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性系統(tǒng)與自組織臨界現(xiàn)象_第1頁
復雜性系統(tǒng)與自組織臨界現(xiàn)象_第2頁
復雜性系統(tǒng)與自組織臨界現(xiàn)象_第3頁
復雜性系統(tǒng)與自組織臨界現(xiàn)象_第4頁
復雜性系統(tǒng)與自組織臨界現(xiàn)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復雜性系統(tǒng)與自組織臨界現(xiàn)象第1頁/共111頁復雜系統(tǒng)與自組織臨界現(xiàn)象

■歷史進程的簡要回顧■細胞自動機簡介■砂堆模型和自組織臨界性(SOC)■地震與自組織臨界性的有關(guān)問題

■對SOC研究的一些具體設想■HighlyOptimizedTolerance(HOT)系統(tǒng)(“好特”系統(tǒng))

第2頁/共111頁歷史進程的簡要回顧第3頁/共111頁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廣泛存在著復雜現(xiàn)象第4頁/共111頁人們對復雜性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著名的法國科學家Poincare

J.H.Poincare(1854—1912)法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非線性科學的先驅(qū)者和奠基人,他對于三體問題、軌道的穩(wěn)定性等有極深入的研究,首創(chuàng)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論、首創(chuàng)組合拓撲學、是自守函數(shù)論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對數(shù)學物理積分方程、狹義相對論等的研究也有重要貢獻。

第5頁/共111頁一個錯誤和一個偉大的發(fā)現(xiàn)

1886年,為慶祝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KingOscarⅡ)1889年的60壽辰,懸賞2500克郎征求對太陽系穩(wěn)定性的證明。1888年5月,年僅33歲的Poicare向競賽委員會提交了論文,1889年1月12日獲獎,在論文準備發(fā)表的同年11月,Poicare本人發(fā)現(xiàn)自己犯了嚴重的錯誤,隨后作了重大修改,其長度也由原來的158頁增加到270頁,修改后的論文于次年在《ActaMathematica》上發(fā)表。由于印刷方面的原因,這一期的該刊物竟有修改前和修改后的兩個版本同時并存于世。Poicare對自己論文所作的重大修改,事實上已經(jīng)瞥見了混沌,并且在數(shù)學上描述了混沌的一些性質(zhì),這是一個特別重大的發(fā)現(xiàn),成為非線性科學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Poicare是世界上最早了解混沌可能存在的第一個人,是超越時代的先驅(qū)者。第6頁/共111頁Poincare的論文獲獎在先,發(fā)現(xiàn)錯誤并進行修改在后,但這并不會抹殺他的成就。正如美國著名天體力學家Moulton在1912年所寫的:“即使論文存在錯誤,Poincare獲得這一獎項仍是無可爭議的。如果將論文中受錯誤影響的部分統(tǒng)統(tǒng)刪除,余下的部分仍舊是一個整體,它的創(chuàng)造性、結(jié)果的可靠性以及對重要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在其他論文中是很難見到的。即使是極負盛名的科學家,也很少有人能夠在他們的一生中比Poincare在原始論文的正確部分中做出更多的真正有價值的新工作?!备匾氖?,恰恰在Poincare對錯誤進行修改時,他作出了重大的發(fā)現(xiàn),首次在理論上證實了混沌的存在。而他本人堅持真理,勇于修正錯誤的行為,更體現(xiàn)了一個真正科學家的可貴品質(zhì)。偉大的發(fā)現(xiàn)恰恰出現(xiàn)在對錯誤的修改之中第7頁/共111頁Poincare發(fā)現(xiàn)了“同宿柵欄”(homoclinictangle),這是對混沌現(xiàn)象的第一個數(shù)學描述。也是對復雜現(xiàn)象前所未有的一種探索。同宿柵欄的發(fā)現(xiàn)第8頁/共111頁復雜性科學發(fā)展的幾個階段第一階段:二次大戰(zhàn)至戰(zhàn)后●“一般系統(tǒng)論”(GeneralSystemTheory)(vonBertalanffy,1937,1945)●“系統(tǒng)工程”(SystemsEngineering)(美國貝爾電話公司,20世紀40年代;A.H.Goode&R.E.Machal,1957)●“控制論”(Cybernetics)(N.Wiener,1948)●“信息論”(InformationTheory)(C.E.Shannon,

1948)●“運籌學”(OperationalResearch)(1938)第9頁/共111頁第二階段: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耗散結(jié)構(gòu)理論”(DissipativeStructureTheory)(I.Prigogine,1969)●“協(xié)同學”(Synergetics)(H.Haken,1969)●“突變論”(CatastropheTheory)(R.Thom,

1972)●“超循環(huán)論”(Hypercycle)(M.Eigen,1979)第10頁/共111頁第三階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今●混沌動力學(chaosticdynamics)(李天巖`&J.Yorke,1975;R.

