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立樂府考論_第1頁
漢武帝立樂府考論_第2頁
漢武帝立樂府考論_第3頁
漢武帝立樂府考論_第4頁
漢武帝立樂府考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漢武帝立樂府考論

候鳥一開始就不是學術(shù)界的一個話題。關(guān)于秦朝和漢朝初年,已經(jīng)有一位人士稱他為樂府。其相關(guān)文獻除1977年在考古中所發(fā)現(xiàn)的秦代錯金甬鐘上刻有“樂府”二字外,一、武帝“乃立樂府”武帝“立樂府”之說始于班固,《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陰,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薄稘h書》卷三十《藝文志》中云:“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兩都賦序》云:“昔成、康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大漢初定,日不暇給。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禮官,內(nèi)設(shè)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xié)律之事,以興廢繼絕?!焙笕搜匾u了班固的說法,如劉勰《文心雕龍·樂府》中就說:“暨武帝崇禮,始立樂府?!奔热粯犯谇貢r已有,漢初承秦制不廢,高祖、孝惠、孝文、孝景皆設(shè),為什么班固在《漢書·禮樂志》、《藝文志》及《兩都賦序》中又說漢武帝“乃立樂府”?又為什么他的這一說法會被劉勰等人所認同,未曾質(zhì)疑呢?如果說他們那時不曾曉知秦有樂府之設(shè)而又未見考古所得之秦錯甬鐘的話,此等碩學之輩對《漢書》所志及《兩都賦序》當為熟知。這一現(xiàn)象早引起諸多學者的關(guān)注,就之闡釋可謂見仁見智,莫衷一是。較有代表性的有這樣幾種觀點:顏師古于《漢書·禮樂志》注曰:“始置之也。樂府之名,蓋起于此,哀帝時罷之?!?今按劉勰“始立之說”沒錯,顏師古“始置之也,樂府之名,蓋起于此”等語則誤!詳參后文論析。)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新樂府辭》:“樂府之名,起于漢、魏。自孝惠帝時,夏侯寬為樂府令,始以名官。至武帝,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宋王應(yīng)麟從名稱上理解,認為“樂府”自“惠帝時,有樂府令夏侯寬,更《安世樂》,似非始于武帝”。明吳訥則從樂曲角度去思考,在其《文章辨體序說》中云:“后儒(遂)以樂府之名起于武帝,殊不知孝惠二年已命夏侯寬為樂府令,豈武帝始為新聲,不用舊辭也?”似把“武帝立樂府”與“始為新聲”結(jié)合起來,有些意思,但因其并未展開,故其論亦未觸及到實質(zhì)性問題。清朝時,沈欽韓以為“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句中的“樂府令”之稱,當是“以后制追述前事”,非樂府始于孝惠。上個世紀20年代,劉永濟先生取何焯之說,并從漢代官制的角度指出:“今考百官公卿表:奉常,掌宗廟禮儀,屬官有大樂令丞。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yǎng)(《續(xù)志》曰:掌中服御諸物,衣服寶貨珍膳之屬。),屬官有樂府令丞。二官判然不同。蓋郊祀之樂,舊隸太樂。樂府所掌,不過供奉帝王之物,儕于衣服寶貨珍膳之次而已,……義門之說是也。”故云“今考當日樂府所掌,既已非同舊制”。進入80年代,楊生枝認為:這里所說的“乃立樂府”,“絕非后人注釋的‘始立’之義,而是包含著重建、擴充的意思”。本世紀初,趙敏俐先生撰文《論漢武帝“立樂府”的文學藝術(shù)史意義》,對楊生枝、張永鑫等人的觀點,基本上持贊同意見。此后,徐興武撰有《西漢武、宣兩朝的國家祀典與樂府的造作》一文,二、“樂府”與“太樂”的差異和接觸經(jīng)過仔細比較各種記載,筆者認為,樂府在武帝時的“立”及綏和二年哀帝時的“省”或曰“罷”、“廢”,(一)劉永濟、李文矛盾之素養(yǎng)與“樂府”的存在形態(tài)如前文所云,不管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還是從文本資料的載錄講,樂府之存在可謂由來已久,這便是秦及漢初(漢初皆承秦制)設(shè)有之樂府,但這一時期“樂府”的存在形態(tài)確是值得關(guān)注和思考的。從這一角度講,劉永濟、李文初等人的觀點是應(yīng)該予以重視的。秦錯甬鐘的出土,足以說明秦有“樂府”,而《百官公卿表》明說百官之職秦漢相承不改,那么,秦及漢初時的“樂府”是以何等面目和身份呈現(xiàn)的呢?