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地質實習報告_第1頁
秦皇島地質實習報告_第2頁
秦皇島地質實習報告_第3頁
秦皇島地質實習報告_第4頁
秦皇島地質實習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緒言一、地質實習的性質與目的本次實習是工程地質課程的野外認識實習。實習的目的為使學生初步具有野外觀察分析巖石類型及其結構特征、地質構造特征、流水及其它自然地質作用特征的能力,初步具有認識和解決水利工程建設中簡單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下地質問題的能力。二、實習地點柳江全國高校地質實習基地(石門寨鄉(xiāng)上莊坨村)三、本次實習基本要求1能夠根據所學的知識,識別不同成因類型的巖石及其結構特征,識別斷裂和褶皺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與水文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簡單評價。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3每天結束實習后,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4實習結束后,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四、本次實習基本容常見巖石類型、巖體結構類型及工程地質特征。巖石類型鑒別:首先根據野外巖石的產狀判斷巖石所屬大類(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其次觀察巖石結構和構造特征(沉積巖的層理、巖漿巖的斑晶、氣孔、杏仁、原生節(jié)理等)。巖體的結構類型識別:注意觀察巖體中結構面(裂隙面、斷層面、巖層層面等)發(fā)育的情況,包括發(fā)育方位、密度、延伸情況、填充。由此確定巖體是屬于如下哪一類型:a、整體塊狀結構b、層狀結構c、碎裂結構d、散體結構常見堆積物類型及工程地質特征。首先觀察堆積物所處的位置特征,然后結合堆積物的組成,顆粒大小、顆粒表面及特征、和下伏基巖的關系等判斷是屬于哪種堆積物(殘積物、洪積物、沖積物、坡積物等)。常見地質構造類型(斷層、裂隙、褶皺)(1) 結合地形地質圖,注意觀察巖層的產狀。(2) 根據指導教師的指導,觀察斷層兩側底層產狀的變化,地層移動方向,斷層面的特征,斷層崖地貌特征等,并由此判斷斷層的性質(性、壓性、扭性)(3) 結合地形地質圖,觀察地層彎曲變化情況、核部地層、兩翼地層、樞紐產狀、軸面產狀。由此判斷褶皺的類型:水平褶皺、傾伏褶皺、直立褶皺、歪斜褶皺、倒轉褶皺。常見地貌類型及場地工程地質特征根據指導教師的指導,觀察地貌類型(河流地貌、山嶺地貌、巖溶地貌、海蝕地貌等);

根據場地平整情況,巖石的分布以及工程性質,土的類型以及分布情況,場地周圍地形復雜程度等初步判斷場地的工程地質復雜程度。第一章實習區(qū)自然地理概況1?1位置與交通這次地質實習地區(qū)是市區(qū)及市區(qū)之北的柳江盆地。基地設在“全國高校地質實習基地”,其位于柳江盆地中心的上莊坨村村旁。市位于省東北部,北倚燕山,南臨渤海,西隔杠山與碣石山遙望,東越長城與綏中為鄰。市劃分為(海港)、山海關和海濱三個區(qū),r-1玄也礎蟲習蓉施.之通垃Mfrj 三區(qū)之間有瀝青或水泥公路相連,長50公里,寬6公里,呈狹長帶狀,全稱市。其外圍有撫寧、昌黎、盧龍和青龍四個市管縣。所為地區(qū),即包括上述三區(qū)四縣。全區(qū)面積7467km2,人口約300萬。(海港)區(qū)是全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素有“不凍港”和“玻璃城”的美譽。