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在應用應注意的若干問題_第1頁
KM在應用應注意的若干問題_第2頁
KM在應用應注意的若干問題_第3頁
KM在應用應注意的若干問題_第4頁
KM在應用應注意的若干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磚混底框的設計(一)“按經(jīng)驗考慮墻梁上部作用的荷載折減”⑴由于墻梁的反拱作用,使得一部分荷載直接傳給了豎向構件,從而使墻梁的荷載降低。⑵若選擇此項,則程序?qū)λ械耐袎α壕蹨p,而不判斷該梁是否為墻梁。(二)“按規(guī)范墻梁方法確定托梁上部荷載”⑴若選擇此項,則則程序自動判斷托墻梁是否為墻梁,若是墻梁則自動按照規(guī)范要求計算梁上的荷載,若不是墻梁則按均布荷載方式加到梁上。⑵若同時選擇“按經(jīng)驗考慮墻梁上部作用的荷載折減”和“按規(guī)范墻梁方法確定托梁上部荷載”兩項,則程序?qū)τ趬α簞t執(zhí)行“按規(guī)范墻梁方法確定托梁上部荷載”,對于非墻梁則執(zhí)行“按經(jīng)驗考慮墻梁上部作用的荷載折減”。(三)“底框結構剪力墻側移剛度是否應該考慮邊框柱的作用”若選擇此項,則程序在計算側移剛度比時,與邊框柱相連的剪力墻將作為組合截面考慮。否則程序分別計算墻、柱側移剛度。一般而言,對混凝土抗震墻可選擇考慮邊框柱的作用,對磚抗震墻可選擇不考慮邊框柱的作用。(四)混凝土墻與磚墻彈性模量比的輸入⑴適用范圍:混凝土墻與磚墻彈性模量比只有在該結構在某一層既輸入了混凝土墻,又輸入了磚墻時才起作用。⑵物理意義:混凝土墻與磚墻的彈性模量比。⑶參數(shù)大?。涸撝等笔r為3,大小在3~6之間。⑷如何填寫:一般而言,混凝土墻的彈性模量是磚墻的10倍以上。如果是同等墻厚,則混凝土墻的剛度就是磚墻的10倍以上。但實際上,在結構設計時,一方面混凝土墻的厚度小于磚墻,從而使混凝土墻的剛度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在實際地震力作用下混凝土墻所受的地震力是否就是磚墻的10倍以上還是未知數(shù),因此我們不能將該值填得過高。(五)磚混底框結構風荷載的計算⑴tat軟件可以直接計算風荷載。⑵satwe軟件不可以直接計算風荷載,需要設計人員在特殊風荷載定義中人為輸入。(六)磚混底框不計算地震力時該如何設計?⑴目前的pmcad軟件不能計算非抗震的磚混底框結構。⑵處理方法:①設計人員可以按6度設防計算,磚混抗震驗算結果可以不看。②磚混抗震驗算完成后執(zhí)行satwe軟件進行底框部分內(nèi)力的計算。⑶處理方法的基本原理:①一般來說,磚混底框結構,按6度設防計算時地震力并非控制工況。②對于構件的彎矩值,基本上都是恒+活載控制;剪力值,有可能某些斷面由地震力控制,但該剪力值的大小與恒+活載作用下的剪力值相差也不會很大。直接用該值設計首先肯定安全,其次誤差很小。③如果個別構件出現(xiàn)其彎矩值和剪力值由地震力控制,這種情況一般出現(xiàn)在結構的外圍構件中。設計人員或者直接使用該值進行設計,誤差不大,或者作為個案單獨處理。(七)磚混底框結構剛度比的計算與調(diào)整方法探討(a)規(guī)范要求《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條第3款明確規(guī)定:底層框架-抗震墻房屋的縱橫兩個方向,第二層與底層側向剛度的比值,6、7度時不應大于2.5,8度時不應大于2.0,且均不應小于1.0?!督ㄖ拐鹪O計規(guī)范》第7.1.8條第4款明確規(guī)定:底部兩層框架-抗震墻房屋的縱橫兩個方向,底部與底部第二層側向剛度應接近,第三層與底部第二層側向剛度的比值,6、7度時不應大于2.0,8度時不應大于1.5,且均不應小于1.0。(b)規(guī)范精神⑴由于過渡層為磚房結構,受力復雜,若作為薄弱層,則結構位移反應不均勻,彈塑性變形集中,從而對抗震不利。⑵充分發(fā)揮底部結構的延性,提高其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抗變形和耗能能力。(c)pmcad對混凝土墻體剛度的計算⑴對無洞口墻體的計算①如果墻體高寬比m<1.0,則只計算剪切剛度,計算公式為(略)②如果墻體高寬比m>1.0,則需計算剪彎剛度,計算公式為(略)⑵對小洞口墻體的計算①小洞口墻體的判別標準

α=(略)≤0.4②目前的pmcad軟件,對于磚混底框結構,只允許開設小洞口的剪力墻。對于α≥0.6或洞口高度大于等于0.8倍墻高的大洞口剪力墻,則只能分片輸入。③pmcad軟件根據(jù)開洞率按照《抗震規(guī)范》表7.2.3乘以墻段洞口影響系數(shù)計算小洞口剪力墻的剛度。(d)工程算例:(例子還有圖形等,未錄入)本例通過不改變剪力墻布置而用剪力墻開豎縫的方法來滿足其剛度比的要求。(略)(e)設豎縫的剪力墻墻體的構造要求⑴豎縫兩側應設置暗柱。⑵剪力墻的豎縫應開到梁底,將剪力墻分乘高寬比大于1.5,但也不宜大于2.5的若干個墻板單元。⑶對帶邊框的低矮鋼筋混凝土墻的邊框柱的配筋不應小于無鋼筋混凝土抗震墻的框架柱的配筋和箍筋要求。⑷帶邊框的低矮鋼筋混凝土墻的邊框梁,應在豎縫的兩側1.5倍梁高范圍內(nèi)箍筋加密,其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0mm。⑸豎縫的寬度可與墻厚相等,豎縫處可用預制鋼筋混凝土塊填入,并做好防水。(f)底部框架-剪力墻部分為兩層的磚混底框結構,可以通過開設洞口的方式形成高寬比大于2的若干墻段。注:本條因為文字編輯的原因略去了一些公式,這些公式可以從其他一些書上看到。第二章剪切、剪彎、地震力與地震層間位移比三種剛度比的計算與選擇(一)地震力與地震層間位移比的理解與應用⑴規(guī)范要求:《抗震規(guī)范》第和3.4.3條及《高規(guī)》第4.4.2條均規(guī)定:其樓層側向剛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鄰樓層側向剛度的70%或其上相鄰三層側向剛度平均值的80%。⑵計算公式:ki=vi/δui⑶應用范圍:①可用于執(zhí)行《抗震規(guī)范》第3.4.2和3.4.3條及《高規(guī)》第4.4.2條規(guī)定的工程剛度比計算。②可用于判斷地下室頂板能否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端。(二)剪切剛度的理解與應用⑴規(guī)范要求:①《高規(guī)》第e.0.1條規(guī)定:底部大空間為一層時,可近似采用轉(zhuǎn)換層上、下層結構等效剪切剛度比γ表示轉(zhuǎn)換層上、下層結構剛度的變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設計時γ不應大于3,抗震設計時γ不應大于2。計算公式見《高規(guī)》151頁。②《抗震規(guī)范》第6.1.14條規(guī)定:當?shù)叵率翼敯遄鳛樯喜拷Y構的嵌固部位時,地下室結構的側向剛度與上部結構的側向剛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側向剛度的計算方法按照條文說明可以采用剪切剛度。計算公式見《抗震規(guī)范》253頁。⑵satwe軟件所提供的計算方法為《抗震規(guī)范》提供的方法。⑶應用范圍:可用于執(zhí)行《高規(guī)》第e.0.1條和《抗震規(guī)范》第6.1.14條規(guī)定的工程的剛度比的計算。(三)剪彎剛度的理解與應用⑴規(guī)范要求:①《高規(guī)》第e.0.2條規(guī)定:底部大空間大于一層時,其轉(zhuǎn)換層上部與下部結構等效側向剛度比γe可采用圖e所示的計算模型按公式(e.0.2)計算。γe宜接近1,非抗震設計時γe不應大于2,抗震設計時γe不應大于1.3。計算公式見《高規(guī)》151頁。②《高規(guī)》第e.0.2條還規(guī)定:當轉(zhuǎn)換層設置在3層及3層以上時,其樓層側向剛度比不應小于相鄰上部樓層的60%。⑵satwe軟件所采用的計算方法:高位側移剛度的簡化計算⑶應用范圍:可用于執(zhí)行《高規(guī)》第e.0.2條規(guī)定的工程的剛度比的計算。(四)《上海規(guī)程》對剛度比的規(guī)定《上海規(guī)程》中關于剛度比的適用范圍與國家規(guī)范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⑴《上海規(guī)程》第6.1.19條規(guī)定:地下室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端時,地下室的樓層側向剛度不宜小于上部樓層剛度的1.5倍。⑵《上海規(guī)程》已將三種剛度比統(tǒng)一為采用剪切剛度比計算。(五)工程算例:⑴工程概況:某工程為框支剪力墻結構,共27層(包括二層地下室),第六層為框支轉(zhuǎn)換層。結構三維軸測圖、第六層及第七層平面圖如圖1所示(圖略)。該工程的地震設防烈度為8度,設計基本加速度為0.3g。⑵1~13層x向剛度比的計算結果:由于列表困難,下面每行數(shù)字的意義如下:以“/”分開三種剛度的計算方法,第一段為地震剪力與地震層間位移比的算法,第二段為剪切剛度,第三段為剪彎剛度。具體數(shù)據(jù)依次為:層號,rjx,ratx1,薄弱層/rjx,ratx1,薄弱層/rjx,ratx1,薄弱層。其中rjx是結構總體坐標系中塔的側移剛度(應乘以10的7次方);ratx1為本層塔側移剛度與上一層相應塔側移剛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層平均剛度80%的比值中的較小者。具體數(shù)據(jù)如下:1,7.8225,2.3367,否/13.204,1.6408,否/11.694,1.9251,否2,4.7283,3.9602,否/11.444,1.5127,否/8.6776,1.6336,否3,1.7251,1.6527,否/9.0995,1.2496,否/6.0967,1.2598,否4,1.3407,1.2595,否/9.6348,1.0726,否/6.9007,1.1557,否5,1.2304,1.2556,否/9.6348,0.9018,是/6.9221,0.9716,是6,1.3433,1.3534,否/8.0373,0.6439,是/4.3251,0.4951,是7,1.4179,2.2177,否/16.014,1.3146,否/11.145,1.3066,否8,0.9138,1.9275,否/16.014,1.3542,否/11.247。1.3559,否9,0.6770,1.7992,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10,0.5375,1.7193,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11,0.4466,1.6676,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12,0.3812,1.6107,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13,0.3310,1.5464,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注1:satwe軟件在進行“地震剪力與地震層間位移比”的計算時“地下室信息”中的“回填土對地下室約束相對剛度比”里的值填“0”;注2:在satwe軟件中沒有單獨定義薄弱層層數(shù)及相應的層號;注3:本算例主要用于說明三種剛度比在satwe軟件中的實現(xiàn)過程,對結構方案的合理性不做討論。⑶計算結果分析①按不同方法計算剛度比,其薄弱層的判斷結果不同。②設計人員在satwe軟件的“調(diào)整信息”中應指定轉(zhuǎn)換層第六層薄弱層層號。指定薄弱層層號并不影響程序?qū)ζ渌∪鯇拥淖詣优袛?。③當轉(zhuǎn)換層設置在3層及3層以上時,《高規(guī)》還規(guī)定其樓層側向剛度比不應小于相鄰上部樓層的60%。這一項satwe軟件并沒有直接輸出結果,需要設計人員根據(jù)程序輸出的每層剛度單獨計算。例如本工程計算結果如下:1.3433×107/(1.4179×107)=94.74%>60%滿足規(guī)范要求。④地下室頂板能否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端的判斷:a)采用地震剪力與地震層間位移比=4.7283×107/(1.7251×107)=2.74>2地下室頂板能夠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端b)采用剪切剛度比=11.444×107/(9.0995×107)=1.25<2地下室頂板不能夠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端⑤satwe軟件計算剪彎剛度時,h1的取值范圍包括地下室的高度,h2則取等于小于h1的高度。這對于希望h1的值取自0.00以上的設計人員來說,或者將地下室去掉,重新計算剪彎剛度,或者根據(jù)程序輸出的剪彎剛度,人工計算剛度比。以本工程為例,h1從0.00算起,采用剛度串模型,計算結果如下:轉(zhuǎn)換層所在層號為6層(含地下室),轉(zhuǎn)換層下部起止層號為3~6,h1=21.9m,轉(zhuǎn)換層上部起止層號為7~13,h2=21.0m。k1=[1/(1/6.0967+1/6.9007+1/6.9221+1/4.3251)]×107=1.4607×107k2=[1/(1/11.145+1/11.247+1/10.369)×107=1.5132×107δ1=1/k1;

