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諸葛亮【4篇】_第1頁
我眼中的諸葛亮【4篇】_第2頁
我眼中的諸葛亮【4篇】_第3頁
我眼中的諸葛亮【4篇】_第4頁
我眼中的諸葛亮【4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眼中的諸葛亮【4篇】諸葛亮目標:“通過斗爭和忍受艱難困苦才能取得?!彼凇墩]外生書》中曾寫道:“志當存高遠,慕先賢”。這句話恰是他青少年時期的自我寫照。年方的諸葛亮,最景仰的先賢是幫助齊桓公推行法治、開發(fā)經濟、“尊王攘夷”、成就霸業(yè)的相國管仲和聯(lián)合秦楚三晉為燕昭王攻下齊國余城的燕國上將軍樂毅,并不畏時人的鄙視嘲笑,“自比于管仲、樂毅”。由于少年諸葛亮有慕效先賢的高遠志向,因此他的治學態(tài)度就不同于常人。當時,大多數(shù)讀書人都是本末不分地把書背得滾瓜爛熟,以便撈個一官半職;而諸葛亮讀書卻是務大略,去細碎,追本源,忌庸俗,從年輕時就培養(yǎng)了自己以經世濟民為己任的高尚氣質。二是博覽群書,藏器待用。少年諸葛亮對前人積累下來的知識十分酷愛,從天文地理到歷史法典,從圖陣兵法到詩文書論,從哲理算術到機械制作,從經濟食貨到撫亂安民之道,他都無不廣泛閱讀,潛心研究,做到了博采眾長,融集一體,貯才于身,待時而用。一旦形勢需要他并賦予他施展才能的機會時,他能立刻把積累于身的才學化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立法施度、整飭內政、開發(fā)生產、開發(fā)邊疆、文武兼治、立國安邦的才干,并創(chuàng)出了非凡的功業(yè)。如他寫的《前出師表》、《后出師表》成為了歷代傳頌的文學名著,他所著述的《兵要》、《將苑》、《便宜十六策》,被中外政治家、軍事家廣為精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赤壁之戰(zhàn)時,他才歲。由于他成功地出使東吳、舌戰(zhàn)群儒、說服孫權聯(lián)蜀抗魏,并幫助周瑜出謀劃策,才使得孫權劉備打贏了赤壁之戰(zhàn),大破魏兵,促成了鼎足三分天下的局勢。三是躬耕田畝,心懷天下。歲以前,諸葛亮曾躬耕南陽。但年輕的諸葛亮并未因位卑而消沉,相反的,這段田壟布衣生活,倒養(yǎng)成了他堅強毅力和緊張簡樸的生活習慣,并一邊耕作,一邊讀書,一邊體察民情,根據客觀世態(tài)洞察天下,審時度勢。也正因為這樣,當劉備三顧茅廬時,年僅歲的諸葛亮就能了如指掌地指點江山,縱談天下大事,為劉備提出了以荊益二州為根據地,東聯(lián)孫權,共拒曹操,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北取秦川等一系列復興漢室的精辟韜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隆中對》。有了目標,才談得上有計劃。目標不清楚,無從制定計劃,也做不成任何一件事。有了目標,才能明確“積”什么,“累”什么。缺乏內在聯(lián)系的知識,或雖有聯(lián)系但彼此相隔太遠的知識,積累得再多,也難以發(fā)揮作用。有了目標,才可能判斷知識的相對價值。知識都具有或大或小的價值。但是對于不同的立志成才者來說,它們的價值又具有相對性,并不一樣。只有明確目標,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較多的有用知識。:“我進西蜀之后,行陣之間,往往坐四輪車。別忘了,那時,我不過來歲,就坐起四輪車了,這并非是由于他的特癖,而是因為我患了嚴重的關節(jié)炎,行動不便所致。在川北陜南一帶的崇山峻嶺之中,山路崎嶇,棧道險惡,車不方軌,如果不是行動不便,我怎么可能愿常坐四輪車那鬼玩意兒呢我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于是,寢不安席,夙夜憂嘆,事必躬親。最后,落下了一身病,而且根據我多年的醫(yī)學經驗,我估計自己很難活過歲,這你不能不引以為戒!”美國心理學博士雷米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外出工作的婦女比家庭婦女患病率低,不工作的人比有工作的人健康狀況差。美國曾作過一個調查,失業(yè)率每增加,死亡率增加。這些都說明:工作有益于健康。研究表明,當人們百無聊賴時,不是感到快樂而是感到煩惱和孤單。忙忙碌碌的人,尤其是鐘愛事業(yè)并有成就的人,常常覺得最快樂的時光是在艱苦工作的時候,因為工作排除了人的孤獨感和憂愁感,工作使人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架起了橋梁,使人們能與社會廣泛接觸,參加集體活動,得到友誼和溫暖,這對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而失去工作的人同時失去了一切,其身心健康受到影響,因而容易染上疾病。運動鍛煉是積極的休息,因此有人把鍛煉稱為腦力勞動者的“健腦劑”,這是有道理的。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個人平躺在一個大天平上,然后讓他做一道復雜的數(shù)學題,隨著思考的不斷深入,人們可以見到天平上的人頭部位所在的一側逐漸下沉,這表明血液對大腦的工作有直接影響。腦力勞動者工作時,一般是靜坐姿態(tài),而人體的消化、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都由于人體的相對靜止,而使機體能量跟不上大腦緊張活動的需要,于是出現(xiàn)“養(yǎng)料’不足的情況。因此,長時間的腦力勞動后,人會感到精力分散,甚至頭昏眼花,產生疲勞的感覺。這時,一定要注意及時休息和運動。諸葛亮認為,有了壓力不一定就是壞事,壓力來源于人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就是人們追求奮斗的原動力。感受到壓力,體會到自己的需求,能產生為之拼搏的欲望。人在遇到絕路的時候,巨大的壓力往往爆發(fā)巨大的潛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建立關系網,不違背一定的道德標準,運用關系網也沒有超出法律制度規(guī)定,那么,這樣的關系網何罪之有呢?在中國,建立健康的、符合道德標準和法律制度的關系網,對社會有利,對國家有利,對單位有利,對個人的成功更是不可須臾離開。”“那您是不是有自己的關系網呢?”諸葛方好奇地問?!爱斎?。望聞問切的關系網是十分龐大的。我的叔叔諸葛玄和荊州牧劉表是故交,我們一家來到襄陽后,受到劉表的特殊照顧,很快和當?shù)氐拿T建立起密切關系。你的一個姑姑嫁給了襄陽德高望重的大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號稱鳳雛的龐統(tǒng)是龐德公的侄子;你的另一個姑姑嫁給了蒯祺,蒯祺是襄陽大豪族蒯氏的一員;因媽媽是沔南名士黃承彥的女兒,你的姥姥和劉表的妻子是親姐妹;當時統(tǒng)管荊州軍馬的蔡瑁是你媽媽的親舅父;潁川司馬徽、徐元直、汝南孟公威、博陵崔州平等和我都是最要好的朋友。我的這些社會關系,無疑對我各種知識的獲得起了重要作用?!薄半y道這些關系知識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嗎?”諸葛方又問道?!爱斎徊皇??!敝T葛亮得意地笑了笑,“當年,你劉備大爺何以三顧茅廬請我難道僅因我有‘逸群之才’嗎不,‘三顧茅廬’的發(fā)生,有其具體的歷史背景,只要分析一下當時荊襄地區(qū)的各方政治力量,就可看出,你劉備大爺‘三枉駕’以見我,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利用我在荊襄地區(qū)的勢力和影響?!澳阒?,我出身于官宦世家。原籍瑯邪陽都,因‘遭漢末擾亂’,不得不漂泊荊州,成為‘躬耕隴畝’的‘飄然一僑居客’。我到了荊州南陽地區(qū)后,就投靠了襄陽地方豪強,并與荊州統(tǒng)治集團中的各派上層人物都有聯(lián)系,成為在荊州具有一定勢力和影響的重要人物?!笆紫?,我定居南陽鄧縣以后,就通過聯(lián)姻的手段,投靠了龐德公為首的襄陽地方勢力。“荊襄地區(qū)是東漢皇室、功臣和外戚的發(fā)跡之地,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縱容和長期扶植,當?shù)氐暮缽妱萘ρ杆倥蛎?,到了東漢末年,已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凡是進據該地的客籍地主武裝,都需要尋求和獲得這股勢力的支持。鄧縣東里的襄陽,系荊州北部重鎮(zhèn),也是刺史劉表的治所所在,地方豪強勢力特別強盛。許多流寓荊州的北方士人,也都集中于此,他們匯集在‘商山四皓’式的人物——龐德公周圍,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勢力?!褒嫷鹿幼≡趰s山之南,‘未嘗入城府’,‘苦居田畝而不肯官祿’,對當政者拒不合作。許多人拜倒在他的門下;而誰一旦得到了他的好評,誰立刻就身價百倍了。我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都是龐德公給的封號,才使我出名的。我一向對龐德公十分尊敬,‘每至其家,獨拜床下’,而龐德公卻‘初不令止’。這和我對待劉備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的對照。因為劉備那時的勢力還十分弱小。龐德公的兒子山民,也很有名氣,是魏黃門吏部郎,所以,你的姑姑嫁給了他。我通過你姑姑的婚姻關系,就投入了龐德公的懷抱。在他的門下,我才結交了一大批在襄陽頗有影響的人物。如徐庶、馬司徽、龐統(tǒng)、崔州平和石廣元等。其中,徐庶本來很落魄,‘南客荊州’后,交結了以龐德公為首的地方勢力,小有名氣。司馬徽原籍潁川陽翟,后流寓襄陽,是襄陽主持鄉(xiāng)里清議的名士。我和龐統(tǒng)就是由他首先舉薦給劉備的。我所交往的,都不是些凡夫俗士。我們交相贊譽,造成很大的影響,控制了當時的荊州輿論界。“你劉備大爺在荊州,訪士于襄陽司馬徽,司馬徽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梢姡u毀臧否完全操縱在我們手中。我當年憑著官宦世家的門第,加上自己逸群絕倫的才華,到了荊州后,就籠絡了這批人,從而成為頗具勢力的重要人物?!罢怯捎趶姶蟮年P系網,才使我把自己從身份低下的‘布衣’人群中分離了出來。