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2023年高考語文考點集訓(16)傳統(tǒng)文化經典閱讀(含答案)個人圖書館qqshu.ccPAGE個人圖書館qqshu.cc傳統(tǒng)文化經典閱讀(時間:120分鐘總分值:127分)(67分)1.(2023·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知言者,盡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無不有以究極其理,而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氣,即所謂體之充者。本自浩然,失養(yǎng)故餒,惟孟子為善養(yǎng)之以復其初也。蓋惟知言,那么有以明夫道義,而于天下之事無所疑;養(yǎng)氣,那么有以配夫道義,而于天下之事無所懼,此其所以當大任而不動心也。(選自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1)根據材料可以判斷,朱熹這段話是對?孟子?中“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___________〞一句的注釋。(2分)(2)從畫線句中概括“知言〞和“養(yǎng)氣〞的功能。(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3·福建卷)閱讀下面的?孟子?選段,完成后面的題目。(6分)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注]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孟子·滕文公上?)【注】易:修治,耕種。(1)堯、舜的“憂〞與農夫有什么不同?請簡述。(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什么說“為天下得人難〞?請根據選段談談你的理解。(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23·北京卷)?論語·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分別講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對子路的話不以為然。篇末是曾皙與孔子師生二人的對話,這一對話存在兩種不同的標點,其中一種標點如下。(6分)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那么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那么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另一種標點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那么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那么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1)請在括號內寫出本句的說話人。(1分)(2)不同的標點源于對文本不同的解讀,請簡要說明第二種解讀與第一種的不同之處。有人認為第二種解讀優(yōu)于第一種,你贊成哪一種?請說明理由。(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23·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子曰:“孰謂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諸其鄰而與之。〞(?論語·公冶長?)【注】①微生高:春秋時魯國人。②醯(xī):醋。(1)第一那么材料主要表達了孔子的________觀。(1分)(2)孔子為什么說微生高不直?對孔子這種評價,你怎么看?(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23·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假設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論語·憲問?)簞食瓢飲,不改其樂;子路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皆所謂不恥者。 (宋·真德秀?西山讀書記?)(1)補出上面材料的空缺局部。(2分)(2)根據上面的材料,簡析孔子的觀點。(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23·杭州市二檢)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1)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孟子·離婁上?)(2)故治民無常,唯治為法。法與時轉那么治,法與世宜那么有功。故民樸而禁之以名那么治,世知維之以刑那么從。時移而治不易者亂,能治眾而禁不變者削。故圣人之治民,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 (?韓非子·心度?)(1)對于治國,孟子主張________,韓非子主張________。(2分)(2)針對孟子和韓非子的觀點,結合現實談談你的看法。(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2023·浙東北三校高三四模)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①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②不服。’此之謂也。〞 (選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上?)【注】①贍:足。②思:語助詞,無實義。(1)孟子認為“王道〞與“霸道〞有何不同?(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材料中所表達的孟子的思想的看法。