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高二必修三語文教案2022案例_第1頁
第一單元高二必修三語文教案2022案例_第2頁
第一單元高二必修三語文教案2022案例_第3頁
第一單元高二必修三語文教案2022案例_第4頁
第一單元高二必修三語文教案2022案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高二必修三語文教案2022案例第一單元高二必修三語文教案2023案例1

【教學目的】

1、學習運用歷史資料提煉觀點的方法。2、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3、認識賈誼對秦代_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而大半篇幅用于敘述秦王朝興亡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以史實作論據,論證秦的迅速滅亡是由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是最后一段。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本文又是用駢體寫的,這種色彩就表現得更為明顯,要講清這一點就很難。此外,還要考慮到本文的背誦量較大,要使學生既能背得順暢,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2、教學方法:課文練習只要求背誦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但從教學的需要來看,背誦全文是大有好處的。為此,擬采用誦讀教法。背誦應有嚴格要求,但個別地方可以放寬。如第2段列出九國的順序是“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而第5段則是,“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據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東六大國置前,三小國置后,至于六大國中孰前孰后并無一定的準則。背誦時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順序不可。其次,第2段還列出20個人名,是舉例性的,不過是作此隨手拈出(例如樂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類),背誦時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順序??傊?,要從總體著眼,只要不違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計較個別字眼,當然,關鍵的字眼決不容許出現錯誤,這是背誦長文(千字以上)的原則。3、課時安排:

本文擬用3課時誦讀。第一課時:簡介作者及《過秦論》寫作意圖,分析全文布局,誦讀第1、2兩段。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第三課時:誦讀第5段。【預習安排】

1、朗讀課文2~3遍,要求字音準確:

補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合從(zòng)翟景(zhái)將數百之眾(jiàng)鏃(zú)笞(chī)膏腴(yú)萬乘勢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問題:

⑴本文是一篇史論,為什么大半篇幅是敘事?作者這樣敘事有什么目的?⑵文章將秦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為什么這樣劃分?【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的《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我們學的是上篇,文中概括敘述了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_,最后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它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了中篇,作者對這個觀點作了分析,并進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顧“天下之嗷嗷”,繼續(xù)實行_,“重之以無道”,然后從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則:“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边@是作者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責秦王朝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君主──子嬰的過失?!哆^秦論》鮮明地表現了賈誼的政治立場。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18歲時以能讀詩書、善屬文,為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于漢文帝,被任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后為梁懷王太傅。32歲時郁郁而死。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過500多年的戰(zhàn)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哆^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為了說“今”,這是讀本文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為兩部分:

⑴記敘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⑵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后一段)。2、再分析記敘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⑴興起的過程(前三段)。⑵滅亡的過程(第四段)。三、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容要點:

1、秦的地理優(yōu)勢;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統(tǒng)一天下;

3、基本國策(耕戰(zhàn)、連衡)及成果。史實補充:

1、“外連衡而斗諸侯”──這是跟上文“內立法度……修守戰(zhàn)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后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chuàng)立人張儀聯(lián)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重在“會意”。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記·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薄皷|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梁(今陜西韓城南)。三、誦讀第2段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討論后,歸納如下:1、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2、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3、統(tǒng)觀此段敘史,近乎藝術概括方式,本質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并非如此。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蘇秦說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并佩六國相印。“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lián)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于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tǒng)的說法,這也說明史論敘史跟史傳的不同。背誦要求:1、可以從“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2、“于是六國之士……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四、留作業(yè)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第二課時一、檢查作業(yè)背誦第1、2段。用提問過渡: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沒有,雖然也表現了秦的“詐力”政策,但在斗爭中使用“詐力”是每一方都會有的,只是看誰用得更好。)既然如此,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為下文作鋪墊,以統(tǒng)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后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所以,下段就先說秦的過錯。二、誦讀第3段

1、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2、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3、劃分全段層次并答問:

⑴首句寫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這是中國空前的統(tǒng)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⑵次寫擴大版圖,有什么作用?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矛盾,前218年,張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誤中副車。⑶寫秦始皇的對內政策這一層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義”,為結論張本。補充解釋:“誰”“何”都是疑問代詞用如動詞,由此引申出“呵問他是誰”的意思。以上二小層可合并為一層:寫秦始皇對內、對外的政策。⑷末句寫始皇的設想,有什么作用?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說明以上內容可以在分層誦讀中依次討論。誦讀和討論是交叉進行的。在全班學生基本成誦之后,再提出下面的問題。)

