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檢測(一)(時間:45分鐘總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每題5分,共6()分).“仁”字出現(xiàn)于《尚書》,春秋時使用率較高并由孔子將其提升到哲學高度。他認為()①仁的基本含義為“愛人”②愛無等差,消除親疏之別③“忠恕”是實現(xiàn)仁的路徑④“勢、術”是成仁的依據(j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禮”,“仁”即“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tǒng)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②是墨家的思想;④是法家的思想;①③均是孔子的思想。答案B.《尚書?酒誥》云:“人無于水監(jiān)(照鏡子),當于民監(jiān)?!边@句話表達的思想是()A.“兼愛”“尚賢”B.“主權在民”C.以民為本D.“道法自然”解析材料強調(diào)“民監(jiān)”,表達了以民為本的思想,故C項正確;《尚書》是儒家經(jīng)典,體現(xiàn)的是儒家思想,而“兼愛”“尚賢”是墨家的思想,“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主權在民”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答案c.據(jù)《史記》載:一日,魏太子下車,向一位新貴——宮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禮。太子問:“究竟富貴者還是貧賤者應當驕傲?”田子方答:“貧賤者?!辈⒔忉?,他隨時都能在別國宮廷被派上用場。這反映了()A.土人為諸侯國所重用B.士人輕視功名利祿C.諸侯國內(nèi)部等級森嚴D.忠君思想已經(jīng)形成解析“隨時……在別國……被派上用場”,從側面反映了重視土人是普遍現(xiàn)象;“新貴”的身份、“別國宮廷被派上用場“,都不能說明對功名利祿的輕視;太子率先致意、“貧賤者”未回禮并給予解釋,這些關鍵信息不能證明等級森嚴;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沒有反映。答案A.荀子不僅徹底否認了天有意志的傳統(tǒng)天命論,還把“天”還原給自然,把人還原給社會。這說明荀子()A.清除了儒學中的迷信思想B.具有樸素的人文主義思想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張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解析荀子反對天命論,把人從“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甚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這是人文思想的表達;荀子之后的儒學仍帶迷信性,A項錯誤;儒家本身是主張人治的,法家那么強調(diào)法治,C項錯誤;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與德政無關,D項錯誤。答案B.下表列舉出中國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據(jù)此推斷該流派是()?產(chǎn)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中國長期存在,對中國思想開展影響深遠?其思想主張既利于個人修養(yǎng),也可用作治國思想?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有過極短暫的輝煌?有些觀點與自由主義不謀而合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材料中的百家爭鳴思想學派強調(diào)在中國長期存在,墨家失傳較早,影響較小,故C排除;其思想中強調(diào)個人修養(yǎng)的是儒家和道家,法家強調(diào)法律對人的管理作用,故D排除;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對政治影響時間最長,材料中提到在中國政治史上有過極短暫的輝煌,故A排除;道家的“無為”思想是西漢初期的治國思想。答案B.戰(zhàn)國中后期,思想領域出現(xiàn)融合傾向。以下選項最能反映這一傾向的是()A.“克己復禮”B.禮法兼用C.民貴君輕D.選賢舉能解析“克己復禮”是春秋時期孔子的主張,“民貴君輕”是孟子的主張,“選賢舉能”是墨子的主張,都不能表達融合,故排除A、C、D三項。“禮法兼用”表達了儒家與法家思想的融合。答案B.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補充漢代法律;長孫無忌用經(jīng)、義解釋法律,編成《唐律疏議》,后來被唐高宗賦予同等的法律效力。這一變化說明()A.獨尊儒術已成定勢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C.文官階層主導立法D.儒學理念漸趨法制化解析“《春秋》中的事例”“長孫無忌用經(jīng)、義”均表達了儒學理念,而這些事例、經(jīng)、義卻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所反映的本質問題只能是儒學理念的漸趨法制化,而非其他的三個選項。答案D.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稱朱熹是“新儒學”的代表。這個“新”在思想上具體表現(xiàn)在()“天人感應”和“大一統(tǒng)”“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D.把天理與人性有機結合解析“天人感應”和“大一統(tǒng)”是漢代董仲舒的觀點,故A項錯誤;“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戰(zhàn)國時期荀子所述,故B項錯誤;“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戰(zhàn)國時期孟子所說,故C錯誤;“存天理,滅人欲”把天理與人性有機結合,是朱熹的主張。