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概論參考答案_第1頁
翻譯概論參考答案_第2頁
翻譯概論參考答案_第3頁
翻譯概論參考答案_第4頁
翻譯概論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翻譯中要達到完全等值是否可能?為什么?翻譯中不能達到完全等值??ㄌ馗5聦Ψg的定義如下:用一種等值的語言(譯語)的文本材料去替換另一種語言(原語)的文本材料。“替換”與“等值”之間具有邏輯的聯系,翻譯既然可以等值,就只是一種替換行為。蘇聯的費道羅夫明確提出“等值論”:翻譯的等值,就是表現原文思想內容的完全準確和作用上、修辭上與原文完全一致。然而翻譯不僅僅是一種純語言層面的活動,更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實踐。語際翻譯實際上是一個涉及因素多、范圍廣的復雜實踐活動。其中的許多問題,如翻譯者的主觀因素、語言轉換中的文化移植、影響翻譯的社會、政治因素等問題,在語言學層面難以展開系統(tǒng)和深入的分析,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翻譯歷史上的眾多現象也無法做出辯證的解釋。翻譯的語言學研究途徑暴露出的這些局限,使其他學科理論的介入顯得非常必要。二.何為狹義的翻譯過程?試結合本章對狹義翻譯過程經驗性認識和理論性探索,談談你對狹義翻譯過程的看法。狹義的翻譯過程,是指翻譯者對具體文本的轉換活動過程。具體地說,就是在翻譯者選擇了一個要翻譯的文本之后,將該文本由出發(fā)語向目的語轉換的過程。對狹義翻譯過程經驗性認識:1但凡對“翻譯過程”或“程序”特別關注者,一般來說都有著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他們的認識往往是對自身經驗的歸納和總結。例如:美國著名的翻譯家奈達在對《圣經》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對翻譯活動的過程也就是他所說的“翻譯程序”形成了獨特的認識。他對“翻譯程序”的理解和闡述從狹義的層面來說,狹義的“翻譯程序”即他所說的“基本翻譯過程”,包括:(1)分析原文;(2)將原語轉換為譯語;(3)重新調整原文;(4)約請有代表性的讀者檢驗譯文。奈達的論述具體實在,對譯者的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2旅美翻譯家思果在《翻譯研究》一書的“總論”中,從如何翻譯的角度,結合自己的經驗,就翻譯的具體步驟及我們所關心的翻譯程序提出了非常具體而又可資資借鑒的做法??炊氖腔A,把原文的“文義”和“文氣”譯出來是關鍵。3國內一些成就卓越的翻譯家對翻譯過程也有著相當一致的認識,在具體做法上也一致。詩歌翻譯家江楓先生認為:翻譯是一個過程,第一步當然是對原作的理解,而且必須力求甚解。談到對原著的理解,許多翻譯家都提到了對原作進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意大利文學翻譯家呂同六先生:文學翻譯離不開文學研究,研究也需要翻譯。研究是翻譯的前提,是翻譯的指導,并貫穿翻譯的全過程。中外翻譯家從自身的經驗出發(fā)對狹義翻譯過程的認識,是翻譯家們的切身體會,對我們理解翻譯過程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也為我們從理論層面來認識翻譯過程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對狹義翻譯過程的理論性探索除了經驗性認識,也有不少翻譯家或翻譯研究者在理論層面上,對翻譯過程進行過比較有系統(tǒng)的研究,這些研究有別于一般的經驗總結,其目的在于通過對翻譯過程的多角度的考察,對翻譯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要素之間的矛盾有進一步的認識,進而為處理這些矛盾提供理論依據;同時對整個翻譯過程的步驟進行科學的分析,從理論上探索可行的翻譯之路。主要有以下幾種傾向:1選取某一角度對翻譯過程的某種特征進行研究。2對翻譯過程的全面考察,并借助某種理論,對其進行模式化探索。3對翻譯過程的理論概括與理性剖析。通過梳理和總結眾多翻譯家及翻譯研究者對翻譯過程的經驗性或理論性的認識,我們對狹義的翻譯過程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盡管不同學者研究的側重點、所借鑒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但他們對狹義翻譯過程的認識從本質上來說是一致的。