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史-清代初期美術講解稿_第1頁
中國美術史-清代初期美術講解稿_第2頁
中國美術史-清代初期美術講解稿_第3頁
中國美術史-清代初期美術講解稿_第4頁
中國美術史-清代初期美術講解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們今天講解的內容,時間年代已經(jīng)拉到了清朝。在今人眼中,清朝的藝術和藝術家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原因在于,從傳統(tǒng)角度講清代距離今天最近,時間距離的縮短使得文化的隔膜減小,今人學習傳統(tǒng),由清代繪畫入手顯得容易一些。畢竟時間的隔閡會有文化的障礙,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十卷本,記載的中古時代的畫家370余人,到如今常為人提起的也不足十分之一。今天講的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后一個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共傳十帝,時間年代相對近,我們講解的內容相對就多。先說一下歷史概況,1644年,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軍隊攻占北京,明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盡。4月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tǒng)治者。南方的明軍在后續(xù)與清軍的戰(zhàn)斗中,皆敗多勝少,清軍連續(xù)擊敗南明、大順、大西等政權,1662年南明永歷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絞殺于昆明,在西南邊陲堅持抗清斗爭17年的大將李定國病逝,明朝始亡。滿清的建立,剃發(fā)易服導致了漢人失去了對自身過去的形象的認同,對于漢人而言是第二次亡國,但就中國政體而言,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治理,后經(jīng)過清朝統(tǒng)治者的積極開疆拓土,東北、青海、西藏、新疆、內外蒙古先后歸入中國治下,在康熙鼎盛時期,清朝的疆域達到了1316萬平方公里,而明朝中后期疆土僅長城內的300多萬平方公里,在整個中華歷史上,位列第二,僅次于元朝。當然,這是時過境遷的觀點。不過,毛澤東主席也認為是清朝奠定了中國今天的版圖,使得中國有再次東方崛起的國土資本。在回到繪畫上,清代繪畫繼承了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日益成為畫壇的主流,山水畫以及水墨寫意畫盛行。在文人畫創(chuàng)作思想的影響下,更多畫家追求筆情墨趣,風格技巧爭奇斗艷。在明代后期形成諸多畫派,分支繁衍。然而由于董其昌“南北宗論”的繪畫理論影響和受到統(tǒng)治者的扶植,以“四王、吳、惲”為代表的“清初六家”正統(tǒng)派繪畫稱霸畫壇,影響了整個有清一代。這六家之間有著密切的血緣、師生和交游關系。其中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更是有“四王”之稱。而吳歷受西洋畫法影響,為王時敏、王鑒的學生。他們的繪畫以摹古為主旨,崇尚董、王和元四家,講究筆墨趣味,技巧功力頗深,然而內容卻缺乏生氣,遭后世詬病。惲壽平雖為花鳥畫家,但與王翚交游甚密,其開創(chuàng)的以沒骨花鳥為代表的常州畫派具有突出成就,被成為花鳥畫之“寫生正派”。畫家介紹王時敏(1592-1680),江蘇太倉人,為明代首輔王錫爵之孫。入清不仕,雖為遺民但無意于作品中表現(xiàn)移民意識。他與王鑒相同,并不反對后輩與學生供仕新朝。他受教于董其昌,得董氏南宗山水畫衣缽。擅長山水畫,家富收藏,能精研宋元名跡,摹古不遺余力。早年作品仿黃公望而頗有董其昌筆意,中年形成個人面貌,晚年畫風日益成熟,形成了蒼潤古澹、松靈秀雅的風貌。代表作有《云山圖》、《云壑煙灘圖》、《仙山樓閣圖》等。王鑒(1598-1677),與王時敏為同鄉(xiāng)。同為明代文人名宦之后,在明為官,入清隱居不仕。其山水畫主要取法董源、巨然以及王蒙,在畫法面貌上兼及水墨、淺絳及青綠山水,形成了筆法遒美、墨韻潤澤、氣格清蒼、沉雄古逸的體貌。其代表作有《夢境圖》、《夏山圖》等。王原祁(1642-1715),王時敏之孫,入仕清廷,位至高官,并任集古代書畫著作大成的書畫史論類書《佩文齋書畫譜》的編纂官和為康熙祝壽所繪《萬壽盛典圖》的總裁官。他的山水畫直接淵源于祖父而面貌更強烈,筆墨氣味亦更醇厚,取得了“甜不熟,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的效果,在筆墨與形式的探求上達到極高的境界。其成熟期的作品大多融合黃公望、董其昌于一體,并參以倪瓚或董源、巨然之法,在含渾蓊郁的氣象中傳達一種大氣磅礴的精神氣韻,筆墨更趨蒼勁變換,具有獨特的生拙渾穆淳樸的趣味,代表作有《山中早春圖》、《輞川圖》、《仿黃子久山水圖》等。王翚(1632-1717),江蘇常熟人。初為職業(yè)畫家,為王時敏與王鑒發(fā)現(xiàn)并提攜,聲譽漸高,又被推薦進入宮廷,為康熙皇帝主繪《南巡圖》。由于他出身于以仿古為生的職業(yè)畫師,因此善于囊括古來各家各派傳統(tǒng),并不限于董其昌劃定的南宗范圍,自稱“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也注重觀察自然,因此能將筆墨的精能與丘壑的真實生動融為一體。