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新聞理論》課件 第九章_第1頁
《當代西方新聞理論》課件 第九章_第2頁
《當代西方新聞理論》課件 第九章_第3頁
《當代西方新聞理論》課件 第九章_第4頁
《當代西方新聞理論》課件 第九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市場失靈與新聞法治第四章第五章目錄1234第一節(jié)從思想市場到新聞法治第四節(jié)媒介與政府的平衡器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新聞判案的法理與原則新聞報道的法律邊界從思想市場到新聞法治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從思想市場到新聞法治1919年,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深刻解釋了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真諦,明確提出“觀念的自由市場”的概念,又稱“思想自由市場”。他指出,“人們所追求的最高的善,最好是通過觀念的自由交易來實現(xiàn)。檢驗真理的最好辦法,是讓思想的力量本身在市場的公開競爭中獲取承認?!边@是對約翰·彌爾頓那篇《論出版自由》的演說做出的具體、精準的概括。但出版物上的思想自由交流,首先出現(xiàn)了對人格的誹謗,人權被侵犯,因此從平民到有些貴族都要求制定法律消除有害于真理傳播的行為。一、人權與民主的歷史碩果第一節(jié)從思想市場到新聞法治在英、美、法等國多黨制形成時期,報刊成為重要的政治力量,各黨派都把它作為斗爭的武器,報刊上充滿烏煙瘴氣的思想攻擊。19世紀,多個國家的國會議員享有不受誹謗指控的特權,他們的放肆的言論往往被報刊公之于眾,報刊被指責為發(fā)表污言穢語而進行誹謗。1843年英國制定了“誹謗法令”,規(guī)定:一、人權與民主的歷史碩果第一,報紙上的誹謗,被告的道歉和更正,不能以向法院支付金錢來免除第二,被告最早的道歉可請求減少賠償。不過,新聞記者卻沒有這項特權。在專制制度下,報刊對統(tǒng)治者和權貴的任何批評都被視為誹謗,都屬最嚴重的罪行之一,記者被迫對一些敏感的人物和事件緘口不言。第一節(jié)從思想市場到新聞法治像所有法律法規(guī)一樣,新聞法律法規(guī)的演進與社會制度的變化并不是同步的,有一定的滯后性,也出現(xiàn)過歷史反復。西方的新聞法律制度由于各國歷史和政治變革狀況不同,具有不同的體系,這是由各國的制度與新聞事業(yè)發(fā)展水平決定的。法國和德國是大陸法系國家,新聞法治都采用“成文法”形式。美國、英國基本采用判例法,屬于海洋法系國家,此外還采用制定法和判例法結合的方式。各國新聞法體系的形成,都經歷漫長的過程,新聞報道實踐、法理學說、借鑒他國法律法規(guī)和某些國際新聞法成為主要法源。二、西方的新聞法律體系第一節(jié)從思想市場到新聞法治二、西方的新聞法律體系大陸法大陸法系制定專門的新聞法或新聞出版法,附加廣播法、電視法、大眾傳播法等,形成系統(tǒng)的法律體系。海洋法海洋法系不制定專門的新聞法,而是在憲法、刑法、保密法等法律中設有適用于新聞、出版的法律條款,或在某些判例中提出某個法律條文。第一節(jié)從思想市場到新聞法治三、西方新聞法治的靈魂西方新聞法治的靈魂,在于保障監(jiān)督政府的自由并防止對這種自由的濫用,維護公眾利益不受侵害。在民主社會,公民獲得參政權,要根據(jù)得到的信息表達自己的意見,而這些信息主要是由媒介提供的。如果公民沒有得到充分、正確、全面的信息,也就沒有“充分知情的民主”(wellinformeddemocracy),民眾參政就是一句空話。媒介與政府的平衡器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媒介與政府的平衡器表達自由挑戰(zhàn)了人類自身的弱點,因為總有些人思想沖動、認識片面,難以避免散布錯誤信息與觀點?!凹词箯洜栴D在表達自由問題上,也不是個絕對論者。