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jié) 第2課時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_第1頁
第3節(jié) 第2課時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_第2頁
第3節(jié) 第2課時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_第3頁
第3節(jié) 第2課時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_第4頁
第3節(jié) 第2課時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節(jié)大氣環(huán)境第2課時三、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一)熱力環(huán)流形成的原理(二)大氣的水平運動(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四)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地面等壓面A

BC問:A、B、C三地的氣壓大小關系是怎樣的?地面冷熱不均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叫熱力環(huán)流熱力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的最基本形式把空間氣壓值相同的各點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壓面。

A﹤B﹤C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swf請在動畫演示過程中觀察分析:引起空氣運動的原因是什么?垂直方向上的空氣運動使水平氣壓分布有何變化?水平方向上空氣如何運動?1、地面冷熱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2、受熱的地方,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相應的高空則形成高氣壓;冷卻的地方,空氣收縮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氣壓,相應的高空則形成低氣壓。

3、在水平方向上,空氣從高壓區(qū)流向低壓區(qū),形成熱力環(huán)流。詳解熱力環(huán)流制造熱力環(huán)流解說2000米等壓面3124地面AB把1至4點按氣壓由高到低排序---------------繪出熱力環(huán)流過程箭頭A、B哪受熱,哪冷卻?1、3、4、2受熱冷卻常見的熱力環(huán)流應用:1、海陸風2、山谷風上升氣流市區(qū)郊區(qū)郊區(qū)郊區(qū)→市區(qū)市區(qū)←郊區(qū)3、城市風

某城市為我國重要的鋼鐵、化學工業(yè)基地,該城工業(yè)區(qū)、商業(yè)、文化及住宅區(qū)的分布如簡圖所示,住在該城的居民們發(fā)現(xiàn),白天商業(yè)、文化和住宅區(qū)的大氣污染現(xiàn)象會加劇,每到夜晚則減輕,請分析其原因。思考:大氣的水平運動——風風向指的是風的來向引起空氣運動的直接動力是什么?高空風向取決于哪些力的作用?風向穩(wěn)定時指向何方?與高空風向相比,近地面風的受力、風向有何不同?空氣的水平運動——風.swf請觀察分析:空氣的水平運動——風(1)氣壓梯度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又叫水平氣壓梯度(2)水平氣壓梯度力促使大氣由高氣壓區(qū)流向低氣壓區(qū)的力(3)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小方向與氣壓梯度成正比垂直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10101008100610041002(百帕)水平氣壓梯度力結論1、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空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特點:等壓線越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速越大2、大氣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風向垂直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1、水平氣壓梯度力10101008100610041002(百帕)2、地轉偏向力對風的影響(高)(低)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風向(北半球)地轉偏向力N:向右S:向左方向:垂直于風向大?。撼嗟罏?,緯度越高地轉偏向力越大特點:只改變方向,不改變速度大小風向:平行于等壓線(高空風)地轉偏向力+水平氣壓梯度力二力作用解說3、摩擦力對近地面風的影響氣壓梯度力(高)(低)(北半球)風向摩擦力地轉偏向力(1)氣壓梯度力:風向垂直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2)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風向平行于等壓線(3)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風向斜穿等壓線小結風向:斜穿等壓線(低空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使風向垂直于等壓線)(使北半球風向右偏,南半球風向左偏)地面摩擦力大氣作水平運動所受作用力二力平衡,風向平行于等壓線三種力共同作用下,風向斜穿等壓線(與大氣的運動方向相反)大氣產(chǎn)生水平運動的原動力小結:小結:大氣運動原因太陽輻射能量源泉大氣運動各緯度加熱不均高低緯度間熱量差異根本原因引起空氣垂直運動產(chǎn)生水平氣壓差異直接原因空氣水平運動(風)水平氣壓梯度力原動力練習1:在北半球等壓線圖中,近地面風向是------高空風向是--------10101005百帕ABCDBA解題思路:1.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必然垂直于等壓線2.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必然垂直于風向3.摩擦力的方向必然和風向相反練習2見下圖判斷:北半球虛線處的風向?課堂練習北半球AB在實際的等壓線圖上畫出ABCD處實際風向CD課堂練習類型題:填圖冊P19十題在彎曲等壓線圖上,確定任一地點的風向,可按以下步驟進行:第一步,在等壓線圖中,按要求畫出過該點的切線并作垂直于切線的虛線箭頭(由高壓指向低壓,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壓中心)表示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確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轉300~450,畫出實線箭頭,即為經(jīng)過該點的風向。方法小結(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全球性的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通稱為大氣環(huán)流

