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言文字工作與當今的素質教育_第1頁
淺談語言文字工作與當今的素質教育_第2頁
淺談語言文字工作與當今的素質教育_第3頁
淺談語言文字工作與當今的素質教育_第4頁
淺談語言文字工作與當今的素質教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談語言文字工作與當今的素質教育目前,在教育界,全國上下都高舉著兩面旗幟──一面是素質教育,一面是創(chuàng)新意識。勿用置疑的,沒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就等于是愚民的教育。一個學校,如果沒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氛圍,那么這個學校也只能是死水一潭。那么如何培養(yǎng)老師和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如何在素質教育中實施和加強語言文字工作呢?我們又為什么要實施和加強語言文字工作呢?第一點,語言文字是素質教育最基礎的基礎。那么,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最基本的東西又是什么?其實,素質是指事物的最根本的特點,如性質、本質、資質、品質、質量等。素質教育則是指對人的潛能的開發(fā)、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和社會文化素養(yǎng)訓練的整體教育。我們老師都知道,小學一年級主要課程是語文和數學,語文又先于數學,它是所有課程的基礎的基礎。教育,尤其是素質教育都以語言文字為基礎。我們如果無法用標準的、規(guī)范的語言或文字把內心所要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就會出現一些不文明的現象,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語言懲罰和體罰。在學校,所謂的語文,對低年級來說,指的是語言文字、語言文章,對高年級來說,則側重于語言文學。我想,不管是語言文字、文章還是文學,歷史文化的滲透和傳播,精神文明的培養(yǎng)與教育,都應在語言文字工作中予以貫穿。這些,也許是最基本的素質教育。試想,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連這語言文字的基本要求也達不到,那還談什么素質教育呢?所以我們要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推廣普通話、用字規(guī)范化工作,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把普及普通話、用字規(guī)范化納入教育教學要求,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和規(guī)范意識。第二點,語言文字是文明長河的載體,標準和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是信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要求。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這種令世人驕傲的文明史除了從一些文物上體現出來外,最主要的是由于文字的記載而燦爛。但真正有文字記載的其實才三千多年的歷史。所謂倉頡造字,那也只是傳說而已。秦始皇對文字的統一與規(guī)范,給我們后人提供了難以估量的精神財富?,F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經過6年的反復討論、醞釀和廣泛的征求意見,終于于2021年10月31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上獲得通過,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一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和實行,使我們的語言文字工作有法可依,并應依法辦事,大大推動了漢民族語言文字工作的發(fā)展,更有利于新世紀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第三點:信息社會,網絡時代,網上對話與交流的程度越來越高。試想,如果我們使用的漢字不規(guī)范,拼音不準,要想打出來的字任你怎么敲,也是敲不出你想打的字來的?,F代社會需要現代技術。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地廣物博。但是,它有一個不可爭議的事實,就是人口眾多,13億的人口有9億的農村戶口,教育負擔沉重,教學手段落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我們大家來共同努力。我們口頭的表達,手勢的演示,粉筆的板書,這些基本的技能,基本的素質必須進一步地提高和強化。教師從小學的一年級起,他的一言一行,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標準、典范和楷模,所以我們教師的語言表達,語音的準確與否,文字的書寫是否規(guī)范,將直接影響到下一代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責任更為重大。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條這樣寫道──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通過漢語文課程教授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使用的漢語文教材,應當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和標準。第四點,講國語,正國文,是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的基石之一?,F在,有人提出,國人不但要升國旗,唱國歌,而且要講國語,正國文。因為這是關系到維護國家的主權、民族團結和尊嚴的問題。這一次,中華人民共和國申辦2021年奧運會,在第二輪投票后,當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拿著那張紙條走向講臺時,舉世矚目的那一刻令人怦然心動。當人們側著耳朵,聽到"北──京"這兩個字時,舉國上下無不熱淚盈眶,歡呼雀躍。如果是教英語的老教師一定會清楚的,外國人原來是怎樣稱“北京”的呢?叫“Peking”!叫“廈門”是什么呢?叫“Amoy”!外國人要叫你什么就叫你什么,外國侵略者要怎么稱呼就怎么稱呼,這是一種民族的恥辱?,F在不一樣了。中國人真正站起來了。外國人要按我們的規(guī)定來稱呼我們,不管是人名還是地名?!氨本本徒小癇eijing”而不是“Peking”了,“廈門”就叫“Xiamen”,而不能叫“Amoy”!這是一種民族的尊嚴和國家主權的問題。國務院在2021年1月13日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第一部分“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提高國民素質”的第7點中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有關語言文字工作的法規(guī)體系,全面推進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中小學、師范院校要繼續(xù)把說好普通話、寫好規(guī)范字、提高語言文字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要依法努力提高全社會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意識,到2021年在全國實現文字應用基本規(guī)范化,使我國語言文字的應用更加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需要。教育部還強調,對各級各類學校語言文字工作要實施目標管理、量化評估。在已頒布實施的普通中小學、職業(yè)中學和師范院校普及普通話評估指導標準的基礎上,繼續(xù)完善相關的評估標準和辦法。要把對中小學語言文字工作的要求納入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作為管理、評估和督導的內容之一。綜上所述,講好普通話,寫好規(guī)范字是我們現代社會和信息時代的必然要求;講國語、正國文,更是體現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對國家主權的維護;語言文字工作的蓬勃開展則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重大職責,它更是素質教育的最基本的內容之一。談普通話教學與素質教育“素質”是指個人在先天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教育培養(yǎng)和個體積極參與而形成的,順利從事某種活動的多方面綜合性的基本條件和基本品質。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科學有效教育途徑和教育方法培養(yǎng)鍛煉和提高人的素質?!八刭|”的特征之一是其社會性,人的三層次素質結構內容之一是其社會性素質,就是指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適應社會需要的關于價值、觀念和立場的意識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交往素質等基本素質。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專門為適應人類社會交際需要而產生、存在和發(fā)展的,它的生命和存在價值就在于交際。普通話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言,也是我國各民族通用的規(guī)范化語言。學習和使用普通話,運用普通話進行交際活動,可以說是每一個中國公民應該具備的素質。使用和推廣普通話對促進經濟交流、文化發(fā)展都起著重要作用。把普通話教學與提倡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對培養(yǎng)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對振興和發(fā)展我國經濟、文化和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都具有積極意義。在大力提高素質教育的今天,把普通話教學看作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使普通話滲透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是不應質疑的。運用普通話教學,應該得到廣大教師的充分重視,并由教育行政和業(yè)務部門作為一項長期不懈的工作來抓。筆者是一名普通話輔導和測試員,在推普工作實際中,發(fā)現社會上,甚至教育系統內部一些領導和教師對推普工作還缺乏應有的、足夠的重視,有的教師以工作忙為由,不鞥按時參加普通話輔導,有的教師自視過高,不善于查找自身缺欠以爭取進步,有的教師在測試中托人情走后門進行搪塞過關,口語化測試中背書現象還比較普遍等等。針對這些問題,進一步加強宣傳和輔導工作,結合素質教育的開展,在改革課堂教學、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增加推普和檢查的力度,在中小學語文考試和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中適當增加普通話測試的分量,我想也還是必要的??傊訌娺\用普通話教學,把它作為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對全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素質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學校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工作與素質教育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對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也意識到貫徹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重要性。學校是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工作的主陣地。近幾年來,我校一直把語言文字三納入一滲透工作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市語委辦和普通話培訓輔導站的具體指導下,學校不斷強化治理,完善組織制度建設,大力提高學校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水平,現將有關工作情況向大家作如下匯報:一、統一熟悉,加強領導,把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三納入一滲透工作擺上應有位置統一思想熟悉,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通過對《教育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我們深深感受到: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工作是學校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說普通話,用規(guī)范字,做文明人不僅是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工作方面的要求,更是開展學校德育及學生行為規(guī)范教育的內在需要。為此,學校早在前幾年就建立健全了語言文字工作網絡,成立了由校長室、教務處、政教處、團委等部門領導組成的學校語言文字工作領導小組。由領導小組負責學校語言文字工作的總體規(guī)劃;教導主任陳軍任專管員,具體負責各項工作的落實。學校不僅具有語言文字的專門工作計劃和總結,而且各學科每學期的工作計劃也都含有其內容,尤其是語文教研組的活動記錄,更能體現出各年級對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三納入一滲透工作方面的重視程度。各語文教研組都制定了符合學生實際的語言文字練習目標,注重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的主渠道作用,加強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教學和培養(yǎng),并要求其他學科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因地制宜地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教育。語言文字作為學校教育的基礎性工作,理所當然地被納入了學校的治理常規(guī)。教師的基本功練習、業(yè)務考核、評優(yōu)評先,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評優(yōu)條件等都含有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工作方面的要求。因此可以說,語言文字工作在我校已經滲透到素質教育的各個領域和環(huán)節(jié)中。二、加強學習,增強教師規(guī)范用語用字的意識開展學校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三納入一滲透工作的關健,是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作為新世紀的每一名教師,人人都應當樹立規(guī)范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強烈意識。在我市語委辦和教研室的統一領導下,近幾年來我校教師都積極參加普通話培訓測試,全校99%的教師均通過了普通話水平測試并達到相應的等級要求。在平時的教學、會議及各項集體活動中,絕大多數教師都能堅持講普通話,用規(guī)范字,努力營造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的良好校園氛圍,帶頭為學生做好榜樣。對平時的課堂教學,學校都有對教師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的明確要求,即:課堂教學必須使用普通話,語言力求清楚明了,板書必須工整條理,不寫繁體字、異體字、錯別字。每年,學校對青年教師都要定期進行寫字、普通話朗讀、演講、上課、等多方面的基本功考核,努力使年輕教師盡快適應教育教學的要求。此外,每年學校還舉行一次新教師匯報課展示,對其教學素養(yǎng)進行全面考評檢驗,并將考核成績記入業(yè)務檔案。上述活動的開展,對于促進教師加強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知識的學習、提高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化水平,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教師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意識也由此大大增強,講普通話,用規(guī)范字,做文明教師這一目標要求越來越成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行動。三、加強環(huán)境建設,精心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學校把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工作和愛國主義教育、行為規(guī)范教育、學科教學活動做到有機結合,有機滲透,以豐富多彩的活動來營造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的氛圍。我們的主要做法是:1.積極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環(huán)境。學校在大門、主干道、教學樓、辦公樓、圖書館、食堂、實驗樓和學生宿舍等公共場所等都設置了請講普通話之類的宣傳標語牌,校園內的固定宣傳櫥窗,也做到經常更新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方面的內容?,F在,良好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工作氛圍和環(huán)境,已成為我們學校的一道獨特風景線。2.精心策化、認真組織安排好每年的推普周活動。每年九月的第三周,我校都要運用各種形式向學生宣傳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的重要意義,有計劃地開展經典詩文大家誦、講故事、寫規(guī)范字、電腦小報及、網頁制作比賽及啄木鳥行動等活動,由此來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同時,也讓廣大師生來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麗。3.結合學科競賽,提高學生規(guī)范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生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的能力、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平時不斷地加以練習和積累。新課程改革對于語言文字工作的要求,已不僅僅是說好普通話,用好規(guī)范字的問題,而是有了更深刻的內涵。為此,學校每學期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組織開展各種語文特色的學科競賽活動,例如,讀書活動、成語大世界、改正錯別字等活動。同時,還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征文及演講比賽,讓學生通過活動來體會學好語言文字的重要性和娛樂性。從而,增強做好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工作的意識性和自覺性。幾年的實踐,使我們深刻感受到學校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工作是一項長期的、重要的工作。我們決心與時俱進,繼續(xù)做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學習宣傳工作和三納入一滲透工作,努力使學校的語言文字工作與素質教育工作一起開花、結果。語言文字工作論文評選文章題目:論和諧社會下的語言文字應用環(huán)境建設作者姓名:張克蘭工作單位:紅河鎮(zhèn)肖家莊小學通訊地址:紅河鎮(zhèn)肖家莊小學:262411聯系:6662820集體組織單位:集體組織負責人:論和諧社會下的語言文字應用環(huán)境建設內容提要:和諧社會需要構建融洽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而語言正是溝通不同群體間的橋梁。語言文字應用的規(guī)范、言語交際行為優(yōu)劣等都對語言環(huán)境有很大影響。語言文字應用的不規(guī)范現象不利于漢語語言文字的傳承,還會導致不和諧因素擴展,影響到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我們必須正視當前在網絡、廣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有意、無意地出現的不規(guī)范漢字現象,要注重建設規(guī)范的語言應用環(huán)境,并應有相應的思考與對策。關鍵詞:和諧社會;語言文字應用環(huán)境;語言文明;語言規(guī)范論和諧社會下的語言文字應用環(huán)境建設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的人際溝通和交往,而語言則是最重要的工具。長期以來,人們對于語言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未能有足夠的關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文明、語言和諧問題往往被人忽視,而語言文字規(guī)范、語言交際行為等都對語言環(huán)境有很大影響。如果說語言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那么語言環(huán)境問題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講話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機統一的??梢姡诤椭C社會下精神文明始終是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一、當前語言文字應用環(huán)境的規(guī)范缺失