答案D9.《水滸傳》中有這樣的情節(jié):忠義堂原叫聚義廳,晁蓋中箭身亡后,宋江成了山寨之主,他便把聚義廳改成忠義堂,并在門前樹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這里面表達的忠義思想,明顯來自儒家思想中的()A.“仁政”學說B.“天人感應”學說C.宋明理學思想D.經(jīng)世致用思想解析此題材料中“忠義堂”“替天行道”無疑是三綱五常思想的表達,而三綱五常是宋明理學“天理”的核心內(nèi)容,再結合《水滸傳》整個小說的情節(jié)可知,忠君報國等思想是其主旨。答案C.有學者認為:“明清之際……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筆鋒對以往正統(tǒng)宋明理學做出了總結性批判,從儒學內(nèi)部逐漸開展出一個脫離程朱理學樊籬、異質的新思想系統(tǒng)?!辈牧纤f的“新思想系統(tǒng)”()A.脫離了儒學思想的范疇B.推動了當時的社會轉型C.反映了市民階層的訴求D.源自“西學東漸”的盛行解析明清之際反封建民主啟蒙思想出現(xiàn)的背景是商品經(jīng)濟開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新興市民階層的訴求,故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表述錯誤,不符合史實。答案C.明末清初,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唐甄與宋明理學家在無私無畏、襟懷磊落等精神上一脈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異。其中,最大的差異是前者()A.認為儒家學者掌握“道”B.宣傳民主革命思想主張C.徹底抨擊宗教思想體系D.猛烈批判君主專制統(tǒng)治解析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唐甄均猛烈批判君主專制統(tǒng)治,而宋明理學家是維護君主專制統(tǒng)治;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沒有儒家學者掌握“道”的主張,也未宣傳過民主革命思想主張,也沒有猛烈抨擊宗教思想體系。答案D.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其廢紙洗去朱墨、污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耗亦不多。江南竹賤之國,不以為然,北方即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起再造,名曰還魂紙?!庇纱丝芍?,還魂紙()①生產(chǎn)遍布全國各地②降低了生產(chǎn)本錢③制造工藝更加復雜④擴大了原料來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從材料信息“江南竹賤之國,不以為然”可以看出,“還魂紙”只在北方生產(chǎn),故①錯誤;根據(jù)材料信息“全省從前煮浸之力”可以看出,“還魂紙”的制作工藝更簡單,③錯誤。②④正確。答案C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第13題24分,第14題16分,共40分)13,(24分升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薄偈妗洞呵锓甭丁凡牧隙枺骸靶W、大學如何?”曰:“小學涵養(yǎng)此性;大學那么所以實其理也?!薄靶W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事所以?!薄靶W是直理會那事;大學是窮究那理因甚恁地?!薄吨熳诱Z類》材料三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了相當接近民主制度的設計,以為君民之間,不是主從尊卑,政府是為民而設。地方開展,猶如諸侯,有相當?shù)淖灾鳈?。學校是議政的場合,其所議定,由地方長吏付之實行。這一構思,儼然是代議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許倬云《歷史大脈絡》⑴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張。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漢代儒法兩家地位的變化趨勢。(8分)⑵根據(jù)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學”與“大學”的主要區(qū)別(不得照抄原文),并說出其理學修04/6養(yǎng)論的核心命題。(6分)(3)根據(jù)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際中國思想開展的時代特色,指出該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10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主張”結合材料信息進行概括即可,材料“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王道之三綱”表達了三綱;材料“凡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表達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材料“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表達了大一統(tǒng)思想。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學被統(tǒng)治者確立為正統(tǒng)思想,融合了法家思想。