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復習提綱1一、被覆上皮組織的特點1、分布在機體的外表面及襯貼在體內各管、腔、囊的腔面和某些器官的表面2、細胞多,細胞間質少,排列緊密3、細胞有極性,分游離面和基底面4、上皮組織內一般無血管及淋巴管,細胞所需營養(yǎng)由其深部結締組織中的血管滲出5、上皮組織內含豐富的游離神經(jīng)末梢6、具有保護、分泌、吸收等功能212/29/2022被覆上皮的分類及主要分布依據(jù)上皮細胞的層數(shù)和細胞的形狀分類腹膜3(三)上皮組織的特殊結構1、上皮細胞的游離面:
細胞衣微絨毛纖毛微皺襞2、上皮細胞的側面:
緊密連接中間連接橋??p隙連接相嵌連接連接復合體3、上皮細胞的基底面:
基膜質膜內褶半橋粒4根據(jù)腺的分泌物排出方式不同,可分為外分泌腺和內分泌腺。外分泌腺:腺細胞的分泌物經(jīng)導管被輸送到體表或器官的腔內。如唾液腺、汗腺、胃腺等。內分泌腺:分泌物為激素,不經(jīng)導管排出,直接進入血循環(huán)。如胰島、甲狀腺等。三、腺上皮和腺5結締組織ConnectiveTissue6一、結締組織的一般特征1、組成結締組織細胞細胞間質纖維胞外基質膠態(tài)固有結締組織半固態(tài)軟骨組織固態(tài)骨組織液態(tài)血液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網(wǎng)狀纖維7
疏松結締組織
膠原纖維性的
致密結締組織
固有結締組織
彈性纖維性的
網(wǎng)狀組織脂肪組織結締組織其他軟骨組織支持組織骨組織血液一、結締組織的一般特征8疏松結締組織:又稱蜂窩組織,廣泛存在于動物有機體的器官之間、組織之間及細胞之間。特點:細胞少,間質多;結締組織細胞沒有極性;豐富的血管和豐富的神經(jīng);起源于胚胎時期的間充質。功能:連接、支持、運輸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廢物、貯存脂肪以及防御保護、修復創(chuàng)傷功能。(一)疏松結締組織9(一)疏松結締組織(looseconnectivetissue)細胞細胞間質成纖維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肥大細胞脂肪細胞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纖維基質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網(wǎng)狀纖維蛋白多糖糖蛋白組成10(1)成纖維細胞形態(tài):形態(tài)扁平,具有多個不規(guī)則的胞突。細胞核橢圓形,較大,有1~2個大而明顯的核仁。細胞質較多,呈弱嗜堿性。結構:細胞質內有較多的核糖核酸,堿性磷酸酶的活性很強,豐富的粗面內質網(wǎng)(RER)和較多的核糖體,高爾基復合體也十分發(fā)達,說明成纖維細胞具有很強的合成、分泌蛋白質的能力。功能:合成細胞間質(纖維和基質)功能不活躍的細胞稱為纖維細胞。11形態(tài):數(shù)目僅次于成纖維細胞,胞體呈不規(guī)則形狀,胞突較成纖維細胞少,細胞核小,染色較深。細胞質豐富,呈嗜酸性,含有很多小顆?;蚩张荨9δ埽壕哂泻軓姷淖冃芜\動和吞噬作用
分泌功能(分泌干擾素等細胞因子,使細菌等活力下降)有趨化性參與免疫應答(如抗原呈遞)(2)巨噬細胞12形態(tài):細胞呈橢圓形,細胞核圓形,常偏于細胞的一端。核異染色質多,呈粗大的團塊狀,沿核膜內側呈輻射狀排列。細胞質豐富,呈強嗜堿性(因為由粗面內質網(wǎng))。胞核附近有一明顯的淺染區(qū)域,存在著中心粒和高爾基復合體。功能:漿細胞具有合成、貯存于分泌抗體(即免疫球蛋白,Ⅰg)的功能,參與體液免疫應答。(3)漿細胞13肥大細胞:結締組織中常見的細胞,常成群地沿著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分布。形態(tài):細胞通常為圓或橢圓形,體積較大,核相對較小,圓形或卵圓形。胞質內有很多圓形的嗜堿性異染顆粒(酸性物質本來應該染成藍色,但是會變成紫紅色——異染性)
功能:引起過敏反應(4)肥大細胞14①膠原纖維(白纖維)(collagenfiber):
由成纖維細胞產(chǎn)生。
組成:膠原蛋白分子→原纖維→膠原纖維,具橫紋。
化學成分:膠原蛋白
作用特點:韌性大,抗拉力強,但伸展力弱,即彈性弱。
②彈性纖維(黃纖維)(elasticfiber):
組成:微原纖維(不含原纖維)
化學成分:彈性蛋白
作用特點:彈性強,易拉長,可復原。③網(wǎng)狀纖維(嗜銀纖維)(reticularfiber):
很細,分支多,交織成網(wǎng)。
組成:類似膠原纖維,也有橫紋。
化學成分:膠原蛋白
作用特點:弱韌性,支持和聯(lián)結微細結構。15致密結締組織:由密集排列的纖維組成,細胞和基質相對較少。起支持、連接作用。
(二)致密結締組織根據(jù)纖維排列是否規(guī)則不規(guī)則致密結締組織eg:真皮,硬腦膜,鞏膜等規(guī)則致密結締組織eg:肌腱,韌帶16軟骨軟骨組織軟骨細胞細胞間質纖維膠原原纖維彈性纖維膠原纖維軟骨膜基質一、軟骨組織17透明軟骨:又稱玻璃軟骨,半透明,稍具彈性。分布:動物胚胎及幼體時期的骨骼,成年哺乳動物的鼻軟骨、氣管及支氣管軟骨、肋軟骨及關節(jié)結軟骨等特點:由膠原原纖維構成,因此有韌性。(一)透明軟骨軟骨細胞(chondrocyte):形成同族細胞群細胞間質基質:軟骨粘蛋白+水,纖維:膠原纖維和基質有相同的折射率同族/同源細胞群:在軟骨發(fā)生過程中,由同一個軟骨細胞分裂所形成的多個細胞聚在一起,埋藏于共同的軟骨陷窩中,稱為同族細胞群。18(1)軟骨細胞軟骨陷窩:軟骨細胞包埋在軟骨基質內,單個或成群分布。其所在的腔隙稱為軟骨陷窩。功能:成熟的軟骨細胞具有產(chǎn)生膠原原纖維和基質的能力。1、透明軟骨的結構19骨骨組織骨間質骨原細胞成骨細胞骨細胞破骨細胞骨膜骨髓細胞20二、骨組織(Osseoustissue)
有機物骨膠纖維(膠原纖維)無定型基質無機物也叫類骨質,占35%需要從外源補充(2)骨間質:骨間質是一種堅硬的固體。骨基質21長骨骨組織骨膜骨髓骨松質骨密質骨外膜
骨內膜22
夏貝氏纖維/貫穿纖維:從骨外膜向骨質內伸入的一些粗膠原纖維束,它可使骨膜牢固附在骨質上。伏克曼氏管:骨外膜中的小血管橫穿外環(huán)骨板進入骨組織中,形成的血管通道,簡稱伏氏管。根據(jù)骨板所在的位置及排列形狀,骨密質可分為:環(huán)骨板哈佛氏骨板間骨板23
②哈佛氏系統(tǒng)(骨單位(osteon))介于內、外環(huán)骨板之間,包括:
A、哈佛氏管:與骨干長軸平行排列的圓筒形長管,內有血管、神經(jīng)及少量疏松結締組織。