其作品功力深厚,面貌多樣,代表作有《溪山紅樹圖》、《寒塘潮爆圖》、《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等。吳歷(1632-1718),他與王翚同鄉(xiāng),同師于王時敏與王鑒,一生布衣,賣畫為生。大約五十歲時吳歷加入了耶穌教,曾到澳門,欲渡海西行歐洲,因故未成,后來在上海嘉定一代傳教30年,其間很少作畫,直到70歲以后作品才又多起來。他的藝術也宗法元人,對吳鎮(zhèn)、王蒙用力尤深,并且上追北宋,兼法唐寅,也注重師法自然。其作品求和生動多姿,筆墨蒼渾凝練,用筆沉著嚴謹,善用重墨、積墨,風格醇厚深秀。此外,吳歷的繪畫也受到了西洋畫法的影響。代表作有《橫山晴靄圖》、《湖天春色圖》等。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號南田,所以也稱惲南田,江蘇常州人。他幼年隨父兄抗清,失敗后隱居賣畫。與王翚為好友。中年以后專攻花卉,創(chuàng)沒骨畫法(沒1骨花鳥傳為南唐宋徐崇嗣,實應真正始于清惲壽平),不用1墨線勾勒而直接以色彩渲染,粉筆帶脂,點染并用。同時惲壽平講究以寫生為基礎,在創(chuàng)作中追求以宋法運元格,畫風清新淡雅,表現(xiàn)出“清如水碧,潔如霜露”的理想化的美的境界,極好地體現(xiàn)出董其昌所極力推薦的文人畫旨趣。代表作有《靈巖山圖》、《錦石秋花圖》等。當時北方清廷奉“四王”畫格為正統(tǒng),江南地區(qū)卻出現(xiàn)一批富于個性的畫家,他們與北方宮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畫風有很大出入,“四僧”是石濤、八大山人、髡殘和弘仁。他們出家為僧,多抱有強烈的民族意思,其中石濤、朱耷更為明宗室后裔。四僧借畫抒發(fā)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氣,寄托對故國山川之情。四人都擅長山水畫,各有風格:石濤奇肆超逸;八大山人簡略精練;髡殘蒼左淳雅;弘仁高簡幽疏。他們雖風格各異,但都竭力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沖破當時畫壇摹古的樊籬,振興了畫壇,對后世的“揚州八怪”有較大的影響直到近代的吳昌顧、齊白石等畫家。2017年4月28日-6月28日,故宮博物院還專門舉辦了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展示了故宮博物院自1949年至今陸續(xù)征集的“四僧”書畫作品。石濤(1630一1724年),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之一。中國清代畫家。僧人。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發(fā)為僧后,更名元濟、超濟、原濟、道濟,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原籍廣西桂林,廣西全州人,晚年棄僧還俗,成為職業(yè)畫家。石濤的繪畫,在當時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飽覽名山大川,形成自己蒼郁恣肆的獨特風格。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xiàn)出山川氣象和深厚之態(tài)。朱耷(1626—約1705年),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本名朱統(tǒng)托,號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明亡后削發(fā)為僧,成了亡命之徒,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譜道院。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于宗教信仰,而是為了逃避清朝對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朱耷六十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樣,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夸張奇特,筆墨凝煉沉毅,八大花鳥畫最突出特點是“少”,用他的話說是“廉”。一是描繪的對象少;二是塑造對象時用筆少;他的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八大山人的畫在當時影響并不大,傳其法者僅牛石慧和萬個等人,但對后世繪畫影響是深遠的,他的藝術成就主要一點,不落常套,自有創(chuàng)造。髡[kUn]殘(1612-1692),清畫家。本姓劉,出家為僧后名髡殘,字介丘,號石溪,今湖南常德人。與石濤合稱“二石”,又與八大山人,弘仁,石濤合稱為“清初四畫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棲寺,與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畫山水,師法王蒙,喜用干筆皴擦,淡墨渲染,間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復,蒼渾茂密,意境幽深。善書法,能詩。存世作品有《層巖疊壑圖》《臥游圖》《蒼翠凌天圖》《清髡殘江上垂釣圖》等。弘仁,少年孤貧性癖,事母以孝聞。自小就喜歡文學,繪畫一生從不間斷。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入武夷山為僧,師從古航禪師。云游各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