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公元581-907年)(隋:581-618;唐:618-907)第五章隋唐美術
(公元581-907年)(隋:581-618;唐:1
概述
一、隋唐的社會文化概況
二、隋唐美術概述
隋代短短的30余年中,由于政治經濟的統(tǒng)一,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強,繪畫、雕刻一方面是對前代藝術傳統(tǒng)的繼承,一方面是南北不同風格的互相吸收與融合,從而使隋代美術呈現(xiàn)出承先啟后的過渡性特色。
唐代是中國繪畫建構模式的時代,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各個門類,在這個時期都以獨特的姿態(tài)立于畫壇,表現(xiàn)技法日趨成熟和完備。人物畫和道釋繪畫繼先代之長而加以發(fā)揚,在表現(xiàn)的題材內容和藝術形式上都有所擴大有所提高。山水畫在晉以來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在畫法上進一步豐富,青綠與水墨已劃分出來,奠定了宋元以后山水畫主要表現(xiàn)手法的初基?;B畫繼山水之后以獨立姿態(tài)登上畫壇。概述
一、隋唐的社會文化概況
二、隋唐美術概2第一節(jié)隋唐的繪畫
一、人物畫及代表畫家與作品
隋代的人物畫家或善畫人物的畫家主要有田僧亮、楊契丹、鄭法世、董伯仁、展子虞等。這些畫家的繪畫內容和風格大體上都是沿襲前代而略增以自己的好尚和個性。
閻立本(?-673):雍州萬年(今陜西臨潼)人。顯慶元年,閻立本為工部尚書,總章元年任宰相。其父閻毗和其兄閻立德都是隋及初唐時期著名的工藝家兼工程學家,并善繪畫。閻立本繪畫的題材非常廣泛,除當時流行的宗教畫外,人物、車馬、山水、臺閣等無所不能。但他最擅長、成就也最突出的還是肖像畫和政治性題材的歷史畫。他的作品有《歷代帝王圖》、《秦府十八學士圖》、《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職貢圖》、《步輦圖》及太宗李世民等人的肖像。傳世作品有《步輦圖》卷和《歷代帝王圖》卷(存十三段,自漢昭帝至隋煬帝共十三帝)。
《步輦圖》第一節(jié)隋唐的繪畫
一、人物畫及代表畫家與作品
3《歷代帝王圖》《歷代帝王圖》4
“畫圣”吳道子(約689年一758年)吳道子一生在兩京繪制的壁畫墻壁總有300多間,其中有佛教、道教的宗教畫題材,也有山水畫。他的宗教畫數(shù)量大,種類變化也很多。僅佛教經變題材就多達10余種。在唐代,吳道子創(chuàng)造的宗教繪畫風格,被稱為“吳家樣”。吳道子的畫跡僅存的摹本有《送子天王圖》、《搜山圖》、《觀音圖》等。
“畫圣”吳道子(約689年一758年)吳道5
張萱、周昉的仕女畫:
張萱,陜西長安人,在武周末期已進人宮廷,開元時期其繪畫創(chuàng)作已臻于成熟。張萱最擅長畫婦女和嬰兒,他的人物創(chuàng)作多半是描寫宮廷婦女的閑散娛樂生活的,同時也畫了一些唐明皇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各種活動的作品。張萱畫的婦女形象的特點是以朱色暈染耳根,衣飾華麗,曲眉豐頰,體型豐滿,表現(xiàn)出一種健康的美和雍容華貴的氣質。張萱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有宋代摹本《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等。