新建的大型能源出口碼頭,各國輪船往來頻繁,耀華玻璃遠銷世界各地。山海關區(qū)的天下第一關是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雄偉壯觀,為山、海相接的隘口,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名勝古跡較多,海濱區(qū)為療養(yǎng)避暑勝地,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濱海沙灘最適宜海浴。市以其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于1984年4月被國務院列為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重點建設城市之一。目前已形成為港口,旅游和玻璃工業(yè)三大優(yōu)勢為主體的新興城市。市為東北和華北兩大經濟區(qū)的交通咽喉,故鐵路和公路交通發(fā)達?,F有京,京,大和青四條鐵路。公路除京和津兩條國道外,并有地方性瀝青路多條,通往所屬各縣和鄉(xiāng)鎮(zhèn),每天均有班車往來。空運線自1984年以來已辟有京,石和滬等民用航線,有定期班機飛行。柳江盆地位于市區(qū)之北的撫寧縣境,屬石門寨鄉(xiāng)管轄。南起黑山窯村,北至義院口長城腳下,長約15km凍起崖子村,西至伍莊-山羊寨一帶,寬約12km,總面積約180km2。盆地中心南距市23km,由市區(qū)開來的班車通往盆地各村寨,青鐵路縱貫盆地中部,交通較為便利。在柳江盆地圍,各時代地層的發(fā)育具區(qū)域代表性且連續(xù)出露,巖石類型也較齊全,地質構造清晰直觀,外動力地質作用現象較多。此外,在海濱和山海關一帶可以觀察到許多近,現代海洋地質作用現象及各種地貌,配合柳江盆地的野外地質觀察,極易進行將今論古的分析,有助于直觀地理解和深入地思考許多地質學中的基本原理。所以,地區(qū)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地質實習場所。

1.2地形地貌俯瞰地區(qū),表現為北高南低,總趨勢為西北高,東南低,總體上屬丘陵區(qū);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為低山區(qū),臨海地帶長約50km,發(fā)育有狹窄的向海傾斜平原和臺地。柳江盆地地處燕山山脈東段,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qū)。北、東、南三面為燕山期花崗巖形成的陡峻山嶺所包圍,東南面多為丘陵。最高峰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東南部大石河河谷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巖分布區(qū)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東部山區(qū)的海波高度一般為160?300米。總的地貌特征與全區(qū)相同,亦表現為西北高,東南低。1.3水系盆地的主要水系為大石河,即沿此方向縱貫盆地,出盆地后于山海關西側注入渤海。境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代河和洋河等。均系入海河流,為臨海小型水系,它們大都發(fā)源于北部的低山丘陵和臺地區(qū),其流向均為由北向南,由西北向東南流入渤海。河流的補給源以降水補給占絕對優(yōu)勢,約占全年徑流量的80%左右,皆為流程短,流量小,含沙量高的季節(jié)性河流,現概述如下。石河:又名大石河。發(fā)源于青龍縣前山附近,由西北向東南流經柳江盆地后注入渤海。