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荀子的禮思想_第1頁
論荀子的禮思想_第2頁
論荀子的禮思想_第3頁
論荀子的禮思想_第4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論荀子的禮思想

荀子在中國藝術(shù)史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馮友蘭在《中國哲學(xué)史》中說:“孟子以后,儒者無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壘始又一新。”(P349)有的論者更是將他比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師。”所有這一切論述都表明了荀子在先秦儒學(xué),即原始儒學(xué)中的集大成者地位。荀子生活在公元前298至公元前238年間,這一年限距孔子時代(前551年—前479年)二百多年,與孟子時代(前372年—前289年)基本相繼。在荀子之前,儒家政治思想以孔孟為主體已有相當發(fā)展,“仁政”和“王道”作為一種理想在社會上開始產(chǎn)生廣泛影響,后人通常概括為儒家政治特點的禮制、民本、德治思想已出現(xiàn)。作為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繼承了孔子以來的王道思想,《荀子·王霸》篇即反復(fù)闡揚了“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的思想。(以下引《荀子》僅注篇名)在繼承“王道”思想的大前提下,荀子發(fā)展了原始儒家的治國思想,使之從一種理想轉(zhuǎn)變?yōu)橐环N具有可操作性的政治思維,從而完善了儒家政治思想。本文立足于這種認識,就荀子思想中有關(guān)治國的層面略加探析。一、從“禮”到“法”禮是儒家思想核心范疇之一??鬃赢吷非蟮脑竿褪恰翱思簭?fù)禮”。這種禮實質(zhì)上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是構(gòu)筑和諧社會秩序的必要條件。《論語·里仁》篇記孔子的話:“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對禮在國家政治生活中重要性的認識。但是,由于《論語》特定的語錄體著作形式,孔子關(guān)于禮的系統(tǒng)論述無法記錄下來??鬃訕O力推崇周代的文物制度,一再申明:“吾從周”(《論語·八佾》)。在諸侯紛爭的年代里,這種力圖再回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思想理所當然地為時代擯棄。荀子繼承了“禮”這一范疇,并將它系統(tǒng)化,發(fā)展出一種旨在維持社會既定秩序的禮制思想,為后世的君主專制提供了禮治的理論根據(jù)。據(jù)郭沫若考證,在《荀子》三十二篇中,沒有涉及禮的僅為兩篇(P257)。在荀子關(guān)于禮的眾多論述中,他不再通過描寫三代之治來凸顯禮的作用,而是從人欲上加以論證?!盾髯印ざY論》篇載:“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惡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倍Y起源于人欲,而人欲是不可避免的,為了限制因人欲而造成的混亂,就必須“制禮儀”。這里,荀子提出的“人欲”為后世歷代統(tǒng)治者所關(guān)注,成為許多治民政策的出發(fā)點。荀子還進一步提出禮的本源說,他認為:“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禮論》)這里荀子立足于認識本源,將天地、先祖、君師并列,在后世的傳統(tǒng)中人們則將之化為“天、地、君、親、師”五種信仰體系,成為維系社會的五種倫理規(guī)范。相對于孔子著眼于“君子”而言“禮”,荀子更加關(guān)注社會秩序?!陡粐菲?“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边@說明在荀子眼中,禮是維護社會秩序的規(guī)范,對國家具有重要意義。在禮的具體實施上,荀子也有獨特的見解?!毒馈菲?“請問為人君?曰:以禮分施,均彳扁而不偏。請問為人臣?曰:以禮待君,忠順而不懈。請問為人父?曰:寬惠而以禮。請問為人子?曰:敬愛而致恭……”在這段話中,荀子對儒家倫理規(guī)范忠、孝、悌、恭作出了細致的規(guī)定,即君要待臣以禮,臣要侍君以忠,父要寬,子要敬。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在論述上述禮的要求時,強調(diào)的是雙向的互動,表明荀子所論與后世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倫理道德還不是一回事。荀子的禮制思想相對于孔孟而言,最大的發(fā)展是加入了“法”的成份。禮雖然也有規(guī)范社會的作用,但畢竟還不具備強制作用,要保持社會穩(wěn)定,就必須依賴于法,“隆禮重法則國有常”(《君道》)。法律不足以懲惡揚善,禮制也就無法真正貫徹落實。《富國》篇載:“罪至重而刑至輕,庸人不知惡矣,亂莫大焉?!闭f的就是必須輔禮以法,而且必須做到罪罰相當。荀子的《君道》篇言:“法者,治之端也。”但荀子這里說的法不同于后來法家所謂的法,它是在“禮”規(guī)范之內(nèi)的法。《王制》篇云:“聽政之分,以善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者待之以刑。”說明法和禮是不可分離的。執(zhí)行法必須“知法之義”,“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shù)者,雖博,臨事之必亂。”(《君道》)。法之義是什么呢?在荀子看來,法的“義”就在于由君子來推行,故《君道》篇言:“故械數(shù)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數(shù),君子養(yǎng)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也?!笨傊?荀子繼承了孔子有關(guān)禮的思想,但其論述更加詳盡,尤其是引入“法”的觀念,形成一套系統(tǒng)化的禮制思想。相對于孔子言必稱三代,孟子“不言齊桓晉文之事”,荀子從“法后王”的立場出發(fā),注意時代的變化,著眼于國家的安定,因而,其禮制思想也比較容易為統(tǒng)治者所接受,后來的封建王朝無一例外地非常重視禮,其出發(fā)點也旨在維護社會的既定秩序。二、從國中上的重民價值看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倫理思想之一。處于動蕩亂世的先秦諸子對民眾的力量大多有一定的認識。儒學(xué)作為先秦顯學(xué),在這一問題上也有較精辟的論述?!