4、本段在全文結構中有怎樣的作用?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為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本段寫統(tǒng)一后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為守勢;正因為措施不當,才導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著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三、誦讀第4段

默讀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陳涉起義,天下云集響應,并起亡秦。提問:開頭寫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寫陳涉起義的一段話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這說明了什么?(全國人民不滿秦王朝的統(tǒng)治。)它為下文哪一句作鋪墊?(“仁義不施”。)

再問“將數百之眾”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百萬之師”──秦人能打敗九國“百萬之師”,而不敵陳涉“數百之眾”,可以發(fā)人深思。)“斬木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這說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學生基本成誦后,還可以問:你怎樣看待賈誼對陳涉的評價?教師小結時主要談兩點:

1、賈誼是對陳涉起義作出高度評價的第一人;

2、階級的偏見也是有的。四、留作業(yè)

1、背誦第3、4段,準備誦讀第5段。2、下面兩段話均摘自《過秦論(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讀后就以下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

引文(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志,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引文(二):“二世……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珠,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后_偽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p>

⑴“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應當怎樣解釋?⑵作者是怎樣分析陳涉起義的?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3、4段。2、答問:讀過引文(二)后,再看課文第4段中關于陳涉的敘述,你認為“甕牖繩樞之子……倔起阡陌之中”這段話的總體意思是什么?(他不憑借高貴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卻很有號召力,就是因為他的奮起反抗符合人民大眾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這句話卻帶有明顯的貶意。)從全段來看,其內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來概括?(“民?!薄耙讋印暴ぉみ@就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而“民?!薄耙讋印?,正是_所造成的結果。由此自然轉入議論。)

二、誦讀第5段

1、補充注釋:

⑴“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謂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權,其力量是不小的。⑵“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勢、殽函的險固,還是原來那個樣子,意謂秦地的優(yōu)越地形并未發(fā)生變化。⑶棘──課本注,“棘”通“戟”。此與上文“斬木為兵”矛盾。按:“棘矜”應合解,即伐棘為矜,矜仗也?!般I耰”又作:“耰鉏”,是一種農具,類似今之長柄大鋤。這樣解釋,正好跟下文“鉤戟長鎩”對應成文。⑷同年而語──又可以寫作“同日而語”,相提并論之意。⑸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這句說的是秦統(tǒng)一全國以前的事。萬乘,戰(zhàn)國時的大國也稱“萬乘”。同列,秦與山東各國皆諸侯,故稱“同列”“序”“朝”為互文。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時秦很強大,所以八州諸侯都來朝拜它。按:從秦孝公到秦統(tǒng)一全國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著說“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才說到秦統(tǒng)一天下。⑹攻守之勢──“攻”,指統(tǒng)一六國以前;“守”,指統(tǒng)一六國之后。2、劃分層次:第一層(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眾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朝的優(yōu)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民軍的武器及素質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這八字,是為全文的結句設伏的。第二層(“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至結句)照應全篇,歸納中心論點?!叭磺亍币韵滤木湔諔?、2段,“然后”二句照應第3段,“一夫”三句照應第4段?!叭柿x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為全文中心論點。3、誦讀詣導: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說秦之過,一定要讀得有氣勢,表達出作者“過秦”的深意。⑴且夫──推進一層,領起議論的口氣。⑵以下連用六個“也”,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讀。⑶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屬(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實也可加“于”)。⑷“向時之士也”后作一頓,為下句轉折畜勢。⑸“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也”后有較長停頓。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結句,可見作者有意為下文蓄勢,所以述而不問。

⑹“試使”三句,重復上文之意,換假設口氣,再作一鉏。⑺“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勢,以下節(jié)節(jié)升高,至“為天下笑者”達于頂峰,稍作一頓,再逼出“何也”一句。⑻“仁義不施”是一篇綱領,用深責語氣讀;“攻守之勢異”用解釋語氣讀,寓“不知天下之勢”之意。(以上內容都穿插在誦讀過程中說明。)

三、總結全文

1、歸納全文中心:

提問學生: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借古喻今,勸諫西漢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以安民。試從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話來說明?!澳撩裰?,務在安之而已”。2、分析本文論證方法:

⑴以史實為論據:

問:本文前三段純屬敘史,這跟作者要論證的觀點有什么關系?秦統(tǒng)一全國前對諸侯處于攻勢,統(tǒng)一后對全國人民處于守勢,是為了說明“攻守之勢異”這一點的。問:秦王朝在這不同的兩個時期內所采取的政策有區(qū)別嗎?處于攻勢時期采用的是詐力政策,處于守勢時期采用的是壓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質上是沒有區(qū)別的。試用引文(一)中的話來說明:

“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問:“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樣的意思?仁義不施。⑵對比論證:

問:第5段以九國之師跟陳涉做對比,有什么作用?九國之師擁有大批謀士、精良武器和訓練有素的士兵無法戰(zhàn)勝秦國,而一群斬木為兵的農民軍卻戰(zhàn)勝了秦國,這說明秦的暴虐無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試用引文(二)中的話來說明:‘

“民?!暴ぉり惿娴摹靶切侵稹秉c燃了燎原烈焰。問:本文還有哪些對比?秦人“開關延敵”與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的對比;“會盟而謀弱秦”與“爭割地而賂秦”的對比;“序八州而朝同列”與“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對比。(指出:這些對比跟論證只有間接的關系。)

第一單元高二必修三語文教案2023案例2

教學目的】

1、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2、學習本文正反論證,用對比方法透辟地說明問題的寫作技巧。掌握實詞“師”和虛詞“之”、“者”的幾種用法?!窘虒W設想】

1、以串講為主,用讀讀講講,逐段歸結的方法,把詞句講解和作品分析結合起來。2、安排兩教時?!窘虒W過程】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解題、簡單介紹作者、讀講課文第一、二兩段?!冀虒W內容和步驟〗

1、板書課題。2、解題:“說”是議論文的一種?!皫熣f”即“說師”,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說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pán)的,其實也是針砭時弊之作。3、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昌黎(今河北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稁熣f》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诡伓鵀閹?,正正經經地做起老師來了),世果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蔽恼箩槍Ξ敃r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4、教師范讀。5、讀講課文第1、2兩段:

第1段,總述“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應該拜什么人為師的問題。文章首句開門見山地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薄肮拧保艜r候,指兩漢以前?!爸?,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罢摺?,附在動詞“學”的后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用他。這里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頓?!啊?,……也”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叭朔巧撸肽軣o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指知識和道理?!盎蠖粡膸煛?,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蹦切┏蔀橐呻y問題的,最后也得不到解決了。以上再從反面說。一正一反,強調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接著,提出對“師”的看法: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并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是一個難句?!胺颉?,音義同“彼”?!坝埂笔且蓡栒Z氣助詞,可譯成“怎么”。動詞“知”后面的結構復雜?!捌淠曛群笊谖帷?,“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在結構上,既照應開頭“傳道”是“師”的首要職能,又為下段議論張本。(讀講至此,教師可帶領學生集體朗讀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讀后小結:這一段論述師的職能和從師的必要性,中心圍繞一個“道”字。這和作者自命繼承儒家道統(tǒng)有關。文中提出從師不論長少、貴賤,有他破除對長者、貴者的迷信的一面,也有為也自己“抗顏為師”(一本正經地做老師)申說理由的一面。第2段,批評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文章緊承上文“學者必有師”的觀點,感情強烈地慨嘆今日師道之不傳,轉入對恥于從師的批評,過渡極為自然。這一段,作者運用反復對比的方法來加強文章的說服力。先是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來對比。(板書)說明如果不從師學習,那么愚人就更加“愚”了。“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此”,代詞,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的“所以”有什么不同呢?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文章開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再以“為子的擇師”和“其身則恥師”來對比。(板書)證明這是“小學而大遺”的反常的做法?!熬渥x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薄靶W”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p>

再次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來對比。(板書)

說明“士大夫之族”在這個問題上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都不如。最后以慨嘆從師的風尚不能恢復,是一種可怪現象,與本段開頭相呼應。注意:“官盛則近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這段末一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豈”,表反問語氣。(集體朗讀本段一至三遍。)

讀后小結:通過以上三層對比,極言師道不傳之可嘆與可怪,針砭時弊,發(fā)人深思。6、布置作業(yè):反復朗讀課文。并作好回講課文第1、2段的準備。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讀講課文第3、4段,總結課文;結合“思考和練習”三~五題,講實詞“師”和虛詞“之”、“者”的幾種用法?!冀虒W內容和步驟〗