δ2=1/k2則剪彎剛度比γe=(δ1×h2)/(δ2×h1)=0.9933(六)關于三種剛度比性質(zhì)的探討⑴地震剪力與地震層間位移比:是一種與外力有關的計算方法。規(guī)范中規(guī)定的δui不僅包括了地震力產(chǎn)生的位移,還包括了用于該樓層的傾覆力矩mi產(chǎn)生的位移和由于下一層的樓層轉(zhuǎn)動而引起的本層剛體轉(zhuǎn)動位移。⑵剪切剛度:其計算方法主要是剪切面積與相應層高的比,其大小跟結構豎向構件的剪切面積和層高密切相關。但剪切剛度沒有考慮帶支撐的結構體系和剪力墻洞口高度變化時所產(chǎn)生的影響。⑶剪彎剛度:實際上就是單位力作用下的層間位移角,其剛度比也就是層間位移角之比。它能同時考慮剪切變形和彎曲變形的影響,但沒有考慮上下層對本層的約束。三種剛度的性質(zhì)完全不同,它們之間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也正因為如此,規(guī)范賦予了它們不同的適用范圍。第三章短肢剪力墻結構的計算(一)短肢剪力墻結構中底部傾覆力矩的計算⑴規(guī)范要求:《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第條第2款規(guī)定:抗震設計時,筒體和一般剪力墻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傾覆力矩不宜小于結構總底部地震傾覆力矩的50%。⑵tat與satwe軟件對短肢剪力墻的判斷:①tat軟件按雙向判斷;②舊版satwe軟件按單向判斷,新版satwe軟件按雙向判斷。⑶工程算例①工程概況該工程為一層地下室,第六層(包括地下室)為框支轉(zhuǎn)換層,轉(zhuǎn)換層以上為短肢剪力墻結構,共31層。地震烈度為8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2g),框支框架抗震等級為一級,剪力墻抗震等級為二級、轉(zhuǎn)換層以上結構平面圖如下圖所示(圖略)②tat和satwe軟件底部地震傾覆力矩計算結果:用tat計算,mx短=99548.0、mx=340276.0、mx短/mx=22.63%;my短=103067.2、my=338728.8、my短/my=23.33%。用satwe舊版計算,mx短=313757.7、mx=598817.6、mx短/mx=52.40%;my短=266632.3、my=620842.5、my短/my=42.95%。用satwe新版計算,mx短=320114.2、mx=173764.8、mx短/mx=35.18%;my短=128251.8、my=353020.7、my短/my=30.95%。(二)帶框支結構短肢剪力墻的計算⑴結構體系的選擇:復雜高層結構還是短肢剪力墻結構?⑵規(guī)范規(guī)定①抗震等級:a)復雜高層:當轉(zhuǎn)換層的位置設置在3層及3層以上時,其框支柱、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抗震等級宜按表4.8.2和表4.8.3的規(guī)定提高一級采用,已經(jīng)是特一級的不再提高。對于轉(zhuǎn)換層的位置設置在3層及3層以下時,不要求提高抗震等級;b)短肢剪力墻:其抗震等級,應比表4.8.2規(guī)定提高一級采用。注意,這里不含表4.8.3,這是因為b級高度的高層建筑和9度抗震設計的a級高度的高層建筑,不應采用短肢剪力墻結構。②剪刀墻軸壓比:a)復雜高層:剪刀墻軸壓比限值不要求降低;b)短膠剪力墻:當抗震等級為一、二、三級時,分別不宜大于0.5、0.6、0.7;對于無翼緣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培,其軸壓比限值相應降低0.1。③內(nèi)力計算:a)復雜高層:特一、一、二級落地剪力培底部加強部位的彎矩設計值,應按墻體底截面有地震組合的彎矩值乘以增大系數(shù)1.8、1.5、1.25;其剪力設計值,應按規(guī)程第7.2.10條的規(guī)定調(diào)整,特一級應來以增大系數(shù)1.9;b)短肢剪力墻:除底部加強部位應按規(guī)程第7.2.10條的規(guī)定調(diào)整外,其他各層短肢剪力墻的剪力設計值,一、二級抗震等級應分別乘以增大系數(shù)1.4和1.2。注意:短肢剪力墻并沒有要求對底部加強部位的彎矩設計值按照復雜高層那樣乘以放大系數(shù)。④配筋率:a)復雜高層:底部加強部位墻體水平和豎向分布筋最小配筋率,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0.3%;b)短肢剪力墻:其截面的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底剖加強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注意:對于配筋率,規(guī)范對“復雜高層”和“短肢剪力墻”這兩種結構體系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前者強調(diào)的是水平和堅向分布筋的配筋率,而后者強調(diào)的是縱向鋼筋的配筋率⑤底部加強部位高度:a)復雜高層: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高度取框支層加上框支層以上兩層的高度及墻肢總高度的1/8二者的較大值;b)短肢剪力墻:其底部加強部位高度并沒有特殊要求,僅僅是墻肢總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層兩者的較大值。⑶工程算例①工程概況:某高層帶短肢剪力墻的框支結構,共31層(包括一層地下室)。該工程的第6層(地下室為第1層)為框支轉(zhuǎn)換層,轉(zhuǎn)換層以上為短肢剪力墻結構。地震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框支框架的抗震等級為一級,剪力墻抗震等級為二級。(圖略)②計算結果分析:兩種結構體系的計算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表1“短肢剪刀墻”結構體系計算分析結果樓層/第3層/第3層/第7層/第7層/第11層/第11層/剪力墻類別/短剪墻3/普剪墻3/短剪墻7/普剪墻7/短剪墻11/普剪墻11/抗震等級/特一級/一級/一級/一級/一級/二級/m1(kn-m)/-168(1)/160(1)/807(37)/402(1)/286(39)/121(1)/n1(kn)/-3372(1)/-15677(1)/-949(37)/-15183(1)/-457(39)/-9136(1)/as(mm2)/9898(1)/14700(1)/1600(37)/2875(1)/678(39)/1280(1)/ρsv(%)/1.82/1.82/2.01/2.01/0.8/0.8/v2(kn)/564(31)/-6401(39)/56(1)/140(1)/307(35)/9(1)/n2(kn)/-3191(31)/-7209(39)/-4546(1)/-15183(1)/-1615(35)/-9136(1)/ash(mm2)/324.9(31)/547.1(39)/200(1)/125(1)/233.7(35)/100(1)/n3(kn)/-2895/-13483/-3913/-13057/-1271/-7851/uc/0.48/0.32/0.43/0.34/0.45/0.45/--------------------------------表2“復雜高層”結構體系計算分析結果樓層/第3層/第3層/第7層/第7層/第11層/第11層/剪力墻類別/短剪墻3/普剪墻3/短剪墻7/普剪墻7/短剪墻11/普剪墻11/抗震等級/一級/一級/二級/一級/二級/二級/m1(kn-m)/-168(1)/26595(39)/840(37)/402(1)/238(39)/121(1)/n1(kn)/-3372(1)/-7209(39)/-949(37)/-15183(1)/-457(39)/-9136(1)/as(mm2)/9898(1)/15315(39)/1600(37)/2875(1)/2039(39)/1280(1)/ρsv(%)/1.82/1.82/2.01/2.01/0.8/0.8/v2(kn)/475(31)/-6401(39)/407(41)/140(1)/220(35)/9(1)/n2(kn)/-3191(31)/-7209(39)/-1199(41)/-15183(1)/-1615(35)/-9136(1)/ash(mm2)/202.8(31)/547.1(39)/200(41)/125(1)/100(35)/100(1)/n3(kn)/-2895/-13483/-3913/-13057/-1271/-7851/uc/0.48/0.32/0.43/0.34/0.45/0.45/-------------------------------表3