(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2023·寧波市高三???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離婁上?)(1)出自本段的成語是________。(1分)(2)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談談你對“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這句話的看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2023·金華十校高三???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不聞不假設聞之,聞之不假設見之,見之不假設知之,知之不假設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圣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厘,無他道焉,已乎行之矣。(?荀子·儒效?)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中庸?)(1)概括材料二“有弗學……行之弗篤弗措也〞句的主要觀點。(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兩那么材料的“知行觀〞有何異同?請簡要說明。(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2023·溫州市高三第二次適應性測試)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材料一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材料二舜讓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茏鹕?,雖貴富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 (?莊子·讓王?)(1)從以上材料中,分別概括孟子和莊子的觀點。(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結合材料,簡要評析孟子和莊子的觀點。(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2023·溫州市高三第一次適應性測試)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那么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那么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1)源自這段文字的成語除了“簞食壺漿〞外,還有“________〞。(1分)(2)簡要概括孟子的戰(zhàn)爭觀,并結合孟子的思想談談對其戰(zhàn)爭觀的看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2023·紹興市3月診斷)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是故諸侯不相愛那么必野戰(zhàn),家主不相愛那么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那么必相賊,君臣不相愛那么不惠忠,父子不相愛那么不慈孝,兄弟不相愛那么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zhí)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墨子?)(1)上述材料反映了墨子的________思想。(1分)(2)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墨子的觀點的看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2023·麗水市高三下學期期末統(tǒng)考)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穿焉,那么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選自?大學·第六章?)(1)通讀文段后可知,成語________即源于此。(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0分)14.(2023·金華市名校高三下二統(tǒng))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注】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公孫丑上?)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那么唯利之見耳。 (?荀子·榮辱?)君法明,論有常,表儀既設民知方,進退有律,莫得貴賤孰私王? (?荀子·成相?)【注】鑠(shuò):從外部給予。(1)孟子和荀子在政治上各自主張仁政與法治,它們的理論依據各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對于孟子和荀子在政治上的觀點,你贊同誰的?請簡要說明理由。(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2023·浙江省一級重點校5月聯考)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那么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那么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那么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墨子·尚賢?)(1)請依據上述文段內容,解釋“尚賢〞的含義。(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贊同墨子“尚賢〞的觀點嗎?