我與荊州三方面的勢力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一是以龐德公為首的襄陽地方豪強勢力,這些所謂的逸民,連劉表那樣的一州之主,都對之無可奈何,而我卻能交結上這股勢力,無疑是很重要的。當年,你劉備大爺一定想,通過控制我,就能達到‘舉逸民,而天下之民歸心’的目的,從而贏得襄陽地方豪強的支持?!櫭]’后,先后投奔劉備的襄陽豪強,除了我的親朋好友外,還有龐統(tǒng)、馬良、馬謖、楊儀、向朗、習禎、廖化等。這批人舉室、甚至舉族從軍。他們所率領的宗族和關系網,是劉備擴軍的主要兵源;二是通過黃承彥和蒯祺,與荊州的蔡氏集團發(fā)生了潛在關系;三是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的信賴。因此,我可以說是荊州地主集團各派勢力的集中代表,無論日后荊州統(tǒng)治集團中的哪一派得勢,我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宿。正是因為我具有廣泛、復雜的社會關系,所以你劉備大爺才一定要找到我。他同黃氏女結婚后,即使遭到別人的恥笑,他也不以為意,并且對妻子十分敬重,終生不悔。妻子對他更是體貼入微,不僅把家里的事料理得井井有條,使諸葛亮能專心致志地看書學習和從事政治、軍事的研究,而且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在認真總結沔南一帶勞動人民推磨磨面經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用木制機器磨面的方法,從而啟發(fā)諸葛亮在治理蜀國的過程中,重視科學技術,注意橋梁的修建和軍事器械的研究,先后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歷史上著名的“木?!?、“流馬”和威力強大的“連弩”,使魏兵望而生畏。顯然,諸葛亮后來之所以成為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與他妻子作內助分不開的。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于234年在寶雞五丈原逝世。諸葛亮在后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三顧茅廬(第三十七回)由于徐庶的推薦,劉備帶著關羽、張飛三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第一次小僮說諸葛剛外出遠游。第二次劉備冒雪來訪,只見到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就留下一封信表達敬慕之情。第三次恰好諸葛亮在午睡,劉備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得以相見。諸葛亮被劉備求賢若渴的誠心感動,最終答應出山共圖大業(yè)。(“三顧茅廬”后來便用以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有時也表示多次拜訪才見到對方。)隆中對(第三十八回):占領荊州、益州,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鼎足而立。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草廬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于得見。《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zhàn)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后的種種攻略皆基于此?;馃┩拢ǖ谌呕厍G州城公子三求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將夏侯悙引兵十萬殺奔新野。關羽、張飛對劉備以師禮待諸葛亮很不滿,面臨大戰(zhàn)之際,二人態(tài)度消極,將信將疑。諸葛亮假借劉備劍印,遣兵調將,令關羽、張飛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調趙云回來擔任前部誘敵,劉封、關平帶人埋伏負責放火。曹將夏侯悙果然輕敵上當,不聽部將勸告,長驅直入,被大火燒得死傷無數(shù),又遭各路伏兵夾擊,損兵折將,丟棄博望城,逃回許昌。諸葛亮一戰(zhàn)成名,使劉備及手下大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馃乱埃ǖ谒氖夭谭蛉俗h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舌戰(zhàn)群儒(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曹操大軍沿江結寨,準備并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zhàn)難以定奪。諸葛亮沉著冷靜,通過分析天下形勢,分析敵我軍事實力,以雄辯的口才舌戰(zhàn)群儒,有力批駁了東吳儒生的“降曹”論,并最終智激孫權、周瑜,促成了孫劉聯(lián)合抗曹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才有后來的赤壁之戰(zhàn)。智激周瑜(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周瑜應孫權之召來到柴桑。在周瑜面前,東吳的文官主降,武將主戰(zhàn),各執(zhí)己見,爭論不休。但周瑜不做明確表態(tài)。諸葛亮見到周瑜后,巧妙地背誦了一遍曹操讓其子曹植作的《銅雀臺賦》,智激周瑜。周瑜勃然大怒,請求孔明相助,共破曹操。用奇謀孔明借箭(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周瑜刁難諸葛亮,令其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卻立軍令狀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動,暗中叫魯肅備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個。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霧迷漫,諸葛亮率船到曹軍水寨前擂鼓吶喊佯攻,曹軍怕中計,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這一妙計使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務。祭七星壇借東風(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周瑜為沒有東南風而病倒在床上。諸葛亮給周瑜開了個“藥方”,上面寫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說他能借來東風,他讓周瑜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壇,然后自己在壇上做法。幾天之后,果然刮起了東南風。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殺諸葛亮。然而諸葛亮早有預防,事先回夏口去了。諸葛亮三氣周瑜(第五十一、五十五、五十六回)孫劉聯(lián)合破曹,周瑜氣量狹小,多次設計害諸葛亮不得。一氣,赤壁大戰(zhàn)后,第二年,周瑜去奪取荊州,在南郡與曹仁大戰(zhàn)中了毒箭,諸葛亮趁機占領南郡等地,周瑜火氣攻心,箭傷破裂。二氣,周瑜與孫權用美人計,甘露寺招親,準備把劉備扣下,逼諸葛亮交出荊州,諸葛亮將計就計,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氣,周瑜又生一計,想用“假途滅符”,明取西川,暗奪荊州,又被諸葛亮識破,差點被活捉。周瑜氣急又加之舊傷復發(fā),不治身亡,被氣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錦囊妙計(第五十五回)魯肅幾番跟劉備討還荊州,都被諸葛亮用計謀說辭搪塞過去,萬般無奈。周瑜于是就給魯肅傳授一計:劉備不久前喪妻,就讓孫權謊說將妹妹嫁給他,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但是諸葛亮識破了周瑜的計謀,傳授了三個錦囊給趙云,讓他如此如此。到了東吳,劉備依計而行,娶了孫夫人,并且在孫夫人的幫助下離開了東吳。周瑜帶兵追趕,被諸葛亮的伏兵打敗。(周瑜急急下得船時,岸上軍士齊聲大叫曰:“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氣得箭瘡復發(fā),昏倒在床上。)孔明巧布八陣圖(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蜀軍大敗。劉備損兵折將,全面潰敗,幸虧趙云救駕,才逃到白帝城。陸遜乘勝追擊,來到夔門關外。只見江岸邊有亂石八九十堆,擺成了一個陣,并無人馬。又尋土人問之,知此處名魚腹浦,諸葛亮入川之時,布頭陣于此。陸遜以為惑人之術,遂進陣觀察,卻無路可出。幸得諸葛亮岳父黃承彥指路才走出來,并告訴他,這是諸葛亮設下的“八陣圖”,陸遜深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因恐曹軍來襲,陸遜出陣后,決定不再追趕,班師回朝。安居平五路(第八十五回)劉備新亡,曹丕乘機聯(lián)絡遼西羌兵、南蠻王孟獲、孫權等五路大軍攻打蜀國,蜀國上下惶惶不安,孔明卻推病不上朝,數(shù)日閉門不出,分析每一個對手的特點,只是派出了幾股疑兵,寫了幾封書信,就各個擊破敵人??酌鞑⑽磁c敵軍真正交手,就退去了五路大軍。七擒孟獲:(第八十七至九十回)諸葛亮為伐魏,重興漢室,想先解決南蠻以解除后患。于是點兵南征,與南蠻首領孟獲斗智斗勇,先后七次擒住孟獲。前六次諸葛亮都故意放走孟獲,蜀營大將都不理解,孔明卻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到了第七次,諸葛亮智破烏戈國藤甲兵,七擒孟獲,終于使其心悅誠服,南中于是安定。諸葛亮得以從容北伐。孔明智取三城(第九十二回)南安、安定和天水三城互為依靠,于是孔明一面對南安圍而不打,一面派出兩名將士化裝成南安的守將,出使安定、天水二城求援。安定守將崔諒中計投降,隨后他前往南安借勸說太守楊陵投降之名與楊陵合謀詐降生擒孔明,孔明識破他們的詐降計,拿下南安。