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長安人。出身貴族,官至宣州長史。擅畫貴族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畫,亦以仕女畫為突出。周昉在仕女人物畫上繼承和發(fā)展了張萱的藝術風格,他筆下的仕女,以當時的關中貴婦為形象依據(jù),具有以“豐厚為體”、“衣裳簡勁,彩色柔麗”的特點,體現(xiàn)了中晚唐時期官僚貴族的審美情趣。張萱和周昉的作品,無論在繪畫技巧上,或是題材內容上,都可以看出前后的繼承關系和共同點。周昉流傳于世的作品有《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調琴啜茗圖》等。
張萱、周昉所畫的仕女形象具有一種健美豐腴的體態(tài)和艷麗多姿的作風。這種畫法被認為是“唐世所好”。這一審美風尚與六朝人物畫“秀骨清像”的美學標準大相徑庭。這一風尚的形成或許有當時生活安寧、國力強盛作深厚的基礎,或許與唐王朝統(tǒng)治者的審美趣味有關。
張萱、周昉的仕女畫:
張萱,陜西長安人,在武周末期已6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7《搗練圖》張萱《搗練圖》張萱8周昉《簪花仕女圖》周昉《揮扇仕女圖》周昉《簪花仕女圖》周昉《揮扇仕女圖》9周昉《揮扇仕女圖》周昉《揮扇仕女圖》10
二、山水畫及代表畫家與作品
展子虞:(約531一604年前后),渤海(今山東陽信)人,歷經北齊、北周,后又入隋為官。他的人物、山水、界畫和車馬無不精湛,尤長人物山水?!队未簣D》是畫家留存下來的唯一作品。描寫了許多士人在山水間縱情游樂的景象。山的描繪用單線勾勒,填以青綠,山腳用泥金,顯得金碧富麗;近處的樹勾出樹干,松枝不畫細針,只用石綠沉點;人物用色直接點染;遠處的峰頂苔點先用細線圈出,再填以花青,畫法古拙。不同物象的形態(tài)處理、前后層次、空間關系等方面,都較前更為恰當。但它與唐宋時期的山水畫相比還不很完備,但開創(chuàng)了青綠山水的端緒,為初唐時期的山水畫的發(fā)展作了準備。展子虞《游春圖》
二、山水畫及代表畫家與作品
展子虞:(約5311李思訓及其兒子李昭道:
李思訓及其兒子李昭道直接繼承和發(fā)展了展子虜一系的山水畫藝術,從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青綠山水一脈
李思訓(651一718年),唐朝宗室。中宗時任“武衛(wèi)大將軍”,故后世稱為“大李將軍”。他在展子虞畫法基礎上,用筆工致嚴整,傅色濃烈沉穩(wěn),畫面格局宏偉、堂皇華麗,裝飾效果較強,確立了山水畫“青綠金碧”一派的風格面貌。李思訓的畫跡遺存唯有傳為他所作的《江帆樓閣圖》。
以李思訓為代表的青綠山水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為“北宗”或青綠山水畫派之祖。
李昭道是李思訓的兒子,善畫山水畫,被稱為“小李將軍”。他的畫稍變父法,更精巧細密。傳為李昭道的作品《明皇幸蜀圖》,是一幅以山水景物為主的歷史故事畫,表現(xiàn)唐玄宗因安史之亂,而避亂入蜀,正與嬪妃侍從們行進于蜀道萬山之中的情景。此幅構圖雄奇,丘壑峻峭,山石、樹木、云水的畫法比《江帆樓閣圖》更鎮(zhèn)密精致。
唐中期以后,除青綠山水外,又出現(xiàn)了以水墨為法的山水畫藝術形式,如王維、張燥、王洽、劉商等人,都以其“破墨”一體著稱于世,他們將山水畫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李思訓及其兒子李昭道:
李思訓及其兒子李昭道直接繼承12李思訓《江帆樓閣圖》李昭道《明皇幸蜀圖》李思訓《江帆樓閣圖》李昭道《明皇幸蜀圖》13
