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良好習慣提升思維品質_第1頁
培養(yǎng)良好習慣提升思維品質_第2頁
培養(yǎng)良好習慣提升思維品質_第3頁
培養(yǎng)良好習慣提升思維品質_第4頁
培養(yǎng)良好習慣提升思維品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培養(yǎng)良好習慣,提升思維品質

今年是江蘇省普通高中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第五年。縱觀五年的高考物理試卷,發(fā)現試卷在強調系統(tǒng)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執(zhí)行了“以能力測試為主導”的命題原則,全面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物理本來就難學,加上課改后物理考題越來越活,學生普遍感到物理問題越來越難解。如何破解教學難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從以下幾方面作些分析探討。一、養(yǎng)成認真讀題的習慣,捕捉啟發(fā)思維的觸發(fā)點由于受初中物理學習方式的影響,普通高中學生對快速、準確閱讀過程比較復雜、隱性條件比較多的物理題目有些困難。加上初中物理過程簡單,思維深度淺,學生思維“惰性”影響了物理問題解答的正確性。有的教師在講解物理題時,出示題目后,就抑揚頓挫地朗讀,雖然教師的語音傳遞的信息有利于啟發(fā)學生分析問題,但是也助長了學生的“思維惰性”,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審題依賴老師的習慣。當學生遇到較長的題目或者較復雜的說明時,在心理上就或多或少地產生畏懼感,學生就很難獨自讀通讀懂題目。鑒于此,筆者在上習題課時,在呈現題目后,就組織學生自己讀題,自己分析。讓學生明白,根據“句號和分號”的位置,把一個復雜的物理過程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問題。準確找出物理題中的關鍵詞,就可以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就可以讓學生根據定律、原理解題,比如,平衡、光滑、靜止、緩緩、勻速(勻強、均勻)、恰好、最高(最低、最大、最小)、水平(垂直)等等?!纠?】如圖所示,在y>0的空間中存在勻強電場,電場沿y軸負方向;在y<0的空間中,存在勻強磁場,磁場方向垂直xy平面(紙面)向外。一電量為q、質量為m的帶正電的運動粒子,經過y軸上y=h處的點時速率為,方向沿x軸正方向;然后,經過x軸上x=2h處的點進入磁場,并經過y軸上y=-2h處的點。不計重力。求(1)電場強度的大小。(2)粒子到達時速度的大小和方向。(3)磁感應強度的大小。(2004年全國卷高考題)解析:題目中的“句號”把題目分成兩個部分,前一部分講的是勻強磁場和勻強電場的性質,后一部分講的是物理過程。在前一部分又有“分號”隔斷成兩句話,前后兩句話說的是以“x軸”為界,場的上下兩部分空間存在性質不同的場。后一部分,也有“分號”分隔成兩句話,前后兩句話分別交代帶電粒子在第一、第四象限中的運動狀況。把握了這兩點,我們就能在圖中畫出正確的粒子運動軌跡。然后,找準題目中的關鍵詞,再運用牛頓運動定律和圓周運動的知識求解,思路十分清晰。(1)粒子在電場、磁場中運動的軌跡如下圖所示。設粒子從到的時間為t,電場強度的大小為E,粒子在電場中的加速度為a,由牛頓第二定律及運動學公式有:實踐證明,激發(fā)學生思維的信號源不應僅僅是教師的“語音”信號,題目中的文字符號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只有在平時重視學生養(yǎng)成自己認真讀題的習慣,善于在字里行間捕捉思維的觸發(fā)點,才能真正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提升思維品質。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就能在獨立解決問題過程中(比如考試中)占得心理優(yōu)勢,從容應對一切復雜問題。二、整體把握復雜的物理過程,提升思維的深刻性對物理過程的分析,就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學生能夠全面完整地把握物理過程,進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去粗取精的分析,其本身就是學生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體現。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關鍵詞,分層分段分解物理過程,建立相應的物理模型,是訓練思維能力和提升思維品質的重要工作。【例2】如圖所示,半徑R=0.40m的光滑半圓環(huán)軌道處于豎直平面內,半圓環(huán)與粗糙的水平地面相切于圓環(huán)的端點A。一質量m=0.10kg的小球,以初速度m=7.0m/s在水平地面上向左做加速度a=3.0的勻減速直線運動,運動4.0m后,沖上豎直半圓環(huán),最后小球落在C點。求A、C間的距離(取重力加速度g=10)。(2005年廣東高考題)解析:這道題目應該分幾個過程來分析,首先是在水平面上的勻減速直線運動;其次,是豎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由于這是個半圓,所以是繩的模型,要考慮能否沖到B點,經過判斷沖到最高點的速度;再則,球離開B后做平拋運動,利用平拋運動的知識就能求解AC的水平距離。這種多過程復雜問題的分析,有必要借助示意圖、表等形式,展示物理情景,增加問題的直觀性。也可以引導學生由此及彼地聯(lián)想,聯(lián)想以前探討過的、與各個過程相對應的簡單的物理問題。讓學生明白,復雜的物理問題,無非是幾個簡單的物理過程的組合。分析一個復雜的物理過程,也無非是把已經組合的幾個物理問題分解出來,逐個解決。思維敏捷的學生就能及時地發(fā)現其中的“奧妙”,思維深刻的學生,能夠一眼看穿題目中設置的“陷阱”,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做到“滴水不漏”。