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的自述_第1頁
中華鱘的自述_第2頁
中華鱘的自述_第3頁
中華鱘的自述_第4頁
中華鱘的自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鱘的自述我的名字叫中華鱘,經(jīng)常往返于江河大海之間。只有見多識廣的旅行家,才有可能有幸認識我。我的起源與早期記述鱘魚類是古棘魚類的一支后裔,在古生代非常繁榮,到中生代幾乎絕跡。鱘魚的化石最早出現(xiàn)于距今一億四千萬年前,那時,我們生活在一個超級大陸的咸、淡水域之間。隨著大陸漂移,我們被隔離而分化成了不同的特定種。就在那個時候,我選擇了中國海域和長江作為繁衍生息地,故名中華鱘。我為中國獨有,是世界27種鱘魚中最珍稀的一個種類。據(jù)估計,在大約1.5億年前恐龍統(tǒng)治地球的白堊紀,我就在地球生存并繁衍。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我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因為我只在長江上游產(chǎn)卵,我又被稱為“愛國魚”。成年的我可以長到4米長、1000公斤重,壽命可達100多歲。還有人特別看重我,說我是“活化石”,那有點不敢當。人稱“活化石”者,都是先被人們認定已經(jīng)滅絕,后又發(fā)現(xiàn)了活的那種古老生物,而我卻世世代代與人類共同生存呢。不過,人們奉我為“中國寶”,我倒是默認了,不但是“中華國寶”,還是世界珍寶??!作為魚類,我有值得驕傲的地方。就是我已經(jīng)成為人類文明史的一部分,而很少有其他魚類能享受如此殊榮。翻開史料,會發(fā)現(xiàn)早在西周就有關于我的文獻記載?!秴问洗呵铩肪次覟樯耵~。李時珍《本草綱目》等史書都有關于我的記述。近代人們習慣于把我稱作“鯉”魚,說因為我是皇上的御用佳肴,另說是因我外現(xiàn)像龍,跟皇帝同種,故而稱“鯉”。對此,我倒不以為然。遺憾的是,在此之前,我還沒有一個“官名”。我的拉丁名AcipensersinensisGray,這還是一位叫格雷的英國學者1834年所取。大名“中華鱘”,是由我國魚類學家伍獻文教授在1963年賜予的。直到這時,人們才把我與同類和異族區(qū)分開來。我的同類和異族現(xiàn)存鱘形目魚類,在世界上有三個中心分布區(qū)。一個是歐洲的黑海、里海和北冰洋一帶,再就是北太平洋東西沿岸的兩個分布區(qū)。細分起來,我們這一目共有27個種和亞種,彼此之間還有近族和遠族的區(qū)別。離得最遠的是白鱘科,他們主要分布在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和密蘇里河流域。由于分化年代久遠,兩種魚的生活習性已有很大區(qū)別。比較起來,我們鱘科更興旺發(fā)達,共有18種分布在北半球,其中,9種分布在歐洲;7種分布在北太平洋西岸的亞洲;5種分布在北太平洋東岸的北美洲。自古以來,大家都有特定的生活區(qū)域,只有少數(shù)幾種跨地界分布。我長著掃帚式的歪尾,背鰭靠近尾端,體表分布著硬鱗,吻上有須,區(qū)分我比較容易。而白鱘,“鼻子”很長,沒有五行骨板,胡須也短而少,一看便能相識,沒有專業(yè)人員指點,也很好區(qū)分我和他。我旅行生涯的奇遇我是海河口的洄游魚類,常常為繁殖和找食,自由來往于咸淡水域。我到過青島海濱金黃色的沙灘;游覽過鼓浪嶼周圍的海礁;也漫游過南海的珊瑚群中。我還見過洞庭湖的浩蕩煙波;看過黃河入海口的滔滔濁水;在錢塘江口弄過潮;甚至還去過異國他鄉(xiāng)的朝鮮半島,但真正使我迷戀的,還是長江三峽和金沙江奔騰的激流。我們世世代代在長江上游出生,養(yǎng)成了遠行萬里不忘故鄉(xiāng)的習慣。到自己生兒育女之時,總要克服艱難險阻,上溯3000多公里,找回原來的出生地。那里有卵石堆砌成的天然產(chǎn)床。初生魚苗靠江水托舉,流送到海洋,滔滔長江是我們生命的搖籃。進入八十年代,長江中游筑起了第一座水壩,很多魚類都受阻于壩下。環(huán)境變化,使我找不到理想的產(chǎn)卵場,成活的后代明顯減少。危難之時,人類設有忘記我們,把我們送到人工繁殖場,為我們安排了舒適的住所,配備了助產(chǎn)土和保育員。我們的后代在人工條件下出生,得到了從未有過的照顧。三個月后,我攜帶兒女回歸大海。同為鱘類,我們的生活習性可不完全相同。有的喜歡旅行,有的喜歡定居;有的喜歡咸水,有的喜歡淡水。而我常往來于咸水與淡水之間。就食性而言,我喜食底棲動物。鱘類的成年年齡不同,個子大小也有區(qū)別。成年的中華鱘體重都在400公斤左右,最大的可超過500公斤,可謂是個龐然大物。但北方的一些歐洲的,由于壽命長得可達100歲,所以最大的體重有1500公斤。只是要活到高齡不容易,特大魚也就不多見了。建壩使我出了名,在1982年葛洲壩截流以前,每年洄游到長江上游產(chǎn)卵的中華鱘超過3500尾,如今不足500尾,銳減了70%。此外,葛洲壩截流前,從四川雷波帽水域到重慶木洞水域800公里長的江段,有16處中華鱘天然產(chǎn)卵場,如今只在葛洲壩下游30公里的江段發(fā)現(xiàn)1處天然產(chǎn)卵場。