也就是:狹義的翻譯過程是譯者將出發(fā)語文本轉換成最終的目的與文本的過程,而譯者的理解與再表達是這一過程的兩個基本步驟。在這兩個步驟中,理解總是先于表達,它是一切翻譯活動的前提。對原文本理解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譯文的質量。三.試分析“復譯”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文本的生成,傳播的生命歷程來看,首先遇到的便是“時間”與“空間”。一個文本的生命,既有時間意義上的延續(xù),也有空間意義上的拓展。而無論是時間上的延續(xù)還是空間的拓展,“語言”的問題便不可避免地凸現出來。語內翻譯所涉及的原語與譯入語之間主要是時間上的差距,而語際翻譯,除了時間上的差距之外,還要面對不同空間或文化語境中所使用的不同語言。從理解層面上說,從前不可譯的因素在新環(huán)境下可能變得可譯,從表達層面上說,舊譯本的語言可能變得不可理解甚至不可接受,這一切都召喚著復譯的產生,以推動文本的生命繼續(xù)發(fā)展。正是這種不斷延續(xù)的翻譯,構成了我們所說的“復譯”現象。四.試闡述為什么翻譯的根本任務是意義的再生。加拿大的維納和達爾貝勒在《法英比較修辭》一書中明確指出:“譯者總是從意義出發(fā),在語義的范圍內進行所有的轉換活動?!币簿褪钦f,“意義”既是翻譯的出發(fā)點,也是翻譯的歸宿。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也有一句著名的言論:“翻譯,即譯意”。此外,古今中外眾多翻譯理論家在對翻譯作出定義時,都把原文的意義的傳達當作翻譯的根本任務。于是,我們可以這么說:“意義”是翻譯活動致力傳達的東西,是翻譯的核心和根本。五.簡述索緒爾的語言意義觀與傳統(tǒng)語言意義觀的不同之處,并分析索緒爾的語言意義觀給翻譯活動帶來的啟示。1.傳統(tǒng)語言意義觀傳統(tǒng)語言意義觀即“語言為分類命名集”的觀點。這一觀點是相當普遍的,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這種語言觀有著悠久的歷史。將語言視作是“分類命名集”的觀點首先強調了指稱和概念的一一對應,有一個事物,就有一個與之對應的名稱。其次,這種語言觀也暗示著指稱和概念。由傳統(tǒng)語言觀,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語言的不同,只是外在的語言符號的差異,或者說只是“名”的差異。正是在這種語言觀和語言意義觀的影響下,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字對字、詞對詞的的翻譯方法被許多翻譯家當做最可信、最可靠且最可行的翻譯方法,當做對原文忠實的根本保證。2.索緒爾的語言意義觀傳統(tǒng)的語言意義觀及由此產生的翻譯觀顯然是與現實不符的。索緒爾對這種傳統(tǒng)的語言觀提出了強烈的批評。他認為把語言當做“名詞術語表”并且把名稱和事物之間的聯系當做簡單的單向聯系是一種天真的想法。為了消除人們對“語言符號”所涉及的多重關系所產生的歧義,他首次提出“用符號這個詞表示整體,用所指和能指分別代替概念和音響影響。”在索緒爾看來,詞語不是象征符號,而是一種抽象符號,由“能指”和“所指”構成?!澳苤浮笔欠栔斜磉_形音的部分?!八浮奔词窃摲柋磉_的意義,兩者的聯系是任意的。3.索緒爾的語言意義觀對翻譯的影響指出價值和意義的區(qū)別,并揭示價值取決于系統(tǒng)這一深刻道理,索緒爾的目的旨在摧毀“詞的任務是在表現預先規(guī)定的概念”這一傳統(tǒng)的、根深蒂固的意義觀。索緒爾的語言思想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對于翻譯研究,特別是對意義的傳達,具有多方面的啟示。首先,索緒爾的語言意義和價值觀有助于我們克服傳統(tǒng)的翻譯觀,不再把翻譯當成簡單的語言符號轉換,而要充分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詞的任務并不在于表現預先規(guī)定的概念。其次,要在系統(tǒng)中去識別差別、確定詞或語言其他要素的意義與價值的觀點,有助于我們在翻譯實踐中樹立語境和整體的觀念,將語義的傳達當做一個動態(tài)的行為,要在具體的上下文中、在具體的語境中去識別語義。再次,索緒爾將意義與價值作了區(qū)別。通過他的對比分析可得出,不同語言在表示同一個概念的詞可能會有不同的意義和價值,不同語言之間也可能存在著為數不小的缺項情況。在理論上講,索緒爾對意義與價值的區(qū)分,可以說是對語言意義理論的一大貢獻。他的語言觀為我們從新的角度探索語言與意義打開了一扇大門。六.