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與當代留學生文學研究_第1頁
跨文化交流與當代留學生文學研究_第2頁
跨文化交流與當代留學生文學研究_第3頁
跨文化交流與當代留學生文學研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跨文化交流與當代留學生文學研究三十年代的老留學生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對中國的近代化來說,留學生可以比作報春鳥,比作普羅米修斯。”作為最早感知西方文明的現代知識分子,他們是睜眼看世界的先知先覺,是東西方溝通的橋梁和紐帶。伴隨著作為重要社會力量的留學生的出現,記述留學生和留學活動的留學生文學也隨之興起。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文學能在近代以來,特別是“五四”以后極大地開闊眼界,迅速地建立起全新意義上的現代文學體系,積極地融入世界文學的總體格局,并成為這個格局中同步發(fā)展的組成部分,具有海外體驗背景的作家群體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留學生文學是構成中國新文學之河的一條重要支流。”但是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之后,中國關閉了國門,留學生文學也進入了斷流期。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大陸恢復向國外派遣留學生,關閉了近30年的國門再一次向世界打開,8年0代初又敞開了自費留學的大門,神州大地開啟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出國浪潮,這條曾經斷流的留學生文學支流才煥發(fā)出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并且以前所未有的氣勢橫卷中國文壇。留學生們是靈魂放逐者,是孜孜不倦的尋夢人,他們體味著物質生存挑戰(zhàn)下打工者的辛酸和奮斗成功者的欣喜,經歷了精神家園的迷失與找尋,在東西方文化碰撞與沖擊下反思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走向了更加廣闊的世界大舞臺。留學生文學作為跨文化交流的產物,一直和時代發(fā)展同步,展示著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不同時期的精神風貌,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的留學初期,有大量作品敘寫留學生們在異鄉(xiāng)的艱難的奮斗經歷和他們的種種遭遇和尷尬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在兩種社會文化沖撞下的一種進退維谷的邊緣人的復雜心態(tài)第二階段是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周勵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和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紐約》等作品一時洛陽紙貴,宣揚留學生在新大陸的奮斗直至成功的傳奇故事成為了當時文壇的熱點。經歷了充滿物質上的炫耀,成為海外致富楷模的90年代初期的輝煌之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閱歷的豐富和跨文化體驗的加深,留學生把關注的焦點轉向了一代留學人共同的內心焦慮和情感失落以及社會文化的根本沖突,異域謀生的復雜心緒、同胞之間的傾軋與隔膜、主流社會的文化偏見、新移民在西方主流文化的強大壓力下割裂自身傳統文化臍帶時的痛苦立場以及如何保存華人的文化根性,成為了這一時期留學生作家關注的焦點,涌現出了諸如《血液的行為》《曾在天涯》、《細節(jié)》等峰巒作品。第三階段是世紀之交的十年。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人的思想和價值觀有了很大的改變,留學成為了當代留學生自覺的生活道路選擇,他們眼界更加開闊,心胸更加包容,一改以前的留學生文學中對自身生存狀況的敘述,自我奮斗的展示,而嘗試從整個人類和人性化的角度探討異質文化中的差異、沖突和融合,表現出了更加開放和成熟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新時期的留學生文學對于物質給予了極大程度的關注。經歷了“文革”洗禮的留學生,擁有著難以言說的過去和苦澀的回憶。他們雖然來到了異國他鄉(xiāng),試圖用距離改變命運,忘記過去,但是“文革”如一場夢魘,醒來之后依然無法抹去記憶中的傷痛。在他們的作品中,充斥著對中國命運的回憶,充斥著貧乏與困窘的記憶,他們和同時期的中國本土作家一樣在痛苦地思索和探討著中國悲劇的根源。兩手空空踏上新大陸的留學生們,無不面臨著物質上的窘境和生存上的困境,所以他們的作品一直對個人物質生存境遇予以極大的關注,大量描寫了留學生在異國他鄉(xiāng)拼搏時所遭遇的種種苦難,無論是富裕夢的破滅,掙扎在生存線上的失敗者,還是成功致富,沉溺于物質享受之中的成功者,都表現出一種鮮明的對金錢的強烈渴求的物質化傾向。留學生文學順應了90年代消費主義大旗下的物質追求大潮,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紐約》、周勵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少君的《奮斗與平等》等作品,渲染了一個個致富者的傳奇故事滿足了國人對海外淘金的種種憧憬與向往,一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fā)了國內的留學生文學熱潮。身處東西兩種文化交界的留學生文學記錄了留學生們對精神家園的迷失與找尋,展現著時代變革中跨文化語境下中國人的精神軌跡。從“夾縫中求生存”的痛苦的邊緣人,到“試圖在兩種文化中找尋平衡點”的積極的國際人,再到“體驗著游走在兩種文化中的快樂,由被動的生存移民到主動的生命移植”的清醒的世界公民,留學生文學體現著與時俱進的嶄新氣息。留學生從一個世界進入另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必然面臨精神上的失落和找尋的難題。査建英的《叢林下的冰河》是描寫“邊緣人”心態(tài)的代表作品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從留學生到學留人身份的轉化所帶來的視角的變換,對異國文化的了解的深入和對母國文化的反思的加強,都使得留學生寫作的視野更加開闊起來。他們的作品超越了國界、民族甚至文化的差異,上升到普遍的人性的層面,在找尋精神家園的過程中,跨越了邊緣人的狹隘,走向了國際人的新生。世紀之交,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浪潮的席卷之下,隨著中國這個東方巨人的重新崛起于世界之林,隨著留學生們經濟狀況的逐漸好轉和社會地位的提高,對于所在國文化和社會發(fā)展了解的逐漸深入,留學生擺脫了最初的邊緣人的精神壁壘和束縛,跨越了國際人,而成為了具有廣闊的胸襟和開闊的文化視野的世界公民。留學生乘風破浪,遠走高飛,廣覽異域風情,搏擊時代雄風,是當之無愧的國人眼中的一代天驕。然而背井離鄉(xiāng),遠離祖國的他們經歷了國人難以想象的孤獨、困惑和痛苦,常常心懷沒有歸屬的無家可歸感和離開了文化根基的精神漂泊感。帶著深深中國烙印的他們醒悟到“歸根到底,文化是‘泡'出來的。在這個緩慢自然的過程中,你所有的毛孔都得浸在水里。文化不僅有奶血之分,而且許多東西根本學不來”。因而,書寫中西方在道德倫理、婚姻愛情、經濟、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文化差異與沖突也成為了留學生文學的一大主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當今的世界一改以往的閉鎖而變成了全方位的開放系統,全球化已經成為了人類的共識,整個世界宛如一個地球村,世界各國的人成為了“心連心,共住地球村的一家人”。留學生文學也從以往的致力于反映文化身份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