May,1976;M.J.Feigenbaum,

1978)●分形幾何學(fractalgeometry)(B.B.Mandelbrot,

1977,1982)●非線性(混沌)時間序列分析(nonlineartimeseriesanalysis)(N.H.Packardetal.,1980;F.Takens,

1981)●自組織臨界(self-organizedcriticality)理論(Bak

etal.,1986)第11頁/共111頁第三階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今(續(xù))●混沌控制(chaoscontrol)(E.Ottetal.,1990)與混沌同步(chaossynchronization

)(T.L.Carroll&L.M.Pecora,1990)●符號動力學(SymbolicDynamics

)(N.Metropolis

etal.,1973;J.Milnor&E.Thurston,1977)●時空混沌(spatiotemporalchaos)(K.Kaneko,1984)●人工生命(artificiallife)系統(tǒng)與復雜適應系統(tǒng)(ComplexAdaptiveSysiem)理論(J.Holland,

1994)第12頁/共111頁第三階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今(再續(xù))●神經(jīng)網(wǎng)絡(neuralnetworks)(T.Hopfield,1982)●小波變換(wavelettransform

)(J.Morlet,1974)●細胞自動機(cellularautomata)(S.Wolfram,

1986)●遺傳算法(geneticalgorithms)(J.Holland,1975;

A.L.Goldberger,1989)●復雜性網(wǎng)絡(complexnetworks)(D.J.Watts&S.H.Strogatz,1998;A.L.Barabasi&R.Albert,

1999)第13頁/共111頁1984年,著名的SanteFeInstitute(SFI)成立,其創(chuàng)始人為諾貝爾獎獲得者

M.Gell-Mann,P.Anderson,K.Arrow

等,該研究所專門從事對復雜性科學的研究。二十年來,該所作出了許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享有盛名。

圣塔菲研究所SanteFeInstitute(SFI)第14頁/共111頁PhilipAnderson1977年Nobel物理學獎獲得者KennethArrow1972年Nobel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MurrayGell-Mann1969年Nobel物理學獎獲得者圣塔菲研究所(SanteFeInstitute

)的創(chuàng)始人第15頁/共111頁SanteFe研究所的主要工作和成就■進行了大量復雜性問題的具體研究,涉及到許多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提出了復雜適應系統(tǒng)(ComplexAdaptiveSysiem,

CAS)理論(J.Holland)。■提出了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收益遞增理論(W.B.Arthur)?!鲩_發(fā)了為復雜系統(tǒng)建立模型的公用軟件平臺SWARM?!鲎?994年起,每年舉辦烏拉姆(Ulam)講座,交流展示復雜性研究的最新成果?!龀霭媪藥资繉V?,出版雜志《Complexity》。第16頁/共111頁

1999年4月,著名的《Science》雜志出版“complexsystems”專輯(Vol.284,

No.5411)第17頁/共111頁

1999年3月,我國召開香山科學會議第112次會議

——“復雜性科學學術(shù)討論會”,會后出版了論文集《復雜性科學探索》(成思危主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1999年)。從2000年起,我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開始設立“復雜性科學研究”專項基金資助。

2001年6月,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學部主辦,在中國礦業(yè)大學召開“全國第一屆復雜性科學學術(shù)研討會”;2002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全國第二屆復雜性科學學術(shù)研討會”。2004年2月,科學出版社出版《復雜性科學研究進展——全國第一、二屆復雜性科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我國復雜性科學研究的一些活動第18頁/共111頁2002年9月,召開香山科學會議第190次學術(shù)討論會“過程工程中的復雜系統(tǒng)”,對化學工程向過程工程的發(fā)展、復雜系統(tǒng)與多尺度方法、微化工系統(tǒng)與納-微結(jié)構(gòu)、21世紀的過程工程與學科交叉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討。