試述讓意義在翻譯中得到再生的幾點原則1、去字梏文本的意義不是每個詞意義的簡單相加。所以要想讓翻譯得到再生從原文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在不去除字存在的情況下,正確把握每個詞的意義,細心揣摩作者意圖,全面把握上下文的關系。2、重組句除去了原文的字梏,就必然涉及原文的句子,在精讀熟讀原文,把原文的意義、神韻全部把握住了,再根據不同的語言規(guī)律,破除語言的束縛重新組句。3、建空間從理論上講,建空間,是要在去除字梏重組句的基礎上,為目的與讀者建立一個新的文本,同時在閱讀這個新的文本時,原文的閱讀和想象空間盡可能保持不變。七.如何認識譯者的傳統(tǒng)身份?為何同樣的“透明”翻譯策略在不同的翻譯家那里會導致“異化”與“歸化”兩種背道而馳的結果?1.受傳統(tǒng)觀念及翻譯工作形式影響,中西方翻譯學對譯者的定位是服務于作者(或原作)及讀者的“仆人”,這一角色定位歷史地形成,并為譯者本人及眾多翻譯家所接受。結合楊絳及楊武能的觀點,譯者要服務作者與讀者,在翻譯過程中一切聽從主人,不能加入個人主張,就算是體現在文學翻譯中有再創(chuàng)造,也是在原著給定的范圍乃至線路中進行,只許盡可能地遵循和貼近,不得隨意偏離、自由放任,要做到順從、謙卑、忘我,對讀者負責。就譯者而言,作為仆人面對作者時,他的基本任務是要正確理解并傳達作者所言,而面對讀者,則要讓讀者理解他所傳達的作者之言。2.“透明”翻譯策略是指譯者在翻譯中完全遵循原作者或原作,不流露個人主觀色彩及主張,讓譯文不留痕跡地畢現原著精神,讓讀者感受不到譯者的存在。“透明”翻譯策略之所以會導致“異化”與“歸化”兩種不同結果是因為不同的翻譯家對“透明”的理解不同。有的翻譯家理解的“透明”就是翻譯中不要留譯者的個性和主觀色彩,因此在翻譯中,他們一切以原文為依歸,試圖調動一切手段,努力把原文的形式價值與精神風云都“原汁原味”地傳達給目的語讀者,這就有了“異化”說和“克己”論。而另一些翻譯家理解的“透明”著重于譯文中不留生硬牽強的痕跡,讓譯文讀上去不像譯文,仿佛是原作者的寫作,譯者則不得不“以純粹的母語”去處理原作中的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避免翻譯腔,于是在理論上便導向了譯者在語言轉換上的“創(chuàng)造性”,將原文“化為我有”,于是出現了“歸化”。八.論述意大利諺語“翻譯者即反逆者”在譯者主體性確立過程中的作用與意義?!胺g者即反逆者”的觀點與“翻譯是仆人”的觀念構成了譯者身份的兩極:一極是仆人,一極是反逆者;仆人的品質為忠實,而反逆者的特點為背叛。以客觀的目光去看待翻譯活動,以清醒的頭腦去分析譯者在翻譯活動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則需承認翻譯有著與生俱來的局限,而這種局限又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所謂的“叛逆”。第一,“翻譯者即反逆者”這一諺語道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那就是翻譯活動在本質上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第二,“翻譯者即反逆者”這一諺語以其揭示的樸素真理,給人們提供了理論的思考空間。一方面。由于翻譯固有的局限,說明要求譯者像仆人一樣絕對地忠實原文只能是一個不可企及的理想。另一方面,絕對地忠實原文,非但不能達到將原文的意義與神韻客觀地傳達給譯文讀者的目的,反而會導致原作的貌離神散,造成對原作本質的不忠,譯作難以符合目的語讀者的審美期待與接受心理,引起讀者不滿。由此悖論,引發(fā)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索:承認翻譯局限的客觀存在,根據這些局限提供給譯者的活動空間,以看似不忠的手段,即對原文語言的某種“背叛”在新的文化語境和接受空間里以另一種語言使原文的意義獲得再生,達到另一層次的忠實。第三,對“翻譯者即反逆者”這一諺語的重新認識為譯者主體性的覺醒提供了可能。如果說翻譯固有的局限和不可避免的“背叛”在理論上昭示了譯者盲目忠實與絕對跟著原文走的負面后果,說明了純語言層面轉換的障礙,那么譯者在翻譯實踐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迫使譯者去思考一個問題:譯者的忠實與客觀并不能完全保證其對原作的忠實,而面對翻譯活動中所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因素,譯者不能不從被動的忠實中去設想自己到底應持何種立場,應采取何種方法去處理各種矛盾。