他并不認為天主教徒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后來他還成了奧利弗·克倫威爾的一名審查員?!闭腔谶@一理由,對新聞自由必須限制,否則它會被某些人所濫用,這種限制唯一有力并合理的尺度就是新聞法治。一、對濫用新聞自由的遏制第二節(jié)媒介與政府的平衡器政府控制媒體的目標之一是取締或蔑視記者對消息來源的保密權,阻止媒體對官員不當行為的揭發(fā),打擊維護公共利益的正義呼聲。西方新聞界人士認為,如果不允許記者對消息來源保密,他們就無法對政府進行有力的監(jiān)督,報道公眾應該知道的消息。法院和一些律師認為,法院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對保護新聞源做出公正的審理,使了解內幕的人免受不法行為之害。美國通過了《新聞源保護法》,允許記者對消息來源保密,但仍然有因堅持不透露消息來源而被判藐視法庭罪的情況,有關這方面的爭論仍沒有公正的結果(德弗勒等,1989:96100)。二、制約政府對媒體的監(jiān)控第二節(jié)媒介與政府的平衡器在西方民主制度下,媒體如果沒有違法、破壞公共利益,政府官員對媒體的批評都被視為對媒體的壓制,因為它干涉了新聞自由。在一個民主法治國家,政府沒有權利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以禁止某些思想的傳播。但政府仍有對言論的督導責任,其目的是主導社會正義,維護公共利益。無論是為了保護社會弱勢群體而督導歧視性言論,還是為了保護兒童而督導色情暴力,都必須合法,堅持法治原則。所以,言論自由堅持的不是言論不容許批評,而恰恰是言論必須認真對待批評。政府在運用批評權力時尤其應該特別小心。官員不能用“禁令”即審查(censorship)去管制公民和媒體的言論自由,而應以督導的方式去引導社會價值觀,讓公民與媒體發(fā)揮道德判斷和輿論作用。二、制約政府對媒體的監(jiān)控第二節(jié)媒介與政府的平衡器自19世紀中葉,每個占支配地位的媒體都采取策略提高操縱市場的能力,從傳播內容到行總是力圖主導受眾,使小型的獨立媒體占有市場的能力十分脆弱。隨著某些新聞公司在規(guī)模和財力上的膨脹,它們的強制力給小媒體帶來兩難的選擇———是賣掉企業(yè),還是等著慢慢毀滅?!耙恍┐蠊緫{借巨大財力在價格和促銷上削弱小的獨立媒體,新聞消費者變得不重要了。新聞卡特爾對公共信息進行控制,強悍地操作和擺布新聞,為自己的商業(yè)利益和政治目標服務,而為公眾的非商業(yè)信息服務卻顯著減少?!彼枷胧袌霰簧贁?shù)大媒體所控制,在廣播電視領域尤其嚴重,限制巨型新聞公司對市場的壟斷,同樣需要制定有效的法律,平衡媒介市場的準入權。三、平衡媒介市場的準入權新聞報道的法律邊界第三節(jié)第三節(jié)新聞報道的法律邊界一、不應和允許侵犯的隱私隱私隱私是自由自在的個人空間,包括個人的私生活、財產、個人行為和安寧。隱私權隱私權是個人空間不受他人侵犯、人人都應有法律保護的權利。第三節(jié)新聞報道的法律邊界二、褻瀆性誹謗與煽動性誹謗誹謗的要害是損害一個人的名譽;而侵犯他人隱私則是妨礙其行使獨自生活的權利。誹謗是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其目的是使被誹謗者在公眾面前被人憎恨、鄙視或嘲諷。這類新聞的內容主要有三方面:(1)指責一個人犯了罪(2)指責一個人瀆職或違反職業(yè)道德,從而破壞其聲譽(3)指責婦女不貞。第三節(jié)新聞報道的法律邊界二、褻瀆性誹謗與煽動性誹謗有兩類誹謗極其敏感,直接涉及記者違法問題。褻瀆性誹謗習慣稱褻瀆罪,指惡意敗壞客體的形象和名聲。現(xiàn)在很少對這種犯罪提起公訴,然而,此種犯罪應負刑事責任。歐洲人權法院認為,只要相關限制為法律所規(guī)定,與其所追求的目標相適應,法院支持保護宗教感情而對言論褻瀆施加懲罰。煽動性誹謗此種犯罪中的故意必須涉及特定事項的主觀態(tài)度,即其旨在煽動暴力,或制造公共騷亂,或旨在使女王政府或其政府機構陷入無序狀態(tài)第三節(jié)新聞報道的法律邊界三、披露秘密信息的法律底線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媒體的幾乎所有爆炸性、劃時代的新聞都來自秘密渠道,如越戰(zhàn)經過(五角大樓文件)、“水門事件”、克林頓性丑聞、煙草和核工業(yè)謊言及安然公司真相。