諸葛亮智收姜維(第九十三回)諸葛亮北伐中原,用詐城之計,攻奪北魏的天水關。太守馬遵中計下令火速解救被圍的南安。此時姜維識破諸葛亮之計,向馬尊進諫,向馬遵提出一計,使得趙子龍在天水前被圍。諸葛亮很震驚,他立刻命傳關興、張苞二人各帶800騎兵,速速飛馳天水關前,解救趙將軍。然后又命馬岱去陣前探聽,務要查明是何人布陣。(1)諸葛亮令魏延詐取姜維母所在的冀縣,待姜維來攻時,先放他進城。(2)令趙云攻上邽,再放梁虔入城。至此,分馬遵、梁虔和姜維于三處,為使離間計創(chuàng)造條件。(3)借夏侯楙之口,散布姜維已降蜀一事,又令士卒假扮姜維,譴責馬遵失約。并攻打天水城,使馬遵對姜維降蜀一事信以為真。(4)與此同時,又令張翼、王平夾攻姜維,逼他退走天水、上邽,而馬遵、梁虔以為姜維已降,亂箭齊射姜維,姜維走投無路之時降蜀??粘怯嫞ǖ诰攀寤兀┲T葛亮屯兵于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只留少數(shù)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葛亮臨危不懼,傳令打開城門,還派人到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卻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tài)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怕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貿進,便下令退兵。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第九十六回)諸葛亮與司馬懿在街亭對戰(zhàn),馬謖自告奮勇要出兵守街亭,諸葛亮心中雖有擔心,但馬謖表示愿立軍令狀,若失敗就處死全家,諸葛亮才勉強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將軍隨行,并交代在安置完營寨后須立刻回報,有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可是軍隊到了街亭,馬謖執(zhí)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聽王平的建議,而且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的陣圖送回本部。等到司馬懿派兵進攻街亭,圍兵在山下切斷糧食及水的供應,使得馬謖兵敗如山倒,重要據點街亭失守。事后諸葛亮為維持軍紀而揮淚斬馬謖,并自請?zhí)幏纸德毴???酌髦侨£悅}(第九十八回)孫權稱帝,聯(lián)合蜀國伐魏,孔明再出祁山。郝昭病危,孔明明里吩咐魏延、姜維三日內領兵攻取陳倉。私下密計關興、張苞暗出漢中,自己藏于軍中,星夜倍道徑至陳倉城下,讓內應在城中各門放火,發(fā)喊相助,令魏兵驚疑不定,兵無主將,城中大亂,蜀兵一擁入城。司馬懿與孔明斗陣(第一〇〇回)孔明氣死曹真之后,魏蜀兩軍對壘,互斗陣法。司馬懿先布“混元一氣陣”,被孔明識破;孔明后布“八卦陣”,誘魏攻陣。司馬懿令戴陵等三將各引三十騎破陣。只見陣如連城,門戶重疊,東西南北難分,魏軍不能相顧,只顧亂撞,盡被縛至中軍帳下。司馬懿奮死掠陣,被蜀軍三路夾擊,大敗退軍。隴上妝神(第一〇一回)孔明五出祁山因缺糧引兵至隴上割麥,司馬懿率軍到各郡麥田守護??酌髁罱S、魏延、馬岱三人裝扮成自己模樣,端坐四輪車上,左右二十四人披發(fā)仗劍,前面一人手執(zhí)皂幡,隱似天神。司馬懿不知來者是人是神,閉門不出??酌鞯木鴮㈦]上小麥割盡運走。諸葛亮制造木牛流馬(第一〇二回)暗藏機關,趁魏軍使用“木牛流馬”運糧時,突襲并按下機關,致“木牛流馬”全被固定,最終魏軍大敗。病逝五丈原(第一〇三回)『“出師末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天襟!”』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北伐曹魏,遭到司馬懿的頑強抵抗。司馬懿采取堅守姿態(tài),不輕易交戰(zhàn)。諸葛亮好不容易用計把司馬懿火困上方谷,無奈天將大雨,讓司馬懿幸免于難。不久,諸葛亮染病,禳星失敗,最后魂歸五丈原。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并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后雖秘不發(fā)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xiàn),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司馬懿見木像以后,狂逃五十里,并幾次驚問“我有頭否?”兩日后,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計殺魏延(第一〇五回)孔明料到自己死后魏延必反,而“無大將”的蜀國已經沒有人是魏延的對手,于是對馬岱授予密計??酌魉篮?,魏延果然造反,并且拉馬岱入伙。馬岱假意迎合,騙取了魏延的信任后,等到了一個機會將魏延斬落。赤壁大戰(zhàn)當時,劉表之妻劉琦后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shù)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后,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并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后,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里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jié),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zhàn)斗。諸葛亮最后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zhàn),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后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lián)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zhàn)。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lián)軍火攻,軍中又發(fā)生瘟疫,故大敗,回師北還。直至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后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闿、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并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后,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北伐③⒈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云、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于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余家返回漢中。這是一出祁山。2、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⒊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⒋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陜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于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陜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余天,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于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⒌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于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于是宣王司馬懿退還保營。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⒍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陜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濱,期間諸葛亮既屢屢遣使者下戰(zhàn)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宣王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并以“千里請戰(zhàn)”的妙計平息將怒。PS:①、借荊州:赤壁之戰(zhàn),東吳是主力,出力最多,戰(zhàn)后荊州理應歸東吳。劉備、諸葛亮卻用計奪取了荊州。東吳的魯肅前來索取,劉備、諸葛亮與他訂立了先借荊州,等取了益州再還的協(xié)議,名為“借”,實是不想還。②、白帝城托孤:劉備稱帝后伐吳,在夷陵之戰(zhàn)中被陸遜擊敗,退守到白帝城。從此劉備一病不起。臨終將其兒子劉禪托孤于諸葛亮,諸葛亮哭著答應:“臣怎么敢不竭盡全力,輔助幼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呢?”