為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2023·浙江六校聯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5分)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那么游者眾;險以遠,那么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缺乏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1)王安石認為,一個人實現他的目標要具備三個條件,即“志〞、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分)(2)根據王安石的這段話,結合你的求學和生活經歷,在上述三者中選擇你認為對實現理想具有最重要意義的一點,談談你的看法。(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2023·杭州市聯誼學校高三下二聯)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孟子曰:“仁那么榮,不仁那么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①彼桑土②,綢繆③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駠议e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孟子·公孫丑上?)【注】①徹:取。②桑土:桑杜,桑根之皮。③綢繆:纏結。(1)孟子認為,統(tǒng)治者如果能夠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使國家防止內憂外患。(2分)(2)孟子引用?太甲?里的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是為了闡述什么道理?(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2023·浙江省高考命題專家原創(chuàng)卷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①,退息必有居學②。不學操縵③,不能安弦④;不學博依⑤,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⑥,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⑦,息焉游⑧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兌命?曰:“敬孫務時敏⑨,厥修乃來⑩。〞其此之謂乎。(?禮記·學記?)【注】①正業(yè):古指大學中規(guī)定的課業(yè)。②居學:在家休息時的學習。③操縵(màn):操弄琴弦。④安弦:懂得音樂。⑤博依:各種比喻。⑥藝:指各種技藝。⑦藏:收藏,存儲,引申為積累。修:練習。⑧游:閑暇。⑨孫:同“遜〞,謙虛。務,必須。時敏:時刻敏于學。⑩厥修:他的修行。來:到達。(1)古人重視“藝〞的學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段揭示了君子的學業(yè)成功之道,試根據文意概括出三點。(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2023·浙江省高考命題專家原創(chuàng)卷六)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子墨子曰:“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注】,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然那么奚以為治法而可?故曰:莫假設法天。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那么為之,天所不欲那么止。然而天何欲何惡者也?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以其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選自?墨子·法儀?)【注】法儀:法度禮儀。(1)簡要概括墨子對“法儀〞的觀點。(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請聯系文段內容,簡要評述墨子的觀點。(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023·浙江省高考名校聯考信息優(yōu)化卷一)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晏元獻公文章擅天下,尤善為詩,而多稱引后進,一時名士往往出其門。圣俞平生所作詩多矣,然公獨愛其兩聯,云:“寒魚猶著底,白鷺已飛前。〞余嘗于圣俞家見公自書手簡,再三稱賞此二聯。余疑而問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極致,豈公偶自得意于其間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獨知己難得,而知人亦難也。(節(jié)選自歐陽修?六一詩話?)(1)文段中晏公獨稱贊梅圣俞詩歌中的某兩聯的事例,表達了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晏公門下的名士眾多的原因是什么?請根據文意加以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023·浙江省高考名校聯考信息優(yōu)化卷四)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予嘗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幾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習。后百有余年,韓、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復于古。