王維:字摩潔,山西太原人,曾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他詩、書、畫、音樂都很擅長,尤以詩和畫為突出。他的山水畫受吳道子和李思訓的影響,畫水墨也畫青綠山水,而以水墨山水畫對后世的影響力最大。王維的山水畫以筆墨精湛、渲染見長。王維以詩文書畫的緊密結合,以樸拙清新的畫面意趣,以水墨畫的風格特點,被后世“文人畫”派推為始祖,即“南宗”之祖。王維的作品相傳有《江山雪霽圖》、《雪溪圖》等,均為后人摹本。
張璪:字文通,吳郡(今江蘇吳縣)人,工松石山水,最善畫松。張操繪畫時激情滿懷,不拘形似,筆墨隨意縱橫,以水破墨,以墨為色,墨色變化豐富,人稱為“破墨法”。王維《雪溪圖》
王維:字摩潔,山西太原人,曾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14
三、花鳥禽獸畫及代表畫家與作品
1、花鳥畫及代表畫家與作品
唐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為適應統(tǒng)治階級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花鳥畫作為一種獨立的畫科登上了畫壇,出現(xiàn)了一些大畫家。
薛稷(649-713):官至太子少保,史稱薛少保。唐代書法家、畫家,尤以畫鶴著,古人記載說:“屏風六扇鶴樣,自稷始也”。他創(chuàng)作了用鶴裝飾六扇屏風的形式。直到五代黃筌出現(xiàn)以前,薛稷畫鶴一直被人公認為是難以超越的精湛技藝,可惜作品未流傳下來。
邊鸞:中唐時期京兆人,生卒年不詳,活動于8世紀末9世紀初,官右衛(wèi)長史,善畫折枝花鳥,蜂蝶雀蟬亦俱精巧,張彥遠評論他的花鳥畫:“右衛(wèi)長史花鳥冠于代”。他精于寫生,妙于設色,下筆輕利,用色鮮明,把唐代花鳥畫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缎彤嬜V》著錄其作品33件,內容多為孔雀、鷓鴣、白鷴、牡丹、梨花、桃李、木瓜等名貴禽鳥花木。
刁光胤:長安人,晚唐花鳥畫家,善畫湖石、花竹、貓免、鳥雀之類。黃筌、孔嵩,皆門弟子。嘗于大慈寺承天院內窗邊小壁四堵上畫四時花鳥,體制精絕。
從文獻資料來看,我國早期的花鳥畫在表現(xiàn)技法上多為工筆重彩,勾線精細,設色濃嬌,在造型上嚴謹寫實,布局多取個體形象,即所謂“折枝花”的形式,給人以精細、巧麗的美感。
三、花鳥禽獸畫及代表畫家與作品
1、花鳥畫及代表15
2、畫馬名家及其代表作
唐代國力強盛,繼北朝尚武之風,對鞍馬尤為重視,統(tǒng)治階級養(yǎng)馬之風極盛。一些畫家也竭盡平生專長,為名馬傳神寫照。曹霸、韓干、韋偃等是活躍于盛中唐之際的畫馬名家。
曹霸:出身于破落貴族世家。善畫肖像,尤善畫馬。開元年間其繪畫就已知名,天寶末年被宣召入朝,畫功臣圖和皇帝肖像,并畫御馬。由于他對馬觀察細致,所繪的馬達到了形神兼?zhèn)涞某潭龋嫵隽笋R的矯健勃發(fā)英姿。
韓幹:生卒年不詳,陜西藍田人,少時家貧,后得到王維的資助,學畫十余年,終于成了名家。韓干一生中的繪畫活動,大多數(shù)以馬為表現(xiàn)題材。他畫馬,不拘成法,注重觀察和寫生?,F(xiàn)存韓幹的《牧馬圖》,表現(xiàn)了馬的典型特征----肥壯高健,骨肉停勻,精神飽滿,肥壯之下包含有骨氣。畫面簡練,沒有任何背景作襯托,線條挺勁有力。韓干的另一幅作品《照夜白》畫的是李隆基的御馬,用精煉而富有彈性的線勾勒后,稍加渲染,將一匹烈馬狂暴不安的神情刻畫得栩栩如生。
2、畫馬名家及其代表作
唐代國力強盛,繼北朝尚武之16
韓幹
《照夜白》韓幹《牧馬圖》
韓幹《照夜白》韓幹《牧馬圖》17韋偃:唐代的畫馬名家,他的代表作《牧放圖》現(xiàn)存李公麟的摹本,表現(xiàn)了皇家牧場的放牧情況,用長卷的形式畫了各種不同姿態(tài)的馬上千匹,牧馬人140多,場面宏偉,氣勢浩大。
韋偃:唐代的畫馬名家,他的代表作《牧放圖》現(xiàn)存李公麟的摹本18