文字是在語言之后,為適應人們日益復雜的交際需要而產生的,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斑@些符號內容包括:(一)一種文字中所有的字,以及這種文字構字的符號。……(二)一種文字的書寫規(guī)則?!ㄈ┮环N文字所使用的全部標點符號?!保?]文字是記錄語言的,也具有語言的應用和交際作用。因此,文字具有全民性和社會性。由于漢字是表意體系文字,符號系統比較繁雜,筆畫繁多,一字多音多義,這就容易使?jié)h字在應用上常常有不規(guī)范現象。而值得關注的是社會上對漢字規(guī)范化缺乏認識,并不在意錯用、亂用文字,使我們的語言文字應用環(huán)境不太理想,文字應用環(huán)境的規(guī)范有缺失現象。(一)簡體字和繁體字的不規(guī)范使用

漢字作為書寫工具,簡化是漢字發(fā)展的方向?!稘h字簡化方案》作為簡化漢字的標準,是幾代人為建設中國新文化所做的思考付諸實踐的產物。它帶給普及領域最大的方便,它也被很多國家接受,并成為聯合國指定的生成漢字規(guī)范文本的文字。但是漢字簡化的發(fā)展也走過一段曲折的路,1977年頒布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給漢語使用帶來一定的混亂,因此,1986年國務院批轉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于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然而,《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影響已經存在,國人部分接受和運用這些簡化字,直至今日還有人在用這部分簡化字,如“酒”字的右半邊被簡化為“九”,“雞蛋”被簡寫成“雞旦”等。國家已發(fā)文予以廢止,如果還繼續(xù)使用這些已經廢止的漢字,只會給漢字的規(guī)范和發(fā)展帶來不良的影響。近幾年來,繁體字的使用又在逐漸增多,店鋪、機關的牌匾上,電影字幕中,報紙雜志上,繁體字隨處可見,街頭的廣告牌、宣傳單和相關標志上的繁體字使用率在82.5%左右。舉目望去,“中國銀行”、“寶慶銀樓”等字樣林立街頭。為了追求所謂的效果,一些招牌隨心所欲地使用繁體字。還有些人自以為寫繁體字是“文化高”的表現,因此在一些人的手下開始頻繁出現繁體字。從相關數據材料和筆者調查的資料的分析,當前社會用字繁體化的原因主要有:

其一,漢字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象征。繁體字與歷史文化傳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可分離。這就賦予了繁體字某種特殊的意義,使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代名詞,象征著五千年的古國文明。漢字又是審美的對象?!霸跀登甑陌l(fā)展中相繼創(chuàng)造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多種字體,發(fā)展了書法藝術、篆刻藝術、解字游戲,促進了國畫藝術,使人們獲得很大的美學享受和精神享受,因此,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高大的美學形象,形成了其他文字無法比擬的審美心理?!保?]接受漢化教育的人們由于長期受到漢文化的熏陶,在審美心理上逐漸達成以漢字尤其是繁體字為親、為美的心理,以至于現在一些喜歡附庸風雅的人也借助繁體字來顯示自己學問。漢字書法所具有的審美特征,也使人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承傳了繁體字,導致在日常書寫的時候也有意無意地寫出繁體字來。其二,繁體字的復興還跟港澳臺胞及外籍華人使用繁體字有關。出于歷史和政治的原因,港澳臺同胞及外籍華人長期沿用繁體字,特別是臺灣同胞接受的是繁體字的教育,他們的規(guī)范漢字就是繁體字。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大量洋玩意和時髦的東西涌入中國內地,甚至港澳臺地區(qū)使用的繁體字也成為時髦的東西,重新進入到大陸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實力等因素的影響下,繁體字已經取得了明顯的心理上的優(yōu)勢,以致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仿佛它是散發(fā)洋味的舶來品。在當前社會用字繁體化的諸多因素中,這可以說是最主要的一個。

(二)錯別字的普遍泛濫

當然由于漢字筆畫結構繁難,難記難寫,容易寫成錯別字,例如在一些書面語中會出現這樣一些詞,“沆瀣一氣”、“饕餮”、“覬覦”,等等,筆畫繁瑣復雜,在使用時極易出錯;有時由于意念上的關聯,字的偏旁常會發(fā)生類化作用,而造成一些錯別字,例如把“安排”寫成“按排”,把“粉碎”寫成“粉粹”;漢字形體結構近似也容易造成錯別字,例如“染”錯寫后多了一點,是由于“九”和“丸”形近;很多人在使用漢字時分不清“戊”、“戌”和“戍”,它們的字形太相似了;再就是受廢止的《第二次簡化字方案》的影響,許多人就圖省事而忽略了規(guī)范,比如“漆”右邊部分替換成“七”;“宣”字的寶蓋下寫成“一”等。

然而錯別字產生的更重要原因是人們對錯別字的態(tài)度問題。部分使用者認為,錯別字的產生只要不影響意思的理解就無所謂,這種態(tài)度助長了錯別字的產生,是錯別字產生的主觀因素。如日常生活中,菜市場是一個復雜的公共場所,各個年齡層、各種文化程度的人皆有,把“韭菜”寫成“九菜”,把“帶魚”寫成“代魚”,在菜販看來,這樣寫也人人都能看懂,其他的就不關他的事了。這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是漢字難以規(guī)范的最大障礙。而當前表現在網絡溝通和短信溝通上的有一定文化層次的人卻有意識地將錯就錯,使錯別字在這些領域泛濫,更加體現出對語言文字規(guī)范不重視的態(tài)度。據調查,社會各界對錯別字現象的重視程度如下:認為重要的占69.23%,認為不重要的占6.16%,認為無所謂的占24.16%。(三)網絡詞匯沖擊現代漢語

隨著網絡時代的發(fā)展,網絡語言也日益流行,網絡詞匯開始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言談寫作中,“大蝦”、“灌水”等新鮮詞匯層出不窮;網絡語言已逐漸影響到日常漢語使用,比如用“MM”代替“妹妹”,用“表”表示“不要”,用“88”表示“再見”。越來越多的網絡語言沖擊著我們漢語使用的規(guī)范性。網蟲們尤其是青年一代都視此為緊追時尚的表現。這類詞匯的出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鮮和活力,但另一方面網絡詞匯的濫用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不了解的人根本無法理解它的含義,如有的傳統詞匯在網絡上也被新用,這使得不懂網絡語言的人有的時候很尷尬:天才(天生蠢材)、蛋白質(笨蛋+白癡+神經質)、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等等。

網絡語言的使用者有其顯著的群體特征,它在年輕時尚的群體中比較流行,而中年和老年人則大多不會使用。

(四)標點符號的不正確使用

標點符號是書寫符號整體的一部分,也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質和作用。標點使用不準確,可能會導致文字的歧義;標點使用不規(guī)范,會影響全篇文章的表達效果。以往人們在書面表達時,由于不重視或不理解標點符號的用途,常有文章中除了逗號和句號就沒有其他標點的模式,更不要說準確使用分號、引號、省略號了,有的還用網絡符號來代替正確的標點符號。

二、和諧社會需要規(guī)范、文明的語言文字應用環(huán)境

陳至立國務委員在紀念國務院《關于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發(fā)布5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應當看到,今天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新時代的語言文字工作,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新的挑戰(zhàn)。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促使社會交際急劇擴大并更加頻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語言文字發(fā)揮維持社會高效協調運轉的功能,需要良好的語言文字應用環(huán)境;同時,不同語言文字間的交流、碰撞和相互影響加劇,社會語言文字更為紛繁復雜,需要妥善處理好有關問題,維護語言文字的健康發(fā)展。”語言文字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規(guī)范標準也需要與時俱進。對于語言文字應用的不規(guī)范現象如果置之不理,任其發(fā)展,不僅不利于漢語語言文字的傳承,還會導致不和諧因素擴展,影響到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我們必須正視當前在網絡、廣告以及日常生活里的有意、無意地出現的不規(guī)范漢字現象,要有相應的思考與對策。

(一)加強文字法的宣傳,提高國民對語言文字規(guī)范的認知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六條規(guī)定:“國家頒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標準,管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支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促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豐富和發(fā)展。”制定語言文字規(guī)范標準,是語言文字的基礎性工作。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語言文字標準化工作,國務院及其語言文字工作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先后制定、頒布了一系列語言文字規(guī)范標準,特別是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語言文字工作已步入法制管理的軌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公民都了解或明確國家的《通用語言文字法》,大多數人并沒有真正自覺注意到使用語言也是有法可依的。我們對于文字法的宣傳還不夠,公民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意識也不夠強。

(二)強調媒體的正確傳播和自身示范作用

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fā)展,新聞媒體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媒體語言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感情和日常生活。曾任國家語委主任的許嘉璐指出:“媒體語言(包括文字),尤其是廣播電視語言,太重要了——它對社會語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著任何其他載體不能比擬的影響力;現代化需要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生活和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文化,因而廣播電視語言應該規(guī)范而多樣,高雅而活潑?!保?]當今媒體語言對社會語言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人們往往會效仿媒體,特別是青少年,所以保持和加強媒體語言應用的準確性和規(guī)范性是國家語言文字法的要求,也是媒體應盡的義務?,F代媒體上常常出現不規(guī)范使用漢字的現象。書報語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錯別字泛濫,甚至某些權威的黨報黨刊也錯字屢出;影視媒體的字幕上錯字頻現;而廣告中卻存在著牽強附會和隨意篡改成語的現象,如:“咳不容緩”、“快治人口”、“終身無汗”,等等。新造成語往往撇開原成語的整體含義而使用其字面或者更換某個字,這種成語“新編”往往對青少年產生誤導。成語是經過千百年流傳、使用之后保存下來的語言珍品,無節(jié)制地篡改使用,造成以訛傳訛,甚至誤導,對社會的語言文字環(huán)境有較大影響?!白鳛槿祟愖钪匾慕浑H工具,語言不僅是文化記載及其反映的重要載體,而且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語言體系中不僅包含了人們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切分,而且也反映了人們對主客觀世界的看法,特別是人類的各種社會意識。道德倫理意識就是其中之一。人們的道德倫理意識不僅參與了語言的形成和發(fā)展,而且被作為意義的一部分逐漸內化到部分語言單位之中。因此,語言的使用及其研究,都不能擺脫社會倫理道德的轄制?!保?]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媒體應當是先進思想和先進文化的宣傳者、鼓動者,也應當是語言文字規(guī)范應用的示范者。當今媒體已從報刊、廣播發(fā)展到電視、網絡。隨著媒體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受到媒體語言的影響,并運用于社會語言之中。媒體不可以隨心所欲地違反語言應用的規(guī)范,相反,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將制約著媒體語言應用。媒體不能只考慮利益而忽視其自身的社會作用,現代漢語經過半個世紀以來的努力,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語言體系,同時也形成了特定的語言規(guī)范和道德秩序,社會公眾的語言文明也有了新的高度,他們對語言使用的規(guī)范性和文明性有較強的敏感性,大眾媒體出現不規(guī)范或不文明的語言現象常常會受到公眾的指責。