B、哈佛氏骨板:以哈佛氏管為中心,環(huán)繞多層、同心圓排列的骨板,骨板間同樣分布有骨陷窩、骨細胞。24血液25血液Blood血液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不是細胞)血漿(細胞間質)水血漿蛋白,糖,維生素,激素,代謝產(chǎn)物及無機鹽等26血液從血管中流出后,可溶性的纖維蛋白原變?yōu)椴蝗苄缘墓虘B(tài)纖維蛋白,并與血細胞網(wǎng)在一起成為血塊?!ダw維蛋白原的血漿稱為血清。2728(一)紅細胞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和任何細胞器,是高度特化的細胞。胞體呈圓盤狀,邊緣厚中間薄,胞質內含有大量的血紅蛋白。這種特殊的結構可以使細胞有較大的表面積,利于細胞內外氣體的交換。29(二)白細胞白細胞是一些無色有核的球形細胞,體積比紅細胞大,能做變形運動,具有防護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細胞的正常值為4.0~10.0×109/L,男女差別不大,小孩多于成年人,但其數(shù)量變動也與生理、病理狀態(tài)有關,因此可以作為病變指標。白細胞分為有顆粒白細胞和無顆粒白細胞兩類。30(二)白細胞(leukocyte,whitebloodcell,WBC)白細胞有顆粒白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無顆粒白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31在人的血液中,這類細胞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50%~70%,直徑10~12μm。形態(tài):細胞呈圓形,細胞核呈桿狀或2~5分葉狀(分葉核),以2~3葉為最多,葉與葉之間由細絲相連。核的分葉越多,細胞越衰老(造血功能很差)。細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中性顆粒),內彌散分布著大小一致,分布均勻,細小的淺紅和紫紅色顆粒。1、嗜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N)32嗜酸性粒細胞:約占人類血液中白細胞數(shù)量的2~4%。直徑10~15μm,細胞圓形,核分葉,以2葉較多。細胞質為弱嗜酸性,內充滿粗大的、分布均勻的嗜酸性顆粒,染為鮮紅色。這些嗜酸性顆粒(有滅活組胺的酶)在電鏡下多呈橢圓形有膜包被,內含有顆粒狀基質和致密的桿狀結晶體。2、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icgranulocyte,E)33嗜堿性粒細胞:在血液中的數(shù)量最少,約占白細胞總量的0.5%。形態(tài):細胞呈球形,直徑為10~12μm,胞質內含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勻的嗜堿性顆粒。細胞核分葉但不清楚,常被堿性顆粒覆蓋。與肥大細胞一樣,嗜堿性粒細胞內的顆粒具有異染性,甲苯胺藍染色呈紫紅色。電鏡下顆粒內充滿細微顆粒,呈均勻或螺紋狀分布。功能:顆粒內含有肝素、組胺等物質。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組胺參與過敏反應,血液中大約有一半組胺存在于這類白細胞中。嗜堿性粒細胞在組織內可存活12~15d。3、嗜堿性粒細胞(basophilicgranulocyte,B)34無顆粒白細胞無顆粒白細胞不含有特殊的顆粒,主要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35在人類的血液中,淋巴細胞的數(shù)量僅次于嗜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20%~25%。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從大到小是個細胞逐漸成熟的過程,小淋巴細胞是成熟的淋巴細胞,淋巴細胞還可以返幼。形態(tài):細胞核圓形,一側有凹陷,著色深,細胞核和胞質均為嗜堿性,但胞質染色較淺為天藍色。核大胞質少。4、淋巴細胞(lymphocyte)36單核細胞: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3%~8%,是白細胞中體積最大的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胞核形態(tài)多樣,可呈腎形、馬蹄形,核常偏位,染色質顆粒細而松散,故著色淺;胞質較多,呈弱嗜堿性,內含許多細小的嗜天青顆粒。功能:單核細胞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明顯的趨化性和一定的吞噬能力。它自骨髓中進入血液,在血液中停留約40h,然后進入結締組織,分化成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一樣,都能消滅入侵機體的細菌,吞噬異物顆粒,消除體內衰老損傷的細胞,并參與免疫反應。5、單核細胞(monocyte)37血小板:是骨髓中的巨核細胞脫落下來的細胞質小塊,在血液中的含量約10–30萬個/mm3。血小板呈雙突扁盤狀,體積很小,無細胞核,細胞膜也不完整,但有細胞器。(三)血小板(bloodplatelet)38肌組織39肌組織主要由肌細胞(肌纖維)構成,肌細胞之間分布有少量的結締組織(肌組織的細胞間質)及其中的血管、神經(jīng)。肌細胞——肌纖維,細而長呈纖維狀,肌纖維以單根、成束或成層的形式排列;細胞膜——肌膜;細胞質——肌質或肌漿,肌漿內有大量肌絲,是肌纖維收縮和舒張的物質基礎。肌漿中的滑面內質網(wǎng)——肌漿網(wǎng)。肌組織40橫紋由明帶和暗帶組成:暗帶色深,又稱A帶;暗帶中央有一淺色區(qū),稱H帶。H帶中央有一暗線,稱M線。明帶色淺,又稱I帶,在I帶中央有一暗線,稱Z線(或間線)。明帶(I帶)Z線暗帶(A帶)H帶M線41相鄰兩條Z線之間的肌原纖維稱為肌節(jié)一個肌節(jié)包括(1/2I帶+A帶+1/2I帶),其長度隨著肌纖維的收縮和舒張而變化。是骨骼肌收縮的基本結構單位。明帶(I帶)Z線暗帶(A帶)H帶(收縮時消失)M線一、骨骼肌(skeletalmuscle)42骨骼肌纖維的超微結構粗肌絲,位于肌節(jié)的暗帶,中央借M線固定,兩端游離。細肌絲,一端固定在Z線上,另一端平行插入粗肌絲之間止于H帶外側,末端游離。所以明帶只有細肌絲,而暗帶中央的H帶只有粗肌絲,H帶兩側的暗帶內既有粗肌絲也有細肌絲。43骨骼肌的收縮機理:肌絲滑動學說※當肌纖維收縮時,粗肌絲和細肌絲的長度并不變化,而是細肌絲在粗肌絲之間向M線滑動,這樣使明帶和H帶變窄,甚至消失,而暗帶寬度不變,導致整個肌節(jié)變短,肌原纖維收縮,于是肌纖維收縮。在肌纖維收縮的過程中需要Ca2+的參與。44橫小管橫小管,簡稱T小管,是肌膜向肌纖維內部凹陷形成的小管,行走方向與肌原纖維的長軸垂直,纏繞在每條肌原纖維的周圍,故稱橫小管。功能:橫小管可將肌膜傳來的神經(jīng)沖動迅速傳遞到每一個肌節(jié),引起肌原纖維的同步收縮。45肌漿網(wǎng)肌漿網(wǎng)是肌原纖維內的滑面內質網(wǎng),它位于肌原纖維周圍,縱向排列于兩條橫小管之間,故又稱縱小管,簡稱L小管。位于橫小管兩側的L小管膨大并連接成管狀,稱終池,橫小管與兩側的終池合稱三聯(lián)體(位于明暗帶交界處,1個肌節(jié)有2個三聯(lián)體)。功能:有貯存Ca2+的能力46心?。悍植加谛呐K和大血管的近心端,其收縮有自動節(jié)律性。心肌纖維的光鏡結構:呈短柱狀,常有分支與相鄰肌纖維互相吻合成網(wǎng),網(wǎng)孔內有較多疏松結締組織,結締組織內有豐富的血竇、淋巴管和神經(jīng)。每條心肌纖維一般只有一個細胞核,核呈橢圓形位于細胞的中央,核周圍有豐富的肌漿;有閏盤(intercalateddisk);可見到橫紋,但不如骨骼肌明顯。二、心肌(cardiacmuscle)※閏盤:在心肌纖維上,每隔一定距離就有染色較深的粗線,與肌纖維長軸垂直或呈階梯狀,稱閏盤。閏盤實際上是兩個心肌纖維的連接處。47平滑肌主要分布在內臟器官如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管壁,也見于血管和淋巴管的管壁?;窘M成成分為平滑肌纖維,即平滑肌細胞。平滑肌纖維光鏡結構:呈梭形,無橫紋,其長短、粗細在不同的部位有很大的差別。橢圓形核一個,位于中央;肌纖維收縮時,核扭曲成螺旋狀。三、平滑?。╯moothmuscle)48神經(jīng)組織Nervoustissue49神經(jīng)組織神經(jīng)組織:由神經(jīng)細胞和神經(jīng)膠質細胞(細胞間質)組成。神經(jīng)元:神經(jīng)細胞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又稱神經(jīng)元。能夠感受刺激和傳導神經(jīng)沖動,有些神經(jīng)元(如丘腦下部的某些神經(jīng)元)尚有內分泌功能。神經(jīng)膠質細胞:是神經(jīng)組織的輔助部分,無傳導神經(jīng)沖動的功能,但具有支持、營養(yǎng)、絕緣、保護和修復的作用。數(shù)量多于神經(jīng)元。50一、神經(jīng)元神經(jīng)元胞體突起軸突樹突511、胞體: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接受刺激,代謝和營養(yǎng)中心細胞膜:有離子通道和神經(jīng)遞質的受體,具有產(chǎn)生和傳導神經(jīng)沖動的功能。細胞核:大、圓、淺、核仁清楚、位居中央細胞質:位于核的周圍,又稱核周質,含尼氏體和神經(jīng)原纖維兩種特有的結構。(一)神經(jīng)元的形態(tài)結構52
