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桿菌的診斷和治療_第1頁
布氏桿菌的診斷和治療_第2頁
布氏桿菌的診斷和治療_第3頁
布氏桿菌的診斷和治療_第4頁
布氏桿菌的診斷和治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布氏桿菌病

1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

布氏桿菌病(brucellosis)又稱波浪熱,是布氏桿菌所引起的,以長期發(fā)熱、多汗、關節(jié)疼痛、肝脾腫大和慢性化為特征的人畜共患傳染病。

概述2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一、病原學二、流行病學三、發(fā)病機制與病理解剖四、臨床表現(xiàn)五、實驗室檢查六、診斷與鑒別診斷七、預后八、治療九、預防3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病原學

布氏桿菌病4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病原體1887年,英國軍醫(yī)Bruce從馬爾他島死于“馬爾他熱”的英國駐軍士兵的脾臟中分得羊種布氏菌(Br.melitensis)布魯氏菌屬(Brucella)包括6個種19個生物型。即:羊種布氏菌(Brmelitensis)1、2、3型牛種布氏菌(Brabortus)1、2、3、4、5、6、7、9型豬種布氏菌(Brsuis)1、2、3、4、5型沙漠森林野鼠種布氏菌(Brneotomae)綿羊附睪種布氏菌(Brovis)犬種布氏菌(Brcanis)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病原學

布氏桿菌是一組球桿狀的革蘭陰性菌,沒有鞭毛,不形成芽胞或莢膜。

布氏桿菌病電鏡下可見三層外膜:外層為脂多醣(LPS)

中層外膜蛋白(OMP)

內層細胞質膜同布氏桿菌的毒力有關6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6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病原學

布氏桿菌病

電鏡下的布氏桿菌光鏡下的布氏桿菌7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7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病原學

布氏菌屬按儲存宿主不同可分為6個種:羊種菌、牛種菌、豬種菌、犬種菌、綿羊附睪種菌及沙林鼠種菌。本菌屬分型對臨床和流行病學有重要意義。羊種菌致病力最強,感染后臨床癥狀重。

布氏桿菌病8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8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生長特性:

布氏菌屬生長繁殖時需要多種氨基酸及維生素,少數(shù)菌種培養(yǎng)時需加入5%~10%CO2。一般生長緩慢,從人體內分離細菌時常需1周以上,有時需1個月。由于各型之間具有共同抗原。因此可用毒力弱的菌株制備弱毒活菌苗。

布氏桿菌病病原學9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9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病原學

抵抗力:本菌屬對紫外線、熱和常用消毒劑敏感,3%漂白粉和來蘇爾數(shù)分鐘內能殺滅。

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活力強,在奶及乳制品、皮毛、凍肉等中能長時間生存(2個月以上)。

布氏桿菌病10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0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流行病學

布氏桿菌病11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1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流行病學

本病為全球性疾病。我國主要流行于內蒙、吉林、黑龍江和新疆、西藏等牧區(qū)。其他各省均有病例發(fā)生。我國流行的布氏菌屬主要為羊種菌,次為牛種菌,豬種菌僅見于廣西和廣東個別地區(qū)。近年來,畜牧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和未經檢疫的牛羊的引入,使在疫區(qū)才會發(fā)生的布病呈現(xiàn)多發(fā)的態(tài)勢。

布氏桿菌病12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2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一)傳染源

主要為病畜。包括綿羊、山羊、黃牛、水牛、奶牛及豬。

流行病學

布氏桿菌病13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3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流行病學(二)傳播途徑

接觸-通過體表皮膚粘膜的接觸進入人體,如接產羊羔、屠宰病畜、擠奶等接觸;

消化道-亦可經消化道,如進食含布氏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飲水和肉類而感染;