(三)從教育入手建立語言文字應用的評價體系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國內環(huán)境。就國內交際而言,漢字是全國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交際工具。漢字和漢字使用的規(guī)范化,是國家穩(wěn)定團結、政令暢通的重要保證。要實現這一目標,語文教育工作責無旁貸。實現漢字規(guī)范化,建設良好的語言文字應用環(huán)境,要從教育開始抓起。進行扎實、深入、有效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的教育,對于語文教學和各個學科的教學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應當建立一套評價體系,搭建一個評價平臺,為加強語言文字應用環(huán)境的建設創(chuàng)造條件。

三、結語

自建國初期國家對語言文字改革以來,半個世紀過去了,社會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語言生活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對于新世紀的語言研究和語言規(guī)范化工作,當然必須考慮新情況。語言本來就是個開放的系統,是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交際需要而不斷更新的,但語言并非沒有規(guī)律,語言的固定和淘汰都有一個語言體系的自身變化?!俺墒斓膬?yōu)秀的有影響的語言,必須在語言結構、文字系統和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等方面,建立一系列科學、管用的規(guī)范和標準,以便于語言的教學與使用,便于語言文字的信息處理,并有利于語言聲望的提高。”[6]因此,我們要注重對語言文字體系和語言運用規(guī)律的研究,加強正確、規(guī)范、健康地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教育工作,發(fā)揮語言規(guī)律的積極因素,應對和干預那些不符合規(guī)范的語言現象,清除語言污染,保持漢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和健康。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健康和諧的語言生活,是和諧社會的表現,也是促使社會和諧的重要方面。

語言文字工作論文評選文章題目:方言與普通話的辯證關系姓名:工作單位:通訊地址:方言與普通話的辯證關系內容提要:民族共同語既植根于方言,又高于方言的特性決定了它的普及性和推廣性;同時方言是漢語的地域分支,為某一個地域的人群服務。隨著社會統一和對外交往的日益發(fā)展,人們文明水準的日益提高和語言文字工作的日益法制化,更要求大力推行民族共同語,在正式場合和公眾場合使用具全民性和較強規(guī)范性的普通話。然而,方言的地域性和親情特點也決定了方言在局部地域存在的必要性和它自身的使用價值。關鍵詞:普通話、方言方言與普通話的辯證關系方言與普通話,曾經引起過許多爭論,特別是最近有關部門的一紙禁令:“電視播出單位要禁止使用方言編譯廣播電視節(jié)目,為廣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边@使得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眾說紛紜,使得方言似乎和普通話形成了強烈的對立。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方言和普通話是怎么定義的吧——

普通話,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是這樣解釋的:現代漢語的標準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方言,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是這樣解釋的:一種語言中跟標準語有區(qū)別的、只在一個地區(qū)使用的話,如漢語的粵方言、吳方言等。

普通話的基礎是北方話。這是因為中國在歷代都是以北方為政治經濟中心,而且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數約占漢族總人口的75%,分布的地域最廣。因此,普通話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但它同時從其他方言吸取營養(yǎng)來充實自己。所以,普通話比之任何方言更加豐富,更加具有規(guī)范性、公眾性。

方言,作為一方之言,是有其獨特之處的。它是中國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載者,是中國民間思想最樸素的形式,也是含義最豐富最深刻的語態(tài)。方言的產生,在原始社會多半是由于集體遷徙的結果。一個部落中的一部分人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和原來部落失去聯系,他們的語言也就逐漸發(fā)生變化。

可是時代的發(fā)展,地域上的抽象縮小,使得地方與地方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方言便產生了許多不利因素。我國推廣普通話并不禁止說方言,更不是要消滅方言,而是要在會說方言的基礎上學會普通話。1958年周恩來總理說過:“我們推廣普通話,是為的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方言是會長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來禁止,也不能用人為的辦法來消滅。”

但我們不能由此拒絕學習和使用普通話。尤其是我們教育部門更要把握好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我認為我們應該從以下三個原則去把握普通話和方言的關系:

第一項原則:推廣普通話,加大普通話使用力度。我國是一個多語種、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漢語方言種類繁多,不同民族和不同方言區(qū)的人們言語交際困難,需要推廣和普及民族共同語。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央就把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事實證明,推廣普通話為維護祖國統一,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進步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是構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工程。

推廣普通話的目的,是使人們在使用方言的同時也學會使用普通話,在教育教學、公務活動和公共交際中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并非歧視方言,更不是要消滅方言。

方言是漢語的地方變體,是局部地區(qū)人民群眾的交際工具,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正確處理普通話與方言的關系方面是有法可依的。1982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了“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隨后陸續(xù)頒布的《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義務教育法》、《教育法》以及多種法規(guī)、規(guī)章,都對普通話的推廣使用有所規(guī)定。2021年10月頒布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更確立了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的法定地位,規(guī)定了學校、國家機關、廣播電視和出版物,以及公共服務行業(yè)推廣使用普通話的法律責任。這部法律同時也規(guī)定,在戲曲、影視等藝術形式中需要使用方言的也可以使用方言。

因此,推廣普通話是要在全社會實現一種適應現代社會生活需要的“雙語”環(huán)境,在正式場合讓普通話扮演主角,方言退居二線。這對于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繼續(xù)發(fā)揮增進親情鄉(xiāng)情的作用,在藝術領域中繼續(xù)發(fā)揮繁榮民俗文化的作用,是沒有絲毫妨礙的。從西方發(fā)達國家來看,盡管他們的民族共同語早已普及,但方言至今仍然普遍存在,說明推廣共同語不會使方言面臨消失的危險。把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對立起來法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符合實際的。必須不斷擴大普通話的應用范圍,在各種正式場合使用普通話,讓人與人之間交流起來更方便,不會因為地域的原因產生隔閡。

第二項原則:保護方言文化,維護多元空間。

隨著現代科技、交通、通信手段的發(fā)展和人民群眾的文明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僅少年兒童,而且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不僅城市居民,而且越來越多的農民,即使是說方言,也都逐步舍棄方言中生僻難懂的、不合時宜的成分,使得方言本身在語音、詞匯乃至語法方面逐漸向普通話靠攏。方言與普通話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給方言自身帶來的這種變化,是十分正常的語言發(fā)展現象。方言在我國有特別悠久厚重的社會基礎和文化基礎,方言在群眾日常生活中,在地方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中,在公共服務行業(yè)接待本地客人的場合,至今仍廣泛地顯示著并將繼續(xù)保持活躍的生命力。公民說普通話的多了,說方言的少了,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現象。第三項原則:普通話,教育工作者必修課。