尼氏體(Nissl’sbody)又稱嗜染質
結構:光鏡(LM)為嗜堿性的顆粒狀或塊狀物質,含有核糖核酸和蛋白質。電鏡(EM)發(fā)達的平行排列的粗面內質網(wǎng)和游離的核糖體。
分布:在核周質和樹突內
功能:合成神經(jīng)元活動所需要的大量蛋白質,所以尼氏體對神經(jīng)遞質和神經(jīng)分泌物的形成以及執(zhí)行神經(jīng)元的功能活動都是很重要的。尼氏體的形態(tài)結構可作為判定神經(jīng)元機能狀態(tài)的標志。53
神經(jīng)原纖維(neurofibril)
結構:LM嗜銀性,在胞體內交織成網(wǎng),在突起內平行成束EM神經(jīng)絲+神經(jīng)微管
功能:構成細胞骨架,維持細胞形態(tài),與胞體內蛋白質、化學遞質和離子的運輸有關。
54(2)軸突(axon):每個神經(jīng)元一般只有一個軸突。
結構:細長、光滑、分支少,無尼氏體,軸突末端有突觸小泡。
功能:將神經(jīng)沖動由胞體傳至其他神經(jīng)元或效應器軸丘:胞體發(fā)出軸突的部位常呈圓錐形,稱為軸丘。無尼氏體軸突終末:軸突末梢發(fā)出的分支,稱軸突終末,與其他神經(jīng)元或效應器接觸。軸膜:軸突表面的細胞膜。軸漿或軸質:軸突內的細胞質。2、突起——樹突、軸突55二、神經(jīng)元的分類根據(jù)神經(jīng)元突起的數(shù)目假單極神經(jīng)元雙極神經(jīng)元多極神經(jīng)元根據(jù)神經(jīng)元的功能感覺神經(jīng)元:傳入神經(jīng)元運動神經(jīng)元:傳出神經(jīng)元聯(lián)絡神經(jīng)元:聯(lián)絡,占絕大多數(shù)56突觸(synapse):神經(jīng)元與神經(jīng)元之間或神經(jīng)元與非神經(jīng)元(肌細胞、腺細胞等靶細胞)之間的接觸點。突觸是神經(jīng)元之間進行聯(lián)系或進行生理活動的關鍵性結構。(三)突觸突觸的種類化學性突觸:傳導神經(jīng)沖動是單向性的電突觸:縫隙連接,以電流作為通訊聯(lián)絡方式,雙向傳導57化學性突觸化學性突觸:利用神經(jīng)遞質(化學物質)作為介質,將信息傳遞至突觸后神經(jīng)元的突觸。突觸由突觸前成分、突觸間隙和突觸后膜三部分構成。58神經(jīng)纖維(nervefiber):由神經(jīng)元的突起(軸突或長樹突)及包圍在其外面的神經(jīng)膠質細胞組成。功能:傳導神經(jīng)沖動。分類:有髓神經(jīng)纖維和無髓神經(jīng)纖維。神經(jīng)纖維和神經(jīng)59神經(jīng)纖維和神經(jīng)有髓神經(jīng)纖維:由軸索、髓鞘和神經(jīng)膜構成。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有髓神經(jīng)纖維的髓鞘由神經(jīng)膜細胞(又叫許旺氏細胞)節(jié)段性包繞軸索而成,每一節(jié)有一個神經(jīng)膜細胞,相鄰節(jié)段間有一髓鞘的狹窄處,稱神經(jīng)纖維結或郎飛氏結。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髓神經(jīng)纖維的髓鞘由少突膠質細胞形成。60※運動終板:運動神經(jīng)元的有髓神經(jīng)纖維接近肌纖維時失去髓鞘并反復分支,每個分支末端形成扣狀膨大附著于骨骼肌纖維的表面,形成神經(jīng)-肌突觸,此處呈板狀隆起,也稱運動終板。每個神經(jīng)元可支配多條肌纖維。61四、神經(jīng)膠質細胞(neuroglialcell)又稱神經(jīng)膠質,是神經(jīng)組織特有的另一大類細胞,廣泛分布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其數(shù)量是神經(jīng)細胞的10~50倍。特點:數(shù)目多,有突起,但不分樹突、軸突不形成突觸,無Nissl體,無神經(jīng)原纖維不能傳導神經(jīng)沖動終生具增殖能力功能:對神經(jīng)元具有支持、營養(yǎng)、形成髓鞘、絕緣、防御和修復等多種功能。62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神經(jīng)膠質細胞有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和室管膜細胞。它們構成網(wǎng)狀的支架支持著神經(jīng)元和神經(jīng)纖維。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神經(jīng)膠質細胞:1、神經(jīng)膜細胞(neurolemmalcell)又稱許旺氏細胞/施萬細胞(Schwanncell)功能:參與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髓神經(jīng)纖維髓鞘形成,誘導神經(jīng)再生2、衛(wèi)星細胞63
第一節(jié)魚類性腺一、精巢二、卵巢第二節(jié)無脊椎動物性腺第三節(jié)雌雄同體和性轉換第二章生殖器官641、精小葉(seminiferouslobules)(精細管、壺腹):精小囊(cyst):分布于精小葉邊緣內側,內含同一發(fā)育階段生殖細胞,不同精小囊內的生殖細胞發(fā)育不同步。精小囊外面覆蓋一層濾泡細胞。
精小葉腔:在精小葉中間,為精子排出的通道。當精子
形成后,精小囊破裂,成熟精子進入精小葉
腔中。
※雄性生殖細胞的整個發(fā)育過程都是在精小囊中進行的。65根據(jù)精小葉排列是否規(guī)則,將精巢分為:壺腹型精巢:精小葉的排列不規(guī)則,如鯡科、鯉科、鮭科和狗魚科;輻射型精巢:精小葉的排列呈規(guī)則的輻射狀,如鱸形目;(書P90圖)66(二)不同發(fā)育階段生殖細胞的形態(tài)魚類精子的發(fā)生全部在精小囊中進行,經(jīng)過增殖、生長、成熟和變態(tài)四個連續(xù)時期。精原細胞(spermatogonia)初級精母細胞(primaryspermatocytes)次級精母細胞(secondaryspermatocytes)精子細胞(spermatid)精子(spermatozoa)67精巢發(fā)育的分期68產(chǎn)卵板:卵巢由白膜向卵巢內部伸進許多由結締組織纖維、毛細血管和生殖上皮組成的板層狀結構,是產(chǎn)生卵子的地方,叫產(chǎn)卵板。
69(三)卵巢發(fā)育分期701、雌雄同體(hermaphroditism)的概念:
是指一個體內同時含有可辨認的卵巢組織和精巢組織,并分別產(chǎn)生卵子和精子;但一般精子和卵子發(fā)育和成熟時間不同,因而自體受精者甚少。性轉換(sexreversal)的概念(性反轉、性逆轉):