后來,盡管劉禪很不成器,但諸葛亮還是盡力輔佐,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③、六出祁山: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后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出祁山」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云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陜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tài)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西和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墒邱R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趙云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今陜西寶雞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占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于連續(xù)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tǒng)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zhàn)。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zhàn)。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扎營拒守。此時李嚴假傳劉禪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營。司馬懿也筑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zhàn),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zhàn)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后,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fā)喪,整軍退入斜谷。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fā)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躬耕隴畝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瑯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3]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4]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丑女,頭發(fā)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敝T葛亮應許這頭親事,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xiāng)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種說法指黃月英本人極美,因此遭到鄉(xiāng)里其他年輕女性的嫉妒而詆毀她的容貌。隆中對策當時,劉備依附于劉表,屯兵于新野。后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杰。此時只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tǒng))。”[5]諸葛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6]劉備便親自前往隆中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史稱“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相見后,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xiàn)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zhàn)略。這篇論說后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后大贊,力邀諸葛亮相助,于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7]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后數(shù)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1,廬中對,確定三分天下的大政方針。,2,聯(lián)吳抗曹,使劉備有了可發(fā)展的契機。3整頓軍務,占據西川,實現(xiàn)天下三分的格局。4,勸其稱帝。白帝城托孤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1994央視版《三國演義》白帝托孤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托付后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jié)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于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qū)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fā)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南征北戰(zhàn)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后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闿、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并獲得大量的資源,并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13-14]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云、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西鎮(zhèn)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大破馬謖于街亭。而同時趙云寡不敵眾,失利于箕谷。諸葛亮乃拔西縣千余家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15]同年冬,諸葛亮趁魏兵東下,關中虛弱,趁機北伐,出兵散關(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東),為魏將郝昭所拒,諸葛亮勸降不成,而又糧草不繼,不得已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陜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于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陜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余天,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于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16]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于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據《漢晉春秋》記載,同年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于是司馬懿退還保營。該史料后被《資治通鑒》引用?!稌x書》則記魏軍卸甲輕裝,日夜兼程,在漢陽與諸葛亮相遇,司馬懿派將軍牛金率輕騎做餌,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鹵城,據南北二山,堵水筑圍墻。魏軍攻破,大破蜀軍,俘獲斬首數(shù)萬。[17]而陳壽所著《三國志》里,兩種說法均無記載。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諸葛亮還師。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18]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陜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濱,與司馬懿對於渭南,并約吳國共同發(fā)兵。期間諸葛亮既屢屢遣使者下戰(zhàn)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并以“千里請戰(zhàn)”的妙計平息將怒。司馬懿曾向蜀漢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多少,不打聽軍事情況,使者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彼抉R懿告訴人說:“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19]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扎下去,但諸葛亮卻因過于操勞而病重。[