2002年10月,中國科學院系統(tǒng)所與美國

SanteFe研究所在北京香山聯(lián)合召開“復雜系統(tǒng)的干預和適應”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

2004年5月,召開香山科學會議第227次學術(shù)研討會“系統(tǒng)、控制與復雜性科學”,對復雜系統(tǒng)與控制、社會經(jīng)濟與環(huán)境復雜系統(tǒng)、網(wǎng)絡中的復雜性科學問題、生命科學與復雜性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我國復雜性科學研究的一些活動(續(xù))第19頁/共111頁對復雜性概念的理解本身就非常復雜

迄今為止,“復雜性”還沒有一個為學術(shù)界所公認的嚴格定義。對于復雜性這個概念,歷來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僅據(jù)S.Lloyd在20世紀90年代的統(tǒng)計,西方學者就至少提出了45種不同的“復雜性”的定義!至于量度復雜程度的定量指標,更是五花八門,莫衷一是。其實,對于所研究對象的概念、定義、性質(zhì)和有關(guān)的基本問題存在不同的看法,是許多正在發(fā)展中的學科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正?,F(xiàn)象。這種情況的存在,并不妨礙人們對復雜性進行研究和探索。人們對復雜性本質(zhì)的認識和理解,也必然會在這一過程中深化、完善,并逐漸統(tǒng)一。第20頁/共111頁“隨機性并不復雜,……復雜性介于隨機與有序之間,是隨機背景上無規(guī)地組合起來的某種結(jié)構(gòu)和序?!保ê掳亓?,1999)復雜性≠隨機性第21頁/共111頁第22頁/共111頁

由大量粒子組成的系統(tǒng),如果粒子間僅僅只有簡單的線性作用,這樣的系統(tǒng)并不復雜,它可以用統(tǒng)計的方式進行研究。僅僅包含很少幾個元素或狀態(tài)變量的系統(tǒng),只要存在非線性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就可能出現(xiàn)混沌,呈現(xiàn)相當復雜的現(xiàn)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非線性是復雜性之源。雖然復雜性≠非線性復雜性科學≠非線性科學但復雜性中必然包含有非線性,對復雜系統(tǒng)的研究,肯定離不開非線性。對復雜性的進一步探索,也必然會促進非線性科學的進一步發(fā)展。非線性是復雜性之源第23頁/共111頁涌現(xiàn)Emergence

復雜系統(tǒng)在形成之后,系統(tǒng)的整體將出現(xiàn)其組成部分所不曾具有的新特征;復雜系統(tǒng)在演化過程中,往往會形成新的層次,這些層次也將具有低層次所不曾具有的新特征。這種現(xiàn)象叫做“涌現(xiàn)”。生命現(xiàn)象是涌現(xiàn)最為典型的實例。涌現(xiàn)是復雜系統(tǒng)的重要特征。

第24頁/共111頁

復雜性并不是新問題,但人們對于復雜性的探索卻才剛剛開始。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是科學知識的源泉。對于復雜性的研究,切忌停留于一般性的議論和空談。第25頁/共111頁細胞自動機簡介第26頁/共111頁元胞自動機(細胞自動機)CellularAutomata(CA)研究SOC最重要的工具是元胞自動機。元胞自動機是一種在具有離散、有限狀態(tài)的元胞組成的元胞空間上,按照一定局部規(guī)則,在離散的時間維上演化的動力學系統(tǒng)。元胞自動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S.Ulam和

VonNeumann在

20世紀

40年代末和50年代的工作,廣義的元胞自動機還包括了格子氣自動機(LatticeGasAutomata),它的狀態(tài)取值不是離散而是連續(xù)的。第27頁/共111頁元胞自動機的組成

元胞自動機由元胞(cell)及其狀態(tài)(state)、元胞空間(lattice)、鄰居(neighbor)和規(guī)則(rule)幾方面的要素組成。

第28頁/共111頁初等一維元胞自動機的演化規(guī)則(S.Wolfram,1986)

設每個元胞有k種不同的狀態(tài),鄰居的“半徑”為r,則一維元胞自動機的數(shù)目為第29頁/共111頁

在所有的一維元胞自動機中,最簡單的是k=2,r=1的情況,這時共有256種元胞自動機。S.