指個體在不同的生長階段表現(xiàn)出不同的性別。有先雌后雄型(首雌特征),如石斑魚;或先雄后雌型(首雄特征),如海產(chǎn)鯛科。2、影響性轉換的主要因素:溫度、鹽度、營養(yǎng)條件及一些內分泌因子,表明水產(chǎn)動物性別界定方式相對較原始,環(huán)境因子對性別決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71第三章循環(huán)器官概述第一節(jié)哺乳動物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第二節(jié)魚類循環(huán)系統(tǒng)721、毛細血管的結構:(1)內皮:單層扁平上皮(2)周細胞(pericyte):扁平多突起,功能不詳(3)基膜:薄,外有少量結締組織(一)毛細血管(capillary)732、毛細血管的類型和結構特點:電鏡下結構類型內皮基膜周細胞分布連續(xù)毛細血管內皮連續(xù),吞飲小泡多。C間緊密連接完整常見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結締組織,肌組織有孔毛細血管內皮連續(xù),有貫穿C的小孔,有的孔上有薄膜覆蓋;吞飲小泡少。C間緊密連接完整較少胃腸黏膜,腎血管球,某些內分泌腺(甲狀腺),魚類鰓小片等需要快速滲透的部位竇狀毛細血管內皮有孔,細胞間隙大。間斷或無極少或無肝、脾、紅骨髓、某些內分泌腺(腎上腺,垂體)等物質交換頻繁的器官內(一)毛細血管(capillary)74動脈(artery):將血液從心臟運輸?shù)矫氀艿墓艿?,管壁結構一般包括內膜、中膜、外膜三層。根據(jù)管徑的大小,可將其分為大、中、小三種,1、小動脈(smallartery):管徑1mm以下。管徑0.3mm以下的又稱微動脈(arteriol)。無外彈性膜。小動脈屬肌性動脈,其收縮和舒張,能夠影響流向毛細血管的血流量,對于調節(jié)血壓有重要意義。(二)動脈(artery)75(二)動脈(artery):
2、中動脈(mediumsizedartery):
除主動脈、肺動脈等大動脈外,凡解剖學已命名的動脈均屬中動脈。特點:中膜中含大量的平滑肌,也稱肌性動脈(muscularartery);中動脈管壁中平滑肌的收縮,可推動血液流動加速,并繼續(xù)向較小的動脈流去,對于局部血量的調節(jié)起重要作用。3、大動脈(largeartery):指由心臟發(fā)出的大血管,包括主動脈、肺動脈等。特點:中膜中含大量的彈性纖維,也稱彈性動脈(elasticartery);其管壁富有彈性,對于心臟射出強大壓力的血液有緩沖作用。76靜脈是將血液從毛細血管輸送回心臟的一系列管道,根據(jù)管徑的大小,可將其分為大、中、小三種;管壁結構一般包括內膜、中膜、外膜三層。與伴行的動脈相比,靜脈具有管徑大、管壁薄、彈性小、管壁中結締組織多而平滑肌少,管腔不規(guī)則等特點。靜脈瓣:管徑2mm以上的靜脈管壁上有成對的瓣膜,稱靜脈瓣。是由內膜向管腔突出所形成的半月形的皺褶,其游離面朝向血流的方向,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三)靜脈(vein)77(四)心臟哺乳動物的心臟由兩心房和兩心室構成,心房和心室壁由內向外均由心內膜、心肌膜和心外膜構成。蒲肯野氏纖維:是心臟傳導系的分支,是一種特殊的心肌纖維,細胞較普通心肌纖維短而粗,細胞中央有1-2個核,蒲肯野氏纖維將沖動快速傳到心室各部。心瓣膜(cardiacvalve):在心臟的房室口和動脈口處有由內膜向心腔內突出所形成的瓣膜,稱為心瓣膜??勺柚剐氖液托姆渴湛s時血液倒流。
78一、心血管系統(tǒng):1、組成:
魚類的心臟由靜脈竇、一心房和一心室構成,還有動脈錐(conusarteriosus)(板鰓魚類)或動脈球(bulbusarteriosus)(真骨魚類)。單循環(huán):血液自心室——動脈——鰓——動脈——全身——靜脈——心臟。心臟中始終為缺氧血。循環(huán)途徑只有一條,所以血液循環(huán)屬于單循環(huán)。動脈錐:有肌組織,能進行收縮動脈球:腹主動脈基部一擴大部分,不含心肌,不能收縮,富含彈性纖維而具有彈性。具有海綿狀結構,有降低血流速度和混合血液的作用。79呼吸器官的特點呼吸器官是動物體內血液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呼吸器官的結構具有以下特征:與外界環(huán)境接觸表面積大呼吸面的壁膜薄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動、靜脈血管所含的血液與一般情況相反,即動脈內含缺氧血,出鰓動脈和靜脈內含多氧血。80一、鰓(gill)(一)鰓的微細構造:魚類的鰓由鰓弓和鰓絲兩部分構成
1、鰓弓:2、鰓絲:
812、鰓絲②※鰓心:在入鰓動脈的兩側靠近鰓絲基部,各有一橫紋肌纖維束,它們互相交叉與對側鰓絲內的鰓絲軟骨相聯(lián)系。收縮時可以牽動鰓絲軟骨,使鰓絲分開或靠攏,也可以牽動入鰓動脈管壁,使血流暢通。此橫紋肌纖維束進行有規(guī)律地收縮,起到“鰓心”的作用。823、鰓小片
泌氯細胞:鰓小片基部為復層扁平上皮,其中有一種嗜酸性細胞,稱泌氯細胞。細胞橢圓形,較大,核居中,游離端有排泄小泡。存在于所有海水真骨魚類鰓中。它能分泌氯化物,可將血液中多余氯化物排入海水。與血液滲透壓調節(jié)有關。淡水魚鰓中也有分布,功能涉及Ca2+等離子的運輸。83鰓絲鰓小片血流:入鰓動脈→入鰓絲動脈→鰓小片中的毛細血管→氣體交換后的血液→出鰓絲動脈→出鰓動脈鰓小片毛細血管內血流反向與水流方向相反。84三、鰾(swimbladder)(一)鰾的組織結構(二)鰾管(三)鰾的功能1、調節(jié)比重2、呼吸作用3、感覺作用4、發(fā)聲作用85腎的一般結構
被膜
實質
皮質
髓質腎錐體(近直、遠直和集合小管)
腎柱(近直、遠直、集合管和細段)
皮質迷路(腎小體和近曲、遠曲)
髓放線(近直、遠直、集合管)
86腎椎體:髓質形成的圓錐形隆起。腎乳頭:朝向腎竇的腎椎體的尖端腎柱:相鄰腎椎體間的皮質髓放線:髓質伸入皮質內的放射狀條紋。皮質迷路:髓放線之間的皮質髓放線+皮質迷路→腎小葉87二、腎臟的組織結構88(一)腎單位(nephron)
※腎單位是腎尿液形成的結構和功能單位。腎單位由腎小體和腎小管構成。
1、腎小體(renalcorpuscle):由血管球和腎小囊構成,位于腎臟的皮質迷路。腎小體的一側為血管球的血管出入端,稱為血管極(vascularpole);血管極的對側稱為尿極(urinarypole),是腎小囊與近端小管連接處。
(1)血管球(glomerulus)
(2)腎小囊(renalcapsule)2、腎小管(renaltubule):與腎小體相連的細長單層上皮管道。
(1)近端小管(proximaltubule)(2)細段(thinsegment)(3)遠端小管(distaltubule)89※腎小體濾過膜或濾過屏障(filtrationmembraneorbarrier):指由毛細血管的有孔內皮細胞、基膜和足細胞突起間的裂孔膜組成的三層結構,毛細血管的物質從血液滲入到腎小囊腔,必須經(jīng)過這三層結構。葡萄糖、多肽、尿素、電解質和水等——可通過濾過膜血細胞、血漿蛋白等大分子物質——不可通過濾過膜濾入腎小囊腔的濾液稱為原尿,原尿除不含大分子的蛋白質外,其成分與血漿相似。原尿:每晝夜180L。902、腎小管:細長的單層上皮管道,可分為近端小管、細段和遠端小管,主要有重吸收和排泄作用。近曲小管近直小管(1)近端小管(2)細段(3)遠端小管遠曲小管遠直小管91(1)近端小管:腎小管中最長最粗的一段,起于腎小體尿極。
①近端小管曲部:簡稱近曲小管,盤曲于腎小體附近。游離面:有明顯的刷狀緣,由排列緊密而規(guī)則的微絨毛構成
基底面:有縱紋,為質膜內陷形成許多內褶,內褶間胞質內有許多桿狀線粒體;