墩撜Z·學(xué)而》篇記:“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其中反映的就是孔子式的“民本思想”,它強調(diào)的是“愛人”和“使民以時”。孟子對民本思想闡釋更為全面?!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說法在傳統(tǒng)政治史上有卓越的光輝。孟子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認為民眾對國家具有重要意義,關(guān)系到國計民生。《孟子·離婁》篇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也。”這段話從國之興衰的高度去論證重民的重要性,成為具有超越意義的價值準則。在荀子的思想中也有民本主義色彩。《君道》篇載:“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這說明荀子對民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有較清晰的認識?!锻踔啤菲运?、舟為喻來說明君民關(guān)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毕鄬τ诿献印懊褓F君輕”的抽象論斷,荀子用一種利害關(guān)系來說明民眾的重要性。當然,荀子主張以民為本,其目的不在于改善一般人的社會地位。在《王制》篇中,荀子進一步指出:“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避髯訉勖窈途畼s辱聯(lián)系起來,告示“君人者”必須重民。這一種致思取向為后來的政治家們繼承。魏征引古語勸唐太宗:“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敝煸耙鄬Υ蟪佳?“所懼者民也?!?明太祖實錄·洪武元年七月詔)這種種說法表達的都是君民關(guān)系休戚與共的意思。那么,怎樣才能算是重民呢?荀子對此的回答是“平政”、“愛民”。愛民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上,更應(yīng)該在實際政策上加以貫徹。荀子認為要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必須使人民富裕。《富國》篇記:“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藏其余。節(jié)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則民富。”只有人民富裕了,國家才能達到長治久安。正如《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薄案幻瘛钡膶崿F(xiàn),必須要求“平政”,即要節(jié)用。除此以外,還需要一套相關(guān)的政策?!锻踔啤菲谡摰竭@一點時說:“王者之法,等賦,政事,財萬物,所以養(yǎng)萬民也。野什一,關(guān)市幾而不征,山林澤梁,以時禁發(fā)而不稅。相地而衰政,理道之遠近而致恭,通流財物粟米,無有滯留,使相歸移也。”這里說的王者之法主要是經(jīng)濟政策,加上前面所說的“隆禮重法”,我們可以清楚地把握荀子“愛民、平政”的內(nèi)涵:省徭役,薄稅斂,使人民有余力擴大再生產(chǎn),從而達到政治上的“治”。三、守君道:“至平之世”以德治國在我國歷史上有較長的淵源。雖然在進入階級社會之后,歷代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其自身的利益,都制定了較為嚴厲的“刑法”,但是,“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quán)謀”一直是一種傳統(tǒng)(P30)。有的論者甚至以泛道德主義來概括中國古代政治特點(P89)。在這種背景之下,作為統(tǒng)治階層的君和臣都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在荀子的論述中這種規(guī)則可以表述為“君道”和“臣道”。荀子的“君道”和“臣道”觀也有一種道德主義色彩,但與孔孟試圖以禮或法來約束君王的觀點不同,荀子承認“人欲”對君和臣的影響?!毒馈菲蛯iT論述道:“人君不能不有游觀安燕之時?!睆倪@樣的認識出發(fā),荀子的觀點自然能為君主和臣子接受。在荀子的思想中,君臣各有其不同的職分。君主掌管樞要,對國家的興亡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有亂君,無亂國也”(《君道》),極言君主的重要性,暗示君主的言行舉止會對國家發(fā)生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那么君道究竟是什么呢?“君道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養(yǎng)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顯設(shè)人者也;善藩飾人者也?!?《君道》)君主之所以成其為君主,就在于其“能群”(《君道》)。而君主為了其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必然要善于處理與“群”的關(guān)系。因此,君道的核心在于正身,并以之去示范群臣?!熬?儀也,儀正而影正”,“上好禮義,尚賢使能,無貪利之心,則不亦將綦辭讓政忠信而謹于臣子矣?!?《君道》)君主如果行事公正,上行下效,必然會形成一種較好的政治局面?!毒馈菲?“請問為人君?曰:以禮分施,均彳扁而不偏?!本餍惺虏还矔o臣下造成惡劣影響:“上好權(quán)謀,則臣下臣吏誕詐之人乘是而后欺。”按照荀子的話說,守君道必然會“公達而私門塞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治則衍及臣女”的“至平之世”。君臣關(guān)系從來都不是單向的。一方面,先秦儒家強調(diào)君臣之間的互動。《論語·八佾》有“君使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的說法,荀子同樣強調(diào)“君以禮分施,臣以禮待君”(《君道》)。另一方面,在君臣的相互關(guān)系中,君始終處于高一級的地位,臣對君的服從在原始儒家的思想體系中也處于重要地位。為人臣者,必須守臣道。在《臣道》中荀子將人臣分為篡臣、態(tài)臣、功臣、圣臣四種。在結(jié)合歷史事實具體論述時,荀子將蘇秦、張儀等人歸為態(tài)臣類,將孫叔敖歸入功臣類,將周公歸為圣臣類,表明荀子是以道德為評價標準的。怎么才算守臣道呢?荀子提出“諫”“爭”“輔”“拂”四種標準,“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臣道》)所謂“諫”,即敢于制止君主從事不好或有害的事情;“爭”,即在君主拒絕好的建議時敢于和君主理論;“輔”,即協(xié)助君主完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