全長70km,其中近60km河段流經山區(qū),并有9條小河匯入,僅下游12km的河段流經傾斜平原。該河流流域面積約600km2,其中569km2以上為山區(qū),故為山區(qū)性河流。河床總高差為400m,平均坡降為6%左右。山神廟以上為20%,大橋河口為1.3%。河床主要為礫石,少有漂礫和粗中砂。第二章實習區(qū)巖石描述在巖石圈中種類繁多,按照成因可將其分為三大類,及巖漿巖、變質巖和沉積巖。這三大類巖石在本區(qū)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2.1沉積巖以物質來源為主要考慮因素的分類,沉積巖被分成三類,即由母巖風化物質、火山碎屑物質和生物遺體形成的不同沉積巖。母巖分化產物形成的沉積巖是最主要的沉積巖類型,包括碎屑巖和化學巖兩類。碎屑巖根據粒度細分為礫巖、砂巖、粉砂巖和黏土巖;化學巖根據成分,

主要分出碳酸鹽巖、硫酸鹽巖、鹵化物巖、硅巖和其他一些化學巖。花崗巖:沙鍋店等地出露花崗斑巖巖墻。輝綠巖:分布在亮甲亮甲山、雞冠山等地,于前中生代沉積巖或變質巖中。輝綠巖呈灰黑色、灰綠色或黑灰色,為斑狀結構或無斑狀細晶-微晶結構、基質為細?;蜉x綠結構至隱晶結構,個別具球狀結構,氣孔構造。輝綠巖依據充填斷裂的性質、歸屬為海西-印支期構造巖漿巖旋回,即與本區(qū)早期東西向構造有成因聯系。柳江部與邊緣存在規(guī)模不等時代不同的火成巖巖體。盆地西側有大面積出露的燕山期花崗巖,形成高聳陡峭的地勢;侵入向斜西翼的巖脈巖墻一般偏酸性,向斜動東翼為規(guī)模不大的中性巖脈,巖墻等沖生代的火山噴出巖(巖)分布于向斜盆地的核部,形成盆地的高山。左圖為雞冠山火成巖地貌第三章實習區(qū)土的描述3.1沖積物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堆積物,叫做沖積物,它是組成沖積平原的堆積物。沖積物具有良好的分選性,隨著搬運能力的減弱,總是粗的、比重大的先沉積,細的、比重小的后沉積。因此,在河谷隨著水流的變化,沖積物呈有規(guī)律的分布。如在河流的縱向分布上,沖積物粒徑從上游到下游逐漸減小。沿河流橫向分布,沖積物粒徑從河床中部到岸邊逐漸變細。沖積物的顆粒具有良好的磨圓度,一般都有比較清晰的層理。河流沉積物的特點,隨著在河流的不同地段而不同,并且表現在不同的地貌形態(tài)上。如河床沉積、河漫灘沉積和河口區(qū)沉積等。3.2坡積物巖石經風化后,在經雨水或雪水將高處的風化碎屑物質洗刷而向下搬運,或由本身的重力作用,堆積在平緩的斜坡或坡腳處,就形成為坡積物。(有搬運距離的,也在陸地即坡腳,但沒有分選,雜亂的)坡積物是殘積物經水流搬運,順坡移動堆積而成的土。即是雨雪水流的地質作用將高處巖石風化產物緩慢地洗刷剝蝕,順著斜坡向下逐漸移動、沉積在較平緩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積物。其成份與坡上的殘積土基本一致。由于地形的不同,其厚度變化大,新近堆積的坡積土,土質疏松,壓縮性較高。它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腳下,其上部與殘積物相接。坡積物底部的傾斜度決定于基巖的傾斜程度,而表面傾斜度則與生成的時間有關,時間越長,搬運、沉積在山坡下部的物質就越厚,表面傾斜度就越小。坡積物質隨斜坡自上而下呈現由粗而細的分選現象。其成份與坡上的殘積土基本一致。與下臥基巖沒有直接關系,這是它與殘積物明顯的區(qū)別。由于坡積物形成于山坡,常常發(fā)生沿下臥基巖傾斜面滑動,還由于組成物質粗細顆粒混雜,土質不均勻,且其厚度變化很大(上部有時不足一米,下部可達幾十米),尤其是新近堆積的坡積物,土質疏松,壓縮性較高。3.3洪積物由洪水堆積的物質,簡稱洪積物,它是組成洪積扇的堆積物。洪積物是山區(qū)溪溝間歇性洪水挾帶的碎屑物質,一般堆積在山前溝口。屬快速流水搬運,因此一般顆粒較粗,除砂、礫外,還有巨大的塊石,分選性也差,大小混雜。