側面:有許多側突,相鄰細胞的側突凹凸相嵌,刷狀緣擴大細胞的表面積,利于重吸收。質膜內褶和細胞側突擴大了細胞的基底面和側面的面積,有利于重吸收物的排出。②近端小管直部:與近曲小管相比,其上皮稍矮,管腔稍大,刷狀緣不明顯,細胞器、質膜內褶和細胞側突均不顯著。92※近端小管的作用:重吸收原尿中80%以上的水分,全部的葡萄糖、無機鹽、氨基酸和蛋白質以及部分尿素,此外,還向管腔中分泌氫離子、氨、肌酐和馬尿酸。(2)細段:腎小管中最細、最薄的一段,位于髓放線和髓質內
管壁為單層扁平上皮,胞質弱嗜酸性,胞核突入管腔。有少許短的微絨毛和質膜內褶。細段上皮很薄,有利于水和離子通透。
※髓袢:近曲小管的直部、細段和遠曲小管的直部,構成一個U型的結構,稱為髓袢。93(3)遠端小管:也分曲部和直部。①遠端小管直部:是一直行上皮管,由髓質沿髓放線伸入皮質轉成曲部,參與形成髓袢升支。管壁為單層立方上皮,胞質弱嗜酸性,核圓,中位。細胞游離面微絨毛短而少,基部質膜內褶發(fā)達,之間有許多細長的線粒體。②遠端小管曲部:簡稱遠曲小管,分布于皮質迷路。管壁結構與直部相似,但質膜內褶和線粒體不如直部發(fā)達。
※
遠端小管的作用:是離子交換的重要部位,能重吸收鈉離子和水,排鉀離子、氫離子和氨,從而具有調節(jié)體液酸堿平衡和濃縮尿液的作用。94結構LM立方上皮弓形集合小管直集合小管
柱狀上皮乳頭管EM少量短小的微絨毛及側突,質膜內褶功能:與遠曲小管類似,重吸收水、鈉離子、排出鉀離子,進一步濃縮原尿1%終尿(1-2升/天)(二)集合小管系(collectingtubulesystem):95(三)球旁復合體球旁細胞:分泌腎素致密斑:遠曲小管近血管極側的上皮分化,為鈉離子感受器球外系膜細胞:縫隙連接,傳遞信息組成96第六章
內分泌器官97腎上腺結構皮質多形帶:分泌鹽皮質激素束狀帶:分泌糖皮質激素網(wǎng)狀帶:分泌雄激素,少量雌激素*均有分泌類固醇激素細胞超微結構特點尤以束狀帶最典型髓質髓質細胞(嗜鉻細胞)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交感神經(jīng)節(jié)細胞98三、甲狀腺濾泡:是由單層的立方上皮細胞圍成,濾泡腔內充滿嗜酸性的膠質,為甲狀腺球蛋白。濾泡之間是結締組織,富含血管和淋巴。甲狀腺的濾泡上皮細胞可合成和分泌甲狀腺素,主要功能是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和生長發(fā)育。濾泡旁細胞:又稱C細胞數(shù)量少,單個位于濾泡上皮細胞之間或成群分布在濾泡間的結締組織中。結構:大,橢圓形或多邊形,胞質著色淺,有嗜銀顆粒功能:分泌降鈣素。可促進成骨細胞的活動,使骨鹽沉著于類骨質,并抑制胃腸道和腎小管吸收Ca2+,從而使血鈣下降99感覺器官100概述感覺器官:是機體感受內、外環(huán)境及其變化的器官,是感受器及其輔助裝置的總稱。按感受器在體內的分布部位及其接受刺激的來源,可分為一下幾種:外感受器:分布于皮膚、視覺器官等,接受外環(huán)境刺激;內感受器:分布于內臟、腺體和心血管等處,接受內環(huán)境的刺激,如內臟痛、饑、渴、滲透壓等;本體感受器:分布于肌肉、肌腱、關節(jié)和內耳等處,接受運動和位置的刺激。101第二節(jié)視覺器官——眼眼球眼球壁眼球內容物纖維膜血管膜視網(wǎng)膜眼房水晶狀體玻璃體角膜鞏膜虹膜睫狀體脈絡膜虹膜部睫狀體部視部102(一)眼球壁的結構1、纖維膜:眼球的最外層。厚而堅韌。由膠原纖維組成。前面1/6為透明的角膜,后面5/6是白色不透明的鞏膜。兩者交界處為角膜緣。(1)角膜:透明,無血管、無色素,神經(jīng)纖維豐富角膜上皮:未角化的復層扁平上皮前界層:不含細胞的薄層結構,無再生能力角膜基質:是角膜最厚的一層后界層:均質薄層,成分同前界層,受傷后可再生角膜內皮:單層扁平上皮,有合成和分泌蛋白質的功能,參與后界層的形成與更新。103在眼底視網(wǎng)膜有兩個特別的區(qū)域:
中央凹(黃斑):中央凹的中心是視覺機能最敏銳的區(qū)域,具有辨色能力;光線聚集在中央凹的中心時,外界物象才能看的最清楚。
視神經(jīng)乳頭:視網(wǎng)膜的全部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的軸索均集合在視神經(jīng)乳頭而通過眼球組成視神經(jīng),此處沒有神經(jīng)細胞,故沒有感光機能,稱為盲點。(一)眼球壁的結構104視網(wǎng)膜視部是高度分化的神經(jīng)組織,具有很強的感光作用。除視神經(jīng)乳頭、中央凹和視網(wǎng)膜的邊緣區(qū)以外,一般把視網(wǎng)膜的結構分為十層,由4層細胞構成。從外到內是色素上皮細胞、視細胞、雙極細胞和節(jié)細胞,此外還有一些神經(jīng)膠質細胞。
色素上皮細胞視桿和視錐外界膜苗勒氏細胞雙極細胞無長突細胞節(jié)細胞105②視細胞:又名感光細胞,是高度分化的神經(jīng)元,能將光的刺激轉換為神經(jīng)沖動,有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兩種類型。視桿細胞:可感受弱光,但不辨顏色視錐細胞:可感受強光,可辨別顏色。有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視錐細胞。大多數(shù)真骨魚類具有單生和雙生兩種。中央凹只有視錐細胞,由此向周圍視錐細胞逐漸減少,視桿細胞逐漸增多。(一)眼球壁的結構106(二)眼球內容物房水:無色透明的液體,來自睫狀體的血管滲透和上皮分泌。有營養(yǎng)角膜、晶狀體和維持眼內壓的功能。房水進入眼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角→鞏膜靜脈竇→血液。晶狀體:具有彈性的雙凸的透明的半固體。位于瞳孔的后方。主要由上皮細胞構成,無血管和神經(jīng)。晶狀體外包有一層透明有彈性的被膜。晶狀體借睫狀小帶固定在虹膜和玻璃體之間,大多數(shù)魚類的晶狀體幾乎呈球形。(調節(jié)焦距的作用:睫狀肌收縮,晶狀體變厚,看近物)。玻璃體:膠狀透明的物質,在晶狀體和視網(wǎng)膜之間,占眼球內腔的大部分。屈光系統(tǒng):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107魚類的水晶體是很堅實的球體,沒有彈性,不能改變形狀,因此眼睛視力的調節(jié)是依靠水晶體的移動;水晶體的上方掛在懸韌帶上;下方接連強大的晶體牽縮肌可調節(jié)水晶體向后移動;調節(jié)水晶體移動的還有睫狀肌的舒縮;改變水晶體與視網(wǎng)膜的距離來完成的。108第三節(jié)聽覺和平衡器官——內耳耳是聽覺器又是平衡器。高等脊椎動物的耳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其中外耳和中耳的作用是收集和傳導聲波,而內耳是聽覺和平衡覺感受器所在部位。魚類的內耳只有由膜迷路形成的半規(guī)管,沒有耳蝸與骨迷路。主要是平衡器官,聽覺作用不大,因而大多數(shù)魚類聽覺很差。109魚類的嗅覺上皮由嗅覺細胞、支持細胞和基細胞組成;圖9-2鰻魚嗅覺上皮組織結構模式圖(依T.J.Hara)嗅結及感覺毛棒形分泌細胞纖毛細胞嗅覺細胞支持細胞杯狀細胞基細胞110第一節(jié)消化管第二節(jié)消化腺
第六章消化器官111
一、消化管的基本模式結構:
※由腔面向外分為四層,即
(一)黏膜(二)黏膜下層(三)肌層(四)外膜112(一)黏膜(mucosa):消化管壁的內層,是消化吸收的重要部分①上皮(epithelium)復層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咽、食管和肛門等,抵抗摩擦,具有保護作用單層柱狀上皮:分布于胃、腸。有消化、吸收作用。
②固有膜(tunicapropria):致密結締組織,含神經(jīng)、血管、淋巴組織、腺體,具彈性,起緩沖作用。③黏膜肌層(muscularismucosae):薄層平滑肌,內環(huán)外縱,可收縮。
第一節(jié)消化管113(二)黏膜下層(submucosa)