于是,譯者在翻譯活動中便有可能由被動走向主動,由消極的服從走向積極的參與,由“照模照樣”的“復制”,走向賦予原作以新生的再創(chuàng)造,并為翻譯主體性和譯者在翻譯中的中心地位的最終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九.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對翻譯活動的影響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社會因素對翻譯活動的影響:社會因素對翻譯的選擇、翻譯的接受和傳播起著直接的影響,這在多方面都有所體現:(1)社會的發(fā)展呼喚翻譯。人類社會始終處于不斷發(fā)展的狀態(tài)中,而人類社會越發(fā)展,越體現出一種開放與交流的精神。在人類社會走出封閉、走向交流和相互理解共同發(fā)展的過程中,翻譯始終起著重要的作用。一部翻譯史,就是一部生動的人類社會的交流與發(fā)展史。(2)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需要不同的翻譯。社會的風尚對譯者選擇原文本及處理原文本也起著重要作用。處于不同的社會狀況下,即便翻譯同一作品,譯者對文本的處理方式也會有著相當大的差別。(3)社會的開放程度影響翻譯。解放以來,中國的翻譯事業(yè)與社會的發(fā)展幾乎是同步的。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信息傳播手段,正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4)社會的價值觀影響翻譯。在不同的社會階段有不同的價值觀,而不同的價值觀有可能給翻譯帶來消極或積極的影響。以追名逐利為特征的傾斜的價值觀是造成當今譯壇之風不正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語境對翻譯活動的影響:就本質而言,翻譯文本本身就是原文本在新的文化語境中的生命的延續(xù)與拓展。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活動,無不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進行。(1)一個國家所處的文化空間或一個時代的文化環(huán)境影響翻譯。歷史研究表明,文化與翻譯之間具有一種互動性的關系。一方面,翻譯影響著文化(尤其是譯入語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制約著翻譯。(2)文化立場影響翻譯。一個譯者,面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不同的文化立場。而態(tài)度與立場不同,所采取的翻譯方法必然有別。(3)文化心理影響翻譯。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心理特征,這些特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形成的,而文化心理對翻譯的理解與表達有著直接的影響。十.試從“翻譯什么”和“怎樣翻譯”兩方面,舉例說明譯者的翻譯動機和翻譯觀念對翻譯構成的影響。譯者的翻譯動機和翻譯觀念是翻譯的主題因素,對翻譯活動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20世紀80年代,德國的兩位翻譯理論家弗美爾和賴斯創(chuàng)立了功能派翻譯理論,他們提出的目的論,強調以目的為總則,把翻譯放在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的框架中進行考察,為翻譯理論界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目的論強調的連貫原則,即語篇內部的連貫,就是指譯作所體現的意愿與目標讀者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的意愿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具備這樣條件的翻譯,就可以被視作成功的翻譯。對具有歷史使命感的翻譯家來說,只有明確了“為什么翻譯”這一根本問題,才能解決翻譯什么的選擇,而這兩個問題一旦找到明確的答案,如何翻譯的問題便能在原則上得到解決。在這個意義上說,翻譯家的翻譯動機對他們選擇什么文本來譯,采取怎樣的策略來進行翻譯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動家梁啟超的翻譯活動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19世紀末,梁啟超曾在變法通義中專辟一章,詳論翻譯,把譯書提高到“強國第一義”的地位。