乎理而無人偽之雜謂之善,非在事物有定所之可求也。外物為義,是吾心之得其宜也。義非在外可襲取也。格者格此也,致者致此也?!备裎锱c致知都是圍繞著挖掘、呈現(xiàn)至善的根源入手的。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即是窮理。天理即是明德,窮理即是明明德。王陽明把“格”解釋為“正”,即把不正糾正為正;“物”則定義為“意之所在”。因而,“格物”就是糾正意之所在。格物的直接意義是“去其心之不正”。根據(jù)這個解釋,格物就是格心。第三,四句教。王陽明晚年提出“四句教法”,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對于這四句話,王陽明曾解釋為“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別善惡,但不可有所著”。根據(jù)他的解釋,“無善無惡心之體”所討論的問題與倫理學的善惡無關(guān),根本上是強調(diào)心作為情緒感受主體具有無執(zhí)著性。喜怒哀樂往來出沒人心,但心之主體無喜無怒無滯無執(zhí)。因此人心雖生七情,卻應使之一過而化。它所指向的是周敦頤、程頤等追求的灑脫、和樂的自得境界,其中也明顯地吸收了禪宗的生存智慧。王學弟子眾多,其中較出名的王艮、王畿、湛若水、歐陽德、鄒守益、魏良器、錢德洪、聶文蔚、陸九川、黃直、何廷仁等都曾投入陽明門下2。仔細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王陽明的思想是很復雜的。既有儒家思想,又滲透著佛老思想。他不同于一般的理學家充滿著經(jīng)院習氣,他的思想中充滿了靈性,閃耀著智慧的火花。也正因為此,他的思想對明代以及之后的文學,尤其是唐宋派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二、對心學的態(tài)度明代嘉靖年間,文壇出現(xiàn)了以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為代表的文學復古流派——唐宋派。雖然目前學界對唐宋派的命名及成員問題提出質(zhì)疑,且唐宋派成員間各自的文學觀念及價值取向頗有差異,但總體來說,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他們的文學處境及文學主張是相近的,都或多或少受王陽明心學的影響。唐宋派對心學基本是持贊許的態(tài)度。歸有光曾在《〈戴楚望集〉序》中云:始,楚望先識增城湛元明。是時年甚少,已有志于求道。既而師事泰和歐陽崇一、聶文蔚。至如安成鄒謙之、吉水羅達夫,未嘗識面,而以書相答問。及其所交親者,則毗陵唐以德、太平周順之、富平楊子修,并一時海內(nèi)有道高名之士。予讀其往來書,大抵從陽明之學,至于往復論難,必期于自得,非茍為名者。噫,道之難言久矣。有如前楚望所為師友,皆以卓然自立于世,而楚望更與往來上下其議論,則楚望之所自立者可知矣……予與諸公生同時,間亦頗相聞,顧平日不知所以自信?!鲼鲆跃?未敢列于當世儒者之林,以親就而求正之。又怪孟子與荀卿同時,而終身不相遇。及是,而楚望之所與游,一時零謝盡矣。此予之所以為恨,而羨楚望之獲交于諸公間也。因讀其集,慨然太息而歸之。3此文為歸有光62歲時所作,集中體現(xiàn)了晚期歸有光對心學中人的態(tài)度。文中所涉心學諸人,湛元明即湛若水,少從陳獻章游,后又與王守仁相應和,但二人學問崇尚各不相同,湛“初與守仁同講學,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為宗,若水以隨處體驗天理為宗”。歐陽崇一即歐陽德,號南野,多次講學。聶文蔚即聶豹,與歐陽德一同“發(fā)明陽明宗旨,始無遺憾”。鄒謙之即鄒守益,師從王陽明,里居講學。文中追憶了傳主與諸公的來往,這些人“大抵從陽明之學,皆以卓然自立于世”??梢?歸有光對當時的心學聞人是欽佩贊賞的,只恨自己與諸公同時,間亦頗相聞,而終身未遇,頗感遺憾。“讀其所往來書”,楚望能與之游,羨慕之情溢于言表。歸有光之所以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顯然是接觸了心學的理論,并對他們有所了解,頗欣賞其為人與學問。歸有光曾編有《文章指南》一書,選錄王陽明文章7篇,數(shù)量僅次于韓愈、蘇軾、蘇洵和歐陽修,足見歸有光對王守仁為文的稱許。唐順之和王陽明一樣,認為心體的理想狀態(tài)“天機圓活”是灑落而無拘束的。他在《與陳兩湖書》中說:“天機盡是圓活,性地盡是灑落……然人知恣睢者之為率易矣,而不知見天機者之尤為率易也。人知任情宕佚之為無拘束矣,而不知造性地者之尤為無拘束也?!闭嬲臑⒚摬皇欠趴v自我、任情恣睢,而是體悟天機,言行一任己心而又不為外在的事物所累,找回自己的良知,達到至善之境。