要解決此間題,以下內(nèi)容須予關(guān)注:(一)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銅句(二)中國音樂批評的重要內(nèi)容有太樂所掌乃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禮樂,主要用之于郊祀、宗廟等大型禮儀活動,享受者則為天地、鬼神,樂舞、樂章、樂調(diào)等方面強調(diào)“五聲和,八音諧”、“律呂唱和”等眾多因素必備后所成之禮樂?!稘h書》卷二十一上《律歷志》有關(guān)“和聲”的說法便是很好的說明:“聲者,宮、商、角、徵、羽也。所以作樂者,諧八音,……五聲和,八音諧,而樂成?!碧珮分鳂肺?樂府主音聲,它們之間又有什么本質(zhì)的不同呢?其等級區(qū)分又如何呢?這便又涉及到有關(guān)“樂、音、聲”的理論問題。王師昆吾就此問題有過系統(tǒng)論述,指出在樂、音、聲中,包括三個自然的層次和等級,并曰《禮記·樂記》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于樂,故曰:“樂觀其深矣?!睋?jù)各家之注解,這里所說的是音樂的三個等級:通于倫理的“樂”、通于心識的“音”、通于動物之體的“聲”。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人和音樂的三種關(guān)系:一是“知樂”,為君子與音樂的關(guān)系,即君子可以深觀于樂中的禮和治道;二是“知音”,為眾庶與音樂的關(guān)系,亦即“知歌曲之音而不知樂之大理”(孔穎達語);三是“知聲”,為禽獸與音樂的關(guān)系,亦即“知此為聲者,不知其宮商之變”(鄭玄語)。后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凡耳有所聞?wù)?皆能知聲,心有所識者,則能知音”(方愨語)。(原注云轉(zhuǎn)引自孫希旦《禮記集解》、朱彬《禮記訓纂》。)“樂”與“禮”是相輔相成的,“禮樂相須以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jié)。衰麻哭泣,所以節(jié)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xiāng)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盡管《樂記》以后,關(guān)于“樂”“音”“聲”三分的系統(tǒng)論述不再見于典籍,但它卻是古代學者們的共識。從先秦時起,貶“聲”“音”,推崇“樂”,成為中國音樂批評的重要術(shù)語,并代表了一種富于特色的批評方式。如《左傳·昭公元年》云:“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征為五聲,淫生六疾?!薄墩撜Z·衛(wèi)靈公》說:“放鄭聲”,“鄭聲淫”?!蛾栘洝氛f:“惡鄭聲之亂雅樂也?!薄秴问洗呵铩ひ舫酢氛f:“鄭衛(wèi)之聲,桑間之音,此亂國之所好?!倍凇皹贰眲t完全不同了,在其名義之下,已形成了相當完整的有關(guān)“樂”的理論。如:《尚書·舜典》:“《周易·豫·象傳》:“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關(guān)于樂的儀式功能)《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漫、大武?!?關(guān)于樂教的方式與內(nèi)容)《呂氏春秋·適音》:“樂之務(wù)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適。”“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平也;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國之音悲以哀,其政衰也。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關(guān)于樂的教化功能)而且,從漢代起,“樂”“音”“聲”三分的觀念也影響到了文獻的整理和書目的編纂。值得注意的是《后漢書》載,太樂令丞除“掌伎樂,凡國祭祀,掌奏樂”外,還于“大饗用樂,掌其陳序”。(三)“樂器”的產(chǎn)生及內(nèi)涵或問,既然樂府在武帝“立樂府”之前,乃掌樂器制造及俗樂等,何以不稱其為“音府”呢?從前文的有關(guān)內(nèi)容可知,這便主要因為其所造為“樂器”(而非“音聲器”),其器皆為備郊廟等禮樂所用;且經(jīng)學者們研究,“樂”字本身,就是禮樂器的象形。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周谷城先生撰有《禮樂新解》一文,對“樂”字、“樂”意有詳盡考證。他認為快樂和音樂是樂器作為“樂”的基礎(chǔ)上的兩個引伸義項。快樂即所言的小喜、獨喜,而所謂樂者出于人心,布之于管弦云云,即音樂的意思。