梁啟超的翻譯動機是強大而明確的。翻譯觀的確立不僅僅對擬譯文本與翻譯策略有著重大的影響,對譯者的具體的翻譯方法和處理原則也有著直接的影響。例如從紅與黑的各個譯本中我們看到,在不同的翻譯觀的指導下,譯家采取了不同的翻譯方法,出現了不同的實踐,產生了風格殊異的譯文。譯者的翻譯動機和翻譯觀念是直接起作用的因素,是決定性的因素。十一.請結合自己學習翻譯或從事翻譯實踐的經歷,舉出翻譯中的一些狀況和矛盾。翻譯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在翻譯過程中,涉及的眾多因素構成了一個個矛盾,給譯者提出了多種多樣的難題。同時翻譯活動會因時代的不同、涉及的語言不同和譯者的條件不同而出現不同形式的困難和障礙。無論在哪個國家,在任何一個時期,對所有進行翻譯活動的人來說,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具有共性的問題和矛盾。20世紀70年代,徐淵沖在(翻譯中的幾對矛盾)一文中明確提出并逐一分析了翻譯過程中的三對矛盾,即理解與表達,忠實與通順以及直譯與意譯之間的矛盾。可譯與不可譯之矛盾在各種語言中,共性是廣泛存在的。語言之間的共性構成了可譯性的基礎語言是思維的各種不同的工具和外殼,但是思維的基礎是現實,思維是統(tǒng)一的,思維的規(guī)律是一樣的,不管人們所利用的語言如何不同,它們總是反映出實際生活,這就是說,各種不同的語言可以反映出同樣的實際。因此,人們用一種語言表達出來的內容,也是可以用另外一種語言來表達的,這就是可譯性的依據。在翻譯過程中,原文的某些語言現象在譯文中無法表達,屬不可譯性。不可譯是語際轉換中永遠存在的一種現象.原因為任何語言都帶有很大的實在性和局限性,它從來也沒有考慮到如何翻譯其他文化的問題。應該說翻譯中語言本身出現不可譯現象是完全正常的和客觀的A:Whatmakesaroadbroad?B:TheletterB.異與同之矛盾“異”性對于“同”可理解為“不同”,沒有“異”就沒有翻譯的必要性?!爱悺奔戎刚Z言層面的差異,又指語言差異之后存在的文化差異以及在語言中所沉淀的文化差異。在這個意義上,翻譯是因語言之“異”而產生的,翻譯的根本任務就是克服語言之“異”造成的障礙,以進行思想的溝通與交流“異”與“同”導致了“異化”與“歸化”之爭。歸化”與“異化”是翻譯中常面臨的兩種選擇。所謂“歸化”,是指在翻譯過程中盡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現外來的作品;“異化”則相反,認為既然是翻譯,就得譯出外國的味兒。錢鍾書相應地稱這兩種情形叫“漢化”與“歐化”。歸化和異化,一個要求“接近讀者”,一個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較強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譯和意譯則比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與不自由。有的文中把歸化等同于意譯,異化等同于直譯,這樣做其實不夠科學。歸化和異化其實是在忠實地傳達原作“說了什么”的基礎之上,對是否盡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說”,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現原作在語言文化上的特有風味上采取的不同態(tài)度。兩對術語相比,歸化和異化更多地是有關文化的問題,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問題《紅樓夢》第六回有這樣一個句子“巧媳婦做不出沒米的粥來”大衛(wèi)霍克斯譯為:“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makebreadoutofflour”而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將其譯為“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make”形與神之矛盾所謂形似,是指在翻時盡量保持譯文在用詞、句子結構、表現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與原文一致;所謂神似,是指在翻譯時要著力保持原作的神韻和風姿,達到原作的藝術效果?!靶巍笔恰吧瘛钡妮d體,“神”是“形”的靈魂,二者互為前提不可分離。但鑒于兩種語言在形式層面以及文化內涵的相異性,要達到“形”“神”兼?zhèn)錅喨灰惑w的境界并非易事。