呼吸道-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塵埃而感染的氣溶膠傳播亦為傳播途徑之一。

布氏桿菌病14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4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流行病學傳染源主要是患病動物和帶菌動物與人類感染主要的傳染源是羊、牛及豬,其次是犬感染途徑主要經消化道感染其次是損傷的皮膚、黏膜和交配感染也可通過吸血昆蟲的叮咬而感染。人類布病主要是由于接觸帶含有病原菌的各種污染物及食品,經消化道、呼吸道等感染。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5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

人群普遍易感,人類病后可獲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種之間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發(fā)生者有2~7%。(三)人群易感流行病學

布氏桿菌病16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6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人傳人感染?布病有人傳人的可能性,尤其是急性期菌血癥患者,另外各種分泌物中也能夠排出布氏桿菌值得注意現(xiàn)象主要是羊種布氏菌感染以散發(fā)性發(fā)病為主接觸傳播不是主要方式人傳人的途徑性傳播,多見男傳女母乳傳播垂直傳播(胎盤)接觸傳播(排泄物和血液)其他傳播方式(骨髓移植、輸血等)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7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流行病學

布氏桿菌病

布氏桿菌病的流行環(huán)節(jié)圖18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8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發(fā)病機制與病理解剖

布氏桿菌病19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19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

發(fā)病機制復雜,細菌、毒素以及變態(tài)反應均不同程度地在發(fā)病中起作用。發(fā)病機制發(fā)病機制與病理解剖

布氏桿菌病感染過程大致分以下幾個階段淋巴源性遷徙階段(原發(fā)病灶形成);菌血癥階段;多發(fā)性病灶形成階段;慢性布病階段;慢性纖維化階段20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0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

布氏桿菌淋巴管局部淋巴結大量繁殖增生性炎癥淋巴結炎肉芽腫性(為特點)淋巴結炎(淋巴結成為布氏菌的貯存地,形成原發(fā)病灶)發(fā)病機制與病理解剖

布氏桿菌病1、淋巴源性遷徙21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1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發(fā)病機制與病理解剖

布氏桿菌病2、菌血癥布氏菌在原發(fā)病灶大量繁殖病原體血行播散沖破淋巴屏障進入淋巴流和血流吞噬

吞噬細胞當釋放出的細菌超過細胞的吞噬反應能力

細胞外繁殖菌血癥菌體破壞釋放內毒素形成毒血癥破壞白細胞等,釋放內源性致熱物質局部組織炎癥,變性壞死臨床上出現(xiàn)發(fā)熱、疼痛等癥狀22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2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發(fā)病機制與病理解剖

布氏桿菌病3、多發(fā)性病灶形成細菌隨血流到達全身實質臟器多發(fā)性病灶

由于布氏菌主要在網狀內皮系統(tǒng)的細胞內寄生,所以富有網狀內皮細胞的臟器,如肝、脾、淋巴結,骨髓等均可受累。23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3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發(fā)病機制與病理解剖

布氏桿菌病4、慢性布病肝、脾、淋巴結內布氏菌繼續(xù)繁殖,破壞代謝產物、內毒素等物質不斷進入血流毒血癥反復發(fā)作機體致敏24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4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發(fā)病機制與病理解剖

布氏桿菌病5、慢性纖維化

當病灶部位的T淋巴細胞被細菌致敏并再次接觸抗原后,能釋放細胞因子,趨化和激活巨噬細胞聚集于布氏菌周圍,不斷吞噬和殺滅布氏菌,形成包裹感染灶的肉芽腫。部分患者肉芽組織發(fā)生纖維硬化性變,臨床出現(xiàn)后遺癥。25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5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病理解剖病變累及的組織器官很廣泛,但以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骨關節(jié)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等常見。初期為炎性滲出,組織細胞變性、壞死。亞急性和慢性期為組織細胞增生,肝、脾、淋巴結等處能見增殖性結節(jié)和肉芽腫。慢性期部分病人肉芽組織發(fā)生纖維硬化性變,臨床則出現(xiàn)后遺癥。(如關節(jié)強直等。)發(fā)病機制與病理解剖