位于黏膜外周,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含較粗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經(jīng)叢及食管腺和十二指腸腺。神經(jīng)叢可調節(jié)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
(三)肌層(muscularcoat)內環(huán)行外縱行,肌層間有神經(jīng)叢,具收縮作用。
骨骼肌:分布于口腔、咽、食管前部和肛門等處。受神經(jīng)纖維支配,收縮運動劇烈而無規(guī)則,可隨意調節(jié)。
平滑?。悍植加谑车赖闹邢虏?、胃、小腸和大腸等處。受交感神經(jīng)支配,運動緩和而有規(guī)律。
114(四)外膜(tunicaadventitia)消化管壁的最外層。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含血管、神經(jīng)等。纖維膜:若外膜直接與周圍的器官相連,則稱纖維膜。漿膜:若在疏松結締組織的表面覆蓋有一層間皮稱漿膜,其表面光滑,可減少蠕動時的摩擦。第一節(jié)消化管115食管(esophagus)
黏膜
上皮:未角化的復層扁平上皮
固有膜:致密結締組織,形成乳頭突向上皮黏膜肌層:縱行的平滑肌
黏膜下層:疏松結締組織,含食管腺,食管腺周圍常有較密集的淋巴細胞或淋巴小結
肌層:內環(huán)外縱
上1/3:骨骼肌中1/3:骨骼肌+平滑肌下1/3:平滑肌
外膜:纖維膜116胃(stomach)
黏膜形成胃小凹單層柱狀上皮固有層:含胃腺粘膜肌層:內環(huán)外縱黏膜下層:疏松結締組織,含粗血管、淋巴管和神經(jīng),也可見成群的脂肪細胞。肌層:很厚,分內斜、中環(huán)、外縱三層平滑肌。環(huán)肌在賁門和幽門部增厚,分別形成賁門括約肌和幽門括約肌。外膜:漿膜117
1、黏膜:胃收縮時,腔面可見許多縱行的皺襞,食物充盈時皺襞幾乎消失,黏膜表面分布著350萬個不規(guī)則的小孔,稱為胃小凹,每個胃小凹底部與3–5條胃腺相通連。黏膜上皮是單層柱狀細胞,細胞的頂端充滿黏原顆粒,黏原顆粒釋放后,在細胞表面形成一層黏液保護層。上皮向固有膜中下陷形成大量分泌腺體,它們的分泌物混合形成胃液。根據(jù)其所在部位和結構的不同,分為胃底腺、賁門腺和幽門腺。胃腺之間有少量的結締組織,纖維成分及散在的平滑肌細胞。1181、黏膜(1)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和胃體部,約有1500萬個,是數(shù)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胃腺。腺呈分支管狀,可分為頸、體與底部。頸部短而細,與胃小凹銜接;體部較長;底部略膨大,延伸至黏膜肌層。
胃底腺主要由主細胞、壁細胞、頸黏膜細胞、干細胞和內分泌細胞組成。119主細胞又稱胃酶細胞,數(shù)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腺的體、底部。柱狀細胞;核圓形,位于基部.胞質基部呈強嗜堿性;頂部充滿酶原顆粒.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細胞又稱泌酸細胞,在腺的頸、體部較多。細胞較大,多呈圓錐形.胞質嗜酸性.核圓位于中央.功能:分泌鹽酸頸黏液細胞:數(shù)量少,位于腺頸部,細胞呈楔(xiē)形夾于其他細胞間。核扁平,居細胞基底部,核上方有很多黏原顆粒。120絨毛部上皮由:吸收細胞:數(shù)量最多,呈高柱狀,核橢圓形,位于細胞基部,絨毛表面的吸收細胞游離面在光鏡下可見明顯的紋狀緣,電鏡觀察表明它是由密集而規(guī)則排列的微絨毛構成,微絨毛表面有一層細胞衣,細胞衣是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杯狀細胞:散在于吸收細胞間,分泌黏液,有潤滑和保護作用潘氏細胞:是小腸腺的特征性細胞,位于腺底部,常三五成群。細胞呈錐形,胞質頂部充滿粗大的嗜酸性顆粒,內含溶菌酶等,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未分化細胞:補充絨毛頂端脫落的吸收細胞和杯狀細胞121小腸擴大表面積的結構:
長而彎曲的腸管黏膜皺襞:黏膜
+黏膜下層絨毛:上皮+固有膜微絨毛(紋狀緣):細胞膜+細胞質中央乳糜管有孔毛細血管散在平滑肌
122
盲腸和結腸:黏膜:單層柱狀上皮,固有膜中有大腸腺和淋巴小結。黏膜肌為平滑肌。黏膜下層:疏松結締組織內含血管、淋巴管,有成群的脂肪細胞。肌層:內環(huán)外縱兩層平滑肌外膜:除在升結腸和降結腸的后壁為纖維膜之外,其他均為漿膜。(四)大腸123
(一)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導管開口于口腔。
1、結構:唾液腺為復管泡狀腺,被膜較薄,腺實質分為許多小
葉,由分支的導管和腺泡組成。
(1)腺泡(分泌部):泡狀或管泡狀,由單層立方上皮或錐形腺細胞組成。根據(jù)分泌物的性質,腺泡可分為漿液性——分泌物稀薄,含唾液淀粉酶,如腮腺黏液性——分泌物較黏稠,主要為黏蛋白,如舌下腺混合性——分泌物為有黏性的水樣狀,如下頜下腺
(2)導管:閏管——單層立方或扁平,直接與腺泡相連,管徑細
紋狀管——單層高柱狀上皮,與閏管相接,管徑粗小葉間導管——假復層柱狀上皮,粗,紋狀管匯合成總導管(近口腔處)——復層扁平上皮
2、功能:分泌唾液,唾液有濕潤口腔黏膜、殺菌、混合食物及對淀粉進行初步消化的作用。124肝細胞/肝板肝血竇中央靜脈膽小管肝小葉門管區(qū)小葉間動脈小葉間靜脈小葉間膽管肝被膜和小葉間隔1251、肝小葉:肝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呈多角棱柱體。由以下四部分組成:(1)中央靜脈(2)肝細胞:(3)膽小管:(4)肝靜脈(血)竇:肝126
(1)肝細胞:構成肝小葉的主要成分,約占肝小葉體積的75%。肝細胞以中央靜脈為中心單行、大致呈放射狀排列成板狀,稱為肝板;肝板之間為血竇;肝板的橫切面呈索狀,稱為肝索。肝細胞:體積較大,直徑20-30μm,呈多面體形,核圓形,中位,具1-2個核仁,含各種胞器。肝細胞具有三個不同的功能面:血竇面、細胞連接面和膽小管面。肝細胞胞質內含有豐富的線粒體、內質網(wǎng)、高爾基復合體等細胞器,并含有糖原、脂滴、色素等內含物。127
(2)膽小管(bilecapillary):
由鄰近兩個肝細胞之間的間隙(局部細胞膜凹陷)形成微細管道,在肝板內連接成網(wǎng)狀,出肝后最終與肝小葉外圍的小葉間肝管相連,是肝細胞輸送膽汁的通道。肝小葉128狄氏間隙(Dissespace)/竇周隙:血竇內皮與肝細胞之間有寬約0.4μm的狹小間隙,稱為竇周隙或狄氏間隙。血竇內的血漿經(jīng)內皮細胞進入竇周隙,肝細胞血竇面的微絨毛也伸入竇間隙,因此,竇周隙是血液與肝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肝臟129
胰島:胰腺的內分泌部是由散布在外分泌腺之間的細胞團組成,這些細胞團稱為胰島。胰島外包被薄層結締組織,內部細胞排列成不規(guī)則的細胞索狀,細胞間有豐富的毛細血管,便于細胞分泌物進入血液;人胰島主要有A、B、D、PP四種類型,其中:
A細胞—分泌高血糖素(glucagon),促進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B細胞—分泌胰島素(insulin),降低血糖;A、B細胞共同調節(jié)血糖代謝
D細胞—分泌生長抑制激素,抑制A、B細胞的分泌;
PP細胞—分泌胰多肽,有抑制胃腸運動、胰液分泌及膽囊收縮胰腺130第十章普通胚胎學第二篇胚胎學♀♂♀♂♀♂♀♂♀♂♀♂♀♂♀♂♀♂♀♂131