王慎中與王學中人多有書信往來,如與王道有《與王順渠祭酒》,與穆玄庵有《上穆元庵太常》,與陳儒有《與陳芹山》,與陳良謨有《與陳棟塘》,與萬表有《與萬鹿園》等等。王陽明的心學對唐宋派文學觀念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唐宋派否定前七子的主張。他們不同于前七子的輕視漢以后文,能正確評估唐宋文的成就,主要推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等唐宋古文名家,視前七子的文風為模擬剽竊4。唐順之曾在《與陳兩湖書》中云:“近時文人說秦說漢說班說馬多是囈語耳?!睔w有光也曾在《沈次谷先生詩序》中曰:“今世乃惟追章逐句,模擬剽竊,淫哇浮艷之為工,而不知其所為,蔽一生以為之,徒為孔子所放而已?!碧扑闻蓪η捌咦淤H斥的言論不勝枚舉。茅坤曾編《唐宋八大家文鈔》,將唐宋古文名家標榜為效法的正統(tǒng)。唐宋派否定前七子,其主要原因是反對前七子盲目崇古。茅坤對當時這種摹擬蹈襲的陋習極為不滿,他曾尖銳地指出:“余少好讀《史記》,數(shù)見縉紳學士摹畫《史記》為辭,往往專求之句字音響之間,而不得其解?!?《刻〈史記鈔〉引》)茅坤形象地以寫像來譬縉紳學士之摹畫《史記》,批評他們往往專求句字音響,就如同寫像者只得人之形而未得其神一般5。這一點,與王陽明的“四句教法”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不謀而合。王陽明認為“無善無惡心之體”,喜怒哀樂往來出沒人心,但心之主體無喜無怒無滯無執(zhí),靈活灑脫,不受牽絆。反映在文風上,不應受形式的束縛。如歸有光的代表作《項脊軒志》一文,于平淡之中見出作者的深情: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闭Z未畢,余泣,嫗也泣。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3文中描寫的都是日?,嵤?在他的其他散文中也可見到這種特點?!皷|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的閣子有如陶淵明的山居田園,然而作者卻對這間簡陋的小屋充滿了深情。小屋因它的主人的過往而變得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感情——對老嫗的回憶、對妻子的深情、對自己處境的無奈,讀來不禁令人落淚。歸有光的這種文風,繼承了司馬遷和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結(jié)構(gòu)精巧,曲折多變,言簡意賅,真切感人。再以前七子中李夢陽的《敘松山小隱》為例:銅陵徐君墅松山之旁,自稱曰松山小隱。五山汪子者,徐之婭也。言于李子,李子曰:“嗟,徐君隱乎?小乎?然予聞之矣,人也,固斯人之徒也,立弗遺世,行罔離群,居匪殊域,乃稱曰隱。又自小之,斯殆寂乎囂者也。夫囂者,棼綸塵溷之名,而隱之反也。是故高人之于天下也,惡囂之賊已也。于是思超然以自脫,恬而不棼,靜而不綸,潔而不溷,清而不塵,凡以保寂破囂焉。爾而乃舉眼無可意之事,開口鮮契心之友,和通有之擾,孤亢多危疑之憂,于是乎即山居焉。以泉石猿鳥足以寂吾而絕囂也。撫松盤桓焉,以厥毛可衣,實可茹厥風,瑟琴可聽,厥色冬青厥根苓食之,壽是之謂隱。然君子弗之取,何也?以行之非中也!夫人有仁義中正之彝,以成身也;有耳目口鼻四肢之嗜,以全生也;有父母妻子君臣朋友之倫,以振經(jīng)也。若一切山居而松游惟隱乎躭是絕物之行也。夫寂囂不于其跡,于其心者也。故處棼而恬者,真恬者也;在綸而靜者,實靜者也;于溷而潔者,能潔者也;居塵而清者,大清者也。夫徐君者固有人道之倫、仁義中正之彝者也。耳目口鼻四肢之嗜度而不逾,孤而無危,亢而無疑,和而無擾,通而靡隨,是跡囂而心寂者,稱之曰隱,又自小之殆,是之謂矣?!?作者針對徐君隱居松山一事,借李子之口展開議論,從而指出徐君恬而不棼,靜而不綸,潔而不溷,清而不塵,凡以保寂破囂焉只能稱其為小隱,非真隱士也。真正的隱士不是身隱而是心隱,能處亂世之中保持獨立的人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盡君臣朋友父母妻子之義,以振經(jīng)也。這篇散文是典型的擬古之作,注重美刺,多是議論,關(guān)心政治。與歸有光的《項脊軒志》的區(qū)別還是很明顯的。第二,唐宋派幾乎都強調(diào)文與道的統(tǒng)一,這也是唐宋派主張的最主要的觀點。唐順之在《答廖東雩提學》中曾明確提出“文與道非二也”,作文應“浸涵六經(jīng)之言,以博其旨趣,而后發(fā)之”。而王慎中則尤其欣賞曾鞏文章能“會通于圣人之旨”,“思出于道德”(《遵巖集》卷九《曾南豐文粹》)。他們強調(diào)自身道德涵養(yǎng),體味圣賢之道,遵循儒家修身養(yǎng)德、端正人心的道德完善原則。作文則講究先道德后文章,將道德涵養(yǎng)融貫到文風之中,以便寫出“字字發(fā)明古圣賢之蘊”的文章7。