Wolfram(1986)對這256種最簡單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的研究,發(fā)現(xiàn)它們可以歸納為四類,對應于四類吸引子:●演化到全部是0或全部是1的均勻狀態(tài)●演化到不隨時間變化的定態(tài)(不動點),或者周期性的循環(huán)態(tài)(極限環(huán))●演化到混沌狀態(tài)(混沌吸引子)●演化到更復雜的結(jié)構(gòu)最簡單的一維元胞自動機的演化終態(tài)第30頁/共111頁

均勻定態(tài)混沌復雜

均勻周期混沌復雜

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第四類第31頁/共111頁二維細胞自動機的幾種網(wǎng)格第32頁/共111頁二維元胞自動機鄰居的幾種類型VonNeumann型Moore型擴展的Moore型第33頁/共111頁生命游戲GameofLife1970年,英國劍橋大學數(shù)學家J.Conwey提出了“生命游戲”,并在《ScientificAmerican》懸賞50美元,征求以下問題的答案:能否出現(xiàn)自我復制過程?如果棋盤無限大,這一過程能否無限維持下去?答案是肯定的。第34頁/共111頁生命游戲的基本規(guī)則(a)對于“生”的格,如果其8個鄰居中有2或3個“生”,則繼續(xù)“生”;(b)對于“生”的格,如果其8個鄰居中有3個以上的“生”,則因過于擁擠而死亡;(c)對于“生”的格,如果其8個鄰居中只有1個“生”,則因過于“孤獨”而死亡”;(d)對于原來“死”的格,如果其8個鄰居中有3個為“生”,則該格點轉(zhuǎn)變?yōu)椤吧保ǚ敝常5?5頁/共111頁

規(guī)則十分簡單的生命游戲竟可以出現(xiàn)絕滅、穩(wěn)定、振蕩、繁殖、爬行等許多有趣的現(xiàn)象。第36頁/共111頁能夠持續(xù)發(fā)射“爬蟲(glider)”的“槍”第37頁/共111頁三維元胞自動機第38頁/共111頁元胞自動機的主要特征●齊性——

所有元胞的大小、形狀和分布方式都完全相同;

●空間離散;●時間離散;●狀態(tài)的取值離散;●同質(zhì)性——

所有元胞的變化都服從相同的規(guī)律;

●高維——

元胞空間的維數(shù)雖然很低,但其狀態(tài)變量的個數(shù)為無窮,因此它是一個無窮維的動力系統(tǒng);●時空演化規(guī)則的局域性——每一個元胞下一時刻的狀態(tài),只取決于其周圍鄰域中的元胞的當前時刻的狀態(tài),以及該元胞本身當前時刻的狀態(tài),亦即時間和空間演化的運算規(guī)則是局域的。第39頁/共111頁類型時間空間狀態(tài)元胞自動機離散離散離散格子氣自動機離散離散連續(xù)差分方程離散連續(xù)連續(xù)微分方程連續(xù)連續(xù)連續(xù)對動力系統(tǒng)不同描述方式的比較第40頁/共111頁砂堆模型和自組織臨界性第41頁/共111頁自組織臨界性Self—OrganizedCriticality

1987年,P.Bak、湯超(C.Tang)和

K.Wiesenfeld對砂堆模型(SandpileModel,

BTW模型)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自組織臨界性(Self—OrganizedCriticality,SOC)的概念?,F(xiàn)在,SOC已經(jīng)成為當代非線性科學的一個重要領域。第42頁/共111頁

丹麥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大學教授、美國Brookhaven研究所教授,自組織臨界(SOC)理論的提出者。SOC理論的奠基人PerBak

(1947—2002)Pioneerinthephysicsofcomplexsystems,anddiscovererofself-organizedcriticality

(Nature,2002)第43頁/共111頁SOC理論的奠基人湯超(ChaoTang)

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畢業(yè)生,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1987年與其導師P.Bak等共同提出自組織臨界(SOC)理論,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F(xiàn)任美國NEC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北京大學理論生物學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交叉科學中心特聘教授。

第44頁/共111頁SOC理論的奠基人KurtWiesenfeld

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博士、美國喬治亞州工學院教授,1987年與P.Bak、湯超共同提出自組織臨界(SOC)理論,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第45頁/共111頁砂堆模型SandpileModel第46頁/共111頁砂堆模型——計算機模擬第47頁/共111頁砂堆模型——演化規(guī)則隨機地加一粒沙子:當達到閾值