荷載組合分項系數(shù)組合號/

vd

/

vl

/

wx

/

wy

/

ex

/

ey

/

ev

/

1

/1.35/0.98/0.00/0.00/0.00/0.00/0.00/31/1.20/0.60/0.00/-0.28/0.00/-1.30/0.00/35/1.20/0.60/0.00/-0.28/0.00/1.30/0.00/37/1.00/0.50/-0.28/0.00/-1.30/0.00/0.00/38/1.00/0.50/0.00/0.28/0.00/1.30/0.00/39/1.00/0.50/0.00/-0.28/0.00/-1.30/0.00/41/1.00/0.50/-0.28/0.00/1.30/0.00/0.00/-----------------------------a)抗震等級:從表中看不一樣。b)內(nèi)力分析:由表中看出,這兩種體系的內(nèi)力計算結果非常復雜,即使是同一片墻在不同的結構體系控制工況下其結果也不一樣。按“使雜高層”計算阿“普剪墻3”的“m1”值,遠遠大于按“短肢剪力墻”計算的“普剪墻3”’的“m1”值。這主要是因為satwe軟件在進行工況組合時,當發(fā)現(xiàn)所有工況組合計算的配筋面積均小于構造配筋面積時,程序僅按第一種工況組合輸出內(nèi)力和工況號(即恒十活);只有當發(fā)現(xiàn)控制工況組合計算的配筋面積大于構造配筋面積時,才按最大控制工況組合輸出內(nèi)力和工況號。再從兩個表中“短剪墻3”的“v2”計算過程進行分析,規(guī)范規(guī)定,短膠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剪力應按規(guī)程第7.2,10條的規(guī)定調(diào)整,一級為1.6,特一級為1.9,我們結合上面的兩個計算表,驗證如下:475×(1.9/1.6)=564(kn)其計算結果正好為“短肢剪力墻計算表”中的“v2”值??梢?,程序考慮了規(guī)范的規(guī)定。同樣,程序也考慮了“短肢剪力培”結構體系非底部加強部位一、二級抗震等級應分別來以增大系數(shù)1.4和1.2的要求(“短肢剪力墻計算表”中第十一層的“短剪墻3”,其v2=220×1.4=308(kn)。c)配筋率:只有定義了“短股剪力墻”結構,satwe程序才對自動判斷的短肢剪力墻,其截面的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強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而“復雜高層”卻無此功能。構造邊緣構件為何也輸出體積配箍率?根據(jù)《高規(guī)》7.2.17條規(guī)定:抗震設計時,對于復雜高層建筑結構、混合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簡體結構以及b級高度的剪力墻結構中的剪力墻,其構造邊緣構件的配箍特征值λv不宜小于0.1。由于程序沒有判斷a級高度和b級高度的功能,所以程序不論約束邊緣構件還是構造邊緣構件,均統(tǒng)一輸出體積配箍率。⑷其他注意事項:a)設計人員在“特殊構件補充定義”里的【抗震等級】中定義了抗震等級后,程序?qū)丛O計人員定義的抗震等級進行設計,不再自動提高。b)對于非框支框架的框架結構,可以按規(guī)范規(guī)定,將地下一層以下的豎向構件的抗震等級定義為三級或四級的結構,其抗震等級均需設計人員人為定義,程序不能自動判斷。c)《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第10.2.13條的各項規(guī)定,程序目前沒有執(zhí)行。第四章多塔結構的計算(一)帶變形縫結構的計算⑴帶變形縫結構的特點:①通過變形縫將結構分成幾塊獨立的結構。②若忽略基礎變形的影響,各單元之間完全獨立。③縫隙面不是迎風面。⑵計算方法:①整體計算的注意事項:a)在satwe軟件中將結構定義為多塔結構;b)所給振型數(shù)要足夠多,以保證有效質(zhì)量系數(shù)>90%;c)定義為多塔后,對于老版本軟件,程序?qū)γ恳粋€縫隙面都計算迎風面,因此風荷載計算偏大;新版本軟件增加了一項新的功能.即可以人為定義遮擋面.從而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d)周期比計算有待商討。②分開計算的注意事項:a)舊版軟件除風荷載計算有些偏大外,其余結果都沒問題,新版軟件定義遮擋面后,風荷載計算也沒有問題了。b)一般而言,對于基礎連在一起的帶變形縫結構,由于基礎對上部結構整體的協(xié)調(diào)能力有限,所以建議采用分開計算。(二)大底盤多塔結構的計算⑴大底盤多塔結構的特點:①各塔樓擁有獨立的迎風面。②各塔樓之間的變形沒有直接影響,但都通過大底盤間接影響其他塔樓。③塔樓與剛性板之間沒有—一對應關系,一個塔樓可能只有一塊剛性板,也可能有幾塊剛性板。④大底盤頂板應有足夠的剛度以協(xié)調(diào)各塔樓之間的內(nèi)力、變形和位移。⑵計算方法:①在satwe軟件中將結構定義為多塔結構;②位移比、大底盤以上的各塔樓的剛度比均正確;③周期比、轉(zhuǎn)換部位的剛度比計算有待商討。⑶大底盤多塔結構剛度比的計算方法:大底盤多塔結構在大底盤與各主體之間的剛度比如何計算規(guī)范并沒有說明,但也沒有說不要求。satwe軟件僅僅輸出1號塔的主體與大底盤相比較的結果,其它塔與大底盤相比的結果則用“*”號表示。①大底盤多塔結構剛度比的整體計算:根據(jù)龔思禮先生主編的《建筑抗震設計手冊》提供的方法:要求在計算大底盤多塔結構的地下室樓層剪切剛度比時,大底盤地下室的整體剛度與所有塔樓的總體剛度比不應小于2,每棟塔樓范圍內(nèi)的地下室剪切剛度與相鄰上部塔樓的剪切剛度比不宜小于1.5。②大底盤多塔結構剛度比的分開計算:a)根據(jù)《上海規(guī)程》第條中條文說明中建議的方法:如遇到較大面積地下室而上部塔樓面積較小的情況,在計算地下室相對剛度時,只能考慮塔樓及其周圍的抗側力構件的貢獻,塔樓周圍的范圍可以在兩個水平方向分別取地下室層高的2倍左右。b)在各塔樓周邊引45度線,45度線范圍內(nèi)的豎向構件作為與上部結構共同作用的構件。第五章總剛計算模型不過的主要原因(一)多塔定義不對⑴同一構件同時屬于兩個塔。(圖略)⑵定義為空塔。(圖略)⑶某些構件不在塔內(nèi)。(圖略)(二)懸空構件⑴用戶輸入斜梁、層間梁或不與樓面等高的梁時,如果不仔細檢查,可能出現(xiàn)梁在梁端不與任何構件相連的情況,即梁被懸空。(圖略)注意:節(jié)點處如果有墻,則變節(jié)點高是不起作用的,與此節(jié)點相連的任一構件標高均與樓層相同。⑵節(jié)點處有柱時,與同一柱相連的梁,如果標高差小于500時,標高較低的節(jié)點會被合并到較高的節(jié)點處,大于500則不合并,但最多只允許3種不同的標高。如下圖所示(圖略)。(三)鉸接構件定義不對⑴設計人員在定義鉸接構件時,使結構成為可變體系(如下圖所示)。(圖略)該工程頂層為網(wǎng)架模型,各節(jié)點處梁均設為鉸接,這樣就出現(xiàn)了與同一節(jié)點相連的桿件均為鉸接的情況,這在程序中是不允許的。⑵鋼支撐在satwe中是默認為兩端鉸接的,對于越層鋼支撐,用戶常常忽略這一點,同樣造成與同一節(jié)點相連的村件(這里為上下層的兩段支撐)均為鉸接的情況,為避免這種情況,用戶應在satwe前處理的“特殊構件補充定義”中將越層支撐設為兩端固接(如下圖所示)。(圖略)第六章錯層結構的計算(一)錯層結構的模型輸入⑴錯層高度不大于框架架高時的錯層結構的處理;⑵對于錯層高度大于框架梁高的單塔錯層結構的輸入⑶對于錯層高度大于框架梁高的多塔錯層結構的輸入⑷錯層洞口的輸入(二)錯層結構的計算⑴規(guī)范要求⑵錯層結構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satwe軟件在計算錯層結構時,會在越層的柱和墻處施加水平力。由于在越層處水平力的存在,從而使越層構件上下端的配筋不一樣,設計人員在出施工圖時可以取二者的大值。(本章可能是講課人員的提綱,沒有具體內(nèi)容。后面還有相類似的情況,只有標題)第七章pkpm軟件關于混凝土柱計算長度系數(shù)的計算(一)規(guī)范要求⑴《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以下簡稱《混凝土規(guī)范》)第條第2款規(guī)定:一般多層房屋梁柱為剛接的框架結構,各層柱的計算長度系數(shù)可按表7.3.11-2取用。⑵第7.3.11條第3款規(guī)定:當水平荷載產(chǎn)生的彎矩設計值占總彎矩設計值的75%以上時,框架柱的計算長度l0可按下列兩個公式計算,并取其中的較小值:l0=[l+0.15(ψu+ψl)]h