第(2)問,第一小問“區(qū)別”根據(jù)朱熹主張“小學涵養(yǎng)此性;大學那么所以實其理也”可知,小學養(yǎng)性,大學窮理;第二小問“核心命題”是“格物致知”。第(3)問,第一小問“時代特色”結合材料“接近民主制度的設計,以為君民之間,不是主從尊卑,政府是為民而設”可知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批判君主專制;第二小問“重要原因”結合明清時期政治、經(jīng)濟、思想的表現(xiàn)回答即可。答案(1)主張:三綱;“天人感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tǒng)。趨勢:儒學思想逐漸被統(tǒng)治者確立為正統(tǒng)思想;獨立的法家學派逐漸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學體系中,成為維護專制政權的工具。⑵區(qū)別:“小學”求知養(yǎng)性;“大學”窮理究因。(言之有理可給分,如“小學”強調(diào)讓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到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大學”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為國家培養(yǎng)所需要的人才。)核心命題: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答“格物致知”即可得分)(3)時代特色:批判君主專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重要原因:商品經(jīng)濟開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產(chǎn)生;君主專制的強化;理學的強化或八股取士對思想的禁錮。14.(16分)閱讀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孔廟的歷史沿革產(chǎn)生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三間舊居改作廟堂,這是中國第一座曲阜孔廟,當時是集“家廟”與祭孔合一的建筑初建漢初,漢高祖親臨曲阜孔廟祭孔,首開帝王祭孔先河;東漢漢桓帝任命由國家管理孔廟的行政長官,使孔廟成為“國廟”開展唐初,唐高祖下詔國學立孔廟,“四時致祭”,顯示出“廟學合一”的功能;貞觀年間唐太宗下詔:“天下學皆各立周、孔廟?!弊源丝讖R普及全國。我國現(xiàn)存孔廟中始建于宋的占70%,如蘇州的文廟、南京的夫子廟等鼎盛明太祖下詔全國的孔廟必須遵守共同的規(guī)那么,至清初孔廟成為享有皇家宮殿形制的建筑。清末,全國的府、州、縣設立的孔廟數(shù)量達1560多處。日本江戶時代,各地建立了很多孔子廟,至今還保存了30多座仿中國式樣的孔廟;按照中國的廟學模式,朝鮮普遍興建了孔廟,歷史上,朝鮮曾有362座孔廟——摘編自彭蓉《中國孔廟研究初探》據(jù)材料,提取有關古代孔廟歷史沿革特點的信息,并依據(jù)所學知識加以說明。(16分)(說明:任意提取兩點信息,并加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答案信息一孔廟由“家廟”演變成“國廟”。說明孔子“仁”和“禮”的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準那么;漢武帝采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學在政治上取得正統(tǒng)地位;有利于鞏固大一統(tǒng)國家和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答出兩點即可)信息二孔廟與學校合一,形成了“廟學一體”的格局(功能由祭祀演變成祭祀和儒學教育相結合)。說明漢代以后,孔子倡導的儒學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國家推廣實施儒學教育;唐宋時期,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要考試內(nèi)容的科舉取土,孔廟成為傳播儒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煤礦安全生產(chǎn)法律法規(guī)知識考試復習題庫及答案
- 委托二手房買賣合同的
- 國家基本藥物政策目錄及招標相關政策解讀課件
- 二零二五年度車隊租賃車輛保險及理賠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個人擔保貸款協(xié)議書2篇
- 2025年度環(huán)保技術合資企業(yè)個人股東股權轉讓協(xié)議書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工業(yè)遺產(chǎn)廠房拆遷補償與文化傳承協(xié)議2篇
- 2025年鋼材貿(mào)易居間代理服務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景區(qū)景點租賃服務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自動化倉庫租賃運營合同3篇
- 寺院消防安全培訓課件
- 比摩阻-管徑-流量計算公式
- 專題23平拋運動臨界問題相遇問題類平拋運和斜拋運動
- GB/T 42430-2023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異丙醇和正丁醇檢驗
- 五年級數(shù)學應用題100道
- 西方經(jīng)濟學(第二版)完整整套課件(馬工程)
- 高三開學收心班會課件
- GB/T 33688-2017選煤磁選設備工藝效果評定方法
- 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培訓
- 591食堂不合格食品處置制度
- 黑布林繪本 Dad-for-Sale 出售爸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