(四)立樂府前后,樂府活動受制之比較從俗樂與禮樂的區(qū)別上講,樂府乃用于內(nèi)廷俗樂的樂章加工及審音之職(樂府音監(jiān)),而太樂所重在禮樂頌聲的樂章加工與協(xié)律上。從樂、音、聲三分理論看,其等級層次之懸殊、職能之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從身份上而言,和隸屬九卿之首的太常主管之太樂相比,身居九卿之末的少府下轄的樂府,其地位是較為低下的,而主管這一部門的官員在秦及漢初即為“樂府令、丞”,其政治地位、社會地位、經(jīng)濟文化地位顯然都不很高。“漢代官員是以俸祿多少來表明其職位的尊卑的,所以官稱往往叫若干石”。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漢制:三公號稱‘萬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其秩中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二千石者,百二十斛;……六百石者,七十斛?!话偈?十六斛。”而樂府令丞皆俸六百石。稍需留意的是,秦及漢初禮樂雖主要由太樂執(zhí)掌,而在漢武帝立樂府前后,樂府可能也參與有禮樂活動。如前文已引《史記·樂書》中曾言高祖歿后,樂府肄習其三侯之章及有關(guān)房中祠樂的問題等。另外,從哀帝時罷樂府官時的情況,亦能看到這一方面的問題,如在被罷所列人員中便有“郊祭樂人員六十二人,給祠南北郊。大樂鼓員六人,《嘉至》鼓員十人,……凡鼓十二,員百二十八人,朝賀置酒陳殿下,應(yīng)古兵法。外郊祭員十三人,諸族樂人兼《云招》給祠南郊用六十七人,兼給事雅樂用四人,夜誦員五人,剛、別柎員二人,周官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亦謂之樂尹,以樂舞教國子(《左傳》楚鐘建為樂尹,即大司樂也。)。秦漢奉常屬官太樂令及丞。又少府屬官并有樂府令丞,后漢永平三年,改太樂為大予樂令,掌伎樂人,凡國祭饗,掌諸奏樂。魏復曰太樂令丞,晉亦有之,齊銅印墨綬,進賢一梁冠,絳朝服。梁陳因之,后魏置太樂博士,北齊曰太樂令丞,后周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后改為樂部,有上士、中士,隋有太樂令丞各一人,大唐因之,掌與音樂、樂人、簿籍?!锻ǖ洹酚诖硕我来螖⑹鎏珮匪浦馗锴闆r,惟獨于秦漢段增加有樂府的說明,原因當在于此。另外,從《通典》引盧植《禮注》,可知漢大樂還具體負責舞于宗廟人員的身份、身高、年齡、形貌、修養(yǎng)等方面的鑒定。(五)《樂》諸歌詩的記載漢初的太樂情況如何呢?《漢書·禮樂志》載:“漢興,樂家有制氏,以雅樂聲律,世世在大樂官,但能紀其鏗鎗鼓舞,而不能言其義那么,為何《漢書》卷三十《藝文志》中載錄“《樂》六家,百六十五篇”時,漢初宗廟等歌詩內(nèi)容不被列入,而歸之于詩賦中的“歌詩”二十八家之中呢?因為《漢書·藝文志》的這些記載是在武帝“立樂府”以后的情形,這在每部類文字總結(jié)時都有較清楚地交待。如云《樂》之六家,在歷述古樂之發(fā)展沿革后說:“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涞蹠r,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遠。”等等。三、從漢代開始建立禮儀制度到武帝時期的禮樂建設(shè)(一)漢初的禮典制由上文論析不難看出,在武帝以前,既便是主禮樂之官的太樂令丞,其地位和受重視的程度也很有限。因為,在漢興初年,更看重的是禮儀典制的建立和完善,而諸多樂舞之類的東西,只是作為禮儀典制一部分陪襯內(nèi)容的面目呈現(xiàn)的。與上文聯(lián)系起來看,秦及漢初作為供給樂器物品之“樂府”,其地位顯然更在太樂、奉常(太常)之下。關(guān)于漢初更多地在突出、重視禮儀典制方面,除以上所論外,下面的文獻也是很好的說明:據(jù)《漢書》卷四十三《叔孫通傳》的記載,叔孫通,秦時即以學得征待詔博士。后從項梁,事項王,復降漢王,漢王拜其為博士。漢王已并天下,諸侯共尊為皇帝,叔孫通就其儀號,愿召魯諸生與其弟子共起朝儀,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漢七年十月,長樂宮成,諸侯群臣朝。先平明,謁者治禮,自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肅敬。至禮畢,盡伏,置法酒。竟朝置酒,無敢鄭眾《周禮注》曰:唐虞歷三代,以宗官典國之禮與其祭祀,漢之太常是也?!稘h官儀》曰:太常,古官也。常,典也。常典,三禮也。舜典帝曰:咨,伯夷,汝作秩宗典三禮,欲令國家盛大,社稷常存,故曰太常,漢常以列侯為之,重宗廟也。《漢書·禮樂志》又云:“至孝惠時,以沛宮為原廟,皆令歌兒習吹以相和(高祖《風起》之詩),常以百二十人為員。文、景之間,禮官肄業(yè)而已。”(二)武帝的“序樂觀”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相l(xiāng)儒術(shù),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shù)”,其事又廢。