因為洪流搬運距離不長,碎屑滾圓度不好,多呈次棱角狀。層理面不清,斜層理和交錯層理發(fā)育3.4殘積物指地表巖石風化后殘留在原地的堆積物。根據風化作用方式和風化作用強度的不同,殘積物可分為機械風化殘積物和化學風化殘積物兩類。前者主要由母巖機械破碎的巖屑或礦物碎屑組成;后者主要由化學風化形成。后者除了母巖機械破碎的巖屑或礦物碎屑外,主要為母巖化學分解后形成的一些新生礦物,如各種粘土礦物(水云母、膠嶺石、高嶺石等)、及硅、鋁、鐵、錳等的含水氧化物礦物(如蛋白石、水鋁石、褐鐵礦、水錳礦等)。第四章地質構造本區(qū)位于燕遼沉陷帶東段,山海關隆起的東南邊緣斷裂構造帶,又因現代燕山隆起與渤海拗陷的過渡帶以及燕山山脈由東西轉轉向北東向的肘狀部位,應力比較集中,故新、老構造均比較發(fā)育。據地礦部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資料,本區(qū)斷裂構造發(fā)育,其中以NNE向斷裂最為發(fā)育,其次為NW向斷裂、NE--NEE向斷裂和EW向斷裂,此外,在山海關之北上發(fā)育有環(huán)狀斷裂。柳江盆地構造柳江盆地地處市之北,其地質構造亦表現為以斷裂為主,褶皺不發(fā)育。柳江向斜構造柳江向斜位于華北地臺山海關至遵化間的一個出古老變質巖系所組成的隆起構造區(qū),是一十由晚元古代至中生代巖層所組成的向斜構造,該向斜近南北向延伸。北起城子峪,南至上平山,長達20公里,東起崖子、黃土背,西達花場峪,寬約10公里。中生界侏羅系分布在盆地中部,構成向斜的核部.向斜的基底為古老變質巖系,出露于向斜北、東、南邊緣.向斜兩翼極不對稱,東翼產狀平緩且穩(wěn)定,西翼產狀陡立,甚至倒轉.向斜軸緊靠西冀,所以東翼的出露寬度約為西冀的五倍,向斜軸面西傾,傾角約為40度左右(見柳江向斜剖面示意圖)。

至北部老君頂以北,受西部構造影響,向斜軸向偏為北北西向。向斜樞紐在南部埋藏深度較之北部較大。從下奧統頂面的樞紐來看,在南部秋子峪至山羊寨一線以東1~2公里的埋藏深度于海平面以下900米,而北部在納子峪一帶,其埋藏深度在海平面以下不足400米。向斜東翼構造簡單,西翼受斷層破壞嚴重,北部有寬緩的次級褶曲——納子峪向斜、教軍場背斜、莊背斜等,西南原有北北東向傾伏的上平山背斜與柳江向斜相鄰。柳江向斜東翼占據面積很大,約為整個向斜面積的三分之二強。構造簡單,地層產狀平緩,近似于一個地層南北走向,向西傾斜的單斜構造,巖層傾角在10~30度左右,通常為10~20度。南端黑山窯一帶,因接近向斜南部轉折端,巖層產狀急劇改變?yōu)闁|西走向。東翼區(qū)的寒武系出露地帶有一系列的侵入巖株、巖墻,對于圍巖并無明顯擾動。而侵入與煤系地層中的巖漿巖,則使煤層受到破壞。向斜西翼為一南北向狹長地帶,地層產狀陡立,傾角在70度以上,甚至在南段秋子峪至山羊寨一帶產狀倒轉。其西緣與燕山晚期的花崗巖巖基接觸。接觸帶上變質作用明顯,柔皺強烈。西翼受擠壓強烈,產生下一系列逆斷層,構造相當復雜。4.1斷裂構造本區(qū)斷層發(fā)育,種類較多,主要為逆斷層和正斷層,分布于柳江向斜,各處特點不盡相同。分布于東翼的斷層主要有北東向及北西向兩組,此外還有近南北向及近東西向兩組。前兩組斷層大多為正斷層,其中水平方向的運動分量并不顯著。山于這類斷層集中于巖墻、巖脈分布區(qū),相互在成因上可能有一定的聯系。斷層的斷距一般并不太大,由幾米到幾十米不等。只有石門寨東南的126高地上的正斷層,斷距達數百米,以致奧系亮甲山組與寒武系夏組接觸。近南北向的正斷層在莊、亮甲北、潮水峪等地,斷層面西傾,傾角很大。柳江向斜的南界即為一東西向高角度逆斷層,斷層面南傾,古老變質巖系與古生界及侏羅系地層相接觸。該斷層延伸頗遠,在黑山窯南被正斷層橫切。北部板坊峪向東至賀莊的近東西向逆斷層,山北往南上逆,規(guī)權頗大,延仆數公里。西翼發(fā)育一組近南北走向的逆斷層,多數斷層面西傾,自西向東高角度逆沖,傾角70~80度,延深很遠。其中莊一伍莊一山羊寨逆斷層延伸近10公里,斷于寒武系夏組與奧系亮甲山之間,缺失了上寒武統崮