病逝五丈原劉禪派遣尚書仆射李福前來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來到,諸葛亮談話完畢,辭別而去,幾天之后又回來。諸葛亮說:“我知道您返回來的意圖,近來雖然整天談話,有些事還沒有交待,又來聽取決定了。你所要問的事蔣琬適合?!崩罡5狼刚f:“日前確實不曾詢問,如您面年這后,誰可以擔負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請問蔣琬之后,誰可承擔重任?”諸葛亮說:“費可以繼任。“又問費祎之后怎么樣?諸葛亮沒有回答。[21]八月,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寶雞境內),享年五十四歲。楊儀等率軍還,姜維等遵照諸葛亮遺囑,秘不發(fā)喪,緩緩退軍。司馬懿率軍追擊,見蜀漢軍帥旗飄揚,孔明羽扇綸巾坐在車里。司馬懿懷疑是孔明用計誘敵,趕緊策馬收兵,于是便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一事。[22]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于連日大雨,山洪暴發(fā),沖毀棧道,蜀魏并未交戰(zhàn)。[23]大軍返回成都后,劉禪追謚諸葛亮為忠武侯。[24]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穿平時的衣服入殮,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諸葛亮歸葬定軍山勉縣的武侯墓。諸葛亮曾經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余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余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25]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蜀漢朝堂以此違背禮制不納,于是百姓在四時的節(jié)日于道路上私祭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劉禪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26-27]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zhàn)中戰(zhàn)死沙場。個人成就編輯