且御史大夫趙綰、郎中王臧等還因此而丟了性命?!稘h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份d:“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shù),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蔽涞邸坝劥蟮乐?至論之極”,董仲舒對曰:“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當虞氏之樂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圣王已沒,鐘鼓筦弦之聲未衰,而大道微缺,……。道者,所繇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shù)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王之樂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聲發(fā)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膚,臧于骨髓。故王道雖微缺,而管弦之聲未衰也。夫虞氏之不為政久矣,然而樂頌遺風猶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齊而聞《韶》也?!睆倪@段文字可以看出,此時的董仲舒已和高祖時協(xié)助制定禮儀典則的叔孫通有了很大的不同,他所關(guān)注者已不再是“禮制”“儀法”“典則”,而其所強調(diào)者乃是五帝三王禮樂教化以治天下之道。此等“禮樂”的教化功能,凸現(xiàn)在他的思維中,并通過對策的方式,使其上升占據(jù)于眾多禮儀典制的表層。史傳史志的這些記載,正說明了他的這一主張即是武帝所“欲聞之大道”,并贊其為“至論之極”。這些主張也就自然成了武帝大興禮樂的理論依據(jù)。所以,漢武帝在元朔元年冬十一月的詔書中首先即強調(diào):“公卿大夫,所使總方略,壹統(tǒng)類,廣教化,美風俗也?!痹谖涞鄣脑S多設(shè)想步步推行的同時,其禮儀樂制仍屬禮官太常主之。在次年六月的詔書中“朕聞五帝不相復禮,三代不同法,所繇殊路而建德一也”前文已及,秦及漢初之“樂府”,實際上僅是一個制造、加工、儲存樂器,及管理宮廷音聲、辭章的府庫,故從嚴格意義上講,并非禮樂之組織機構(gòu)。所以,武帝的所謂“立樂府”,實際上是因為樂府本身所主管的音樂的性質(zhì)發(fā)生了變化,由原來的不起眼的服務(wù)性部門,一變而成了禮樂即雅頌樂的執(zhí)掌機構(gòu),并且因為李延年的特殊背景,受到武帝偏愛而一下封其為“協(xié)律都尉”,佩二千石印,與武帝同臥起,甚是貴幸,顯赫朝野。其政治地位、社會地位等馬上樹立起來。下面,我們綜合不同歷史文獻的記載,用互見法進行梳理,來看看武帝“立樂府”的原因、經(jīng)過及其目的?!妒酚洝肪矶摹稑窌?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為協(xié)律都尉。通一經(jīng)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jīng)》家,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載:(元鼎六年)其春,既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尚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樂,而神祗可得而禮?!被蛟?“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庇谑侨显?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稘h書》卷二十二《禮樂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陰,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數(shù)十人造為詩賦《史記》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傳》:李延年,中山人也。父母及身兄弟及女,皆故福也。延年坐法腐,給事狗中。而平陽公主言延年女弟善舞,上見,心說之,及入永巷,而召貴延年。延年善歌,為變新聲。而上方興天地祠,欲造樂詩歌弦之。延年善承意,弦次初詩。其女弟亦幸,有子男。延年佩二千石印,號協(xié)聲律,與上臥起,甚貴幸,埒如韓嫣也?!稘h書》卷九十三《佞幸傳.李延年》:李延年,中山人,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刑,給事狗監(jiān)中。