1、檢查復習:指名朗讀、回講課文第1、2段。2、讀講課文第3、4段。第3段,論述“圣人無常師”,從正面進一步闡明能者為師的道理?!佰白又?,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靶g業(yè)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yè),“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yè)”,而是所從事的學業(yè)。“術”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國路線”?!叭诵小钡摹叭辈皇侵槐矶鄶担芏嗳嗽谝黄鹱呗?,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格言的警辟性?!叭笔恰吧僦幸姸唷保醋钇鸫a的多數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師。(集體朗讀。)讀后小結:這段引用歷史事實,從“古之圣人”中舉出孔子為例證加以申述。從孔子師郯子等人的事跡,推斷出“是故弟子……術業(yè)有專攻”這個重要結論。這個觀點,無疑是進步的。第4段,說明寫作這篇文章的原由。作者稱贊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集體朗讀。)

讀后小結:篇末點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應,結構嚴謹。3、集體朗讀全文一、二遍。4、總結課文:本文以“師說”為題,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強調了從師學習的必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闡述了能者為師、虛心好學的從師態(tài)度;“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辯證地指出了師生關系。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鑒意義。當然,韓愈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他所說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認為“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齒”的,“士大夫之族”本應比他們高明,這是作者的階級局限。又如,作者重“傳道”,而輕“彼童子之師”的“授書”、“習句讀”。也是片面的。對于這些,應適當指出。5、指導學生作“思考和練習”:

第一題參考答案見“課文總結”部分。第二題參考答案見課文第二段的讀講內容。第一單元高二必修三語文教案2023案例3

【教學目標】

1、學會從文中篩選重要信息。2、體味本文語言的準確與情趣詩意之美。3、培養(yǎng)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窘虒W重點】

深入挖掘探索過程中的懷疑和想象精神?!窘虒W難點】

探討標題的獨特內涵。【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學?!窘虒W時數】

第二課時?!窘虒W工具】

多媒體?!窘虒W設計】

1、導入:茫茫宇宙,充滿奧秘。仰望星空之時,會有許多遐思,有沒有外星人存在呢?讓我們先看一段視頻,你相信有外星人存在嗎?提問請一兩個學生說說依據,我們走進課文《宇宙的邊疆》,看看被美國人稱為科學代言人的卡爾薩根怎么說的,他相信有嗎?(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入文章的寫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奧秘”。)(板書)2、問題一:探索宇宙時,應該具有什么精神?勇于懷疑富于想象(板書)

(設計意圖:以兩種精神作為文章的切入點,抓住文章的關鍵。)3、問題二:文中的哪些段落體現著作者的懷疑和想象?我們回過頭來會猛然發(fā)現這么多的段落都在提到懷疑和想象,看來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確實需要這兩種精神,難怪有人稱卡爾薩根被為“懷疑論的馬丁路德金”并且懷疑和想象的內容“外形有無差別”“社會形態(tài)是否一樣”“智能生命”“文明現象”(板書)和我們兒時的好奇是一樣的,我們常常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實我們還可以說“

宇宙遼闊無垠,很可能天外有人”。4、問題三:宇宙有邊疆嗎?宇宙有中心嗎?討論兩分鐘:

一部分同學認為“宇宙沒有中心,沒有邊疆”因為“宇宙遼闊無垠、茫無際涯,范圍之大,難以想象”另一部分認為“宇宙有中心”因為“80億光年是我們已知的宇宙中心”。還有一部分比較全面認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邊疆”根據“80億光年是我們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濱”。小結:所謂邊疆中心都是對宇宙探索已知范圍之內,未來還要我們這一代繼續(xù)探索,那么中心邊疆也會隨之變化。5、問題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語言特色?這樣的段落雖然并沒有體現懷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們?yōu)閼岩珊拖胂筇峁┝艘环N知識的背景,或是懷疑和想象的結果。同時運用準確而生動形象的語言使得科學知識離我們不再遙遠。6、問題五:統(tǒng)觀全文,我們?yōu)槭裁匆剿饔钪娴膴W秘?未來(板書)

讓學生齊讀最后一段,體會抒情和議論的語言,并和解說詞的特點聯(lián)系起來,采用這樣的語言方式會更貼近關注的心理,引起共鳴。7、總結文章寫作的重要特色,領悟本文寫作的深遠意義。8、布置作業(yè):