4、變態(tài)期(精子形成期):精子所特有,是由精子細胞形成精子的階段,通過變態(tài),使精子具備了其復雜的結構和特定的形態(tài)。這個過程的主要的變化有:(1)頂體的形成(2)染色質凝縮和精核重組(3)鞭毛生長(4)多余細胞質排出(5)位于精膜上的卵子結合蛋白的產(chǎn)生精子的變態(tài)1323、精子的運動與壽命
(1)運動:是精子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精巢內或輸精管內精子不運動或僅作微弱運動,因受CO2麻痹,代謝率低;入水后開始運動,由水中O2所激起,非水的機械作用。精子剛入水中運動活潑,但因其體積小,原生質少,能量有限,故壽命很短,只有幾分鐘到幾小時、幾十小時。海水種類比淡水種類略長,體內受精的精子存活時間長,因受生殖道分泌物的保護。溫度越高,精子運動、代謝越快,能耗越大,壽命也會縮短。133
2、細胞核(卵核):※胚泡或生發(fā)泡:處在初級卵母細胞發(fā)育早期的卵核膨大為泡狀,稱為胚泡或生發(fā)泡。卵核由核仁、染色體、核質和核膜組成。(一)卵子的結構134
3、卵膜:為覆蓋在卵子外表面的膜狀結構,其成分大都為糖蛋白,根據(jù)其來源,可將卵膜分為三種:
(1)初級卵膜(2)次級卵膜(3)三級卵膜(一)卵子的結構135
(1)
初級卵膜:初級卵膜是在卵巢中隨著卵子的發(fā)生而形成的,于質膜外由卵細胞分泌形成,初級卵膜又稱卵黃膜。受精時該層膜會離開卵子的表面形成受精膜。卵黃膜能識別同一物種的精子,對受精的物種特異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次級卵膜:由卵巢內的濾泡細胞分泌形成。
(3)三級卵膜:由卵巢外生殖導管或其附屬腺體等結構分泌而成,具保護性或營養(yǎng)性。如鳥類的蛋白、卵殼膜和石灰質的卵殼;卵膜136※精子發(fā)生與卵子發(fā)生的比較1、精子發(fā)生與卵子發(fā)生的共性:(1)兩者都涉及減數(shù)分裂,經(jīng)過減數(shù)分裂,不但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而且同源染色體發(fā)生了交換重組,因而當精核和卵核在受精融合后,一個物種正常的二倍體染色體數(shù)被恢復;(2)發(fā)生廣泛的形態(tài)學分化以利于受精;精子的形態(tài)適應包括鞭毛生長、核凝集、細胞質外排和頂體的形成,卵子的形態(tài)適應包括體積劇增、營養(yǎng)積累、皮質顆粒組裝和控制胚胎發(fā)育胞質決定因子的重新分布等。(3)精子和卵子在未受精情況下,都不能長時間存活。137卵子與精子的發(fā)生比較:不同點:①經(jīng)兩次成熟分裂后,初級精母細胞形成4個精子,而每個初級卵母細胞只形成一個成熟卵。②精子生長期不明顯,卵子極明顯,精子體型小,而卵子體型大。③卵子不像精子發(fā)生要經(jīng)變態(tài)期。④卵子發(fā)生過程比精子慢⑤精子在精巢內發(fā)生,卵子成熟分裂在卵巢內或外發(fā)生138
(三)卵子的分類
根據(jù)卵黃含量的多少和分布的均勻與否,可將卵子分為4種類型:
1、均黃卵(isolecithalegg)2、端黃卵(telolecithalegg)3、間黃卵(mesolecithalegg)4、中黃卵(centrolecithalegg)139
(一)受精作用及意義
1、受精作用:成熟的卵子與成熟的精子相互作用產(chǎn)生合子
的過程。它從兩性生殖細胞相互接觸和識別到精子入卵
直至雌雄生殖細胞完全同化為止;包括精子的頂體反應、
卵子的皮層反應、受精膜的形成和雌雄原核的形成及融
合等。
2、授精:指精子入卵以前精卵相互接觸的整個過程。
★授精和受精的關系: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步驟。授精先于
受精,先有授精才有受精,但授精以后不一定都能受精,
還受其它因素的影響。
受精作用1402、受精類型:依據(jù)精子入卵時卵發(fā)育狀況的不同可將受精歸納為四種類型:
①蛔蟲型:精子入卵時間是在卵第一次成熟分裂之前,
精子入卵后胚泡開始破裂,相繼完成兩次成
熟分裂,如蛔蟲、海綿、牡蠣、沙蠶。②中間型Ⅰ:卵處在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入卵后排
出第一與第二極體。如對蝦、部分瓣鰓類。③中間型Ⅱ:卵處在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入卵后排
出第二極體。如文昌魚、硬骨魚類、脊椎動物
④海膽型:精子入卵時間是在卵完成兩次成熟分裂之后。
如腔腸動物和海膽等。受精類型1413、受精錐的形成:
※受精錐:當精子和卵子接觸,質膜發(fā)生融合時,在接觸點上,由卵子表層的原生質流動形成一包圍精子(頭部)的突起稱為受精錐,它能將精子挾持或吸入卵內。受精錐實際上是由卵子表面微絨毛包圍精子頭部并擴大而成的,它幾乎全部由肌動蛋白肌絲組成,通過皮層肌動蛋白的收縮把精子拖入卵內。
1422、受精膜的形成
受精膜:精子入卵后,卵黃膜因受刺激而迅速離開卵子表面向外隆起形成受精膜。作為受精的標志之一。
作用:
①阻止多余的精子入卵;
②增加受精卵的滲透性;③受精膜的隆起和圍卵周隙的形成,便于受精
143人工授精:是用人為的方法采集精卵,根據(jù)精子和卵子的生理特性采用相應的技術措施,促使精、卵相遇而達到受精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卵子的受精率。雌核發(fā)育:是指精子只起誘導卵發(fā)育的刺激作用,其遺傳信息不參與子代的發(fā)育。子代的全部遺傳信息來自母體。人工誘導雌核發(fā)育:采用物理和化學方法使精子染色體的遺傳失活(如射線照射),然后通過冷休克、熱休克、靜水壓、化學誘導物等方法處理這種卵,阻止極體的形成或第一次卵裂,使其恢復為二倍體。144卵裂時卵子的表面內陷,形成卵裂溝,進而形成卵裂面,由于卵裂溝及卵裂面的位置不同,卵裂的方向可分為:145動物卵裂的方式由兩個因素決定:卵質中卵黃的含量與分布,卵質中影響紡錘體方位角度和形成時間的一些因子。1、完全卵裂2、不完全卵裂
(二)卵裂的方式1461、完全卵裂:
(均黃卵、間黃卵)
(2)根據(jù)分裂球的排列方式,又可分為
①輻射型卵裂(等裂或不等裂)—文昌魚
②螺旋型卵裂(等裂或不等裂)—軟體動物(除頭足)右旋(順時針)或左旋(逆時針)卵裂
③兩側對稱型(等裂或不等裂)—海鞘
④兩軸對稱型(不等裂)—櫛水母
⑤不規(guī)則卵裂—哺乳類、扁形動物等。
1472、不完全卵裂(局部卵裂):卵裂溝僅局限在卵的某一部分,而不遍及整個卵子,主要見于端黃卵和中黃卵,因卵黃多而不能把卵完全分開。(1)盤狀卵裂:卵裂僅限于胚盤處—端黃卵,如:魚類、頭足類、爬行類、鳥類(2)表面卵裂:卵裂僅限于卵子表面—
中黃卵,如:昆蟲148(二)囊胚的類型:卵子類型不同,卵裂也不同,形成的囊胚也不同
1、有腔囊胚:(1)單層有腔囊胚—均黃卵均等全裂而來(2)多層有腔囊胚—間黃卵不等全裂而來
2、實心囊胚(無腔囊胚)—間黃卵不等卵裂
3、邊圍囊胚(表裂囊胚)—中黃卵表面卵裂
4、盤狀囊胚—端黃卵盤狀卵裂
5、泡狀囊胚—哺乳類的囊胚囊胚的類型1491、外包法2、內陷法(內褶法):文昌魚為典型代表動物3、內卷法4、移入法
單極移入多極移入5、分層法腔囊胚分層法實囊胚分層法此外,還有集中、伸長等。原腸作用
(二)原腸作用的類型
150
(三)中胚層的分化形成:
1、內褶法(腸體腔法):后口動物
2、內移法:棘皮動物