唐衰兵亂,又百余年而圣宋興,天下一定,晏然無事。又幾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時少而亂時多,幸時治矣,文章或不能純粹,或遲久而不相及,何其難之假設是歟?(節(jié)選自歐陽修?蘇氏文集序?,有刪改)(1)文中提到的“五代之余習〞具體指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短文中表現出來的作者的文學觀點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023·浙江省高考名校聯考信息優(yōu)化卷五)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刈厥敵,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為之奈何?〞邵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闊乎平天下矣。〞(1)請根據這段文字寫出一個成語。(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周公認為平定天下的人應該怎樣對待商朝的士人和百姓?請用自己的話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2023·浙江省高考命題專家原創(chuàng)卷三)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那么王乎?〞曰:“德何如那么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1)上述材料反映了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觀。(1分)(2)請根據上述材料,簡析孟子的觀點。(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2023·浙江省高考命題專家原創(chuàng)卷八)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甘戊①使于齊,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間②耳,君不能自渡,能為王者之說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長。謹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騏驥,足及千里,置之宮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貍。干將為利,名聞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隨流,吾不如子;說千乘之君,萬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節(jié)選自劉向?說苑·雜言?)【注】①甘戊:戰(zhàn)國時秦國下蔡人,秦武王時為左相,秦昭王時逃奔齊國。②間:通“澗〞。(1)甘戊在反駁船人時所用的論證方法是____________。(2分)(2)上述文段闡述了什么道理?請簡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2023·浙江省名校高考聯盟一聯)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問者曰:“申不害、公孫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國?〞應之曰:“是不可程①也,人不食,十日那么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謂之衣食孰急于人,那么是不可一無也,皆養(yǎng)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②而授官,循名③,操殺生之柄,課④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zhí)也。法者,憲令著于官府,賞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君無術,那么弊于上;臣無法,那么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節(jié)選自?韓非子·定法?)【注】①程:比擬。②任:才能。③循名:依據職位。④課:考察。(1)簡要概括作者的觀點。(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請聯系文段內容,簡要評價作者的觀點。(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點集訓十六傳統(tǒng)文化經典閱讀1.【詳細分析】(1)此題以填空的形式考查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材料選自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內容都是對?孟子?的注釋。題目又明確問“朱熹這段話是對?孟子?中‘我知……’一句的注釋〞,其實即便沒有這樣的語境,考生對“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這句話也是十分熟悉的。難度不大。(2)此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歸納和概括要建立在讀懂文本的根底上,概括準確、全面,需要結合上下文,還需要結合孟子的話來理解。答案(1)浩然之氣(2)①知言,能明道義,于事無疑。②養(yǎng)氣,能配道義,于事無懼。2.【詳細分析】在弄懂文段意思的根底上,結合題干要求分析、概括。答案(1)[要點]“憂〞的內容不同:①農夫為耕種豐歉而憂;②堯、舜那么為治理天下的人才難得而憂。(意思對即可)(2)[要點]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國理政的人才;②他們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③這種人才十分稀有,很難找到。