山組至下奧統冶里組一套地層。斷層破碎帶寬200—300米,其間有細晶閃長巖巖脈侵入。西翼中部莊一帶有一組北東向正斷層,斷層面傾向北西,并在水平方向上有相對的左型位移,秋子峪和山羊寨一帶發(fā)育一組東西向的橫斷層,橫切西冀的南北向逆斷層,延伸不遠,柳江向斜西南緣相鄰一軸向北北東的次級褶曲——上平山背斜.其核部下寒武境地層兩側各有一斷層。斷層面均向北西傾斜,東側為逆斷層,西側為正斷層,以致核部成為地壘構造.垂直上千山背斜軸向有一系列橫斷層,自北而南,斷層走向由北西向漸變?yōu)闁|西向。在雞冠山與大平臺問的河谷中,由于幾條正斷層的影響,兩側青白口系下馬嶺組石英砂巖相對上升,中間石英砂巖下降。斷層面近于南北走向,傾角較大,河谷東側斷層面西傾,河谷西側斷層面向東傾,成一地塹構造,河谷本身位于地塹構造的中心部位。主要斷層有:雞冠山——湯河地塹。位于雞冠山——上平山之間的湯河河谷中,由幾條近南北向的正斷層組合而成。斷層面傾角大,河谷東側斷層面向西傾,西側斷層西向東傾,湯河河谷就是沿地塹構造中心部位發(fā)育的。左圖為位于雞冠山的斷層。4.2褶皺構造褶皺構造是巖層因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而變形,形成的一系列連續(xù)彎曲。巖層的連續(xù)完整性未遭到破壞,是巖石塑性變形的表現。東西向褶皺有秋子峪西向斜。巖石中面狀構造(如層理、劈理或片理等)形成的彎曲。單個的彎曲也稱褶曲。褶皺的面向上彎曲,兩側相背傾斜,稱為背形;褶皺面向下彎曲,兩側相向傾斜,稱為向形。如組成褶皺的各巖層間的時代順序清楚,則較老巖層位于核心的褶皺稱為背斜;較新巖層位于核心的褶皺稱為向斜。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單個褶皺大者可延伸數十公里,小者可見于手標本或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褶皺的基本組成部分,用以描述褶皺的形態(tài)和產狀。4.3地質發(fā)展史柳江盆地于晚元古代早期發(fā)生海進,在長期遭受風化侵蝕而使地勢平緩的古老變質巖系之上,開始接受沉積,直至古生代,沉積了厚度較大的相互平行的巖層。在這一漫長的時期里,柳江盆地與華北廣區(qū)一樣,有過時間長短不等的上升侵蝕期,如自中奧世起至中石炭世初的漫長時期,遭受風化侵蝕,以致上古生界與下古生界之間有一個長時間間斷所造成的平行不整合;景兒峪組與下寒武統府君山組之間有一個較短暫的沉積間斷。上古生界的小、晚石炭世為海陸交互相,而至二疊紀時全為陸相,在陸相的沼澤環(huán)境下有煤形成,自晚元古代至古生代末,古地理曾有明顯復雜的變化。盡管海陸變遷,和大陸條件下的氣候變化,但柳江盆地地區(qū)只發(fā)生過平穩(wěn)的刊降運動。所以這個時期的所有巖層的接觸關系都是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而沒有角度不整合的接觸關系.從小生代初以來的整個中生代時期里,所經歷的構造變動在性質上與古生代不同,中生代的構造變動使本區(qū)的青白口系及古生界地層發(fā)生褶皺及斷裂,經歷幾個階段后形成了柳江向斜。自二疊紀末至侏羅系沉積之前,本區(qū)發(fā)生了強烈的構造變動,巖層發(fā)生裙皺。開始有了柳江向斜的雛形,以致侏羅系地層以明顯的角度不整合超復在古生界地層之上,侏羅系底部跺巖中有安山巖及其它成分的火成巖礫石,這次強烈的構造變動不僅開始形成早期柳江向斜構造,而且還引起了侏羅系沉積之前的巖漿侵入活動,甚至還伴有一定規(guī)模的噴出活動。在這次構造變動之后,本區(qū)產生了地形上的差異,形成北高南低,以致侏羅系沉積之前,古生界地層在不同地區(qū)遭受不同深度的侵蝕。柳江向斜南部僵蝕輕微,向北漸甚,至東翼的石嶺以北廣區(qū),普遍缺失下二疊統頂面。