布氏桿菌病26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6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各系統(tǒng)病理變化發(fā)病機制與病理解剖

布氏桿菌病皮膚: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病變。淋巴結:充血、漿液性滲出;增生性肉芽腫血管系統(tǒng):主要侵犯小動脈、毛細血管和毛細血管后靜脈。血管內膜炎、血栓性脈管炎、動脈瘤及主動脈炎等。心臟:特異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動脈瓣。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網狀內皮和淋巴增生引起腫大。27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7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各系統(tǒng)病理變化發(fā)病機制與病理解剖

布氏桿菌病骨髓:壞死、營養(yǎng)不良和纖維化。肺部:卡他性肺炎泌尿生殖系統(tǒng):間質性腎炎、腎小球腎炎。睪丸炎、附睪炎、子宮內膜炎神經系統(tǒng):中樞:腦膜炎、腦炎、脊髓炎;周圍:腰骶后根和坐骨神經。運動器官:骨、關節(jié)、肌肉、韌帶均可受累;關節(jié)炎、滑囊炎和腱鞘炎。28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8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臨床表現(xiàn)

布氏桿菌病29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29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1~3周,平均為2周(3日至數(shù)月)。臨床可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

布氏桿菌病30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0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臨床表現(xiàn)

(一)急性期(多緩慢起病,少數(shù),約占10%突然發(fā)?。?/p>

1.發(fā)熱

熱型不一,在抗生素普遍應用之前,波狀熱是典型的熱型。波與波之間短者3-5天,長者數(shù)周。近年來波狀熱型已較少見。高熱時,一般神志清醒,甚至自覺尚好,但體溫下降時自覺癥狀增多,并加劇,這種高熱與病況相矛盾的現(xiàn)象為布病所特有。羊種菌感染發(fā)熱明顯,牛種菌感染低熱者多。

布氏桿菌病患者高熱時可無明顯不適,體溫下降時癥狀加重,這種發(fā)熱與其他發(fā)熱性疾病不同,有一定診斷意義。31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1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臨床表現(xiàn)

布氏桿菌病體溫曲線(波狀熱)32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2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臨床表現(xiàn)

2.多汗

是本病主要癥狀之一,患者發(fā)熱或不發(fā)熱,亦有多汗。大量出汗后可發(fā)生虛脫。

布氏桿菌病

特別是晚上出汗明顯增多。與一般發(fā)熱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當嚴重,體溫下降時更為明顯,??蓾裢敢卵?,使患者感到緊張、煩燥,甚至影響睡眠。33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3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臨床表現(xiàn)

3.關節(jié)(肌肉)疼痛

為關節(jié)炎所致,常在發(fā)病之初出現(xiàn),亦有發(fā)病后1個月才出現(xiàn)者。多發(fā)生于大關節(jié)如膝、腰、肩、髖等關節(jié)。關節(jié)炎可分兩類:一類為感染性,常累及一個關節(jié);另一類為反應性,常為多關節(jié)炎。疼痛性質初為游走性、針刺樣疼痛,以后疼痛固定在某些大關節(jié)。常因勞累或氣候變化而加重。

布氏桿菌病34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4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臨床表現(xiàn)

布氏桿菌病關節(jié)炎:左側關節(jié)炎,伴有發(fā)熱、不適及肌肉疼痛。35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5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臨床表現(xiàn)

4.神經系統(tǒng)癥狀

頭痛、腦膜刺激癥狀、眼眶內痛和眼球脹痛。神經痛:腰骶神經、肋間神經、坐骨神經。

布氏桿菌病36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6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臨床表現(xiàn)

5.泌尿生殖系統(tǒng)癥狀

布氏桿菌病

可發(fā)生睪丸炎、附睪炎、前列腺炎、卵巢炎、輸卵管炎及子宮內膜炎。可發(fā)生特異性乳腺炎,表現(xiàn)為乳腺浸潤性腫脹而無壓痛。有少數(shù)患者可發(fā)生腎炎、膀胱炎等。