(意思對即可)【參考譯文】堯把得不到舜當作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皋陶當作自己的憂慮。把耕種不好百畝田地當作自己憂慮的,是農夫。把財物分給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為天下物色賢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讓給別人是容易的,為天下物色到賢才是困難的。3.【詳細分析】(1)注意審題,這里只有孔子和曾皙在對話,一問一答,區(qū)分發(fā)問者和答復者即可。(2)此題利用不同的斷句來考查考生對文本效果的認識,是一道很新穎的題目。做題時要把握出題人的意圖。注意選定立場,態(tài)度要明確,不要模棱兩可。題設比擬偏向于第二種解讀,建議選擇第二種解讀進行分析。首先應分析兩者的不同,闡述一人自問自答和兩人對話的差異;然后從語句表達和人物性格兩方面入手分析。答案(1)曾皙孔子曾皙孔子(2)不同之處要點一:第一種解讀認為在對話中,曾皙一次發(fā)問,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種解讀認為曾皙三次發(fā)問,孔子三次作答。要點二:第二種解讀認為,曾皙與孔子的關注點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沒有談攏。孔子關注的是“為國以禮〞,應該謙虛,故對子路的話不以為然;曾皙的志向與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從政(有出世傾向),他的關注點是從政與不從政的差異,他認為孔子既然對子路的從政“哂之〞,就應該也對求和赤“曬之〞,所以才會有連續(xù)的發(fā)問。第一種解讀沒有表達上述內容??捶袄碛?例如一)贊同第一種解讀。理由是,孔子的關注點在于“為國〞是否“以禮〞、是否謙虛,所以他用一連串的反問句,強調赤和求同樣也是為政但是卻表現得謙虛,反襯子路不夠謙虛。孔子細致地答復了曾皙的提問,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例如二)贊同第二種解讀。理由是,這一解讀與前文四人各言其志銜接緊密,生動地再現了師生間的對話過程和各自不同的關注點。曾皙一再追問,孔子耐心作答,表現了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這一解讀文氣更順?!緟⒖甲g文】(曾皙)說:“您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說:“要用禮來治理國家,可他說話卻不知道謙虛,所以笑他。難道冉有講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嗎?何以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難道公西華所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華只能替諸侯做小相,那么,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4.【詳細分析】(1)第一那么材料說明了孔子的擇友觀。哪三種朋友可交,哪三種朋友不可交,對朋友類別的取舍原那么就是擇友觀。(2)孔子認為,別人來借小東西,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必向別人去借來說明自己的善良,所以孔子認為微生高不直。至于對孔子評價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文從字順即可。答案(1)擇友(2)第一問:醋是小物,有就說有,無就說無,微生高應據實相告。而他卻向鄰居求討,以應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認為微生高不直。第二問:孔子的評價是正確的,為人處世要實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誨弟子養(yǎng)成君子品格,于細微事不可不謹。5.【詳細分析】(1)“簞食瓢飲〞的典故出自顏回,即顏子;由“衣敝缊袍〞“而不恥〞可得知“不恥惡衣惡食〞。前一空難度小,后一空難度大。(2)此題可分為兩個層次作答,首先是對貧富兩種人生狀態(tài)的認知;然后是孔子對在貧富兩種境遇中的人格操守的肯定與贊美。注意在子貢和孔子的問答中,孔子的觀點有明顯的傾向性,這應是答題要點。答案(1)顏子惡衣惡食(2)①貧窮而不抱怨是困難的,富有而不驕橫是容易的,故處貧難,處富易。這是孔子對人之常情的體認。②處于貧窮時不僅要保持氣節(jié),更要安貧樂道;處于富有時不僅要不驕橫,更要謙遜好禮。6.【詳細分析】(1)此題較為簡單,分析材料不難看出孟子的言論集中表達在“仁〞上面,韓非子的言論那么主要表達在“法〞上面。他們的治國主張分別是仁政和法治。(2)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但要注意圍繞“仁〞和“法〞展開。作答時要先說明自己的觀點、然后圍繞觀點加以闡述。可以以仁政為主,也可以以法治為主,也可以二者結合。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仁政法治(2)仁政與法治結合是治理國家最好的方法。因為一味施行仁政就會縱容惡者,違法者得不到懲罰自然會變本加厲;如果一味施行法治,就會使人心惶惶,不利于國家的安定團結。(要求結合現實,有觀點有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7.(1)“霸道〞依靠武力服人,人們不是真心歸順;“王道〞依靠德行服人,人們真心歸順。(2)孟子認為,統(tǒng)治者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施行仁政,才能讓人們真心歸順。他強調統(tǒng)治者要以德服人,為政以德,他的這一思想在現代仍具有重要意義。當今社會,單純依靠強制和威嚇是無法保證有序的社會秩序的,只有以“仁〞為根底,施行仁政,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得到百姓的擁戴。