調整全球的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作用:大氣環(huán)流:理想環(huán)流.swf請觀察分析:大氣環(huán)流是全球性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如果只考慮赤道和極地之間的冷熱不均,不考慮地轉偏向力作用,則全球的大氣運動就是一個赤道和極地之間的熱力環(huán)流。完成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交換。冷熱不均會形成熱力環(huán)流,赤道和極地之間冷熱不均,會形成類似的熱力環(huán)流嗎??理想環(huán)流南極北極(1)前提條件和形成因素--單圈環(huán)流赤道赤道在理想狀態(tài)下,地球赤道和兩極間存在的熱力環(huán)流?三圈環(huán)流.swf請觀察分析:與閉合的環(huán)流相比,三圈環(huán)流的成因新增了什么因素?各氣壓帶的成因是什么?各氣壓帶之間形成什么風帶?三圈環(huán)流赤道低壓帶極地高壓帶副熱帶高壓帶東北信風帶副極地低壓帶中緯西風帶極地東風帶低緯環(huán)流中緯環(huán)流高緯環(huán)流(2)形成過程(以北半球為例,結合下圖)--三圈環(huán)流考慮高低緯間熱量不均,地轉偏向力赤道低壓帶副熱帶高壓帶副熱帶高壓帶副極地低壓帶副極地低壓帶極地高壓帶極地高壓帶東北信風中緯西風極地東風東南信風中緯西風極地東風(3)氣壓帶和風帶--近地面六風七帶全球共有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形成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的主要因素有熱力因素和動力因素。熱力因素: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動力因素: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氣壓帶:四高三低,相間分布;風帶:南左北右(偏)南北對稱分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規(guī)律:小結300N00北極活動:把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轉繪到以北極為中心的半球投影圖。地圖冊P242、副熱帶高氣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副熱帶高氣壓帶氣溫高B、副熱帶高壓帶氣溫低C、動力原因形成的高氣壓帶D、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C反饋練習1、形成三圈環(huán)流的因素是:()A、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B、太陽輻射時高低緯的加熱不均C、地球自轉偏向力D、地勢的高低起伏BC3、下列地區(qū)處于上升氣流位置的是:

()A、赤道地區(qū)B、南北緯60°附近的副極地地區(qū)C、南極大陸地區(qū)D、副熱帶地區(qū)4、有關大氣環(huán)流的敘述正確的是()A、南北半球三圈環(huán)流方向是相同的B、高、中、低緯環(huán)流方向是相同的C、南北半球中緯西風帶風向是相同的D、水平方向氣流總是由高壓流向低壓ABD風帶移動.swf請觀察分析:氣壓帶風帶的位置隨什么而移動?氣壓帶風帶移動對30°~40°大陸西岸地區(qū)的氣候有何影響?詳解氣壓帶風帶1、全球的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移動:

2、由于氣壓帶風帶的移動,使30°-40°大陸西岸地區(qū)冬季受西風影響而溫和濕潤,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熱干燥,形成獨特的地中海氣候;解說圖解小結:高低緯間熱量差異地轉偏向力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六風七帶氣壓帶、風帶南北移動全球大氣運動的形成(地表均質)近地面三圈環(huán)流單圈環(huán)流太陽輻射使其動地球自轉使其偏地球公轉使其移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90oN60oN30oN030oS60oS90oSBCADEFG1.寫出氣壓帶名稱:A是B是

C是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