據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數據,當前我國有53.06%的人口、大約7億人能使用普通話,這說明推廣普通話取得了不起的成績。但是,從當前信息化的社會發(fā)展趨勢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求來看,這個數字無疑是遠遠不夠的。由于歷史的原因,在全國范圍內,學校、機關、公共服務行業(yè)用方言進行教學、執(zhí)行公務和接待顧客的現象仍然存在。普通話在全國遠未普及,大片地區(qū)特別是小城鎮(zhèn)、農村、偏遠地區(qū)仍是方言的汪洋大海。推廣普通話任重道遠,還需作出長期努力。

因此在教孩子說話時,最好使用普通話。到孩子已能熟練的掌握普通話后,再說方言也不遲。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尤其在孩子生長發(fā)育期時,要給予他們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讓他們在普通話的語言氛圍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只要我們把握好方言與普通話的關系,相信普通話能很好的推廣開,而方言繼續(xù)發(fā)揮著它們的魅力。語言文字工作論文評選文章題目:關于正確處理方言與普通話關系的芻議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通訊地址:關于正確處理方言與普通話關系的芻議內容提要:國家對語言文字改革以來,半個世紀過去了,社會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語言生活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對于新世紀的語言研究和語言規(guī)范化工作,當然必須考慮新情況。語言本來就是個開放的系統,是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交際需要而不斷更新的。關鍵詞:推廣普通話、保存方言

關于正確處理方言與普通話關系的芻議近年來,一些學者發(fā)出了保護瀕危語言和方言的呼吁,并就此做了許多工作。我們認為這是非常正確和重要的,對保護瀕危語言和方言起了很大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的飛速發(fā)展,我們發(fā)現,光是保護使用者極少的語言和方言已經不夠了。在此,我向方言學界、語言學界,以及全社會發(fā)出保護漢語方言的呼吁。

一、歷史的回顧

談保護方言,就關系到推廣普通話工作。這里先回顧一下普通話與方言在五十年前的使用情況。

中國的漢語方言眾多,并且差別巨大而復雜,是世界上任何語言所沒有的。自古以來,從無一種統一的話,作為漢語的代表在全國通行。所謂“官話”,主要流行于官場,它沒有統一標準,不同方言背景的人說的官話都帶有各自很重的鄉(xiāng)音,即所謂“藍青官話”,僅能勉強應付不同方言區(qū)人們的交流。因方言分歧而交際發(fā)生誤會或無法交流的事常常發(fā)生。但是,在幾千年小農經濟社會中,“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方言的消極影響雖然存在,還不很嚴重。進入現代社會,影響就大大加劇,到了非采取措施不可的地步。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國不久,國家推出了推廣普通話的重大政策,這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

從另一方面看,由于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普通百姓都只會說方言,人們接受教育用的是方言,知識分子通常也只說方言。人們不會,也不習慣說普通話。因此,推普存在很大阻力。就我本人的經歷而言,在經濟、文化相對發(fā)達開放的蘇州城里,五十年代在中學時期,雖然在學校已基本學會了普通話,但日常生活中沒有說普通話的環(huán)境。在周圍強大的方言包圍下,說普通話,或者對方反而聽不懂,或者會遭到嘲笑,因此,即使會說普通話也說不成。也就是說,在語言態(tài)度上,人們普遍持排斥普通話的態(tài)度。

在這種形勢下,就有必要實行帶一定強制性的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是在各級學校推廣普通話時,要求教師必須用普通話教學,把普通話水平當作教師上崗的必要條件,有些學校甚至對師生在學校,無論課上課下都禁止說方言。這就使教師不再有說方言的自由,從而學生也不會以方言為接受知識的工具,從進幼兒園開始,普通話就成為兒童少年接受知識的唯一傳送工具。我把這稱為對方言的“釜底抽薪”,普通話有可能成為以學習為主要生活內容的孩子們使用最熟練的語言,他們不再有自己的母語方言,普通話就是他們的母語。

二、對當前形勢的估計

推普工作至今已有五十年,當前的情況跟五十年前相比,已經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現在,主要在城市、相對發(fā)達地區(qū),除了已退出社會舞臺的退休人員外,活躍在社會上的六十歲以下的人,幾乎全都接受過普通話教育。絕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以上的地區(qū)(在經濟、交通發(fā)達地區(qū),甚至包括鄉(xiāng)鎮(zhèn)以下的農村),很少再有人聽不懂普通話,多數人都不同程度地會說普通話。并且,越是方言復雜的地區(qū),往往普通話普及程度越高,例如福建省。凡是方言跟普通話距離小,或方言區(qū)內部差別小的地區(qū),普通話普及程度反而較低,例如東北、華北、西南地區(qū)。但這些地區(qū)的方言跟普通話差別小,改說普通話的必要性也比較小,也就是說,他們不說普通話也不怎么影響交際,而推廣普通話的目的就是為了順暢的交際。

據本人的調查,現在人們對方言和普通話的態(tài)度已跟幾十年前大不相同。人們一遇到外地人,普通話就會脫口而出,自然之極,再不存在被人嗤笑的事。即使是老人,普通話水平不高,也能結結巴巴地說上幾句。

更為引人注意的是,因為上述推普所用的“釜底抽薪”的政策,在一些地區(qū),年輕人使用普通話的熟練程度已經超出方言,很多年輕人只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遇到稍有文化色彩的交際內容,就要用普通話。同一句話夾用方言和普通話的現象越來越常見。方言使用的范圍在嚴重萎縮,方言使用的文化含量越來越低。原來我們知道,很多少數民族語言,特別是沒有文字和使用人數很少的語言,近幾十年來,漢語借詞越來越多,本民族語只限于很狹窄的日常生活范圍,從而成為瀕危語言?,F在,漢語方言也正在出現同樣的現象,越來越多帶有一定文化層次的詞語都要用普通話說,對很常見的字,年輕人也讀不出方言語音,只會讀普通話語音。

在普通話使用的必要性方面,幾十年后的今天,也出現了巨大變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小,連地球也被稱作“村”。北京、廣州聚集著全國所有地方的打工者,溫州人飛到新疆做生意,東北人前往海南跑買賣。不同方言地區(qū)的人出現了空前大交流。做生意、謀生存的動機決定他們必須用大家都能懂的普通話交流,別說不需要誰動員他們說普通話,即使誰想阻擋他們說普通話也阻擋不了。這種說普通話的動力比任何推普政策都更加有效,哪里還需要推普的官員們操心呢?普通話就是以那樣一種氣勢在全國普及,誰也無法阻擋。

當然,就全國來看,也有很大的不平衡。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城市化程度不同的地區(qū)間不平衡;二是在接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間不平衡。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qū),普通話普及程度也越高,相比而言,較為偏僻的農村普通話普及率要低得多;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中,普通話普及率很高,教育程度低的人群顯然普通話差得多。而這兩個方面又密切相關,多數情況下是伴生的,即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區(qū)同時教育程度也普遍較高,反之亦然。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的全面飛速發(fā)展,低的一方正在向高的一方前進,包括城市化步伐的迅速加快和教育普及率的不斷提高。首先是社會的發(fā)展成為推廣普通話的主要動力,推普已經不必依靠推普工作人員的辛勤工作了。

基于這種情況,我們的建議主要是針對城市化高的地區(qū)和教育程度高的人群,而這二者是在迅速擴展之中的。

三、保存方言的必要性

鑒于歷史上方言的過于強大,人們看到的只是方言分歧阻礙交際的消極面,當局只是一味宣傳普通話的重要。幾十年來,誰也沒想到和提到方言消亡的可能性,更不存在論證保留方言的必要性。好像方言是不會消亡的,或者說即使消亡也不必關注。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議題到了該論證的時候了,否則,將是認識上的又一次嚴重滯后。其情形正如當年只知冒煙的煙囪越多越好,等到造成嚴重污染后才醒悟需要保護環(huán)境,而此時已經付出了太多的“學費”。