(7.3.11-1)l0=(2十0.2ψmin)h

(7.3.11-2)式中:ψu、ψl——柱的上端、下端節(jié)點處交匯的各柱線剛度之和與交匯的各梁線剛度之和的比值;ψmin——比值ψu、ψl中的較小值;h——柱的高度,按表7.3.11-2的注采用。(二)工程算例⑴工程概況:某工程為十層框架錯層結構,首層層高2m,第二層層高4.5m。其第一、二層結構平面圖、結構三維軸側圖如圖1所示。(圖略)(三)satwe軟件的計算結果⑴計算結果表:--------------------------------表1柱1、柱2、柱3按照表7.3.11-2直接取值的計算長度系數(shù)柱1/3.25/3.25/1.44/1.44/柱2/1.00/3.25/1.25/1.44/柱3/1.00/1.00/1.25/1.25/--------------------------------表2柱1、柱2、柱3按公式7.3.11-1和7.3.11-2計算的計算長度系數(shù)柱1/3.59/3.83/1.60/1.70/柱2/1.33/3.83/1.42/1.70/柱3/1.19/1.12/2.23/2.14/-------------------------------表中數(shù)據(jù)依次為:柱號/首層cx/首層cy/二層cx/二層cy/柱1是邊柱,首層無梁,二層與三根梁相連;柱2也是邊柱,首層下向有一根梁,二層與三根梁相連;柱3是中柱,首層、二層均與四根梁相連。⑵結果分析:①表1中cx、cy的計算過程②表2中cx、cy的計算過程根據(jù)公式(7.3.11-1)和(7.3.11-2),ψux=(ecic下/lc1+ecic上/lc2)/[(ecib左/lb1+ecib右/lb2)×2]對于底層柱,由于柱底沒有梁,所以程序自動取ψlx=0.1。(四)注意事項⑴采用公式(7.3.11-1)和(7.3.11-2)計算柱的計算長度系數(shù)時,程序采用以下原則計算梁、柱構件的剛度:①沒有按規(guī)范要求判斷水平荷載產(chǎn)生的彎矩設計值占總彎矩設計值的75%以上這個條件;②對于混凝土梁,程序采用架的剛度放大系數(shù)值恒為2.0;對于鋼梁,則采用設計人員輸入的梁剛度放大系數(shù);③程序?qū)τ诹硪欢瞬慌c柱(墻)相連的梁按遠端梁鉸接處理;④當梁的兩端與柱鉸接時.不考慮梁的剛度;⑤當梁的一端與柱剛接、另一端與柱鉸接時.對于混凝土梁,梁的剛度折減50%,并不受有無側限的限制;對于鋼梁,有側限時折減50%,無側限時不折減;⑥當柱一端鉸接時.則相應端梁與柱的剛度比取0.1;⑦斜柱(支撐)剛度不考慮在約束剛度比的計算中;⑧單向墻托柱、柱托單向墻,面內(nèi)按固端計算,剛度比取10,面外按實際情況計算;⑨雙向墻托柱、柱托雙向墻,雙向剛度比均取10(柱端已定義為鉸接的不在此列)。⑵斜柱(支撐)的計算長度取1.0。⑶地下室的越層柱,程序不能自動搜索,而按層逐段計算柱的計算長度系數(shù)。⑷所有邊框柱,其計算長度系數(shù)內(nèi)定為0.75。⑸對于混凝土柱,其計算長度系數(shù)上限為2.5,鋼柱的計算長度系數(shù)上限為6.0。⑹程序只執(zhí)行現(xiàn)澆樓蓋的計算長度系數(shù),沒有執(zhí)行裝配式樓蓋的計算長度系數(shù)。⑺目前的satwe軟件對有吊車或無吊車的排架結構的柱計算長度系數(shù)仍按框架結構實行。⑻對于satwe軟件,設計人員修改柱計算長度系數(shù)后,不要再進行“形成saiwe數(shù)據(jù)”和“數(shù)據(jù)檢查”等操作,而應該直接計算,否則程序仍然按照原來的計算長度系數(shù)進行計算。(五)如何判斷“水平荷載產(chǎn)生的彎矩設計值占總彎矩設計值的75%以上”這個條件?由于目前的satwe軟件沒有直接判斷“水平荷載產(chǎn)生的彎矩設計值占總彎矩設計值的75%以上”這個條件的功能,因此需要設計人員自己進行判斷,具體判斷過程我們可以遵循以下步驟:⑴在新版的satwe軟件中首先按照不執(zhí)行《混凝土規(guī)范》7.3.11-3條的方法進行計算,從而得到所有荷載產(chǎn)生的總彎矩設計值;⑵點取satwe軟件“總信息”中“恒活載計算信息”里的“不計算恒活載”選項,然后進行計算,從而得到水平荷載產(chǎn)生的彎矩設計值;⑶將頭兩步計算得到的彎矩設計值相比看是否滿足《混凝土規(guī)范》7.3.11-3條中的條件;⑷在選擇彎矩設計值時要注意盡量選擇同一工況荷載作用下的內(nèi)力值。第八章梁上架柱結構的荷載導算(一)工程概況某工程為梁抬柱結構,共30層,含4層地下室,地震設防烈度為8度,地震基本加速度為0.2g,如圖1(a)所示,第四層的節(jié)書點1處為梁1和梁2的交點,該節(jié)點抬了一根1200×1200的勁性混凝土柱1,該結構的第四層和第五層干面圖如圖1所示(圖略)。(二)內(nèi)力分析經(jīng)計算,得到如下結果:⑴柱1在恒載作用下的柱底軸力標準值為-586.5kn。⑵結構總質(zhì)量進行核核:①pmcad軟件中“平面荷載顯示校核”里計算出的結構總質(zhì)量為84012.4噸。②satwe軟件中質(zhì)量文件wmass.out中顯示的結構總質(zhì)量為84233.484噸。⑶計算結果:不同梁截面尺寸下的柱底軸力(單位:kn)柱1/-586.5/-2110.5/-4692.8/-7033.9/柱2/-9015.7/-8944.8/-8824.5/-8715.8/柱3/-12176.2/-11701.1/-10895.3/-10164.5/柱4/--9204.3/-9130.2/-9004.6/-8891.1/柱5/-11251.7/-10999.0/-10570.8/-10182.5/柱6/-10081.0/-10010.2/-9890.1/-9781.7/柱7/-15007.5/-14555.5/-13789.1/-13094.6/柱8/-9732.7/-9666.4/-9554.0/-9452.5/柱9/-10731.8/-10487.2/-10072.3/-9692.2/節(jié)點1位移(mm)/-86.06/-74.8/-55.695/-38.397/表中后面四個數(shù)據(jù)依次為梁1和梁2截面尺寸為/250×600/300×900/200×1200/500×1500/時的數(shù)據(jù)。柱3和柱7在節(jié)點1的左和右,柱5和柱9在節(jié)點1的上和下,柱2在節(jié)點1的左下角,柱8在節(jié)點1的右下角,柱4在節(jié)點1的左上角,柱6在節(jié)點1的右上角。⑷結果分析:產(chǎn)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梁的剛度太小,節(jié)點位移太大,從而使內(nèi)力轉(zhuǎn)移到其他的豎向構件中。第九章如何選擇剪力墻連梁的兩種剛度模型在satwe軟件中,剪刀墻連梁剛度的計算有兩種模型,第一種為桿元模型,即連梁按照普通梁的方式輸入,另一種為殼元模型,即連梁以洞口的方式形成。在設計中這兩種剛度模型如何選擇是設計人員非常關心的問題。(一)剪力墻連梁變形的相對位移⑴以雙肢墻為例,采用連續(xù)化算法推導剪切變形與相對位移比的計算公式。⑵剪力墻連梁變形的計算⑶通過公式推導,得出剪切變形與相對位移比的計算公式:δν/δ=1/[1+1/3×(2×a/hp)×(2×a/hp)]-----(1)⑷根據(jù)式(1),本文列出δν/δ和連梁跨高比之間的相對關系,如表1所示:表1δν/δ和連梁跨高比之間的相對關系跨高比/0.5/1.0/1.5/2.0/2.5/3.0/3.5/4.0/4.5/5.0/δν/δ/0.923/0.75/0.571/0.428/0.324/0.25/0.197/0.158/0.129/0.107/(二)結論⑴連梁跨高比大干5.0時可按照普通梁輸入;⑵連梁跨高比小于2.5時可以洞口方式形成;⑶連梁跨高比大于2.5,但小于5.0時可視具體情況酌情處理。⑷連梁形成方式的不同,對結構的整體剛度、周期、位移以及連梁的內(nèi)力計算都會產(chǎn)生影響。第十章板帶截面法計算板柱剪力墻結構體系(一)板往剪力墻結構體系的計算方法⑴等代框架法⑵有限元法(二)有限元法計算的問題⑴局部應力的大小與有限元劃分的大小密切相關,不便于設計人員掌握;⑵用satwe軟件的“復雜樓板有限元分杯”子菜單分析板柱剪力墻結構,其內(nèi)力和配筋是以點值或極值的方式輸出的?!包c值”方式不利于確定配筋范圍,“極值”方式又未免配筋太大,造成浪費。(三)板帶截面法的特點⑴首先采用有限元法進行內(nèi)力和配筋設計。⑵根據(jù)設計人員已定義的骨架線(即相鄰支座的連線,骨架線上有梁(包括虛梁)或剪力墻)劃分板帶。⑶既能保證計算精度,又具備方便的后處理功能。⑷目前的板帶截面法,樓板荷載計算比較大。參考文獻:趙勇、李云貴、黃鼎業(yè)《基于有限元分析結果的混凝土板板帶截面設計法》載《建筑結構》雜志2004年第8期。[評論][發(fā)送朋友][求學一下][放入收藏夾]復制本文鏈接(URL)發(fā)送給朋友:第十一章彈性樓板的計算和選擇(一)什么是彈性樓板在外力作用下能夠產(chǎn)生彈性變形的樓板。(二)彈性樓板的造擇與判斷⑴樓飯局部大開洞(圖略)⑵板柱體系或板柱—抗震墻體系:《高規(guī)》第條規(guī)定:對于平板無梁樓蓋,在計算中應考慮板的平面外剛度的影響,其平面外剛度可按有限元方法計算或近似將柱上板帶等效為扁梁計算。根據(jù)《高規(guī)》的此項規(guī)定,板—柱體系要考慮樓板的平面外剛度,因此板柱體系要定義彈性樓板(如圖2所示)。