由此觀之,唐宋派受理學的影響是很明顯的。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主要思想還是儒家。他曾提出“心外無理”,而“理”的涵義主要指“善”,格物與致知都是圍繞著挖掘、呈現(xiàn)至善的根源入手的。此外,王陽明把“格物”定義為“糾正意之所在”,去其心之不正,以達到至善的境界。唐宋派提出的“文以明道”與王陽明“格物致知”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再如唐順之的《任光祿竹溪記》中的一段:余舅光祿任君治園于荊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間作一小樓,暇則與客吟嘯其中,而間謂余曰:“吾不能與有力者爭池亭花石之勝,獨此取諸土之所有,可以不勞力而蓊然滿園,亦足適也。因自謂竹溪主人,甥其為我記之?!庇嘁灾^君豈真不能與有力者爭,而漫然取諸其土之所有者?無乃獨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歟?昔人論竹,以為絕無聲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艷綽約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諧于俗。是以自古以來知好竹者絕少。且彼京師人亦豈能知而貴之?不過欲以此斗富,與奇花石等爾。故京師人之貴竹,與江南人之不貴竹,其為不知竹一也。作者表面上是論竹,實際上是闡發(fā)人生的道理。竹遇風不折,遇雨不濁,筆直挺立,默默無聞。又以其虛而有節(jié),素雅寧靜,與古代賢哲“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情操相契合,故古人有“君子比德與竹”的名言。光祿任君獨愛竹,與他自身的情操是契合的,一個沒有情趣的人是不能真正欣賞竹之高潔的。然竹往往是孑孑然,又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諧于俗,是以自古以來知好竹者絕少,是因為人們遠離道太久了。京師人貴竹,只是以此斗富,裝點門面,那是對竹的褻瀆,這與那些偽道士是一般無二的。唐順之認為人不可以諧于俗,而要修養(yǎng)身心,洗滌心源,浸涵圣賢之道。第三,唐宋派特別強調(diào)獨抒胸臆。在這一點上表現(xiàn)突出的是唐順之,他的“本色論”的最大特點是,只要是獨特的、自己的東西,表達自然甚至有悖于儒家之道,他也認為極有價值,值得贊賞,能夠流傳后世。他認為先秦諸子流傳久遠的原因,也在于能保持各自本色,不失自我。與唐順之的“本色論”相似的是王慎中的“自為其言”論。唐順之在《答茅鹿門知縣二》中說:“今有兩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謂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嘗操紙筆呻吟,學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寫出,如寫家書,雖或疏鹵,然絕無煙火酸餡習氣,便是宇宙間一樣絕好文字?!蓖跎髦性?“然發(fā)而為文,皆以道其中之所欲言,非掠取于外,藻飾而離其本者,故其蔽溺之情,亦不能掩于詞?!币馑际?寫文章要有自己的見解,不能因襲古人,提倡文章要抒發(fā)作者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歸有光在《戴楚望后詩集·序》中云:“故其為詩,不規(guī)摹世俗,而獨出于胸臆。經(jīng)生學士往往為科舉之學所浸漬,殆不能及也?!?他反對科舉考試對作文的束縛,拘于形式而不能抒發(fā)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也就失去其價值了。茅坤更是強調(diào)為文必求萬物之情而務得其至,他在《與蔡白石太守論文書》中說:“近乃取百家文之深者按覆之,臥且吟而餐且噎焉,然后徐得其所謂萬物之情自各有其至,因而悟曩之所謂司馬子長者,眉也,發(fā)也?!边@段話反映了茅坤作文的演變過程。起初他也曾摹擬百家之文,試圖找出其中的玄妙,臥且吟而餐且噎焉,可謂很刻苦了,忽而悟道萬物各有其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因而單靠摹擬是學不來的,要抒寫自己獨一無二的內(nèi)心感受,才是為文之道。這與王陽明“龍場悟道”極為相似。王陽明早年曾經(jīng)信仰過朱熹的學說,并誠心誠意地按照朱氏的教導去格物窮理?!秱髁曚洝份d,他在21歲時,認為一草一木皆含至理,為了實踐朱熹的學說,便邀一錢姓朋友格其父親官署門庭前之竹,“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窮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成疾。