政治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玩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小過錯都予以處罰。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他都不做;終于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shù)木壒?。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yōu)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28]經濟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發(fā)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后,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zhàn)的效果。當?shù)厝嗣裆詈昧?,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fā)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huán),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yè)”。經諸葛亮“踵跡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qū)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余畝,灌酒縣七千余畝,共四萬六千余畝?!睗h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tǒng)計,全區(qū)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fā)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28]

軍事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后,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并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fā)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xiàn),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諸葛亮《誡子書》原文、翻譯及閱讀訓練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教學文摘→備課資料2023-08-30手機版【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譯文】君子的品德,靠靜來修身,靠儉來養(yǎng)德,不拋開功名利祿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安靜焉,才能來源于學習,不學習無法擴展才能,沒有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有甩成就。享樂過度就不能掛歷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和時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時間一同消失了,象枯枝敗葉一樣凋落,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晚年守著破房子痛惜過去,還怎能來得及呢?【閱讀訓練】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①靜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儉以養(yǎng)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澹泊無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非寧靜無以致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就哪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幾個方面又是怎樣展開論述的?答:

3.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

4.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請寫出這兩句話。答:

1.①用恬靜來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②用節(jié)儉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③不拋開功名利祿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④不做到安靜就不能高瞻遠矚。2.作者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強調的是一個“靜”字:修身須要靜,學習須要靜,獲得成就也取決于靜。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把“靜”與“躁”加心對比,增強了論述效果。3.告誡兒子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以此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4.非澹泊無心明志,非寧靜無心致遠。閱讀《誡子書》,回答問題。(6分)

夫君子之行①,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②無以明志,非寧靜③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④則不能勵精⑤,險躁⑥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⑦,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選自《諸葛亮集》)

注釋:①行:操守,品德。②淡泊:不追求名利。③寧靜:安靜,集中精力。④淫慢:淫,過度;慢,怠惰。⑤勵精:振奮精神。⑥險躁:暴躁,與“寧靜”相對而言。⑦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1.中國人歷來崇尚、重視家教,無論是諸葛亮的《誡子書》、《曾國藩家書》,還是《毛澤東家書》、《傅雷家書》,都體現(xiàn)了家教的魅力。而本文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家教”的?(3分)2.《誡子書》跨越了一千七百年時空,仍給人以強烈的震撼,請就此談談你讀后的體會。(3分)答案:1.學習和做人。2.可以圍繞全文總談,也可以就某一名句而談,但不要脫文而空談。小升初文言文講稿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語文教案→備課資料2023-01-31手機版很多重點學校的小升初考試都會涉及到文言文知識。以下是黃老師整理的文言文基礎知識匯總,適合準備小升初的同學們。包話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文翻譯、理解內容、典型例題等幾部分。咱們今天一起來簡單認識一下!(一)文言實詞古漢語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和量詞。至于代詞,在古漢語中,因其語法作用特殊,一般歸為虛詞。文言詞匯中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是實詞,較難掌握的也是實詞。熟悉實詞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知識。1.識別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讀音和意義。古今通假現(xiàn)象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對于我們來說,一要掌握通假現(xiàn)象的原則,即通假字和本字讀音必須相同或相近,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中“要”通“邀”,讀作“yāo”;二要靠平時積累,牢記所學課文中注釋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與本字讀音不同,應讀本字的現(xiàn)代讀音。如“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中“齊”通“劑”,應讀“jì”。2.辨析詞的古今義,古今異義的詞語是學習文言文的重點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詞義的差別,積累課內所學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中“河”專指“黃河”;而現(xiàn)在已是一個普通名詞,成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鵲望桓侯而還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含義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連在一起的兩個文言單音詞誤認為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合成詞。如“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中“中間”是兩個詞,意思是“里面夾雜著”。3.正確解釋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義。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很多,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里是一個意義,在那個句子里又是另一個意義。閱讀文言文要特別重視并掌握這類多義詞的情況,這是培養(yǎng)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基礎。怎樣確定它們在句子中的意義,要根據上下文和文章內容來考慮。如“溫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舊的,“桓侯故使人問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學習時,還應對一詞多義現(xiàn)象及時總結、歸納,并牢記例句。4.詞類活用。在古代漢語中,詞類一般是比較穩(wěn)定的,但是有些詞在特殊情況下會改變它的詞性,起了另一類詞的作用。這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叫“詞類活用”。例(1)婦撫兒乳。乳,本義是“奶”,這里是名詞作動詞“喂奶”。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弛,形容詞作動詞,放下。例(3)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盎巍痹谶@里表示“運”的工具,譯為“用土筐”。名詞作狀語例(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亂,“使……混亂”;勞,“使……勞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例(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恥,以……為恥。意動用法。(二)文言虛詞文言虛詞主要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準確掌握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對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讀、精思才能摸到門道,掌握規(guī)律。因此,課文要認真學,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誦,常見虛詞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這樣才便于記憶,在老師以后的課堂上,我會帶著你們學習初中乃至中考常考的30多篇文言文,這個過程既是學習方法,也是積累文言常識。(三)文言文翻譯1.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將古代漢語譯成現(xiàn)代漢語,這是學習文言的綜合性訓練,多做這方面練習,對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點,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譯也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有三點: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語句要通順。表意要明確,語氣不走樣,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再其次是要文字優(yōu)美,亦即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及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這就是所謂的信、達、雅。同學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要能做到前兩點就可以了。要做到準確、通順,就要多學多練,平時除學好文言課文,還要多看些課外的文言文章,多積累些文言實詞、虛詞,熟悉文言句式的特點,還要掌握必要的歷史文化常識。另外,也要講求翻譯技巧。2.文言文翻譯的方法。翻譯文言文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用補、刪、留、變、換的方法。補,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譯時要補足。如“帝感其誠”在動詞“感”后面省略了介詞“于”,相當于“被”,譯時補出,全句可譯成“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刪,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虛詞沒有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等,翻譯時要刪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薄熬谩焙蟮摹爸?,是助詞,起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可刪去。留,是指文言文中的專有名詞、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號、國號、器具等,翻譯時要保留,可照錄不譯。如“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變,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要變成現(xiàn)代漢語的句式。如“何苦而不平”,此句可變?yōu)椤翱嗪味黄健钡男问健Q,是指把文言詞語換成恰當?shù)默F(xiàn)代漢語的詞語。如“吾與汝畢力平險。”句中“吾”、“汝”應分別換成“我”、“你們”。(四)理解內容理解文言文的內容要注意以下幾點:1.在整體感知課文大概內容的基礎上,逐段概括內容要點,然后“合并同類”,將課文分成幾個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了解文章的結構特點,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2.注意文體特點,把握核心句和關鍵句。核心句指對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把握了核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關鍵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開、主旨的表現(xiàn)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3.結合有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評判文章的社會意義。4.重視誦讀。反復朗讀,以至成誦,有助于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思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5.分析寫法、品味語言。(1)分析選材和剪材有什么特點。分析作者為什么選這些材料,哪些詳寫,哪些略寫,詳略安排對表現(xiàn)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2)分析寫人、寫景、記事的方法。(3)注意表達方式的運用。(4)體會關鍵詞語、句子的表達作用。(5)深入體會語言中蘊含的感情。【典型例題】