女弟得幸于上,號李夫人,列《外戚傳》。延年善歌,為新變聲。是時上方興天地諸祠,欲造樂,令司馬相如等作詩頌。延年輒承意弦歌所造詩,為之新聲曲。而李夫人產(chǎn)昌邑王,延年繇是貴為協(xié)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綬,而與上臥起,其愛幸埒韓嫣。《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孝武李夫人,本以倡進。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每為新聲變曲,聞?wù)吣桓袆?。延年侍上起?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上嘆息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平陽主因言李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由是得幸,生一男,是為昌邑哀王。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憐閔焉,……初,李夫人病篤,上自臨候之,夫人蒙被謝曰:‘妾久寢病,形貌毀壞,不可以見帝。愿以王及兄弟為托。’……上曰:‘夫人弟一見我,將加賜千金,而予兄弟尊官?!胺蛉俗?上以后禮葬焉。其后,上以夫人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封海西侯,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這幾段文字結(jié)合起來看,我們可以認識到,武帝之所以在這一時機“立樂府”,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的:(一)如劉永濟先生所總結(jié)的,“及至孝武,席文、景富庶之業(yè),國力盛強。于是內(nèi)惑方術(shù)而祠祀繁興,外事四夷而交通彌廣??涑拗?既緣飾為辭賦;荒淫之意,更萌兆于樂章”;從《史記·封禪書》的記載可知,武帝所謂“民間祠尚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因其不稱而下公卿議,時間應(yīng)在延年貴幸之后。這一記載有三點特應(yīng)注意,一是漢自高祖迄武帝“定郊祀之禮”、“立樂府”前,雖曾有“郊祀”儀法,如高祖時之祠五方帝等等,但在武帝看來,其所用禮樂不足稱道,我們認為,不但“郊祀”,即便宗廟禮樂,概亦如此。從前引高祖時有關(guān)制氏僅知其鏗鏘鼓舞而不曉其義、文帝時賈誼所謂“漢興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興禮樂”因絳、灌之屬害之,“其議遂寢”,武帝初,因竇太后好黃老,不悅?cè)逍g(shù),進用英俊、議立明堂、制禮服等等,不但沒有成功,反而釀出人命,“其事又廢”,便可想見此時雅頌之樂之式微程度了。關(guān)于這一點,徐興武亦有較詳論述,此不贅言。因李延年的特殊出身,又是戴罪之人,沒有特殊才能不便提拔。恰好,他有個好音(即新聲)的特長,提拔任用李延年的借口也便有了!據(jù)其“好音”、“好新聲”而非“好樂”、“好頌聲”的特長,“立樂府”自然是最好的提拔途徑了!實際上,不但“協(xié)律”之事歸屬樂府,為武帝此“立”之創(chuàng)舉,“協(xié)律都尉”一職也是因延年而誕生。李延年之前并無“協(xié)律都尉”一職,此乃武帝時“加官”所致,《漢書·百官公卿表》云武帝時“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yī)、太官令至郎中。亡員,多至數(shù)十人”。亦可謂欲加之官,何患無辭也。協(xié)律官員入主樂府的現(xiàn)象,約在六朝梁時方得改正。宋孫逢吉《職官分紀》卷十八云:“漢武帝時,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后漢亦有之,至魏武帝杜夔亦為之,晉改協(xié)律校尉,宋齊亦有其官,梁太常屬官有協(xié)律校尉,后魏有協(xié)律郎,……北齊太常屬官協(xié)律郎二人,隋太常寺有二人,皇朝因之?!彼?我們認為,武帝因喜歌舞、喜新聲而愛延年,從語言文字本身的含義講,“立”字在古代漢語中,除有常用之“樹立”、“設(shè)立”等義項外,還有分封、予以名份的意思,如立嗣、立太子、立國等,《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句中的“立國”便是分封諸侯國的意思。另外,在原有的基礎(chǔ)之上除舊布新、予以提升亦可言“立”?!度o黃圖》:“漢初除秦社稷,立漢社稷?!薄稘h書》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王莽有語曰:“圣漢興,禮儀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背辑懺?“高帝除秦社稷,立漢社稷,《禮》所謂太社也。