4時:

這是一種二維的元胞自動機,其非線性體現(xiàn)在達到閾值后的釋放和再分配上。第48頁/共111頁砂堆模型——演化規(guī)則第49頁/共111頁砂堆模型——“連鎖反應”與“雪崩”(地震)第50頁/共111頁“雪崩”的發(fā)展過程第51頁/共111頁

雪崩的大小呈冪律分布,在雙對數(shù)坐標圖上形成直線。砂堆模型——雪崩大小的分布第52頁/共111頁砂堆模型——實驗研究第53頁/共111頁自然界和社會中的臨界自組織現(xiàn)象●地震●生物群落(如:蟻群)●流行病傳播●森林火災●城市交通●Internet●1/f

噪聲

…………第54頁/共111頁幾種現(xiàn)象的冪律關(guān)系第55頁/共111頁1∕f噪聲和白噪聲第56頁/共111頁SOC的各種模型●砂堆模型(sandpilemodel,BTW模型)●米堆模型(ricepilemodel)●擴散置限凝聚(DLA)模型●電介質(zhì)擊穿模型(DBM)●纖維束斷裂模型●彈簧

滑塊模型(OFC模型)●森林火災模型(forestfiremodel,F(xiàn)F模型)●城市交通模型●

Bak—Sneppen模型(B-S模型)第57頁/共111頁米堆模型(ricepilemodel)

米堆模型中的“米?!笔怯虚L軸的,這與各向同性的“砂?!辈煌?。一維的米堆就可以達到自組織臨界狀態(tài),這也是與砂堆模型不相同的。第58頁/共111頁擴散置限凝聚(DLA)模型(Diffusion—LimitedAggregationModel)第59頁/共111頁DLA模型的模擬結(jié)果(T.A.Witten&L.M.Sander,1981)第60頁/共111頁實際的枝狀晶體照片第61頁/共111頁電介質(zhì)擊穿模型(DBM)(DielectricBreakdownModel)(L.

Niemeyeretal.,1984)第62頁/共111頁第63頁/共111頁城市交通模型

實際的道路和路口道路和路口的元胞自動機網(wǎng)絡第64頁/共111頁一種城市交通模型的研究結(jié)果第65頁/共111頁自組織臨界現(xiàn)象的特征●耗散系統(tǒng)、遠離平衡態(tài)、非線性●自動進行演化達到臨界狀態(tài),無須外界的精細微調(diào)●冪律分布、時間和空間上的無標度性●時間和空間上的長程相關(guān)●復雜性的涌現(xiàn)(emergence)●初始的微小差別隨時間呈冪律增長●處于“混沌的邊緣”(theedgeofchaos,

EOS)

第66頁/共111頁自組織臨界系統(tǒng)與混沌系統(tǒng)的對比

自組織臨界系統(tǒng)與混沌系統(tǒng)都是非線性的動力系統(tǒng),都能產(chǎn)生非周期的、不規(guī)則的輸出,都具有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但是,自組織臨界系統(tǒng)是高維的(無窮維)的動力系統(tǒng),它可以是確定性的,也可以是隨機的;而混沌系統(tǒng)既可以是高維的,也可以只有很低的維數(shù)(目前研究得比較清楚的是低維混沌),但它一定是確定性的。在混沌系統(tǒng)中,初始的微小差別隨時間呈指數(shù)增長,存在一個預測系統(tǒng)具體行為的特征時間尺度;而在自組織臨界系統(tǒng)中,這種差別僅僅隨時間呈冪律增長,其增長速率比混沌低得多,不存在預測上的特征時間尺度。第67頁/共111頁自組織臨界理論的意義

1、證明了系統(tǒng)可以自動地通過演化進入臨界狀態(tài)。不需要外界干預,更不需要精細微調(diào),系統(tǒng)僅僅通過其自身的非線性動力機制和各單元間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就能夠自發(fā)地實現(xiàn)這種演化。

2、成功地解釋了自然界和社會中分形和1/f噪聲廣泛存在的原因。

3、提出了現(xiàn)實世界中復雜性一種可能的起源機制。

4、提出了一種有別于普通混沌的新的非線性現(xiàn)象——“弱混沌”(“混沌的邊緣”)。第68頁/共111頁地震與自組織臨界性的有關(guān)問題第69頁/共111頁彈簧——滑塊模型與地震1967年R.Burridge和L.Knopoff首先提出了彈簧滑塊模型,用粘滑(stick—slip)過程來解釋地震現(xiàn)象,成為地震的經(jīng)典模型,后來發(fā)展出許多版本。第70頁/共111頁彈簧——