方言是文化的載體之一。在某些文化領域,方言甚至是其主要載體,例如戲曲、曲藝、民歌。各地方豐富多樣的習俗也常常要用方言作為載體,離開了方言,將會嚴重影響其表現力。不能想象,老舍的小說離開了京味方言,會是什么樣子。

多樣的世界才是有生氣的、有發(fā)展前途的世界。因此大家都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方言作為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同樣必須允許其存在千差萬別,而不是完全統一于一種共同語之下。

就口語而言,普通話其實是各方言的最大公約數。比如甲方言是15,乙方言是12,普通話就是3,普通話大大小于方言。方言中大量生動活潑的成分普通話都不存在。一本小說,一個劇本,沒有方言,只用普通話是很難成功的。

當然,保證交際的暢通,是保存方言差別的前提。就像保證人類安全是保護獅子、老虎的前提一樣。問題的癥結是,當前人被獅虎傷害的危險已大大小于獅虎被人消滅的危險。方言的情況也與此相似,普及普通話固然必須實行,但當前其勢頭已不可阻擋,方言卻處在消亡之中。聰明的選擇是什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前幾年已經有學者提出搶救瀕危方言。如前所述,現在的狀況是,瀕危方言已不僅僅限于少數偏僻地區(qū)使用人數極少的方言,而已擴展至全部漢語方言,城市規(guī)模越大的方言受到的沖擊越大,甚至包括北京方言。

通常確定瀕危語言或方言的標準是使用人數,使用人數在一萬人以下就有些危險,如在一千人以下就很危險了。其實,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標準,那就是使用的語境范圍。在推普前,各漢語方言的語境范圍幾乎是全面的。用方言可以讀出任何一個字的音,任何談話場合和內容都可以用方言交談。但隨著普通話教學的壟斷,方言使用的語境范圍,一代人比一代人窄。表面上看,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仍有千萬以上的人在說上海話,實際上,年輕人使用上海話的范圍越來越窄。任何來自書面或媒體的信息,都要用普通話表達。上海話只能用在幾乎沒有文化層次的吃飯、睡覺之類日常生活的狹小范圍內。上海話可說正走向名存實亡的道路。其實,很多民族語早已出現這種現象,只是始終不為人們關注而已。由此讓人想起法國常常出現的保衛(wèi)法語運動。如果拿來做比較的話,當今法語中英語的滲透一定遠遠小于各漢語方言中普通話的滲透程度。在漢語內部,雖然不存在民族問題,但方言的消亡,卻同樣會出現。

污染了的環(huán)境總還能想辦法改善,消亡了的方言卻如消失的物種,不可再生。我們知道,有關當局制定了2021年內初步普及普通話、2050年內全面普及普通話的戰(zhàn)略目標。我們認為,在當前全國普通話普及水平嚴重不平衡的情況下,對不同地區(qū)不加區(qū)別地推普是不行的。

這里又引發(fā)出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那就是普及普通話的目的和標準。普及普通話是為了讓全國十幾億人只說一種完全一致、毫無差別的話嗎?

讓我們環(huán)顧一下世界各國的語言使用情況。世界各國因民族、政治的原因,為確定哪一種語言為官方語言而大費斟酌的國家確實不少,但像漢語普通話那樣人為制定一種話作為全國的標準用語的,好像主要就是中國。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以一種自然語言為官方語言或標準語,既然如此,其標準就不會那么苛嚴,不同地區(qū)的人說話時帶一點家鄉(xiāng)口音就不存在違規(guī)因而必須糾正的問題。比如我們請一個美國人來當英語教師,考察的是他的教育程度、教學經驗方面的資格,幾乎很少考察他的方言口音情況,有時連上述資格也不考察,只要是美國人就行。這固然跟美國英語內部方言差別太小有關,但顯然也跟美國自己就沒有一個普通話那樣的書面規(guī)定有關。

由此可知,讓全國人說毫無差別的話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國提出普及普通話的原因是中國有分歧太多的漢語方言,以致影響了人們的交際。只要基本解決這一交際問題,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具體地說,存在一種共同語——普通話,它對外代表漢語(這一目標早已實現),中國人都會聽(在電視普及的今天,這一目標絕大多數地區(qū)已經達到)、會說(在初等教育所及的范圍內,這一目標已基本達到,在少數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也已有很大進展),還必須說明,這里說的中國人,不應該包括有自己語言的少數民族,他們有說本民族語言的權利,不能要求他們必須說漢語普通話。盡管實際情況是,他們中的多數人也在自發(fā)地說普通話,說白了就是,即使政府不推廣,老百姓自己也在推廣。實際上,不太可能,也沒有必要要求每一個人都說絕對標準的普通話?;蛘哒f,這是一種不智的做法。為達到這一目標所面臨的困難太大(估計到2050年也不見得能完全達到),所耗費的代價,除了推普工作中的大量人力物力外,使方言消亡是一個無可挽回的損失。而另一方面,因為普通話不完全標準而給人們交際帶來的不利影響,卻是十分微小的。無數的事實證明,斤斤計較于某一個字的發(fā)音、或某個詞語的選用,只是語言學家們的怪癖。對廣大老百姓來說,只要達到交流的目的就成,他們是沒時間和興趣去咬文嚼字的。

當然,“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我們應該宣傳、倡導標準的普通話,我的意思決不是有意讓普通話不標準。但是,宣傳、倡導跟采取強制性的推普政策,完全是兩回事。

大約在一個世紀前,在當時中國反封建的大環(huán)境下,出現了改革語言文字的強大呼聲,其中不乏一些激進主張(包括廢除漢字)??偟膩碚f,他們都是站在時代前面的改革者,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他們也確實在當時起到了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但是,在一個世紀之后的今天,整個人類,包括我們中國人,都變得大大睿智和有遠見了,我們已經在許多方面看到了當時先進中國人的種種不足。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出現和增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我們語言文字領域,對漢字認識的轉變,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例子。想當年,連魯迅這樣最先進的中國人都把漢字當作中國積弱積貧的罪魁,何況于他人?直到大半個世紀之后,才終于認識到這是一個誤會,終于把“改革委員會”變成了“工作委員會”。

遺憾的是,在普通話和方言的關系問題上,至今仍沒有新的認識,還在鍥而不舍地大力推普。難道一定要到方言消亡后才想到保護方言嗎?

四、新的對策

以往談保護瀕危語言,其措施僅僅限于用筆記錄下語言資料,有了錄音技術后,可以留下錄音資料,但并未提出采取措施,維持其作為交際工具在人們口中的存在。其原因可能是囿于人們對語言的認識,認為在語言的發(fā)展、消亡面前,人類是無能為力的。

我們承認,我們不能絕對阻止語言的發(fā)展和消亡,但是,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我們還是可以通過一些措施,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語言的發(fā)展,延緩語言的消亡。人類對自己發(fā)明的這一重要工具,不應該那么消極和束手無策,而是應該選擇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

那么,面對上述情況,我們可以有些什么對策呢?