37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7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臨床表現(xiàn)

6.乏力

布氏桿菌病

這一癥狀為全部病人所具有,尤以慢性期患者為甚,患者自覺疲乏無力,能吃不愛動,故有人將此病稱為“懶漢病”、“爬床病”。38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8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臨床表現(xiàn)

7.肝、脾及淋巴結腫大

約半數(shù)患者可出現(xiàn)肝腫大和肝區(qū)疼痛。脾多為輕度腫大。

淋巴結腫大與感染方式有關,經口感染者以頸部、咽后壁和頜下淋巴結腫大為主,接觸性傳染者多發(fā)生在腋下或腹股溝淋巴結。有時腹腔或胸腔淋巴結亦可受累。腫大的淋巴結一般無明顯疼痛,可自行消散,

布氏桿菌病亦有發(fā)生化膿,破潰而形成瘺管者。

39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39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臨床表現(xiàn)

急性期布氏桿菌病患者經抗菌治療后,約有10%以上復發(fā)。復發(fā)常發(fā)生于急性感染后數(shù)月,亦有發(fā)生于治療后2年者。這可能是寄生于細胞內的細菌,逃脫了抗生素和宿主免疫功能的清除。

布氏桿菌病40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0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臨床表現(xiàn)

(二)慢性期

病程長于1年者為慢性期。本期可由急性期沒有適當治療發(fā)展而來,也可無明顯急性病史發(fā)現(xiàn)時已為慢性。主要表現(xiàn)為疲乏無力,有固定的或反復發(fā)作的關節(jié)和肌肉疼痛,可存在骨和關節(jié)的器質性損害。此外常有精神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癥狀。

布氏桿菌病41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1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臨床表現(xiàn)

布氏桿菌病骨和關節(jié)的器質性損害:椎骨前緣被侵蝕。42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2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

慢性期可分兩型:(1)慢性活動型:體溫正常或有低熱,癥狀和體征反復發(fā)作并逐漸加重。血清學檢查陽性;(2)慢性相對穩(wěn)定型:體溫正常,體征和癥狀僅因氣候變化或勞累過度而加重者。臨床表現(xiàn)

布氏桿菌病43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3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實驗室檢查

布氏桿菌病44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4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實驗室檢查

主要取血或骨髓作培養(yǎng),后者陽性率高于前者。(一)血象血象: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或減少,淋巴或單核細胞增多。部分患者有血小板減少。血沉:血沉增快,以急性期發(fā)熱患者更為顯著。肝功:可出現(xiàn)各種異常改變,但無特異性。(二)病原菌培養(yǎng)

布氏桿菌病45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5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實驗室檢查1.凝集試驗

標準的是試管法(STA)或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主要檢測特異性lgM和IgG。后者操作簡便,常用于普查。前者常用于診斷,滴度≥1:160有意義。

2.ELISA法

檢查各類lg抗體,敏感性強。

3.其他免疫學試驗

包括免疫熒光抗體檢測、2-巰基乙醇試驗(2-ME)、抗人球蛋白試驗、RIA等(三)血清學檢查

布氏桿菌病46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6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實驗室檢查

近年來開展PCR檢測布氏桿菌DNA,能快速、準確作出診斷。有報告應用牛種菌16SαRNA序列作引物,其敏感性大于3lKD編碼基因和外膜蛋白編碼基因。

(四)PCR技術

布氏桿菌病47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7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診斷與鑒別診斷

布氏桿菌病48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8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診斷與鑒別診斷

診斷依據

1.

流行病學史包括流行地區(qū)有接觸羊、豬、牛等家畜或其皮毛,飲用未消毒的羊奶、牛奶等流行病史,對診斷有重要參考意義。

2.

臨床表現(xiàn)急性期有發(fā)熱、多汗、關節(jié)疼痛、神經痛和肝脾、淋巴結腫大等。慢性期有神經、精神癥狀,以及骨、關節(jié)系統(tǒng)損害癥狀。

3.