時又立官社,配以夏禹,所謂王社也?!戳⒐兖?至此始立之。世祖中興,不立官稷,相承至今也?!甭?lián)系到“立樂府”,便是通過對原有“樂府”的這種加封,通過這一名份,而使其機構(gòu)陡然攀升至超出原屬太常之“大樂”的地位。如此看來,“立樂府”之含義于以上兩種情況均能講得通。所以,我們認為,班固的記載和劉勰的理解,都沒錯,理解上出問題則始自顏師古為漢書作注??梢韵胍?被立以后之樂府,是雅俗之樂兼而有之的,故原太樂之特殊位置便自然失去。(三)疏禮的崇拜那么,武帝“立樂府”之后,漢帝國的禮樂是否取得了突飛猛進地發(fā)展呢?大概也是不容樂觀的。武帝于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緱氏,祭祠華山,下詔祠官加增太室祠等。夏四月,登封泰山。詔有句曰:“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于禮樂,故用事八神。”武帝之后的各朝,對這種所謂疏禮“崇樂”的做法,也有不少的反響。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當時疏禮崇樂的趨勢是相當顯著的,這在漢儒的一些言論中便能看出,如宣帝時為諫議大夫的瑯邪王吉曾上疏言:“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非空言也。愿與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王制,驅(qū)一世之民?!?四)武帝“立歌”后的“造歌”《漢書》卷三十《藝文志》云:“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從其《詩文略》所載,可知當時之采詩大概。如載有:《吳楚汝南歌詩》十五篇、《燕代謳雁門云中隴西歌詩》九篇、《邯鄲河間歌詩》四篇、《齊鄭歌詩》四篇、《淮南歌詩》四篇、《左馮翊秦歌詩》四篇、《京兆尹秦歌詩》三篇、《河東蒲反歌詩》一篇、《雜各有主名歌詩》十篇、《雜歌詩》九篇、《雒陽歌詩》四篇、《河南周歌詩》七篇、《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周謠歌詩》七十五篇、《周謠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周歌詩》二篇、《南郡歌詩》五篇。前文已及李延年對司馬相如等所造歌詩作新聲變曲,那么這“新聲變曲”又為何義呢?和傳統(tǒng)的雅頌之音相比,這一時期的新聲變曲或亦包括所謂的“楚聲樂”、四方歌謠之新聲曲,但最主要者,蓋為受胡樂曲的影響而得之新聲?!稌x書·樂志》曰:“胡角者,本以應(yīng)胡笳之聲,后漸用之橫吹,有雙角,即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魏晉以來,二十八解不復俱存。用者有《黃鵠》、《隴頭》、《出關(guān)》、《入關(guān)》、《出塞》、《入塞》、《折楊柳》、《黃罩子》、《赤之楊》、《望行人》十曲。”又,除橫吹二十八解外,又有鐃歌二十二曲,漢時通名鼓吹曲,其名雖不見《漢志》,卻見諸《宋史·樂志》者有十八曲,或亦為武帝時所造新聲。馬端臨《文獻通考》以為《上陵》一曲,當作于武帝以前,因上陵而作也?!渡现亍?則巡幸之事,不僅敘戰(zhàn)陣。至如《艾如張》、《巫山高》、《釣竿》之屬,又各指其事而言,非專為戰(zhàn)伐也。王先謙《漢鐃歌釋文箋正序》,亦謂不盡出武帝時。如《思悲翁》、《戰(zhàn)城南》、《巫山高》、《有所思》,即《藝文志》所載《漢興以來兵所誅滅歌詩》也?!渡现亍?、《將進酒》、《臨高臺》、《遠如期》,即《藝文志》所載《出行巡狩及游歌詩》也。而《朱鷺》則美漢初朱鷺之瑞,《上陵》則食舉舊曲也。所以,劉永濟先生得出結(jié)論曰:“是則十八曲非出一時,因一事而作者。其間或雜以民間歌謠及男女恩怨之事,其詳終不可考知矣。雖然,詩辭及作者縱非盡出武帝之時,亦不害其為武帝時新聲。蓋延年協(xié)律,雜采歌謠,兼及辭人舊制,原不必同時人所造為也。自魏晉迄唐,易姓之主,每令臣工放制。大都頌美功德之辭,與原意有別矣?!?五)武帝國時與之對應(yīng)的太樂情況從《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所載哀帝時“其罷樂府官。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jīng)非鄭衛(wèi)之樂者,條奏,別屬他官”可知,至遲在武帝立樂府后,“古兵法武樂”也是隸屬于樂府管轄的。這不難看出,樂府在當時的職掌范圍相當之大。這種背景之下,與之對應(yīng)的太樂情況如何呢?《漢書·百官公卿表》沒有言明它的存在形態(tài),但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即便它名義上沒有被廢除,其實際的職掌范圍也已大大縮減了?;蛟S,它僅僅在延續(xù)肄習河間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