十二.傅雷“神似說”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什么是“異”?請從文化交流的角度談一談翻譯時對待“異”與“同”應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1.首先,“異”相對于“同”,可以理解為“不同”,這一釋義強調“異”與“同”的對立性。對于翻譯研究來說,翻譯是因語言之“異”而產生,翻譯的根本任務便是“克服”語言之“異”造成的障礙,以進行思想的溝通與交流。然而,這種對立性,不僅存在于語言層面,也存在于思維與文化層面。因此,既要克服“差異”,又要表現“差異”成為翻譯所面臨的一個難以克服的悖論。其次,“異”與“同”也可以分別理解為“他者”與“自我”,這一釋義強調兩者的互存性。翻譯研究所面臨的“異”,從根本上說,構成了翻譯的必要性,而翻譯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保存這些“異”的同時,讓這些“異”直接不隔絕,而是形成一種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關系,以達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和豐富。2.總的來說,譯者在面對不同文化的“異”與“同”時,需要以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努力促進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溝通與交流。首先,在觀念和態(tài)度上,譯者要要摒棄兩種極端,既不能目空一切、唯我獨尊,也不能盲目崇洋媚外、喪失自我。譯者應把自己視為世界的一部分,協調好自己與其他部分的關系,承認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互通有無、互相尊重、平等對待文化差異。其次,在語言上,對于目的語而言,既需要接受“異”,通過對語言的轉換,對異性因素進行加工、改造,使其融入新的環(huán)境,也需要利用“異語”改造和豐富自己?!皽绠悶橥被颉耙酝Ξ悺倍际遣豢尚械摹R帽M可能多的“同”來顯示盡可能多的“異”,用兩種語言相互重疊的部分來顯示不重疊的部分。(P195-6傅雷“神似學說”的內容第187頁from倒數第9行開始到本頁最后~)十三.在世界化進程逐步加快的今天,關于維護“文化多樣性”,“語言多元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那么你認為在這一過程中,翻譯應該或者能夠起到怎樣的作用?翻譯有助于發(fā)展文化多樣性和語言多元化,而文化多樣性、語言多元化則有助于加強世界和平文化的建設。韋努蒂認為,在翻譯所起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對文化身份的塑造。一是翻譯以其對異域文化的再現、對異域形象的制造,是異域文本脫離賦予其意義的文學傳統(tǒng);二是翻譯以文本和策略的選擇為切入點,對異域文本加以改造,甚至改寫,使其符合目的語文化的主潮;三是通過對異域文本的改造,使目的語文化形成一種對異域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基于我族中心主義、種族歧視或愛國主義至上的尊重或蔑視。孟華認為,在文化交流中,翻譯具有傳遞“相異性”的功能,即翻譯“可在一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亦即在一個民族的身份認同中植入相異性因素?!表f努蒂是從反面提醒翻譯在對文化身份塑造中可能起到的不同作用,孟華則是從正面論述翻譯在維持文化多樣性中的積極功能。此外,孟華認為,越是本土化的,就越容易被接受。在文化交流中只要翻譯策略得當,相異性因素就可能轉化為身份認同。只有本土化了的相異性,才有可能被植入接受者文化體系;同時,這一本土化的相異性也就以其攜帶的異國因素豐富了本土文化,為更新目的語文化作出貢獻。以目的語文化的認同性來激活相異性,達到更新目的語文化傳統(tǒng)、豐富目的語文化的目的。十四.翻譯活動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過哪些翻譯標準?它們各自具有哪些特點?1嚴復的信達雅:信指忠實于原文。達是指譯文行文通順流暢。雅指譯文典雅,有文采。2魯迅: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面當然力求其易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