滑塊的元胞自動機模擬第71頁/共111頁地震的震級——頻次關(guān)系(Gutenberg—Richter關(guān)系)

上圖:美國馬里蘭州地震實況下圖:數(shù)字模擬結(jié)果第72頁/共111頁OFC模型(Z.Olami,S.Feder&K.Christensen,1992)第73頁/共111頁幾種用于地震研究的彈簧——滑塊模型的對比

(洪時中整理)第74頁/共111頁自組織臨界系統(tǒng)動力學的研究丁——

呂模型(丁鄂江等,1993)第75頁/共111頁對各種模型的進一步研究例如:●B.A.Carrerasetal.,AvalancheStructureinaRunningSandpileModel,Phys.Rev.E66,11302,2002.●K.I.Gohetal.,SandlipeonScale—FreeNetwork,Phys.Rev.Lett.,Vol.91,No.14,148701,2003.●LINMin(林敏)&CHENTian-Lun,InfluenceofDierentConnectivityTopologiesinSmallWorldNetworksModelingEarthquakes,Commun.Theor.Phys.,42,373–378,2004.●LINMin(林敏)etal.,AModifiedEarthquakeModelofSelf-OrganizedCriticalityonSmallWorldNetworks,Commun.Theor.Phys.,

41,557–560,2004.

第76頁/共111頁SOC動力學的進一步研究例如:●W.Li&X.Cai,AnalyticResultsforScalingFunctionandMomentsforaDifferentTypeofAvalancheintheBak—SneppenEvolutionModel,Phys.Rev.E,Vol.62,Issue6,7743—7747,2000.●M.Klosteretal.,Exactsolutionofastochasticdirectedsandpilemodel,Phys.Rev.E,Vol.63,026111,2001.

●D.S.Leeetal.,Sandpileavalanchedynamicsonscale-freenetworks,2004.●G.J.M.Garcia&R.Dickman,Onthethresholds,probabilitydensities,andcriticalexponentsofBak-Sneppen-likemodels,2004.第77頁/共111頁事情的起因:R.J.Gelleretal.,EarthquakesCannotBePredicted,Science,Vol.275,1616—1617,1997.“Earthisinastateofself--organizedcriticalitywhereanysmallearthquakehassomeprobabilityofcascadingintoalargeevent.…Whetheranyparticularearthquakegrowsintoalargeearthquakedependsonamyriadoffinedetailsofphysicalconditionthroughoutalargevolume,notjustintheearthquake

immediatevicinityofthefault.Thishighlysensitivenonlineardependenceofearthquakeruptureonunknowninitialconditionsseverelylimitspredictability.Thepredictionofindividuallargeearthquakeswouldrequiretheunlikelycapabilityofknowingallofthesedetailswithgreataccuracy.Furthermore,noquantitativetheoryforanalyzingthesedatatoissuepredictionsexistsatpresent.Thus,theconsensusofthemeetingwasthatindividualearthquakesareprobablyinherentlyunpredictable.”

國際地震界的一場大爭論

——

地震可以預測嗎?”第78頁/共111頁國內(nèi)外科技界的反應●宋建同志的批示(1997.4.3)

“地震局科技委轉(zhuǎn)丁國瑜、陳颙同志:送上Science雜志最近一篇文章以奉聞。不知你們是否注意到?對這種悲觀論點我是不贊成的?!y’是一回事,‘cannotbepredicted’

完全是另一種不可知論,與近年來的科學實踐不符?!薄駠业卣鹁盅埖卣鹣到y(tǒng)內(nèi)外的專家召開專題座談會,出版內(nèi)部文集?!瘛禢ature》雜志舉辦網(wǎng)上專題討論——NatureDebates,1999?!駠H會議和學術(shù)刊物上的爭論。第79頁/共111頁爭論實質(zhì)上包括了兩個根本性的問題第一個問題:自組織臨界系統(tǒng)是否可以預測?(自組織臨界系統(tǒng)的可預測性)第二個問題:地震是否真正的自組織臨界系統(tǒng)?(自組織臨界的標志;亞臨界狀態(tài)和超臨界狀態(tài)的穩(wěn)定性)第80頁/共111頁對自組織臨界系統(tǒng)可預測性的研究陳侃(Kanchen