所以,保護我們被納入國家的議事日程。目前,在長江上游的湖北和下游的上海分別建立了中華鱘自然保護區(qū),設立中華鱘研究和繁殖中心,加強環(huán)境資源的監(jiān)測,限制排污和捕撈,并將人工繁殖的中華鱘放流回長江,試圖增長并保持中華鱘的種群數(shù)量。新聞界大量報道我們的消息,許多國內(nèi)外朋友都來繁殖場觀賞我們。港、澳、臺同胞、華僑、外籍華人,尤其對我們的回歸習性感興趣?!镑\魚島”因此成為一個旅游點,終年車水馬龍,門庭若市。面對這一切,我真有點受寵若驚和自我陶醉。幾年來我們兒孫的數(shù)量已穩(wěn)步回升,接近修壩前的資源狀況。我雖然為再也見不到長江三峽而遺憾,但人類還是畢竟為我們提供了生存條件,使中華鱘能世世代代繁衍下去。我的價值中國人很早就對我有所認識,明朝的李時珍還對我的用途作了全面的歸納,他在《本草綱目》中說:“其脂與肉層層相間,肉色白,脂色黃如蠟,其脊骨及鼻,并鰭與鰓,皆脆軟可食……其肉骨煮炙皆美?!蔽闹羞€記下藥用:“肝主治惡瘡疥癬。肉補虛益氣,令人肥健。煮汁飲,治血淋。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子狀如小豆,殺腹內(nèi)小蟲。”古代為了捕捉我們,設官員專司此事,史有“魚官空設,玉版(鱘魚)不嘗”之說。當時設置專司衙門,是為了控制我們這些名貴魚類,專門作為御用。隨著社會發(fā)展,我們的身價也在提高。今天,加工的黑魚子醬,被稱作黑色黃金,一條魚的價值超過二萬美元,有道鱘魚菜,就可以大大提高宴席的標準。為此,每年世界上約有25000噸鱘魚被起捕,商品交易價值超過十億美元。人類與我上個世紀,鑒于當時科學水平,人們對魚類資源的貯量還缺乏深刻認識,總認為海洋魚類是取之不盡的,連著名的生物學家赫晉黎教授也曾說:“無論怎樣捕捉,總不會使魚類銳減”隨著近代無限度捕撈,鱘類數(shù)量逐年減少。工業(yè)發(fā)展,帶來水質污染;攔河筑壩,妨礙魚類上溯產(chǎn)卵,這一切都對生存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我的同類有的也和我一樣,在歐洲和北美的一些水域,完全失去了漁業(yè)價值。這以后,人類開始重視我們的資源保護。一方面通過人工增殖,增加天然水域的數(shù)量,另一方面通過養(yǎng)殖,來滿足商品需求。由于對捕撈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才使我們得以繁衍生息。人類建壩使我出了名,在1982年葛洲壩截流以前,每年洄游到長江上游產(chǎn)卵的中華鱘超過3500尾,如今不足500尾,銳減了70%。此外,葛洲壩截流前,從四川雷波帽水域到重慶木洞水域800公里長的江段,有16處中華鱘天然產(chǎn)卵場,如今只在葛洲壩下游30公里的江段發(fā)現(xiàn)1處天然產(chǎn)卵場。所以,保護我們被納入國家的議事日程。目前,在長江上游的湖北和下游的上海分別建立了中華鱘自然保護區(qū),設立中華鱘研究和繁殖中心,加強環(huán)境資源的監(jiān)測,限制排污和捕撈,并將人工繁殖的中華鱘放流回長江,試圖增長并保持中華鱘的種群數(shù)量。新聞界大量報道我們的消息,許多國內(nèi)外朋友都來繁殖場觀賞我們。港、澳、臺同胞、華僑、外籍華人,尤其對我們的回歸習性感興趣?!镑\魚島”因此成為一個旅游點,終年車水馬龍,門庭若市。面對這一切,我真有點受寵若驚和自我陶醉。幾年來我們兒孫的數(shù)量已穩(wěn)步回升,接近修壩前的資源狀況。我雖然為再也見不到長江三峽而遺憾,但人類還是畢竟為我們提供了生存條件,使中華鱘能世世代代繁衍下去。我平時性情溫順,不會主動攻擊人和其他動物。但若遇到傷害,卻會勇猛無比。發(fā)起怒來,可以把小木船掀翻,曾經(jīng)有一偷捕者被我們打入水中,葬身江底。也許正因為有挑戰(zhàn)性,我的同類在西方國家被作為游釣對象。這種人魚相斗的情景,有古書作了生動的描述:“漁人以小構近千,沉而取之,鈞著身,諸鉤皆作,待其困憊,方敢掣取。”可見,我不是一個輕易屈服的對手。今天未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很多野生動植物都已經(jīng)從地球上滅絕,有的只留下標本和化石,有的還來不及發(fā)現(xiàn)就已消失。據(jù)科學家研究,20年前,生物滅絕速度大概是一天一個種。而今天,已達到每小時一個種,一年約有一萬種生物滅絕。面對這一串令人瞠目的數(shù)字,我不能不為自己未來的命運而擔憂,祈望人類能對野生動植物予以更多的保護。今天,包括中國在內(nèi),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已制定了野生生物保護法,并劃定了一些自然保護區(qū),建立了許多野生動物繁殖保護站,人類已認識到這一地球賜予的遺產(chǎn)不能任其支出。事實上,如不節(jié)制開發(fā),提供再生條件,就會破壞生態(tài)平衡,最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