約不可失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注釋:魏文侯,戰(zhàn)國時魏國國君,在諸侯中有美譽。虞人:掌管山澤的官。罷:停止,取消。1.解釋文中劃線詞的含義。(1)魏文侯與虞人期獵()

(2)是日,飲酒樂,天雨()

(3)公將焉之()

(4)豈可不一會期哉()

2.與“公將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且焉置土石B.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3.翻譯下面句子。乃往,身自罷之。4.這則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現(xiàn)出了什么樣的品德?答案:

(1)①打獵②下雨③到、往④約定的時間(2)A(疑問代詞哪里)

(3)于是前往(赴約),親自取消了(打獵)

(4)守信

《論語》十二章解讀及譯文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教學文摘→備課資料2023-09-01手機版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p>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作者與課文解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后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贊譽,唐代的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后代的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追封孔子,封其為“至圣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其中以山東曲阜的孔府為代表?!墩撜Z》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墩撜Z》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其中所記載的孔子言論,意趣深遠,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本文輯選的12則,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學習態(tài)度,有的談教育的方法,有的談做人的道理,都給人以很強的教育意義。[注釋]:1《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屬語錄體的散文集,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2子:先生,古時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在《論語》里“子曰”都是指孔子。3而:連接,表示順承,然后。4時習:時常地復習。習,本指鳥多次飛行,這里引申為誦習,復習,溫習等。5亦yì:同樣,也是。6説yuè:“說”的古字,愉快。7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作“嗎”。8曾子:即曾參(前505—前436),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戰(zhàn)國間魯國南武城(現(xiàn)在山東平邑)

孔子的學生。9吾:人稱代詞,我。10日:每天。11三?。憾啻芜M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12為:替。13謀:出主意,謀劃。14忠:忠誠。15信:真誠,誠實。16傳chuán:老師傳授的知識。17有,通“又”,即十五歲。18而,連詞,表示前后兩個詞的相承關系。19志,在此為“立志”之意。朱熹《集注》曰:心之所之謂之志。又曰: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20學,學道。楊樹達《論語疏證》曰:此獨言志學,不言志道者。孔子之謙辭,實則志學即志道也。21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規(guī)定去立身行事。22惑:迷惑

23.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稟性與天性、人生的道義和職責等多重含義。24.耳順:意思是聽到的話能夠辨別其真?zhèn)问欠恰?5.不逾(yú)矩(jǚ):指不超越禮法。26溫:溫習,復習。27故:指學過的知識,舊知識。28而:連詞,表順承。29新:形容詞用作名詞,新的知識。30以:介詞,憑借。31為:動詞,成為,做。32矣:語氣助詞,表肯定。33而:連詞,表轉折。34則:連詞,相當于“就”“便”

35罔:迷惑。36殆:有害。37簞:音d?。?,古代盛飯用的竹器。38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39樂:樂于學。40好:愛好。41樂:以……為樂

42三人:幾個人,不一定實指三人。43行:走路。44焉:于此,在這里,指在這幾個人當中。45擇:選擇。46善者:指優(yōu)點。47之;代詞,指代“善者”