)1983年中國科技大學畢業(yè),1988年獲美國俄亥俄國立大學博士,現(xiàn)為新加坡大學計算科學系副教授。1987年與其導師P.Bak等一起首次對自組織臨界系統(tǒng)的可預測性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弱混沌”的概念。第81頁/共111頁破裂傳播模型及其對地震活動的模擬(Chen&Bak,1991)第82頁/共111頁在SOC系統(tǒng)中初始狀態(tài)的差異隨時間呈冪律增長(Chen&Bak,1991)K.Chen&Bak,Self—OrganizedCriticalityinaCrack—propagationModelofEarthquakes,Phys.Rev.A,Vol.43,No.2,625—630,1991.第83頁/共111頁SOC的可預測性與“弱混沌”(weakchaos)“Tochecktheaccuracyofpredictionsinourearthquakemodel,weconductedtwosimulationsofthecriticalstate.Thesimulationsdifferbyasmallrandomforceoneachblock,representingasmalluncertaintyabouttheinitialconditions.Whenwerunthetwosimulations,theuncertaintygrowswithtimebutmuchmoreslowlythanitdoesforchaoticsystem.Theuncertaintyincreasesaccordingtoapowerlawratherthananexponentiallaw.Thesystemevolvesontheborderofchaos.Thisbehavior,calledweakchaos,isaresultofself-organizedcriticality.Weakchaosdifferssignificantlyfromfullychaoticbehavior.Fullychaoticsystemarecharacterizedbyatimescalebeyondwhichitisimpossibletomakepredictions.Weaklyweakchaoslacksuchatimescaleandsoallowlong-termpredictions.…Forexample,ifweatherischaoticandif100observatoriesgatherenoughinformationtopredicttheweathertwodaysinadvance,then1000observatoriesmightallowpredictionsfourdaysinadvance.Ifweatherisweaklychaotic,then1000observatoriesmightallowpredictions20daysinadvance.P.Bak&K.Chen,Self-OrganizedCriticality,Scien.Amer.,Jan.1991,31-32.第84頁/共111頁對SOC系統(tǒng)可預測性的進一步研究●AndreasKrause,PredictingCrashesinaModelofSelf-OrganizedCriticality,2003.●RumiDeandG.Ananthakrishna,PossibilityofPredictionofAvalanchesinPowerLawSystems,NationalConferenceonNonlinearSystemsandDynamics,2003.第85頁/共111頁對彈簧—滑塊模型和真實地震可預測性的研究●S.D.Zhangetal.,PredictionsofLargeEventsonaSpring—BlockModel.J.Phys.A:Math.Gen.,29,4445—4455,1996.●張書東與黃祖恰,地震和地震預報理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物理,26卷

7期,418—423,1997.第86頁/共111頁四種前兆函數(shù)和預報效果●前兆函數(shù)A——時間窗口內(nèi)地震的數(shù)目;●前兆函數(shù)E——地震的總“能量”;●前兆函數(shù)F——系統(tǒng)的總拉力;●前兆函數(shù)δF——系統(tǒng)總拉力的一階差分。達到閾值即進行預報。

p1=成功預報的大地震數(shù)/大地震總數(shù)

p2=警戒時段所占時間/總時間預報效果S=p1/p2預報成就曲線——(p1,p2)平面上的曲線第87頁/共111頁彈簧滑塊模型的預報成就曲線第88頁/共111頁海城地震實際資料的預報成就曲線第89頁/共111頁

臨界系統(tǒng)——產(chǎn)生各種尺度的鏈式反應

亞臨界系統(tǒng)——只產(chǎn)生小的鏈式反應超臨界系統(tǒng)——活動的爆發(fā)地震真是SOC嗎?——臨界、亞臨界和超臨界第90頁/共111頁地震的不同狀態(tài)(I.G.Main,1995)

理論擬合實際資料

亞臨界臨界超臨界第91頁/共111頁●地震活動具有“SO而不C”

的特點。

——吳忠良(1998)●地震并不是真正的自組織臨界現(xiàn)象,僅憑地震具有

G—R

規(guī)律就得出地震是SOC在邏輯上是明顯錯誤的(假如哺乳動物有四條腿,桌子也有四條腿,這并不能得出桌子是哺乳動物,或者反過來的結(jié)論)。

——L.Knopoff(1999)●總的說來,地震可能是一種自組織亞臨界現(xiàn)象。

——洪時中(2000)地震真是SOC嗎?第92頁/共111頁SOC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規(guī)律XiaosongYang(楊曉松)etal.,

DoEarthquakesExhibitSelf-OrganizedCriticality?