而柳江向斜的西北緣侵蝕更強烈,甚至侏羅系地層覆蓋在奧系之上,只有在義院口的一兩平方公里面積尚殘存有下二疊統的頂面。老君山至小王山一帶為一個東西向的平緩隆起.其遭受侵蝕的程度也較大,而南北兩側則較?。⑶以撀∑鸨眰鹊募{子峪一帶與甫側的大洼山以北地帶侏羅系沉積厚度最大,反映出由當時的老君頂一小王山隆起帶劃分了侏羅紀在柳江向斜的南北兩個沉積小心。在侏羅系下統的下部巖層沉積之后,又有一次構造變動,致使侏羅系下部巖層發(fā)生平緩的變形,并改變了盆地的沉積中心,上部的巖層明顯地超復在下侏羅統下部巖層之上。在柳江向斜西冀,它超出了下侏羅統下部巖層的沉積圍,而角度不整合于古生界巖層之上。由此可以推知,柳江向斜在當時已具有不對稱的特征。此后,柳江盆地再次發(fā)生強烈的構造變動,引起多次猛烈的火山噴發(fā)活動,向斜核部大面積的中性火山巖層不整合超覆于下侏羅統的上下兩組巖層之上,而在向斜北緣的長山北坡。青龍山等地,中性火山巖甚至不整合超復于二疊系、奧系地層之上.在此以后,又經歷了構造變動,導致強烈火山噴發(fā),堆積了酸性火山巖系。燕山晚期的巖漿侵入活動形成的花崗巖基,對柳江向斜的構造形態(tài)也有一定影響。它使向斜不對稱性愈加明顯,并在西翼引起一些南北向逆斷層的發(fā)生。新生代時期有明顯的上升運動,全區(qū)遭受剝蝕,第三紀末因氣候較熱,有紅色土形成,其后繼續(xù)上升。但南部的海岸區(qū)則下沉,遭受海侵。因此,山區(qū)河谷有階地形成,并普遍向南,即向海洋方向傾斜。至第四紀末,海水有一定撤退,因而在山海關至一帶的海岸上遺田有礫石堤,并且有海蝕臺出露水面。第五章其他工程地質現象5.1風化現象指巖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溫度變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氣及生物等的作用下發(fā)生的機械崩解及化學變化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積物的全過程。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類: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1物理風化作用溫度的變化以及巖石空隙中水和鹽分的物態(tài)變化使地殼表層的巖石、礦物在原地發(fā)生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其成分的過程;物理風化作用的方式有巖石釋重、溫差變化、冰劈作用和結晶撐裂作用;產物是使完整的巖石在原地破碎形成大小不等、棱角顯著、沒有層次的亂石堆。2化學風化作用

氧氣、水和水溶液使地殼表層的巖石、礦物在原地發(fā)生化學變化并產生新礦物的過程;化學風化作用的方式有氧化作用和水溶液作用;產物是改變了母巖的結構、構造并形成新礦物。3生物風化作用指生物的生命活動及其分解或分泌物質對巖石、礦物在原地產生的破壞作用;生物風化作用方式有生物的機械風化作用和生物的化學風化作用;地表巖石、礦物經物理、化學風化作用后形成的泥土,在經過生物風化作用就可形成富含植物生長必不可少的有機質——腐殖質土壤。5.2河流的侵蝕現象河谷要素由谷坡、谷底和河床組成,河谷的形態(tài)與地殼運動及河流地質作用有關。如果地殼處于抬升狀態(tài),則河流以垂直侵蝕作用為主,下蝕作用的結果是加深河谷,常形成陡深狹窄的“V”字型河谷。當地殼比較穩(wěn)定時,作用為主,發(fā)生側向的侵蝕和沉積,由于河流側向的彎曲和擺動形成開闊的“U”字型河谷。河流階地是地殼的升降運動及穩(wěn)定狀態(tài)交替出現的產物,一般表現為下蝕作用和側蝕作用交替進行。大石河在傍水崖至蟠桃峪一段,主要以側蝕作用為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