(圖略)⑶框支轉(zhuǎn)換結構研究表明,對于框支轉(zhuǎn)換結構,轉(zhuǎn)換梁不僅會產(chǎn)生彎矩和剪力,而且還會產(chǎn)生較大的軸力,這個軸力不能忽略。在satwe軟件中,只有定義彈性樓板才能產(chǎn)生轉(zhuǎn)換梁的軸力。因此,對于框支轉(zhuǎn)換結構,必須整層定義彈性樓板。⑷厚板轉(zhuǎn)換結構對于厚板轉(zhuǎn)換結構,由于其厚板的面內(nèi)剛度很大,可以認為是平面內(nèi)無限剛,其平面外的剛度是這類結構傳力的關鍵。因此,此類結構的厚板轉(zhuǎn)換層應定義為彈性樓板。⑸多塔聯(lián)體結構:多塔聯(lián)體結構的連廊定義為彈性樓板。(三)四種計算模式的意義和適用范圍⑴剛性板假定假定樓板平面內(nèi)無限剛,平面外剛度為零。①梁剛度放大系數(shù)的應用《高規(guī)》第5.2.2條規(guī)定:在結構內(nèi)力與位移計算中,現(xiàn)澆樓面和裝配整體式樓面中梁的剛度可考慮翼緣的作用予以放大。樓面梁剛度增大系數(shù)可根據(jù)翼緣情況取1.3~2.0。對于無現(xiàn)澆面層的裝配式結構,可不考慮樓面翼緣的作用。②適用范圍:樓板形狀比較規(guī)則的結構。⑵彈性板6假定①樓板的平面內(nèi)剛度和平面外剛度均為有限剛。②適用范圍:板柱體系或板柱-剪力墻結構。⑶彈性膜假定①采用平面應力膜單元真實地反映樓板的平面內(nèi)剛度,同時又忽略了平面外剛度,即假定樓板平面外剛度為零。②適用范圍:廣泛應用于樓板厚度不大的彈性板結構中,比如體育場館等空曠結構、樓板局部大開洞結構、樓板平面布置時產(chǎn)生的狹長板帶(如圖1(c)所示,圖略)、框支轉(zhuǎn)換結構中的轉(zhuǎn)換層樓板、多塔聯(lián)體結構中的弱連接板(如圖3所示,圖略)等結構。⑷彈性板3假定①樓板平面內(nèi)剛度無限大,平面外剛度為有限剛。程序采用中厚板彎曲學元來計算樓板平面外剛度。②適用范圍:厚板轉(zhuǎn)換層結構和板厚比較大的板柱體系或板柱-抗震墻體系。③注意事項:a)要在pmcad軟件的人機交互式建模中輸入100mm×100mm的虛粱。虛梁在結構設計中是一種無剛度、無自重的梁,不參與結構計算。它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三點:☆為satwe或pmsap軟件提供板的邊界條件;☆傳遞上部結構的豎向荷載。☆為彈性樓板單元的劃分提供必要條件。b)采用彈性板3模式進行設計時,與厚板相鄰的上下層的層高應包含厚板厚度的一半。(四)工程實例⑴工程概況:某工程為框支剪力墻結構,共30層,帶一層地下室,地面以上第4層為框支轉(zhuǎn)換層,地震設防烈度為8度,地震基本加速度為0.2g,場地類別為三類場地土,中梁剛度放大系數(shù)取2.0,邊梁剛度放大系數(shù)取1.5,轉(zhuǎn)換層樓板厚度為180mm,結構體系按復雜高層計算,并考慮偶然偏心的影響。該結構的三維軸測圖、框支轉(zhuǎn)換層和框支轉(zhuǎn)換層上一層的結構平面圖如囹4所示。(圖略)⑵計算結果將轉(zhuǎn)換層樓板分別采用彈性板6、彈性膜和剛性板假定進行計算,該結構的周期、轉(zhuǎn)換層處層間位移角和轉(zhuǎn)換梁1的內(nèi)力和配筋計算結果分別如表1、表2和表3所示。表1周期計算表t1(x向)/1.3627/1.3639/1.3572/t2(y向)/1.2143/1.2147/1.2060/t3(扭轉(zhuǎn))/1.0468/1.0473/1.0323/------------------------表2轉(zhuǎn)換層處層間位移角計算表x向/1/2933/1/2899/1/3187/y向/1/3006/1/2995/1/3274/------------------------表3轉(zhuǎn)換梁1的內(nèi)力和配筋計算表-m(kn-m)/-218(30)/-225(30)/-198(29)/topast/2000/2000/2000/+m(kn-m)/1060(30)/1071(30)/1015(30)/btmast/4116/4156/2814/shear/-587(30)/-597(30)/-538(30)/asv/825/825/825/nmax(kn)/567(29)/572(29)/0/---------------------------以上三張表中的后面3個數(shù)值依次分別為樓板條件是(/彈性板6/彈性膜/剛性板/)時的數(shù)值。表4相應工況下的荷載組合分項系數(shù)ncm/v-d/v-l/x-w/y-w/x-e/y-e/z-e29/1.20/0.60/-0.28/0.00/-1.30/0.00/0.0030/1.20/0.60/0.00/0.28/0.00/1.30/0.00----------------------------⑶結果分析①本工程剛性板假定下結構剛度大于彈性板6假定下結構的剛度。②彈性膜假定下其結構的剛度最小,結構的位移和周期均最大。③通過對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三種計算模式下梁的負端彎矩和跨中彎矩相差并不大,但采用彈性板6和彈性膜假定下梁的跨中縱向鋼筋的配筋面積明顯大于采用剛性極假定下梁的配筋面積、這主要是由于框支梁按照拉彎構件設計造成的。在表3中,采用彈性板6和彈性膜計算模式時,框支梁會產(chǎn)生較大的軸力,而采用剛性板假定時,框支梁的軸力為0。④由于彈性板6模式考慮了樓板的平面外剛度,因此,框支梁計算的安全儲備降低,從表3可以看出,采用彈性膜假定計算出的框支梁1的彎矩、剪刀和軸力均大于采用彈性板6假定下的計算結果。在本工程中,這兩種模式的計算結果雖然不大,但這種計算結果的差異與樓板厚度有關,板厚越大,計算結果的差異也越大第十三章次梁按主梁輸和按次梁輸?shù)膮^(qū)別(一)導荷方式相同這兩種輸入方式形成的次梁均可將樓板劃分成雙向或單向板,以雙向或單向板的方式進行導荷。(二)空間作用不同⑴次梁按次梁輸時,輸入的次粱僅僅將其上所分配的荷載傳遞到主梁上,次梁本身的剛度不代入空間計算中,即對結構的剛度、周期、位移等均不產(chǎn)生影響。⑵次梁按主梁輸時,輸入的次梁本身的剛度參與到空間計算中,即對結構的剛度、周期、位移等均會產(chǎn)生影響。(三)內(nèi)力計算不同⑴次梁按次梁輸時,次梁的內(nèi)力按連續(xù)梁方式一次性計算完成,主梁是次梁的支座。⑵次梁按主梁輸時,程序不分主次梁,所有梁均為主梁。梁的內(nèi)力計算按照空間交叉梁系方式進行分配。即根據(jù)節(jié)點的變形協(xié)調(diào)條件和各梁線剛度的大小進行計算。主梁和次梁之間沒有嚴格的支座關系。(四)工程實例⑴本工程實例主要用于說明為什么有些懸挑梁在計算時沒有按懸挑梁計算?該工程局部懸挑梁的布置如圖1所示(圖略,圖1顯示的局部懸挑梁布置是平行的三道梁,上下兩道為框架梁,中間為支承在另一方向上的框架梁上的連續(xù)梁,均有挑梁)。⑵計算結果如上圖所示,從主框架梁中間懸挑出去的梁端負筋明顯小于從柱懸挑出去的梁端負筋。以下是這兩種梁的內(nèi)力計算結果:表1圖中中間懸挑梁內(nèi)力值截面號/i/1/2/3/4/5/6/7/j/-m/-61.0/-52.2/-43.9/-36.3/-29.8/-24.3/-19.6/-15.6/-12.4/top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m/0.0/0.8/1.5/1.9/2.1/1.9/1.5/0.8/0.0/btm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shear/40.0/38.2/35.6/32.2/27.9/23.7/20.2/17.6/15.9/asv/61.4/61.4/61.4/61.4/61.4/61.4/61.4/61.4/61.4/---------------------------------------表2圖中下部懸挑梁內(nèi)力值截面號/i/1/2/3/4/5/6/7/j/-m/-61.0/-52.2/-43.9/-36.3/-29.8/-24.3/-19.6/-15.6/-12.4/top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m/0.0/0.8/1.5/1.9/2.1/1.9/1.5/0.8/0.0/btmast/652/652/652/652/652/652/652/652/652/shear/40.0/38.2/35.6/32.2/27.9/23.7/20.2/17.6/15.9/asv/61.4/61.4/61.4/61.4/61.4/61.4/61.4/61.4/61.4/---------------------------------------⑶內(nèi)力分析通過梁的內(nèi)力文件可以看出,從主框架梁中間懸挑出去的梁端負彎矩明顯小于從柱懸挑出去的梁端負彎矩。這主要是因為當這兩種懸桃梁都按主梁輸時,梁的內(nèi)力計算按照空間交叉梁系方式進行計算。由于柱的線剛度大,變形小,因此對懸挑梁的約束能力強,則相應的梁端負彎矩大。而主框架梁的平面外抗扭剛度小,變形大,因此對懸桃梁的約束能力低,則相應的梁端負彎矩就小。[評論][發(fā)送朋友][求學一下][放入收藏夾]復制本文鏈接(URL)發(fā)送給朋友:第十四章不規(guī)則結構方案調(diào)整的幾種主要方法(一)工程算例1⑴工程概況:某工程為一幢高層住宅建筑,純剪力墻結構,結構外形呈對稱Y形。一層地下室,地上共23層,層高2.8m。工程按