Phys.Rev.Lett.,Vol.92,No.22,228501,2004.

在時間尺度很小的時候,其首次回返時間概率服從指數(shù)分布,而在時間尺度較大的時候,首次回返時間概率服從冪律分布,但其衰減率可能比余震的大森定律的衰減要快得多(其指數(shù)是–2而非–1)。●對地震首次復發(fā)時間概率(first-return-timeprobability)

分布的研究(楊曉松等,2004)●對SOC系統(tǒng)等待時間分布的研究(R.Sánchez等,2002)R.Sánchezetal.,

Waiting-TimeStatisticsofSelf-Organized-CriticalitySystems,Phys.Rev.Lett.,Vol.88,No.6,068302,2002.第93頁/共111頁地震首次復發(fā)時間概率的分布(楊曉松等)原始數(shù)據(jù)震級重排震級、時間同時重排(雙對數(shù)坐標)震級、時間同時重排(半對數(shù)坐標)第94頁/共111頁對SOC研究的一些具體設想第95頁/共111頁對SOC研究的一些具體建議和設想●隨機的與確定性的SOC系統(tǒng)模型

SOC系統(tǒng)動力模型的隨機性包括以下兩大環(huán)節(jié):加載方式演化規(guī)則砂堆模型的演化規(guī)則是確定性的,但是其加載方式卻是隨機的??梢钥紤]三種確定性的加載方式:定點加載、周期加載、混沌加載。龔云帆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混沌加載的結(jié)果與經(jīng)典砂堆模型隨機加載的結(jié)果相同。第96頁/共111頁

對SOC研究的一些具體建議和設想(續(xù))●SOC系統(tǒng)的時間序列研究可以從SOC系統(tǒng)觀測到以下兩種時間序列:狀態(tài)變量序列——單個元胞為鋸齒狀曲線、整個系統(tǒng)為高維(無窮維)向量序列。事件序列——由一系列脈沖組成。這是我們最為關(guān)注的序列。如何進行研究?困難和問題。第97頁/共111頁

對SOC研究的一些具體建議和設想(再續(xù))●將

SOC系統(tǒng)作為一種脈沖信號發(fā)生器這種脈沖信號可以是完全確定的,又是不規(guī)則的,它具有類似于“混沌”的特性,但又不同于真正的混沌。這種信號發(fā)生器能夠在保密通信和其他方面應用嗎?●SOC系統(tǒng)的控制和同步

可能性、特點、方法。

第98頁/共111頁HighlyOptimizedTolerance

(HOT)系統(tǒng)

第99頁/共111頁HighlyOptimizedTolerance

HOTisamechanismthatrelatesevolvingstructuretopowerlawsininterconnectedsystemsHOTsystemsarise,e.g.inbiologyandengineeringwheredesignandevolutioncreatecomplexsystemssharingcommonfeaturesHighefficiencyPerformanceRobustnesstodesigned-foruncertaintiesHypersensitivitytodesignflawsandunanticipatedperturbationsNongeneric,specialized,structuredconfigurationsPowerlaws(LasseEriksson,2003)第100頁/共111頁HighlyOptimizedToleranceThroughdesignandevolution,HOTsystemsachieverarestructuredstateswhicharerobusttoperturbationstheyweredesignedtohandle,yetfragiletounexpectedperturbationsanddesignflawsE.municationandtransportationsystemsSystemsareregularlymodifiedtomaintainhighdensity,reliablethroughputforincreasinglevelsofuserdemandAsthesophisticationofthesystemsisincreased,engineersencounteraseriesoftradeoffsbetweengreaterproductivityandthepossibilityofthecatastrophicfailureSuchrobustnesstradeoffsarecentralpropertiesofthecomplexsystemswhichariseinbiologyandengineering

(Lasse

Eriksson,2003)第101頁/共111頁HighlyOptimizedToleranceRobustnesstrade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