任選一個你喜歡的題目,查閱資料,撰寫一篇科學小品?!坝钪嫒盒侵嗌佟薄叭绻l(fā)現了生命星球”“地球的未來”【板書設計】

外形有無差別

探勇于懷疑

索社會形態(tài)是否一樣

宇未來

奧智能生命

秘富于想象

文明現象

第一單元高二必修三語文教案2023案例4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

《老王》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專題“號角為你長鳴”的第二板塊“底層的光芒”中第二篇。本板塊形貌平凡“小人物”的作品,我們身邊的這些“蕓蕓眾生”固然很平凡,但卻有著“金子般”的心。正是他們,冷靜保衛(wèi)著社會的知己,辛勞創(chuàng)造著社會的財產,他們稱得上是“民族的脊梁”。通過這些文章學習,既造就門生報效故國、辦事人民的高遠發(fā)憤,更造就學生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的精力,學習統(tǒng)統(tǒng)平凡人身上的優(yōu)秀品格。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重點提出,要讓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身邊的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根據以上兩方面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特點我這樣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底層人物在特定時代體現出的人格魅力。(2)、過程與方法:研讀有感染力的細節(jié),在相關語段理解人物的情感。(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導學生關注時代洪流下底層人物的個人操守,最終從他們的人生追求和價值選擇中認識人的尊嚴和崇高。3、教學重點:分析作者與老王之間的關系以及“愧怍”隱藏的深刻含義

4、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對人物寄予的凝重深厚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自我反思

5、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教法分析:

根據我班學生情況以及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討論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采用啟發(fā)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設計帶有針對性、啟發(fā)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通過語言的體會,解決本文重點;3、同時采用朗讀、討論、質疑、等方式使學生思考,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體。三、過程設計:

(一)導入:圖片展示:姚明、奧巴馬等一些學生熟知的人物。(設計說明:建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激發(fā)學生對課文、人物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為下面的教學打好情感基礎。)

教師結語:我們平時都很關注這些耀眼的公眾人物,那么我們身邊那些普普通通通的的人,我們是否關注過他們,了解他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隨著楊絳先生一起走進一位車夫----老王的生活。(二)文本研讀

環(huán)節(jié)一“閱讀第1-4自然段,思考:文中交待了老王的哪些情況?可以看出老王怎樣的生活境遇?”

(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guī)律,齊聲朗讀,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思維能力。)

環(huán)節(jié)二“快速閱讀5-16段思考:老王的一生是不幸的,那他的為人如何?從哪里可以看出?”

(設計說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導學生概括老王品質,尋找文本依據,理解老王的善良、樸實,引導學生從文章局部進行自主閱讀,進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學生對內容要點概括能力、語言感受能力的同時,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體現教學重點。)

環(huán)節(jié)三:楊絳不敢坐三輪車的原因?(設計說明:引入文化_這個寫作背景,突出老王的品質)環(huán)節(jié)四:思考:楊絳一家如何對待老王?(設計說明:突出作者一家的善良,為作者在文末的愧怍之情作鋪墊,)環(huán)節(jié)五:探究作者對老王愧怍的原因?(設計說明:進一步理會作者隱含在內的深沉的感情,也一進陶冶自己的情操。)(三)總結

老王走了,但是他的故事還在延續(xù)。在我們周圍還有很多老王的存在,他們兢兢業(yè)業(yè),自力更生。比如白方禮老人。他無私奉獻,蹬三輪車二十年圓貧困孩子上學夢。其實不管老王還是白方禮,都向我們宣揚一種超越親情、友情的偉大情感,只要人格高尚,保持作為人的尊嚴,普通的人與偉大的人一樣,其精神長存。(設計說明:“讀書是為了明理”,學習一篇課文,要讓學生在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上有所增益,能夠更好地關心身邊的弱者,關注生活,關注人生,凈化思想。本環(huán)節(jié)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四)作業(yè)

(設計說明:使學生學以致用,同時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反思

本次的公開課,上得不是很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

1.題目設置不精粹、全面,許多時間把自己的看法強加給學生,還有就是在說明楊絳老師愧疚的緣故原由的時間,應該注意師生對話,在學生看法的基礎上進行總結。2.講堂語言貧瘠不生動,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