首先要區(qū)別不同情況,不能一刀切。在制定一個普通話普及標準的前提下,要對全國各地區(qū)推行普通話的狀況作全面普查評估。像對個人進行達標測試那樣,對各省、市、縣確定達到的標準,就此分別確定今后的推普政策。重點要改的是普通話普及最廣、方言已受威脅的地區(qū)。對這樣的地區(qū),我認為,只要愿意做,新的對策很簡單。擺在我們面前的主要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只要取消上文說到的那個“釜底抽薪”的政策就可以了。具體地說,就是取消在各級學校,尤其是幼兒園、小學推行的帶強制性的推普政策。例如規(guī)定教師必須用普通話教學,其中最主要的是不把普通話達標作為教師上崗的條件,而改為歡迎師生使用普通話,為師生學習普通話提供各種方便和機會。

在我國從計劃經濟模式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轉軌的過程中,一項普遍實行的辦法是,將指令性計劃轉變?yōu)橹笇杂媱?。同理,在推普工作中,也應該將帶強制性的指令性政策改為指導性計劃?/p>

絕不能誤解的是,我們不是主張不要推廣普通話,更不是推廣方言。我們主張的是在推廣普通話的前提下,為方言留下一片生存空間。

語言學界對于雙語、雙方言問題的研究證明,只要在實際生活中存在需要和可能,人完全具有使用雙語、雙方言的能力,有好些地方,由于其特殊的語言環(huán)境,人們還具有熟練使用超過兩種語言或方言的能力。因此,普遍地讓人們在比較熟練和準確使用普通話的同時,仍會使用一種方言,是完全可能的,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由于現在方言還沒有消亡,在保存方言的問題上,我們也不需要做什么,只要聽其自然,方言就能憑歷史留下來的傳統,得以生存下去。當然,在社會變革的大潮中,要想不讓方言變化是不可能的。但自然的變化跟人為的擠壓是兩回事,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在五十年前,這樣的政策必然導致普通話的無法推行。但是,如前面所分析的,由于五十年后巨大的變化,普通話不但已經站穩(wěn)腳跟,而且已經成為中國的最優(yōu)勢語言,特別在年輕人(未來是屬于年輕人的)中,普通話已經成為無法離開的交際工具。就像一個曾經必須大人扶著走路的孩子,現在他已經長大,不但不用人扶著走,獨自就能飛跑了。

最后,我們想用一個當前用得最多的詞語來總結本文:“與時俱進”。我這絕不是要趕時髦,而是確確實實感到,此語用在保護方言問題上是再合適不過的。中國發(fā)生了真正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還用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前的觀念來推行文字改革政策,犯錯誤是必然的,并且這將是一個無法改正的錯誤。

語言文字工作論文評選文章題目:試論普通話全民文化與方言地域文化的關系作者姓名:劉學利工作單位:紅河鎮(zhèn)肖家莊小學通訊地址:紅河鎮(zhèn)肖家莊小學:262411聯系:6662820試論普通話全民文化與方言地域文化的關系摘要:現代漢語方言由于傳承了自古以來漢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民情而在語言的內涵與運用上永遠優(yōu)于現代漢語普通話,但卻無現代漢語普通話保證人們之間在信息交際、交流中順利溝通,進而形成“全球化語境下的‘華語’文化圈”的功能。這是因為現代漢語普通話是在對現代漢語八大方言體系進行歸類,進而在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基礎上,在全球化語境下,經過對語音、語法、詞匯的科學整理而定下的一種漢民族語言的全民性標準用語。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根就是中華民族語言之叢林,是漢民族語言各種樹木的最大歸類,是中華民族語言之親。關鍵詞:民族語言

普通話

方言

文化試論普通話全民文化與方言地域文化的關系任何民族、社會都有一幅歷史積淀下來的社會、文化、政治圖景,它經由包括歷史語言文化和現當代語言文化等各類媒體話語在內的各種機制的強化、包裝,形成某種統治性的文化秩序,從而產生與這一秩序相符的占統治地位的意義規(guī)范來。在客觀存在的支配下,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不同意義群,有的被同化吸收,有的則在“無意義”的幌子下被放逐。

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列維-斯特勞斯對原始社會的語言解碼,索緒爾、雅各布森的結構主義語言學,以及羅蘭-巴特對現代神話的符號學分析,都強調符號、語言、文化在闡釋世界中的特殊功用。全球化語境下,信息時代掌握最新發(fā)展語言交際、交流工具的人們對這套闡釋序碼有著深刻的理解。尤其在各類語言文本與話語言說的運用上,創(chuàng)作者、使用者、表演者和受眾者用心良苦,顛覆得較為徹底,使得語言的歧義性、豐富性、多質性與傳統語言文本、話語言說的單一和枯瘦形成強烈的對比,語言文本文字的張力與話語言說的動力呈現透明的詩意。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之語境下,漢民族語言的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一定是與其民族、地域文化的具體語境相聯系的:中華民族中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不同階層的人們、不同地域的人們、從事不同工作的人們在不同的階段、同一階段,在如何表現、表達漢民族語言時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追求、審美追求、個人訴求和地域經濟訴求.因此在各類文本的語言使用、創(chuàng)新的風格上也有著不同。我們知道,各類語言文本與話語言說中敘事、抒情、象征等話語之間的生成轉換不僅僅具有形式上的意義,它們也同時隱含意識形態(tài)的特定編碼。我們要做的是:通過“闡釋機制”進行“解碼”,挖掘出語言形式中所隱含的“政治無意識”之文本深義。

漢民族語言在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中,對現代漢語方言俚語等“亞文化”或“次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呈現出一種“亞文化崇拜”的心理傾向,這種“亞文化崇拜”的心理傾向恰恰“加強”并“鞏固”了傳承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現代漢語普通話對自己“正統”與“權威”的認定。就像西方民族語言文化對非西方民族語言文化的“自在預想”一樣,這種收集散落在不同地域民間的傳承悠久地域特色文化的“上古雅語”,既拓展了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話語空間,又滿足了現代漢語方言言說者固有的地域文化與自然群體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之語境下,給現代漢語普通話主流話語之外在各個不同方言地域的“上古雅語”“正名”。

不過,相對來說,現代漢語方言這種“上古雅語”并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傳播的范圍極其有限,流通范圍一般只集中在一定的地域,話語權的掌握也只能是有限的自然人群??鋸堻c說,只要走出三里以外,操持各種方言的人們彼此之間就無法進行溝通。雖然以生動來講,現代漢語方言由于傳承了自古以來漢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民情而在語言的內涵與運用上永遠優(yōu)于現代漢語普通話,但卻無現代漢語普通話保證人們之間在信息交際、交流中順利溝通,進而形成“全球化語境下的‘華語’文化圈”的功能。這是因為現代漢語普通話是在對現代漢語八大方言體系進行歸類,進而在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基礎上,在全球化語境下,經過對語音、語法、詞匯的科學整理而定下的一種漢民族語言的全民性標準用語。因此在中華全民族范圍內,繼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之語境下,大力推行現代漢語普通話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今天,現代漢語方言的局限性是顯然可見的。時下社會文化中的方言文化流行(例如方言小品、小說、室內劇和相聲的火暴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之語境下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詞匯的流行),以及隨著信息時代而誕生的“時興方言文化”--網絡語言文化對地域方言俚語的借用,其實正是它的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使用者和受眾者在語言的追求上有一種方言地域文化“反現代化“的傾向。但不管怎樣,它畢竟還是在追求不同地域人們之間信息交際、交流的通暢,是對地域特色語言文化的一種弘揚,因此我們應該理解為這是對漢民族語言正常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的一種催化。

在當代不同地域、網絡無國界之信息即時交際、交流的過程中,現代漢語各種方言一直在地域自然人群、網絡人群和具有華文底蘊的世界華人之間構建出地域認同的方言文化圈。每個地域方言文化圈的自然人群、網絡人群和華人生活或聊天都會使用共同的方言語音、語法和詞匯。如“偶灰?;页I鷼鈽贰保ㄎ曳浅7浅I鷼饬?,福建話發(fā)音)、“就醬紫”(就這樣子,臺灣話發(fā)音)、“偶是東北淫”(我是東北人,東北話發(fā)音)等?,F代漢語方言的這種呈局部性地在一定地域、時空范圍內的強勢流行,其實正是部分方言人群在語言運用上對傳統語言(當然包括了方言)運用向現代漢語普通話進行歸類發(fā)展的反叛精神走勢的一種表現。這種反叛是一種群體式的反叛,它顯示了“集體”成為對抗的動力,因為現代漢語各類方言文化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使用者和受眾者清楚地知道:日常生活的瑣碎與歡悅本身就是對語言權力的消解,是對語言政治禁忌的遠離和漠然。它在強化方言文本和話語言說秩序的同時,也強化了方言人群日常生活的本身;它在解構傳承中華民族主流文化崇高理想之宏大語言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同時,也鞏固了地域方言人群自我意識的內在本質。它將現代漢語普通話從各類紙質書寫和話語言說的特權中解放出來,重新交回到地域方言自然人群的手中,地域方言自然人群擁有這種權力,并試圖用國家推行現代漢語普通話這種他們認為是所謂的政治霸權話語以外的民間方言文本與話語言說組成獨特的生存空間。此時的語言文本與話語言說具有方言地域與自然人群自己的社會幻想:語言文本與話語言說先于歷史、回歸生活本身,語言文本與話語言說獲得的既是“社會關系”的透明度,又是“語言關系”的透明度。在這個空間中沒有一種語言控制另一種語言,所有的語言都自由自在的循環(huán)。不過,任何東西都有個“度”,不能“太過”。否則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濫用”。