遂相與嘆圣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王陽明感到朱熹的格物方法是行不通的,于是便開始了新的理論探索。當他由京城貶到貴州龍場之后,忽一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領悟到理本來不是存在于外部事物,而完全地內(nèi)在于人們心中。所以,王陽明強調(diào)“心”的作用。與王陽明經(jīng)歷相似的還有王慎中、唐順之。王慎中起初提倡取法秦漢古文,后來復古志趣發(fā)生變化,所謂“已悟歐、曾作文之法,乃盡焚舊作,一意師仿尤得力于曾鞏”。唐順之開始對王慎中的所作所為并不信服,以后“久亦變而從之”,并且認為“三代以下之文,未有如南豐(曾鞏)”,對曾鞏推崇備至7??梢哉f,他們都曾走過一段彎路,最終找到了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實際上,王陽明的心學在很大程度上受禪宗的影響,這才使得他的心學體系極為靈活,易于為人所接受。人之窮理求至善,只需在自己心上去發(fā)掘,反映在文學上,強調(diào)情感的抒發(fā),抒寫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不受外界的限制,隨心所欲,更不受形式的束縛。王陽明的“心外無理”與唐宋派的“獨抒胸臆”的精神內(nèi)核是一致的。如茅坤的《三益先生傳》一文:三益先生者,不詳其氏系,或曰漢時人。生而文顙、劍頤、碓齒、垂耳,眼中時時煙霧起,世不知,相者遇之,亦卜曰“山澤之癯也”,家甚貧,無三畝之官,儋石之儲,以自將澹如也。少好著文章,尤篤辭賦,自屈原、宋玉、景差、賈誼、司馬相如以下數(shù)摹擬之,無不得其似……后仕顯不終,南徙至河上。河上丈人聞而贊之曰:“世之人嘗稱首陽為拙,柱下為工,豈不以大道逶迤若龍蛇,然后能容耶?先生硁硁然守詩書仁義之旨,欲與金石四時爭尺寸之能,難矣!雖然,傳不云乎:世有楊子云,安知其不好也?”先生遜跡以俟焉。9文中的“三益先生”是作者虛構(gòu)的人物,聯(lián)系茅坤的生平,不難發(fā)現(xiàn)“三益先生”實際上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三益先生可謂博學多才,很多人都仰慕他的才華,但他最終也未被重用,行文中傳達著作者深深的無奈以及懷才不遇之感。三、前七子:文學的發(fā)展道路探索細究起來,唐宋派散文家受心學影響主要指他們的后期創(chuàng)作,對此,前文已略有提及。王慎中、茅坤等前期都追隨前七子,走過一段彎路,后尊崇唐宋,自成一派。近百年來,學界對唐宋派貶抑較多,主要是認為唐宋派的道學氣息太濃。這個觀點是有其理論根據(jù)的,唐宋派受宋明理學,尤其是陽明心學的影響,主張“文以明道”,這在他們眾多作品中都有所體現(xiàn),其思想內(nèi)容有其保守的一面,為人所詬病。但是筆者認為,這樣的評論是有些偏頗的:第一,唐宋派某些“文以載道”的作品寫得很輕靈。比如前文提到的唐順之的《任光祿竹溪記》一文,清新婉轉(zhuǎn),耐人尋味。另外,唐宋派的詩文不都是傳道的工具,事實上,唐宋派是很重情的,主張獨抒胸臆,抒發(fā)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創(chuàng)作了一批充滿靈性的作品。如歸有光的《先妣事略》一文: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暴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閑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nèi)灑然。遇童仆有恩,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鉺,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jīng)》,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歸顧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與二舅存。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則茫然矣。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3這篇散文敘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