對1萬個報紙、雜志和電視故事進行調查的“2005年美國媒體狀況”發(fā)現(xiàn),有13%的“大新聞”來自秘密渠道。在西方,約束泄露秘密信息的法律,不僅涉及國家機密,也包括私人企業(yè)和其他組織的內部機密。防止侵犯秘密的法律有多種實施的理由,而且適用于各種各樣的情況,讓法律訴訟中的原告有了法律依據(jù)。第三節(jié)新聞報道的法律邊界四、淫穢內容的分級限制色情和暴力內容的泛濫一直是西方媒體突出的問題,大部分國家的政府認為出版或散發(fā)淫穢材料是犯罪行為,對傳播這類內容的預先制約是符合憲法的。它們制定法律法規(guī)致力于不讓兒童接觸色情作品,但成人有獲取這類材料的自愿權利。在德國,刑法禁止散發(fā)有關兒童內容的色情材料;在瑞典有關性暴力的圖像受到禁止;在美國禁止向18歲以下未成年人出售任何色情作品和物品,針對媒體傳播淫穢、兒童色情和猥褻制定了專門的法律。新聞判案的法理與原則第四節(jié)第四節(jié)新聞判案的法理與原則一、言論自由的相對原則西方對言論的界定非常寬泛,口頭語言、書面表達、音樂、繪畫甚至行為都是在表達意愿,同樣都是語言,新聞報道自然也是一種言論形式。在司法實踐中各國最高法院實際將“言論”分為三類:純粹言論“口語、文字、圖畫、音像、肢體語言等純粹用于表達、展現(xiàn)思想、技藝等而不與外界或他人直接發(fā)生物理沖突的形式和手段‘象征性言論目的在于表達、溝通或傳播思想的行為”,如焚燒國旗、佩戴黑紗等附加言論語言加行動,通常指“在設置糾察線(或警戒線)的游行、示威時,言論和行動的并用第四節(jié)新聞判案的法理與原則二、“明顯而即刻的危險”的原則“我們承認,被告?zhèn)鲉嗡f的一切,若在平時的許多場合,都屬憲法所保障的權利。但一切行為的性質應由行為時的環(huán)境來確定。對言論自由要作最嚴格的保護,不會容忍一個人在戲院中妄呼起火,引起恐慌。一切可造成暴力后果的言論不受保護。一切有關言論的案件,其問題在于所發(fā)表的言論在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及其性質,是否能造成明顯而即刻的危險,產生實際禍害。如果有這種危險,政府就有權阻止。這是一個是否迫近和程度的問題。當國家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時,許多和平時期可容許的言論,因其妨礙戰(zhàn)事而變得不能容許了,法院也不認為它們是憲法所保障的權利”。這就是有名的懲處有即刻危險的言論的原則。第四節(jié)新聞判案的法理與原則三、“媒介過失”和“實際惡意”原則1964年在美國“《紐約時報》訴薩利文”一案中,大法官布倫南(WillianBrennan)認為,公共官員應當接受媒介監(jiān)督,而新聞媒介在報道公共官員行為時是很難做到不出一點差錯的,媒介犯錯誤的權利必須受到法律保護,因為真理需要這種生存空間。由此美國最高法院確立了這樣一個原則:為保障憲法的權利,公共官員起訴新聞媒介誹謗案,不僅要證明有關內容已經發(fā)表,給自己造成了損害,而且要證明被告具有“實際惡意”,才有可能勝訴。此案后,“媒介過失”與“實際惡意”原則被多次援引,使新聞媒介在誹謗訴訟中處于非常有利的地位。第四節(jié)新聞判案的法理與原則四、使用媒體的均等原則西方,政治家認為他們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媒體,特別是廣播電視公司怎樣對待他們。美國1927年的《無線電法》第18條在廣播公司和政治候選人的關系上,對廣播公司提出了兩個約束:第一,讓法律上合格的候選人在競選公共職位時使用電臺或電視臺,必須為候選人的競爭對手提供“平等機會”;第二,不管候選人何時按照該規(guī)定使用電臺或電視臺,廣播公司都不能對其進行節(jié)目審查。本章思考題簡述西方新聞法治形成的歷史。P187-P1882.為什么說西方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