一句話,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習題訓練,就是教會學生分解過程、化解問題。三、建立合理生動的物理模型,架起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的橋梁高中物理教學對學生思維發(fā)展而言,更注重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物理模型是聯(lián)系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的橋梁,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形態(tài)。學生善于從紛繁復雜的實際物理過程和物理原型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并以之啟動邏輯思維,是思維深刻性發(fā)展的基礎。學生具備這樣的思維品質,就能抓住問題的主要方面,舍棄次要方面,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并對復雜的過程作簡化處理。在高中物理中,常見的理想對象模型有“質點”“點電荷”“單擺”“理想氣體”“彈簧振子”“理想電流表”“理想電壓表”等;常見理想環(huán)境模型有“光滑面”“勻強電場”“勻強磁場”等;常見的理想過程模型有“自由落體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簡諧運動”“彈性碰撞”“等幅振蕩”“等溫變化”“等容變化”“等壓變化”等;常見的問題模型有“子彈打木塊”“人船模型”“雙星模型”“竿和繩模型”等。如果學生能在審題后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那么題目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纠?】近期《科學》中文版的文章介紹了一種新技術——航天飛纜,航天飛纜是用柔性纜索將兩個物體連接起來在太空飛行的系統(tǒng)。飛纜系統(tǒng)在太空飛行中能為自身提供電能和拖曳力,它還能清理“太空垃圾”等。從1967年至1999年的17次試驗中,飛纜系統(tǒng)試驗已獲得部分成功。該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可用物理學的基本定律來解釋。如圖為飛纜系統(tǒng)的簡化模型示意圖,圖中兩個物體P、Q的質量分別為,柔性金屬纜索長為l,外有絕緣層,系統(tǒng)在近地軌道做圓周運動,運動過程中Q距地面高為h。設纜索總保持指向地心,P的速度為。已知地球半徑為R,地面的重力加速度為g。(1)飛纜系統(tǒng)在地磁場中運動,地磁場在纜索所在處的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方向垂直于紙面向外。設纜索中無電流,問纜索P、Q哪端電勢高?此問中可認為纜索各處的速度均近似等于,求P、Q兩端的電勢差;(2)設纜索的電阻為,如果纜索兩端物體P、Q通過周圍的電離層放電形成電流,相應的電阻為,求纜索所受的安培力;(3)求纜索對Q的拉力。(2005年北京高考題)解析:這是一道閱讀信息量較大的高考題,學生要從背景信息中轉化成已經學過的物理模型。纜索在地磁場中運動,相當于金屬棒切割磁感線。建立這樣的物理模型,就不難解決第一問纜索的電動勢:;P、Q兩點電勢差,P點電勢高。第二問考查的是閉合回路的歐姆定律,在第一問的基礎上考生很容易得到纜索電流,安培力第三問建模有點難度。Q是受地球引力和纜索拉力作用下的圓周運動,如果能想到這一點,求解就迎刃而解了。由圓周運動的知識,可以得到Q的速度,并設為,Q受地球引力和纜索拉力作用學生建立起生動的物理模型,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思考問題,思維的靈活性可得到有效的訓練。所以,教師在啟發(fā)學生思維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生動的物理模型,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工作。這也是物理課堂教學區(qū)別其他學科教學的一個基本特征。四、嘗試解決物理問題的各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高考中的獨創(chuàng)性是指學生面對試題所提供的新穎的情境,能夠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提出獨到的主意或解決辦法,或是得出比較獨特的結論。獨創(chuàng)性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標示。一個學生如果具有一定的獨創(chuàng)性,則反映了他所掌握知識的全面性、對知識理解的深刻性,且具有較強的遷移能力。在物理題目中,順向思維是占主導地位的,但有些題目如果能逆向思維,那原本復雜的問題就變得簡單化了,如勻減速直線運動逆向,則是勻加速直線運動?!纠?】將某種長方體材料鋸成A、B、C三個物體,然后再對拼在一起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圖所示,已知?,F用8N的力F從正面推C,使得A、B、C組成的長方體保持矩形的整體沿力的方向運動。試求運動中B與C間的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析:將A、B、C視為整體,用牛頓第二定律,得整體的加速度為,取B為研究對象,它只受到C對它的作用力,其大小為:,方向與B、C接觸面成30°,按正交分解方法,不難得B、C間靜摩擦力大小為,其方向與成30°。這里利用了力的合成與分解的可逆性來解題。由于把問題情景倒過來進行思考,求解摩擦力就顯得方便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來源于思維的批判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習慣,“這是不是唯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