3、畫牛名家及其代表作
畫牛是唐代重要的題材之一,如表現(xiàn)的有歸牛、牧牛、渡水牛、戲牛、斗牛、乳牛等。畫牛題材的廣泛流行,也反映了盛唐時期農耕事業(yè)的發(fā)展。在這方面的代表畫家有韓滉、戴嵩等人。
韓滉(公元723年—公元787年):字太沖,長安人,曾任宰相和兩浙節(jié)度使等要職,封晉國公。好書畫,工章草,擅長畫人物及農村風俗景物。所畫牛、羊、驢等走獸,神態(tài)生動。他特別喜歡畫牛,在這方面表現(xiàn)出相當?shù)墓αΑK摹段迮D》畫出了5條牛不相同的姿態(tài),形象健壯有力,神氣生動自然,手法寫實,用筆厚拙粗辣、老勁有力。
戴嵩:師法韓滉,在畫牛方面功力最為顯著?!缎彤嬜V》記載了御府收藏戴嵩的作品有38件之多,全部是畫牛的題材。留存下來的作品有傳為他所作的《斗牛圖》。
3、畫牛名家及其代表作
畫牛是唐代重要的題材之一,19韓滉《五牛圖》韓滉《五牛圖》20
四、石窟與墓室壁畫
隋唐時期,壁畫藝術繼續(xù)發(fā)展,在當時的繪畫藝術中占著重要的地位。當時的長安、洛陽、益州(成都)等地的宮廷、寺觀、公解、齋堂等,到處繪制壁畫??上Т罅康谋诋媽嵨?,已隨著寺院、宮殿等建筑的無存而消失了,著名的壁畫巨制,也只流傳下來片斷的記載。只有一些石窟和古墓中尚存有內容豐富,色彩、線條及形象刻畫等技巧都很高的壁畫作品。
1、石窟壁畫(敦煌莫高窟)
無量壽經變
四、石窟與墓室壁畫
隋唐時期,壁畫藝術繼續(xù)發(fā)展,在21《帝王圖》《供養(yǎng)菩薩》《帝王圖》《供養(yǎng)菩薩》22
2、墓室壁畫
墓室繪畫自秦漢時期興起以后,一直經久不衰,唐代的墓室壁畫依然興盛。
大唐的陵墓,僅挖掘的永泰公主的,章懷太子的,懿德太子的,房陵公主的,李壽,李震,李爽,韋泂章浩的,除了一大批稀世珍寶,三百平方米的壁畫就展在博物館的地下室。這些壁畫不同于敦煌,墓主人都是皇戚貴族,壁畫多是宮女和駿馬。特別是唐高宗李治的乾陵的17座陪葬墓中已發(fā)掘的李賢、李仙惠、李重潤等墓的墓室壁畫,形制宏偉、內容豐富、技法熟練,反映了唐代壁畫的高度水平。
乾陵章懷太子李賢墓壁畫:李賢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次子,死后追封為章懷太子。其墓中,有壁畫50多幅,面積近400平方米,畫面保存完整,內容大多反映李賢生前生活片斷,也描寫有迎接外賓的場面。技巧熟練,用筆剛健,色彩艷麗,形象生動。其中《馬球圖》、《狩獵圖》、《客使圖》最為突出。
2、墓室壁畫
墓室繪畫自秦漢時期興起以后,一直經久23乾陵永泰公主李仙惠墓壁畫: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顯的女兒,得罪祖母武則天,在17歲時被處死。宮女圖乾陵永泰公主李仙惠墓壁畫: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顯的女兒,24第二節(jié)隋唐的雕塑
隋唐繼六朝之后雕塑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并逐漸走向成熟。這一時期宗教雕塑尤為盛行并更趨于世俗化。陵墓裝飾雕塑和陶俑也十分流行,藝術水平大大超過了六朝,展示出時代的新風尚。
一、石窟雕塑
1、隋代石窟雕像
隋代雖然僅有短短的30多年,但石窟造像卻在統(tǒng)治階級的提倡下重新活躍起來,前代營建的各大型石窟在這時繼續(xù)有所修建,一大批新窟又被開鑿出來,特別是山東地區(qū)在這個時期開鑿的洞窟比其他地方都多,主要有玉函山、云門山、駝山、千佛山等石窟。