【參考譯文】孟子說:“倚仗武力,假借仁義之名而統(tǒng)一天下的叫作‘霸’,要稱霸,一定得有強大的國家;依靠德治,推行仁義而統(tǒng)一天下的叫作‘王’,要稱王,不一定有強大的國家。商湯憑借的是七十里國土,周文王憑借的是百里國土。倚仗武力使人們服從,并不能使人們心服,只不過是因為武力不能相敵罷了;依靠道德使人們服從,人們心中喜悅而誠心歸服,就像七十多個弟子服從孔子一樣。?詩經?說:‘從西面到東面,從南面到北面,無不心悅誠服?!f的就是這個意思。〞8.【詳細分析】(1)答復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語段的中心意思,然后從文段中找到熟悉的詞語或信息點。由“自暴〞“自棄〞可知,出自本段的成語是“自暴自棄〞。(2)概括文段的主旨時,可以先分層理解概括,然后合并內容。孟子所說的話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為第一句,寫不能和自暴自棄的人交談、一起做事;第二層為第二、三句,解釋什么是自暴自棄,即言非禮義,不能居仁由義;第三層為第四、五句,寫不居仁由義的人的可悲。由此可以看出,語段的主要意思是:做人不能自暴自棄,要居仁由義。答看法時,要注重分析“居仁由義〞在人生、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比方對人的修養(yǎng)方面、成就功業(yè)方面的作用等。答案(1)自暴自棄(2)主旨:做人不能自暴自棄,而要居仁由義??捶ǎ孩偃适敲總€人安身立命的所在,義是人生應當遵循的正道。思想、言行符合仁義的原那么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只要我們遵循仁義的要求而行即可。②加強自身修養(yǎng),“居仁由義〞,是成就事業(yè)的前提。(言之成理即可)【參考譯文】孟子說:“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交談;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一起做事。言談破壞禮義,叫作自己殘害自己。自以為不能依據仁、遵循義來行事,叫作自己拋棄自己。仁,是人們安閑的精神住宅;義,是人們最正確的道路??罩查e的住宅不去居住,舍棄正確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詳細分析】(1)這段文字主要講的是如何求學,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主要寫要廣泛學習、詳細詢問、慎重思考、清晰分辨、專注實行等;第二層,講要如何做到前面所說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認為求學就要精進、要堅持。(2)“知行〞的意思是“認識和實行〞,第一那么材料中,“行〞是學習的終極目標,圣人正是通過“行〞到達完美的境界的。第二那么材料中,“行〞與學、問、思、辨并列,這些是獲得“知〞的方法。由此,考生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求學精進不已、堅持不懈。(2)同:兩那么材料都認為學習須“知行合一〞,所學知識必須付諸實踐。異:?荀子?將實踐視為學習的終極目標,強調實踐對于學習來說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庸?將“行〞(實踐)視作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與“學〞“問〞“思〞“辨〞并列,但并未明確突出“行〞在學習中的根本作用、終極地位。兩者相比,前者對“行〞的重視程度勝過后者?!緟⒖甲g文】(對待學問道理,)沒有聽說不如聽說過,聽說過不如眼見為實,眼見為實不如明曉事理,明曉事理不如親自實踐。學習的功夫到實踐這一層次也就停止了……圣人以仁義為本,明辨是非,言行一致,判斷沒有毫厘之差,這并沒有其他的竅門,就在于他能把學到的東西付諸行動罷了。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謹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專注地實行。不學那么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不去求教那么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思考那么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能終止;不去區(qū)分那么已,既然區(qū)分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做那么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能終止。10.答案(1)孟子:舍生取義(義重于生命)。莊子:尊重生命(生命重于天下)。(2)①孟子的觀點彰顯仁義的價值,強調仁義是人生選擇的重要標準。②莊子的觀點彰顯生命的價值,反對世人因追逐利祿而羈絆自己的生命。③兩種觀點都表達了對人生精神修養(yǎng)的重視和追求。(意思對即可)【參考譯文】材料一生命,是我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寧愿舍棄生命而選擇道義。材料二舜把天下讓給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說:“我正患有很深很頑固的疾病,正打算認真治一治,沒有多余的時間來治理天下。〞由此可見,天下雖是最為貴重的東西,舜卻不用它來替換生命,這就是有道的人對待天下跟世俗的人不一樣的地方?!軌蜃鹬厣模词沟匚桓哓敻欢嘁膊粫榱双@得養(yǎng)育自己的條件而傷害身體,即使貧賤也不會因為追逐利祿而危害身體。11.【詳細分析】通讀整個文段,從“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一句中便可以提煉出“水深熾熱〞這一成語。(2)題目要求對孟子的戰(zhàn)爭觀進行概括,具體解答時,需要從“反對〞和“支持〞兩方面答復,文中的“燕民悅,那么取之……燕民不悅,那么勿取〞,表達了孟子的態(tài)度,突出了“民本〞(或“仁政〞)思想。答案(1)水深熾熱(2)①反對非正義的戰(zhàn)爭,支持正義的符合百姓意愿的戰(zhàn)爭。②孟子的戰(zhàn)爭觀表達了“民本〞(或“仁政〞)思想;他的觀點是辯證的,變通的。