3、端細胞法:原口動物原腸作用151中胚層的形成:1、內褶法:中胚層細胞從原口背唇處與內胚層細胞一同褶入,并與內胚層細胞共同構成原腸的壁。伴隨著胚胎發(fā)育,中胚層從原腸的頂端分出,并圍繞消化道擴展,形成體腔,故又稱為腸體腔法,是后口動物中胚層形成與體腔發(fā)育的基本方法。如文昌魚152中胚層的形成:2、內移法:部分外胚層細胞分散地進入內、外胚層之間形成間葉細胞,然后發(fā)育成各種中胚層器官。如棘皮動物內移法間葉細胞外胚層內胚層原腸1533、端細胞法:卵裂時期兩個中胚層的母細胞就已經(jīng)分化出,原腸形成時他們對稱的排列在原腸兩側內、外胚層交界處,這里是胚胎或幼蟲的一端,故稱為端細胞。端細胞增殖分裂,形成兩條中胚層細胞索,進入內、外胚層之間。細胞索中空而形成體腔,如扁形動物、軟體(除頭足類)和環(huán)節(jié)動物,是原口動物中胚層發(fā)生的基本方式。外胚層內胚層中胚層帶端細胞端細胞法154原腸胚時期的內、中、外三胚層將來形成的組織、器官如下:外胚層:神經(jīng)系統(tǒng),眼睛的視網(wǎng)膜、虹膜肌和晶體,皮膚的表皮及衍生物,口腔及肛門上皮中胚層:肌肉,骨骼,軟骨,結締組織,脂肪組織、血管、泄殖系統(tǒng),氣管,體腔膜等。中胚層具有多能性。內胚層:消化道上皮和呼吸道上皮、消化腺及某些分泌腺上皮,以及泌尿系統(tǒng)膀胱的大部分,尿道和附屬腺體的大部分上皮。155
有關發(fā)生類型的名詞孵化或出生:經(jīng)過器官發(fā)育時期以后,進入胚后發(fā)育階段,胚胎就發(fā)育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從卵膜內或母體內出來,稱為孵化或出生。幼體:從卵膜或母體內出來時,形態(tài)結構與成體相似,無須經(jīng)過變態(tài)發(fā)育期。幼蟲:從卵膜或母體內出來時,形態(tài)結構與成體相差很大,
還需要經(jīng)變態(tài)發(fā)育過程才能成為幼體。發(fā)生類型156一、生殖習性二、生殖細胞三、受精四、卵裂五、囊胚六、原腸胚七、幼蟲發(fā)育第八章軟體動物的發(fā)生第一節(jié)軟體動物發(fā)生概述157
極葉:
軟體動物某些種類(如瓣鰓類)的受精卵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卵裂時,細胞質流向植物極形成一種葉狀的結構,該結構稱為極葉;極葉含有形成中胚層必需的一些物質,切除極葉會導致胚胎發(fā)育的畸形。
四分體:指軟體動物的受精卵經(jīng)兩次卵裂所形成的四個分裂球,各稱為卵子的四分體。
螺旋卵裂luoxuanluoxuan158
第一四集體:
軟體動物的受精卵經(jīng)三次卵裂形成八個分裂球,其中,位于動物極的四個小分裂球特稱為第一四集體。
細胞宗系法:
在軟體動物胚胎發(fā)育中,運用系譜學方法將各期的各
個分裂球加以命名,并就它的生成、分化過程作出系統(tǒng)記
載的方法叫細胞宗系法。
螺旋卵裂luoxuanluoxuan159
★
有腔囊胚→內陷法(均黃卵—瓣鰓類)
★實心囊胚→外包法(間黃卵—腹足類)
★盤狀囊胚→外包法(端黃卵—頭足類)中胚層在內外胚層之間形成,以端細胞法形成為主。六、原腸胚160幼蟲類型1、擔輪幼蟲:除頭足類外,軟體動物原腸作用后第一個幼蟲時期。體呈雙圓錐形頂端有頂纖毛束,其下有頂板(感覺)在體圍最大處有兩個纖毛環(huán)——口前纖毛環(huán),口后纖毛環(huán)??凇车馈福ㄅ虼螅c(細)→肛門出現(xiàn)殼腺1612、面盤幼蟲(D形幼蟲):
軟體動物所特有的幼蟲期,由擔輪幼蟲發(fā)育而來,它具有兩個顯著特征:
A、面盤的形成:
面盤由口前纖毛輪和頂纖毛束環(huán)形成,起運動和攝食作用;
B、幼蟲殼的分泌:
幼蟲殼由起源于外胚層的殼腺所分泌,雙殼或單殼。
★瓣鰓綱、腹足綱種類先經(jīng)擔輪幼蟲→面盤幼蟲→發(fā)育為新個體幼蟲類型1623、鉤介幼蟲:
營寄生生活,是特化了的面盤幼蟲,無面盤;具兩瓣殼、發(fā)達的閉殼肌、鉤齒、足絲及感覺剛毛等,利于寄生和吸取營養(yǎng)。代表動物為河蚌。幼蟲類型163扇貝1、生殖細胞精子:精子為鞭毛型卵子:呈橘黃色,沉性卵。2、體外受精,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受精。3、螺旋卵裂4、擔輪幼蟲:在卵膜中轉動,最后破膜而出;消化道沒有打通;
5、面盤幼蟲164鮑的發(fā)生1、精子鞭毛型,2、卵子圓球形,褐綠色,沉性,無粘性3、體外受精和體外發(fā)育。4、精子入卵的時間是在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1651、擔輪幼蟲:消化道沒有打通;※幼蟲具有趨光性——選優(yōu)。2、面盤幼蟲3、匍匐幼蟲:失去游泳能力,完全營底棲生活。4、圍口殼幼蟲:具有避光性,攝食等活動多為夜間進行。
5、上足觸角分化幼蟲6、幼鮑:通常以第一殼孔的出現(xiàn)作為稚鮑階段的標志。166
第一節(jié)甲殼動物發(fā)生概述第二節(jié)對蝦的發(fā)生第三節(jié)蟹類的發(fā)生
第十二章甲殼動物的發(fā)生1671、精子:非鞭毛型。2、卵子:中黃卵,核位于卵黃中央。受精時間:卵子第一次成熟分裂的中期(中間型Ⅰ)3、卵裂
1)完全卵裂:卵黃含量少的種類:均等全裂——大部分種類,如對蝦、毛蝦等不等全裂——少部分種類,如藤壺
2)表面卵裂:卵黃含量多的種類,如螯蝦二、生殖細胞168
代表動物卵裂方式囊胚類型原腸作用
1、對蝦均等全裂有腔囊胚內陷法
2、藤壺不等全裂實心囊胚外包法
3、螯蝦表面卵裂表面囊胚內陷法(三)囊胚和原腸作用169幼蟲類型1、無節(jié)幼蟲
2、溞狀幼蟲3、糠蝦幼蟲
此外,還有幾種幼蟲是某些甲殼類所特有,如:
大眼幼蟲等★上述幼蟲的發(fā)育規(guī)律:
體節(jié):從無到有,自前向后陸續(xù)出現(xiàn);
附肢:自前向后陸續(xù)出現(xiàn),由少到多、由單肢到多肢、逐漸完善四、胚后發(fā)育1701、無節(jié)幼蟲(六肢幼蟲):甲殼動物最原始、最典型的幼蟲,也是發(fā)育過程中最早出現(xiàn)的幼蟲期。特征:①身體不分節(jié);②具有一個眼點;③有三對附肢。故又稱為六肢幼蟲。幾乎所有的甲殼類都要經(jīng)過這一時期。對蝦類在此幼蟲期孵化。2、后期無節(jié)幼蟲:由卵子直接孵出或由無節(ji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有關采礦權轉讓合同二零二五年
- 廣東勵志文化墻施工方案
- 沉井河道施工方案
- 貴州餐廳鋁單板施工方案
- 肝性腦病的觀察與護理
- 山西水下打撈施工方案
- 霧化呼吸機使用方法護理
- 網(wǎng)絡(手機)動漫服務企業(yè)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chǎn)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印油企業(yè)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chǎn)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出租房企業(yè)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chǎn)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黃帝內經(jīng)原文及譯文
- 某別墅中央吸塵系統(tǒng)設計施工規(guī)范說明
- 體育中國(上海大學)超星爾雅學習通網(wǎng)課章節(jié)測試答案
- 麒麟小學創(chuàng)建五好關工委工作實施方案
- 2023年民主與科學雜志社招聘筆試備考題庫及答案解析
- (2.1)-外科感染-癤、癰
- 醫(yī)療機構不良執(zhí)業(yè)行為記分管理-課件
- 瀝青路面施工質量控制要點課件
- 當代西方政治思潮課件
- 2022企業(yè)冬季安全生產(chǎn)專題PPT知識講座培訓課件
- 考研復習有機化學選擇題400題(頁尾附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