8度抗震烈度設防,地震基本加速度為0.2g,建筑抗震等級為二級,計算中考慮偶然偏心的影響。其結構平面圖如圖1所示。(圖略)⑵這個工程的主要特點是:①每一個樓層沿Y向?qū)ΨQ。②結構的角部布置了一定數(shù)量的角窗。③結構平面沿Y向凹進的尺寸10.2m,Y向投影方向總尺寸為22.3m。開口率達45%,大于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30%,屬于平面布置不規(guī)則結構,對結構抗震性能不利。⑶本工程在初步設計時,結構外墻取250厚,內(nèi)墻取200厚。經(jīng)試算結果如下:結構周期:T1=1.4995s,平動系數(shù):0.21(X),扭轉(zhuǎn)系數(shù):0.79T2=1.0954s,平動系數(shù):0.79(X),扭轉(zhuǎn)系數(shù):0.21T3=1.0768s,平動系數(shù):1.00(Y),扭轉(zhuǎn)系數(shù):0.00周期比:T1/T2=1.37,

T1/T3=1.39最大層間位移比:1.54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163⑷通過對上述計算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該結構不僅周期比大于規(guī)范規(guī)定的0.9限值,而且在偶然偏心作用下的最大層間位移比也超過1.5的最高限值。經(jīng)過分析我們得知,之所以產(chǎn)生這樣的結果,主要是由于結構的抗扭轉(zhuǎn)能力太差引起的。⑸為了有效地提高結構的抗扭轉(zhuǎn)能力,經(jīng)與建筑協(xié)商,在該結構的深開口處前端每隔3層布置兩道高lm的拉梁,拉梁間布置200mm厚的連接板(如圖2所示)。(圖略)經(jīng)過上述調(diào)整后,計算結果如下:T1=1.3383s,平動系數(shù):0.22(X),扭轉(zhuǎn)系數(shù):0.78T2=1.0775s,平動系數(shù):0.78(X),扭轉(zhuǎn)系數(shù):0.22T3=1.0488s,平動系數(shù):1.00(Y),扭轉(zhuǎn)系數(shù):0.00周期比:T1/T2=1.24,T1/T3=1.28最大層間位移比:1.48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250⑹從上述結果中可以看出,由于設置了拉梁和連續(xù)板,使結構的整體性有所提高,抗扭轉(zhuǎn)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結構的周期比和位移比有所降低,但仍不滿足要求。經(jīng)過分析得知,一方面,必須進一步提高結構的抗扭轉(zhuǎn)能力以控制周期比;另一方面,結構的最大位移值出現(xiàn)在角窗部位,因此,控制最大位移值就成為改善位移比的關鍵。為此,對本工程采取如下措施:①盡量加大周邊混凝土構件的剛度。具體做法是將結構外圍剪力墻厚增加到300以提高抗扭轉(zhuǎn)的能力。②將轉(zhuǎn)角窗處的折梁按反梁設計,其斷面尺寸由原來的200×310改為350×1000,從而控制其最大位移。③將外墻洞口高度由2490mm降為2000mm,以增大周邊構件連梁的剛度。④加大結構內(nèi)部剪力墻洞口的寬度和高度,以降低結構內(nèi)部的剛度。經(jīng)過上述調(diào)整后,計算結果如下:T1=1.0250s,平動系數(shù):1.00(X),扭轉(zhuǎn)系數(shù):0.00T2=0.9963s,平動系數(shù):1.00(Y),扭轉(zhuǎn)系數(shù):0.00T3=0.8820s,平動系數(shù):0.00,