48而:連詞,表順承,就。49之:代詞,指代“不善者”。50逝者:指流逝的時光。51斯:這里指“川”,即河水。52夫:助詞。a)用在一句話的開始:夫戰(zhàn),勇氣也。b)用在一句話的末尾或句中停頓的地方表示感嘆:人定勝天,信夫

53舍:停

54三軍:軍隊的通稱。55匹夫:夫婦相匹配,分開說則叫匹夫匹婦,所以匹夫指男子漢。56博,廣也。57切問:問與切身有關的問題?!咀g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完并按時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按時復習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辨別其真?zhèn)问欠?;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咀g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了?!弊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迷茫而無所適從;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p>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缓勶?,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譯文】孔子說:“干不義的事得到了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如同浮云一樣?!弊釉唬骸叭诵?,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譯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弊釉唬骸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p>

【譯文】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p>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p>

【譯文】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又記得牢固,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正文字體大小:大中小

《狼》練習題及答案(2010-06-1719:47:13)轉載▼標簽:文化分類:語文試題30、《狼》練習題及答案

[學法導引]

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是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的杰作。本文正選自《聊齋志異》中《狼三則》的第二則。寫的是一個屠夫殺死兩只狼的故事,生動地表現(xiàn)了狼的貪婪、兇惡和狡詐的本性,嘲諷了惡狼因狡詐而自取滅亡的可笑下場,啟發(fā)讀者對待像狼一樣狡詐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絕不能心慈手軟。全文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敘事,寫人狼相斗:遇狼、懼狼、御狼、殺狼,環(huán)環(huán)相扣,情節(jié)緊張曲折;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議論,點明了故事的主題。學習本文,首先要在誦讀中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敘事脈絡,體味文章的情味,再通過理清情節(jié)、揣摩語言來認識狼的本性和屠戶的心理行動的變化過程,正確認識人與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沖突,最后通過議論段的研讀來把握文章的主題。[典題例析]

例題一、下列各句對“其”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場主積薪其中(麥場)B、一狼洞其中(柴堆)C、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D、屠自后斷其股(狼)

解析:文言文中常有“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上述加點的“其”字雖均為代詞,但它所指代的對象卻并非完全相同,解答時要結合上下文進行判斷。其中,A、B、D都是正確的,而C句若補完整應為:(狼)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根據具體語境來看,這里的“其”應指代“屠戶”。參考答案:C

例題二、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戶還是狼?解析:要判斷主人公是誰,必須先把握文章的主旨。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即最后一段作者的議論,它說明狼無論多么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將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zhàn)勝??梢娮髡邔懕疚恼菫榱酥S刺狼。在敘事過程中,文章也是以狼為主導來進行,并以狼最終自取滅亡來結束的。由此可見,在本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戶是次要人物。參考答案:狼,因為狼的行動是故事發(fā)展的主導,作者的寫作目的在于諷刺狼。[課時訓練]

訓練一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綴()窘()苫蔽()()奔倚()數(shù)刀斃之()()隧()入尻()尾chí()擔持刀dāndān()()相向目似míng()意xiá()甚狼亦xiá()矣假miè()

二、填空。1、《狼》的作者(),()朝著名文學家,初一年時我們曾學過其文章《》,本文選自文言短篇小說集《》。2、《聊齋志異》中的“聊齋”是作者的()名,“志異”的意思是()。3、請寫出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4、請用精練的語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節(jié):

()→懼狼→()→()三、解下列加點字的意思。(1)之:①而兩狼之并驅如故()②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④又數(shù)刀斃之()⑤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2)敵:①恐前后受其攻()(3)止:①一狼得骨止(

②蓋以誘敵()②止增笑耳()(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

②意將隧以攻其后也()②狼不敢前()四、用“/”標示下列句中的語音停頓。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禽獸之變詐幾何哉訓練二一、閱讀課文1、2、3段,完成文后問題。1、聯(lián)系全文,段⑴是故事的(),主要寫();段⑵⑶是故事的(),主要寫()。2、請選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B、屠乃奔倚其下,馳擔持刀C、擔中肉盡,止有剩骨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翻譯下列句子。⑴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⑵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⑶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

4、“投以骨”的正常語序應該為,屠戶這樣做的目的是5、“屠大窘”說明此時屠戶產生了怎樣的心理變化?二、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文后問題。狼施威

狐笑豬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豬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見得能立功于世?!焙唬骸拔抑ぃ芤卤簧n生(造福百姓),如何言無功?若汝則無功耳。”豬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無功?”羊貿貿然(莽莽撞撞地)來,曰:“汝等不必爭,我能兼二者之長,又當如何?”語未竟,狼突如其來,盡撲殺而食之。笑曰:“這一般奴隸性質的畜生,動輒言功,只合做我的犧牲也?!?/p>

(選自吳妍人《俏皮話》)

6.翻譯文中加點字。7.翻譯下列句子。⑴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⑵動輒言功:

8.選文中有一成語:,其在文中的含義是;與文中“果腹”一詞有關的成語是:,其在文中的含義是

9、下列加點的“之”字與其他3項不同的是()

A.我之皮,能衣被蒼生(造福百姓),如何言無功?B.禽獸之變詐幾何哉C.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無功?D.盡撲殺而食之

——[清]蒲松齡

其一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尾行數(shù)里。屠懼,示之以刃,(狼)少卻;及走,(狼)又從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懸諸樹而(明)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狼乃止。屠歸。昧爽(拂曉)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疑慮徘徊)近視,則死狼也。仰首細審,見狼口中含肉,鉤刺狼腭,如魚吞餌。時狼皮價昂,直(價值)十余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遭遇)之,是可笑也。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