【參考譯文】齊國攻打燕國,戰(zhàn)勝了燕國。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吞并燕國,有人勸我吞并燕國。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五十天就打下來了,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們不吞并它,一定會遭到天災。吞并它,怎么樣?〞孟子答復說:“吞并它而燕國的老百姓快樂,那就吞并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周武王便是。吞并它而燕國的老百姓不快樂,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齊國這樣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燕國這樣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燕國的老百姓卻用飯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來歡送大王的軍隊,難道有別的什么原因嗎?不過是想擺脫那水深熾熱的環(huán)境罷了。如果您讓水更深,火更熱,那也不過是換個人來統(tǒng)治罷了〞。12.(1)兼愛(2)墨子認為人和人不相愛是一切混亂的根源,所以墨子一再強調要“兼愛〞。墨子的“兼愛〞思想表達了勞動人民質樸、純真、善良的品性與愿望,是一種彌足珍貴的追求和諧社會的理想。雖然自秦漢以來,由于統(tǒng)治者獨尊儒術,墨子的思想日漸從思想流變史上消失了,但其仍具有不可抹殺的思想內涵和現實意義,特別是對當今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緟⒖甲g文】所以諸侯不相愛,就必然在郊野戰(zhàn)斗;家族宗主不相愛,就必然相互掠奪;人與人不相愛,就必然相互殘害;國君與臣子不相愛,那么國君對臣子就不會仁慈,臣子對國君就不會忠誠;父親與兒子不相愛,那么父親對兒子就不會慈祥,兒子對父親就不會孝敬;兄與弟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協調。天下的人不相愛,強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貧困的,尊貴的就必然傲視卑賤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騙愚笨的。大凡天下禍害、掠奪、埋怨、憤怒都是因不相愛而產生的。所以仁者認為不相愛是不對的。13.(1)格物致知(2)首先要接觸萬事萬物,然后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探究萬事萬物,認識萬事萬物的原理,這樣就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參考譯文】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是靈動的,都具有認識能力,而天下的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原理,只不過因為這些原理還沒有被徹底認識,所以獲得知識是無窮盡。因此,?大學?一開始就教學習者接觸天下的萬事萬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進一步探究,以徹底認識萬事萬物的原理。經過長期用功,總有一天會豁然貫穿,到那時,萬事萬物的里外巨細都被認識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內心的認識能力全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再也沒有蔽塞。這就叫萬事萬物被認識、研究了,這就叫知識到達頂點了。14.(1)孟子以“性善論〞為依據,荀子以“性惡論〞為依據。(2)(例如一)贊同孟子的觀點?!吧屁暿侨讼忍旃逃械牧贾?,是人固有的本性。有善心才會有善行,有惻隱之心才能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孟子的仁政主張“愛人〞,無論對于古代君主治理國家還是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都具有重大意義。(例如二)贊同荀子的觀點。法治是社會制度對人欲望的約束協調,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和開展起來的一種標準。依法治國在建設現代化國家的今天也有重大意義,能很好地約束個人行為,保障社會和諧?!緟⒖甲g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恥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仁義禮智,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不用心想罷了。人人都有同情別人的心。先王有憐恤別人的心,才有憐恤別人的政治。人一生下來就是小人,如果沒有老師,沒有禮法,那么人就只看到私利。君主執(zhí)法嚴明,判斷是非要有一貫的準那么,規(guī)章制度既已設立,臣民就知道所要遵循的準那么,官吏官職的升降都有法律作為依據,沒有人能任意使人貴賤,哪還有誰想憑借與君王的私情求得好處呢?15.(1)“尚賢〞是指治理國家的人崇尚、尊重、任用賢能的人。(2)贊同。因為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人才是其開展的根本,國家要想富強,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更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支撐。發(fā)現人才,抓好對人才的培養(yǎng)任用,關乎國家的興衰成敗。【參考譯文】墨子說:“當今掌握國家政權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國家富強、人口興旺、刑法和政治合理有序,但是,國家不富而貧窮,人口不興旺而減少,刑法和政治無序而混亂,這是從根本上失去了他們想要的,而得到了所厭惡的。