扭轉(zhuǎn)系數(shù):1.00周期比:T3/T1=0.86;T3/T2=0.88最大層間位移比:1.29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566該工程最大層間位移比為1.29,根據(jù)《復雜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建議的表(如下表所示)可知,本工程在小震下最大水平層間位移角限值為1/1240,滿足要求。表7.2.3扭轉(zhuǎn)變形指標ξ=Umax/U/1.2/1.3/1.4/1.5/1.6/1.7/1.8/中震下最大水平層間位移角限值/2.8/2.26/1.81/1.4/1.05/0.74/小震下最大水平層間位移角限值/1/1/1.24/1/1.55/1/2/1/2.67/1/3.78/1/6-------------------------------------------⑺通過上述調(diào)整后,可以看出結構的整體抗扭轉(zhuǎn)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周期比和位移比都能滿足規(guī)范要求,設計合理。⑻對于角窗結構,宜在角窗處的樓板內(nèi)設置暗梁等措施以提高結構端部的整體性。(二)工程算例2⑴工程概況:某超高層商辦樓,主樓41層,結構高度184.3m。地下室共5層,深19.5m,結構體系為鋼筋混凝土筒體和框架組成的鋼-混結構體系,框架由鋼骨混凝土柱和鋼柱組成。本工程按7度抗震烈度設防,建筑抗震等級按二級,因工程平面復雜,構造措施按提高一級。其結構平面圖如圖1所示。(圖略,該結構總長35m,總寬42m,結構右上角和左下角均缺少14X16.8m的部分結構)⑵工程特點:本工程筒體剛度較大,但延性較差,結構初算側移很小,但平扭周期偏大,在地震作用下質(zhì)心與其他角點以及邊緣點的位移比亦不滿足要求。究其原因,因筒體偏離整個平面較大,中部連接板帶尺寸過小。⑶調(diào)整方法①剪力墻核心筒開計算洞以降低剛度;②結構角部加水平隅撐以加強結構邊緣節(jié)點的約束;③薄弱層樓板加厚以提高樓板剛度,增加結構水平的協(xié)調(diào)能力。④筒體內(nèi)主要角部暗埋了豎向H型鋼,在周邊連梁內(nèi)暗埋H型鋼,以提高筒體的延性。⑷計算結果結構自振周期計算結果如下表所示:ModeNoPeriodAngleMovementTorsion14.810314.530.930.0723.869797.380.850.1533.1442136.60.230.77周期比:T3/T1=0.653:T3/T2=0.813;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均小于1.40。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層間相對位移:X向為1/1220,Y向為1/1328。第十五章用SATWE軟件計算井字梁結構,為什么其計算結果與查井字梁結構計算表相差很大?(一)、計算假定不同查表法假定梁瑞無論是固接還是鉸接,均沒有豎向位移。而SATWE軟件采用空間交叉梁系計算井字架結構,梁端位移的大小取決于結構的剛度。(二)計算假定不同的結果正是由于計算假定的不同,采用SATWE軟件計算,當梁瑞為主框架梁時,由于框架梁剛度較小,位移較大,從而使內(nèi)力按照節(jié)點位移進行分配,則其計算結果與查表法相差較大:當梁端為剪力墻等豎向剛度較大的構件時,該節(jié)點的豎向位移很小,基本為0,則其計算結果與查表法相近。(三)工程算例現(xiàn)以梁端鉸接為例,介紹一下在恒載標準值作用下兩種方式的計算過程。該工程算例并字梁間距為3m×3m,面荷載為5kn/m2。在采用SATWE軟件計算時,將面荷載轉(zhuǎn)化為作用在節(jié)點上的集中荷載,以便使荷載輸入方式與《建筑結構靜力計算手冊》的簡化方式一樣。同時將SATWE軟件中混凝土容重改為0,這樣可以不計梁自重。以邊梁為例,當梁端為主框架架時,該梁的跨中最大彎矩為

194.9kn-m;當梁瑞為剪力墻時,該梁的跨中最大彎矩為135.6kn-m。查《建筑結構靜力計算手冊》得該梁的跨中最大彎矩為:M=1.0641×5×3×3×3=143.65kn-m[(143.65-135.6)/143.65]×100%=5.6%由此可以看出,只要計算假定和各種計算條件相同,空間計算法和查表祛二者之間的計算誤差是很小的。(四)磚混結構,井字梁樓蓋,如何計算?目前的SAWE和TAT軟件都不能計算磚墻,因此對于這種結構形式只能進行簡化計算。由上述分析可知,井字梁內(nèi)力的大小與梁端構件的相對豎向剛度有關。這種結構形式梁端一般均鉸接在磚墻上。我們在簡化時可以將磚墻簡化為混凝土墻,但要注意相對豎向剛度的正確性。比如某結構井字梁周邊磚墻墻厚有370或240,則在將磚墻簡化為混凝土墻時也應在相應位置布置墻厚為370或240的混凝土剪力墻。第十六章JCCAD軟件應用中的主要問題(一)地質(zhì)資料的輸入⑴±0相對于絕對標高是什么意思?±0相對于絕對標高指大地坐標,設計人員只要根據(jù)地質(zhì)勘探報告給出的大地坐標直接輸入即可。⑵孔點標高怎么輸?與上±0相對于絕對標高一樣,可直接輸入大地坐標,程序會根據(jù)設計人員輸入的坐標值自動判斷孔口高度。⑶孔點坐標的單位是什么?孔點坐標的單位是米,不是毫米。(二)荷載的輸入⑴“一層上部結構荷載作用點標高”是什么意思?該參數(shù)主要是用于求出基底剪力對基礎底面產(chǎn)生的附加彎矩作用。在填寫該參數(shù)時,應輸入PMCAD中確定的柱底標高,即柱根部的位置。注意:該參數(shù)只對柱下獨基和樁承臺基礎有影響,對其他基礎沒有影響。⑵自動計算覆土重對什么基礎起作用?“自動計算覆土重”主要是指自動計算基礎和基礎以上回填土的平均重度,主要用于獨基和條形基礎的計算,對筏板基礎沒有影響。⑶筏板上覆土重如何輸入?筏板上覆土重在“筏板荷載”中輸入(如下圖所示,圖略)⑷讀取荷載時需要將所有荷載都選上嗎?如果都選上會怎么樣?讀取荷載時不需要將所有荷載都選上。如果都選上,則只有獨基和墻下條基會在計算時考慮所有組合并選最不利進行設計,其他基礎只認一種軟件傳下來的荷載。⑸什么叫當前組合?屏幕上當前所顯示的組合值就叫當前組合。⑹當前組合是控制工況嗎?當前組合僅表示當前屏幕上所顯示的值。并不是說基礎的最終控制組合就一定是它。⑺什么叫目標組合?某一最大內(nèi)力所對應的組合值,比如最大軸力或最大彎矩下所對應的組合值。⑻目標組合能作為基礎設計依據(jù)嗎?目標組合并不一定是最不利組合,比如最大軸力下所對應的組合值其彎矩值有可能很小,不一定是控制工況,所以目標組合不能作為基礎設計依據(jù)。⑼標準組合與基本組合程序能夠自動識別嗎?程序能夠按照規(guī)范的要求自動識別標準組合與基本組合。(三)筏板基礎的輸入⑴不等高筏板基礎如何布置?(有張圖,無說明,圖略)⑵不等厚筏板基礎如何布置?(有張圖,無說明,圖略)⑶程序在計算柱下筏板時,可以加柱墩嗎?可以加柱墩。設計人員在“基礎人機交互”中“上部構件”中定義柱墩。⑷“第一塊地基板上沒有布置覆土荷載和板面設計荷載,如需要請在筏板布置中輸入”請問是什么意思?我已經(jīng)讀取了SATWE荷載,為什么還有這個提示?這主要是因為設計人員沒有布置“筏板荷載”所致,只要布置了“筏板荷載”,該提示會自動消失。(四)彈性地基梁基礎⑴彈性地基梁基礎,墻下一定要布粱嗎一般而言,彈性地基梁基礎,墻下都要布梁,如果沒有布梁,也應該點一下“墻下布梁”菜單,這樣程序?qū)⒆詣由梢粋€與墻同寬、梁高等于板厚的混凝土梁。如果不布置梁,也應該布置板帶。布置梁或板帶的主要目的是:①正確讀取上部荷載;②為筏板尋找正確的支撐點。注意:a)在布置板帶時,對于抽柱位置不應布置板帶,否則易將板帶布置在跨中位置。b)點取“墻下布梁”選項時,必須首先布置筏板。⑵彈性地基梁基礎,梁的翼緣寬度如何定義?①梁的翼緣寬度在初次定義時要根據(jù)上部結構豎向荷載的比例關系來定。比如某工程邊跨豎向荷載總值是中間跨豎向荷載總值的一半,那么在定義梁的翼緣寬度時就取邊跨為1米,中間跨為2米。②在退出“基礎人機交互”時程序給出提示:“預期承載力與反力之比”,此時輸入預期值,比如1.2,則程序會自動根據(jù)預期值和翼線寬度的比例關系,對基礎寬度進行調(diào)整。③彈性地基梁基礎,在退出基礎人機交互時會顯示9~10組荷載,這些荷載分別代表什么意思?是標準組合還是基本組合?這些荷載是標準組合,它的含義在程序所顯示的荷載圖中都有明確的說明。第十七章基礎的計算(一)聯(lián)合基礎的計算⑴雙柱聯(lián)合基礎的偏心計算:程序在進行雙柱聯(lián)合基礎的設計時,并沒有考慮由于兩根柱子上部荷載不一致而產(chǎn)生的偏心的情況。因此算出的基礎底面積是對稱布置的。這種計算方法對于兩根柱子挨得很近,比如變形縫處觀柱基礎計算幾乎沒什么影響,但對于兩根柱子挨得稍微遠一些的基礎,則會有一定誤差。此時需要設計人員人為計算出偏心值,在獨基布置中將該值輸入過去。然后再重新點取“自動生成”選項,程序可以根據(jù)設計人員輸入的偏心值重新計算聯(lián)合基礎。⑵雙梁基礎的計算:建議直接在雙軸線上布置兩根肋梁,然后再在梁下布置局部筏板。(二)磚混結構構造柱基礎的計算磚混結構一般都做墻下條形基礎,構造柱下一般不單獨做獨立基礎。有的時候設計人員會發(fā)現(xiàn)JCCAD軟件在構造柱下生成了獨立基礎。這主要是因為讀取了PM恒十活所致。這種荷載組合方式?jīng)]有將構造柱上的集中荷載平攤到周邊的墻上。設計人員可以在荷載編輯中刪除構造柱上的集中荷載,并在附加荷載中在周邊的墻上相應增加線荷載值。或者設計人員也可以直接讀取磚混荷載,因為磚混荷載自動將構造柱上的集中荷載平攤到周邊的墻上了。(三)淺基礎的最小配筋率如何計算淺基礎如墻下條基等,在對基礎底板配筋時是否該考慮最小配筋率,目前在工程界還有爭議?!痘A設計規(guī)范》中沒有規(guī)定柱下獨基底板的最小配筋率,而《混凝土規(guī)范》對于混凝土結構均有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目前JCCAD軟件對于獨立柱基沒有按最小配筋率計算,對于墻下條基缺省情況下按照0.15%控制,設計人員可以根據(jù)需要自行調(diào)整。(四)基礎重心校核⑴“筏板重心校核”中的荷載值為什么與“基礎人機交互”退出時顯示的值不一樣?產(chǎn)生此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①對于梁板式基礎,由于有些軸線上沒有布置梁或板帶,造成荷載導算時沒有分配到梁或板帶上,從而使兩種方式所產(chǎn)生的重心校核值不一致。②地下水的影響:“筏板重心校核”中的荷載值沒有考慮地下水的影響,而“基礎人機交互”退出時顯示的值考慮了地下水的影響。⑵對于帶裙房的主體結構,筏板重心校核該如何計算?對于帶裙房的主體結構,“筏板重心校?!敝黧w應該與裙房分開計算,而且主要是驗算主體結構的重心校核。(五)彈性地基梁結構5種計算模式的選擇彈性地基梁結構在進行計算時,程序給出了5種計算模式,現(xiàn)對這5種模式的計算和選擇進行一些簡單介紹。⑴按普通彈性地基梁計算:這種計算方法不考慮上部剛度的影響,絕大多數(shù)工程都可以采用此種方法,只有當該方法時基礎設計不下來時才考慮其他方法。⑵按考慮等代上部結構剛度影響的彈性地基梁計算:該方法實際上是要求設計人員人為規(guī)定上部結構剛度是地基梁剛度的幾倍。該值的大小直接關系到基礎發(fā)生整體彎曲的程度。而上部結構剛度到底是地基梁剛度的幾倍并不好確定。因此,只有當上部結構剛度較大、荷載分布不均勻,并且用模式1算不下來時方可采用,一般情況可不用選它。⑶按上部結構為剛性的彈性地基梁計算:模式3與模式2的計算原理實際上最一樣的,只不過模式3自動取上部結構剛度為地基梁剛度的200倍。采用這種模式計算出來的基礎幾乎沒有整體彎矩,只有局部彎矩。其計算結果類似傳統(tǒng)的倒樓蓋法。該模式主要用于上部結構剛度很大的結構,比如高層框支轉(zhuǎn)換結構、純剪力墻結構等。⑷按SATWE或TAT的上部剛度進行彈性地基架計算:從理論上講,這種方法最理想,因為它考慮的上部結構的剛度最真實,但這也只對純框架結構而言。對于帶剪力墻的結構,由于剪力墻的剛度凝聚有時會明顯地出現(xiàn)異常,尤其是采用薄壁柱理論的TAT軟件,其剛度只能凝聚到離形心最近的節(jié)點上,因此傳到基礎的剛度就更有可能異常。所以此種計算模式不適用帶剪力墻的結構。另外,設計人員在采用《JCCAD用戶手冊及技術條件》附錄C中推薦的基床反力系數(shù)K時,該值已經(jīng)包含上部剛度了,所以沒有必要再考慮一次。⑸按普通梁單元剛度的倒樓蓋方式計算:模式5是傳統(tǒng)的倒樓蓋模型,地基梁的內(nèi)力計算考慮了剪切變形。該計算結果明顯不同與上述四種計算模式,因此一般沒有特殊需要不推薦使用。(六)樁筏筏板有限元計算筏板基礎時,倒樓蓋模型和彈位地基梁模型計算結果差異很大,為什么?這主要是因為二者的性質(zhì)是截然不同的:⑴彈性地基梁板模型采用的是文克爾假定,地基梁內(nèi)力的大小受地基土彈簧剛度的影響,而倒樓蓋模型中的梁只是普通鋼筋混凝土粱,其內(nèi)力的大小只與核板傳遞給它的荷載有關,而與地基土彈簧剛度無關。⑵由于模型的不同,實際梁受到的反力也不同,彈性地基梁板模型支座反力大,跨中反力小。而倒樓蓋模型中的反力只是均布線載。⑶彈性地基梁板模型考慮了整體彎曲變形的影響,而倒樓蓋模型的底板只是一塊剛性板,不受整體彎曲變形的影響。⑷由于倒樓蓋模型的底板只是一塊剛性板,因此各點的反力均相同,由此計算得到的梁端剪力無法與柱子的荷載相平衡,而彈性地基梁板模型計算出來的梁端剪力與柱子的荷載是相平衡的。(七)為什么同一個梁式筏板基礎,采用梁元法計算和采用板元法計算二者之間會相差較大?工程實例:某工程采用梁式筏板基礎,基礎布置如圖