實驗室檢查血、骨髓或其他體液等培養(yǎng)陽性或PCR陽性可以確診。血清學檢查陽性,結合病史和體征亦可作出診斷。

布氏桿菌病49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49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診斷與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

急性期需與風濕熱、傷寒、痢疾、敗血癥、結核病等鑒別。慢性期主要與骨、關節(jié)損害疾病及神經官能癥等鑒別。

布氏桿菌病50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0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診斷與鑒別診斷

1、布病與風濕病相鑒別

布病侵犯大關節(jié),風濕病侵犯小關節(jié)。風濕病紅細胞沉降率加速,中性白細胞增多,常累及心臟瓣膜病變。布病淋巴結和肝脾腫大常見。實驗室檢查:風濕病ASO陽性;布氏桿菌抗體陽性。

布氏桿菌病51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1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診斷與鑒別診斷

布氏桿菌病2、布病與傷寒、副傷寒的鑒別

布病急性期易與傷寒混淆。主要區(qū)別:傷寒起病急,高熱,譫語,煩燥不安;實驗室檢驗:傷寒為肥達氏反應陽性,傷寒菌培養(yǎng)陽性。52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2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診斷與鑒別診斷

布氏桿菌病3、布病與結核相鑒別

結核病與布病都可以有淋巴腫大的表現(xiàn):淋巴結核多粘連成塊,破潰流膿形成瘺道有瘢痕,布病性淋巴腺炎很少有破潰發(fā)生;結核病人消瘦,結核中毒癥狀明顯,但結核病很少有肝脾腫大。代償失調的結核病人血沉一定增快,痰內查到結核桿菌,胸部X線的檢查對肺結核常有著決定性意義。53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3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診斷與鑒別診斷

布氏桿菌病4、布病與敗血癥相鑒別

敗血癥常有化膿性傳染病灶,中毒癥狀嚴重,大多發(fā)生高熱,呈馳張熱者居多。敗血癥嚴重病例可見神志不清。甚至出現(xiàn)昏迷或休克。白細胞計數(shù)多增高,以中性粒細胞增高顯著,多數(shù)患者有進行性貧血;血培養(yǎng)可以發(fā)現(xiàn)其他病原菌。布病高熱時神志清楚,甚少譫妄。白細胞減少,淋巴

細胞相對增多。54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4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診斷與鑒別診斷

布氏桿菌病5、布病與瘧疾相鑒別

布病發(fā)病時沒有瘧疾發(fā)作時的那種有規(guī)律性的熱型。布病出現(xiàn)運動器官及生殖器官的損害,而瘧疾沒有。瘧疾的末稍血涂片可發(fā)現(xiàn)瘧原蟲。55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5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預后

布氏桿菌病56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6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預后

本病一般預后良好。大多數(shù)患者即使不經治療亦有自愈傾向。未經抗生素治療者一般1~3個月內可康復,但易復發(fā)。及時治療者病程大為縮短。如不及時治療,易由急性轉為慢性,反復發(fā)作,遷延數(shù)年,嚴重影響勞動能力,甚至病灶纖維化后形成瘢痕,引起內臟器官的器質性改變或骨關節(jié)的變形強直,終生不愈。

布氏桿菌病57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7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治療

布氏桿菌病58本文檔共65頁;當前第58頁;編輯于星期三\4點23分治療

(一)急性期治療

l.

一般治療和對癥治療包括休息等。高熱患者應用物理降溫。頭痛、關節(jié)疼痛劇烈者應用鎮(zhèn)痛劑。中毒癥狀明顯和睪丸炎嚴重者,可適當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2.

病原治療布氏桿菌為細胞內細菌,因此病原治療的抗菌藥物應選擇能進入細胞內

的藥物。為提高療效,減少復發(fā)和防止耐藥菌株的產生,一般采取聯(lián)合用藥和多療程療法。

布氏桿菌病59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