隋代石窟造像,一般以佛、弟子、菩薩或菩薩的組合形式為主。佛像的特征一般為頭顱方圓、薄唇廣額,立像胸腹微凸,坐像正襟端坐。這時期不少造像雖然“大頭、短足”,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的不和諧感。但是佛陀、菩薩的神情、意韻,蘊含了更多的人世的氣息。如敦煌莫高窟420窟的表情慈祥嫻雅、體態(tài)優(yōu)雅的站立菩薩婉如一個涉世不深,盡情享受著生活、幢幜著未來的親切可愛的少女。第二節(jié)隋唐的雕塑
隋唐繼六朝之后雕塑藝術有了進一步的25
2、唐代石窟造像
公元781至848年間,莫高窟開鑿了40多個窟。張義潮收復河潢以后,莫高窟又新開鑿了60余窟。這些造像都以寫實的手法表現(xiàn)佛菩薩近似人的肌膚之美和衣褶細膩的質感以及華麗的裝飾。佛的造型豐滿圓潤,神情莊重、雍容大度;菩薩面容豐滿如滿月,神態(tài)溫雅嫵媚,裝飾精致華麗,弟子性格各異,猶如一個家族中的許多兄弟,天王身披盔甲,氣宇軒昂,如大唐軍旅將帥,力士面容體態(tài)、筋骨肌肉以及怒吼的神情更是出神入化。
與佛教藝術更趨于人性和世俗化的潮流相一致,中晚唐的窟龕中,供養(yǎng)人的造像占據(jù)的位置突出。佛教人物的雕塑風格和審美意趣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特點。就菩薩的造像而言,與盛唐相比較,親切感、世俗感進一步增強,但那種動人心魄的優(yōu)雅高貴的氣質減弱了。
莫高窟造像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造像
2、唐代石窟造像
公元781至848年間,26敦煌彩塑。敦煌彩塑。27龍門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的代表作。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十二公里處,有一條河流叫伊水,它兩岸青山對峙,形成天然門闕,叫龍門。北魏是龍門造像的第一個高峰期,頂峰卻在一百多年以后的唐代。繼北魏之后,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歷代都在龍門營造石窟,至北宋初期才曳然而止,前后長達四百余年。迄今在南北長達一千米的石灰?guī)r峭壁上,還保存有歷代大小窟龕二干一百零二個,大小造像九萬七千余尊。這個龍門石窟群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齊名,號稱我國“三大石窟”。女皇武則天鼎力相助的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像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這不是一具普渡眾生、慈悲為懷的宗教偶像,而是被高度美化了的大唐帝國高居九重的帝王化身。如果撇開武則天的影子,它確實形象地體現(xiàn)了初唐自強奮發(fā),激昂向上的時代精神。龍門石窟佛像龍門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的代表作。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十二公28
二、陵墓雕刻
唐代的陵墓雕刻十分發(fā)達,最能體現(xiàn)這個時期陵墓雕刻成就的是陜西西安附近的歷代帝王的陵墓雕刻。這些陵墓遠看像一個個土山丘。陵前建有祭祖之用的獻殿前石獅、石馬等雕刻并列兩側,四周環(huán)繞以墻垣。東西南北四方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門。四門外又有石雕。這些石雕是唐代雕塑成就的集中反映,其中唐初的獻陵、昭陵,盛唐的乾陵、順陵的石刻最為著名。
獻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