1所示(圖略),基床反力系數(shù)均取20000Kn/m3,計算結果如圖2所示:(圖略)通過圖2所示的結果可知,兩種計算模式所產(chǎn)生的計算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主要是由于兩種計算模型的假定不同。這二者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⑴梁元法計算梁式筏板基礎時,地基梁的計算是按照帶翼緣的T形梁計算的,梁翼緣寬度確定的原則是按各房間面積除以周長,將其加到梁一側,另一側再由那邊相應的房間確定,最后兩側寬度疊加得到梁的總翼緣寬度。⑵板元法計算梁式筏板基礎時,地基梁的計算僅按照矩形梁計算,沒有按照T形梁計算。⑶梁元法計算筏板時,板僅僅是按四邊嵌固的樓蓋方式計算它的內(nèi)力和配筋,不考慮板與梁整體彎曲的作用。⑷板元法計算筏板時,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對樓板進行內(nèi)力計算,能夠考慮板與梁整體彎曲作用的影響。(八)基礎沉降計算時,為什么會出現(xiàn)沉降計算值為0?這主要是因為基礎埋置太深,基底附加應力為0,甚至于負數(shù)所致。(九)基床反力系數(shù)K值的計算⑴基床反力系數(shù)K值的物理意義:單位面積地表面上引起單位下沉所需施加的力。⑵基床反力系數(shù)K值的計算方法:①靜載實驗法:(有一張壓力-沉降曲線圖,圖略)計算公式:K=(P2-P1)/(S2-S1)其中,P2.

P1——分別為基底的接觸壓力和士自重壓力,S2、S1——分別為相應于P2.

P1的穩(wěn)定沉降量。②經(jīng)驗值法:JCCAD說明書附錄二中建議的K值。(十)單樁剛度的計算⑴豎向剛度:①根據(jù)《樁基規(guī)范》附錄B確定:ρNN=1/(ξNh/EA+1/C0A0)②根據(jù)靜載試驗Q-S曲線計算:ρNN=ξ×Qa/Sa⑵彎曲剛度:根據(jù)《樁基規(guī)范》附錄B中表B-3提供的彎曲剛度公式K=[αEI(A2B2-A1B2)]/(A2C1-A1C2)式中,α--樁的水平變形系數(shù)(按《樁基規(guī)范》第.1條計算)A1、B1、C1、A2、B2、C2等分別為函數(shù)影響值,詳見附錄B中表B-6。第十八章鋼結構(一)Mu

1.2Mp何意?如何解決?⑴規(guī)范要求:根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以下簡稱《抗震規(guī)范》)第

條的規(guī)定:鋼結構構件連接應按地震組合內(nèi)力進行彈性設計,并應進行極限承載力計算;梁與柱連接彈性設計時,梁上下翼緣的端截面應滿足連接的彈性設計要求,梁腹板應計入剪力和彎矩。梁與柱連接的極限受彎、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要求:Mu

1.2Mp---(8.2.8-1)式中:Mu-梁上下翼緣全熔透坡口焊縫的極限受彎承載力,其計算公式為:Mu

=Af(h-tf)fyMP-梁(梁貫通時為柱)的全塑性受彎承載力,其計算公式為:Mp

=WpfyWp-構件截面塑性抵抗矩⑵工程實例:某工程為5層鋼框架結構,地震設防烈度為8度,地震加速度為0.2g,場地土類別為三類,設計地震為第一組,梁、柱均采用焊接工字鋼,鋼號均為Q345,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