漢民族語言在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中,現代漢語各類地域方言在人們之間信息交際、交流中的隨意泛濫和地域性的自我為尊,它的“實用主義”由于“拜金主義”、地域經濟優(yōu)越性、地域經濟貧窮性而導致的叛逆性等刺激所產生的危害在于:當傳統漢民族語言中的方言文化的局限性影響和阻礙漢民族語言現代漢語普通話發(fā)展和演變及在此基礎上的提高人們之間信息交際、交流的功能,更好的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時,也許因為方言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內涵,他們就看不到方言地域文化特色內涵所存在的局限性本身對現代漢語普通話發(fā)展和演變及在此基礎上的提高人們之間信息交際、交流的功能,更好的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時的影響和阻礙,而用放大鏡去看那些方言地域文化特色內涵中的所謂的“有用的成分”。而一些傳統的“方言衛(wèi)道士”則以此作為他們拒絕、排斥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借口。

其實“語言運用”這種在本質屬性上進行的同一民族語言內部傳承主流文化的主體語言現代漢語普通話和代表一定地域傳統文化的分體語言現代漢語方言之間的“打壓”與“抗議”、“抑制”與“反叛”,說明了“語言”的選擇和運用對于人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之語境下,確定自己在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甚至在宇宙中的身份是至關重要的。語言里的欲望表達是接近各種文化信息交流的征兆之門,因此,討論傳統的漢民族語言的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在現代漢語八大方言體系基礎上,經過對語音、語法、詞匯的科學歸類整理而以現代漢語普通話為標準的意義以至在這個基礎上仍然允許、保留方言等各種分類語言的意義和威嚴與地域方言內在本質上的“打壓”與“抗議”、“抑制”與“反叛”不能忘記兩個基本條件:即“全球化語境下”各種文化信息交流所使用的語言和它的受眾對象。這兩個條件構成了特定的文化信息交流話語和其他文化信息交流話語有關聯意義的文本/語境,以及顯文本/隱文本之間的關系。漢民族語言在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一直都被其使用的人群對其進行“互涉式”解讀,也就是對古今,中外乃至近當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語言文本與話語言說進行漸進式的互動比較解讀。不同地域方言所傳承的地域文化在漸進追求語言的統一標準并以現代漢語普通話為規(guī)范標志下向中華民族文化進行歸總的大統,說明漢民族語言在其自身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中,在內涵和外延上不斷的進行延展和拓寬,具有“歷時”的深度,是一種“成長的民族語言”。

漢民族語言在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不僅僅是進行單一的直向式發(fā)展,而是在現代漢語的各個方言多向發(fā)展以及包容中華五十六個民族語言的基礎上進行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歸類發(fā)展,并在此基礎上借鑒、吸納、衍生不同民族語言,從而促使?jié)h民族語言的包容性、兼容性、衍生性更強,以此達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之語境下,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社會主流文化而把握中國特殊語境下的漢民族語言的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使得漢民族語言在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中具有“共時”的廣度。

漢民族語言在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以現代漢語各類地域方言為底蘊,具有在中華五十六個民族語言的“個體”與“小我”的發(fā)展和演變基礎上,進行中華民族“大我”的歸類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從而使得漢民族語言的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具有“中華性”。而且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之語境下,與世界上其他民族語言,尤其是與以英語為首的西方民族語言進行廣泛的交流、達到借鑒、吸吶、包容和衍生之效能。建基在現代漢語八大方言基礎之上的現代漢語普通話正是因為具有現代漢語不同方言所不具有的這些功能,使得漢民族語言在內涵和外延上不斷的拓寬、延展,并隨著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的強大,催生了世界性的“漢語學習熱”,進而形成了世界“華語”文化圈,突顯了漢民族語言的世界性,保證了漢民族語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之中國特殊語境下的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具有一種立體的“厚度”。

漢民族語言中,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續(xù),現代漢語普通話是各類方言的繼續(xù);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將來,現代漢語普通話是各類方言的將來;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過去,各類方言是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過去;漢語言民族對自己語言文化的根有著深深的眷戀,他們對蘊涵著幾千年文化歷史的民族語言有著無比的深情?,F代漢語各類方言所在地域的自然人群對自己所講的方言的感覺,就好象方言是一棵樹,一旦扎下根來,他們就不要移動;現代漢語普通話好象是樹葉,一旦從樹上跌落下來,就不知道它的根是屬于哪一棵樹。其實這正說明了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根就是中華民族語言之叢林,是漢民族語言各種樹木的最大歸類,是中華民族語言之親?,F代漢語各類方言所在地域的自然人群正是因為不知道什么是自己語言的“根”,“根”在哪里,所以他們才在刻意的保留中去“尋找”,而“田野調查”和“時間空間化”都是實施這種“尋找”的具體而又最佳的策略。

總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之語境下,漢民族語言的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在內涵上是有著自己獨特的精神疆域的。由于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的積淀,其文化構成元素具有漸進式的內容和形式上的拓寬與延伸,因此其發(fā)展的過程必然是一種隨著時代發(fā)展,在地域相對集中又向不同地域散開而又最終歸一基礎上的顛覆與愈合、解構與重建、撕裂與規(guī)范、邊緣與中心、受制與宰制、地下與公開、潛流與主流、精英與大眾、官方與民間、商業(yè)與政治、傳媒與權力等隱性結構的深度模式或“文化秩序”。這種文化的復雜性恰恰說明了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著的漢民族語言既有著自己民族特色的內在“界限”,又有著融于“全球經濟一體化”之“無涯際”的可塑空間。建基在中華民族文化基礎之上,以現代漢語八大方言為語言底蘊,通過與其他民族語言文化的交流,對漢民族語言語音、語法和詞匯進行科學歸類整理的現代漢語普通話就是漢民族語言建設、運用、發(fā)展和演變的必然走向。

社會實踐報告系別:班級:學號:姓名:作為祖國未來的事業(yè)的繼承人,我們這些大學生應該及早樹立自己的歷史責任感,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假期的社會實踐就是很好的鍛煉自己的機會。當下,掙錢早已不是打工的唯一目的,更多的人將其視為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許多學校也積極鼓勵大學生多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一方面可以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積累工作經驗對日后的就業(yè)大有裨益。進行社會實踐,最理想的就是找到與本專業(yè)對口單位進行實習,從而提高自己的實戰(zhàn)水平,同時可以將課本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運用,從而更好的指導自己今后的學習。但是作為一名尚未畢業(yè)的大學生,由于本身具備的專業(yè)知識還十分的有限,所以我選擇了打散工作為第一次社會實踐的方式。目的在于熟悉社會。就職業(yè)本身而言,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存在即為合理。通過短短幾天的打工經歷可以讓長期處于校園的我們對社會有一種更直觀的認識。實踐過程:自從走進了大學,就業(yè)問題就似乎總是圍繞在我們的身邊,成了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