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說:“原因就在于掌握國家政權的王公大人不能夠通過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來治理國家。所以,國家的賢良人士眾多,國家就會被治理得富強有序;國家的賢良人士少,國家就會被治理得貧窮混亂。所以,王公大人的當務之急,也就在于增加賢良的人的數量。〞16.【詳細分析】(1)作答此題,要通讀全段,整體把握段意,抓住關鍵語句,如“然力缺乏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等進行概括。(2)作答此題,首先要對原文中成功需具備的三個條件作出準確的理解。文中所說的“志〞,可以理解為意志,即恒心和毅力,“力〞可以理解為個人的能力、特長,而“物〞那么可以理解為客觀條件。在對“志〞“力〞“物〞有了準確的理解之后,確定一個觀點,根據自己的求學和生活經歷談自己的看法即可。答案(1)“力〞(能力、力量)“物〞(外物)(2)(例如一)我認為,“志〞對實現理想具有最為重要的意義。我曾經對書法很感興趣,便拜師學習,也小有收獲,后來迷戀網絡游戲,堅持了半年的書法練習便結束了。當同伴春節(jié)前夕在街頭揮毫為市民寫春聯的時候,我只能看著。意志和恒心是成功的重要前提,沒有堅決的意志,小有困難便見異思遷,輕易放棄,自己的能力再強,客觀條件再好,也無法實現既定的目標。(例如二)我認為,自己的能力對實現理想具有最為重要的意義。我的數理化成績不怎么好,但作文寫得特別好,老師說我形象思維的能力強于抽象思維的能力。后來文理分科,我進了文科班,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要是進了理科班,絕對不會有這樣的優(yōu)勢。馬拉松冠軍是“跑〞下來的,羽毛球冠軍是“打〞下來的,你有怎樣的能力,就做怎樣的選擇,不顧自己的能力,單靠雄心壯志打天下,難免失敗。(例如三)我認為,外物即客觀條件對實現理想具有最為重要的意義。我原來對作文不感興趣,一上作文課就頭疼。上了高一,遇到一位語文老師,他獨特的教學方法讓我對語文和作文萌生了興趣,去年參加全縣作文大賽,還得了二等獎。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沒有外物相助,人往往是難以成功的。善于抓住機遇,其實就是充分利用外在條件。(言之有理即可)17.答案(1)貴德尊士(或尊賢、使能)(2)孟子認為,如果是由外界因素導致的問題,那么還有解決的余地。但是如果是由自己內在因素導致的問題,那么就沒有解決的余地了。孟子引用這句話是為了告誡統(tǒng)治者要尊賢使能,奉行仁道,不要在國家安定的時候享樂怠惰,否那么等于自招災禍,且無可挽回。告誡統(tǒng)治者要防患于未然。【參考譯文】孟子說:“施行仁政就會得到榮耀,不施行仁政就會遭受恥辱?,F今人們雖然厭惡恥辱卻又自處于不仁,這好比厭惡潮濕卻又自處于低洼之地一樣。如果真的厭惡恥辱,不如崇尚道德而尊重士人,使賢德的人處在適宜的官位,讓能干的人擔任一定的官職。國家沒有內憂外患,趁著這個時候,修明政令刑法。(這樣做)即使是大國,也必定會對此感到畏懼。?詩經?中說:‘趁著天還沒有下雨,剝取桑樹根上的皮,纏結好巢穴的口?,F今這些樹下的人,誰還敢欺侮我?!F今國家沒有內憂外患,趁著這個時候,享樂怠惰,等于自招災禍。禍或福無不是自己招來的。?詩經?中說:‘行事一直與天命相符,自己尋求更多的福氣?!?太甲?中說:‘上天降災,尚且可以躲避。自己作孽,便無法逃避。’說的就是這種情況。〞18.(1)學藝可以調動激發(fā)學習的興趣。(2)①在校與在家學習相結合(或課內課外學習相結合);②學業(yè)與技藝學習相結合;③不斷積累與練習;④態(tài)度謙虛恭謹,時刻敏而好學。(答出任意三點即可)【參考譯文】大學教育,老師按時設教所教授的內容是大學中規(guī)定的課業(yè),回家休息時也得在家學習。不學習操弄琴弦,就不懂得音樂;不學習各種比喻的方法,就不能理解?詩經?;不學習對各色服飾的規(guī)定,就不懂得禮儀;不重視學習各種技藝,就不能激發(fā)對學業(yè)的興趣。所以君子對于學業(yè),要不斷積累,反復研習,休息或閑暇時也念念不忘。如果能這樣,就能學懂課業(yè)并尊敬師長,樂于同朋友交往并信守正道。這樣即使離開了師長和朋友,也不會違背他們的教誨。?尚書·兌命?中說:“謙虛恭謹,孜孜不倦,修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中國老年人營養(yǎng)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美容血清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罐頭食品行業(yè)市場運行分析及發(fā)展前景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組合微波爐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紋身清潔裝置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纖維素濾筒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空氣過濾器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真石漆報價施工方案
- 2025-2030中國碳酸飲料行業(yè)市場深度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年聚氨酯地平膠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國開電大《企業(yè)信息管理》形考任務試題及答案
- TCUWA40055-2023排水管道工程自密實回填材料應用技術規(guī)程
- 物流客服組建方案
- 外研版五年級英語下冊期中測試卷及答案【完整】
- 中藥飲片處方點評表-副本(文檔良心出品)
- JJF1030-2023溫度校準用恒溫槽技術性能測試規(guī)范
- YYT 1849-2022 重組膠原蛋白
- 米什金貨幣金融學英文版習題答案chapter1英文習題
- 紅色資本家榮毅仁課件
- 酒店貸款報告
- 會計職業(yè)道德對職業(yè)發(fā)展的影響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